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史式: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 -- 多余6569

共:💬234 🌺1102 🌵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啥时说过气候不好就不能种地?

                                          农业是靠天吃饭,温度降低,一是可种植区域缩小,二是收成减少,都影响到人口增长。除非你有本事证明农业生产与气候无关,个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而且,1761-—1763正好是偏暖时期。

                                          • 家园 直到乾隆年东北人口还不如前朝也怪气候?前朝没有小冰期??? -- 有补充

                                            最后给张呼伦贝尔的位置图:

                                            点看全图

                                            这地方比哈尔滨都靠北,这种苦寒之地都能种地,南边的哈尔滨,长春和沈阳怎么不能接纳更多移民了。

                                            清末能承载几千万人口的东北在乾隆年间仅仅只有100来万人。还不如前朝,这当然是清朝封禁政策导致的。

                                            不仅仅是农业受影响,边上沙俄几千人过来偷采黄金,也因为东北没人而没法管。

                                            有篇论文叫《试论清前期东北垦荒政策的演变》,清朝康熙年短短那几年开禁的时候,奉天的人口增幅远超其他地方,然而封禁以后,人口增长几乎就停滞了,增速远远落后其他地区。

                                            封禁政策还能洗地,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明初到了辽东才发现,元朝在辽东的屯田仅仅只有3000顷 -- 补充帖

                                            还大量抛荒,种植的作物也只有植黍这一种。

                                            经济已经退化到了以猎为业,农作次之的地步。

                                            经过明朝几百年开发,辽东有了数万顷的屯田,几百万人口,农作物有莜麦,黍,高粱、大豆、春小麦、小米等等。

                                            这么好的条件,经过清朝几百年,辽东人口还没前朝多,怎么可能去怪天气,明朝没小冰期?

                                            当然是封禁政策导致的东北人口增长极度缓慢。

                                          • 见前补充 4787881
                                              • 家园 明朝东北人口595万

                                                应该是万历年间的人口峰值,万历中后期进入小冰期寒冷阶段,明清之际达到最低,这段时期东北人口大幅下降。

                                                贴一个表格:

                                                点看全图

                                                .

                                                根据表格,1644年,东北人口只有40万,这个数字应该是八旗迁移入关之后的剩余人口。八旗迁移的人数,多种资料认为不超过100万,也就是说,明清之际小冰期寒冷阶段,东北总人口大约140万。

                                                当然,考虑到明清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八旗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小冰期东北的人口承载力应该不止140万,但是具体多少,没见到有这方面研究。

                                                如果根据上表估算一下,以40年为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 1790-1830年,从120万增长到280万,增长2.3倍。

                                                ② 1830-1870年,从280万增长到390万,增长1.3倍。

                                                ③ 1870-1910年,从390万增长到1690万,增长4.3倍。

                                                第①②段,都在严厉禁边期间,但是第①段增长远高于第②段,说明第②段人口增长缓慢,不是因为禁边影响。

                                                第③段,气候持续回暖,人口高速增长。

                                                对比三段时间的情况,第②段人口增长最慢,是不是可以认为,300-400万就是小冷期东北人口承载力的上限?

                                                • 家园 明清之际东北人口大幅下降的原因还是战争影响

                                                  明朝在东北的耕地主要局限于边墙内的辽河流域,主要集中在现在的辽宁省,隔着辽泽的松嫩平原都没够到。

                                                  清朝入关以后,东北边墙外的生女真的人口基本上被打空了。吉林,黑龙江等大片无人区可以开发的耕地面积是远远超过明朝时期。

                                                  辽泽也开始消退,即使是寒冷期,由于东北可以开发的耕地区域远超过明朝,东北的人口承载量是可以达到明朝时期的数倍的。

                                                  东北在康熙乾隆年间,有一大堆沃野千里而人口稀少的记载。明显在清朝开禁前,东北人口远远没有到承载上限。对东北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明显是封禁政策才是主因。

                                                  • 家园 看样子数据说话不直观

                                                    那就不好意思直接贴论文了。

                                                    ————————

                                                    东北平原湿地

                                                    东北平原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冻土涵水能力弱。当地冬季积雪融水造成大量的沼泽湿地。据统计,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北平原的沼泽湿地面积多达11.4万平方公里,占平原总面积的1/3。经过国家的大力开发,至今东北平原仍然保留着6.57万平方公里沼泽湿地。将沼泽湿地改造成农田,投入大,见效慢,这一现实困境阻碍了历代对东北平原开发。

                                                    明清小冰期气候与经济

                                                    明清时期气候以寒冷为特征,这与欧洲及大西洋周边地区曾经出现的“小冰期”状况一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0.4℃,其中最冷时段出现在清后期(1861-189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0.7℃。在这种寒冷的气候环境下,位于长城一线以北的农耕经济已很难维续。

                                                    魏柱灯等从25部中国经济史专著中提取1000余条定性描述各个时段全国经济状况的语句,采用5级量表对其进行刻画,建立起了自秦至清2000余年间的经济等级序列;发现在百年尺度上,温暖阶段经济状况偏好,寒冷阶段经济状况较差;单就清代来说,也呈现出显著的三段:1644-1680年经济差,1681-1800转好,1801-1910转差,与同期大的冷暖背景基本一致。

