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谈谈欧盟 -- qdst2008

共:💬152 🌺68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github项目-共产主义文献搜集 -- 补充帖

      共产主义文献搜集

      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p257)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p257)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武汉主持召开安微、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

        ~~~我认为,江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基层党员对中央的反腐败重新建立了信心,把中央和腐败切割开,这为习的最终上台,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也为习的反腐动作,作了力量的准备.~~~

        这次出来主要是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中央对这个问题一直是重视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召开了农村工作座谈会。去年底,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专门就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决定。党的十四大刚开过一个多月,中央又把农业摆上重要议程,作为贯彻十四大精神的第一件大事来抓。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太重要了,二是因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全党重视。

        在调查和座谈中,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决不能疏忽大意。只要全党同志高度重视,上下结合,群策群力,存在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农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前景是光明的。

        一、牢固树立农业是基础的思想,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百分之七十三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说明农业重要性的话。比如,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丰衣足食,安民之基。农业不断发展,农民积极性高涨,大家都有饭吃,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就好办多了。这是我们治国安邦的一条基本经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我相信,到了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经过长期的实践教育,那时这个指导思想在干部群众的脑子里就会更牢固了。

        农业是基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马克思说过,人们只有在解决了吃穿住行以后,才有可能干其他事情。解决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事业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向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至于我们为了调剂粮食品种和其他需要,每年进口和出口一部分粮食,那是另一回事情。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安危。

        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总之,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我们在中央工作的同志,经常思考和研究一些经济上的重大问题,首先就是农业问题。对我国农业问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认识。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确实很快,成绩巨大。但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对农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承受能力,切不可估计过高,一定要看到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存在的差别。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不成其为社会,不成其为世界。总的说来,我国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是相当脆弱的,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负荷一年比一年加重,必须加倍扶持。在农业丰收时,出现某些农产品供大于求、卖出困难的现象,这是在消费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适应、流通渠道不畅、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储备调节容量不够的复杂情况下产生的,属于暂时性不平衡,而不是农产品真正过剩了。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不能说粮食已经多了,吃不完了,农业已经过关了。不但九十年代不能说这个话,而且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轻易说这个话。我国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四百公斤,即使到本世纪末,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五千亿公斤,按那时十三亿人口计算,人均仍然不到四百公斤。这不仅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比有些发展中国家也低不少。一九九○年,法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一千一百二十一公斤,加拿大达到二千一百八十公斤,美国达到一千二百九十九公斤,土耳其也达到六百三十七公斤,都比我们高得多。我国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不会变,农业问题仍然很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一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现在和今后,仍然要使这个思想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党的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各级党委要经常对干部群众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党把农民问题解决得好,采取的政策正确,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农联盟就巩固,革命、建设、改革就顺利进行、蓬勃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长期战斗在农村,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否则,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十四年来新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得紧,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比较好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因为有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才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正因为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才推动了整个经济改革全面进行、深入发展。

        历史事实还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忽视了农民利益,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放松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不好,国民经济全局就不稳定甚至陷入困境,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思想上往往容易忽视,工作上往往容易松懈。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为什么容易发生这种问题呢?从思想方法来说,往往是犯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的毛病,对好的方面看到的多,对问题的方面注意不够。不警惕好形势下可能会潜伏新的矛盾和问题,一种倾向可能会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样的历史教训很值得我们记取。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干部都应从中吸取教益,引以为戒。

        当前,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上,中央认为,有必要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全党同志及时打个招呼,也可以说需要敲一下警钟。全党上下一定要记取忽视农业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的历史教训,千万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一定要进一步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坚持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切实重视和加强农业,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工作。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这一点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些地方出现了忽视农业、对农业掉以轻心的苗头。二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情况下,有相当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经济上,不是说城市的工业、第三产业不要花精力去抓,它们都很重要,积极去抓是对的,而是说相比之下,用在抓农业上的精力有些减弱了,农村工作有些放松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三是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农业生产就有滑坡的危险。四是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不仅现在存在着,而且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例如,全国人口每年净增一千五百万至一千六百万,耕地每年至少减少四百万亩,等等。

