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 涅槃

      <<史记 淮阴侯列传〉〉对于韩信的生世只有一句话,“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其父母家人皆无记载,就好象凭空冒出这么一个人似的,相比张良和萧何,韩信的家世如同迷雾一般。〈〈留侯世家〉〉开篇详细介绍了张良祖先事韩王的经过,确认了张良是六国遗贵的身份;而通过对萧何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沛县的一个小吏,也算地方上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家族,家境应该在小康以上;韩信的记载相比较就显得太突兀了。这一点很令人费解,据说史迁少年游历时到过韩信的家乡,了解到不少关于韩信的第一手的资料,为什么在记载中连家世都没有呢?推究起来,应该是韩信的家庭背景相当一般,无任何出彩之处,既不象张良一样有累世为诸侯公卿的资历,也不象萧何一样家境殷实,十足穷光蛋一个,治史者也不屑罗列其家世了。〈〈汉书〉〉中比〈〈史记〉〉多记载了一段关于韩信葬母选址的八卦,如果属实的话,可以推究其父应该死的更早,很可能在其未成年就去世了,而其母在他年少时也死了,这样看来,韩信的身世就相当可怜了。不过我又搜寻了一下关于韩姓的起源,查到韩姓是源于姬姓,最早可溯至晋侯,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市一带。(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阳翟即今禹州市)。我认为韩信的家族应该是韩姓的旁支,很可能早在秦灭六国前后就来到淮阴郡一带,如此说来,韩信可以说是祖上辉煌,现实中却穷困潦倒的典型,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他早期的性格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这在他早期的行为中,也可以表现出来。

      在与人交往中,我发现一个人的出身对其性格的养成有很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早期的性格有很强的影响力。比如说,一个双亲健全的孩子,比一个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更平和些,但韧性稍嫌不足;而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可能比较偏向暴戾和偏执。家庭殷实的小孩对人生的看法更乐观,但可能缺乏进取心;出身贫寒的小孩往往更坚强,但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悲观和仇视。

      试着分析一下韩信的性格养成。史书上说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韩信父母死的早,家里穷困潦倒,也没有当公务员的资格,更不是经商的材料,真是无计为生,因此只能厚着脸皮到乡里人家蹭饭吃,说的难听点就是讨饭。一个大男人,不能养活自己,靠讨饭为生,可想而知乡亲们对于他的看法如何了。韩信小小年纪,就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于生活的艰辛更是比其他人多一层认识,这也是后来武涉和蒯通力劝其独立时,他对刘邦的“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感激涕泠,终不忍叛。一个从小就不能饱食的人,对于贫乏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对于粮食就特别珍惜),这也是后来韩信对于到手的一切异常珍惜,患得患失的原因,他不象陈胜,陈胜是一无所有且被逼得走投无路,所以孤注一掷;他也不象后来反叛的英布,人家是早早就享受到爵位和权力的荣耀,不懂得失去的痛苦,因此萌生了冀望能再上一层楼的野心。韩信只是无以谋生,常从人寄食,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有一定的压力,但还缺乏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如果没有外人推动一把,很可能韩信会一直沉沦下去。孟子说大丈夫要历练种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事,其实历练磨难只是对性格品质的塑造,如果没有与之抗衡的勇气,那也无法成就一番事业。恰逢此时,韩信遇到了早期生命中的三大贵人,这三个人的行为彻底打碎了韩信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无意识中让韩信在精神上得以重生。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

      首先就是韩信跟着蹭饭吃的下乡南昌亭长的妻子,书上说韩信“常数从其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这个亭长让韩信蹭饭的动机已经无从知晓,不过从后文中可以知晓,韩信的穿着装饰还是比较考究的,俗话说“烂船还有三寸钉”,人虽然穷,但气质上还是异于常人的,这在后面还会讲到,此处不再繁述。总之这个亭长大概也不是势利眼,对韩信还是另眼相待的,于是韩信跟着亭长过了几个月不愁吃饭的好日子,可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受不了了,你一个大男人有手有脚,不自食其力却整天蹭饭吃,真是没出息的很。于是就“晨炊蓐食”,让韩信赶不上吃饭的点儿,一来二去,韩信知道了亭长妻的用意,于是“怒,竟绝去”,这是韩信第一次对自己的寄生行为有所觉悟。怒,不仅仅是对亭长妻的行为的愤怒,因为前面说韩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很多人都很讨厌韩信的这种行为,但都没有用这种羞辱性的方式拒绝韩信,而亭长妻的做法就是很明白的对韩信表达,我们家不欢迎你这个吃白食的,吃的喝的有的是,就是不给你吃。这种对人格的羞辱是韩信从未经历过的,韩信在愤怒的同时,对自身的行为也有了第一次的审视和反思。