                                                    小冰期影响——水稻为例

                                                    随着明清“小冰期”的来临,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更趋衰落,不仅分布零星,种植面积小,而且产区持续时间短。就京津冀而言,在明前期,除了河间府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生产外,其他地区已较少种植。如顺天府仅有宛平、昌平二县种植水稻,保定府唯雄县盛产水稻,赵州“水稻惟隆平有之”,而广平、大名等府均已不产水稻。清早期曾有在北京附近兴办水田的考虑,但因气候干冷而最终放弃。康熙曾云“水田之利,不可骤兴”。雍正年间(1723-1735年),虽于河北境内开辟了官私水田5600余顷,但好景不长,除了少数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还保持一定数量的水田外,其余均渐荒废或改为旱田;道光年间(1821-1850年),林则徐又提出在河北平原发展水稻的建议,但也未见成效。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道光十三年(1833年),李彦章在苏北地区“亲见早、中、晚稻之种皆备,而竟无两种者”。在苏南地区,延绵100余年的双季稻,虽未绝迹,但也“惜不多耳”。在江浙一带,由于秋季气温偏低,水稻不能正常成熟,多空壳瘪粒,50kg稻谷只能产25kg大米,而50kg一年一熟的稻谷却可产40kg大米。在广东地区,也因气候寒冷,作物成熟期推迟,给耕作制度带来很大影响,不仅一年三熟制已不复存在,就是一年两熟制的范围也大大缩减;同时,水稻生产在寒冷气候的影响下,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常有烂秧、少穗和较高空枇率的现象发生,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

                                                    不要用今天的东北大米来想象小冰期的情况。

                                            • 家园 呼伦贝尔位置不对吧
                                            • 家园 看图不仔细啊

                                              康熙末年(1700-1722年),温度已经升高,所以人口增长较快。

                                              同样,呼伦贝尔种田是1761-1763年,也是在偏暖期间。

                                              封禁之后,1750-1800年这段,一方面移民确实有所减少,我说的“有一定影响”,主要就是指这段时间;另一方面,东北地方官不敢上报私自闯关东的移民,造成表面上人口未增长,其实东北地方官本身是欢迎移民的,反正土地多,垦荒种田的人多才好收税挣钱。

                                              但是关键在于,1800-1900年这段(请仔细看图),比明末小冰期最低温度还低,延续时间更长,农业搞不动,人口怎么增长?

                                              至于“清末能承载几千万人口”,前面已经说过,是因为1900年以后气温持续上升,之前1800-1900年小冰期,根本没可能养得活上千万人口。

                                              另外,即使乾隆严禁期间,北方遭遇灾荒时,也多次特许放行:

                                              点看全图

                          • 家园 拿人口说话,挺无耻的

                            美国侵略阿富汗之后,阿富汗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阿富汗要感谢美国了?

                            是不是美国就不是阿富汗的敌人了?

                            ---------------------------

                            满清时期的所谓人口,一是统计口径问题,二是满清根本管不了农村。

                            满清设计的统计格局中,他们管的是官,汉官面对百姓。

                            儒家不搞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农村。

                            ---------------------------

                            你,还有你这类人口专家,从来就回避一个核心问题。

                            “我是谁”。

                            满清把汉人视为敌人,这是一个常识。

                            这压根不是好与坏的问题,是“我是谁”的问题。

                            满人很清楚,他们自称汉人的主人。而汉人不想做奴才,所以才有反清复明。

                            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要说好坏,希特勒也是个好人,爱狗,是环保人士。

                            --------------------

                            为什么要回避满清时期,满人和汉人的关系?

                            真正奇怪的是这个问题。

                            • 家园 阿富汗人口增长

                              靠的是进口粮食,拿来和清朝比,不是无耻就是无知。

                              我给的人口数据出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你想否定,自己写书去。

                              满汉问题的来由,我楼上有帖子提到,你要是不信我也一点不奇怪。

                      • 家园 乌泽声的转变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革命党的非理性排满没关系吗?

                        辛亥革命期间,会党的胡作非为难道不是“涂炭人民”?

                        革命党大搞政治暗杀(现代观念叫恐怖主义),对于满人来说难道不是“魔王”?

                        而且革命党专杀主张改良的满人,比如恩铭,努力推行新政,起用严复,大办教育,结果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徐锡麟暗杀。再比如五大臣出洋考察,为立宪作准备,但是革命党认为立宪会稳固清朝统治,不利于排满,于是炸之。

                        有说法清末政治是“革命和改良赛跑”,那么革命党的暗杀行为,不知道算不算作弊?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党员都要站在孙中山面前立誓,其中甚至有“服从命令”、“如有贰心,甘受极刑”之类的话,还要抄写一遍誓言,并用右手中指留下墨印。这一套东西完全就是抄袭“洪门”入会仪式,说起来比“专制”还要过分。结果,即使在孙中山身边的重要人物中也引起非议,许多人认为此举损害个人的自由和人格,纷纷反对加入,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等人都抱着同一观点,最后选择与黄兴一起离开。

                        当然,孙中山的爱国之心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手段和实际效果都值得商榷,如果不是去世前一年(1924年)实行“联俄联共”,国民党很难有什么前途,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显然也到不了今天的高度。

                        至于太平军军纪比清军好,我早就和你说过我从来没有说过反对的话,我想说明的只是,没有坏的和平,也没有好的战争。即使清军比太平军残暴十倍,仍然有10%的无辜人民因为太平军受害,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腐化堕落之后,这种毫无意义的杀戮更是不能容忍。

                        • 家园 鬼子搞的伪满洲国能去怪辛亥革命。。。这可以去笑话楼了。

                          建议你还是别给连洪宪皇帝都能去舔的乌泽声洗地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