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共:💬220 🌺1068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满清不只是闭关锁汉不进步

              从外部看,生产力也出现了大退步。

              明末对外贸易中,出口产品是以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而且高端产品占了很大比例。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出口农副产品为主。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启臣在其论文《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中对明朝中后期的进出口结果做了分析。

              明中叶以后,市舶贸易的出口商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36种之多,包括手工业品、农副产品、矿产品、动物和肉製品、干鲜果品、中草药品和文化用品等八大类,其中手工业品共127种,占总数一半以上。这就说明,明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并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和欢迎。”

              樊树志在《晚明史》中举了几个比较生动的例子:“1591年菲律宾总督发现,菲律宾群岛上土著居民因为服用中国衣料,不再种棉织布……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中国商人收购菲律宾的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棉布已成为中国货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

              ——这个例子说明明朝的贸易形式还很高级: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再出口制成品,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退回到只能出口点茶叶和生丝。

              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庄国土在《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一文中讲到:“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明朝灭亡后七十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 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18世纪20年代后,北欧的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最大的贸易,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坦特说:‘茶叶是驱使他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

              根据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提供的数据,从1760年到1799年(乾隆去世的这一年),也是“康乾盛世”最鼎盛的年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茶叶和生丝合计的货物价值一直占了92%以上,最高的年份达到了95.6%(见下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开放对满清不见得是好事,对明朝或大顺则会是利大于弊

            乾隆应该就是为确保满人统治利益而要实行海上闭关自守。但开放对明朝和大顺来说,虽会有海盗烦恼,但更多的是有益。历史上,从三国东吴到南朝,到唐宋元,中国海洋开放政策一直都是利大于弊。明朝初期下西洋未得利,主要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阻隔。因为地理因素没有坚持下去,还情有可原。中后期倭寇的袭扰,主要是自身疏于管理的因素,或者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的局面。但航海经济发展潜力是越来越大,只要管理得法,象唐宋元时期保持开放通商政策,确保历史上几个大港口的对外开放,至少就可以保持与时俱进,而不至于几乎完全和欧美隔离而错过工业革命了。

            至于工业革命对整个社会的深层次影响,那是迟早的事,只要工业革命按历史进程成功发展了,就怎么都躲不开的。

            • 家园 大部分欧洲国家也都错过工业革命了。

              开放=发展,这是邓氏改开带来的思想误区。

              • 家园 闭关或开放是表象,不是根本因素

                重点是有没有足够的主观能动力提高管理与时俱进。不论是个人或团体直至国家族裔,都是需要与时俱进。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除了时间是不变的单向运行,其他的一切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所以我说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就是要睁眼看世界。如果这个做不到,后面不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是盲人骑瞎马,摔跤是必然的。

                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没有象朱元璋那样睁眼看世界,尽可能充分了解自身周围的各方势力实力和想法及行动方向的,他若没有改变这个根本缺陷,失败将会是迟早的事。

                乾隆前三十年基本是做到了方方面面,所以才能做到文治武功。后三十年他不单是一口通商垄断海外贸易利益,更根本的是不再睁眼看世界,采取愚民政策,完全和外部世界脱节了。同时也没有整治内部管理,放纵官僚腐败越来越严重。自己六下江南不是主要为了治理河道、提高官员干部的素质管理,而主要是自己的享受,和康熙六下江南为了治理黄河巩固江南体察民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三十年时间不短,历史给出了答案。这不但造成了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脱节,更主要的是造成了两个不利局面:一是官僚腐败已经又深入清政府的肌理骨髓,嘉庆上台想改变这个局面已经力不从心,只是治了一个和珅了事。二是整个国家上下对外界缺少真实了解,不单是普通百姓,皇帝大臣官员主事人员都没有出国周游世界过,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真实的情况。这样的局面摔跤是迟早的事,越迟摔得越重。

                比比康熙,比比主席,对外部世界内部社会及时的了解掌握,乾隆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但毕竟乾隆曾经是睁眼看世界的,曾经成功过。如果要假设历史,乾隆只要改变后三十年的做法相对要容易些,那么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就会相当不同。

                李自成要提高改正的地方相对太多了,而且客观环境要比乾隆困难许多,比崇祯面临的局面都困难。要改变历史命运相对要困难得多。

                主席之所以是主席,是千年一遇的伟人,就是因为他面临的局面困境是千年难遇的,几千年来中国几乎没有人成功走出来过。朱元璋走出了类似的困境,所以也是千古留名的大人物,但和主席的外部困境比还相对好些。主要是其起点低,已经是底层人民的杰出代表了。