        这些情况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对于农业发展产生的制约作用不可低估。

        考虑到以上这些情况,中央认为,从现在起,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立即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弄清情况、统一认识,抓紧解决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把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种粮种田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是一九八九年以来连续第四个丰收年。全国各种农产品供应充裕,库存较多,市场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总的形势确实很好。同时,从各地的反映和调查材料中,我们也注意到农村出现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农民最盼望的是党和政府支持他们进一步搞活农村经营,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天地,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最担心的是有些农村政策和支农措施不落实、打折扣:最不满意的是四面八方把手伸向农村,挤农业、挖农民,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情况基本上是清楚的,关键是要上下结合,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如果见事迟、动手晚,就会陷于被动,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的教训,我们过去不是没有。

        我们召开这个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中心意思就是: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我国农村经济活跃、农业连年丰收的好形势下,在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全面正确地估量农业和农村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发挥优势,充分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正确对策,把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从而牢牢掌握领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

        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中央正在研究具体措施和办法,我今天只从方向上、原则上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卖出难、价格低、“打白条”现象严重。这是农民最为不满的事,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影响他们眼前的生活安排和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

        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同心协力,千方百计确保最迟在春节以前尽早把欠付农民出售粮棉的价款全部兑现到农民手中。在商品粮集中产区,农民还确有余粮需要出售的,要增加一批专储粮指标,尽快按保护价收购上来。

        第二,应该给予农民的有些优惠措施不到位、不落实,农民得不到实惠。凡属收购合同定购粮所应给予农民的优惠,包括“三挂钩”(D物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坚持按合同执行,保证交付到农民手中,不允许打折扣和拖欠,更不允许截留和挪用。在粮食购销放开以后,要本着照顾粮农利益,照顾商品粮集中产区、粮食调出地区财政困难的原则,及早确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办法,予以公布和实施。

        第三,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相当盛行,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我们对农业历来实行轻赋税的政策,目前农业税实际税负只占农业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九。至于村提留、乡统筹,国家规定应在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此外,对于农民承包土地、出义务工,都有明确规定。

        现在的问题是,在不少地区,这些规定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在农民完成各项规定义务之外,普遍发生了超额征收税费,巧立名目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以及五花八门的所谓达标活动,农民已不堪重负。因此,必须重申: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坚决把关,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规定,任何单位都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农民负担,切实把村提留、乡统筹控制在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即使是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凡是要农民出资、投劳的,也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量力而行,二是群众自愿。凡是国务院规定需要审批的,必须报请省级以上政府批准后才能施行。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于近期内负责对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并清理本部门本地区的有关文件,凡是不符合中央规定的一律撤销。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和违法乱纪者,要坚决按法律和党纪政纪严肃处理。

        第四,有些地方形成了搞开发区、搞房地产的热潮。这些地方的同志大都用心是好的,想快一点把当地经济搞上去,但忘记了解放思想要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是说开发区、房地产都不可以搞,而是说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搞法,是不符合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也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不抓紧妥善解决,不仅难以为继,而且必然会给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比如说,现在已经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地方由于开发区上得过多,建设资金很难落实,怎么办呢?就采取各种方式搞计划外集资,大大超过了承受能力,影响了银行存款的正常增长,从而也加剧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筹集和供应的困难。这就是不良后果之一。

        八十年代初,我曾参与了创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为了解国外搞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情况、办法和经验,曾走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历时近五十天。国外搞经济开发区不仅很慎重,而且筹划工作做得很细,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地方的那种搞法。搞开发区,至少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和程序:一是必须要有可行性研究;二是要有投资建设项目:三是要有总体规划;四是要逐步推进,不可能一锹挖出一口井。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对二十四个省区市的调查,今年一月至九月,批建的开发区有一千九百五十一个,规划占地一万五千三百平方公里,折合近二千三百多万亩,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交通、水源条件好的耕地。现在,在国家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情况下,每年至少还要减少四百万亩耕地。如果圈地占地失控,势必严重削弱农业的根本依托。此风绝不可长!国家对占用耕地是有严格审批规定的。这个问题要赶快进行专题研究,重新作出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决定,明令施行。

        上述几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全局能不能稳定、农民生产情绪能不能稳住,应该引起全党同志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当机立断,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切不可因为一些具体问题而互相扯皮、互相推诿、迁延不决。

        此外,还有几个关系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长远利益的重要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进行通盘研究,并尽快形成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

        一是保证农业投入持续稳定增加的问题。

        同志们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少意见、要求和建议,我回去后将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汇报,建议国务院在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积极予以考虑和安排。在农业法起草中,对这个问题已有考虑。在农业法审议通过后,还要制定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二是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这个问题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宏观指导、宏观调控一时还跟不上,不少经济改革措施还不配套,致使工农业之间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我们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加以缓解;二要努力从工农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搞活城乡交流,调整价格体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三是保护粮农棉农和粮棉主产区经济利益的问题。

