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脑补陈行甲的辞职:与领导的相知与互误 -- 方平

共:💬116 🌺86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兄台提醒我少说一点,结果说得比我还狠

        规矩话,多谢拐子的提醒。

        ”五峰“点得到位。那个时间点,湖北多少省籍官员包括地市级的,削尖脑壳攀省籍喲,比如这位:

        2012.--2013.,湖北省XX市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市长;

        2013.--至今,XXX中央书记处书记;

        那个时候,就有鄂籍顶级老板,鼎力支持了----承兄台提醒,少说一点,就不点名了,更不用上照片了。毕竟该老板武汉抗疫期间立过大功,尤其是已经转换门庭了,俨然正确路线的人了。

        说到曾经的湖北首富兰世立,那故事就更多了。经办过他的省厅经侦总队负责追查国际红通的某处长,是长辈当年的司机。哈哈,少说一点。

        而与兰世立恩恩怨怨,从彼此小甜甜到怒目牛夫人,纠缠不清的那位,最后终于平安退休的武汉市前常务副,我也是前不久才获知,居然从小(文革期间)就跟力捧方方日记最狠的,“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的,那位国学大师、书法大家, 是兄弟伙的。

        而那位国学大师、文革前的高考状元,又是什么出身呢?

        蒋介石的机要秘书。

        方方是湖北省作协主席,大师的弟弟曾是湖南省作协主席。

        这一大伙人的关系,乍看上去,错综复杂,而且因时而异,表面上看,时而亲昵,时而怒目,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然而,只要把两条主动脉摸准了:

        老板---(某些)官员-----文人

        美国----台湾

        很多事就立马看明白了。

        少说一点,互勉。

        通宝推:履虎,
        • 家园 武汉这个近代史上风口浪尖的地方现在成了方方这类人的大本营

          造化弄人。

        • 家园 文摘之拍案惊奇

          作家方方出身名门望族,她的曾外祖父杨赓笙是国民党元老、“二次革命”中江西省的秘书长,当年江西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之手。方方的外祖父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伯祖父汪辟疆是南京大学教授,小舅公杨叔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方方:我的南京爷爷汪辟疆

          2011年9月,在狱中服刑的兰世立透过亲属对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进行实名举报。“越曝光、越安全。”9月1日,在实名举报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的新闻发布会上,东星集团总裁助理、兰世立的侄女兰剑敏这样说。当天,东星集团在北京公开了以其总裁兰世立为第一人称的《检举信》,举报了袁善腊有包养多名情人、收取巨额贿赂、将政府巨额资金借给黑社会发放高利贷、指使他人组织围攻政府机关、滥用职权、对受害者进行打击报复等“六大罪状”。

          兰世立:武汉副市长有“六宗罪”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翼明: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

          “中国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看法,不敢说话呢?”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

          “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否则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如此惨烈。”要正确理解“多难兴邦”,“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方方那样,敢于说真话,这样国家才有希望。”“武汉日记”记录了底层人的悲惨生活,武汉市人人争读,老百姓都是赞不绝口。甚至有朋友说,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

          她并没有在艺术性上多下功夫,就是很平实的记录。有人指责说,方方道听途说,自己又没有去什么危险地方。还有比武汉更危险的地方?我们这些人就在战场上,方方就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我们听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活生生的悲剧呀。问题是你有没有胆量正视,愿不愿意正视,愿不愿意如实的写下来。方方做到了,我要向她致敬!

          凡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看法,不敢说话呢?

          七位大学教授评价方方

          唐翼明,男,1942年生,衡阳市人,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新中国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台湾讲授大陆文学的第一人。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博士,师从夏志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专长为魏晋文学与魏晋思潮。

          唐翼明,男,衡阳市人,著名文学家、学者、书法家、教育家,主攻魏晋思想与文学,兼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之兄,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

          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新中国第一位硕士学位获得者,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1981年3月获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赴美,次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1获博士学位,为著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高徒。与査建英、谭加东、王渝、于仁秋等组织过著名的“晨边社”(Morningside Literary Society),担任社长。1990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赴台湾侍亲,先后任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及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 [1] ,是在台湾讲授大陆文学的第一人。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1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至夏志清门下哲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任教台湾,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1994——2008) 。2008年退休后,回武汉定居,被江汉大学聘为讲座教授 。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在深圳、珠海、衡阳等地文化单位和高校进行过讲学。2012年,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兼任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 。主要任务是邀请海峡两岸乃至美国有声望的学者来开设讲座。