      第二个贵人,是一个不知名的洗衣妇,也就是书上说的漂母。韩信一怒之下从亭长家跑了出来,可肚子还是饿呀,怎么办?于是就跑到淮阴城北临淮水的地方钓鱼,在那儿遇到了一群漂洗衣絮的妇女,其中有一个妇人看到韩信饿得不行了,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是,韩信大喜,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的。这种许诺在当时完全是吹牛,自己都吃不饱,又怎么来报答人家呢?所以这个妇人很严肃的告诉他,“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意思是说,你一个大男人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看你长的白白净净高大壮硕象个公子哥儿,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我还指望你回报不成?

      如果说亭长妻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教育韩信,这个漂母就是给予韩信醍醐灌顶一击的圣母,前面说过韩信在当时确实落魄,但还没有沉沦,衣装样貌都不同一般的乡间鄙人,漂母在给予他食物救助他的肉体的同时,也救赎了他的灵魂,她用严厉的斥责唤醒韩信麻木已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韩信说我要报答你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敷衍,是对自己不齿的蹭饭行为贴上一层华丽的装饰,而飘母却毫不留情的扯下了这层遮羞布,直截了当的戳穿了韩信当前的真实境地。我认为韩信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强迫自己相信寄食行为是乡人对一个遗贵理所当然的供奉,自己到别人家吃饭,该感激的应该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漂母打碎了韩信的这种幻想,将韩信拉到现实中来,自此,韩信完成了对“我是谁”这个命题的自我修业,自此,韩信将重新考虑和规划他的人生。

      对韩信性格养成起重大影响的第三人是一个流氓少年,也就是所谓的泼皮,我看这段史料往往会联想到水浒中杨志卖刀一段中的泼皮牛二,几乎类似的情节,两个人都说,“有本事你把我杀了,要不然……”,当然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了,牛二被杨志宰了,这个少年却在韩信发迹后因祸得福,也算一个奇迹。关于韩信跨下受辱,历来都是作为大丈夫能屈能升的事例而宣扬的,我虽然不反对这种认识,但我却觉得不仅仅如此。

      首先分析一下韩信配剑的心理。在秦以前,配剑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种是贵族,一种是武士,也就是后来的侠,韩信家道中落,一把配剑也无法做为身份的象征,况且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尽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阳铸成十二铜人,对私自铸剑配剑是限制的,那么韩信为什么要剑不离身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为了充门面,家底没了架子不能丢,老舍的《茶馆》中形容晚清的遗老们在民国穿着破褂子溜鸟,见面依然请安,除了一种习惯以外,也含有对过去好日子的追忆和对现实的迷茫。韩信的配剑行为也包含这方面的心理因素,属于一种心理暗示,“我是贵族的后裔,我有资格配剑,我虽然落魄,但跟你们一般人在地位上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也是一种给自己自信心的表现。

      另一层考量可能是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就象前不久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的情景,小混混周星驰模仿当时第一黑帮斧头帮的装束,在自己身上画了一对斧头做为标记,意思就是说谁谁谁当心点,我可是斧头帮的一员,惹了我没有好果子吃的。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关于秦汉时期的侠的文章,对当时大众社会中那种对侠义精神的模仿和崇拜做了一点阐述。当时的底层社会,对于侠报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模仿侠的不吝生死、好勇斗狠是有浓厚的民间基础的,当时许多人包括张良都“好任侠”,韩信跟随潮流也是一种时尚,或者说是一种追求归属感的心理,韩信在落魄中的时候,很多人都讨厌他,欺负他的人一定很多,那么配剑装任侠的行为,可以有效的吓退一部分的恶意,有效的保护自己。我们常常在武侠小说中看到侠客来到黑店,无意间露出腰间的刀剑,本来动了歹念的店小二不得不放弃坏念头。韩信这么做或许也有类似的打算,可惜啊,就象周星驰勒索遇到一个弱智理发师,“斧头帮诶~你怕不怕?!”“你勒索我!我~不~怕!”韩信同样遇上一个泼皮,或者说也是一个任侠精神的追随者,冲着韩信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囐下……”意思是说,你长得高大,又配有剑,但我认为你胆子很小,有本事你杀了我,如果你不敢,那就钻我的裤裆吧。”我现在很佩服这个无名的心理专家,一眼就能看穿韩信的本质。韩信性格中最大的弱点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与强者对抗时,往往经受不住压力而屈服,这在他以后的日子里还有所暴露,并被另一位熟知他性格的大师所利用,按后再说。韩信此时屈服于那位泼皮的淫威之下,做出了有辱人格的行为。可以说,这位少年将韩信最后的一点矜持打碎了,从此,韩信在当地已经没有立足之地,被完全孤立了,跨下之辱成为他人生的一大精神枷锁,但也最终唤醒了韩信,彻底抛弃了得过且过的苟且心理,横下心来寻求自我实现的光辉道路。杨志在去东京之前,宦海沉浮,但始终没有丢弃封妻荫子的幻想,直到忍无可忍杀了牛二,才最终完善了他的人格,踏出上梁山的第一步。韩信的成功,也要感谢这位无畏的少年,他在韩信自我救赎的道路上给予最大的一击,自此以后,韩信跟过去的韩信彻底告别, 一个野心勃勃,渴望出人头地的新韩信已经破茧而出,他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能让他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不久,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 家园 哈哈,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推断,我看楼主说得很有道理啊

