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智者邓小平 (1) 从稻公之称说起 -- 响水湾

共:💬254 🌺2834 🌵2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两分

        一部分人是真想中国完蛋。

        一部分人是想中国好,这部分人又是两分,1是认同西方理念。2是其实未必同西方理念,但是在论述引证时自觉不自觉的以西方的观念为标杆,以西方的说法为依据。

        更有甚者,所谓证据就是百度、维基、境外报刊编的细节详细的故事。高手了,敌对势力几十年经费找大陆黑暗历史都没有铁证的事,在这些高手口中,比亲眼看到还信誓旦旦,不去应聘对得起才华吗?

        所谓“独立思考”,本该是依据客观情况做出自己的思考,事实就演变成不信中国政府就是而必定是“独立思考”,相信西方肯定就是独立思考。否则就是被洗脑,或五毛。

        • 家园 风气污浊,反字当头

          矛盾具有特殊性,但决定矛盾性质的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涉及政史方面的风气已经明显呈现反正史反中共反大陆反主流的气候了,但凡为中共说点客观的,就是毛粉、邓粉、习粉什么的,反到无脑黑。反驳这样错误的人很少,当然我看有反驳的也被围攻。

          希望中国好的人多数在中国,和老百姓比较接近,接不接地气很容易看出问题。这里当然有爱国者,恐怕不成气候了,当然这压根算不上什么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无所谓。

          通宝推:醉寺,DDDgva,
          • 家园 不同意你的主旨

            矛盾具有特殊性,但决定矛盾性质的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涉及政史方面的风气已经明显呈现反正史反中共反大陆反主流的气候了,但凡为中共说点客观的,就是毛粉、邓粉、习粉什么的,反到无脑黑。反驳这样错误的人很少,当然我看有反驳的也被围攻。

            我一向的观点,是拥护党和政府,但对党和政府具体的某些政策措施,有不同意见,该说该提该批,那就说提批。只要实事求是,没有什么不能说。致于被围攻,如果被围围攻攻就受不了,那就少来吧,气坏了身子不好。

            至于最后一段。

            希望中国好的人多数在中国,和老百姓比较接近,接不接地气很容易看出问题。这里当然有爱国者,恐怕不成气候了,当然这压根算不上什么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无所谓。

            第一句是废话,希望中国好的人当然多数在中国。但潜台词不知道是不是“在国外的多数不希望中国好”,如果是,这个观点已经是被多次批判,我当然是持批判意见的。

            通宝推:四十千,
      • 家园 你这么耿直,小心被他们举报封杀

        标题之王八涉嫌侮辱阴损诋毁。正文那个“嗯”涉嫌阴阳怪气侮辱诋毁。

        • 家园 圈地自慰的才需要

          审查举报的人如果认为我这样说是捣毁阴损什么的,说明这个过去名声挺好的论坛已经沦为反华失意者圈地自我救赎逃避现实的地方,一点不值得圈外人浏览,封杀有个鬼用,我一点不需要在这里寻找快感。

          早几年刚进这个论坛看帖子还很有味道,但没注册,看了几年后来看到一个完全不堪入目的言论才注册回复,中间一段时间不看这里 。这几年一看,牛鬼蛇神,一个个分析阴谋、揭露历代中共领导人罪恶、下贱、无耻、无能的历史大家,揭露与大陆老百姓日常生活体验完全相反的大陆正黑暗、社会正暗流汹涌要起义般的社会预言家口吐莲花。

          真是有自知之明,于公,文不能就职美欧政界推翻共党,再造华夏;武不能潜入中国发动颜色革命,救中国老百姓于水深火热。

          于私,苟且于这小地方发疯地隔空污辱死去和活着的人,想像着总体上一天比一天好的中国人怎样对政府和社会的愤怒,想像着即将内斗到你死我活的中共高层如何不堪。可笑至极。就像某人还要社会死正被中国群众高度支持的赵发言人,简直活在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的小说里,到中国来,随便找个人这样说,我们只会心里嘲笑无知。

          通宝推:醉寺,DDDgva,
          • 家园 他们只是为失去高华的优越感而愤怒

            “黄发央萨新洛阳,黑皮执戟站明堂;阿三叉手阶下站,高华媚笑舔腚忙”