        粮棉主产区,长期担负着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提供粮食、肉类以及棉花等工业原料的重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经济利益却历来不高。这不利于调动这些地区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持续稳定增产。如果粮棉主产区生产发生萎缩,经济陷入困境,不仅会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影响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国家对这些地区应该采取必要的扶持、优惠、保护政策。同时,粮棉主产区和主销区原则上要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加紧研究一套从生产到购、销、存、运的宏观指导和宏观调控方案。

        总之,农业形势越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新情况新苗头,并及时果断地予以处理,不断增强农村工作的预见性、把握主动权。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差的比较脆弱的产业,对这个产业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过我们,九十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是邓小平同志积多年经验之谈,语重心长。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一定要牢牢记住,加倍努力工作,多为农民办实事,真正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根据预测,明年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可能出现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投入也减少的不利情况。各地一定要充分注意,着眼于大局,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把握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幅度,抓紧从现在起到春节前后这一段时间,把广大农民春耕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种子、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及各项生产条件安排得好一些。抓好春耕春播这一环,对明年全年农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继续为稳定发展粮棉生产、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广大农民奔向小康、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的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综合经营,科、贸、工、农相结合,以星罗棋布的新型集镇为依托,努力形成大农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这也是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第一,必须解决好农产品价格政策问题。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

        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促进农产品发展和产品结构改变,使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经过十四年的改革开放,农副产品价格绝大部分已经放开。目前只剩下粮食(四种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和主产区的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少数几个品种的价格尚未放开。价格改革,要认真贯彻积极稳步的方针。粮食价格,将根据统一政策、分类指导、分省决策、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陆续放开。食油,在今冬和明年将要全部放开。

        棉花,国务院已经确定在几个主产省建立市场和试点。价格放开、经营放开以后,应该注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品种差价,使价格真正起到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积极作用。

        第二,必须加快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什么,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要注意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品种,提高质量。特别是要注意与科技相结合,开发一项科技成果,往往就会带动一大片地方或产业的繁荣,使效益大幅度提高。比如,秸秆综合利用,氨化饲料养牛,对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收效都很显著。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提高粮棉等主要产品的产量,以保持供需总量平衡,防止大起大落。

        第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要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集镇结合起来。

        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中国有八亿多农民,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城市根本吃不消。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我国农民群众一个新的伟大创造,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度、广度进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项原则要长期坚持,不能动摇。

        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注意与建设新型集镇结合起来,适当集中,上水平,上台阶,使新型集镇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并成为商品集散地。

        第四,必须充分发挥流通领域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运难的重要途径。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商品流通,使之成为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个体商贩、私营商业主,也要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在农村的国有粮食企业和合作社商业,要发挥好作为农村流通主渠道的作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并发展同农民和个体商贩等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合作,疏通流通渠道,使城乡货畅其流。在农产品放开经营中,对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主渠道的作用一定不能削弱,粮食服务体系不能打乱。“没有主渠道不稳,没有多渠道不活”,这是多年经验的总结。

        第五,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放开价格,放开经营,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发展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放开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切自由放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制约,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政府干预,也有宏观调控。在当今世界上,百分之百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没有的。我们在放开价格、放开农产品市场后,必须努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体系,应该是能够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运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和经济实力,对市场运行实行强有力的正确有效的指导、引导、调控的体系,应该是能够对全社会的经济行为、市场活动都有调控能力的体系。特别是对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一定要科学调控。除了运用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进行调控外,还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制度建设。

        一是要建立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特别是要建立粮食、棉花等储备制度。这里,我着重讲一下粮食储备。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储粮备荒的传统。汉代以后,历代兴盛之时都设有“常平仓”[2),进行丰款调节。我国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食以应付突然事件,是为上策。从一九九○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目前已有了几百亿斤专项储备粮,这是宝贵资源,不能看成包袱。去年南方发生大水灾时,专项储备粮发挥了重要作用,只动用了九十亿斤,就顺利渡过了灾荒。今后,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总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中心的三级储备体系。中央要储粮,地方(包括省地县)和农民都要储粮。要探索建立一种有效机制,让地方和农民、乡、村都搞一些储备。粮价低时多储一点,粮价高时抛售一点。有了这种储备体系,有了有力的吞吐功能,就可以平抑粮价,稳定市场,防止粮价暴涨暴跌。这是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物质手段。

