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482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攀比

    先来一段“文字游戏”。攀比不是(良性)竞争,也可以说攀比是恶性竞争;纵容不是宽容。是不是很容易读出“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这是很好的。但还需要注意到关于语言的另一些事,这些事也跟我们息息相关。

    竞争是雅词,换成俗语就是跟人比。比什么呢?当然是比高低,比快慢,比长短。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竞争、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攀比这些词呢?其一,总有雅俗之分,即同一个概念,往往总有两个看起来不同的词,比如这里提到的竞争和跟人比;其二,有时还有东西之分,即同一个概念,有西方的表达,也同时有东方的表达,竞争是从西方泊来,良性竞争在中国叫礼让;其三,会出现专属词。跟人比,比得太厉害了,不好,比得太少完全不比,也不好,这原本是最直接的表述,但如果形成了一种现象,我们就会在词库里增加对应的专属词。比得太厉害,形成了一种现象,就叫它攀比。中国成语,英文短语,其实就是专属词。

    之所以要咬文嚼字,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我们会因为词汇太多,而变得思想混乱,或者因此平添不必要误会,大幅影响沟通效率。

    了解了这一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物。一般而言,中国成语和人在一起,西方短语多数说物,这也反映出两种文化各自的所长何在。

    当然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一个问题,时效性,不过也不必在此下太多功夫,这是因为语言总是在变化,不合时宜的词汇就会被删除。这意味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是非常准确的,能沿用至今,说明所谈的现象和时代无关,即5000年前的人会犯的错误,5000年后的人也会犯。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比如刻舟求剑,指的是刻板机械,不能变通,今天有不少人就是这样,并且还挺常见。他们往往抱着“老黄历”告诉后辈“我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又或者是出现了新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应对,他们却不以为然。比如今天的社会较之三、四十年前的社会,攀比风更盛,对于年轻人甚至是自己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还往往同时给人造成一种漠不关心的错觉。

    又比如削足适履,指的是生搬硬套。这在今天,还是很常见。一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效仿他人,很是喜欢 购买某某明星同款,结果 非常不得体。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想更好的认识 人,就得下功夫去学中国成语。

    我在前面之所以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语言问题,用意是为了节省时间,少兜圈子。

    攀比是一个专属名词,所以我们说它是坏东西,要抵制它。但有人因此抵制一切竞争、角逐,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了解人类语言的一些重要特征。

    不管是说竞争也好,还是角逐也罢,还是跟人比,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事或者物,而是度。不是事或物有好坏,而是失度造成了坏事、坏东西,适度形成了好事、美物。

    如果单 靠我们自己,其实是很难找到准星的,所以,适度的竞争,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是双赢,而失度的竞争则是害人害己,是双输。跟人比,比得太厉害,就会把竞争从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是一个要点,即,一旦手段变成了目的,那就意味着变味了,糟了——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学生追求满分,追求极致,把手写字写得跟印刷体一般。

    当手段变成了目的,从良性竞争发展到恶性竞争,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其一、高投入,低回报,效率极低,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单 就个体而言,你可以说“我有钱、我有时间,我不担心”,然而一旦形成了攀比风,那就是全社会遭殃,人人都要倒霉。

    其二、会扭曲人的心灵,会损坏人的健康。手段变成目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扭曲,这里就不多讲了。损坏人的健康,大家也是熟悉的,有一些“咬牙坚持”对身体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也有一些情况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康复。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人的身体垮了,智商会大幅丢失。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老生常谈。”

    那么接下来,我就说一些被人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会从良性竞争发展成恶性竞争?

    对于一些很懂的人而言,答案是很简单的,雅的说法就是愚昧、落后、无知,俗的说法就是懒呗、蠢呗、傻逼呗。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写下去了。

    为什么会从良性竞争发展成恶性竞争?答案就是,懂的人太多了。正因为如此,没有必要写下去,于事无补。

    刚刚所说的话,并非是意气用事,也并非是欲擒故纵,而是在我看来,确实于事无补——只能边走边看,后面会有什么变化。

    何出此言?是绝望了吗?是弃疗了吗?

    并非如此,而是确实是相当数量的人,忽视了一个关键。

    这个关键就是,做人和做事,差异极大。

    5000年前的人,和5000年后的人没有变化,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怎么做人,已经掌握了要领。又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无需去考虑突变问题,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知其然】即可,也就是说:师傅告诉你该怎么做,你的功夫花在练习上。修身养性是需要下足功夫,才会有收获的。

    而做事则不同,事情在不断的变化,很难有旧例可循,所以做事,想做好,就必须【知之所以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必定要付出相当多的成本,去了解【知之所以然】,有时候,还需要去质疑。

    这样来看,做人与做事,不可兼得,因为个休的生命有限。

    因此,东、西文化之不同,表面上看是各自的先祖所生活的区域不同,各条件不同,然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不同却是【注定】的,必定会有不同。做人与做事,不可兼顾。

    那么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擅长的是做人,做人就不问【知其所以然】,找到好的老师(其实中国成语就是),也就【知其然】,照做就是了——反复的去摸索,如何把握好那个最最要紧的【度】。

    可是,自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就大幅转向西方文化,强调【知其所以然】,不是在物这个领域,而是全领域。这就造成了两个恶果:

    一、成本过高。学生、年轻人,不接受所谓的简单【知其然】,一定要搞清楚【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所需的投入就会变得极高,精疲力尽之后,哪里还有可能【做好】?