          百度百科:唐翼明

          1949年春天,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任机要秘书唐振楚把3个孩子塞进湖南衡阳乡下老家来的两顶轿子里,摇晃一百多里送到了金溪庙哥哥家。7岁的小少爷唐翼明带着6岁多的妹妹、两岁多的弟弟唐浩明,开始了一生颠沛。

          在台湾,唐振楚官位高升,担任过“总统”府副秘书长、考选部部长、台湾联合国劳工局局长等,却三十多年不得见骨肉。而唐翼明几经沉浮,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研究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浩明成为写出《曾国藩》的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曾经同样聪慧的妹妹,却在8岁时跌落马桶,死于痢疾。

          文史 | 唐翼明、唐浩明的兄弟情

          唐浩明,衡阳市人,1946年生,著名作家、学者、拙诚学堂山长、 岳麓书社首席编辑、 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学者唐翼明胞弟,又名邓云生,毕业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后分配岳麓书社;先后任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 编有《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等近代历史文献。

          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历史随笔集《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评点曾国藩”系列。

          唐浩明是第九届、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其所著先后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曾国藩》荣登香港《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榜。唐浩明还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等荣誉称号。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版协副主席、湘潭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湖南省文史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岳麓书社首席编辑、拙诚学堂山长, 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家庭背景

          来自衡阳的晚清历史小说家唐浩明,与台湾的渊源极深。他的父亲唐振楚是国民政府考选部部长, 在国民政府时期,曾担任过蒋介石总统的机要秘书,在唐浩明三岁时随国民政府来台,而将唐浩明三兄弟托付给伯父抚养。 由于唐振楚国民党大佬的身份,使得其兄长在大陆解放之后,被打成黑五类,惨遭批斗,生活艰难,在不得已的状况下,伯父将唐浩明送给一位工人收养,因此唐浩明有另一个名字叫「邓云生」。

          直到唐浩明33岁考上华中师大历史系硕士时,才与父母第一次通信,1985年,与母亲在香港见面,翌年与父亲相见,骨肉分离整整30几年。

          目前,唐浩明许多亲友都在台湾,母亲高龄90,在台北生活。两位女儿都在台湾上大学、工作、组成家庭。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极高,但对唐浩明的影响不大,反倒是他生长的湖南,形塑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杨度曾说过:「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灵山秀水加上重教育的传统,使得湖南于近代中国人才辈出,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杨度,谭嗣同、齐白石、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罗荣桓、夏明翰、朱镕基等,唐浩明就自承,他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至深。

          唐浩明

          通宝推:楚庄王,empire2007,方平,
          • 家园 兄弟我刚上大学那一年,请老杨头来给我们讲大课

            老杨头大谈特谈,49年的时候,他是个中学生,在九江街头走,突然就碰到一路大军,就是解放军,就坚定了要跟党走的信念。

            兄弟当年不懂事,没想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

            回头想想,中学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大户人家,大概率是没法识字上学,没法读中学,更没法考中武汉大学机械系

            • 家园 杨叔子老校长是赤忱的爱国者

              杨叔子是当时学校唯一的学部委员。作为校长时,非常愿意与学生们交流,我曾多次目睹老校长的慷慨激扬到语音发颤,一讲话必激动,一激动必有有诗,原来是家学渊源。作为标准的工科院校,每周一次的《人文讲座》,也是始发自杨校长任内,如今延绵数千期。

              他父亲杨赓笙先生,曾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是国民党左派,一生看不起蒋介石,从不为之效命。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杨校长在全校新生大会上讲爱国,”当年日本鬼子轰炸南昌,我从小倾慕的一位邻家年轻漂亮的小姐姐,轰炸后,血淋淋的大腿挂在树上“-----老校长那种对日本鬼子的切齿仇恨,感染了全体学生,至今记忆犹新。

              大学临近毕业,杨校长又一次在毕业生大会上破口大骂:”现在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钱多的地方去,到外企去,到外国去“ ---- 简直就是定制的骂鄙人,至今汗颜。

