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联想 -- 胡里糊涂

共:💬253 🌺1569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姚和王是工资,张捷说的是打黑工的钱

            当年篮协以王和姚是国家培养的原因,要他们从他们的工资里面抽成。首先这和CBA这一职业联赛没有关系,其次这是他们和篮球技能直接相关的收入,不是姚合王比如在美国炒股的的收入,再次其他体育项目也这样收费,比如朱婷和众多网球选手,再再次,当年出国留学人员也有类似规定。

            当年自费出国要交培养费,而且是办理护照的时候一次性缴清,不可每年2500元,硕士每年4000元,这就相当于买断,而体育界的分红是另一种经济模式,本质上类似。公费出国不需要缴纳培养费,如果拿国家奖学金的话国家还另给钱,这是要签协议的,必须回国服务,如果不回国服务的话要缴纳赔偿金。实际上很多公费生留在国外了,具体由多少没有交赔偿金我不清楚。

            无论哪一种情况,单位向留学人员索要打黑工的部分收入都不合理,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

        • 家园 柳八爷真是老了

          出动270家媒体硬没有压下这件事,白瞎那么多钱。如果早来河里找老几位,早就摆平这事了

          • 家园 没错,看来柳家人的水平也就这样了

            只是委曲了河里的诸位大才,英雄无用武之地。属于“双亏”了这是!

        • 家园 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原手持利刃砍杀该所计算中心主任王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8204501000cvn.html

          中科院,无疑是让造成名学子为之心驰神往的地方。可就在这个科学的圣堂里,今年(注:1997年)4月22日却发生了一起全国罕见的报复杀人案——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原手持利刃砍杀该所计算中心主任王泰杰,并把劝阻的另两名人员也刺成重伤(事见《服务导报》、《中华周末报》等)。

          ....

          李原1992年由清华大学分配到中科院高能所,在这次作案前也从未发现有什么不法行为,在家里也是一个顶孝顺父母的孩子。李原走上犯罪道路实际上是两年来与王泰杰主任工作中的矛盾而激发的。据报载,李原在单位里也确有一些“不愉快的待遇”,至少对他本人的解释、安抚工作做得不够。比如所里同样没搞项目的人大多能享受岗位津贴、资金、交通费、保健费等,李原却不行;1996年李原出国回来,按所里规定要交一笔“出国管理费”,许多出国回来的人不交也能享受正常待遇,李原却不能;中秋节人人都分发了一份中秋月饼,他却没有。甚至李原的人事档案被转到人才交流中心他自己还不知道。有了这些不算公正的遭遇后,李原开始蓄长发、喝闷酒,连他母亲的劝告也听不进去。李原在骨子里认为自己是被王泰杰主任挤况得无路可走了。他在算计着怎样报复行凶,于是悲剧不久就发生了。

          搜了一下,有这样一个案子

          通宝推:阴霾信仰,盲人摸象,
          • 家园 如果真是张捷说的那个原因的话,杀得好

            可惜了一个青年英才,他的生命换官僚一命太亏了

            • 家园 被杀的人也不是官僚

              那个官也是著名科学家。科学家死亡,高才生被判死刑,两个家庭彻底破碎。

              在的洗地文章都在渲染李原性格缺陷,把一个愿意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高才生描绘成一个性格偏激的坏人。这时候那些人口中整天念叨的所谓“天才都是偏执狂”,“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些“至理名言”就没人提了。

              其实算是那个”一切向钱看“时代的悲剧。整件事都可称为民族的悲剧!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在网上搜了一下,写的也是吞吞吐吐的,还被屏蔽了

                无妄之灾:杰出物理学家之死 (zz)

                bhr2004-03-26 02:04:311楼

                无妄之灾:杰出物理学家之死

                by 姜雪野

                1998年1月9日,年仅35岁的清华大学博士肄业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原,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李原于1997年4月22日手执利刃残酷杀害了55岁的杰出物理学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该所计算中心主任、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王泰杰。

                风雨兼程走出来的杰出物理学家

                1959年,17岁的浙江籍青年王泰杰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读书期间,王泰杰的刻苦、才智和人品引起了同班女同学唐素秋的注目。那个年代是唯成分论的年代,革命家庭出身的唐素秋却以极大的勇气选择了出身资本家家庭的王泰杰。

