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的部下们:泰卢固人 -- 宝特勤

共:💬83 🌺5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漂亮的女孩

            回桥老师,网上达罗毗荼女孩照片不看也行。

            我见过两个漂亮的。我的语言能力不能描述。

            不知为啥,不管中国、南北印度、非洲、西亚还是欧美,最漂亮的女孩不怎么在网上抛头露面。我在北京机场国际航班问询处见过一个真的可以代表中国形象的女孩,颜值秒杀一切女星。

            • 家园 可能是不上相吧

              曾经去医院探望病号,遇到一个小护士,真是肌肤如玉的感觉,不是那种羊脂白,而是带一点点点的青,光洁无瑕,那一刻才对冰清玉洁有了另一种真切的感受。

              可惜只是惊鸿一瞥。现在想来,只怕什么相机都很难重现那种质感。

              • 家园 质感

                衣着、水分、光亮缺一不可。衣着对比衬托,水分柔润光泽,光亮则是室内布景、自然光、灯光的多重映合。墙壁、地板有时候还有手上的物品或者周围见过的旁人可以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视野聚焦的时候,是不会注意环境细节的,而照片细节非常丰富(照度相对均衡),镜头聚焦则会忽略掉那些感受(对象以外模糊),尤其是立体观感完全就没了。所以没法体现出来。在特定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皮肤极好,但日常还是非常的省略号。水分有些时候是室内温湿度决定的,在高层的部分科室内,非常容易体现出来,加上头顶的灯,经常感觉自惭形秽。有些则是细密淡薄的汗,稍作休息就会消失。其实主要是干净清新,再加上环境的衬托,不需要很漂亮就可以给人这样的感觉。

                如果换成平常时候一直能有这样的感觉,就很少很少了。除非关注的是特定部位。由于交接文档,最常注意的就是手。或者特定科室,就算不换鞋也可以看到胫骨前肌和脚踝,真的是亮瞎你的狗眼。看看自己的,简直是狗啃的。

                这种感觉不是不能复现,视频、化妆和滤镜就可以勉强再现那种感觉。只是显得太假,因为白太均匀,失去了过渡的质感。眉毛和唇角好些,但不像是自然体现。《月上重火》上官筝在部分室内的表现就是。说白了只是透亮光泽比较接近。(不讨论人,最接近的是白浅轻亮的湖岸景照,阳光明媚、小楼绿树。)

                真实的感觉必然带着一丝朦胧和特定情绪下的美感,其实是无法重现的。因为这意味着一瞬间的感觉强化和时间的凝固。成为左右你记忆的印象。

                美妆技巧再好也是无法做到的。

                通宝推:铁手,GWA,宝特勤,
                • 质感
                  家园 聊个往事 -- 有补充

                  也来聊聊“质感”的问题。

                  我也是一辈子的摄影迷,因为年轻时学过几天素描,临摹过一些人体解剖,所以对你们讨论的问题也非常有兴趣。

                  油画的质感确实要比中国画强些,是因为除了笔触外,还可以用堆砌颜料的厚度来达到目的,特别是在远处观看时,效果会更加强烈。

                  中国的的水墨渲染,也能产生一些质感的效果,但是要表现出厚重,能把层次和颗粒感也体现出来,那是大师们的级别。

                  在摄影进步到数码化后,我个人的感觉是“质感”上倒退了。精细化是可以不断地发展的,后期软件也能够改善,但是与胶片摄影的质感还不是同样的级别。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过去在“显影”过程中,控制化学反应来加强质感的手段,这是无法替代的。

                  数十年前,那些“暗房”里的高手,实际上是在“洗”和“印”的两个环节上,都进行艺术上的再创作的。

                  曾经我看到过局里宣传处一个朋友翻拍和放大的周总理的那张传世的鼎级照片(他花了一整天时间,前后十数次的反复地努力)。不但从肌肤、到毛发、到衣着都透露着“质感”,而且对与背景的衬托,神情的理解,气质的体现等等,都有自己的个人处理,非常到位和传神。

                  不但任何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他也说不知道是怎样回事。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对总理离世的惊叹,让自己恍恍惚惚了几天几夜后,神魂离窍后的产物吧?

