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橡皮船 -- 本嘉明

共:💬170 🌺1984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橡皮船 -- 有补充

    我们谈谈电影《无依之地》吧。

    (一)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群中老年RUBBER TRAMPS。

    点看全图

    Tramps,是流浪汉,一般指靠打零工糊口,四处漂泊的无家可归者,他们并不乞讨。

    点看全图

    Rubber Tramps,就是开着汽车的游民。

    美国私人保有1200万辆RV(房车),其中绝大多数是短期使用,只有100万辆是全年(Full Time)在路上跑的,主要是退休人士游历天下。

    点看全图

    但是RV是专门定制的房车,相当昂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仅仅靠一辆面包车(Van)的简单改装,就一连几年颠沛流离了,这一般被称为Cheap Van Life,他们也就是Rubber Tramps。

    点看全图

    早在100年前,当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沙尘暴时期,大批失业/破产的劳动者,就开着车全国游荡,寻找活下去的机会。

    点看全图

    这部电影,我相信很大部分素材,拍摄于2011年(其中有个情节提到了,1984+27=2011)。在这里,导演聚焦的,是2008年危机后,被扫地出门,在荒野流荡的游民,尤其是50岁甚至更老的,中年妇女。

    美国的一个国情是:在一切人类聚居地,是“美元的暴政,市场的暴政(也就是私有的暴政)”。但在聚居地(城,镇,村)以外,还有大片没有商业价值的荒地(有些有主人,但主人不在现场,所以也等于是无人监管的荒地),因为美国实在是地广人稀。所以,美国等于是由无数个小岛组成的,岛与岛之间,是一片片海洋(那些荒地)。每个“岛”上,一切土地和物品都是有主人的,但在“公海上”,都是免费的。在影片里,游民们常常把那些破旧的Van叫做“My Ship”或者“your ship”怎么怎么,所以我把Rubber Tramps,一半意译一半音译,翻译为 “橡皮船”。

    点看全图

    这电影是关于一个50来岁的女船民------芬------的故事。

    (二)

    有那么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美国鬼城------恩派尔,全镇靠一家大厂为生。大厂关门后,镇子迅速凋零,被取消了邮政编码,在民政上消失了。芬和丈夫波,都在厂里工作,一起失业。芬是知识女性,背莎士比亚的“白日依山尽”,能一口气背N个14行,在厂子的人事部工作。

    失业后不久,波去世了。波是孤儿,他们两口子也没子女,虽然镇子鬼了,芬还是不想离开,她觉得自己一离开,波在这个世界上,雁过水无痕,就再也没有任何印迹留下来了。但现实太残酷了,她的福利金和零工收入(比如当代课老师)都维持不下去,只好从“USA10985岛”上落水,驾着她的破船,上路讨生活。

    人类本是陆地生物,但是被挤到“海上”去,全年颠沛流离的,在美国不知凡几。

    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女版的《愤怒的葡萄》。葡萄还是那串葡萄,但事隔100年,已经不敢明目张胆地愤怒了。

    (三)

    美国有大量的RV Park,就是一个大停车场,有些配套服务,比如供水供电,有投币洗衣机和浴室。但是多数RV Park在景区,附近没有人烟,也就没有打零工的机会。芬事先在网上找好的这家,旁边有个大卖场,可以打工。

    在打工时,在卖场里碰到了熟人,一个阿姨带两个中学生女孩,阿姨深表同情地邀请芬过来住几天,芬婉拒了。一个她教过的女儿又转回来悄悄问:“我妈说您是homeless?”这是个功课很好,在学校很得芬赏识的女孩。芬沉静地回答:“不是,我不是homeless,只是houseless”。

    天气越来越冷,在车里过夜很不好受,停车场的女经理介绍芬去附近的教堂,那里有空床位,她谢绝了------她只是houseless,不是homeless。很快,短工被解散了,芬连375美元/月的停车费也付不起了。她唯一活下去的办法,就是继续往南开,去气候暖和的南方找机会。

    Houseless和homeless的差别在哪里?更加爱干净,不偷盗,不吸毒,不乞讨?好像是的,Houseless还试图保留一点回到“正常社会”去的希望和机会。他们在前40年,前45年的生活,都是在“正规”上的,他们是好市民,把他们从轨道上抖落进深渊,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渴望回去。