        • 家园 不怕。我这不还上窜下跳的么。

          大不了十八年后。

    • 家园 智者邓小平(4)计生与邓小平

      有回帖称邓小平杀害上亿婴儿,对这种法轮功式的严厉指控,我加一节回应下。

      我认为邓与计生关系不大,所以标题把邓写在后面。

      我认为,在70至90年代,在经济落后,资源乏缺,人口基数庞大(三年灾难后的婴儿潮)的压力下,两代领导人作出计生的决策,是没有选择的。

      想象一下,你办一个公司,有一百人要发工资,但经营惨淡,看着帐上的钱越来越少,你会是如何的焦虑?当时就是这个状况。

      我进了大学,我兄弟(城镇户口,理论上国家要安排工作)做了几年临时工,我父亲就从机关调到工厂,以安排他进这个厂的劳动服务公司。可知当时就业之难。

      只生一个是缺陷,但严格执行的是公职人员,其他并不那么严格,河南罚几千就行了,我见过有20个兄弟姐妹的苗族女孩。因此留下更多位置给低层,意外推迟了阶层固化。

      以邓小平世俗化,重家庭的个性,他不会支持只生一个。这个决策竟有期限(20年),出乎我的意外,在当时的领导集团,我认为,只有邓小平有这样洞察未来的智慧。

      至邓去世,计生都不是问题。

      计生出问题是因为政治化了。这是邓时代不多的严重政治化。现在类似的是环保。

      正常的计生工作是上环照环。我曾经做过计生工作队下到乡里(只是打酱油),重点就是把计划外怀孕的孕妇找回来引产。先是把老人办学习班,不行就搬走正主和亲戚的家财,再不行就拆屋,可见之难。就这样也很少回来,最后罚款了事。计生罚款曾经是乡镇奖金主要来源,后来是卖地的分成。上亿婴儿之说不知从何而来。

      在中国这样的强力国家,多生人口不难,看下面的措施吧。

      • 家园 【讨论】一些想法及问题

        人口要不要控制,当然要,但是做法上出了很多问题,其实之前合理也有不少河友指出了这一问题。

        有河友说以现在的生产力足够支撑大量的人口,当然这个算法上是没有问题的啊。但是未来随着信息化、自动化进展,从国家的角度看,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人呢,从个人及家庭角度看,“支撑”这么多人口,相当于托底,但是未来我们肯定是不满足于托底的,教育,就业/创业,内卷加剧。当然了,很多是朝有钱途的方向去竞争,去卷。

        其实批评计生出发点也是出于人口结构不均,那我们设想,未来的这个策略就是实现人口的一个合理的结构,优化人口数量直到满足产业链人力所需,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内就可以,当然达到这一理想的情况不只是这一个控制人口就能简单实现的,但是我们这里只讨论这一个。

        其实生孩子的动机我们也应该分析一下,比如误意中,你们懂的现在挺开放;比如父母要求;比如有的喜欢很多孩子,享受儿孙绕膝的感觉,比如有的人不喜欢小孩;比如“多子多福”,当然现在有这样传统观念的年轻人应该比较稀少了,随着这个传统观念被打破,人们更倾向于现实。过去生下来就生下来,随便养养就过去了。现在不行,很多父母讲究有质量地养,在竞争教育的这样环境下,无一不是金钱铺路。所以现实会引导人们选择,有条件,多生;没条件,少生,当然选择说多生也行,我没那个物质条件也生个三胎,也能养活他们。

        其实到这里,单纯地控制已经没有太大效果了。甚至正如楼里朋友所说,强制多生比强制少生难得多。

      • 家园 邓的计生是被错误的科学观忽悠了!科学史和人类史是交代不过去的。

        首先说一下结论,邓的计生是被宋健的错误忽悠了,替宋健落实狂妄设想,但是为什么让宋健一言堂,那就是邓的责任了。而且,一个部门过于膨胀,国策啊宪法啊,结果部门利益凌驾国家利益,政策难以转型,邓当时的设置欠考量。其次手段过于惨烈,对人民毫无感情,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对活体生命的处置。 前者会作为笑料上科学史,后者作为惨剧会上人类史。

        大时间跨度定具体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伪科学。去设计百年之后具体指标,自以为科学,实为科盲!举个例子,大家很好理解:百年之前,光绪年间的人搞计划生育,应该定今天的人口数量是多少?他知道今天的社会经济科技生活形态吗?知道今天的工作形态和数量吗?在百年之后的人眼里 ,你是石器时代的人,你好意思定别人的具体数据!