                  通宝推:铁手,桥上,月之回忆,宝特勤,rentg,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 -- 补充帖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对他说,你特别处理了三个地方:一是眼睛和它们周围,二是嘴角部分,三是没刮净的胡髭,是不是想突出一下“疲惫和隐憾”,“难言和难舍”,加上“力不从心”。他就是不肯正面地回答我。

                  宝河友发了一张照片,不知哪位还可以找到另外的两张主席与总理的握手的旧照片,一是重庆谈判归来,二是万隆会议归来,都是在机场拍的,都是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可以对比着看看,感慨岁月的流逝。

                  • 家园 质感的倒退

                    数码摄影,之前也提过色彩问题,感光单元的色彩还原、显示器的色彩还原、文件和处理软件支持的色彩还原……每个环节下来,也损失很多。比如印刷基本是CMYK。

                    除了色彩的缘故,我觉得更多是缺少那种模糊的感觉,非常细微的那种,所以胶卷滤镜通常都是添加细微的颗粒。家里面有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还有一些手工上色的,那种细密纤薄而又不失整体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从理论上讲,底片本身就有所损失,从底片扩印到相纸上又是损失,色料的颗粒密度也有影响,最终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感觉。

                    尤其是扩印后的边缘质感和材质细节,位图是做不到的,又不能像底片那样放大。

                    边缘质感:柔和,细微模糊,陡崖式渐变。

                    材质细节:颗粒,分布均匀,阶段式渐变。

                    当然这两个渐变并不明显,只是和现在对比得出的感觉,很难说清楚。主要是现在的照片,色彩过渡太细腻了。

                    其实只要是模拟的,都有类似的感觉。比如电视机。

                    ---

                    损失是指视觉上的损失,导致效果不同。不一定是文件上的。

                    通宝推:GWA,宝特勤,
                  • 家园 说是质感,其实是形象。

                    我对摄影和绘画了解都不多,用的标准是日常观察。

                    国画的质感,许多时候是通过浓淡、虚实、点缀体现的,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行。

                    油画看得少,许多时候人非常有质感,透着光亮,曲线柔滑。但细节全失,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就像柔光滤镜。

                    照片不太一样,要么过度处理,磨得非常光润。就算有细节,也太过均匀,比如毛孔或者细小的斑点。要么突出透视,人物非常立体,可是感觉并不自然。少许运动的还好,但也只是姿态和皮肤光泽,也是没什么细节的。照片的情况太多,一时半会说不清。表达能力有限,姑且不谈。

                    那么来谈谈形象,个人没受过什么训练,全凭感觉。觉得大致有以下内容:

                    行止:动作细节、行为方式

                    神态:表情细节、姿势

                    衣发:服饰细节、毛发(包括手臂和脸上的细微绒毛)

                    环境:场景细节、物品

                    视线:光影细节、透视

                    情景:事件、空间(心理与情感)

                    ——

                    只是大致,用于铺垫。表情和布景、姿势和光影、色彩与空间,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再谈。真正要谈的只有两个:行为方式、事件。

                    事件是通过前五类内容,表现出正在干什么,给人以整体感觉。这个大家也都知道。

                      

                    一位女性正在稍显阴暗的走廊里疾步前行。时不时翻过手腕,看看手表,然后加快脚步。右手夹板上的纸张也随之飞起,划过她稍显苍白的脸。眼皮低垂、眉头紧锁,睫毛时不时颤抖。柔顺的长发此刻也显得有些散乱。她穿着一件轻简的白大褂,灰蒙蒙的,还有些短小,不时显露出里面青蓝色的衣衫,还有一枚细小的吊坠,闪亮着光彩。

                    更多就不写了,写不完的。比如没有脸和鞋子的细节,也没有光打在身姿上之后显露出的光泽和影子。

                    总之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她是医生,现在有些着急,但是并不是特别急对吧?又因为拿着一份文件,所以应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通知什么人。

                    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我们的观察,看上去没有这么细致,其实已经有这么细致了。只是作为环境的整体感觉放前提里,不需要在当前意识加载。比如,前文说过周围走过的人。这些人带来的印象会和其他人造成鲜明对比。也就是衬托。而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复现一个情景,总是会把所有细节都拿出来。的确,这样超级真实。尤其是用文字表现的时候。但是想想当时你所接收到的视觉信号,是这个样子的吗?