              与杨校长最亲昵的一次接触,是他刚当上校长不久,来课堂(小教室)停课。我们当时哪里认得校长喲,依然嬉闹课堂。杨校长走过来,笑眯眯的坐到我身旁,伸着头看我的课本。我索性干脆把书推给他,自顾自的继续与旁边同学说小话。

              当时陪同校长的大概是教务长,坐在前排一脸肃杀,回头死盯着我等。老师则慌乱不已,各种急眼暗示无效之后,只好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而我完美的回答让他无语。

              过了一周,授课老师神采飞扬的夸奖我等,我们完全懵逼。事后才知道,校报报道了新校长视察课堂,杨校长夸赞被视察的那个班,”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教学有方“,哈哈。

              杨叔子老校长对学生,爱如己出。当时学校食堂饭里常掺杂谷粒,学生甚怨。有一次,一个专科生打了四两饭,将谷粒一颗一颗的摘出,一共一百余粒,用纸一包,寄给校长。不久后,杨校长公开检讨,并规定校长每周二必须去食堂与学生共食。

              从此之后,食堂饭质量显著改善,至少周二那一天。

              杨校长贤伉俪皆从事教学研究,不大顾家,二子从小吃食堂。

              补一张老图,以忆老校长,并遥祝老校长健康长寿

              点看全图

              通宝推:广宽,然后203,桥上,
              • 家园 我老板拍他马匹,挤上科学院院士,就不怎么打理他了。

                我老板拍他马匹,挤上科学院院士,就不怎么打理他了。

                不是说杨能直接帮他,但是间接影响还是大大的,和我本科学校做了交换,前后进的院士。

              • 家园 前几年我在白云黄鹤上因宿舍矛盾跟人抬杠吹牛

                学校现在一年招硕士博士研究生一共九千多人,本科生七千多人,人多宿舍少,矛盾尤为突出。尤其是部分宿舍设施老化,阴暗潮湿,居住性极差。盖了几栋博士宿舍,杯水车薪,有的人等了四五年都毕业了也没住得上博士公寓。博士后出站了,依然排不上博士后公寓。

                宿舍问题经常成为热点话题。

                我就在bbs上说,不把老丁跟分管后勤的副校长抓到宿舍去住一个月,不让他们了解一下具体的难处,他们永远是让学生克服一下,艰苦奋斗,永远是高高挂起慢慢解决的态度。

                有人就跟我抬杠说,学生算老几,让校长深入基层去了解学生?势比登天还难,校长很难有这个气度了。

                由此联想到,前阵子帝都副处长去送外卖,不管是不是作秀,起码开了一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头了。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一向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希望这个作风不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党员手里

          • 家园 令我疑惑的是周什么玩意居然支持方方

            周梅森

        • 家园 兰世立现在是无国籍人士。

          兰世立现在是无国籍人士。

        • 家园 八十年代出头的那批作家很土的,呵呵。

          八十年代出头的那批作家很土的,呵呵。

          我喜欢的两个武汉作家是池莉和方方,池莉表现一直不错,方方已经丧心病狂了。

          回头看,八十年代出头的那批作家都是一帮九漏鱼,教育程度很低的,英语更是一窍不通,所以很土的,当然时代因素很大,不能完全怪他们。

          但是他们不思进取啊,反而痛恨国家和人民,这就杀无赦了。

          到今天,这批人完全落后于时代,实际上是被时代抛弃,要不是体制内,早饿死了,还一个个嚣张的不行,这时候我就赞成韩仁均的主张,关闭作协,让这帮人自生自灭去。

          通宝推:寒冷未必在冬天,
          • 家园 池莉表现还是不错的

            包括疫情中

            • 家园 对,池莉一直在社区服务,还有作协的书记也不错。

              对,池莉一直在社区服务,还有作协的书记也不错。

              • 家园 方方能写出那样的“日记”

                最根本的问题是:何妨一下楼?

                若说自己年龄大了,可池莉也只比自己小两岁,池莉还是在职的武汉文朕主席。

                • 家园 池莉的作品一直很干净

                  那时上海有《收获》,北京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有《十月》、《当代》。池莉的作品好像是偏好《中篇小说选刊》。

                  武汉作家群的写武汉市民生活的作品特别像上海作家写的弄堂里的故事,有时候读着读着都忘了到底是武汉还是上海的故事。

                  池莉长得也好看,年轻时就是美女,老了也是一副知识分子形象,比张抗抗和方方好看。

                  池莉的作品集很值得收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