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再谈动物性和社会性——兼谈人性和神性 -- 崂山一道士

共:💬17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再谈动物性和社会性——兼谈人性和神性

    因为新冠的缘故,最近一个人待着想事情的时候比较多。一边想一边读着林容小号的关于马克思主义ABC的介绍,有些感想,胡乱说几句。

    长这么大,一直在“人性”这个问题上犯迷糊。比如说,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没有人性,往往是指这个人做了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虐待儿童,比如杀人甚至大规模屠杀。这个时候,“人性”似乎指的是人的与人为善的属性。但另一方面,又有人说,人性是自私的。这个时候,“人性”似乎指的是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以及繁衍后代的欲望而循着这些需求做事情的属性。这两种“人性”是互相矛盾的,困扰了我很久。

    那么,所谓的“人性”究竟是什么?

    看了林容小号的文章,我突然明白了过来,后一种人性,其实是人的动物性,而前一种人性,是人的社会性啊。我们其实是把两种属性混在一起说了。

    说起动物性,我觉得除了孔老夫子说的“食色性也”,其实还要包括人的整个对外界的反应反馈机制,都是建立在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的本身,是对外界刺激做出趋利避害的反应。生物界均是如此。一头在草地上吃草的鹿,在吃草的时候得到了进食的愉悦,这是正反馈;当鹿看到同伴被狮子捕食时四散奔逃,这是得到了负反馈;而吃饱了喝足了又没有狮子威胁的时候,鹿优哉游哉,整个反应系统处于相对放松的状况。我想说的是,这套反应系统,并不是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这是大自然在打造这套生命系统的时候的基本设置啊!

    而作为捕食者的狮子,也是同样如此。但作为捕食者,如果能更轻松地获得食物——比如说如果能从豹子口中夺食——它一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既然用更低的能量消耗能获得同样的食物,何乐而不为呢!符合能量最低原理么!这样的事情,在动物界还有很多,但放在人类社会里是要被谴责甚至会坐牢的。

    上面是两种极端情况。一种食草动物,一种食肉动物。而灵长类动物是杂食性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了发达的大脑。我突然觉得人的杂食性很关键,因为这使得人类有了多种获得食物的渠道,也使得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可能。要是人的远祖只是食草或只是食肉,恐怕都将失去进化成人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就一个:人的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得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是可以采取任何极端手段的。如果种植有效,那就种植;如果捕猎有效,那就捕猎;如果能用抢夺的手段从别的部落获得食物而己方损失很小,那就抢夺。如果我们不深刻地了解这种动物性的话,我们其实很难真正理解人的社会性。

    但我们也要说,在这个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社会性萌芽了。当然我们已经很难复原社会性形成的真实过程,虽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对一些原始部落或接近原始部落的观察中发现,在一个部落内部,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家庭,部落内部的人员关系可能更为亲密:一批男人为一批孩子的父亲,而一批女人同时为这一批孩子的母亲。他们建立了更为信任的关系,使得他们可以共同去面对部落所将要面对的各种挑战。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动物性退后了。最具代表性的事情是社会长期发展后对老人的赡养。在动物界,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老弱病残只能被自然界无情地淘汰。所以,当我们如果要谈人性,要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人性,应该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啊!

    那么,人的社会性是什么呢?它不再是“食色性也”,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能让社会这种形态——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维持下去的人的属性。友爱、互助、信任,这样的特性能使得社会更好地发展;仇恨、猜忌、冷漠,这样的特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这些在人与人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品格,和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带给人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息息相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父母对孩子疼爱且教育得当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他/她对社会的反应往往是阳光的;反之,则对社会的反应往往是不信任的,猜忌的。

    社会性对动物性反动的另一方面,是对“惰性”的克服。动物们普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优哉游哉的,是惰性的,大脑的容量限制了它们去更好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诚然,有些动物能制作和利用简单的工具,但这并没有成为经常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但人与之不同的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斗争中,在一个部落里,总会有产生一些智商更高、情商也更高的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思考比常人更深刻,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飞跃式的进步。就像我们今天赞美和欣赏牛顿、爱因斯坦、毛泽东,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远古时期,也存在一批这样的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不过他们的名字已无法为人所知罢了。这些人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传说中,比如神农氏,比如仓颉,比如炎黄二帝......

    但这样的人,我以为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动物性中普遍存在的惰性的人。因为深入地思考不是动物的本性。本来大脑的活动是最消耗能量的,如果能minimum地使用大脑就能活下去是符合能量最低原理的。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在成年后,在掌握了一两项生存的基本技能后,就不愿意再深入学习的很重要的原因。而所谓“圣人”,往往都是学而不厌的。在中国,远的如孔子,近的如毛泽东、周恩来;在国外,爱因斯坦、牛顿,都是对个人生活的追求相当简朴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比我们更好地克服了动物性。

    所以,在我现在的理解看来,美好的人性,是在动物性基础上的发展起来对原始的动物性进行了一定的抑制,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社会性。而如果把人的这些美好的品格集中起来,去塑造一个完美的人,他无私、仁爱、慈悲、怜悯、又因为善于学习而法力无边——那他就是神了。所以,神性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Tags): #唯物主义;哲学思考通宝推:唐家山,山景城,大眼,pendagun,
    • 家园 社会性对动物性反动的另一方面,是对“惰性”的克服。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克服惰性可以说是意志吧,这是智力之外的因素。

    • 家园 把人和动物的共同点都归结于动物性

      也有点不妥,像孟子说的那样人异于禽兽者几希

      我也困惑于怎么定义区分人性,神性,动物性,也没看到过论解的令人满意的文章。

      • 家园 我们不能否定社会性的生物学基础

        就是人的动物性。

        没有神性。神性就是人的社会性中的最美好的部分。

        也许我们可以说,社会性是对动物性的辩证的扬弃。见义勇为、奋不顾身、为了理想和真理能够牺牲生命,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过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超越动物性的。

