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大学新生日常记录:到底何为民主集中制? -- 给我打钱87405

共:💬903 🌺2628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下士闻道,大笑之

            所以我为什么要问你借钱呢?我就是找个借口,跟你说话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反复借,反复还,我跟你的话不就越来越多了嘛。话说得多了,不就增进了互相了解嘛,不就慢慢成朋友了嘛。

            只有特别聪明的人才会“敏锐”的意识到:老这么借,那得还多少利息啊。你又不缺钱,这不是把钱送给别人吗?有这么傻逼的人吗?哈哈哈,太傻逼了。

            下士闻道,大笑之。

    • 家园 【得】道之入门

      我只是【知】道,远没有【得】道,但是,对此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所以我要谈一谈【得】道怎么才能入门。

      在这之前,我还是要讲一讲【意识形态】。

      如果你这是样一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告诉我,国家机器就是少数人用来统治多数人的工具,无一例外;

      我知道这世界上骗子是多数,有少数人是好人,但是,具体到张三,我就用大概率认定他是骗子,具体到李四,我仍然用大概率认定他是骗子,具体到所有人,我仍然用大概率认定是骗子,然而我一辈子所打交道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我就是这么喜欢用概率;

      ……

      下文你就不用看了,看了也是白看,何必在这浪费时间呢?

      想【得】道,必须实事求是。啥叫实事求是?就是具体。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件具体的事,都是非常具体的,绝不能简单的用模型来套。而要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做出具体的了解,就必须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简单一点,得勤快。

      为什么要【得】道?这事我已经“解释”过了。【得】道,你才能在杀每一头牛时游刃有余,你的刀才可以用上几十年都不用换,你的损耗才能降到最低,你自然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透着快乐自在。如果不是这样,你自然也是哪哪都不爽,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身上堆积的怨气会将你一步一步推向悬崖。

      以上,都是车轱辘话,下面,才是问题:刀从哪里来?

      刀从敌人那里来。

      就拿银行来说罢。据我所见的历史资料,我几乎可以断定,银行(包括更早期的放贷者)的出现,确确实实就是万恶的资本家的发明创造。请注意,我这里的说的是,万恶的资本家,我并不是在说,资本家是万恶的。万恶,在这里,是定语,不是形容。

      这不是好事,可禁止得了吗?恐怕一时半会禁止不了,也许永远也禁止不了。那怎么办?

      好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换成接地气的说法,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啥叫他山之石?就是你用某种手段干坏事。我原本是不会的,现在我学到了你的手段,我用来干好事,这叫攻玉。

      我为啥三天两头就要提到,手段和目的绝不能混淆?

      在早期,民间的借贷行为(包括日常借物、借问、借钱)是原始自发的。并不是说,原始自发的就不好,而是说,原始自发只能管一段时间。

      这就好比说,在早期,人口比较少,活动比较少,屎尿倒进河里是没有关系的,这并非是不文明,更不是野蛮。在那个阶段,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完全够用。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活动越来越多,原始自发就不够用了。这就类似于,小娃娃不混社会,其实有个七、八岁就能懂事了。而一旦开始混社会,不好意思,不够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存在青春叛逆期的原因,十来岁的孩子,自觉吃得开,混还得行,他当然是谁的话都不听。

      所以呢?所以回顾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金融业我们确实不会玩,尤其是进入明清之后,更是如此。尽管我们也发展出了金融业的雏形,但显然,不够用。并且,朝廷为此,伤透了脑筋。

      为啥是明清两代更为突出?很简单,进入明代,中国人口数量终于,稳定的,站上了1亿大关。当然,这个数据可能还是不太准确,或许在南宋时期就已经稳定的过亿了。这个精益求精的事嘛,还是留给专家去干好了。

      所以,我们得“感谢”英国人,就如同我们得“感谢”日本人那样。

      不是西方人启发了我们,我们还真有可能弄不明白,经济之所以无法蓬勃发展,是因为没有趁手的金融工具。

      所以呢?所以我们就学来了呀。

      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研究来研究去,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不好意思,这是你们教的。你们用金融工具敛财,我们用金融工具致富。

