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巴黎往事 -- 艾河边

共:💬29 🌺60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巴黎往事

    过去五年内父母相继离去,心境发生很大变化,失去家失去归宿失去寄托的空虚感和对父母魂牵梦绕的思念时时缠绕在心中,难以排遣。又开始写日记了,自己对自己诉说。同时开始怀旧,尘封几十年的记忆自动打开,过去的人和事不时在脑海浮现。这些年去过几十个国家,各种记忆叠加。决定写下来,也许晚上睡觉能够少一些梦魇。对往事的追忆想从巴黎说起。

    二十七年前去巴黎读书,经历了我人生最丰富的一段时期,不仅是因为第一次出国,更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许多不一样的人和经历此前没有经历过的事。其中很多人的名字早已忘记,但内心曾经的触动却仍然清晰。

    一、我的叙利亚邻居

    留学巴黎期间住在著名的国际大学城。由各国设计建造的体现各国文化风格的一幢幢宿舍楼在风情万种的巴黎也足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在没有校园的法国大学读书的留学生而言,没有什么地方比住在国际大学城更好了,因为在那里年轻人在一起生活学习娱乐,可以弥补没有大学校园的缺憾。多年后每次去巴黎我都会专门到国际大学城去看一看,找寻青春的记忆。

    我的室友是北大法语专业的高材生,来法国之前已能说流利的法语,并交有众多法国朋友,来到巴黎可谓如鱼得水,周末或假期都与朋友出去游玩。而我最初的社交自然是离得最近的人:邻居和同学。那个时候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还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黎南郊那一片。住在巴黎国际大学城的中国留学生只有寥寥几个。

    我不善社交,更准确地说不习惯与人主动结交。初到法国,语言不通,社交自然更成问题。最先主动与我交往的是我的邻居,一对来自叙利亚的夫妇。丈夫是医生,在巴黎的一所医院作访问学者,妻子陪同过来。两个人约四十岁左右,都长得身材丰满面色红润,颇有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富态。每次在楼道碰见都会很友善地问候。丈夫每天去工作,早出晚归;妻子整日在家。一天我去上区政府为外国人提供的短期法语课,发现班上的同学中就有医生妻子。这样每次下课一起回宿舍自然就熟悉起来。虽然当时我们的法语都很蹩脚,但不影响交流。陆续的交谈中得知丈夫是一批从叙利亚来法国接受培训的医生中的一员,妻子在叙利亚从事教师工作。

    当发现周末我总是一个人后,这对叙利亚夫妇经常请我到他们家做客。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美味的中东饮食,如加椰枣、松子和葡萄干的炒饭和葡萄叶肉卷。他们的热情好客让当时囊中羞涩的我非常感动。我后来又在他们家结识了其他几个在法国访问的叙利亚医生,都非常友善热情。其中一个医生听说我苦于枫丹白露不通地铁,就专门找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开车带我参观枫丹白露。至今记得那天傍晚从枫丹白露回城临近巴黎时,映入眼中的是夕阳照射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巴黎城。那幅美轮美奂海市蜃楼般的画面令我终身难忘。

    我注意到叙利亚人虽然是穆斯林,但至少当时非常世俗化。他们并不每天祷告几次,似乎也不怎么去巴黎的清真寺,与我在巴黎认识的来自前法国北非殖民地{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非常不同。我认识的这些叙利亚人给我的印象是生活安定富足,心态平和。记得当时正值法国总统大选,选举是最热门的话题。虽然他们也拿自己国家总统选举只有一个候选人自嘲,但他们从未在我面前说过自己的国家或者自己国内的生活有任何不好。相反,说起他们的全民免费教育医疗,他们是非常自豪的。我的这对相亲相爱的叙利亚邻居夫妇告诉我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孩子。在巴黎期间他们还在为此努力,妻子也为此去看医生。

    我们成为邻居一年后他们离开巴黎回国,以后好几年间还从大马士革给我寄明信片,欢迎我去叙利亚游玩。谁曾想到多年后的叙利亚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不知我的这些叙利亚朋友是否还活在世上。这些年欧洲到处都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很多沿街乞讨。每每看到叙利亚难民我都很难过:谁能想到一个原本富足安定的国家会被践踏蹂躏成今天这个样子?!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happyyuppie,GWA,唐家山,听松,朴石,金台夕照,回车,假日归客,东方的木头,一着,澹泊敬诚,天堂,三笑,老财迷,柴门夜归,flycloud,flycloud,方恨少,天马行空,purplue,盲人摸象,龙牡,方平,脑袋,苏仙岭,南门桥,高地,桥上,陈王奋起,踢细胞,shyukyo,审度,海外俗人,奔波儿,也要崛起,菜根谭,黄序,
    • 家园 【原创】五、想当作家的柏柏尔人