    二、培养出成群的“杠精”。不论是故意,还是无意,人的问题,是非常难以【知其所以然】的,用俗话来说,“扯皮”的空间无穷大。

    盲目向西方文化学习,自然就成了邯郸学步。原本还会走路,如今连路都不会走了。

    说于事无补,指的就是【知其所以然】全面压倒了【知其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学做人,郭靖这种类型,是好学生,听话,肯做;学做事,黄蓉这种类型,是好学生,点子多,问题多,不轻易“信”。

    所以金庸在他的小说里,用打比方的方式,讲述了做人其实就是练“降龙十八掌”,做人就那么几条,要反复练才行;而做事呢?刚好是不能苦练一招,因为常变常新,所以洪七公教黄蓉逍遥掌法。

    金庸把他的见解用这样的方式写进他的小说,可能是有意,也有可能是 无意,但不管怎么说,金庸是真懂。

    将来会怎么样?我只能说,人类不会因此而灭绝。其它的,就不知道了。

    您,大概是能听懂这话的内涵的吧。

    通宝推:普鲁托,
    • 攀比
      家园 通报,分出来了,我闺女平均分86
    • 攀比
      家园 汇报

      最近出了一趟门,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读了一本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该怎么说呢?只好说,又受教育了。

      先说书。还是随意买的一本书,没看之前总觉得有可能会上当,毕竟书名带有“红色”两个字。等看了头几页,就停不下来,但总是停下来,看不下去,因为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在问:究竟是什么,让人类总能创造出奇迹?

      因为这本书,又因为最近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再一次让我意识到,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是肤浅的。

      再说点眼下的事。貌似“各地中考录取率不到50%”是最近的爆炸性“新闻”,我遇到的一些人,清一色脱口而出的是“那考不上的怎么办?”他们不是在提问,也不是在反问。

      网上有一种声音,说这是因为“都去读大学,脏活累活谁干?”可是为什么十年前 我就知道了呢?这是显而易见的,总人口还在增长,城镇户口在增长,学校还是那么多,当然录取率会下行。

      另一方面,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跃层式的发展,初中是人生各道坎当中第一道真正上难度,并且对一生有影响的大坎。一旦初中扛过去,高中、大学基本问题不大。这是跟时代无关的,一直都这样。只不过以前高考太热,给人造 成了错觉。

      所以一些人并不是在问“考不上怎么办”,而是在绝望的陈述。当然,所谓的理性派会说,“这也太傻了吧,至于吗?”

      我女儿跟我说,“小地方 的人太热情了,叫人受不了”,她的意思是说,明明家里只有一只鸡,并且还是下蛋鸡,然后主人杀了,请客人吃。

      我对女儿说,如果你还有点智慧,当意识到这样的体验,是人生的财富,你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白什么叫地区差异,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想象中国革命有多么奇迹。

      我又跟女儿说,在我看来,或者说就我的能力而言,我是无法跟“小地方”的人沟通的,成年人已经没有可能翻身,如果说他们还有可能有所作为,那么就尽可能的不再扩大损失,给自己的孩子留一点希望。但即便是这,也很难。

      她就慢慢地理解了有些人说的“考不上怎么办”是什么意思。

      她也慢慢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一个劲的重复“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我隔壁谁谁从来就没有操过心,他儿子不照样考上985了?”

      “各地中考录取率不到50%”,其“价值”,等同于“在深圳,按平均工资算,买一套90平米的房子,要不吃不喝100年”。

      坦诚的讲,我很困惑,因为我是一个穷者,我不知道什么叫达者。

      作为一名穷者,我注意到最近“阶级”这个词又开始冒头了——当然,并不是那么火,年轻人宣布他们要读“毛选 了”——当然,他们根本读不懂,但他们无所谓,重点在于表态。

      我并不像有些人那样想,“这是悲剧,同时也是滑稽戏”,我只是很困惑,达者是什么样的。

      也许我女儿以后能告诉我,什么叫达者。

      就这些。

      通宝推:mezhan,
      • 汇报
        家园 学习劳动是自己的需要

        黎明农场:知青117人,已婚8人,求婚同居104人,私生子9个。离婚6人,弃(送)子9人。

        勐捧农场:知青9000人,到1978年10月,登记结婚只有415人,事实婚姻达7000人,非婚姻生子200多个。1979年2月至5月,离婚300人,弃子无数。

        勐腊农场:知青离婚1000多对,弃(送)子达数百人。

        ……

        据统计,(10万)知青返城给农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以上,当年云南农垦系统亏损达1872万元,更重大的损失不仅仅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还有支撑农场大厦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流失:教师、会计、出纳、医生药剂师、护士、兽医、农技员、工技员、技师、驾驶员、农机手、电工、车工、钳工、割胶工等。

        你问我怎么看?