      可笑的是,一些半桶水,还天天捧着马主义,跟他所观察到的现实做对比,并且得出结论:瞧瞧,马克思的预言成真了。中国已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了。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之前已经谈了无数回。我说,西方社会有等级制,中国社会从来就没有等级制,但是等级观念却是盛行的。有没有等级制,是有质的区别的,因此马主义所说的,奴、封、资,根本就不适用于中国。

      说到底,还是搞不清啥叫手段啥叫目的,还是搞不清“手段和目的”这个问题是大问题,是极有价值 的问题。

      所以怎么才能【得】道?你得有刀。刀从哪里来?从敌人那里来。

      这,你要学会了,你能长出翅膀来,上天根本没有任何悬念。

      做人之妙,其妙之一在于发自肺腑的“感谢”敌人。而这只是入门。

      注:懒人是不可能【得】道的,如果你自评你患有懒癌,上文你就不用琢磨了。

      我为啥要专门强调,懒人你就不用看了呢?因为你不琢磨,你永远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一定是从敌人那里得来刀。这里面涉及到一连串的问题。真勤奋,自己是能想通的,我就开个头,足够了。

      我还要再次强调,N多人自评不懒,可是他是样样事都在用模型套。模型,就是一般,就是抽象,用一般抽象去套具体,还不懒吗?这叫超级懒惰。人人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胳膊两条腿,人跟人能一样吗?

    • 家园 从借这种行为剖析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

      借这种行为是怎么发生的?当然是为了解燃眉之急,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救急不救穷。

      这是从借贷方的角度来看。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示好。所以如果我跟你不熟,我不会找你借,如果你跟我不熟你找我借,我会觉得很纳闷,并猜测你是不是病急乱投医。正因为如此,有时候,找人借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手段,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借书就是恋爱的开始。

      随之而来的是利息。利息有很多种形式。

      比如我跟你是邻居,有一回你问我借一把改锥,我同意借给你(如果不想借给你,我可以编造说自己并没有)是希望接下来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好一些,自然你也是懂的。这就是利息。

      当然,在许多情况下,我之所以愿意把改锥借给你,不是只针对你,而是因为我有一种广泛的建立友谊的倾向。

      还有一种情况不太一样。你我还是邻居,你这次问我借1000元,而我跟你的关系并没有好到那个份上,所以当你还钱的时候,你会再捎上一盒点心。这点心,是利息的一部分。

      我跟你的关系没有好到那个份上,这里有复杂的内涵。其一是我对你的了解有限,我并不知道你有没有能力偿还,我也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打算还钱。其二是有可能我不打算跟你把关系搞得更好,因为我认为我跟你不大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正因为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你找我借1000元,就显得有些冒失了。但如果你是一个懂事的人,你仍然找我借,说明你确实遇急。我若同意借给你,就表明我越界了,我在冒险,冒险得有回报,所以还钱的时候你会捎上一盒点心。

      我跟你的关系并没有好到那个份上,但你找我借1000,我也借了给你,你还钱的时候也捎上了一盒点心,我会因此跟你的关系更进一步吗?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不会,大概取决于我对你的判断,我认为你懂一点事,但没有懂到我愿意跟你发展成朋友那个程度。会,往往是因为觉得意外。“还钱比约定的时间还要早,还捎上了点心”,这让我对你的好感提升。这实际上在说明我不太懂事。

      以上,都不能称为商业活动。

      那么什么叫商业活动呢?其实相关的定义至今仍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专业化,专事某种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业的本质是逐利化,是因为精明的商人发现了借贷的背后有一座巨大的金矿。

      如果是持前一种观点,实际上会感谢银行的出现。而如果持后一种观点,一定会认为资本家是万恶的,尽管他们在客观上提供了专业化服务,但总账算下来,是对别人的剥削。

      所以答案就此浮出了水面。

      人与人为什么会越来越淡漠?这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古有无商不奸,今有万恶资本家口袋里的每一个子都充满着罪恶。

      啥叫【意识形态】?意思就是,你非要这么想,别人有什么办法?