      五、想当作家的柏柏尔人

      老牌殖民国家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其前殖民地,而且因为生存的需要外来移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巴黎街头到处是来自法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尤其以来自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三个北非国家的人居多,法语里统称他们为马格里布(Maghreb)。就像西方人常常分不清中日韩三国的国民,我们也自然分不清楚这些国家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一直以为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后来才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一天在大学城餐厅就餐,餐桌旁就坐的一位年轻人与我搭讪,问了当时中国留学生最经常听到的问题: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后来得知这位年轻人叫Mohammed,来自摩洛哥,在巴黎索邦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我想当然地说了一句:哦,你是阿拉伯人。然后我就接受了一堂北非历史课。Mohammed郑重地告诉我他是柏柏尔人(berbers); 柏柏尔人是北非的原著民族,阿拉伯人是入侵者和殖民者。同时告诉我著名的法国电影演员 Isabelle Adjani血统上就是柏柏尔人。柏柏尔人今天尤其在摩洛哥居多 (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柏柏尔人确实长得与阿拉伯人不太一样。总的说来,柏柏尔人脸稍瘦长,颧骨略高,眼睛深陷。) 但有些可笑的是,Mohammed随即又自豪地告诉我阿拉伯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仅有的有书法艺术的文字,而且都是从右往左书写。他不知道我们早已经从左到右了。😁 另外,Mohammed的博士论文还是关于阿拉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一千零一夜》。我后来发现很多小民族似乎都有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困境:一方面不甘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被淹没或掩盖,另一方面在更强势的民族文化面前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语言艺术考古发现都乏善可陈。

      Mohammed在1987年就来到法国了。我们认识的时候他的博士论文应该已经写了五六年了,而且我怀疑他最终会写完。很多外国人在法国是以学生身份一年年待下去的,因为法国大学不收学费,博士生阶段还不用上课,每年凭大学的注册证明就可以拿到学生居留许可。文科尤其好混,一个导师经常带几十个学生,往往名字都叫不上来。法国的大学老师收入很低,大多数也没有什么课题经费,也不需要找学生干活,所以导师基本是以放羊的态度带学生。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巴黎物价便宜,国际资本还没有大举进入,房子还没有被炒起来。每个学生包括外国学生都可以每个月从法国政府领到几百法郎的住房补贴,自己再找个零活,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Mohammed就是靠给报纸杂志写文章给电台电视台当编外记者赚取生活费。

      Mohammed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而且是用阿拉伯语写作的作家。他曾经很自豪地送给我一本朋友帮他出版的他的处女作小说。因为是阿拉伯语撰写的,我至今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只在书柜里做摆设。他还借给我一本同为摩洛哥人的他的榜样作家的小说Le pain nu 《裸面包》,说这是他努力的目标。这是一部阿拉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1974年出版,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如果说这部小说有任何独特的文学价值,是因为其内容打破了阿拉伯语文学中的许多禁忌。作者来自社会底层,20岁前还是文盲,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所描述的作者年少时的悲惨经历包括饥饿暴力毒品性侵等等此前从没有出现在阿拉伯语出版物中。当时的阿拉伯世界拒绝出版这本书,它最后是由一个英国出版社出版。读完这本小说我个人的体会是极其的不舒适: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很多我难以想象的悲惨与不幸,但当有人赤裸裸地把它们呈现在眼前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把头撇开,就像鸵鸟面对危险时本能的反应。

      巴黎有太多怀揣作家梦的人浪迹在那里,Mohammed不过是泯然于其中我碰巧认识的一位,不知这二十多年来他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多少。我有时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呢?只是不知今天物价房价奇高生活昂贵的巴黎是否还能让Mohammed这样的人在那里生存?

      通宝推:GWA,领班军机,方平,三笑,朴石,胡一刀,桥上,huky,回车,大眼,shyukyo,脑袋,宝特勤,
    • 家园 【原创】四、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四、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应该都会熟悉一首名叫《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的意大利民歌。Nuria总是让我想起这首旋律欢快活泼的歌曲,因为她就是一个美丽的西班牙女郎。但Nuria从来都说她是加泰罗尼亚人 (Catalan)。

      Nuria是我的同学,但我们熟悉起来是因为我们都居住在巴黎国际大学城。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大学城有几十个国家的楼,但没有中国楼。所以中国留学生散住在不同国家的楼里。出于好奇,我去参观过大多数楼,并尝试搬到不同的楼去住,体会不同的文化,不过没有成功。当时觉得最气派的是西班牙楼。认识居住在西班牙楼的Nuria以后我就经常泡在那里,因为它有自己的餐厅,可以吃到地道的西班牙饭菜,还有一个小型电影放映厅,可以经常看电影;它的图书馆有多台电脑共学生免费使用。(当时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PC。)