    船民们与社会的接触已经非常薄弱。所有他们能讲上话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同情和帮助他们,从RV Park的工作人员,优先雇佣船民打短工的公司,到从来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出过镜的路霸警长们。这些人很Nice地对待船民,小心翼翼地维护船民的自尊心。但是没有用,政府、医院、(长期)工作机会,这些从来没有出现在公路的尽头。

    据说在电影里,除了芬和路上偶遇并追求过芬的Dave,他俩是专业演员;其他人都是真正的船民,以真实的Last Name出镜。

    点看全图

    他们篝火夜谈,互相扶助。他们没有演,他们只是继续日常生活,旁边多一个讨厌的摄像师而已。

    点看全图

    拍电影最重要是灯光,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昏暗模糊的画面,就是因为不是摆拍,没有灯光师在现场。

    讲真,我为世界各个电视台那些明星真人综艺秀,感到羞耻。

    (四)

    船民们回不去“岛上”了,即便有机会回到“文明社会”,他们也呆不下去。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想走就走,诗和远方”,只是玩票RV的中高收入者的写照。

    美国的第二个国情是:自由,是“分田到户”的。

    简单说,一个人的自由,是Ta的私产。Ta可以拿出来变卖(Trade off),但要基于两个原则:一,卖者自愿;二,买价合理。

    生活在“岛上”的打工人,那些99%,就类似于生活在笼子里的仓鼠。你在卖出一部分自由和劳动的同时,换回来一些回报,比如一个房产,每晚一张舒适的床,还行的社区服务(医院,学校等),两娃两狗。而被挤下“海”的船民们,在“市场暴政”的眼里,他们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他们带着一些自由的残值,去浪迹。船民之所以还能保留一些自由,最大的原因是,已经没有资本愿意开价求购了。你们自生自灭去吧。

    在美国,因为船民们已经身无长物,也没有多少奸商和参议员会来惦记他们、算计他们。就像一个宾馆的经理不会自己去刷厕所一样,与船民们打交道的,都是基层公务员和打工人,这些人是Nice的,但无力提供实质的帮助。

    长期在这样的半野外生存环境中,船民们只是在迅速燃尽自己。他们就像呆在泰坦尼克号上的最后一批旅客,他们很镇静,明明知道不会有任何奇迹了,那就保持最后的体面好了。

    资本无暇霸占自然界所有的美,因此船民在贫病交加中走向生命终点的荒野旅途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壮阔的美景。但这些美景,不是你自愿放弃一张病床而换来的(虽然她自己这么自欺欺人地以为),而是你其实继续呆在仓鼠笼子里也根本等不到一张病床,没有一点选择余地之下,Natural Mother 给你的一点唯心的补偿。

    这是一系列相当心酸的故事,跟美国大地上“甜美的空气”一样,无形而真实。这一系列故事,触碰到人心中柔软的部分。从技术面讲,这未必算一部好电影;但从诚实、勇气和同理心来讲,这明显是一部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问世,是美国的耻辱。

    这部电影的上线,是美国的骄傲。

    点看全图

    通宝推:奔波儿,薄荷糖家族,牧天,xm,布隆施泰因,mezhan,jhjdylj,听枫,青青的蓝,大道至简,脑袋,氵氵,柴门夜归,purplue,山景城,ziling,三笑,西门飘飘,sasakio,白玉老虎,戒定慧,龙驹坝,acton,回车,xhUserI,empire2007,红军迷,夏侯,瓷航惊涛,cheer,非鱼,qq97,p47109,审度,醉寺,燕人,epimetheus,用心荐华,等明天,光头佬,ziyun2015,南门桥,闻弦歌,何求,大眼,梓童,卢比扬卡,踢细胞,陈王奋起,胡一刀,菜根谭,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们都是船民

    如果你是从家乡的青山绿水漂到帝都,魔都,计都(总设计师和总会计师之都,深X),成都------恭喜你,你是船民。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第一代出海移民------恭喜你,你是船民。

    我们离开母港,忐忑忧心,上下颠簸。有些人走到一半船就散架了,有些人转进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港湾还是无法安放自己,有些人成就了红海的传奇。

    但无论如何,驾过船的,就是驾过船的。王思聪的船大,你我的船小,但海洋是没有门票的,但凡是船老大,张惠妹听过的海,你一样可以去听。

    所以我们得见不同的海,对少年π的胡言乱语会心一笑。我们知道了,再大的船都是渺小的,再小的船都是骄傲的。

    有些船民,是为诸般心酸所迫,不得不出海的,Had to depart。但更多的船民,主要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豪迈的少年气概。少年强则船强。

    Whatever, never say “final goodbye” each other.

