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通过GDP和衣食住行来分析中国、美国生活水平 -- 伯爵08

共:💬91 🌺459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问题根本不在偷换概念。问题在于,美国长期自称自己是世界灯塔

              自己国内却长期存在大量的流浪汉无人问津。。你们现在去加州各大城市去看看。。特别是晚上。。吓死你。。

              这是灯塔的样子么?

              中国呢? 中国从来就是自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来没有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的高大上,但是,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的无家可归者几乎没有。这个,已经被大量的来中国旅游和留学的西方人士在中国各大城市就地拍摄的各种视频所记载。抖音和B站上多了去。我都看了很多。

              这个对比才是真正的关键啊。

              世界灯塔已经暗淡无光了。。美国已经衰落了,醒醒吧。

              这才是本文的中心意思。

              这也是我要转载本文的本意。

          • 家园 睡在街边长椅上的,花坛的

            印象中在帝都可能看到过,模模糊糊可能有一两个。实在是记不清因为确实印象不深。从2000年左右起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在河北老家更是没见过。这和你说的多的是差别很大啊。你要说敲车玻璃要钱的确实有一些。但确实不知道他们晚上睡哪?

            • 家园 现在几乎没有了

              十几年前我们这小县城派出所每年都要弄一辆大卡车把街上流浪汉拉到外地。也有外地的把人拉到我们县,丢下就跑。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有也是精神有问题。

      • 家园 这种常见于大城市

        主贴应该是指在大城市,旅游区里的流浪汉。这些流浪汉有干净整洁的。也有很多衣衫褴褛,气味很大的。跟周围的环境构成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强的视觉,心理冲击。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附近聚集,有些大厦也安装了水泥锥,钢钉在周围。并雇佣门卫驱赶。中国这么大,也有流浪汉,上访者,贫困人口。不过大城市的学生可能接触不到了。

        • 家园 接触不到才可怕

          现在中国城市社会在中小学生这一代实际上已经分层。国际学校、高档私校的学生就不说了,和公校的学生之间没什么交集。而即使是公办学校,也在房价暴涨以后实现了按家庭经济条件的分层。同一个学校的学生的家庭背景,同质化程度远超我们当年。以后中国掌握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的上层,从小到大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都很难接触到普通人更不用说底层。这才是最可怕的。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菜根谭,
        • 家园 十年前,最有名的那个流浪汉叫犀利哥

          二十年前最有名的流浪汉叫孙志刚。

        • 家园 中国绝大多数流浪者都有精神疾病,真正贫穷或者无家可归者极少。
    • 家园 [转帖]工业产业升级真正的阻碍:物贵人贱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6900438/answer/2546435558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纯吐槽。

      疫情前我最常蹲的就是一家萧山服装工厂,胖友在那搞了个智能制造的产线。

      装传感器,上算法,打通人物料。一方面实时测算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模块化拆解流程,用数据指导工序。

      给你支个小平板,这一单缝裤脚,下一单缝口袋。

      其实技术含量不高,传感器和通信协议基本都是工业富联的。

      但我觉得思路很对:单靠线长骂人和班组加班,效率有极限;如果能根据每个工人的常态效率来处理物料和排序,工厂就可以更精准灵活地安排产能。

      增强小单和快速反应能力、把庞大产能拆成细块增加接单能力。

      说白了就是柔性制造。虽然不可能立刻改变流水线的机械重复,但起码能减轻库存(也就是产能过剩)、降低订单波动对工厂的风险。

      毕竟现在订单碎片化了。

      这家厂巅峰时2万名工人,现在2000名。不想再折腾了,就想升级产能,然后慢慢做下去。

      这家工厂的试点产线做的不错(工信部的5G绽放杯还拿了个小奖),但推不出去。

      外部厂佬的反应基本如下:

      “小单快单?我们现在就能做啊,一个电话喊几个阿姨大叔过来就行了呗”;

      “面辅料不标准?没有QA流程?直播间卖的货要什么品控?反正退货率都那么高”;

      “有助于版权管理?他们的款全是抄的”。

      有点心想做的,纠结半天改造钱。(其实摊到每个工位也就1000元左右,传感器是加装型,不需要换设备)

      “这改装钱,我得靠稳定接单一年才能全部赚回来。一年之后我这家厂还在不在、还做不做这些,我都不知道。”

      最后做成了几单,全部都是大厂(例如莆田那)。但他们不是为了制造升级,而是拿政府补贴。

      驻厂的同事就经常吐槽:

      一,利润太薄,大头被店面经销和互联网电商拿走,到手净利也就8%左右。这点钱让他们搞制造升级的投资,肉疼;

      二,现金流不健康。工厂承担了大量垫资,小点的厂很难拿银行贷款。因此不仅要靠贷款,还要靠地方的商会和**,经常有好几笔周转资金年化成本在50%以上;

      三,地租房租上涨。原本是工业园区,算便宜;但地方政府这些年在附近搞房地产,价格全起来了。有的老厂一算账,干脆直接卖地走人;

      四,最重要的:多数问题都可以用人解决。很多用工无合同无协议,很多小厂半死不活,只要给钱,就会有人愿意代替机器和算法。

      防止工人手被割伤的防护装置(我忘了那玩意叫啥)都不舍得装,装你这个?