        依我说,知青闹着返城,从他们离开城市起那一天就没有停过。78年政策下来时,一下子全跑了,很难说对错,但我也不想用“人之常情”来描述,只能说,过去了就过去了。

        我无法忍受的是他们是歪曲历史。

        过去了就过去了,谁也甭提,后面的日子好好过。要不然怎么办?这事,要追根溯源,能算到“二战”头上。日本有部老电影,叫《人证》,说是的一个日本母亲杀死自己儿子的故事,这儿子就是她当年跟美国大兵生下来的。难道不是知青的翻版?

        我们今天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大可以说一句,是“二战后遗症”。

        那么,“二战”的账,是不是还可以继续追根溯源?

        自己睡不着,于是歪曲历史自己就能解脱了?就能睡得着了?

        只有那些写伤痕文学的返城知青是这么干的吗?

        我教育我自己,教育我女儿,不接受千锤百炼,没准就能干出叫自己一辈子也无法安然入眠的事来。

        所以,学习劳动,完全是为了自保,或者说,首先是为了自保。要吃得香,睡得香,就得把自己放到火里去烤。

      • 汇报
        家园 (4)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人物,我最喜欢的,并不是张小敬,而是徐宾。徐宾“处心积虑”的搞了一个大案牍术,最后还劫持了皇帝,究竟是了为什么?为了天下。

        可是我最开始,并不喜欢徐宾,我认为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是“不在其位谋其政”。然而这两年间,我始终忘不了他。

        我后来想,涓涓细流,终要汇成大海,大海才养育巨龙,只有巨龙才能造福大众。依环境学的观点来看,这叫水循环。古代农民祈雨,跟我们祈盼伟人出世,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权威是比较抵触的,或者说,被砖家、叫兽搞得很恼火。这显然犯了一个错误,类同于把个别领导跟领导混淆了。个别不称职的领导数量再多,也不能否定我们需要领导。

        所以我想象,当毛泽东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群众在广场上高喊“毛主席万岁”时,伟人和凡人内心激荡的当是解放二字。

        这样来看,家学注定是要走向没落的。家学救不了人,连自己都救不了,没有人可以独乐乐。独善其身,是假的。

        或者说,真正的独善其身,指的是涓涓细流心向大海,普通人当奉献自己,成就伟人,成就天下。就像徐宾那样。

        在《长安十二时辰》的最后,劫持了皇帝的徐宾被炸死,这看起来是一个悲剧,换而言之,他失败了。所以还是那个问题:不干是肯定不行的,干也不一定能成,到底干还是不干呢?

        与此同时,我也察觉到自己的脑子有多么不好使,或者说,我不是奸人的对手。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意识到,出发点只能是“所有人坐在一条船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居然要花这么长时间,我的脑子被填满了大便,奸人轻而易举的得了手。

        比如说,我们有必要去论证毛泽东们究竟是不是要解放全人类吗?没有这个必要。国家这个概念,必定长久的存在,我们不可能轻易跨越这样的历史阶段。所以,我们只需要去论证毛泽东们究竟是不是所谓的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问题是这不需要论证,就像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那样不需要论证,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实。

        可是,为什么奸人们群起而攻之,不断的抹黑、诋毁毛泽东们,居然就得了手呢?

        那不就只能说明我太笨?还有别的可能吗?

        那么为什么我能笨到这个程度呢?那不还是因为我的出发点不对吗?

        羞愧啊。

        笨到这样的程度,还有什么可说的?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安抚自己的话:人间正道是沧桑。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学校的事多说两句

          学校的事多说两句。大学占地过多,是目前的情况,有的学校搞得跟花园一样,且不问有这个必要吗,光是土地它就占了不少,仅北大、清华这两所就在北京圈了多少地?

          所以学校这一块,它的内部资源配置就是非常不平衡的。怎么办呢?我的看法,得把大学头上的光环给摘下来,你把它的光环拿掉了,再削它的地,就要容易得多。

          可是,如何才能把大学头上的光环拿掉呢?我想了个办法。说,张三这个人,一直口碑很好,我现在让一个叫李四的惯偷,天天跟他在一起,形影不离,张三的口碑是不是就掉下来了?

          所以如果把高中跟大学绑到一起去,弱化高考的份量,我可以打保票,大学的头上的光环,分分钟就消失了。

          然后再把考研的难度 提上去,把硕博这一块从高校当中单独分出来。加上中考,这样就形成了三截、两节点的结构 。

          九年连读、高中大学连读、硕博连读,关键考试两次,一次是中考,一次是考研。我以为,这将有利于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

          是不是会担心中考份量过重,学生受不了呢?我觉得吧,15岁都可以当妈了。

          还有一个情况,也是我认为必须“削藩”的理由,那就是高校成了反动派的大本营,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奸,并且话语权还很重。香港暴乱的背后就是叫兽作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