        爱计人士,也包括响水湾同学,不妨在光绪年间定一下现在的人口数量,信不信给什么数据都是打自己脸!

        此外,挺计人士不要论证啥计生对经济发展的功绩,中国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和计生没有任何关系,计生这么有用,那么多搞搞百日无孩,再极端点,是不是经济可以增长百倍??

        也不用强辩啥计生专家没有办法预见到生育意愿的下降,宋健的模型计算结果出来,就成为政治正确的东西,不能动。最基本的科学精神都没有。不说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比如日韩)的人口发展数据复核、修正、改进模型吧,至少也应该根据国内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修正吧?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模型是不能动的,结论是不能改的,数据对不上,那就“生育率一直被计生委硬拗是1.8左右呗”。

        ------------------------

        资料:

        1、导弹科学家宋健在欧洲出差碰到了数学家奥尔斯德(Geert Jan Olsder),两人相谈甚欢,奥尔斯德介绍了自己的人口理论,宋健从中得到了灵感,回国后就出台了人口控制论,认为中国必须采取强制措施的一胎政策,否则人口会暴涨到40亿,最适合中国的人口数量是7亿。

        哦,对了,这个欧洲数学家现在表示,当时就是喝酒随口聊了一句人口模型,其实那个人口模型现在看来问题很多,早就废弃不用了。

        梁中堂的书籍,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史论,BBC中文转载的泰晤士报报道《西方是中国一胎化的始作俑者》,《Science》的文章(一个很短的小八卦),外国学者书籍《Just One Child》上面都讲过这个事情。

        2、1981年宋健从食品角度估算了百年后(刻舟求剑,根本不知道百年后技术,用当前技术硬推),中国适度人口数量,中国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3、“英国生态学家根据英国本土的资源推算,现在5600万人太多,应该逐步降到3000万人,即减少46%;荷兰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现在的1350万人口已经超过了4万平方公里上的生态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应该在今后150年内降到500万,即减少63%。”(宋健:《从现代科学看人口问题》

        --被西方忽悠瘸了!

        通宝推:范进中举,四十千,
        • 家园 (资料)梁中堂: 一胎化是怎么产生的?

          梁中堂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9年12月11-14日,全国第二次人口理论讨论会[1]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的主题当然是人口控制问题了。令人完全可以感受到,会议的主题是迎合全国的气氛,有不少的人文章都是鼓吹“人口革命”,认为实行“一胎化”不仅可以削平中国人口生育高峰,而且是中国人口史上的革命。

          我在发言中主要讲了实行“一胎化”政策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1)人口老化过程由于出生率连续剧烈降低,将十分严重。