                1965年,王泰杰大学毕业。他与唐素秋的爱情却面临着考验,如果他们的恋爱关系已确定,全班将只有他俩分配到偏僻而艰苦的江西省某部264地质队。唐素秋没有犹豫,她毅然离开了北京,远离她的父母兄妹,陪伴王泰杰远走天涯,共同迎接命运的挑战。这一对夫妇默默无闻、含辛茹苦地在野外勘探和单调乏味的教学中生活了11年。在这段岁月里,唐素秋摔伤了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他俩濡沫与共,风雨同舟。

                1976年,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王泰杰、唐素秋以突出的工作成绩,深厚的学术功底,被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再次回到了北京。

                1978年,王泰杰以得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院首批赴美留学学者。在美国,他如饥似渴地拼命攻读,竭力吸收掌握科学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1979年,邓小平、卓琳夫妇访美期间,亲切接见了王泰杰等赴美留学学者。

                1978年至1981年,王泰杰在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参加了在“PEP上寻找自由夸克”的实验,他独立承担了该实验完整的一类模拟计算,其结果被实验承认和引用。

                此外,他还完成另几项重要的研究任务。他的出色工作得到美国同行的高度评价,美方高薪挽留他。但是,王泰杰心系祖国的高能物理事业,他与当时在加速器中心工作的11位中国学者们提出了在中国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议,并毅然回国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

                1984年,由邓小平亲自奠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上马。王泰杰担任了对撞机上北京谱仪离线分析软件的正式研制项目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倾注了无数心血。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胜利建成。邓小平在视察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后,发出了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号召。次年,为表彰王泰杰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授予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还授予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胡刚复物理奖”。同时,他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计算中心主任、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常任理事、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学会会员、《INTERNET世界》杂志编委、日本KEK实验室B介子工厂BELLE实验合作组执行委员等数职,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物理学家。

                王泰杰的事业如日中天,他的妻子唐素秋也是事业有成,她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这一对科学家夫妇有一位可爱的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一家人过着平稳安宁淡泊的生活。

                然而,他们怎么也不会料到,一场无妄之灾正悄然而至,毁灭了整个家庭的人生。

                他是苦日子中挣扎出的高考“状元”

                这场灾难的制造者是李原。

                李原于1962年10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全家6口人全靠父亲每月52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他的母亲一直找不到工作,在家操持家务,因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而瘦弱体衰。

                但正是这位勤劳的母亲,无论严寒酷暑,以捡破烂维持生活,她对孩子们唯一的期望是长大成人,自食其力,保持尊严。

                在这样的家庭和生活处境中,李原早熟懂事。在饭桌上,他总是缄默不语,慢慢吃饭,让兄妹吃饱后才赶紧扒上几口。许多次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上,被老师和同学搀扶回家,天长日久,他的体质很弱,在李母的三个子女中,她最疼李原。

                李母曾对李原有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李母说,孩子啊,你知道咱家为什么穷得吃不饱饭?因为妈从没读过书,这是妈这一辈子的遗憾,你要想不再过贫穷的日子,就得用功拼命读书!

                李原发誓为了母亲过上好日子而用功读书!这一次母子的对话影响了他以后整整20年的求学生涯。

                因为家里太穷,他的兄妹都是初中毕业后就自谋生路,很早就参加了工作。1978年,李原初中毕业,他的分数不够重点中学的录取线,他动摇了继续上高中的信念,想读技校早点挣钱养家。

                但他的班主任慧眼识珠,她认定李原天赋极高,若精心呵护会成为栋梁之材。于是她登门说服李原继续读高中。母命之下,李原开始发愤读书。渐渐,他发奋读书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而成为读书的楷模。

                逢年过节,客人川流不息。李原总是躲在敞开的阳台上苦读;数九寒天,他披件棉衣瑟缩一团仍浑然不觉,沉浸在读书的境界中。

                李原穿的破棉鞋露出了脚趾头,他用细铁丝串紧后凑合着穿;他的家距学校并不远,他却从不回家吃中饭,仅吃一块冷硬的干馒头和咸菜。他买不起草稿纸,就利用中午时间,在

                空荡荡的教室里用碎粉笔在黑板上一道道演算习题。

                为了学好英语,他总是凑到有录音机的同学那里旁听录音,用别人吃饭的间隙听听录音机。

                在这样的艰苦的状态下他学会了坚韧,也习惯沉默,对许多事情,他总是把想法埋在心里而用行动表达意志。这使他走向学业上的成功,也铸成了性格上的缺陷。

                李原的哥哥参加工作后,发现母亲的风湿病日益加重,就定期为母亲送药。但母亲却坚持只收药钱,说自己买药更加方便。其实,她舍不得买药,细腻的母亲攒足了一些钱买了一部收录机,她见儿子学英语太需要它了。李原捧着梦寐以求的收录机,他明白这是用母亲治病的钱换来的,他没有欣喜若狂,只是默默流泪,在心中发誓:用功读书,找份好工作,让辛苦一辈子的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李原是个刻苦的学生。他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听课的姿态犹如一尊沉默的塑像,曾感染了每一位授课老师,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说:“教李原这样的学生,是当老师的福份!”