    Just see you down the road.

    一直往前,有一点概率,呃你会碰见海明威。如果没碰见,我更加要恭喜你,你幸存了,不是每个跳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二货都能如愿浮上来的

    通宝推:柴门夜归,何求,陈王奋起,卢比扬卡,龙驹坝,epimetheus,xhUserI,ziyun2015,
    • 家园 橡皮船-5

      文学城博主biglow自己玩房车,有许多经验,这里我精简增修一下他的博文,加上图片(原文无图),给大家留一个资料帖。

      房车

      房车分A,B,C,以及Travel Trailer和Fifty Wheel。

      ABC这三类是架在常规概念的汽车底盘上的,与驾驶室联为一体。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A类外形像大巴,是最传统的车型,个大花样多。

      点看全图

      B类是在mini Van 车体上改装的,电影《无依之地》里多数是这类,这张设计图是豪华型,不是芬他们能奢望的。

      点看全图

      C类是架在卡车底盘(FORD-350 或450)上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其明显特征是驾驶室上方有一个Full size 的床位。英文就是Class C RV

      一般来说,A类和C类都可以在车尾再拖一个较小的车,也有再拖一条船的。这两类车外部尺寸大,住着舒服,但是如果到国家公园等道路受限的地方,则要拖个4X4,或者至少也得是个本田CR-V类的小车,不然很多景点去不了。

      点看全图

      第四类,Travel Trailer:最常见,也选择最多,长短大小花样很多。最有看相的应该是Air Stream,不锈钢外壳很扎眼,内部实木柜子也很经用,并且车体是做了隔热处理的。当然,他家的价格是别家的两倍不止。

      点看全图

      一般来说,买Travel Trailer,最大的好处,一个是便宜,另一个是方便。拖着Trailer到营地一甩,就可以开着拖车的卡车或SUV到处跑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第五类,Fifth Wheel:是Travel Trailer的变种,使用的是Goose neck 链接,自上而下链接。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个车可以做得很大,因为架得高,所以内部空间很大。缺点是Goose neck限制了拖带动力车的款式。

      点看全图

      上图,还有一个变种叫ToyHauler,这个在Travel Trailer和Fifth Wheel里都有,就是把房车后半部分牺牲掉,改成“行走的车库”,可以放入UTV等大玩具(所以英文字面翻译过来,就是“玩具拖柜”)。后面是个卷闸门或大开门。

      这类车有几个特点:水箱大,床位多,吨位重。所以可能一个20来尺的TH,额定重量可以到7-8千磅,睡十人。

      点看全图

      在南加州沙漠里有非常多的TH带着off road的dune buggy耍。

      点看全图

      上图,其它还有一种camper, 有架在卡车上的,也有拖的。

      点看全图

      这个字面意思就是配合车主野外宿营,所以一般尺寸比较小,主要是装东西,不会在camper里面睡觉,而是另搭帐篷。

      这些都是高级版的“行走帐篷”,部分款式有冰箱有灶具,有厕所和床。

      花样这么多,要我选的话我还是比较喜欢Travel Trailer,关键是灵活。如果有什么最不愿意的车型,那就是B类。B类的车主要问题是空间太小,而且如果是去野外玩,每次都得收拾好上下水和电,然后才能走。回到基地又来一遍。B类车太小,每天必须上下水搞一两遍。

      房车的维护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因为一年使用房车的日子有限,所以经常是维护不到位,然后到了野外,缺少工具零件的时候,就要抓瞎。

      那么维护有些什么事情要做呢?我就拿Trailer类的说一下。

      点看全图

      首先是电池。房车使用的一般是Deep Cycle的电池。但是那并不表示可以完全彻底放电再冲。你要放着电池不管,保修期(一般只有两年)一过,电池一定完蛋。所以不管用不用,每3个月充一次,那样可以用5-6年。

      其次是轮胎。我开车这么多年,唯一一次爆胎就是房车轮胎。爆胎后立刻前后车就不稳定。好在加州的高速,多数地方够宽敞,我可以慢慢开下高速找到一个宽敞的地方换备用胎。因为平时房车用得不多,所以对胎压就没有太注意。房车,特别是拖挂的,轮胎是Trailer胎,高胎压,也容易漏气,磨损也很快。所以长期不用的房车,一个是每次出行前要打足气,另一个是平时把支架撑起来,减小轮胎的受力。平时把轮胎罩起来防止日晒老化也很重要。