              (2)无子女照顾的老年人太多,社会问题严重。

              (3)经济年龄结构特殊,社会负担加重。

              (4)人口年龄构成显著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将带来直接的影响。

              (5)人口政策的反复变化,将对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一个时期只听一种声音,猛然听了这不同的批评观点,一下子炸了锅,会上就有不同的反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栗秀珍就在参加我所在的那个小组会上说:“问题哪里会有那么严重?”那时国家还没有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有一个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部。陈幕华副***担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组长,栗秀珍是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是实际主持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同志。陈幕华副***是12月11日大会结束的那一天赶到成都的。她没有参加理论讨论会,而是留下各省计划生育办公室的主任又开了五天会。在返回太原的路上听到了广播中陈幕华副***的讲话要点,可以看出,这几乎完全是反驳我论文中的观点。她总结说:“总之,对提倡‘最好生一个’的种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人口学从70年代复苏开始,大多是起因于行政因素。1978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理论讨论会仅限于计划生育部门、高校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校系统和军队系统。成都会议又杀出一支新的生力军进入人口学领域,而且,由于特殊原因,这支队伍在之后的几年里不仅十分活跃,且在中国人口及计划生育领域里一度还执牛耳,影响极大。这就是由七机部(后称航空航天部)第二设计院和西安交大为主的搞计算机的一些同志。70年代末的还没有微电脑之类的东西,计算机在国内是很神秘的玩艺。所以,人们并不了解它。第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时,七机部的李广元在北京大街上看到大街上到处张贴的“全国第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由此向前走”的路标,不禁喜出望外,一路找到会上,要求参加会议。工作人员向刘铮请示,刘铮也以为这些搞数学的人起什么哄。但既然来了,就算列席吧。连材料也没有发给他。我在大会发言后,李广元听出我有对中国人口的象谜一样对国外既为迷惑又很有魅力的人口问题。宋键也十分奇怪用控制论还能预测人口。他把从国外带回预测,所以来和我聊天。都是年轻人,聊过之后,就已经相当熟悉了。李广元是“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70年代中后期,任他们二院副院长的宋健去欧洲做访问学者,某研究所向他提议测算的一大摞资料摔给李广元。李广元从此跑统计局,跑***部,就开始了人口预测。

            李广元问我:“你关于今后20年的人口数字是怎么算的?”

            “用笔算的。”我回答说。

            “那多慢呀?用计算机简单多了。把参数向里边一代,给个指令,要多少年的结果都能很快打出来。比如今后一百年的人口预测,要不了一个小时,就全打出来了。绝对准确。”

            李广元那时有34、5岁,长得很精干,热情活跃,很快在会上就成了令人注目的人物。不几天,许多人都知道了用计算机预测人口既准确又可靠。只要收一些手续费,不论全国的或那个省的,数字往他那里一输,计算机就打印出来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人口没有普查,包括各省的人口,虽然有个统计数据,但大家都知道是不一定可靠的。至于未来的人口,传统的办法就是手工或者手摇计算器计算,要个10年、20年的数据,也要算上个把月。各地做计划生育工作的人,莫不希望有个让别人都信服的人口数据。所以,不少人都向李广元预约,要会后替他们计算本省市的人口数字。大会最后一次发言时,李广元在会上介绍了他们怎样用控制论方法测算中国未来的人口。1979到1980年前后是我国从上至下崇尚科学技术的时代,尤其是控制论和系统工程,都是大多数人闻未所闻的学科,感觉神秘的不得了。加上李广元很会演说,进一步感染了会议的气氛。我清楚地看到坐在***台上的栗秀珍是如何被征服的,并且在那时已经意识到,国家计划生育办公室将由此转而依靠这批人。

            其实,在会议上交流用计算机预测人口结果的,还有西安交大的一位中年女教师,叫王月娟。

              无法展开的争论

            成都会议之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活动迅速升级,同时对只生一个的政策的诠释,宣传也逐步形成强大的攻势。正如我所预料的,在这强大的宣传活动中,七机部二院搞计算机的那批很有能量的人,被紧紧地抓住,为其拼命地使劲鼓吹。1979年12月中旬全国第二次人口科学讨论会和全国省、市和全军计划生育办公室会议结束后,1980年2月13日,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应用现代控制论的方法”预测百年中国人口的研究结果就发表了。根据这个小组科学研究表明,“从现在起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5年普遍做到‘一胎化’,那么本世纪末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接近零,全国总人口可控制在十一亿以下。”因为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我国控制论最高权威合作的“课题”结论,在中央及***中影响都相当大。但是,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科学论证,而是以科学的形式为长官意向诠释。1980年3月7日,《光明日报》又发表了宋健、田雪原、李广元、于景元《关于我国人口发展目标问题》的文章,《人民日报》3月18日发表了田雪原《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章。同时,在内部的许许多多会议上,“一胎化”被解释成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唯一科学和正确的选择。

