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近30年来最好的国产战争片 -- 向前向前

共:💬92 🌺1333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是乱扯。王光美在党内担任过任何职务吗? 刘少奇的几个成年

              的儿子(何宝珍烈士所生),建国后担任过什么职务了? 没有!

              大儿子刘允斌反而在文革中卧轨自杀。

              王光美的桃园经验,那是什么职务? 没有任何职务

              这和江青在文革中担任政治局委员能一样吗?

              这和毛远新在文革中30岁就担任沈阳军区政委能一样吗?

              这和李讷在文革中35岁担任北京市委书记能一样吗?

              • 家园 如果我說劉少奇涉嫌故意出賣何宝珍烈士呢?

                如果我說劉少奇涉嫌故意出賣何宝珍烈士呢,甚至涉嫌故意遺棄和何寶珍烈士所生的孩子呢?

                劉少奇1932年離開上海非常正常,因爲自1932年起上海處於白色恐怖中,國民黨抓人抓的手軟,一年抓了好幾千共產黨,這種情況周恩來都呆不住。

                但是劉少奇把何寶珍留下就極其不正常了。何寶珍和劉少奇在之前10年幾乎是形影不離,始終在一起原因也專門解釋過:劉少奇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

                再加上上海鬥爭局勢極其危險,留下何寶珍在上海毫無工作意義,這種時候故意把何寶珍和孩子留在上海極其刻意。

                然後何寶珍被捕后孩子失落,劉少奇從來沒有過問過,最後是周恩來出手找回來一個。

                然後何寶珍被關的監獄里同期還有 錢瑛 洪湖赤衛隊的原型 帥孟奇 後來的中央紀委副書記 王根英 陳賡的老婆 這些人無論資歷還是重要性 對國民黨的破壞性都遠超劉少奇生活秘書的何寶珍,可偏偏就是何寶珍被殺了。

                關何寶珍的這個監獄從1933年到1937年國共合作之間就處死了2個女政治犯。

                一個是何寶珍,還有一個是一個郭姓交通員---這人更加離奇她是在37年7月其他女政治犯都被放后處決的(據説是何寶珍關同一監的獄友不確定)。

                最後劉少奇第三個老婆謝飛自己說在1934年就和劉少奇好上了,這時候何寶珍還沒被處決呢。

                劉少奇那幾個何寶珍生的孩子我怕劉少奇未必敢用。

                通宝推:寒冷未必在冬天,
              • 家园 没有职务就带工作组搞这么大动静了?

                在他之前有先例吗?

                你或者可以狡辩说没有正式职务,但是夫人干政的始作俑者,这个是肯定跑不了的。

                你做初一,不许别人做十五?

                通宝推:寒冷未必在冬天,
    • 家园 我也同有疑问

      只能说各部队有各自的干部部门,衡量干部的标准不一样,人的命运就不一样。

      李延年所在140师当时的师长叫黎原,河南人,黄埔(中央军校)十期生,毕业时正好赶上813淞沪抗战,赶赴上海前线与日军作战。所部撤退路过南京后,因对国军的抗战方略不满,找到中共驻南京办事处开了一纸证明,投共奔赴延安去了。抗战期间长期在359旅担任营级干部,1944年随南下支队打了几仗,也就是说,他在国军和共军都与日军作过战(我一直认为电视剧《雪豹》中周卫国的某些故事是参照他的回忆录写的)。中原突围他参没参加我记不得了,总之回到延安后,359旅一部奔赴东北,黎原随之在东野担任团长,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及湘西剿匪才担任140师参谋长。黎原回忆:47军首长和干部部门非常重视任人唯贤。当时140师师首长里红军干部非常多,面临要入朝作战的局面,为了把年轻能打的黎原提拔起来担任师长,不惜把所有老资格红军干部全部向外推荐调出。黎原也不负重望,在朝鲜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按照他的回忆录,志愿军最早在阵地战期间挖掘坑道实现阵地固守的就是他的部队,因为他在中央军校三年学习期间学过土工作业课程,懂得在山地如何构筑坑道。黎原回忆录里说,47军在朝鲜伤亡大,有湘西参军的原土匪,因枪法好作战勇敢,回国后担任营级干部了。老革命李延年指导员的仕途命运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的老部队,往往就不那么如鱼得水了。李延年回国后曾一度在北京工作,显然离开了47军,到了新的单位,你的光荣历史也许就是别人的隐痛呢。

      我一个研究生同学的父亲,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入伍,参加39军后,南下、入朝全程参加,在一线步兵连队作战居然毫发无伤堪称奇迹。回国后被送到步校学习,毕业被分配到65军工作,从此不受待见仕途缓慢,同资历的徐惠滋留在39军能担任师长军长,他则在75年转业回辽宁鞍山老家。

      我一个中学同学的父亲抗战末期十四岁入伍,解放战争期间在华野九纵历任卫生员、卫生队长,救人无数,多次立功,是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我见过勋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时他是27军80师240团2营卫生队长,我看过他回忆录中对这一段的追忆,记得有这样的话语:全营二十余个营连干部,除我之外全部伤亡......我率领着身边最后十几个战士追赶到元山港,看见敌人已经狼狈登船逃跑,一片爆破声.....回国后他被保送齐齐哈尔第一军医大学受了四年正规医学教育,毕业也离开了老部队,被分配到属于四野天下的广州军区工作,当过教员、医生,后因为青霉素过敏,不能在医疗一线工作,于是在部队医院的行政部门(大概是医政科)默默无闻地工作,各级领导谁会想到要去提拔他一个外来户?他当年在华野九纵时曾给许世友打过针,74年许世友任广州军区司令时曾到他所在医院视察,他也没上前去与老首长套个瓷,老实人一个!