      北美多数地区水质恶劣(水硬)。所以一定要注意清水箱水泵的状况。如果水泵不工作,可以拆开来用醋洗,洗干净放回去,十有八九又可以工作。

      关于水,还有一个,就是平时停放不用时,要注意不能让水封干掉,否则车里就是一股厕所味。每隔一个月左右,往所有下水的地方倒些清水即可。

      房车为了省内部空间,很多材料用的是非标准的,比如门板比较薄,下水管比较细,等等。Home depot卖的东西一般没法在房车上用。

      房车的冰箱比较特殊,是所谓吸热式冰箱,是使用氨水氢气循环来吸热。如果房车停得不水平,那么这个氨水有可能会流不到加热罐而造成罐内过热蒸干。循环水里有一些防锈的盐,如果加热罐蒸干,那么整个循环就被堵塞了,那个冰箱也就没用了,这个堵塞是不可修复的。所以,别偷懒,开到营地,一定要把房车找平后再开启冰箱。

      最后关于行车安全。一般来说,卡车后带有拖挂,一定要避免高速上大幅度的转向。如果可能,一定要配备电子闸控制器。

      此外,4000磅以上的车,需要使用Weight distribution拖挂系统。

      点看全图

      上图:黑色部分就是W/D拖挂系统,银色部分是原有的常规挂钩

      这类系统有些还有防止甩尾功能的配备。不过那样的话,转弯的半径变大,内轮差也变大。

      最好的解决方案,我觉得是开慢点儿,特别是刮风天气,侧向风对大平面影响巨大,这种天气更要慢下来,不然妖风一吹,十有八九便是如此:

      点看全图

      • 家园 房车的问题是不保温

        跟外界只隔一层铁皮。太阳一晒热死,后半夜冻死。

        我在英国康沃尔睡房车,7月份的天,硬是晚上给冻感冒了。

    • 家园 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以前在读者上看过的《玛丽和她的图书馆》

      就是那本著名的鸡汤杂志。作者应该是个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故事大致是他总在当地图书馆遇到一个白人老年妇女。对方是二战老兵的妻子,不能生育,因为当年高中没有毕业就出来工作,经济不好的时候丢了体面的工作,只能打零工,丈夫又早逝,渐渐就奔着船民去了。

      美国的问题真正让人绝望的地方是上中下三个阶层都看不到希望。上层纸醉金迷不说了,美国的草根里你也很难想象会出一个类似主席这样的人物。我总说决定一个国家和时代成色的,并不是它的上限,而是它的下限。美国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没人会去关注它的底层是个什么样子,国内的公知更不会。而美国真正的问题,是它的底层也在不可逆地崩塌。我们不愿看到的周期律,在美国是不存在的。美国是求周期律而不可得。

      通宝推:本嘉明,
    • 家园 蹭宝地科普

      美国的贫困人口问题,既然存在这样的群体(3-4千万),宏观上是社会或制度问题,但具体到个人,可以说都是自作,靠最低收入,健康体面地生存,无论如何在理论上完全可行,而且单靠自己能力有充分机会脱贫,只是人性很难克服,尤其是长期坚持,坚持上班,坚持不酗酒不吸毒不买苹果机不下馆子不旅行不上电影院不看球赛等等。

      美国贫困线材资料附在下图,如果家庭有老人或18岁以下成员,福利高很多,所以选用一家三口青壮年做例子,福利最低,这个组合的家庭贫困线是年收入20244美元,再压一下,15000,相当于每月1250美元。大约看看是个什么生存状况。

      年收入15000美元,相当于一份联邦法定最低时薪7.25美元的全职工作,麦当劳普通岗位的平均时薪9美元以上(视乎地区),查过,三番市,洛杉矶,芝加哥,纽约市,法定最低时薪均超过7.25的一倍,那里的麦当劳薪酬也相应高一截。

      三个壮劳力的家庭,只有一人每周40小时干麦当劳,月收入1250美元,一年15000。

      衣服,忽略不计,不穿烂衣服,不穿寒酸衣服,没难度,美国很多旧衣店,1美元一件衬衣,几美元一件大衣。

      食物,500-600以上的福利食物券,相当于200斤猪肉没难度,相当于鸡蛋几百斤没难度,不另掏钱,吃饱吃好没难度。最近听到一个油管视频,洛杉矶的排骨优惠1美元1斤,超市天天有优惠。

