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明清时期部分火炮资料整理 -- 阴霾信仰

共:💬101 🌺539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因为满清民族素质水平比较低,再加上汉族知识分子蒙骗

                  导致满清国人智力发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好在有了陈独秀李大钊和毛主席。好在有了他们。

                  那些汉族知识分子蒙骗满足领导者也是因为自私,比如曾国藩这类垃圾知识分子,能称为先进吗?就这还被蒋介石等、果粉歌颂,我也是醉了。

          • 家园 提问

            有没有用火炮轰开城墙的实例?若果没有,则大清确实无要求开发强大火炮。若有,则大清满足于无火炮也可攻下城池,是自大无知。

            • 提问
              家园 在中国,轰开城墙什么时候都性价比极低。

              清朝当然重视火炮,但目的完全不同。我们都知道,炮的主要用途是陆战和船战,而不是攻城战。

                

              桅下置二丈巨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明实录

              这未必是传统城墙,但至少也是高强度的防御工事。尤其经过本土改造之后,威力更甚。但也没有去轰城墙的必要,炸上面的楼,下面的门就够了。

              其实我主要是说,和欧洲同行相比,中国的工匠/技术被严重限制了,完全由政治主导。最终变成了大明湖上的蛤蟆——一戳一蹦跶。缺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无法形成滚动升级,也无法有效积累工艺。

              清朝本来有充分的发展潜能,不管是思想还是技术,但最终都让位于满族的专权统治。这种限制是一系列的政策和行为,乃至制度整体,而不是文字狱之类的小把戏。

              • 家园 应该是没什么动力

                清朝直到鸦片战争前都没有遇到像样的同体量的国家级别的对手,基本都是要么是平叛,要么是边境战争,打的都是比自己还落后很多的对手,所以没有发展先进火炮的动力,直到鸦片战争被坚船利炮揍了,才想起发展火炮。

                • 家园 主要是组织上有优势

                  比如操练、阵法,还有人多。

                  既然可以勉强胜利,就没必要升级。

                  如果清朝一直吃败仗,想来也是要发展的。

                  只是也很难像国外那样,战争频繁,迭代极快。

      • 家园 因为鬼子的雄藩中与一批实在的武士进行了引进的工作

        我们是以文会友,就追求虚的那些,所以,没能形成实在的东西。

        看看今天的歌颂民国的风气就应该感到了。

        民国确实有地地方收入不算低,物价便宜,但是民国糟糕的交通无法实现今天的物流状态,所以物价对比收入,意义不大。这导致了评价错位。

        比如三年的旱灾或者灾害情况,降水一平均,就成了三年风调雨顺,这是离奇的思维。

        可能是改开的教育成果吧。

        • 家园 和文化上的虚实追求没啥关系,纯粹是中西交流被人为阻断了

          19世纪那个时间段,西学水平低点高点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有足够多的人对西学有一定了解。

          这个回答不错,摘录整理一部分。

          同为被叩开国门,为什么鸦片战争后满清依旧死气沉沉,相反13年后黑船事件,日本立刻涌现大量优秀青年? - 锡兰红茶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0698913/answer/2381051982

          隔壁鬼子总结他们明治维新这段历史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日本在锁国后首先继续积极吸收中国的文化,接着在这一基础上,相当积极地通过荷兰来吸取西方的文化。

          还有,没必要给中国传统思想加上莫名其妙的罪名。

          日本荷兰学创立人杉田玄白就认为,正是“河里一堆人动不动就看不起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汉学开发了人之知见,日本在吸收明朝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徐光启、李时珍的著作的基础上,才让荷兰学在封建的日本发达起来,给后来日本学习西方打下了广泛的基础。

          作为对比,清朝这边是这样的:

          汉民学了外语——狗汉奸,必须严拿;

          汉民在洋行工作——狗汉奸,必须严拿;

          汉民开了小洋货店——狗汉奸,必须严拿。

          明朝后期原本已经出现了思想启蒙和西学东渐,清朝原本可以继续发展,结果却被文字狱的思想镇压给扭曲了。

          只能说文字狱殆害无穷,导致两国前期的人才积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清朝被列强撬开国门后,必须从零开始补习,而日本在被列强撬开国门前,就已经通过荷兰学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两者的起点就不一样。