                1979年5月3日,李原荣获北京市中学生“三好学生”的称号,并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北京市中学生“三好学生”代表大会。 消息不胫而走。当时,人民大会堂尚未对外开放,对于李原居处的那些活了大半辈子的木材厂工人来说,这简直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此后,整整19年来,李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张发黄的入场券,并精心把它与家中最重要的证件锁在一起。

                1980年,北京市高考升学率仅为4%,北京丰台区大红门地区东铁营、右安门、南苑等几所普通中学无一人考上大学,唯有角门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李原考上大学,而且是以40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吉林大学核物理专业。

                角门中学沸腾了!木材厂宿舍的职工奔走相告,人们为工人之家出了状元而自豪。李母却是满脸愁颜,她一贫如洗,发愁怎样筹措路费。但左邻右舍早已凑钱为李原买好被褥、脸盆等生活用品,欢天喜地地将李原送上北去的列车。

                杰出物理学家浑然不知灾难即将来临

                1984年,李原本科毕业,随后又考上吉林大学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又一鼓作气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学系核电子与核探测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成为大红门地区普中毕业生学历最高的人,又一次成为知名人物。1992年,李原却作出了让人意料不到的行动:申请自动退学,得到了一张清华大学领发的博士研究生肄业证书。同年5月29日,李原分配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

                中科院高能所位于北京西郊玉泉路。这座看似陈旧的大院却是藏龙卧虎之地,涌现出不少名撼国际科坛的人物,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有7位。这里人才辈出,设备一流,研究项目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只有在科学高峰上艰苦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跻身于这个神圣的科学殿堂。 经历了20载寒窗之苦的李原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如醉如痴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为此,他牺牲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周末。除了吃饭、睡觉,他沿着办公室——宿舍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地忙碌着。

                他固定每月回家一次,回家的目的是给母亲送去“骨刺消痛液”。单位在西郊,家却在南郊,李原实际上是绕大半个北京城返家,仅为了了却从小许的心愿。李原从1980年拿到第一笔助学金到1997年4月出事之前,17年坚持一人包揽为母亲购买“骨刺消痛液”,他认为慈母的恩情是永远报答不完的。

                在李原来到计算中心后,身为中心主任的王泰杰因为纯粹工作上的事对李原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因此,李原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执:王泰杰有意与自己过不去!尤其是有次李原擅自删除英特网上的软件,王泰杰要求李原恢复删除的软件,哪知遭到了李原的断然拒绝,王泰杰感到惊讶:“尽管软件是李原做的,但个人没有删除的权利。”

                此后,怎样管理好李原就成为王泰杰与唐素秋饭后散步的经常话题。一次,唐素秋劝丈夫:“算了吧,为什么要这么认真,不觉得伤神浪费时间吗?”

                王泰杰在短暂沉默之后严肃地说:“秋,你怎么这样认识问题?你过去不是这样的,这类工作不做怎么能带好一支队伍?”

                唐素秋知道丈夫一向是这般认真而执拗,便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王泰杰取得进展。

                但事与愿违。1996年七八月间,计算中心的几位同事神色慌张找到唐素秋,告诉她一个不祥的消息:“李原要报复王泰杰,还扬言说得到,做得到,应该注意一下王泰杰的安全。”

                唐素秋忐忑不安,她直奔高能所领导的办公室向领导表达了她的愿望与请求:“不能让报复得逞!”

                回到家,夫妻又谈及此事,王泰杰坦然回答:“我弄不清楚,李原从CERN(注:欧洲粒子物理中心,位于瑞士)回来就别扭。找他谈工作,他不谈。简直没有道理!”