      • 家园 从借这种行为剖析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2)

        接受了马克思剥削论的人,实际上等同于接受了人性本恶,人性本恶的意思并不是指人生下来就是带有原罪的,而是指反正某某最后不是一个好人,有各种不堪入目甚至作恶多端。这在法律上,叫有罪推定,在民间俗语中叫【总】有人要害朕。

        那么,我们中国古代先贤推崇的人性本善,是不是恰好跟人性本恶反过来呢?并不是。我们倡导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既……又……,这是阴阳之道的具体表达。所以,人性本善并不是无罪推定。

        让我们来看看有罪推定。

        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段子,警察问某人,你为什么要跑?某人回答,你追我我当然要跑,警察继续问,你要是没犯事你怎么会跑呢?这个段子一般到这,就结束了。但如果我是某人,我就有可能回道:因为我不信任你。

        警察显然持有的是有罪推定:因为你犯了事,所以我一追你就会跑。换言之,警察同时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不光警察是如此,老师、父母,都是如此。

        所以有罪推定的完整内涵是:我是正义的化身,而我假设你有罪。正因为如此,我这个正义的化身追你,你若跑,只能说明你犯了事,你不若跑,说明你没犯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警察是不是正义的化身呢?

        恐怕多数人都认同,我们需要警察、老师、父母。但这里的警察、老师、父母,对应的是一种制度安排。到了具体的某警察、某老师、某父母身上,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大部分警察都是值得信任的,但某位具体的警察不能让人放心,这是必然存在的情形,类同于实验室中的试管总是会摔碎。换言之,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比较懂事的人是能接受概率的,小概率的不幸;而不懂事的人则会说,小概率事件落到我头上就是100%。

        若大部分警察都是值得信任的,想必警察这个系统的内部也有一套对应的纠错机制,并且被比较好的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警察追某人,某人若跑,则有两种可能:某人的【意识形态】就是“小概率事件落到我头上就是100%”;或者是,某人确实心里有鬼。

        可如果大部分警察不值得信任,相反,值得信任的警察是少数,在这第二种情况下,警察追某人,某人若跑,则亦有两种可能:某人的意识形态是接受概率,并且对“大部分警察不值得信任”有着清醒的认识;或者是,某人犯了事。

        所以呢?所以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警察是否值得信任,这本身就跟【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张三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机器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因此,警察跟万恶的资本家穿的是同一条裤子。

        而李四 的【意识形态】是:确实有一种可能,国家机器是统治的工具,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国家机器是治理的工具;确实有一种可能,【当前的】警察多数不值得信任,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当前的】多数警察值得信任。这样就有了四种组合,统治+多数警察不值得信任;统治+多数警察值得信任;治理+多数警察值得信任,治理+多数警察不值得信任。这四种组合在历史中,全部都有过出现。

        所以呢?所以问题又转回来了:警察追你,你跑还是不跑?瞧出来了吧,这简直就是一门玄学。

        把警察换成老师,事情就会进一步复杂化。

        这是因为有的人认为老师其实是【统治型】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要不然为啥老师捧的是铁饭碗?但另一些认为老师是【治理型】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吃官饭再合理不过了。

        这么来看,警察和老师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我为什么会说事情进一步复杂化了呢?这是因为警察穿了制服,而老师并没有,这种“视觉差异”会造成人们持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比如通常认为警察可畏,老师可亲。

        再把老师换成父母,事情的复杂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不管是统治型还是治理型,父母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吗?这个问题,有的人从未想过,而有的人想过。

        如果父母确实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那么父母是爪牙,还是被逼无奈实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讨论父母是不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单问父母养儿到底是为了防老,本质跟万恶的资本家的投资行为没有区别,还是希望下一代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更好的走向未来呢?父母到底是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不一样,还是好心确实是好心,但其实没有行动呢?