        我一直也觉得原先那种传统的说法有些不太让人信服。

      • 家园 精妙好文,值得鲜花
      • 家园 好文,期待下文中。献花!
      • 家园 很有意思的分析

        按照古人微言大义的风格,上述事例大约也是在某种认识下才得以列举和流传后世的。这或许算得上人性不变的另一个辅证吧。

      • 家园 开篇就精彩,热切期待中

        我一向也这么认为,人物性格和其早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仔细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看法。

      • 家园 【原创】史记是不朽的名篇~

        看到说韩信不被记述身世,颇有感怀。

        金瓶梅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的人怎么也绕不开这部不雅之作,原因就是因为从金瓶梅始中国的文学才郑重其事的描述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平民的日常点滴,而之前的所有著作无一例外都是将相王侯公卿大夫。不过这也难怪,从甲骨文开始,文字就掌握在统治阶层手里(巫师,具有天授神权的力量,其位常常位居部落酋长之上),因而中国的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话语权的象征----插一句,我觉得这也是鲁迅主张汉字拼音化的最根本理由---因而,也就只有中国的文人天生就有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说到史记,不能不提中国历史的断档。史记为诸多学者怀疑,最大的疑团就是开篇数“张”,完全是神话一般,且无任何史实考据,许多疑古论的调子因而阴魂不散,层出不穷。但是小子认为,倘若因此就怀疑史记的真实性来实在是有点。。。

        司马迁宫刑之后仍坚持做史记,可不仅是为完成其父多年未了的心愿,其中也有太史公求史写实的真意。也由此,史记的叙事,除感情描写(太史公的评语,也有人据此认为史记不算正史,可笑!)之外,所述事实至今没有被证明有任一件是捏造臆造的,反而诸多证据在逐一印证太史公的煌煌巨著。呜呼,史记,伟哉!

        然后,开篇数张又作何解释呢?

        小子以为,上古的史官,自恃柄笔天书,不畏强权,虽死而直书。(此风自华夏诞而始,至今不绝,为我中华之灵脉所在。叹兮!)世人皆知始皇焚书坑儒,其实才坑了几个儒焚了几部书阿,比起后世的皇帝简直是慈悲为怀阿。当然,焚还是焚了点的,不过毕竟还有史书可留,也因此,才能任太史公躲在汉国家图书馆中博览上古的一切史书文籍,当然说全部也太过了,不过太史公为了史记的不可动摇的可信度,对所有不确定的事情一律采取不写不记的态度,因而,史记所记述的史实应当不可置疑。至于我们不知道的诸如踩脚丫子而怀孕的事,小子宁愿相信是我们没有证据而不是太史公生编硬造。

        补:钱穆好像考证说太史公骗人,把我们当猴耍,把孙武孙膑当作一个人,呵呵,最后的事实证明是钱穆把自己当猴子耍了,呵呵(刚看李敖有话说听来的)。

        关键词(Tags): #史记#不容置疑
        • 家园 其实《金瓶梅》也没有那么厉害

          把《史记》和《金瓶梅》相比有点不伦不类。

          《金瓶梅》虽然现在大陆又有很多人推崇,其实倒不如说是对前些年被查禁的反弹。说到底,《金瓶梅》也同时是一部淫秽小说。要研究淫秽小说,自然还是要有些高尚的理由的。不然自然会有“岳不群”出来卫道的。

          其实如果对《金瓶梅》的查禁一直进行下去,那么可以预见的一点就是《金瓶梅》最终湮没在历史中。成为无数被历史所湮没的书籍之一。

          所谓不朽的著作,是要由人们流传下去才会不朽。即使是“不朽”,最多也不过领几百年的风骚罢了。这倒不是因为历代的查禁,而是时代变化,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口味罢了。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莎士比亚的时代是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同一个档次的东西。随着时代的漂移,这东西逐渐高雅起来。然而到了今天,还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莎士比亚?又认真看过莎士比亚的戏剧上演呢?