              我对这一时期所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进行的所谓“成果”以及这些人的表现,极为不满。这种不满程度甚至超过对那些仓促制定政策的人。当然,就是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这些学者应对“一胎化”后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如果当时没有这些人装腔作势,以伪科学唬人和推波助澜,也许1980年中央不会有一个号召人们只生一个的“公开信”,全国也就没有一个“一胎化”的生育政策,成千上万的农民就不会经受10多年来的磨难,80年代以来的我国历史就是另外的样子。至少,现今新的国家领导人不会以为“一胎化”的政策是经过科学论证制订的,也许改变生育政策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仍然遥遥无期,农民不再无限期地经受折磨,也许……。因为,参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的各个成员,并不具有解决预测、论证我国人口发展目标这一课题的素质。可能许多人会认为我这一段话讲得过于尖刻,但我要在这里申明一下,和那些在关乎我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面前所持有的态度比较的话,我这里讲的都是相当严谨和负责任的。人们可以检索或者要求那个由“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组成的研究小组的任何一位成员自己提供一份科研成果目录,在1980年2月13日发表这个要求中国必须实行“一胎化”的结果前,有哪一位曾经有过同类的研究成果问世或者具有较长时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经历?和七机部二院大约同时以相同方法研究人口预测的是西安交大的几位搞数学和系统工程的老师,王月娟参加会议提交王浣尘、蒋正华、王月娟、邵福庆的文章《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人口问题》。从这两拨研究人员这一时期提交的文章看,我国学术界用系统工程预测和研究人口问题都刚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80年以前没有一个能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那样具有人口研究素质的学者。田雪原刚从教育部的行政岗位上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不久。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中央要为马寅初先生平反,任务落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也可能因为田雪原刚来,加上他过去也在教育部门工作、北京大学毕业,或者还应该包括他自己也可能对这个问题具有独特、敏锐的认识和积极性,为马寅初平反的一些工作就落到他的头上。直到两个月前的成都会议上,田雪原的文章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人口理论》及有关马寅初平反的资料,而没有涉及人口预测及人口发展目标方向的研究。我不清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体是怎样结合的,但我知道在成都会议上还没有这样的结合。所以,满打满算所有的时间,也不到两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做出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进行人口研究首次对我国未来一百年人口发展趋势作了多种测算》的重大成果,就能够对“中国人口发展目标”发表结论性意见,并且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要求7、8亿之众的民族用自己的生活、生命实践他们仓促计算的结果,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认为这些人不仅不具有一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诚实品格,而且缺少一个为百姓、为自己民族负责的起码良知。

            其次,在我国的控制论专家做人口发展目标预测时,我们国家从1964年开始已经15年未做过人口普查了。搞人口学研究的人那时还不太理解,但现在终于知道,这意味着没有条件进行人口预测。人们那时能得到的人口年龄性别等构成,是从***部门得到的。这样的数字是经过许多变通处理之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数据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认为这是一种假设,是一种可能的趋势,以此作为依据制定政策,要中华民族按此付诸行动,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按照一种模式生活,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倾家荡产和流离失所,在那时所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都很明确的。在1981年初春召开的全国第三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1987年中国人口学会召开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以及许许多多内部会议上,他们公开为“一胎化”的后果进行辩解。说中国要现代化,农民就必须做出这些牺牲,尽快地减少人口,更何况许多地方的农民生活水平极低,一代一代地周而复始地生存下去有什么意义?记得当时我就气愤地反驳说,再穷的人也有他的欢乐,他的幸福。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他穷,就取消他存在的权利。有几次会议期间,我曾直接给他们说,农民被计划生育折腾成这个样子,你们这批人是有责任的。