        二是要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仓储运输体系。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交通枢纽,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改造和新建一大批骨干仓库和运输设施,使之能存得进、调得出。国家粮食储备库要继续抓紧建设好。要在全国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调度灵活、管理科学的粮食仓储运输体系,使之与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相衔接,遇到各种特殊情况都能调度自如。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使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粮食的情况,及时指挥。这件事也要制定一个总体方案,不要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落实,而且要年年抓,经过几年努力,就可以收到成效。有了一套健全的粮食仓储运输体系,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也就有了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加强。

        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同市场建设相结合。培育市场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够为农民提供正确的信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搞好生产。在商品集散地,要建立农副产品零售和批零兼营的初级市场,让农民生产出产品后在市场上卖得掉、销得出。除了初级市场外,还要发展区域性批发市场,可以进行现货交易,也可以有重点地发展中期、远期交货的合同交易。国家准备在上海、郑州两地试办粮食等农产品期货市场,以提供价格信息,避免价格风险。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期货市场只能由国家试办,不能一哄而上。各类市场都要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使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营主体进行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

        四是要逐步实行风险基金或调节基金制度。建立保障机

        制,才能有效对付风险,进行调节。在价格上涨时,可以以较

        低价格出售;在价格下跌时,又可以按保护价进行收购。这种

        机制应该尽早建立起来。重要的是先起步,以后逐步发展、逐步完善。

        此外,计划调节的手段也很重要,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

        问题是要切实革除过去计划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努力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管理和运用计划的方法,使之适应实际需要。像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商品,即使放开后,也必须有计划指导和调控。

        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迈开步伐,打好基础。这方面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去探索、去改进、去完善。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第一,各级党委必须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

        这个指导思想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抓农业的精力绝不能减弱,农村工作必须抓紧抓实。这一点也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领导班子的成员可以更替、可以变化,但这个指导思想和做法不能变,一定要一班一班人、一代一代人干下去。老同志要在这方面给新进领导班子的同志起好传帮带的作用。

        第二,各级党委必须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及时作出决策。地县两级党委必须坚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中央从总书记做起,地方从省区市党委书记做起,一直到地县,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亲自抓农业。对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各级第一把手要亲自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安排部署,检查督促。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做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

        第三,鉴于目前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放松、减少甚至转移了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精力,希望各级党委在近期内认真检查一次,一级检查一级,看看本地区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精力够不够,工作紧不紧,方法对不对,作风实不实,是不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确实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是不是真正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反映迫切的一些问题。通过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好的加以肯定和表扬,不好的给予批评和帮助,力求从领导分工、领导方法、领导作风上来一个大的改进。

        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不起作用、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半瘫痪状态的乡村党组织,上级党组织一定要下大气力指导和帮助它们进行整顿。对于经过整顿仍无起色的乡村党组织,县委应该下决心从县级机关中选派一些得力的干部下去,充实和加强这些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一些地方的经验说明,采取这种办法,既可以较快地改变后进党组织的工作面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干部。

        第五,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财富,肩负的任务很繁重、工作很辛苦,上级党组织一定要热忱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工作上,既要严格要求,引导和帮助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反映情况,教育和鼓励他们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公道正派地为群众办事情;又要加强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六,县以上党政领导机关,要经常分批抽调干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倾听意见,提供信息,发现先进典型,帮助做好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的联系,也有利于改进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这是党在领导农村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做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仍要长期坚持,并形成制度。

        第七,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门,还是其他部门,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同一致,大力支援农业,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坚决反对一切损农、伤农、坑农的行为。在制止和纠正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上,要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中央负责管住中央的部门,省级党委负责管住各自的部门。县委作为最后一道监督闸门,对于任何伸向农村的不合理的收费、罚款、达标和摊派,要敢于据理顶住。

        第八,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领导农村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努力消除各种消极腐朽东西的影响,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要真正做到既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又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在新的时期,教育和提高农民的任务仍然很繁重。越是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先进的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这个问题,各级党委务必高度注意。

        只要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只要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只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诚心诚意为农民谋利益,认真倾听农民呼声,充分信任和依靠农民,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经过若干代人持续不断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注释

        (1)“三挂钩”,指当时实行的合同定购粮食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和发放预购定金相挂钩的政策。