        “我去,你也太能扯了,我的脑子都叫你给烧坏了,咱们做人不能简单一点吗?”

        遵命,那就简单一点: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我去,怎么又转回来了?”

        因为就是从这开始的呀。

        • 家园 从借这种行为剖析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3)

          那么什么叫无罪推定呢?

          无罪推定 的内涵是:我是正义的化身,我先假设你无罪。

          历史记录表明,西方的审判制度早前是有罪推定,现在是无罪推定,西方人自诩从有罪推定发展到无罪推定是巨大的进步,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不管是有罪推定还是无罪推定,都建立在【我是正义的化身】这一基石之上的。而【我到底是不是正义的化身】呢?我们当然有理由表示“你说了不算”,因为有四种情况,好心办好事,好心办坏事,坏心办坏事,坏心办好事。

          所以呢?所以真正影响我们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既不是马理论,也不是资理论,而是【如何看待我】。

          若我持有的意识形态是:我必须孜孜不倦,必须精益求精,必须谨言慎行,必须不断学习,必须刨根问底,必须挑战未知,我则必然热爱生命。

          而若我持有的意识形态是:我挺好,我很懂,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是正义的化身、上帝的使者,我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做人的哲学就是越简单越好,我肚圆就十分满足了,我则必然憎恶生命。

          那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呢?

          这,还需要我来回答吗。

          • 家园 从借这种行为剖析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4) -- 有补充

            最后讲一个小例子。

            某张三跟你关系并没有好到那个份上,但他找你借了1000元,你同意了。在约定的时间内,张三还钱给你,有三种情形:

            1.张三还了1000元,并自诩“有借有还”;

            2.张三还了1050元;

            3.张三还了1000元,还给你带了一盒点心。

            问,在你心目中,张三这人怎么样?

            第一种情况比较容易判断,张三这人不大懂事,但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就非常复杂了。

            第二种情况,有一种可能是张三习惯了用货币进行偿还,还有一种可能是张三本想采取第三种方案,但思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好,所以用货币来支付,第三种可能就是张三确实是一个经济动物。

            而你,有可能是一个头脑特别简单的人。你有可能【认定】张三是一个经济动物,尽管他按时还钱并且自觉的支付了“附加”利息,但你对接下来跟他的关系走向并不乐观。

            第三种情况,同样复杂,有可能是张三只是习惯于传统,有可能是张三想用这种方式向你示好,表示他是有人情味的人。

            同样,你也有可能是头脑特别简单的人。因为有一种可能,你自己就是经济动物,你会认为“一盒点心?也不知道是不是临期产品,或许是他吃剩下的,扔了又可惜,不如做个顺手人情”;还有一种可能,你怀疑张三是不是别有用心,故意来跟你套近乎。还有其它可能,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现在我抛出一个“致命”的问题:事情复杂的一面我已经向你做了揭示,为人处世,你打算怎么办?

            “我知道了,以后但凡我搞不清,我就不借,多省事啊!”

            聪明,太聪明了。

            为啥N多人厌世?这世上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弄清楚,说弄清楚了也只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必然有历史局限性。因此,“但凡我搞不清的,我就不干”,不就必然厌世?

            省事的最好办法就是去死,只要死了,一切事都会自然而然的消失的。所以为什么世界末日论总有大量的拥趸呢?N多人根本就不想活着,他的行事原则就是省事,死了不就全给省了?这世界上有N多人天天盼着世界毁灭呐。

            有的事,你搞不清,可以置之不理,但有的事,你必须弄清楚,可是要弄清楚很不容易。即便是邻居到底是啥人这样一个问题,也得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意味着你在跟他交往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在冒险,也可以说是在做实验,并且,你完全有可能最终得到的是损失,就局部而言。

            当然,你也可以更21世纪一些,你完全可以在脑中构建关于人是啥人的模型,一共有三种,一种叫O型,始终如一的好;一种也叫O型,始终如一的坏;还有一种叫AB型,在A条件下是一种表现,在B条件下另一种表现。你还完全可以根据历史经验构建出大数据模型,也就是AB型占了多数。但是,当你面对,某个,具体的人时,他到底是哪样的,你有可能一分钟之内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想具备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换言之,需要巨大的投入。