            如果是个人素质的不高,出道时间不长,并且没有意识到材料上不充分,所以,仍有一种自信,似乎也无可指责。“初生牛犊不怕虎”,此之谓也。但是,这些人在发表其所谓研究成果的手段和对一些计算结果的解释上瞒天过海,毫无职业道德的做法,实在让人不能不小看他们。譬如,坚持实行“一胎化”为最佳政策,就必须回答由此导致的“老化”和负担指数上升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人口生育政策引起的,它讨论的问题当然是从1980年开始执行“一胎化”的这一代年轻人老年时的人口老化程度和社会负担问题。但是,首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其报告和文章中总是喋喋不休地说“本世纪内不致发生‘人口老化’,到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内,这一问题也不严重”。我们知道,当时讨论的人口政策主要是针对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平均每年出生2500万左右总计4亿多人口的这一代人的生育行为,老化之类的社会问题也应是他们晚年的事。而这一部分人进入65岁的人口统计范围,就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二十年之后。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之前的老化状况来搪塞,就是偷换概念,就是所答非所问,同时还是对没有人口学知识的***的误导和欺骗。为什么本世纪最后二十年和下个世纪最初二十年老化问题“不严重”?根本原因就是从50年***始的30多年的高出生率。我们由此作为“一胎化”的生育政策的论据,反而是该感谢过去的高出生率。还有,这个小组称对各种方案的人口预测作了100年的测算,但在论述‘“一胎化”导致2020年以后的老化指数将可能最高时就不提了。198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如果从今年起平均生育率大幅度降低,到1985年降低到并且一直保持为一(简称“一胎化”方案),2000年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为百分之八点九。二零一七年为百分之十六点二,二零二二年为百分之二十点八,二零二七年为百分之二十点六。”为什么举例分析到二零二七年嘎然而止了?我们知道,人口统计上讲的老化指数是指65岁以上老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959-1962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每年生育人口很少。从1963年补偿性生育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连续近15年以上的高生育时期,这些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大约在2500万,1963年开始的最初5年,每年接近3000万。比如根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2700多万,而1962年仅只有1500多万。2027年是包括1962年在内的“三年困难”时期出生少的人口进入老化年龄的统计年份,2028年是从1963年高出生年代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化年龄的统计年份。就是说,2028年开始,我国老龄化指数将迅速提升。

            从1980年初开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论证“一胎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搞得举国上下沸沸扬扬。外人不知,无论中国的“自然科学”也好,或者“社会科学”也好,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论证那时必须出台的人口生育政策的条件。现在看,那时真有点“闹剧”的味道。但真实性也的确如此。我国此后就开始步入这一陷阱,至今还未能从其中走出来。

            从全国第二次人口理论讨论会开始,到1988年,是我从事学术活动最为活跃,成果最多的10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因为直接反对“一胎化”,当然很难发表。不过,那时人口学界还有个好风气,即写下文章相互寄送,也是一种内部交流方式。那时我常常对自己说,“你存在的理由就是要表明世界上还有不同的声音”。若非如此,我可能早就告别人口学了。

            我们那个时候,科学沦为政治“婢女”的现象还很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做研究,所以又无不时时处处感到的一种憋气。

          ------------------------

          梁中堂:人口学家和江湖术士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召开2011年年会的中国人口学会。

          人口学作为原本意义上的人口统计学,仅仅限于对人口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如果作为探求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规律的科学,因为现代社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决定人口发展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未能得到足够的展现,所以还无从认识。特别是因为现阶段的人口过程充满了各种利害关系,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们因为利益、立场和出发点的差异,对同一个人口问题往往都会做出迥然不同的、甚至于截然相反的解释,更增添了认识的复杂性。为此,人口学现在还仅处在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譬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现代医学等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襁褓中。在目前国内外的学科设置中,人口学还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除了我们国家这30年来人口学和人口学家大行其昌以外,国外很少有人会以人口学家的身份现身于大学讲台和科学论坛的。相反,比较严谨的学者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仅限于以深厚的学科背景为支撑譬如从经济学或者社会学等学科出发研究、阐释和描述已经发生的人口现象,模拟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的众多学者中,竟然没有一位聪明人以人口学家或者其他什么科学家的身份起草一份人口发展报告建议政府推行某种使自己国家更加强盛的人口生育政策。

            

