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与月之回忆河友探讨一下虚无主义 -- 给我打钱87405

共:💬1308 🌺2431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为什么推崇老庄呢?

                俗话说得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基层官员,不是蠢就是坏,最高决策定的”大调子“到了他们这一层,十有八九就给你念歪了。所以如果抛开政治不谈,吴晗当年塑造出来的那个海瑞,百姓的的确确是喜欢得不行的。皇帝,毕竟离得远,百姓天天打交道的是”小鬼“,深受其害。

                然而,这只是科层官僚体系的弊,它的利其实不用多讲——若没有大利,怎么可能沿用这么多年?并且全世界都在用呢?但是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的说,科层官僚体系是利大于弊,只能说,遇到某些情况就会变成弊大于利。我们人类能不能搞出一个创新,叫科层官僚体系变得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呢?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后人也许能。(注:所谓自适应性,就是能依周边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做出一定的调整,如此始终保持利大于弊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太遥远的事也就不多说了。我们现在要面对的是,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你天天都能遇到各式各样的”小鬼“。怎么办?聚一块喝两杯,发通牢骚洗了睡?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是我个人并不推崇。我觉得,一个是多交朋友,互相帮衬点,另一个就是要学学老庄。并且在我看来,后面这个比前面那个还要重要,万一你朋友少、没朋友呢?

                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我敢说一句,我的个人遭遇,要是说出来,只怕是男默女泪。但是我几乎不提,我也没有出什么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老庄的思想,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庄子》,沁人心脾。当然,孔孟给我的帮助也不小。所以我喜欢中国文化啊。我不喜欢西方文化,他们的思想给我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越是普通人,心胸越是要开阔。说俗点,皮要厚,心要大。否则活不下去。

                PS:

                中国人讲理,是寓情于理。所以我们经常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很重要,也很高级。西方人是真不行。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搞分裂,理归理,情归情,理跟情,经常玩“悖论”。

            • 家园 给你讲个实例吧

              李杨拍了“盲”三部曲,《盲井》、《盲山》、《盲道》,这三部电影反映的都是社会黑暗面,“井”是矿井非法雇工,“山”是拐卖妇女,“道”是强迫儿童乞讨,前两部好评如潮,最后一部相当烂。李杨说自己是中国最有良心的导演,理由之一就是他是拿自己的钱出来拍的;理由 之二就是他觉得自己有唤醒社会良心的使命,趁着还没死赶紧完成任务。

              我觉得吧,李杨多半没有撒谎,但为什么《盲道》大失水准呢?很简单啊,审查通不过,非要剪掉其中几个关键镜头。我之前某个贴子里讲过,要把一篇 文章弄得黑白颠倒,只需要改几个关键词就可以,电影也一样,“拿掉”几个关键镜头,就能叫你支离破碎。李杨对此愤愤不平,一有机会就疯狂吐槽,反复解释《盲道》已经不能算成是他的电影了。

              然而,但是,李杨只是导演啊,他能考虑到的,只有那么多。像这种反映社会黑暗面的电影,什么时候管得“松”,什么时候管得“紧”,那是要看国际、国内大气候的。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电影审查是通不过 了,若通过了,相当于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炮弹。我只能说,《盲道》的“命”不好,没赶上“天时”。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回复月之回忆河友

      知道波粒二象性吧?问题出在哪?无法协调二者。

      开窍也有N多种类型的,有开大窍,也有开小窍的,所谓开大窍就是能做到大和谐,开小窍自然就是指能做到小和谐。

      马克思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他这个话,并非是无中生有。和谐,难啊,比登天还要难。人类就算飞出了太阳系,依我看,还是搞不定和谐二字。

      通过“极大的训练”这种方式来捕捉那个“概率极小”的开窍事件,理论上完全可行。1亿个球,里面只有一个白球,你摸去呗,理论上是一定能摸到的。问题在于,你是个人呐,你的生命是有限滴。要不然,为啥天天讲愚公移山呢?跳不出个体生命有限这个范畴,N多事,都是无解的。