            实际上,正确的判断出某人是AB型,是远远不够用的。因为即便都是AB型,张三的A条件跟李四的A条件,是不一样的。

            说得简单一点,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模型来套,都会有“一刀切”的毛病。所以呢?所以我要问:你打算怎么活?你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光是回答我这个问题,就足够让你的脑壳想破,并且很显然,我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我不会告诉你的。

            我为啥要告诉你?这是我看家的本事。退一步讲,告诉了你“原理”,你以为你就能掌握了?

            好吧,不跟大家兜圈子了,这就是庖丁解牛。所有的牛都长得一个样,这叫模型。每一头牛都有自己的长法,这叫具体。庖丁显然知道牛的模型,但他可以做到,每一头牛都游刃有余。问,这是怎么做到的?

            庄子,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不想当庖丁的屠夫不是好屠夫。这并不是什么修养好,并不是什么追求高,这是很实在的【收获】,否则,你一定是生活中充满了烦恼,因为你的刀,用不了多久,就会坏。但庄子并没有说,怎么做才能像庖丁那样游刃有余。他是故意 的。这种事,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不上心,皇帝都不急,太监为何要急?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游刃有余就是道之所在 -- 补充帖

            到底如何练习,才能做到,随便拿一头牛来,你都可以游刃有余,这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也是【唯一】需要上心的事,因为,这就是道之所在。

            但凡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斩获的人,必定是相对的快活自在的。

          • 见前补充 4834891
    • 家园 为什么有的人反复羊,有的人无论如何阳不了?

      对抗新冠,我们看一个值,就是抗体水平,也就是抗体在血液中的浓度,叫BAU。一般来说,BAU大于40,就能形成免疫保护。但不要在乎这个具体的值,因为毒株也在不断演变。

      下面说一个很多人听完惊掉下巴的:有的人抗体高达10万。

      抗体是怎么来的呢?得有抗原。抗原是啥?抗原就是你的免疫系统要【对付】的那个原凶啊。换言之,想产生抗体,你要么,阳过,要么,打过疫苗。

      但是,抗体水平,是由【训练水平】决定的。你可以把抗原当成你要解开的数学题,你怎么才能解开呢?你要跟老师学,老师得有一套办法训练你。训练得越好,你解题的能力就越强,强到一定程度,不是你怕数学题,而是数学题看你就跪。我前面讲的抗体水平达到10万的,就是这种【优秀战士】。

      有的人,打四针疫苗也不行,反复感染,就是因为他的抗体水平很低,根本就防不住。为什么他的抗体水平要比一般人低呢?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只能笼统的说,【太懒】。得了懒癌,这话听起来很夸张,但其实是真的。

      我没有查过,但我估计我的抗体水平是很高的。有没有证据呢?有。一般人骗 不了我,大骗 子也不骗不了我,我是百毒不侵。这是我自己训练出来的。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身心一体。只需要看其中一面,比如身,或者心,就能明白另一面是怎样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乱跑,不要认为自己一定会羊。如果你的抗体水平比较高,你又呆在一个毒量比较低的环境中,你就不 会感染。

    • 家园 用下面这个方式或许能搞清楚大脑是不是属于自己的

      这是一个物理问题,“用劲推”中的劲指的是什么?是力,还是能量?我在问,我们人是先产生力这个概念还是能量 ?