                原来,在1995年,单位派李原去CERN工作一年,这是李原第一次出国,作为李原的直接领导,没有因为李原在单位的人际关系紧张和资历浅而阻挠他,反而痛痛快快同意李原出国了。可是,偏偏有个别人却在李原面前搬弄是非,说王泰杰有意卡李原出国。李原听信了别人的不实之词,对王泰杰耿耿于怀,记恨在心。

                而王泰杰不相信会遭受毒手,他既是一位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学者,又是一位才华出众深得年轻人尊敬的导师,他相信科学殿堂里除了科学研究外不会有什么复杂成分。但这种善良却是悲哀的。

                但唐素秋以女人特有的直觉感到,李原要报复王泰杰!这种恐惧使她无数次从梦中惊醒。她提醒丈夫下班不要晚归,但王泰杰总是回得很晚,而且他总告诉妻子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要办。

                唐素秋限制丈夫晚上、周末独自去计算中心。因为,李原的办公室紧挨着王泰杰的办公室,李原平时许多时间也呆在这里。王泰杰既理解又无奈,多年来他已养成晚上、周末在计算机终端工作的习惯与乐趣,他也接受同事的劝告常常带回无需借助计算机的工作在家里做。但是,他常常被强烈的工作欲望折磨得坐立不安,总是身不由己又跑向办公室,而且一去就是数小时。

                这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浑然不知灾难的袭来。

                一声声“还我泰杰”的哭诉震颤着人们的心灵

                1997年4月22日下午1时50分,王泰杰背着随他多年的黑书包出门,他对妻子说:“我走了,今天我会早点回来。”素秋追问道:“你早点是什么时候?”

                “6点钟,6点钟。”王泰杰就这样带着歉意关上门上班了。

                正是这一段时期,李原遇到一连串不顺心的事情,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和领导的麻痹大意,李原对工资、撤消电话、未能解决集体宿舍床位等问题极度不满,联想以前与王泰杰的工作矛盾,他固执地以为这一切都是王泰杰有意刁难。他感到人生的绝望,并产生了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的意愿。

                4月22日下午2时,他手持尖刀在王泰杰身后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王泰杰与李原进行了殊死搏斗。为避免计算中心终端室的设备与人员受到损伤,王泰杰边喊叫边向计算中心门厅跑去,但李原赶上去疯狂地向他胸部、腹部刺了20余刀,一位杰出的高能物理学家就这样被结束了生命。

                王泰杰牺牲的噩耗传出,海内外唁电雪片般飞来。追悼会那天,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礼堂容不下四面八方赶来的五六百人。在王泰杰遗像前,敬献花篮、静默致哀的人群中,有专程从日本赶来的世界物理学家、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部主任黑川真一,有顶着烈日

                经过30多个小时火车颠簸从江西赶来的264地质队的朋友们……

                唐素秋一声声“还我泰杰”的哭诉震颤着人们的心灵。

                他为什么会举起杀人的屠刀

                凶手李原从1997年4月22日被捕,到1998年1月19日伏法,在被羁押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并不畏惧死亡,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年近古稀的母亲,他希望家人对老母隐瞒实情。

                李原的哥哥最先得知弟弟出事,他未料到李原会去杀人,李哥捶胸顿足:“李原把王教授

                一家害苦了!我要是知道李原会干出这种事,我宁可先伤了他,打断他的腿,省得他害人又害己!”

                那些看着李原长大的亲友、邻居、师友们谁都难以把勤奋的好学生李原与杀人犯划等号,

                人们在震惊之余禁不住扼腕痛惜。

                李母最大的心愿是盼望李原娶妻生子,结束孑然一身的生活。早在10年前,母亲就为李原准备好被褥、床罩等床上用品,还为将来的孙子准备了服装和成堆的尿布,她把它们叠得整整齐齐,用布包好,放在卧室的大衣柜顶上。10年啊!她望着那一大包东西发愣,李原的婚事成了心病。这期间,不少人帮助李原张罗对象,但总被李原拒绝了,他说:“我工作还忙不过来呢,哪有精力谈情说爱。”实际上,他曾爱过一个姑娘,可惜他不会去追求,只有眼睁睁地看着那位姑娘成为别人的新娘。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李原,35岁了,没有爱情、没有友谊,在情感的沙漠里孤独前行,在工作上受挫之际,在爱情上也不称心如意。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矛盾。李原从小到大有种执著,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不计后果与得失,这种态度用于学业无疑是好事,但用在人际关系上则很难行得通,他的悲剧正是如此。

                每个关注此案的人们心中都沉淀着一连串的疑团,李原为什么会举起杀人的利刀?