      所谓跳出,就是指,你能明白,有的人哭着说:“我他妈的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受不了了,我不干了”,这不叫放弃。而有另一种人也哭着说“受不了”,他是在愚弄别人。你只能明白这个道理,而无法在现实中识别出来。这本身就需要先开窍。

      我直说了吧,我就是个“特殊人”。原因我不能下定论。我只是猜测,跟我两次死去活来的经历有关。一次是被某个重物击中腹部,送到医院急救室时,我已经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但我还能清晰无误的听到别人说话。医生说“我已经没救了,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这不是他的原话,他的原话很婉转。后来又来一名医生,说不要急着下结论,再观察一会。于是呢?于是我居然毫发无伤。这种经历,是人人都有可能有的吗?抗战期间,某师长(好像是,我记不清了)被子弹击穿了胸部,然而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医生说是奇迹,子弹穿过他身体的那一瞬间,他正好在呼气,如果是吸气,当场就挂了。我的第二次死去活来,是我自己晚上偷偷下河去学游泳,结果下起了雨,差点就挂了——这不是夸张的形容。所以,我妈说,我从十多岁起,就变成了一个怪人。不是她一个这么说,是N多人。有人觉得跟我一块既合作愉快,又很难合作。这是为什么呢?在貌似有交集的部分,能取得一致,而在另一部分区域,要么我听他的,要么他听我的,不可能协商。我跟你也一样,有的话题我们可以谈,有的话题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当有的话题聊不下去之后,我的策略是什么呢?我的策略就是直接跳到根源处,开始不断的谈小异……你我不同,你我不同,你我不同,我就在反复唠叨这句话。你我的这种不同,是不可能改变的。我就是想把话给聊死。

      真的不必再回复了。

      • 家园 我意思是你已经躺平了。

        聪明的牛还是聪明的牛,他是不想和普通牛一样的。因为有一点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那就是哞哞叫。

        • 家园 补充一下

          我最开始说的虚无主义是(作品)凭空的价值创造所搭建的迷宫,因为没有事实基础,价值上又空对空,负面为主且强调解构,所以必然虚无。其中有基础的价值当然不算。

          最近说的虚无主义则是为了表达所搭建的语言迷宫。如果不确立一套术语,就没什么可揭露的了。为了维护表达,必须不断脱离材料,先验定义他人,不断举例。方法早决定了结果,内容是空的,当然虚无。

          问题是和我讨论,又不让我回复,这不可笑吗?准确的说,我一直在理解所有可能,因此原则上是兼容所有,而你一开始就错误理解,并且要区分,得出这种结果是必然的。我是在说你已经被先验定义,被目的论所桎梏了,自己跳进了自己所反对的迷宫。你只是在理解你自己世界里的他人。为了表达自己,这样做可以理解。甚至于规定他人,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不应该放任回指错误,这样会干扰所有人的理解,进而形成二重迷宫。

          迷宫是你的说法,也是我的说法,应该不会有什么误解。模糊的说,迷宫是指语言和实际有别,经历过一系列操作后,最终语言指向语言,不再和现实有关,变成了文字游戏。

          回指之前说过,很简单,就是找出当前语句所指称的对象(语篇实体)。在一个长讨论链中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所以我的文本实际上都是多重对应的,怎么理解都可以。回答当下问题的时候,也是在回答整体讨论。虽然效果不大,除了发现你在先验规定,并且不想切磋语境。

          再有就是先验。什么是先验?就是先于经验,这里是说不想了解实际。你的论题,用你的定义当然是对的,没人能反对。我也认可,没有反对。既然没有反对,你那么多否认、不接受、强调个人经验,又强调差异存在,又是为了什么?为了表达自己?所以我反对的是这种讨论方式,这既是对具体问题的回答(这个结论对吗?),也是对你自己的提醒。

          当然这里也已经是一个迷宫了。这就是为什么反对迷宫。适当的突破语言惯例是好的,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尤其是不能定义的事物。但是一直放任,和定义就没什么区别了。而且是用迷宫定义。

          有个说法很不友好,但可以说极为精准。也是这个补充的原始内容。

          这就是躺平。不是万法唯识,是万法唯哞。哞至则牛化哞也。

          可聪明的牛是从来不会哞哞叫的,他会把哞哞叫称之为人话。

          其实只要看了就知道,我所看重的不是大同,也不是小异,甚至也不是这里的迷宫,而是产生这些疑问的情境。你会根据情境给出所谓的答案,而不是根据定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小异吧。

    • 家园 原始本能、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在一般的语境中,我们说,作为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空间?