      房租,很难找到准确证据,按低薪酬的地区估计,800/月,难度不大。

      车,拥车有难度,但还是有可能,两三四五千的旧车,月供几十美元,汽油1美元1升,不原意冒险的话,买个最低保险每月100美元,坐公交的话花费更低。

      医疗,奥8马。

      煤气电费,可申请补助,补助不够用的话,每月自掏顶多一百几十。

      用便宜手机,看便宜电视机,月费顶多一百几十。

      。。。。。。

      估计不用罗嗦,剩下的读者可以加自己的发挥。实际上贫困家庭多数有老人小孩成员,总还有些其它福利,现金补助,小孩奶粉现金到18岁,托儿费全免,父母不幸单亡或双亡,其退休金或养老金继续发给配偶和不足18岁子女,等等,五花八门。

      中美的贫困类型不同,一个客观因素多些,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多些。中国的贫困人口,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只有很有限的余地和空间。美国的贫困人口,理论上完全可以有保障地生存,也完全可以靠自己能力脱贫,但理论终究不是现实,坚持每天8小时麦当劳上班,然后不酗酒不吸毒不买苹果机不下馆子不旅行不上电影院不看球赛等等,或尽量节制,理智地节欲,几十年如一日,很难很难,约等于不可能,华人也做不到,所以很容易自暴自弃,自甘脱不了的贫。或者,中国的贫困比美国更容易解决,但是,不久将来说不定生出美国这个类型的贫困群体,三和大神是苗头。

      国内河友读者普遍有这方面疑问和不解,本人熬熬义气,这科普好像很完美了。

      点看全图

      通宝推:踢细胞,本嘉明,大胖子,燕人,
      • 家园 单纯以纪实看,即便如此也很困难。

        《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我在底层的生活)》、《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扫地出门)》、《THE WORKING POOR(穷忙)》像这样的书有不少描写,不过都是早些时候情况。支出方面也有这样的可视化图表(当然没有太低的)How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Spend Money房租可以看National Low Income Housing Coalition

        如果单纯以这些数据(包括一些消费与饮食的纪录片、超市的价格)感觉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是真的穷忙。国内同等级别的地区不说有多好,至少攒下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也有更艰难的不移民基本无法摆脱贫穷的。

        见到楼上说中层,其实Inequality For All之类的纪录片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中层的收入居然是不增返降,结合价格变化的数据,会发现……已经快和底层的穷忙差不多了。

        最后,影片似乎也和“贫困女性化”相契合。

      • 家园 科普就不用了吧

        你这套逻辑百年前就有人玩过了。工人为什么穷,是因为懒,不节制。中国为什么穷,是因为懒。

      • 家园 高中河友这个帖子大致和陈平教授上海2krmb有的一拼

        标题党一下,但是逻辑差不多

        • 家园 不肯定你是黑本人还是贴金,但同意你的中心思想

          这几天硬给这话题开了脑洞,原创想法,不收费。

          贫困人口只是个头衔,这个群体不可能消除,因为他们是低层10%,每个群体都有低层10%。

          今天的贫困,更大意义是指生活质量方面。旧社会低层10%是饿死,今天低层10%是顿顿吃蕃薯,美国低层10%是顿顿吃鸡腿(很痛苦,不是反话,我跟他们打比方,你们顿顿吃鸡腿很痛苦,我小时候只盼着生日吃一条鸡腿),他们分别在各自的人口中都是贫困人口。

          在目前的经济并或政治制度模式下,低层10%与主流的巨大差距永远存在,因为社会是瞄着主流发展的,不是瞄着低层10%,部份人有能力出国,就会有出国旅游业,部份人有能力买智能手机,就会有智能手机产业,部份人有能力上火星,就会有火星旅游业,今天出不起国的人,将来也上不起火星,贫困人口永远存在。

          这理论好像够开一门课。

      • 家园 你这个数据挺硬

        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墨西哥人在你说的这个环境下必然很快超过白人脱贫。白人会很困难。这里个人因素很重要,尽管都是无产阶级,有的无产阶级硬是比其他无产阶级更能混。马克思都要挠头,如何修改他的理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