      我们先产生的概念,自然而然产生的概念,一定是能量,而根本不会出现力这个概念。

      依据有很多,比如,在冰面上推一个箱子,箱子就会动,最后慢慢停下来,这给我们人类的感觉就是,往这个箱子里注入了【什么】,它就动了,然后又被消耗了,所以箱子最后又停了下来。

      这难道不像我们吃饭了之后就有【劲】了吗?这【劲】是会消耗掉的,等消耗得差不多了,就会感觉到饿,提示我们需要再次注入【什么】。

      这个【什么】,就是劲,劲就是能量 。能量只是一个词,用什么词都可以,无所谓,只要大家用同一个词就可以。

      可是,物理课本一上来讲的是力,如果学生正常,他怎么可能不排斥呢? 力是什么鬼?我脑子里压根就有这么个概念,你介绍给我我也不会轻易接受,这跟天外来客没有区别。

      我要是学生,我肯定就不学了,我会把书往后翻,翻到能量这个章节,我才会注意看。看了这个章节,我才明白,我想的确实就是对的,大家先产生的概念是能量,而不是力。可是,能量没有办法测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怎么办?必须要找到一个方法,描述能量,这就类似于用手势、表情或文字、图像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必须要找到一个公式,在这个公式中,能量=什么什么,而这个什么什么,一定可以被测量,否则我为什么要干?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测量能量嘛。

      人类慢慢发现,能量跟距离有关,但肯定不只距离,还有别的。在冰面上推一个箱子,箱子不变,劲越大,箱子走得越远,这表明能量跟距离成正比。这样就可以从数学中借用乘法公式,来表达这种正比关系,有能量=箱子*距离。这个公式对不对呢?我们要验证一下,看看箱子跟距离是不是成反比。劲不变,箱子越重,距离越短,反之亦然。验证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个公式没问题。

      是后来把箱子替换成了力,实际上一开始是替换成了重量。重量有办法测量,因为人类发现了平衡这一现象。所谓平衡,意思就是说,我规定天平左边的某个物体重量为标准件,将另一个叫X的物体放在右边,如果平衡,那就说明这俩一样重。这跟测量长度的方法,度量,非常相似。所谓度量,就是指一根棍子有多长,我怎么去描述它呢?我说它长7拃,意思就是以手为尺可以在上面重复7次。那么标准件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你的拃跟我拃不一样,所以不如大家统一用同一个“拃”。显然,这个统一的“拃”人人都得有一份,这样我们就可以跨时空进行交流了。

      把这一圈走完了,把书一盖,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那么很多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呢?

      他就好比一个小孩,被大人领着出去玩,这里玩玩,那里转转。这里有旋转木马,那里有冰淇淋,小孩全记得,但是,这里在哪里,那里在哪里,他完全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路盲。

      所以,学生对整体是没有认知的,他只是背下来了整体中的这个局部是怎么回事,那个局部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第二,就是有N多概念,他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他脑子里没有这个东西,是别人硬塞进来的。他为什么接受了呢?因为大家都说应该接受。你看,就必然会形成崇拜权威,跟着多数人走。

      正因为如此,N多人既缺少整体认知能力,又盲目崇拜。这二者是会互相“促进”的,越是缺少整体认知能力,越是不懂事,就越是会盲目崇拜;越是盲目崇拜,就越是缺少自己去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肩膀上扛的是别人的脑袋。

      我们的学习,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把知识和人切割开来,而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将人(如何认识万事万物)跟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 家园 遐想

        我总有一种感觉,并不是人类发现了什么,而是人类学到了什么。人类的历史更像是一名学生在解题,而题目是“别人”出的。

        每次我看到从太空看地球的照片或者录像时,都在想,是什么让海洋吸附于地球表面?应该是能量。能量是从哪来的呢?从地球来。地球的能量又是从哪来的呢?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地球一次性吃饱了,这意味着地球终会有一天饿得没劲了,海洋也就不可能再像今天这样吸附在地球表面之上;还有一种可能是地球一直在吃饭,只是人类不知道。秘密或许就藏在地心深处。

        而人类似乎在某位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向地心挺进。表面上看起来,人类是为了找到地下水或者煤炭、石油、天然气才提升相关技术的,但为什么“问题的提出”是逐次安排好的呢?