          量变才会导致质变,清朝的量变远远落后于日本,所以在质变上也远远落后于日本。

          不要说满清和日本全国比了,看看佐贺藩,人家的地盘还不如中国一个县大,他们取得的“洋务成就”,已经比咱们课本上同时期洋务运动的总和还多了。

          最后补个文章链接,我是很赞同这个回答的。

          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为什么喷清朝闭关锁国? - 李梦阳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917656/answer/1446112471

          通宝推:龙牡,
          • 家园 主要是阳明学的人才

            但是更深层次的说日本文化制度更接近西欧,而不是中国。

            中国的内生革命和国外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同期的,这就导致不可能快速效仿西方成功。因为改革难度太大。中国是从专制走向社会主义,不仅演变缓慢,还有列强侵扰。西方是从资本走向社会主义,期间已经发生了两次革命,而且还在革命。显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阳明学的影响主要是解放个人,在中国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基本前提恰恰是文化制度所提供的土壤。

            就西学而言,技术和工匠不是问题,世界观的转变也不困难(日本早期大量使用中国译作,之前讨论过)。那么只能是腐朽的体制拖累了一切。比如清朝严防汉民,不用多提。还有明清之际,由于战争动乱,原本的工匠传承被打断了。重建缺乏土壤。

            要知道真正的差距(决定性的超越)实际发生在十九世纪,特征是技术促进科学发展,(科学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师队伍让技术创新能够实现。其关键就是工匠传统。(时至今日。)

            而体制腐朽不仅仅是内部原因,外部影响也很重要。很显然半封建社会更利于列强控制,有利于在华利益。

          • 家园 阻断有各种因素

            比如中西对立,也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努力吧,在致力于民众大众文化普及上,我们的民族的知识分子是有失误的,在吸引外来文化商业做得很少。

            沉迷于老大帝国的辉煌,他们就像他们的出身,地址一样,守残抱缺,开心的守着他们的思维。

            在日本的一部分汉学家正因为吸收了中国文化,所以才同样愿意学习,才更容易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吧,他们确实很多对我们相对友好一些。

            徐光启受到的重视显然不够,唉。徐光启他们不是中国正统文化,正统文化里面虽然有格物致知,其实都是哲学,不是真枪的实在的工业技术。

          • 家园 确实封建主义害死人

            人们得真正的现代化,看看某些留园网一类的海外留学生网站,就可以看到封建主义思维直到今天还在怎么影响在美国这么先进国家的留学生的。

            可见,封建主义还是很牛的。

            明末汉族知识分子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只学了西方的皮毛。日本完全抛弃自己之前,倒也是不错的方式。

  • 家园 明朝西学东渐成果: -- 补充帖

    以下为明朝士大夫和西方传教士所翻译的部分西方书籍:

    《测量法义》《表度说》《泰西水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乾坤体义》《圆容较义》《天问略》《职外方纪》《远镜说》《寰有诠》《名理探》《主制群征》《寰宇始末》《五纬历指》《性学粗述》《坤舆格致(矿冶全书)》《建筑十书》《数学札记》《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原本》《测量全义》《哥白尼天文学概要》 《地中海航海术》《比例规解》《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宇宙仪》《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磁石测量法》《神功催吐药》《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远西奇器图说》《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西国记法》《性学觕述》《崇祯历书约》《物理小识》《数度衍》《泰西水法序》《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学历小辩》《日月星晷式》《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等。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

    …………再来看清朝时期所创造的新词:在中国人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

    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

    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

    …………初略一看,会发现明清两朝都有在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并创制出中国新词。然而事实是上面的中西文明交流时间轴从晚明直接跨度到了清末鸦片战争,中间二百年时间完全是空白,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几乎没有新词诞生,这也就是说二百年间没有新思想新技术传入中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72791/answer/160202733

      • 家园 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在明代西方就有那么多各种书籍?

        第二,为什么这些书籍传入中国后,不能广泛传播,因而知者寥寥?