          《金瓶梅》的命运也不过如此罢了。

      • 家园 前几日CCTV10厦大易中天讲的就很好。
        • 家园 可以把易中天教授讲的内容贴出来吗?
          • 家园 粘过来了,这个人讲东西还是很诙谐的。

            6月22日 《韩信身世之谜》 易中天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7日 09:35)

              主讲人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

              内容简介: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说明韩信曾经是布衣,最贫穷的时候,他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

              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他是个不讨人喜欢人。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等待实际,最终他遇到了一个时势,也遇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精彩讲述《韩信身世之谜》。

              (全文)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棉花,这个布是麻布,第二: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第三:好带刀剑,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他是带刀呢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带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古汉语它为了好听,它往往要用两个字,第一个字往往是虚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后面司马迁还写到,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我们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故事,往往说铸剑铸剑,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一个人跳进去,跳到炉子里面去,这时候一把剑出来了,就是这个宝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我们看武侠小说,大侠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的,或用两把铁锤?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配一把剑,风流潇洒,剑很高贵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么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个人讨人喜欢吗?

              他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亭长可以推测他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高半级,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南昌亭,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两个概念。这个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这个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老婆一肚子气,最后他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天不亮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了早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讨厌他,一赌气,和南昌亭长绝交,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然后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饭给他吃,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韩信在这个时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于是淮阴市上就有一个地痞无赖,市井无赖。有一天就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也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一大群人都来看热闹,这个家伙就说,你不是有刀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刀吗?不敢?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大家都看着韩信。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它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一市人皆笑,整个的街上都笑,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而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柏阳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猛然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碰,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你才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论的是谁呢?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它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个,我说这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所以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一个男人不能够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远大理想,牺牲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志向的这样一个英雄,那么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又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他的推荐者,他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管着刘邦的所有的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丞相。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就逐步地都离开他,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手下的将军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嘛啊?而且我的想法,我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出来,都没有人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他也走了,他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自己就追了过去,连夜追过去,去追韩信,这个时候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能跑了,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跑了,刘邦简直是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以后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浑身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嘛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追谁去了?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的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可不一样,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

              什么叫做国士呢?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你怎么考虑,你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汉中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的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萧何说是这样吗?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大将军是什么?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不行,刘邦说怎么不行,萧何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个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一个职务,你像叫阿猫阿狗一样的,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韩信这样的人,不愿意在你手下干,刘邦说,那你说要怎么办,四个条件,第一择吉,你要选一个黄道吉日,第二,斋戒,你要把什么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第三,筑坛,你要专门建一个拜将坛,第四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都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刘邦说,好吧,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他确实有一条优点,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他一定采纳。所以萧何提出这些条件虽然对刘邦来说,觉得是一个很不能让他接受的条件,他也照办了,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大将军,这个时候,全军哗然,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将军,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这个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案,杀猪宰羊地不知道要干什么,都以为自己可以当,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书,哎,名不见经传的韩什么信,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

              那么这个事情说起来它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并不认识韩信,他甚至也没有说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谈谈话,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一个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就做出了这么大的一个重大的决策,靠得住吗?所以拜完将以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有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好,韩信说,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开始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就一下子答不上来,司马迁写到,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他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就好打交道,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他不听真话,他专门想听假话,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他,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韩信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他说自己曾经在项王手下当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的特点,第一个条是什么呢?是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上,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可是要封官,不给。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论功行赏,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封个小的,大失人心,另外他一路烧杀掠抢,他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您汉王,进了关中以后,所做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汉王去到秦地去当王。所以,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刘邦一听,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清晰的对整个局势的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

              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考验。因此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天才,他指挥了一些什么样的战斗,这些战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些战争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又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过失呢?请看下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之功过之谜。谢谢!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责编:兰华  来源:CCTV.com

            外链出处

            还有三篇讲他的,都在这儿,点前面文字标题可看文稿,点后面摄像机符号可看视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