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导演老去会怎样 -- 燕人

共:💬114 🌺463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突出原则,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个在文艺创作中有啥不对?燕人兄!

                  不论戏剧还是电影,甚至是长篇小说,当然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展开所有的情节,伟大的作品都是如此。

                  • 家园 第一,我赞同电影是快速消费品,类似餐饮

                    所以三突出原则,基本上相当于,宫保鸡丁要专门突出鸡肉,鸡肉要用心腌入味,口感要浓厚,下辣子要重不要拖拉。

                    违背三突出原则是怎么样呢?就是法国大餐,专门把绿叶子配好,用心削萝卜花,摆盘美观,最重要的是大号餐盘,餐厅气氛优雅,烛光啦乐队啦。

                    吃食就那么一丁点,然后让人自己脑中补充,觉得享受了文化的盛宴。

                    • 家园 要是那样也好

                      其实就是能够有一小批作品达到:

                      上甘岭,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英雄虎胆,刘三姐,

                      甚至是:平原游击队,神秘的旅伴,羊城暗哨

                      那不管啥原则也还可以接受。其实这要求不高了。美国那些漫威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等等水准一点没降,就是故事没新意了,观众就不买帐了。

                  • 家园 没有伟大的恶棍,就没有伟大的英雄

                    这就是三突出的命门要害

                  • 家园 "三突出“不是江青拍着脑袋想出来的 -- 有补充

                    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文艺原则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三十年代从苏联进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个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内容摘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既然被攻击为“文艺黑线专政”,

                    这个时期的理论、创作也大多受到否定。其

                    实,“十七年”创作、批评提出、依循的命题、规

                    定,在“文革”中并没有被整体推翻;“文革文

                    学”更改的是这些命题、规定内部的结构关系。题

                    材的等级意义是早就存在了的,“文革文学”明确

                    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斗争”和中共领导的革命的绝

                    对地位。创造新人形象(在不同时期和场合,可以

                    替代的概念有“正面人物”、“先进人物”、“英

                    雄人物”、“工农兵英雄形象”等)作为“中

                    心”或“根本”的任务,也是50年代初或更早(延

                    安时期)就已提出,成为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原

                    则”【506】。但在“文革文学”中,这一“根本任

                    务”【507】,则成为有严格规定的、不得稍有违反

                    的“律令”。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

                    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

                    对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

                    大完美,不允许有什么思想性格的弱点。因而,提

                    出了“三突出”的(涉及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

                    则)的“创作原则”【508】,以为实现这一“根本

                    任务”的“有力保证”。这一创作规则,在很大程

                    度上是“中世纪”式的,是企图严格维护舞台上

                    的,也是社会政治上的等级结构。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

                    地位【509】。戏剧既是选择来进行政治斗争的“突

                    破口”(对《海瑞罢官》、《李慧娘》的批判),

                    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

                    板”的主要样式。在50年代,“五四”新文学中小

                    说的中心位置得到继续。小说的艺术观念、艺术方

                    法对诗、散文有明显的渗透。诗的叙事化、情节

                    化,要求诗、散文、戏剧也承担“反映”社会生

                    活“各条战线”的任务,以及运用诸如“真实反

                    映”、“典型”、“人物形象”等小说批评术语来

                    品评诗和散文,都说明了这一点。不过,从50年代

                    后期,特别是1963年开始,戏剧的重要性得到强

                    调。这是“左翼”文艺重视戏剧、电影这一“传

                    统”的延伸。“革命运动”的群众参与,和“革

                    命”的“狂欢”式的特征,都提升了这种与群众娱

                    乐联系紧密的样式的地位。戏剧对其他文学样式在

                    结构上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

                    的“场景化”。矛盾的若干线索的安排,开端、发

                    展、高潮、解决的情节方式,戏剧冲突的设置和结

                    构,几乎成为文学创作的通用构思方式。小说中的

                    人物,也大多“角色化”(在冲突中有确定的地位

                    和明确的性格特征),人物间也安排着戏剧台词式

                    的对白。文学样式向戏剧的这种靠拢,无疑有助于

                    在文学文本中表达这样的世界观:一个可以截然划

                    分为对立两极的世界(包括社会力量、家庭关系、

                    情感世界和心理内容),需要开展对立的斗争来解

                    决其中的矛盾,来改变或巩固以“意识形态”作为

                    划分标准的社会结构。

                    “三突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原则的一个自然演进,在文革前就有基础。当然,“三突出”更激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苏反目以及论战,使得中国的文艺主导者需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的新路,但基本的原则又不能违背,所以只能在程度和方向性上更加绝对化。实际的演进更加复杂。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这么说的意思 -- 补充帖

