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内卷的画卷 -- 陈王奋起

共:💬205 🌺1857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欧美的“周日商店要关门”是老传统,因为周日都要去教堂,

        而不是都在睡懒觉。米国🇺🇸现在有些州仍然保持这个传统,有些州已经变了。周日里,商店仍然开门,但是把周日的营业时间缩短,比如周1-6,早9点-晚9点,周日,中午12点-晚6点,不一而同,...。现在米国人在周日里着装“formal”,全家上午去教堂的很少了;而100年前,米国仍然保留着这个老传统。因为平常都要为衣食住行操劳,没有时间社交;而且在乡下,很多“邻居”离开几里远。所以,周日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时间,不仅是听神父灌迷魂汤,邻里乡亲只有周日在教堂里见面,聊一聊家长里短,...;这种场景在一些电影里还可以看到。😜

        我曾在一个比较保守的州里读书,当时那个州立的法还是周日商店都关门,电影院只有晚场,周日上午的高速路都会很空旷。另外,周日里很多高档餐馆会有比较高级的 buffet,也算是提供一个社交机会。一个远离海岸的小城市,如果餐馆提供“all you can eat”的海鲜,就餐的人自然就少不了;这个节目非常受种花家🇨🇳留学生的欢迎!😁

      • 家园 现在农乡集市基本上是天光圩和上午圩

        下午就啥都没有了。不过农村的上下午概念跟城里不一样,一般上午干活会延续到下午一两点。

        市场怎么开,说起来还是消费习惯。比如说我之前说的以前有两个市场挺特别的,一个市区,那的人17点下班。所以开到18点就开始关闭。一个在工业区,开到22时,20时还人头涌涌。因为工厂8:00-20:00,大把人晚8点下班。一些晚上不开工的厂,通常是18点下班。还有附近五金机电批发市场,是规定18点才能关铺的。

      • 家园 大国没有资格过小国的日子

        消费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要说最先普照的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人民,包括并不限于欧洲人民,虽然他们有些国家立法周日商店不开张,然而那不是什么为了让人民不要内卷,而是因为他们有礼拜日,教堂在那里矗着呢。

        至于说西方发达国家相对东亚内卷不严重,人家祖上玩命啊,现在不过荫及后人而已。

        西方奢侈品牌可不是为了东亚人民才成立的,尽管现在东亚地区是最大市场,只能证明东亚有钱了,人类有强者崇拜。

        前些年,不是说尼泊尔人民幸福指数高么,但旅游去的多,入籍尼泊尔的没几个哇。

        美帝底层人民苦逼?资本主义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国家不是徒有虚名的。

        大国,没有资格停下来。

        至于个人,可以 用脚投票嘛。

        通宝推:知其何休,葡萄干,老老狐狸,
    • 家园 主要是产业模式大转变

      邓氏改开之前,开放是立足国内,产业和市场都是国内,国外进口一些设备是要补充到国内的大局的缺处上。这样主动权在我,有没有外部不过是个发展快慢问题。

      邓氏改开之后,“两头在外”,受制于人。全国十几亿人成了国外的螺丝钉,主动权在别人手上。所以要想发财只有内卷。

      现在就是把那些买办清理干净,自己拿到产业链的大头利润,这种尖锐矛盾就能大大缓和。

      • 家园 本质是邓无能放弃科技投入,向国外先进生产力投降了。
        • 家园 这个要客观一点,当时的改开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比如汽车

          行业,就硬性规定了不准外资企业收购中国车企,只能带技术和生产线搞合资。

          还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

          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

          只不过改开后好长时间中国汽车行业都不争气,满足于当买办,搞组装,挣票子了。

          真正坚持独立自主的车企,如奇瑞、比亚迪,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才在近几年迎头赶上,在电动和新能源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 家园 策略想法是一回事,最后效果又是另一回事。

            另外,你的例子中的汽车业,是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中最失败的一个行业。

          • 家园 科学的春天vs科学的冬天

            科学的冬天:

            1977年,光刻机技术座谈会在江苏吴县召开

            http://img.top81cn.cn/attachment/forum/202007/18/111906h95ppc1zhj191pes.jpg

            1977年5月14~19日,受四机部委托,上海大规模集成电路会战组主持召开本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光刻机研制、使用的42家单位代表共67人。

            背景小资料:

            1974年《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基础材料攻关大会战》的那些事--

            1974年9月,第一次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会议召开,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基础材料攻关大会战会议》,拟定的目标是【1974~1976年期间,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艺、装备、基础材料等方面关键技术】

            四机部组织京沪电子工业会战,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材料、装备研发,突破超微粒干板、光刻胶、超纯净试剂、高纯度气体,磁场偏转电子束镀膜机等材料、装备。