                他的家人认为,外因是单位未能及时妥善处理矛盾,最终酿成血案;内因是李原有精神疾病,偏执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记死仇,不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他的生活范围过于狭窄,仅是单身宿舍和计算机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李原无法与人诉说心事。他性格的悲剧使他酿成大错。

                李原心胸狭窄,憎恨一切得罪过他的人,包括自己的生父。有一次他与父亲发生争执,李父盛怒之下摔坏了李母为他买的收录机。从此,李原不再理睬父亲。将近20年,他与父亲

                形同路人,互不相容。但在李父的内心深处,还是血浓于水,舐犊之情依未泯灭。李父听

                说李原被关进监号,竟然要求替换李原蹲监号,这样一种绵绵父爱,而李原又怎能品味呢

                李原自从回国后,曾有一些反常,令家人费解。他每次返家前,都提前电话通知家里人,

                把粮食、油盐、醋锁在卧室内的壁橱里,否则,他就拒绝进食;吃饭的碗筷明明是干净的

                ,他还要亲自冲洗半小时,对别人洗过的东西总是不放心。

                最让家里人不安的是他竟蓄起了披肩长发。1997年春节过后,他回家总是唉声叹气,用拳头“咚”地捶打胸口,有时半夜里独饮白酒,但他的心事又对任何人紧紧封闭着。

                先哲说过,性格即命运。透过此案,我们感到仅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在

                当今社会适应生存,塑造心灵,提高道德法律素质,尤其是保持一个正常人心态是何等重

                要。

                • 家园 403分,比俺高了6分

                  俺连个重点大学的志愿都没有报上,因为家里离县城远,当天好不容易走路25里到县城,因为重点大学的分数线没有下来,等到下午5点只好回家,再后来大队的电话也没有人接听,再后来被录取到一个二本院校。当然那个时间拿着通知书还是很高兴的,心里想的是不管啥大学,总算是不当农民,换粮本了!当年别说我这样的,还有340分给写成了304分的,我那个同学看看自己考了304分,心里很难过直接回家了,后来分数改过来了,他也不知道。还有一个同学也是大队电话没有人接,我体检完了,老师说你顺路看看他咋回事,大中午我跑到他家,没有人,说是去地里锄地,我找到玉米地里,他真是正锄地,等他赶到县城,人家体检都结束了,他跟另外的同学都又复读一年。1977年恢复高考,1980年算是比较正规的全国一张卷,美中不足的选择题选对得一分,选错扣一分,直到本大题分数扣完为止不得负分。

                  通宝推:七天,
                • 家园 “未能安排集体宿舍床位”

                  说的好听,实际就是将别人扫地出门了

                  那个年代这就是断人生路,欺负老实人惯了才会这样毫不顾忌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这笔法,玩的。。。

                  为避免计算中心终端室的设备与人员受到损伤,王泰杰边喊叫边向计算中心门厅跑去。

                  被人捅,第一反应逃跑,这也没啥可说可丢人的啊,非要安上个“为避免计算中心终端室的设备与人员受到损伤”的光环,全然忘了前面还写的“殊死搏斗”呐。。。

                  这全文的形象塑造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 家园 对李原充满负面描述:博士肄业,爱钻牛角尖,记死仇

                  但是在事实面前也显得自相矛盾,看这报道只觉得别扭:一方面说李原为了孝顺母亲,不惜每月奔波送药;为了工作不谈恋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另一方面又说不恋爱是性格孤僻,记仇,有洁癖等等,去挑他的小毛病。说了他感觉被穿小鞋,却不说明为什么他会产生这位的感觉。总之可以说文章很不正常。

                  我倾向于相信张捷这种事件知情人的说法,死者应该也不像文章说的那么白莲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原回国后没交管理费,领导想杀鸡儆猴,所以工作、待遇上处处针对,问题是曾经出现过有背景或敢闹的人不交也没有事,而李原家庭没有势力,不委屈才怪,加上人又比较孤僻,容易想不开,时间一长,也难怪李原会产生行凶的念头。

                  所以说我认为是社会的悲剧,为了一点小钱,折损了两个科学家!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关键词是---不愉快的待遇

            据报载,李原在单位里也确有一些“不愉快的待遇”,至少对他本人的解释、安抚工作做得不够。比如所里同样没搞项目的人大多能享受岗位津贴、资金、交通费、保健费等,李原却不行;1996年李原出国回来,按所里规定要交一笔“出国管理费”,许多出国回来的人不交也能享受正常待遇,李原却不能;中秋节人人都分发了一份中秋月饼,他却没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