            但是,与国外不同,在新中国,自从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以后,这样的人口学家和所谓的其他什么家的大师却大有人在。1980年2月,七机部设计火箭轨道工程技术的宋健反串人口学领域,以“百年预测”的所谓科学成果论证当时正在全国推行的“一胎化”生育政策是中国必须接受的最佳选择。凭借数学功底做控制论专业的宋健是在国门初开的1978年欧洲之行中才知道国外用控制论方法测算未来人口的。回国后,他把从国外同行那里得到计算人口的一大摞资料甩给年轻的李广元,算是这一帮搞数学的人开始接触人口问题的研究。但是,即使从1964年的那次人口普查算起,也已经15年没有普查数据了。更何况在此之前的人口普查和统计都与现在的人口统计学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那时根本没有宋健从欧洲带回来的资料中的数学模型所需要的人口数据和相关指标。李广元主要从公安部得到一些与户籍相关的人口资料,就开始了他们的人口测算。一年以后,终于搞出了一个按照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那时中国的人口统计中还没有这个指标和数据)分别为1.0、1.5、2.0、2.3、3.0等5种假设情况下的“百年人口预测”。因为这些搞计算机技术的人无法把计算出来的情况写成像样的文章,就又找到了1979年4月刚从教育部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田雪原。两方面的人1980年1月走到了一起,2月13日就向社会宣布重大的“百年预测”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人口问题首次对我国未来100年人口发展趋势作了多种测算”作为大号、黑体的通栏标题,发表在14日的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鼓吹“当务之急是尽快把人口增长率降下来,向‘一胎化’方案过渡”。针对2个多月前我在成都会议上提出的“一胎化”会导致中国人口迅速走向老化的观点,文章反驳说,本世纪内不会发生老化,下个世纪头20年这个问题也不严重。“在比较遥远的将来,人口老化问题真正出现以前,完全可以根据科学预测,及早地调整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率,把人口发展相对稳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上。所以,我们毋须为将来的人口老化而担心,更不必为中国未来人口减少而多虑。”由于“一胎化”政策造成很尖锐的社会矛盾,1982年2月,邓小平-胡耀邦体制确立后,中央出台了以农民“女儿户”为重要内容的现行的生育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做地方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工作,要求把“一胎化”的生育政策调整到现行生育政策方面。已经担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和他的那一帮人对此百般抵制,不断给邓小平写报告,反复标榜自己使用的“国际公认的”科学方法表明只有“一胎化”的生育政策,才是中国的选择。1986年,我在提交中国人口学会举办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讨论会”的一篇论文《评宋健于景元的人口测算》中反驳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公认的”科学预测方法,人口预测仅仅是那些测算的人设定的一些条件下的人口发展大势。我在文章里还引用了30年代4位科学家对瑞典的人口预测和7位科学家对美国的人口预测,说明从来就没有谁的预测真的准确过。(该文收录在1988年由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中国人口问题的“热点”——人口理论、发展战略和生育政策》一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该书第218、219页看到这两个图)

            

            我们且不说更多的细节,就说这帮人都是刚开始接触人口,从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所以是从零开始,第一,没有西方控制论测算人口的数学模型所匹配的数据和人口统计指标。第二,宋健小团体反串人口学从事人口测算的历史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年多点的时间。第三,田雪原调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第四,搞数学的宋健小团体和经济研究所的田雪原合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帮人敢对社会说他们的计算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的科学成果。请读者自己判定,一帮从其他学科反串进入人口学领域,把用极不匹配的数据的计算称之为科学研究结果,并且要老百姓用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妄推的计算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我们敬爱的蒋委员长蒋正华牵头搞了一个包括全国政协副 徐匡迪、原国务委员宋健在内的,囊括了许多两院院士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蒋正华与宋健有比较接近的学科背景,只不过所出身的西安交大属于地方军,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他进入人口学领域的时候,最多属于宋健的跟班,被宋健及其嫡系的那帮人看不起。现在因政治身份当了名义上比宋健大的大官,就又当别论了。2004年,蒋正华异想天开要做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的所谓人口发展战略,少不了要做人口测算。在此之前,2000年10月1日,我国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但是,国务院人口普产办公室根据10月5日初步汇总的全国人口不到12亿的结果,立即决定停止预定的普查程序,要求全国的普查员回头再做一次“补查漏报”工作。经过将近20天寻找遗漏人口,全国总计为12.4亿。即使如此,这个数据比国家统计局1999年年底的人口数还少1600多万,甚至于比1998年年底还少300多万。为了与此前公告的人口数据衔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又增加了2000多万,公告我国总人口12.6亿。本来,人口普查是由中央政府领导的一次权威的独立的人口调查。可是,这次普查期间违犯普查程序安插一个“补查漏报”和最后空降2000多万,显然都是用1999、1998年等平时的人口动态检测来影响和决定人口普查。蒋正华数学学科背景和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在印度学习人口统计当然应该懂得人口普查和调查应该遵循中立和独立原则,当然懂得这是一次失败的人口普查,其数据无法使用。如果做人口战略研究,计算未来的人口究竟该用那个数?国务院公告12.6亿,应该说是国家认可的我国人口总数。但是,这其中有2000多万属于空的,没有具体的性别、年龄以及空间分布、职业构成,是无法拿来做测算使用的。用12.4亿?国务院普查办公布全国人口数为12.6亿就直接否定了12.4亿,也是不可使用的数据。还有,测算人口数据必须确定妇女生育率,按照200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普查前一年的妇女生育率为1.22,几乎所有的人认为太低,不真实;除此之外,其它数据由都没有权威性的调查支持,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使用1.8-1.9,都只是一个估计的数据。所以,如果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应该知道不具有作战略研究的基本条件。但是,蒋正华竟然敢做这个课题。当时的国家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还号召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计划生育部门动员全国的人口学研究机构都来做这个题目。2004年6、7月份,我那时还在山西省政府所属的一个单位工作,一次由省政府的一位副秘书长召集的会议上,我讲述了因为上述的理由根本没有条件做这个课题,并指名道姓地批评蒋正华这样做是欺世盗名和明确拒绝参加这项研究。2006年春节前的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会上,我在发言中再次申述上述理由,并说我将拭目以待,看我们敬爱的蒋委员长怎样做这个课题。一年多以后,“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竟然真的做出来了。整个课题报告可以不交待计算的数据怎样来的、具体如何处理,但可以有发展目标,有要求今后30年继续把妇女生育率控制在1.8,有继续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建议,等等。据说,该课题递交中央后,成为编制中国“十二五”计划的基础。一个不具备测算条件的所谓“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就是这样糊弄国人的。