      据说我军现在人事制度向德军、美军一样,不再搞本部队提拔了,干部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全军调配,这是好事情!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胡一刀,脊梁硬,高地,朴石,青青的蓝,方恨少,落木千山,
      • 家园 从形式上看全军统配也有缺点

        宋朝即是如此,统兵和治兵分开,导致有“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之说。全军统调,要求挺高的,不是想拉就能搞,最起码得有个相同的质量。同质化,反过来的就缺乏特色,也是可以被批判的,比如中高考。

        据说我军现在人事制度向德军、美军一样,不再搞本部队提拔了,干部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全军调配,这是好事情!

        如何做好,避不开实际情况。

      • 家园 我自己的父亲,和他一起参军的同学,坚持在部队干下去,最后是

        少将退休。

        而该少将的军校同班同学,最后是副总参谋长。

        干到少将,确实是人生高峰了,但吃了好多的苦啊。。真是苦干出来的

        据我怕老爸说,该少将其实在大校时,是挨了处分的,否则,应该是中将退休。

      • 家园 山头和信任,对上和对下

        以我父亲作为老三届参军入伍提干转业的经历,我的认识在部队真的是要跟着自己的上级和首长山头走,个人能力很重要,但是离开了老部队老领导,个人能力就没那么重要了。信任比黄金,个人有能力只能保证你继续发挥作用,但是上级不拿你当优先级考虑的话,上升空间太小了。多做事才有机会露脸,但是多做就可能多犯错,也不能人人满意,这个时候上级一句话,结局大不同。我父亲在老部队最早入党提干,后来是最年轻的正营职参谋。调动以后,轨迹大不同了。

        其次就是对上和对下的关系,爱兵如子那是没错,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是现实,和什么性质的军队没啥特殊关系。像李延年那样爱护和维护士兵,在决策和判断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斩钉截铁,这并不一定能入有些人的法眼。

        通宝推:老惰,方恨少,胡一刀,朴石,袁大头,
      • 家园 军队有其自身特点

        打仗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同时,打仗又不是一个人的事。

        高度危险和高度协同,就需要高度信任。

        古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诗。

        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也是军中大忌。

        所以,不愿离开老部队,到新部队受排斥,很大程度上是由军队的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 家园 “你的光荣历史也许就是别人的隐痛”

        当初要评革命老区时,我们村干部就多次扣压相关文件,封锁相关信息,阻碍相关工作。

    • 家园 第一是那批人里能人太多了

      第二不是每个人都有当官的“能力”,尤其是大官。

      比如奇袭白虎团的杨育才,回国后长期低级军官,后来毛主席看奇袭白虎团电影的时候问起他,才被重视逐渐升级的。

      • 家园 杨育才提不起来因为是俘虏兵身份 -- 有补充

        68军是华北部队,解放战争背靠晋察冀老解放区,硬仗打得少,兵员中翻身农民占比多,俘虏兵相对少。不像东北部队和华东部队,作战伤亡大,兵员中俘虏占比多,俘虏兵作战勇敢就提拔上去的风气很盛。我上面帖子提到的那个在65军工作的同学父亲,估计也没少受解放战士身份的影响,所以提不上去。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毛主席过问后,杨育才从副连长几年就升为副师长 -- 补充帖

        创造了郭新福教学法的12军干部郭新福,也是俘虏兵出身,从步校毕业后职务长期停留在排长、副连长提不上去,先被李德生、后被花帅罗长子发掘竖为训练典型后才时来运转,可惜后来被调到院校离开了野战部队,从此遭遇横祸,否则命运就不一样了。

        • 家园 老院子楼上“马老元帅”...是68军的老团长...

          大约是38年在石家庄某处参军的...60年代就离休在家养病...

          入朝后在他团里做宣传的张平(可能是个股长或科长)...文革时在203师做师长了...

          经常看见张平坐着吉普过来看马老团长...有时是战士扛着一两袋面粉送上楼...

          马老团长家人口多...他哥哥的两个孩子也是在他家养大的...

          后来张平做到68的军长了...

          在学校听过杨育才的报告...

          院里还有一位...入朝时职务不知...驻上海周边...带1200多人入朝...回国时还有200多人...师长离休...他儿子穿一件飞行员的皮夹克...问他...说是他爸爸在朝鲜发的...

          68的吴怀才是30年的党员红军...他儿子讲:江南游击队...升的慢...

          通宝推:脊梁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