      • 家园 我的看法

        人性中完全和动物性扯不上边的特质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可以说,所有的人性特质都有动物性源头,但是在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又发展出了和纯粹动物性的一定区别(只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区别不大就是了)。

        • 家园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应该是智慧智力了

          这个可以不归结于动物性,仔细想想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确实是一伟大创见。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把人和动物的共性都归结于动物性不合适,这可能导致对相关话题里正当性的理解偏差

          • 家园 同意

            不过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推论想要分享。

            首先人的智慧和劳动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可,就算是未知吧。

            把人和动物的共性命名为动物性只是一种命名方式,不喜欢的话,还可以定义为个体性和集体性,凡是以种群存在的动物都具有集体性,人类的种群特别大,因此集体性相对发达。

            最后说回到智慧,智慧确实是人和其他动物间的关键差别,但是我个人认为,单凭智慧本身,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我看来是不够大的,或者说不够本质的,因为智慧并未改造人类的生存方式,人和其他动物,无论是生存的目的,还是方式,都是共性大于差异的。

            • 同意
              家园 首先部分赞同你说的

              因为智慧并未改造人类的生存方式,人和其他动物,无论是生存的目的,还是方式,都是共性大于差异的。

              现在的科技发展,物质方面进步在2百年前根本无法想象。但是人的精神方面,生存方式和几千年前几乎没什么不同,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丛林法则依然大行其道。人性呢也没比几千年前进步多少(有进步吗?一时想不起来哪些算是有进步的---道德层面,不是指社会组织性的技术层面)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把人和动物的共性都归结于动物性不合适,这可能导致对相关话题里正当性的理解偏差

              关于这句我说的可能还不是中文,再用中文说一下

              有句话说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唯一的高级动物,我们脑子里有这样的意识:人是人,不是动物,不是禽兽,动物是低于人的。这样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动物性置于道德低位,如果把共性都归结于动物性,人异于禽兽者几稀,动物性的内涵就过于丰富了,而我们要克服抑制的动物性必然也要多很多,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命名的缘故。像崂山道士兄说

              说起动物性,我觉得除了孔老夫子说的“食色也”

              我们把"食色性也"置于人性位置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

            • 同意
              家园 从人类的群体性劳动猜想一下

              当地球环境生态巨变,第一代古猿从树上下来谋生之后,只有群体性的古猿能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在群体共同的社会性劳动中,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下有一部分天资聪慧的古猿发明了各种有利于生存的劳动工具,石器,标枪,箭矢,有抽象概念的语言和文字等等,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社会就能开始能比较稳定的积累最顶尖的智力成果。自此之后人类社会就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技术革命之路。数百万年间的发展成果远超恐龙时代上亿年的统治对这个蓝色星球的改变。

          • 家园 人和动物在智力的传承上差了一个重要工具

            这个工具就是文字,文字这个工具至关重要。

            人类的智力可以通过文字不间断的一代代的积累,而动物只能通过基因积累极少量的先祖智力。这在长的时间尺度下就造成人类对其它动物形成碾压式的优势。人类中智力最高的后代可以在先祖最高水平的智力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领域拓展,而其它动物则只能在短短的个体生命周期中从零向上突破。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借着你这个贴子发挥两句

              资本论里的“价值是凝结的人类平均劳动时间”这个论断,我一直比较迷惑这个平均劳动时间是常量还是变量。现在看来是个变量,而且应该是个派生的变量。原因就是你贴子所说的知识的传承。如果能把这个平均劳动时间用其他参数表示出来,应该能更好地刻画和表述劳动价值这个基本的概念。

    • 家园 瞎说两句

      我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从属于人的动物性的,毕竟人组成社会的核心目的还是让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更好,也就是服务于人的动物性,从这个角度说,社会性是很难超越动物性的,反映到制度设计上,还是应该坚持以人的动物性为第一考量,社会只有在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动物性,又抑制了过度的动物性的基础上,才能让社会性得到充分发展。

      • 家园 我部分同意你的观点

        社会性是建立在动物性基础上的,而不会是倒过来的。

        但社会性又是超越动物性的,因为你看不到地球上任何一种除了人之外的生物有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除了吃喝,动物难以保持对某一件事物长时间的兴趣和关注度。甚至发情期也是非常短的。而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提升了克服这种动物性的能力。

        • 家园 继续讨论

          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是智力的直接结果,我觉得不应该归因为社会性的加强(当然,智力发展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另一个话题了)。

          当然发情期和专注力确实也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其实我和核心论点很简单,以人的核心需求为例:食物,性,安全感和权力,这些都是高等哺乳动物所具有的,因此我认为人和动物的共性大于差异。

          • 家园 人当然是动物,

            但不同于普通的动物。所以,我们人要强调自己的社会性,所以也就是人性。

            基督教讲原罪,讲性的羞耻感,中国传统文化也讲人兽之分野。如果从纯生物学的观点上看,人能追求的,无外乎是寿命足够长而且健康,能繁衍后代且能获得性的快乐(注意,据说大部分动物是没有像人一样的性快感的。但我有点怀疑,高等哺乳动物发情期交配,至少雄性可能和男性有类似的释放后的感觉)。但这两种满足,都是基本层次上的。到现在为止,人类的产出其实已经足够养活目前的所有人了。但人追求的不止这些。人其实或多或少都追求一些精神上的东西。无论是吸毒、性瘾、玩游戏、还是努力工作、享受新发现、新创造带来的快乐,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然你可以说动物也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不否认,但人与动物在精神层面的区别是很大的,远远大于生物体本身这个层面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