                    前面说「会让感觉饱和」其实就是在说这个。因为具象画面,太过细致,但许许多多细节,往往只是为了表现一个事件,一份情感。也许在纷乱的情境里凸显平静,这种细节是必要的。但是多数时候,只会让人感觉糊涂。

                    说到这里,其实意思很简单了,那就是减少细节。因为影像的概括能力太强了。日常观察的时候,大家难道不是一眼就看出来人家在干什么,或者有什么情绪吗?

                    但是减少细节并不是没有细节,而是分清楚主次。想想绣工,想想动画,相对简单是怎么表现出这些内容的?

                    无非是

                      

                    审理:画面中每样事物、物象之间再到构图整体要比例恰当,自然和谐。

                    度势:构图的具体细节,色调可以体现层次。

                    剪裁:对画面元素的取舍,空间层次的安排。

                    点缀:增添活泼灵动之感。

                    (以上四词取自绣谱,文字个人评解)

                    这不就是构图吗?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空间结构,通过几个细节,合成一个感觉,进而概括出整体状态。其余放在后面层次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观察,而不是直观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色彩和点缀表现观感的景深,或者说顺序(不是实际的景深)。一句话,空间建置表现时空。

                    说到这里似乎还是常识。毕竟大家都知道。可是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很难,因为每一个细节调动,都会让另一个细节失势。但这不过是下面的铺垫。因为还没说行为方式呢。

                    以上面的女性为例

                      

                    她着急,但也只不过是疾步前行,没有往前跑。纸张划过她的脸,她也不在意,白大褂有些短小,可能有些发紧,但她似乎没觉得什么。

                    发现这里的问题所在了吗?我们其实是不知道她的情况的,我们是通过情境中的细节,通过常理进行想象的,而这种想象本身,还会得出进一步想象。比如三个细节,可以说明

                      

                    她是不拘小节的人。此刻虽然没那么紧张,但隐约透露着一种被压抑的焦虑。

                    也就是说,真正传达给我们的,是可能。可能层包括想象和情感。这里和事件的不同在于,事件只是告诉我们具体有什么,而可能才给予我们整体印象。一句话,细节建置凸显可能。(这里还没有考虑到情绪的另一方面,那就是那些感受与自身感受的联系。这个具体说太复杂。)

                    说到这里还是废话。而且还有很多细节没说,比如视线时的轨迹,层次的展开之类。但这些都不重要。

                    上面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一回事。那就是势。通过有效力的布置来产生可能性——置陈布势。(是的,这是兵法)而布置的本质,并不是画面的细节,而是观念。你会如何理解这一表现?换个方式,在你的理解里,这些事情会以什么形式表现?怎样组合才能有这样的感觉?这些究竟是什么地方与你的记忆连接起来的?如何将过去的真实延伸到现在?

                    一旦了解了这点,我们就知道上面那些技法,其实都不重要。只需要回归自然的感觉。想想自己的印象,究竟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然后我们就可以分层次的还原这些细节。先是轮廓,然后是重点,再然后是整体,最后才是那些具体的细节。就像绘画一样。区别在于,打动你的细节,是要一开始就丰富的,其余的不能喧宾夺主。就像连环画,所有重点都已经表现出来,然后才是那些等待人发现的更多细节。

                    这个时候回到上一贴的表达,就知道问题所在了。上一个帖子是这样说的

                      

                    视野聚焦时不会注意细节……镜头聚焦时会忽略掉细节……

                    说的是我们获得具体感受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两个细节。是瞬间凝固到一点。其余的细节全部都被忽略掉了。但不是不存在。因为没有这些细节,这个聚焦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关键在于两者并存。简单说,有些事情,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多了反而不好。但我们总得知道是什么事情。

                    影像里也有很多相同的东西,比如表现空间压抑,色彩或者房屋很多。但是房屋和色彩本身是由一堆细节堆砌起来的,只是并非焦点,仔细看还是能够察觉(形生象)。比如表现事件情况,蒙太奇,通过几个画面建立线性联系。不需要完整过程(势生形)。比如表现人物情态,衣服破了直接甩到垃圾桶(动作细节),认真处理事件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个人都客客气气(行为方式),不需要具体神态(动生势)。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甚至大部分是汉语常用词。问题只是,要想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之后一切就都好说了。