      最后同事跟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萧山那家能做:因为那家是接外资的单,客户管得严。不能随意加班,工时工值算得非常细,所以有动力去优化产能。

      本土客户完全没这些司法约束,他们只要低价,不在乎工厂是怎么挣这份钱,那很多小厂也只能不择手段。

      这事是一中科院老哥拉我去的(不然我一互联网的怎么会接触这行),我后来找老哥吐槽,老哥也自认走眼:

      “我以为产能过剩就该优化升级,没想到他们这行是直接不做了”。

      我当时心想:哥你以前做的不是国企的改造就是新加坡的石化项目,这些产业都有稳定可靠的政府投资。民营制造业哪有这个,多数是走一步算一步。

      总之去年我们就告别了这个项目,这家工厂留着那条产线做个示范间给领导参观。大家的主要做货方式还是小单摇人、大单堆人。

      杭州是个网红之都,但网红们并没有给杭州带去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国内也就申洲这些稍微储备了一点技术,但产线应用上还是偏低。像shein这种千亿跨境服装电商,线上数据做得很精细,线下产能管理依然靠人来回跑厂。

      数据化、系统化、实时化的三化改造,估计起码五年内还是让步于人肉管理。

      所以我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只能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在于:政府投资管够,进名单的产业按千亿投,各地政府基金敢无脑梭哈。

      谨慎在于:产业升级不是造空中楼阁,需要有一定的中低层应用。

      我参与过的这条服装产线,和接触过的一些玩具小3C智能制造,产业本身是低层级的,但改造所应用的技术和元器件,是高层级的。

      这些庞大的中低层制造业如果有足够的利润和预期去做产业升级,那政府在空中造的半导体等高尖新投资就有了市场,能落地,能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中低层产业对产线和生产设备的升级都不抱期望,那超前投资就要自己循环出一个应用市场,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工厂没把5G用起来,那投资就只能摊在民用那。

      和新能源汽车、光伏不一样,工业互联网对中低层工业市场的依赖度要高很多,接入设备量和在跑数据量才是核心。这是一条需要以面抬升的路线,而我国现在还是适合以点突破。

      升级的核心是需求。很多制造业现在没订单而没需求,或者有需求但无投资能力,他们升不动。

      最后玄学点地说,还是物贵人贱。

      如果人比物值钱,那流程和工艺都得被迫围绕着人去做优化,自然会升级。

      就像那家外资厂,每个月工人加班情况要报备海外客户的法务。人的边界被划清楚了,你只好到设备和对生产的管理上找钱。

      国内很多厂是物比人值钱,产线高效运转是第一优先,人是维持这种运转的一种资源而已。那你升级物干嘛?先去从人的身上找钱。

      所以我有时候想:劳动保护真不一定只是成本,从长远看劳动保护一定推进了内需和产业升级。限制劳动时长不仅是让劳动者有更多时间去娱乐去休息去消费,更能够引导工厂将投资转入产线升级。

      但只有这一条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亲工业的稳定地价、稳定不波动的税负,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变得有钱,内需。

      以上这些条件很多还不成熟,有些甚至恶化。所以产业升级还只是政府特定产业超前投资的范畴,整体上离市场应用循环还有点远。

      现在本质上还是个物贵于人的产业环境。

      通宝推:树上的牛,大神盘古,高地,青菜园子,放牛郎,脑袋,千里不留行,达雅,审度,胡辣汤,
      • 家园 还是要搞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把那些血汗工程全部关掉,腾出市场给正规厂家,让正规厂家有利润有有市场可以搞产业升级。

      • 家园 这篇写得很真实

        外部厂佬的反应基本如下:

        “小单快单?我们现在就能做啊,一个电话喊几个阿姨大叔过来就行了呗”;

        “面辅料不标准?没有QA流程?直播间卖的货要什么品控?反正退货率都那么高”;

        “有助于版权管理?他们的款全是抄的”。

        有点心想做的,纠结半天改造钱。(其实摊到每个工位也就1000元左右,传感器是加装型,不需要换设备)

        “这改装钱,我得靠稳定接单一年才能全部赚回来。一年之后我这家厂还在不在、还做不做这些,我都不知道。”

        最后做成了几单,全部都是大厂(例如莆田那)。但他们不是为了制造升级,而是拿政府补贴。

        这里所说的,跟我所见的全都符合,说到底,就是成本的问题,最后一点显示的是,拿了补贴之后,算了账,成本下来了,就愿意做技改升级了。

        我曾经看过一个项目,某厂的产品,有用在天宫一号上面,算是有实力的厂了,他们非常想提高生产效率,当前的做法是半自动化,每个工位还要配一个人,产出是每人每天8-13个产品,一个工人的成本,算下来要7-8千左右,老板的提的要求是,如果能在一到两年内回本,他就愿意投,否则他就不下注,无他,唯竞争尔,利润薄,投资过高的话,成本也高,肯定会被对手淘汰出局。

        服装加工的竞争更甚,东南亚,甚至非洲的人力成本更低。

        结论是,市场竞争会迫使工厂尽一切努力压低成本,只有当提高的效率所带来的额外效益,能足够覆盖技改升级的成本,才会有人做。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事是这事,理未必是这理

        本楼描述的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物贵人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概可能是物太贵,也可以是人太贱,楼下跟贴,定性是人太贱,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提高人力成本的说法,是不对的,该做的事是提高国民收入。提高人力成本和提高国民收入似乎都一个样:工资收入(相对物价)增长,本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分蛋糕,后者则是造蛋糕和分蛋糕。提高人力成本很简单的,如早几年鼓吹的那样,法律上把最底工资往上一升,就好了,立竿见影。提高国民收入,就很难,要做很多工作,耗时很长,纠纷很多。提高人力成本,国内的典范就是“改开”吧,分光卖光吃光。

      • 家园 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
        通宝推:高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