        (2)“常平仓”,指汉代以后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谷贱时增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所健粮食既用作调节丰款,也用作账济灾民。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p255)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p255)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九日)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不能始终抓住这个中心,是对我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每一个成员的考验。十四年来,国际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风浪,国内也不是风平浪静。但是,邓小平同志以他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总是冷静而又正确地处理国际国内的问题,从而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始终没有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天下的事情错综复杂,又常常风云变幻,不可能什么事都预料到,今后还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的方针仍然是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按照实际情况,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不能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要为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一条要成为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

        今年初以来,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鼓舞和指引下,全国出现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好势头。我们要努力保持和发展这个好势头。符合十四大精神的事,要放手去干,大胆去干。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研究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比如,重复建设,盲目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片面追求产值和指标,不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些毛病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生活,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就难以持久。我们要继续在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现在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管理制度、领导方法等方面都必须相应地来一个很大的转变。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同样是对我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每一个成员的考验。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开展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都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没有各方面的工作来保证和服务,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就很难巩固住。比如说,如果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怎么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呢?今后,凡是发现哪一个环节薄弱,或者出了问题,就要当机立断,组织力量抓紧解决。我们的各项工作,只要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就要理直气壮地去做。

      • 家园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更大胜利(p210)-1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p210)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全网没有可查内容的,江选,保存在西西河供搜索引擎收录~~~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了!现在,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寄希望于我们这次大会,世界上关心中国的朋友都注视着我们这次大会。我们相信,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这次大会一定能开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同志今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奋,上下团结一致,到处热气腾腾,进一步展现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理想的壮丽前景。

        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一致认为,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好时机。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十四年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原有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十四年改革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摆脱了许多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铜,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拥有十一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

        在这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十四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郑重的结论,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大家都记得,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那时要摆脱困境,打开局面,是多么不容易。一九七八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我们党强调必须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逐步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实行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我们党对重大历史是非作了认真的清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了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各项政策。十一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党作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一九八二年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我们党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旗帜。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八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接着,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在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

        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决议,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党还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一九八七年召开了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十三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艰难情况下,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从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八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宣告,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绝不因为发生这场政治风波而动摇。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中央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在国际局势剧变的情况下,党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党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的这些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今年三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接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以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今年三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顾十四年走过的道路,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总起来说,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事实是:这十四年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和建设,历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同这条路线相适应,我们党还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这条路线和这些方针政策也都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这十四年,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这个中心,今后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这样做。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动乱。“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左”带有革命色彩,拿大帽子吓唬人,好像越“左”越革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从一九五七年起的二十年间出现的错误,主要都是“左”。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主要来自“左”。现在明确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目的在于使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密切结合当前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把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搞上去。对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不同意见以至偏差,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不要随意说成是政治倾向上的“左”或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同时,如果不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

        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六,现在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更快一些。根据初步测算,增长百分之八到九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向这个目标前进。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一九八○年翻两番的要求。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比较合理。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骨干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建议国务院对“八五”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并着手研究制订“九五”计划。

        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一哄而起,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木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紧迫感: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推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要大胆探索,敢于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健康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改策调整,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为了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

        第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当前实行的经营承包制应当进一步完善。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抓紧制定和落实有关法规,使之有秩序地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兼并,合理组建企业集团。国有小型企业,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

        二是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制度和法规建设,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快改革步伐,积极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三是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实行利税分流和分税制。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凡是国家法令规定属于企业行使的职权,各级政府都不要干预。下放给企业的权利,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不得截留。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和一些专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同时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合理划分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要合理布局,认真办好。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赋予有条件的企业、科技单位以外贸自营权。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第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向,应当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树立大农业观念,保持粮食、棉花稳定增产,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教育兴农,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要扶持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决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抓紧进行农产品价格和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继续强化市场在农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加强地质勘探。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纺织等一般加工工业主要通过联合、改组和技术改造,提高素质和水平。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应当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以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尤其要重视老工业基地和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我国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法律和会计审计咨询、居民服务等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创造重要条件。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 家园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更大胜利(p210)-2

          第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给予妥善安排,并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广大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已经做出巨大贡献,今后一定会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厚望与重托,更加振奋精神,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好效益。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沿边地区还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国家要在统筹规划下给予支持。这些地方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有条件的也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各地都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不应追求自成体系,竭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积极促进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地区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新格局。要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根据地、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国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加快发展。

          第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是我们的一项根本制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等职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巩固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侨务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加强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罚代刑等现象,保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进行审判和检察。加强政法部门自身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要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搞好社会治安,是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改变有些地方治安不好的状况。要强化人民民主专政职能,依靠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的紧密结合,坚持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伸张正义,保护人民。