      答:你有不可替代性,你是独一无二的。

      话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吗?

      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当多的人持有一种误见,认为间接经验的多寡、高低才是决定性的,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看法是错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对吗?穷人家的孩子也有读书特别厉害的,对吗?有人一个字都不认识,他却能创作出令人叫绝的诗歌,对吗?有人说了,这是个案,小概率,不能当回事的。所以说,概率这个概念害死人嘛。这些不多见的个案,恰好就在告诉人们,间接经验固然不可缺失,然而它并不是叫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关键。

      多数人获取的间接经验,只是一个“外挂”,并没有“内化”。内化是什么意思?内化就是等效于本能,“合体了”,看起来“浑然天成”。可是,怎么才能内化呢?苦练。对吗?又错 了。所谓苦练,就是通过大量的训练,捕捉到那个小概率事件——一次极为特殊的经历,一次极为特殊的直接经验的获取。我们中国人管这样的经历叫“开窍”,武侠小说管这个叫“打通任督二脉”。

      那是不是苦练就一定能捕捉到小概率事件呢?答案是,并不能,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能开窍,不是所有 人到了五十岁知天命的。所以呢?所以“你”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你”是可以被替代的,“你”的价值 当然就低。

      小结一下:简单的说,在原始本能与间接经验之间,有一道沟,非得架一座“桥”不可。这个“桥”就是直接经验,而并非所有的直接经验都能算成是“桥”。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当中有一些“特殊人”,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你”模仿“特殊人”,只有可能把“你”给学残、学死。

      所以呢?

      所以,人类还得不断的探索,也许在未来,能通过某种手段,将特殊变成一般,推而广之,叫天下所有 人真正的独一无二起来。

      • 家园 躺平有两种类型

        我讲的“特殊的直接经验”才是“开窍”的关键,是不是一个天大的秘密呢?恰好相反,并不是,多数人随着阅历的增长,他至少对此有一个模糊的认知。所以,大批的人,选择躺平。

        然而,躺平有两种。一种躺平是,“我已经知道了,单纯靠堆量也不见得能捕捉到那个概率甚小却又价值巨大的事件,所以我想换个别的法子去试一下。”而另一种躺平是,“我已经知道了,这就是白费劲,算了,不干了,就这样吧。”

        只能这么说,截止到目前,开窍是很难滴,想打通任督二脉,需要机缘。这个事,你不干,肯定没有机会,你干,十之八九也没有机会。干还是不干,自己说了算。

        选择干的人,不见得有多快活。有的人就是抱有执念,不懂得啥叫“尽人事,听天命”,还是没开窍。

        选择不干的人,当然没有啥好果子吃,一天到晚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选择不干,就是掏空了自己。

        • 家园 花最后一句

          为自己干,干够了就不干了。

          这种行为就不叫躺平

          • 家园 哪有够的时候,老了,就没有当年那种锐气了,但是

            可以转型啊,前军变成后军。

    • 家园 大同与小异

      打比方的说:张三跟李四,之前聊得很好,【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两人发现,原来不在一个频道当中。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好比有一个角,这个角特别小,起初都看不出来这是一个角,还以为是一条线,或者说夹角为0。我们都知道,将这个极小的角画下去,我们最终是能识别出来的。所以,张三跟李四,是不同的。

      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怎样一种不同呢?张三是鸡人,李四是鸭人,鸡同鸭讲。

      这个跟西方大哲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大哲自认为自己是超级聪明的人,并且,还对此十分不甘:我再聪明,还是个人,这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呢?针对西方大哲,要强调:你他妈永远是个人,好吗?大同小异,强调大同。

      针对中国人,或者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要强调:你他妈是个鸡人,我他妈是个鸭人,好吗?强调小异。“我”能干的,“你”以为“你”就是靠所谓的努力也能干?想屁吃呐!