        火,最初来自上天,天干物燥,森林燃起熊熊大火,人类由此知道了火,后来又知道了如何制造火、控制火。

        电,最初也来自上天,一道闪电会劈倒一棵树,或者把一头羊烤焦。后来人类也开始学习如何制造电、控制电。

        不过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爆炸。

        在一些人看来,爆炸和破坏是同义词,但天文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一次爆炸的产物。我们今天仍然有可能是生活在这次爆炸中,这次爆炸持续的时间非常非常长。

        人类的先祖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见到爆炸,然后被深深吸引住的呢?

        能被爆炸所吸引,这本身就是一次爆炸。能被火、电所吸引,也是一次爆炸。

        一个人的思想,若没有发生过爆炸,或许就不能称之为活过。我们现在只知道,发生这种思想上的爆炸,“引信”往往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就拿眼下已持续了三年的新冠大流行来说,对许多人而言,就跟日常中一只碗被打碎了那样,可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他们的人生就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如何制造出思想上的爆炸,让思想的爆炸变得可控,或许才是我们的教育真正要去解决的问题。但很显然,目前的人类对此知之甚少,好像人类的先祖第一次见到火、第一次见到电、第一次见到爆炸,只是见到,至多只是惊讶,而不是爆炸。或许这个星球上,已经有人对思想爆炸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爆炸,但这些人在哪、在干什么、怎么干,就像不存在一样。

        虽然我并没有什么证据,但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愿意放弃下面这一看法:每个人的体内都贮存着一种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潜能。将这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需要的是一次爆炸。一旦发生,整个人生就变得鲜活起来,像火炬那样燃烧着。我们日常所吸收的那些营养物虽然也提供能量,但那只是一些小炸弹,威力跟上面提到的潜能无法相提并论。几乎我们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候我们怀疑起人生,不想吃饭,也不想睡觉,试图用这种方式引发出爆炸。但遗憾的是,对许多人而言,这样的尝试都是无功而返。

        一切的起源或许不是别的,就是爆炸。而一切的平铺直叙、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波澜不惊、循规蹈矩只是爆炸的背景。

    • 家园 从世界杯说到头部IP

      在刚刚结束的比赛中葡萄牙出局了,C罗又哭了。赛前,我就不看好葡萄牙,也不看好阿根廷,我不好看整个足球运动。但这不是说,我料定葡萄牙拿不到冠军,某场比赛总是有偶尔性的。

      为什么我不看好?有理由吗?

      有,很充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球迷。以前的球迷是怎样的呢?有人喜欢某个守门员、后卫,有的人则喜欢某位中场发动机,也有人喜欢某前锋。总之,每个位置都有人喜欢,百花齐放。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球迷又是怎样的呢?不客气的讲,今天的球迷,从整体上而言,无脑化程度很严重。若要我说得明白一点,那就是今天球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看不懂球,他们主要靠眼睛来看球,所以,他们自然就会热捧“一目了然”的球员,(一般来说就是)前锋。

      然后会怎么样?然后就是像C罗这样的球员会【深度】涉足商业,他在球场之外赚到了很多很多钱。我并不是在说C罗不优秀,在踢好球和做生意这两件事上,C罗的拿捏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要比他的前辈贝克汉姆强得多。

      问题出在其它球员就过得可怜巴巴的了,少名少利。

      而众所周知的是,足球是一项整体运动,靠某个人是踢不赢的。可是我们能指望,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环境中,大家齐心协力吗?搞好团结不容易,搞破坏、不配合却是so easy。可是这种事,往往又“说不清、道不明”,大家都懂,对吧?

      过度娱乐化,如今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光是足球。那么过度娱乐化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若简单的说,就是俱乐部的老板,手伸得太长了,想钱想疯了,吸纳了过多的低质量的球迷。

      当大量的低质量球迷涌入之后,球迷整体质量就会下滑,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支独秀、鹤立鸡群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头部IP。

      头部IP的大行其道,就意味着贫富悬殊扩大,社会撕裂也就不可避免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比如,整个足球都会因此而被玩坏。

      我们中国古人只用了四个字就把上面的事说得明明白白,竭泽而渔。看,还得把语文学好,对吧?

      • 家园 到处都是头部IP

        到处都是头部IP,这说明了什么呢?