      Nuria有着地中海国家居民常见的褐色头发褐色眼睛,五官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身材修长,脸上常带着微笑。她的美丽是那种让人非常舒服愿意亲近的美丽,而不是影视明星那种着笔过重只能远观的美丽。Nuria出身在巴塞罗那,曾经在加那利群岛生活多年,因为她的父亲在岛上从事游泳和潜水教练的工作。因此,Nuria还有着健康的肤色,游泳极好。Nuria每天早上都会在大学城的游泳池游几千米。我记得当时总说她是美人鱼。至今还记得在Nuria的房间看到的加那利群岛的照片,那种黄色的沙漠望过去就是碧蓝大海的景象让我无比向往。

      Nuria最打动我的是她的热情和善良,多年后每每想起她,内心仍觉无比温暖。一天下午课后与Nuria一起回大学城的路上,聊天中我无意说了句"今天是我生日。" 到了大学城我们各回自己的宿舍楼。傍晚时分我听见有人敲我的房间门,开门后意外地看到的是Nuria和她的两个经过她我也认识的西班牙朋友:他们手里拿着鸡蛋、土豆、洋葱和几瓶葡萄酒来给我庆祝生日!Nuria和她的朋友手脚麻利地做了tortilla (西班牙土豆洋葱鸡蛋饼),我们喝酒聊天嬉笑,直到午夜。午夜过后,微醺的我们漫步在寂静的大学城,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但还记得当时初夏的微风吹过脸庞无比清爽的感觉。那天吃到的tortilla也是今生吃到的最美味的tortilla。后来多次在西班牙餐馆吃这道菜,自己也多次做,都没有当日的那种美味。我从小就没有庆祝生日的习惯,也不在意任何形式上的东西。但Nuria给我的生日惊喜非常特别,估计是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了。

      暑假我与老公去巴塞罗那旅行,住在Nuria介绍的民宿。她非常自豪地带我们参观她的城市,请我们去她家吃晚餐。记得主菜是非常美味的Poulet basquaise (巴斯克炖鸡)。后来自己也经常做,零失败。最有趣的是Nuria每次都约我们晚上十点见面。后来才知道夏季巴塞罗那的夜生活从这个时候才开始:晚上十点人们才开始出来喝啤酒吃晚饭聚会聊天,直到凌晨三、四点。深夜时分,白日的炎热已经散去,海风习习,舒适而惬意,此时走在巴塞罗那街头,更加觉得这个城市无比妩媚动人。

      与Nuria分别已有二十多年。最后一次与她联系距今也有好多年了。我知道她在我离开巴黎后又在那里生活了几年,然后回到巴塞罗那工作。我常对自己说一定要再去巴塞罗那见Nuria,却发现这世界很少能够做说走就走的旅行。最近,一个朋友在信中说了一句话,我认为很好。她说:回想自己过去的老朋友就像是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

      通宝推:领班军机,三笑,huky,回车,脑袋,假日归客,桥上,strain2,黄序,大眼,宝特勤,方平,
      • 家园 我也曾经在大学城呆过一年

        是在被中国留学生所说的德国楼,其实跟德国没关系,捐献者的名字叫Deutsche。

        现在还很怀念大学城,真是个好地方。

      • 家园 Nuria是不是有个叔叔叫荷西?

        Nuria的爸爸和三毛的丈夫经历很像,不过荷西好像是马德里人。加泰罗尼亚人非常强调他们和西班牙人的区别。我原来公司分别在巴塞罗那附近和意大利都灵附近有工程,他们可以用各自的语言直接交流,意大利同事反应加泰罗尼亚语和西班牙语区别不大。

        • 家园 和葡萄牙语呢?
          • 家园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应该也可以相通

            但是我自己没有经历过。

            • 家园 是这样

              我们单位曾几次收到葡萄牙语国家邀请去讲课,都是派说西班牙语的同事去应付的。不过加泰罗尼亚语虽然离西班牙语不远,但离法语更进。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加泰罗尼亚语好歹是西班牙方言

                怎么与法语更近。

                法语除了标准法语外,还有南部方言Occitan。你如果说南部方言与加泰罗尼亚方言接近还差不多。因为历史上法国的西地中海沿岸地区与加泰罗尼亚曾共同受巴塞罗那伯爵管辖(至十三世纪中叶),文化历史联系很重。

      • 家园 原来tortilla是西班牙的,我一直以为是墨西哥食品

        好像墨西哥tortilla已经演变成了薄面饼,再也没有土豆,洋葱,鸡蛋了,但是面饼里可以裹各种食物,我的中国邻居甚至拿来裏烤鸭,也很美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