      只有既搞懂了大同,又弄明白了小异,才有可能发自内心的认为:必须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构建和谐,又同时要发挥出各自的所长。这就叫,既严肃,又活泼。

      以上,能认识到,已然很困难。能做到,就更难了。

    • 家园 周而复始!

      如果将创新形容成鲜花,那么旧势力就相当于是毒草。鲜花总是跟毒草长在一块的,并且是一块“成长”的。啥 意思?意思就是说,创新唯一挣到的就是时间。一个巨大的创新具体能维系多久,500年还是5000年?不知道。反正就知道,时间一到,如果没有新的巨大创新出现,人类必定灭亡。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或许有人问:我去,这有什么意思?不就是在重复吗?

      第一,这不是简单的重复。

      第二,更重要,啥叫“活着”?“活着”就是你有时间概念,你与时间同在,难道不是这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比如某天你极无聊,在你看来,早上跟晚上没有区别,你这一天难道不相当于白活?死了?

      附:我本人是不认可“周而复始”这样一种说法的

      为什么不认可?因为 “周而复始”看起来“理、中、客”,实际上它隐藏了一种消极思想,并且隐藏得非常深,连自己都 不能轻易察觉出来。可能有人问:凭啥这么说?我只能说,我是“过来人”。要不然,我为什么会说虚无主义这个东西,可以说是下地狱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说是想上天堂,必须要会一会虚无主义呢?不下地狱,你怎么上得了天堂!风险和机遇,永远是并存的,有多大的风险,就有多大的机遇。但是,不要乱来。瞎搞,十有八九会把自己搞死的。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进得去,那是转不了身的。只有一个办法从牛角尖钻出来,那就是你手里有金刚钻!这个金刚钻具体是什么呢?答案一定出人意料,那就是:极其强烈的求生欲。我有,“你”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

    • 家园 秦为何亡是一个十分要紧的问题

      只有搞清楚了秦到底为何而亡,才有可能温故而知新。

      若简略地说,我以为,秦朝之所以会迅速覆灭,根本原因在于,当一个地方性政权变成全国性政权时,必定会出现“管理跟不上”之状况,并且,若处理不当,十之八九会埋下巨大隐患。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皇帝官僚制”起初是非常先进的制度,但管理“拖了后腿”,并形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旧势力一直在产生负面影响——不断掉血。哪些算是旧势力呢?证据非常多,这里只说影响最大的一条:血亲制或者说宗族制始终没有得到“清算”,直到新中国成立。

      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描述:“皇帝官僚制”是前人的一个创新成果,这个胜利果实极大,后人用了很长时间才将其(相对)彻底消化。具体有多长时间呢?2000年。待后人消化完毕时,这一曾经无比先进的制度已然极其落后。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制度“红利”吃到唐朝时就已经被吃光了。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从迷思当中走出来:当共产党赶走了日本人、赶走了西方列强、赶走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之后,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管理跟不上。文化大革命的出现,是有它的必然性的。

      据此,我提出一个观点:我们今天仍然有可能在重复历史,跟新中国同时建立起来的制度非常先进,但后人难以消化它。

      注:一个先进的制度也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的,二者并不矛盾。说一个制度先进,指的是它的“基本型”较上一个制度有一个跃层式的发展。

      人类的历史完全可以简化为新陈代谢史。创新就等同于找到了食物,之后就是消化,消化到一定程度,又“饿”了,又得来一次创新。因此,制度创新,价值非凡,但这并不是在否定技术创新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创新走在前面。这是其一。其二,不论如何分析,我们都能发现,旧政权推翻它容易,要将旧势力连根拔起,非常难,正因为如此,总是同时在不断“掉血”。所以,最后来算总账,“拼”的是什么呢?可以说拼的是创新能力,也可以说拼的是消化能力。若消化能力强大,那么创新能力自然也非常强大,这就叫温故而知新。消化强,等同于创新强,等同于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革命,这就叫充分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历史是如此,个人的历史也是如此。

      通宝推:呆头呆脑,freesong,拈花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