        其实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与“李约瑟之问”是相同的。

        近代欧洲,发生两件划时代大事,都与姓哥的两哥们相关。

        其一是哥白尼革命,之所以称为革命,是因为哥白尼开辟了自然科学的道路,自此科学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就是欧洲所谓的地理大发现。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欧洲率先搞起了工业化,地理大发现又为工业化提供了全球市场,从此西方称霸世界至今。

        怎么就突然冒出了这两哥们?因为在这两人出生之前,一位德国小子发明了一样神器。

        哥白尼生于1473年,哥伦布生于1451年。

        而在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

        古登堡活字印刷机的出现,其意义大概相当于当今PC电脑和移动互联网的问世,它使得信息传播,尤其是知识的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跨台阶式的改变。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就是说,书籍越多,人类进步越快。

        在古登堡印刷机出现前,欧洲的书籍全部是手抄本,其数量之少,价格之贵,可想而知,客观上造成知识垄断在极少数人手里;

        在古登堡印刷机出现之后,由于成书的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书籍出版和发行成为一个大产业,也才使得大量的人有了接触书籍,学习和了解知识的机会。

        知识人口的基数大了,哥伦布、哥白尼这两哥们能冒出来也就不稀奇了。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使得西方在明代就可以出版海量的书籍。

        那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古登堡印刷机的原理是活字印刷,而且毫无疑问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在北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是一直到明清,占主流却是雕版印刷。

        为什么活字印刷在古登堡那里就可以成为神器,而在我们这儿却如同鸡肋?

        原因非常简单,却让人郁闷不已。

        古登堡印刷一本书,因为是拼音文字,只要制作几十个活字就可以了;而我们古人印刷一本书,制作上万个活字是起步,考虑损耗,用金属活字,固然可以少点,但金属不便宜;用木活字,泥活字倒是便宜,可不耐用,用的活字数量又上去了,总之,就是一个贵,除了皇家,民间出书的一般印不起。

        所以,首先活字印刷体现在成本上,中国和欧洲相差太大。

        其次,使用门槛也不同,古登堡印刷排版,不识字的但能认全几十个字母的人就可以胜任,据说古登堡发明出印刷机后,手下的学徒干一段时间后,便纷纷离开他,自己去开印刷厂;而在中国,不识字的话很难从事排版。鲁迅等人建议将汉字改成拼音文字,那是因为,他们这些搞写文章谋生的人,也要经常到印刷车间去做校对,大概是深受其苦的缘故。

        由于上述两条,中国的活字印刷与古登堡的,虽然技术原理相同,但在应用上推广方面,相差太多。

        所以,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有人统计过清代出版的书籍,采用活字印刷的仅占1%。

        雕版印刷也不轻松,要把整本书先雕刻出来,工程不要太浩大,所以古人出一本书动辄数年。

        由于出书太费劲,尽管明代就有很多西方书籍传进来,但还是不能得到较大的传播,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大概在清末,1900年前后,西方传教士将现代印刷术传入中国,此时欧洲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这些传教士用铅做活字,还编制汉字字典,短短数年内,便将书籍出版做成了一个大产业,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印刷机械,印刷油墨,印刷药品,印刷用纸在数百万元以上,不过也得益于此,后来才有报纸,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等等。

        回顾这些历史,可以说中国近代的落后,主要在于我们使用的象形文字,先天限制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

        但是,并不意味着象形文字就低等,相反,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要高级。

        拼音文字是人类在交往中自然产生的,是对人类相互沟通的原始记录;而象形文字产生与沟通无关,是人类思想和经验的记录。商人占卜,然后将占卜用甲骨文记录下来,其实是在试图通过无数个随机事件,代代相传,从而找出有规律的经验,甲骨文不是地中海西岸的人到东岸去做买卖,为了沟通需要,大家约定好都能听明白的一个单词。

        所以,汉字一产生就代表着知识,而拼音文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就扯这些吧。

        通宝推:唐家山,南宫长万,
        • 家园 送个囧,汉字的优劣河里也讨论过好几回了

          我完全不同意你的看法。

          明代在东南地区发展了铜活字(或为铜版锡活字),分布地域广,印书种类多。至今北京图书馆还藏有明初无锡会通馆排印的《锦绣万花谷》等活字印本。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常州有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

          明朝的出版业可是比后来的清朝要兴盛太多了。

        • 家园 我个人还是觉得中国不能普及文化是知识分子不乐意普及文化

          更歧视工程技术人员。

          太侧重于思辨,沉迷于思辨。过于唯上,导致文化形成了断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