                    不是说“三突出”跟江青没有关系,也不是说三突出原则没有问题。

                    我只是说,一种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发展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

                    同样,不同的社会实践也会造成不同的思想倾向,而这些倾向完全可能并存于同一个社会形态里,这就是社会矛盾。

                  • 见前补充 4762769
                    • 家园 江青当时是什么职务查不到。

                      类似于一个文艺小组的领导,她就能够总结提炼文艺创作理论,并在实践活动中执行、检验。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自从邓力群以后,就没有一个能自己写文章的人了,讲话也是全无生气,抛一堆八股。

                      • 家园 文革小组副组长,组宣副组长

                        据说,江一手遮天,呵呵,因为顾问小组长陈伯达下台啦。顾问康生暂时很少管事了。

                        实际上,组织小组,宣传小组,江青责任都不大了,宣传应该是春巧和姚。

                        改开后话术,指控江在组织宣传部一手遮天,实质上,组织上周的话语权重才是最大的。

                        文革前,江青是一个文化艺术小组的负责人,专门抓电影和京剧的。这也是江青看各种电影的根源,就是工作,同时也确实有便利。

                        1951年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中央办公厅秘书委员会委员。

                        1964年任3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6年5月后,江青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这是谣言,张春桥一直排名在前)、代理组长(陈伯达逐渐淡出),中央军委文革小组顾问,人民解放军文化工作顾问。 [5]

                        1969年4月任中共9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0年11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

                        1973年8月任中共10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任4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组织、领导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

                  • 家园 原则很好

                    我也赞同,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将复杂世界简单化形式化。

                    更主要的问题在于艺术要来自现实世界,反映现实世界。

                    江青等的根本问题是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超越物质发展的阶段。这是必然失败的,如历史所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从属性的。她主导的戏剧形式还可以保留,因为那符合中国戏剧传统。

                    • 家园 中国的文艺作品不好看

                      根源在传统文化里面,跟意识形态教育有点关系但不大。

                      跟你的意见相反,我认为中国文艺作品不如西方好看(确实这是客观看法),根本原因不是在于不强调物质的客观性,恰是太强调物质客观性。

                      中国人对世俗生活的规划和体验是置顶的,文艺作品,在中国人的价值序列里一直是等而下之的东西,士大夫文人弄墨写几首诗画几幅画,是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考功名,但那都是政治生活的附属。

                      所以小说在中国只能叫“小说”,中国人的千古名篇大都跟政治有关,有些就直接是政治文件,比如“出师表”。《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也是前朝贵族破落后寄情于此的闲笔。

                      所以中国人的艺术热情都投注在政治生活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中国人的“作品”。王朔看了几十年东西方文学,最后说中国的小说整体还是不行,就连《红楼梦》也就是一个细腻。我在看诸如《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作品时那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中国的小说很少能提供。改开后,有些跟西方学了点一鳞半爪的,学到了一点。

                      但这也不是中国文艺作品本身的问题,根源在中国,世俗生活和政治是置顶的,文艺本来地位就不高。要改变这一点,也只有改变物质基础才行。

                      • 家园 虽然你说的和我说的不是一个方向

                        但是你最后一段表达了我同样的意思:物质决定意识。

                      • 家园 子不语乱力怪神

                        世俗性是好的。不要只看到“非世俗性”的好,也要看到其坏。

                        固然有康德、尼采、耶稣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印度种姓、中东真主、泰国出家教等等这些几近于邪门的东西。

                        中国从诗经到诸子百家,到诗词、小说、书画、音乐,路子都很正,没有走向邪门歪道。

                        • 家园 没有绝对的好坏

                          这其实是个选择问题,人不能什么好处都要。

                          就像你要自由的好处,那就要承受自由的代价,比如上街可能被角落里冲出来的小孩一枪射死。

                          换过来,你想要在文艺作品里获得极致的体验,那么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比如文艺作品可能造成的思想纷乱(纷乱是个中性词,不是混乱)。在一个极度追求效率的社会里,这是不经济的。

                          但极度追求效率就是好的嘛?也不是,如今的债务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过度追求效率的结果。

                      • 家园 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大团圆,好看啊,怎么不好看?

                        至于深邃的分析,确实是需要的吧,但是也是相对温和的状态下处理的。

                        西方的太理性和残酷了。

                        这种温和型、中庸,导致革命不容易彻底。

                        西方电影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说深刻,也就是那个意思吧。也许还有更深的,但是恐怕已经没啥讨论意义了。

                        乐呵很重要,叫乐观主义精神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