          第七,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目前,党政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许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脱离群众,障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认识,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决心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要转到加强宏观调控上来。撤并某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重复或业务相近的机构,大幅度裁减非常设机构。精减机关人员,严格定编定员。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上下结合,分步实施,三年内基本完成。要把人员精减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既改善机关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又使大批人才转移到第三产业和其他需要加强的工作岗位上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方面的改革要同机构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相结合。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力地推动着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焕发出自强不息、奋力拚搏的精神,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应当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保障学术自由,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理论队伍建设,重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培养和提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激发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各行各业都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坚决纠正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大力表彰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要有相应的物质保障,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投入,并把这方面的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损害社会主义形象,人民对此深恶痛绝。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切不可手软,必须长期坚持,抓出成效。

          各级党委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我们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第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

          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有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条件,应有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同时应当指出,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

          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决不能放松,必须确保实现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重视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我国已经裁军百万,今后军队要努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全面增强战斗力,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同时,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军队要努力搞好各项建设和改革,切实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全面提高官兵素质,使全军部队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重视国防科技研究和国防工业,逐步改善武器装备。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全国人民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国防建设,支持军队完成各项任务。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发展军政军民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的大好局面。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公安、安全等部门的建设,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

          同志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

          业。我们要胜利实现九十年代的繁重任务,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我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奋发图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三、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了改善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也在谈裁军,但并没有真正裁减他们的尖端武器。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立场。

          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

          重大问题。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世界是多样性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和操纵国际事务,是行不通的。建立国际新秩序是长期的任务,中国人民将同各国人民一道,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中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重视联合国的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我们支持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推进裁军进程,促进全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同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各自国家的独立主权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交流。中国已成为不结盟运动(2)的观察员,同七十七国集团(3)也建立了密切联系,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同他们的合作。

          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绝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我们的这个原则立场,是绝不会改变的。

          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愿意不断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科技合作,加强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

          中国共产党重视同各国政党的关系。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同一百多个国家的许多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我们将继续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各族人民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悲惨历史,人权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我国的宪法从根本方面保障了人民的各种权利。中国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赞成国际间就人权问题进行平等对话。

          人权问题说到底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事,我们坚决反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只要是侵犯别国的独立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就不得人心。谁的手伸得太长,谁欺压别人,谁就会遭到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

          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地位、中国历史的方向和中国社会的面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而且能够领导改革和建设取得胜利。任何怀疑、削弱、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的观点与做法,都是根本错误和十分有害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一,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学好用好。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学习要联系实际,要精,要管用。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精神力量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全党同志必须边实践边学习,把坚持学习作为紧迫而又长期的重要任务。

          不仅要抓紧学习政治,而且要抓紧学习经济,学习先进经营管理,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

          第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集体,是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对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高度革命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对不负责任、不胜任现职甚至以权谋私的干部,要果断地调整下来。对个人主义严重、伸手要官的人,决不能提拔重用。选拔任用干部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是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要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放开视野,拓宽渠道。对青年干部要热情爱护,严格要求。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坚持实行干部交流。认真执行干部离退休制度,继续推进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要切实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离退休干部,使他们老有所为,安度晚年。

          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决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符合人民利益,从根本上说党同群众的关系是好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危害党群关系。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批评,精减会议和文件,办实事,求实效,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

          要充分认识这个斗争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要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中级干部,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并且带头同腐败现象斗争。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特别要在执法部门和直接掌握人、财、物的岗位,建立有效防范以权谋私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约束机制。腐败分子危害党和人民,不论是什么人,都必须依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

          第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党委要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农村要进一步搞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全民所有制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其他各种经济组织中,也要从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等基层党组织,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要十分注意把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现在有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无力,上级党委要派出专门力量帮助整顿。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应该有新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在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尊重科学、真抓实干的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

          第五,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极其宏伟艰巨的事业。只有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全党智慧,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和有效实施,增强党的纪律和战斗力,使我们的事业顺利前进。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党员的意见、建议、批评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在党内生活中发扬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支持和保护党员依据党章规定的权利发表意见。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压制党员批评,进行打击报复或诬告陷害的人和事,要认真查处。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和健全集体领导制度。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服从和执行集体的决定。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组织原则。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无组织无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行为。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工作。党员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党的纪律,都必须给以应有的处理。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全党同志在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加强团结。