                如果历史上的人物都换成主席,或是朱元璋,历史将会大不相同。

                • 家园 李自成这边是挺纠结的,不打垮孙传庭这明朝最后一幅家当

                  他没法安心发展,但是打垮了孙传庭,清军入关就已经如入无人之境了。他要用仅仅建政1,2年的脆弱新生政权去迎战建政几十年的成熟的后金政权,真是地狱级难度。

                  朱元璋则是一个正常的封建割据政权发展的轨迹。元末北方一片混战给了朱元璋太多时间慢慢发展了。

                  乾隆是收集过不少西方的信息,不过从中亚找来的情报都是先翻译成藏文,再翻译成满语,锁在深宫之中。以至于后来道光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了,还得底下大臣提醒,藏书里面有记载。

                  有种说法是林则徐之所以能睁眼看世界,是因为他精通满语,才能看到被满清皇室秘藏在深宫中的那些和西方有关的信息。

                • 家园 "主观能动力提高管理与时俱进",这难死了

                  别说大明大清了,大美朝有没有与时俱进呢?没有吧。

                  所以说别难为大顺了。

                  • 家园 人都是和同代人共生共存的,国家民族也是

                    不难为大顺,不难为李自成。相互交流看法认知哈。

                    不过,同时代的人或国家民族,谁能做到更好,更接近完美,谁就会出类拔萃,领导大家。

                    这应该也是一个客观规律了。

                    美国做不好,被超越就是必然。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需要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并且尽可能做到最好。只要做得不够好,被超越就是自然的事。这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 家园 这一句是说到点子上了

                如陈尚胜先生就反对用“闭关—开放”模式来研究清朝的外贸模式。

                具体的理论不展开说了,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提到日本学者把“锁国”模式当成日本近代成功的正面因素。

    • 家园 换汤不换药,纯属空想

      经济层面:还是农业生产模式

      政治层面:还是封建专制

      军事层面:也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改变,还是那句话,军事发展取决于需求。雍正时期数次惨败于准噶尔,就有清军火器的革新,一鸦二鸦,清军被西方痛打,军事装备的更新也很快,中法战争时,参与作战的左宗棠部装备不亚于法军,甲午战争时,清军无论海军还是陆军,军事装备都不逊色于日军。然而呢?

      近现代的社会进程,是全方位的进步。

      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尽一切手段将全国上下所有人都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

      而在你的描述中,大顺依然是个内卷型的封建专制下的农业文明。

      这样一个文明,又如何自发的生成现代工业文明?怎么能最大限度的组织发动起民众,近代工业帝国之间的对抗,都是国战。你用什么来动员全国民众?政治组织在哪儿?人民的利益如何最大化?如何改变旧有的国家想象?

      清朝是烂熟,你这个王朝最理想的状态,无非是烂烂烂烂熟。

      再简化一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对个体来说,无所谓高低好坏,在什么文明都无非生老病死。在农业文明社会下,人口不断膨胀的时代,如果没有外力影响,人们有什么理由改变自己传承千年的生活方式,组织形态,社会构成,以及国家想象呢?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会觉得工业文明是进步,但是要知道,中国的农业文明可不讲进步,“三代之治”才是最理想的形态。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向人们描述今天的生活方式,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出现,人们不好好种地,四处流动,估计古人会惊骇于怎么会有这种洪水滔天,率兽食人的社会形态。

      中国近代史,屈辱吗?确实屈辱。但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发展道路,近现代史已经给了多种方案,清政府的,北洋政府的,军阀的,殖民地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

      没必要假设,在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可能,已经被穷尽。不要低估别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想象完全不足以和身处其境中的所有人的智慧相比。

      而这种种可能,最后的选择就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通宝推:分瓜,dfindy,回旋镖,高地,李根,老科学的家,方平,
      • 家园 一句话总结

        中国的发展道路,近现代史已经给了多种方案,清政府的,北洋政府的,军阀的,殖民地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

        没必要假设,在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可能,已经被穷尽。不要低估别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想象完全不足以和身处其境中的所有人的智慧相比。

        这个是人类社会制度的适者生存,我称之为制度进化论。😄😄😄

      • 家园 对个体而言,更大概率是在农业社会生活的很安逸

        记得有个比喻,农业社会底层人民做牛做马,但是牛马病了主人起码还给看一看。毕竟牛马是自己的。 工业社会底层人民是机器上的零件,一看有了瑕疵,直接扔垃圾桶里了。 备用零件有的是。

        • 家园 这个说法让我想到了两蒋的评价

          有这么个说法,不代表我的观点,就是提一下。

          说老蒋视人如奴仆,但是呢,奴仆到底还是个人。

          小蒋呢,虽然表面上礼贤下士,但是呢,就没把下属当人看。好比一辆车,用的时候注意保养,加油,甚至车上有道划痕都心疼得不行。真要放弃的时候,就弃若敝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