            1975年12月,第二次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会议在上海召开。

            1977年1月,第三次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会议在贵州召开。 

            于是才有了80年前后,中科院系统、电子部系统、地方各研发单位光刻机成果的第一次大爆发。

            清华那个光刻机卖了几百台出去,赚了不少钱给学校,84年整个项目组砍了

            -----------------------

            科学的春天:

            龙芯物理设计师黄令仪:回望50年

            http://info.ec.hc360.com/2009/04/200937124015-3.shtml

            在84年末,科技处周洁来问我:计算所要不要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令我大吃一惊!立即斩钉截铁的回答:计算所若不进行芯片研究,今后做计算机设计的人只知道用芯片,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怎么能设计一台好的计算机呢?然而不久,所领导正式把我们召去说:“所里经费太紧张,拿不出钱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我知道他的意思了,一走出北楼门口,忍不住失声痛哭了,难道我们呕心沥血十几年创建的研究室就这样结束?计算所今后设计计算机的人真的只能看到黑匣子,而里面是什么都不懂了?难道计算所今后真的走向了“无芯”的未来?在万般无奈中,我把一个个同事安排好工作岗位后,毅然到微电子中心报到了,此时已是86年年底。87年3月6号,计算所正式撤消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室,结束了这段无法忘怀的历史。

            ---------------------

            之前,中国科研投入占GDP的2.32%,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相当(2003年世界平均值也仅有2.2%)。

            1980年代科研经费占GDP比值骤然降到0.6%以下。

            不是没钱,进口轿车配各级干部花了几十亿美元。

            通宝推:hattie,钱六,桥上,不如安静,
          • 家园 那高铁不是市场换技术?

            现在西方也骂中国“市场换技术”,举的例子就是高铁。

            就说最不成器的汽车产业,现在国内能拿的出手的,不都是市场换来的技术?比如一段时间国产汽车标配的东安三菱发动机。

            我们作为技术后发国家,市场换技术是很可行的办法。哪怕人家给你上一代或者上两代的技术,也比关着门重新发明轮子好不少。

            关键在于能不能换来技术,换来之后自己能不能真正掌握并且继续发展。

            • 家园 高铁成功不仅仅是市场换技术

              首先高铁技术掌握在日本、德国、法国这些国家手里,但他们都是国土面积小的国家,高铁技术在这些国家里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过更重要的是没有使用前途,这是其一,其二是中国的电力机车技术还算是可以,有一定的底子,这几个货转让技术的时间,也没有想着中国能那么快搞定。汽车就不一样了,汽车技术除了美国以外,德日可是靠着发财呢,不可能用市场换来,除非是自己慢慢积累到一定时间才能突破,这个急也没有用。

            • 家园 据说不是

              当时说法高铁是市场换技术大获全胜的经典。一直被铁路系统的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国高铁根本还是中国铁路系统多年筚路蓝缕,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技术的结果,并且认为,刘对国产高铁技术有阻碍。相关文章也不算少,而且在刘出事之前就有了。

              我当然没能力考辨,也认为刘在位时对中国高铁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就技术问题,我认可是自主发展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就算是加德日企业将所有技术和盘托出,也不可能几年内从根基吃透并且融会贯通。要完全自主设计,必须掌握基础的技术原料和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整个铁路工业系统十分庞大,不是一两点突破就行的。

              • 家园 当然是市场换的,是以技术转让为条件谈高铁列车订单

                当时吹捧高铁的文章说的很清楚,张曙光和法国、德国、日本谈判,都要以技术转让为条件,再订它们的高铁,否则免谈,总共也买了上百的高铁列车。

                我觉得这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内因外因相辅相成。没有法、德、日的技术转让,中国高铁顶天也就是中华之星的样子,现在高铁的水平是达不到的。反之,如果没有自己的多年摸索积累,现在最多也就是进口散件组装整车的水平。

                也就是说,市场换技术和自己的积累、努力并不矛盾。自己的积累和努力越多,换来的技术也越有用。如果本来是空白,洋人给了你技术,那你吃透之后洋人又发展了,那还是落后。如果自己不努力,等着人家给技术,那就得不断地以市场或者别的资源去换。

                通宝推:醉寺,审度,
                • 家园 是的,如果自身技术太低,那么连起码得鉴别力都没有

                  技术也是分层次的

                  第一层,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层,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能判断对方解决方案是不是行得通

                • 家园 还有一点,高铁市场当年几乎只有中国有,才能当做筹码

                  那么多年过去了,除了中国,别的地方也没修成几条高铁。

                  别的领域,中国市场虽大,老外也没到了没了中国市场就不行的地步。开放市场反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了。自己辛苦积累的技术很难参与市场循环,比如搞芯片当年搞出家电控制芯片,日本人立马降价,除了逼老外降价以外,几乎赚不到钱,根本没法像老外那样把利润投入继续研究,结果越追越吃力。

                  除了高铁以外,有一堆例子都是我们研究出来了,老外才在我们投入生产前把他们的东西卖个好价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