          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决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和分裂党的行为存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实行党的生活会制度。领导班子内部,要树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坚持原则、严守纪律、维护大局、加强团结的模范。全党朝气蓬勃,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十三届中央委员会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请代表大会审议。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写进党章,这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坚持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十年来,协助党中央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新的历史性功绩。中央顾问委员会向这次代表大会建议,从十四大起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同志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强与英国、葡萄牙两国政府的合作,使香港和澳门平稳过渡,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动。我们将继续促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共同振兴民族经济。我们再次重中,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吸收两岸其他政党、团体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希望台湾当局顺应民心,消除阻挠祖国统一的人为障碍,使两岸关系有一个新的发展。

          同志们!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定会从中经受锻炼,汲取经验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经过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国是拥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拥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朝着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

          注释

          (1)见本眷《理论工作要面向实际》注(2)。

          (2)不结盟运动,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一些国家(主要是亚非拉国家)为超免卷入关苏两大集团对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立作用面发起的运动。一九六一年九月,在南斯拉夫、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员尔格菜德举行,二十五个国家出席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该运动车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呼吁加强团结,发展南南合作,建立一个和平,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现有一百一十多个成员国,均为发展中国家。通常每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就国际形势,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讨论,协词立场,并通过文件,中国重视发展和加强同不结盟运动的关系,支持不结盟国家的合理主张和正义事业,自一九九二年九月起成为不结置运动的观察员国。

          (3)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权益、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组成的国际组织。一九六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十六日,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璃士日内瓦举行,六月十五日,与会的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联合宣言,提出要加强相互接触和磁商,在贸易和经济方面确立共同目标,制定联合行动绍领,采取集体谈判策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地位,促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此,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此后,集团成员不断增加,现有成员一百三十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自一九八一年起以特邀来实的身份参加该集团部长级会议及协商。

      • 家园 加快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p206)

        加快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p206)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国务院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比如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这次座谈会就是落实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一个实际步骤。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战略意义。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涉及七省一市(1),基础设施好,水力资源丰富,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钢铁、汽车、电子、石化、机械等领域都有一大批一流的大型骨干企业,加上城市众多、人才密集、科技力量强等许多有利因素,使得这一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地区将成为继沿海开放地区之后一个开发潜力最大、有可能上得最快的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可以这样说,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开发开放的快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现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扩大我国对外贸易是有利的,当然也会面对更多竞争对手。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不落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在增长速度方面超过他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抓紧开发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更是刻不容缓。应该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在继续抓好珠江三角洲开放开发的同时,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和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中央各部门和七省一市要齐心协力,确保这一战略决策得到贯彻实施。

        加快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根本动力来自改革开放。这是珠江三角洲八十年代迅速崛起的一条成功经验。七省一市的同志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和领会他的重要谈话精神,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学习和借鉴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开发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中央将赋予你们必要的权限。中央各个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地方和基层服务。最近,国家计委正在制定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决策权、简化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的具体规定。七省一市要正确运用中央赋予的权力和政策,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新旧体制转换。对国际通用的做法,凡是对发展经济有利的,都可以结合实际大胆采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是落实企业自主权,不仅中央各个部门要放权,省市县也要放权。凡是国家赋予企业的权力,一定要真正落实到企业,切不可变成权力由中央部门向地方部门转移。要积极稳妥地搞好各项配套改革,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应该抓紧。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加快培养人才,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和现实生产力转化。

        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开发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抓住重点,统筹兼顾,搞好联合,发挥整体优势。从整个区域的开发来说,既要始终抓住浦东和三峡工程这两个重点,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沿江各省的优势和特点。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要抓紧抓好。当前,要下大气力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尽快使这个龙头活起来,发挥其对沿江各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上海和沿江各大城市要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建设资金应该重点用于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缓解交通、能源紧张的局面。要实行开发和集约并重的方针,走集约经营的路子。充分依靠现有基础,加快加工工业的技术改造,对重点基建和技改的项目一定要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以利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切不可一拥而上。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开发,要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联合协作。在这次会上,七省一市的同志都提出了积极建议,表达了大联合的强烈愿望。上海的同志在发言中提出了要打“中华牌”、“世界牌”,走联合开发的路子。江苏的同志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开发浦东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共同发展的态度。浙江的同志在发言中谈到,要本着主动配合、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加强与沿江地区各省市的联合和合作。其他省市也都有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我看,这是本次座谈会的一个重要收获。有了这样好的思想基础,再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相信,浦东开发、重点项目建设、跨地区企业集团的组建,以及涉及这一地区开发开放的各项工作,一定能够顺利地富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注释