        要理解这个现象,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竭泽而渔。

        在我们的传统当中,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是批判,批判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做一锤子买卖,而不是谋求可持续发展。我以为,这是一座庐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从庐山中跳出来,捕捉到我们需要的关键内容,竭泽而渔的重点在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所以,到处都是头部IP,这只能说明社会环境已经恶化到了某种程度。

        下一步,我们就要问社会环境是由谁造就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人,所有人,社会环境是由所有人共同造就的。

        现在,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推测社会环境为什么会恶化。

        设两代人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5年,也就是说,设25岁生子。那么有:

        1950年生人,第一代;

        1975年生人,第二代;

        2000年生人,第三代;

        2025年生人,第四代。

        也就是说,到2025年,四世同堂。这四代人,应去掉一个最高分,也就是1950年生人,这是因为到2025年他们已经75岁了,不再是社会中的主导力量;再去掉一个最低分,也就是2025年生人,他们才刚出生;换言之,社会由第二代人和第三代人主导。

        所以呢?所以,如果第二代人学识浅薄,第三代人不学无术,社会环境必然恶化。

        现实跟模型有多大的距离呢?我认为现实跟模型的吻合度很高。

        因此,事情是这样的:社会中坚质量严重滑坡,他们的鉴赏能力较低,品味较差,所以他们所推崇认可的共同价值,往往就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价值,比如谁高谁矮,比如谁成绩第一名,比如谁的脸蛋更好看。而另一些需要功力才能鉴赏出来的价值,比如演技,则受到冷落。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头部(效应)。

        所谓头部效应,就是指,比如在美国职棒当中,第一名的年收入(指全部收入,包括专业领域之外的商业活动收入)比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还要多。

        头部效应的出现,会使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嫉妒、仇恨,随处可见。

        因此,如果说社会环境恶化的第一步是源自无理,那么第二步就是无情。无理,如同鸡,无情,好比蛋,鸡生蛋,蛋生鸡,无理生无情,无情生无理,就这么滚动着发展下去,直到物极必反。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个人研究的重点在物极必反。如果说过去的历史是自然的物极必反,我认为接下来将是人工的物极必反。所以我一再强调,我从不批判,“鸡生蛋、蛋生鸡,无理生无情,无情生无理”在我看来是无法改变的规律。能做文章的,只有物极必反。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反复重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像我这样观察社会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很多人得出了一个结论,会长久的“跌”下去。他们凭什么得出这一结论呢?凭的是过往的经验。对此我表示反对,我表示坚决反对。历史,已经翻篇了。接下来,何时由跌转涨,何时由涨转跌,“老黄历”已经失效了。

        所以呢?所以对于今天的人、未来的人而言,挑战性会更大。

        • 家园 想正确理解头部效应

          想正确理解头部效应,就必须理解,为什么如果多数人质量不行,就一定会出现头部。比如,如果多数球迷看不懂球,那么他们就只会欣赏能踢进球的前锋,而无视其它球员的存在。

          正因为有人他不研究这个问题,所以他时常感到困惑:明明某部电影我也看了,实在谈不上看好,可为啥口碑这么好?

          你认为不好看,可是有比你多得多的人,认为,非常好看。

          如果说电影好看不好看还存在争议,那么一个人会不会唱歌,可争议的就少了吧。可是,仍然会感到困惑:某某可以说是五音不全,他怎么就成了大歌星呢?

          现实是,我们现在有N多大牌歌星,他连谱都不识。简谱都不识,别说五线谱了。

          很多人讲,这是资本捧红的。可是,如果观众不认可,资本怎么能捧红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捧红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为大歌星,是“水”,也就是观众,并不是资本。资本,只是逐利。有很多人认可,资本就会进场。资本的能量,最多只能把人扶上马,真正让马儿跑得快的,是观众。

          或许会有人坚持,不是说了吗,有钱能使鬼推磨。可鬼是从哪来的?鬼是人变来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被名利所诱惑的,即便被诱惑的人,也有程度不同一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