                    总结:

                    形:行止神态,衣着环境。色彩空间,光影透视。

                    势:崇意精思,置陈布势。审理度势,剪裁点缀。

                    形势生动。

                    好吧,只是随口胡扯一番,个人其实是没有任何作品可言的。文字也很混乱,暂时这样吧。感觉河的打字框有些别扭……

                  • 家园 这个可以考虑一下富士的相机

                    在摄影进步到数码化后,我个人的感觉是“质感”上倒退了。

                    富士有Film Simulation 模式,有点胶卷的味道。

                    自我吹嘘一下,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我曾经用第一代的X100, 在几次团建,年会中拍了不少照片,后期稍微修一下,裁剪一下,同事都喜欢,都说跟普通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不一样。

                    没玩过他们家的中幅机,想来质感效果应该更好吧

                • 见前补充 4659557
                • 质感
                  家园 改不了了,重排了下。

                  观感的细节

                  衣着、水分、光亮缺一不可。衣着对比衬托,水分柔润光泽,光亮则是室内布景、自然光、灯光的多重映合。很多时候,墙壁、地板、手上的物品、见过的旁人也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水分多是室内温湿度决定的。在高层的封闭科室,非常容易体现出来。有些则是细密淡薄的汗,稍作休息就会消失。加上头顶的灯,经常感觉自惭形秽。其实主要是干净清新,再加上环境的衬托,不需要很漂亮就可以给人这样的感觉。

                  如果平常一直能有这样的感觉,就很少很少了。除非关注的是特定部位。由于交接文档,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手。或者特定科室,就算不换鞋也可以看到小腿下面和脚踝,真的是亮瞎你的狗眼。看看自己的,简直是狗啃的。虽然有时(满足条件),觉得自己皮肤超好,但日常还是非常的省略号。(Tips: 大家穿的多是Crocs,所以能看到)

                  这个时候就只能拿(尹文子的)「愚丑何所贱?」来安慰自己了。

                  照片的问题

                  由于视野聚焦时是不会注意细节的,而相片照度均衡、细节丰富,又是焦点透视,会让感觉饱和,有些迷惑。由于镜头聚焦时会忽略掉那些细节,对象以外变得模糊,立体观感完全就没了。所以没法体现出来。

                  这主要是因为,人在观察的时候其实是散点透视。

                  但是并非不能复现。视频、化妆和滤镜可以勉强表达那种感觉。只是经常很假,因为白太均匀,失去了过渡的质感。眉毛和唇角好些,但不像是自然体现。《月上重火》上官筝在高亮度室内的情景就是。说白了只是透亮光泽有些接近。如果不讨论人,最接近的是白浅轻亮的湖岸景照。阳光明媚、浅岸绿树、色彩稍暖、细微朦胧。

                  光学

                  上官筝如果是相对自然的漫反射就非常接近了。

                  漫反射比较接近,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水分和皮肤是凹凸不平的,皮肤的色彩和质感会像魔镜一样显现在观感上。这是照片无法反映的。

                  记忆的实现

                  真实感觉带着一丝朦胧和特定情绪下的美感,其实是无法重现的。因为这意味着一瞬间的感觉强化和时间的凝固。成为左右你记忆的印象。

                  美妆技巧再好也是无法做到的。

                    

                  通宝推:花怒,
                  • 家园 眼睛和相机是很不一样

                    我婆娘眼窝非常深。平时看着挺漂亮的。

                    我第一次给她拍照,眼窝全部一团漆黑惨不忍睹。虽然我在取景器里看完全正常。

                    因为人眼和相机对光和光的梯度的敏感度不一样。

                    • 家园 设备的色彩还原也很是问题。

                      有时候相机上、手机上看着不错,拿到电脑上一看很不好(校色过的显示器,色深、色准参数很高)。直出能看的相机并不多。不过,相片有时候反而不错。也是因为屏幕或者取景器的观感和相片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眼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脸庞,立体变成扁平的,很像古代国画的胖脸。虽然人家是用色彩表现立体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