            

            根据我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即使没有人口统计学知识的读者也完全可以自行判断出来,近30年来在我国似乎产生重大影响的两次人口测算恰恰都是根本不具备人口统计学计算要求的基本条件而由当事人瞎糊弄出来的结果。我之所以说“似乎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这种影响完全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即使完全按照人口统计学的要求条件经过人口统计学家(简称人口学家)很严谨地测算是一回事,人口发展的实际过程又是一回事。不用说那个在人口学家的电脑里或者被打印在纸上的东西纯粹是按照人口学家的假设条件计算的结果,就是客观的人口过程就竟是怎么一回事现代科学还根本没有弄明白。不错,如同每一滴水珠汇总为一条江河或大海一样,各个家庭的人口实践也最终演绎出全社会的人口过程。但是,与那个可以直接从江河海洋分离出无差别的水珠迥然不同的人口过程除了化学的、物理的运动以外还有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过程,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会涉及有利害关系的不同集团和处于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各个家庭,以及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样,那个总是处在运动状态的总人口过程和千百万社会条件都不相同的家庭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必然联系却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还无法解释的问题,从而各个家庭的具体生育和社会总人口之间的关系本来是人类还根本没有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除了我们国家以外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府和他们的人口学都没有想管制自己的老百姓生孩子的原因),我们国家却出现了两位大科学家,一个宋健和一个蒋正华,竟要求老百姓按照他们的所谓“科学计算”去生孩子。

          通宝推:qq97,桥上,
        • 家园 战略短视,算法错误,战术激进,心态恐慌,手段极左

          战略短视:科学观刻舟求剑,用现在生产力估百年后人口规模,大时间跨度定具体人口数量,是伪科学。

          算法错误:宋健的简单线性机械外推,来调控复杂社会大系统,并且一言堂,长期不修正模型。

          战术激进,心态恐慌:满街拉人去做结扎,会永载史册,作为反面教员。

          手段极左,行动反人类:很多临产活体也被打针打死。

          这件事情影响中国数百年,很多是不可逆的,比如民族结构,汉族新生儿比例在七成。 还有,作为文明一极的人口比例,届时将只有世界几个百分点(不要说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后面是整个欧美文明),瘦小身体是不可能支撑相应文明雄心的。

          某人粉丝指望历史忘记这些是痴心妄想,这些东西不仅会上历史,而且会永远伴随人类历史,毕竟这件事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了邓再不会有人这么干了,不会有人这么犯傻同时这么手黑,大规模处置本民族大月活婴。

          通宝推:四十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