        (1)这里所说的七省一市,指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和上海市。

      • 家园 关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198)

        关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198)

        (一九九二年六月九日)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一部分。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历史经验说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逾越的阶段。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正确的。一九九○年底,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1)邓小平同志在最近的谈话中把这个问题讲得更简明、更深刻了。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

        关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恩格斯在他晚年就已开始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一八九一年,他在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时指出,资本主义托拉斯的出现,标志着生产的无计划性没有了。他说,纲领草案中所说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的本质的无计划性’这一句需要大加修改”(3)。一九一七年四月,列宁也曾经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4),从而“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5)。列宁又说:“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提法,不估计到托拉斯的作用,却说‘资本主义的特点是无计划性’,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6)我引用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话,是想引起同志们进一步注意,注意加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以利于分清哪些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哪些不属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7)出现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也就是明显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凯恩斯强调对全社会进行总需求管理,特别是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这对挽救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大萧条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8)还强调通过累进式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馈赠税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这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除了各企业内部加强了计划性,在宏观层次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计划。例如,日本先后制定了九个经济发展计划,法国也连续制定了十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都说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是很注意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的。因此,我们同志的思想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概念上了,不能把有计划只看成是社会主义独具的特征。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资本主义制度下运用计划手段的范围和形式是会有些区别的,如同运用市场手段的范围和形式也是会有些区别的一样。

        关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通过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应该说我们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们把市场机制引入经济生活,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对加快经济发展起了显著作用。过去,我们往往只看到市场的自发性方面所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而很少看到市场对激励企业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看不到市场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看不到它对优化资源配置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大量事实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

        而且,市场对各种信号的反应也是灵敏迅速的。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过去对市场的片面认识和偏见正在被抛弃。当然,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

        例如,市场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市场难以对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消费进行调节;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在一些垄断性行业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市场调节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党的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我这里讲的是党的正式文件中的一些提法,至于学术界、理论界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不同提法就更多了。最近,经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在对计划和市场、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

        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发展变化,包括出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讨论,这是正常的,说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总是要经过反复认识和反复讨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认识。

        现在,可以这样讲,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国内外经验,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实践上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了,在全党也进一步统一了,完全可以进入加快实施的阶段了。

        上述这几种提法,究竟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继续研究,眼下不必忙于作出定论。不过,我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都赞同的有关经济体制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而且,前面已讲到资本主义经济也并不是无计划。所以,我觉得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群众所接受的。虽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也与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当然,这还不是定论。不管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最后确定哪一种提法,都需要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主要特征应该有这样几个: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

        要加快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当前必须抓紧解决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协调。

        政府部门不得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一定要使微观经济放开搞活,同时搞好必要的宏观调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孤立地实现。

        二是抓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推动企业走上市场,使它们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达到责权利相统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进一步探索和选择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过程,这些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和正确有效的。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大胆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就加以实行和推广。国家直接经营形式(一部分重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须由国家垄断的企业)、承包经营形式、股份经营形式、租赁经营形式等,都可以区别不同国有企业的情况,在不同范围内有选择地加以实行,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它们逐步完善起来。不管采取哪种经营形式,目的都是把国有企业真正搞活搞好,使它们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适应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切实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和方式,使计划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同时,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和调控市场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建立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的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必须共同配合,一方面努力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包括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努力健全和严格执行市场管理制度,以利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五是加强经济法规和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强和完善“硬件”的基础设施,如通讯、计算机网络、银行、交通等;又要健全和完善“软件”的基础设施,如规范的会计、审计、统计、税收等,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能够有秩序地运行。

        注释

        (1)见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见邓小平《在武吕、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见恩格斯《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新的译文是:“根源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的本质的无计划性’这一句需要大加改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

        (4)参见列宁《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

        (5)见列宁《为维护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而发表的讲话》。原文是:“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6页)

        (6)见列宁《为维护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而发表的讲话》(《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5-436页)。

        (7)凯恩斯主义,是以凯恩斯为创始人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凯恩斯,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八八三——一九四六),英国经济学家。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他提出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认为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解决失业问题。他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一九三六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形成。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英美等国的经济政策,对现代改良主义的理论和现代庸俗政治经济学,都有很大影响。

        (8)后凯恩斯主义,即现代凯恩斯主义。一九四六年凯恩斯去世以后,他的追随者坚持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并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作出了许多补充和调整。凯恩斯追随者由于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不同而分成了不同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前者又称“凯恩斯左派”,后者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