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及清末民国战斗力鄙视链 -- 狂草舞茅

共:💬705 🌺9643 🌵1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时国人对于会党组织的了解也不深

                                    一般来说,国人也是排斥组织的。

                                    只不过,这个高级信仰的组织自有魅力。

                                    对于苏联来说,国党组织庞大,虽然不纯,但是也可以用。

                                  • 家园 我觉得是中共给了国民党掌权的机会

                                    有了中共党员加入军队,军队战斗力是不一样的。

                                    以杨虎城部队为例。杨虎城是关中刀客出身。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号召会党都出来二次革命,河南出了白朗军,陕西的哥老会和刀客们出来组织了靖国军,杨虎城是靖国军中的一个支队。

                                    靖国军和北洋军你来我往,斗来斗去,直至冯玉祥掌握陕甘,开始屠杀靖国军。其中宋哲元一次就砍了5000靖国军俘虏。

                                    在中原大战中,杨虎城就自然站在蒋介石一方。但蒋介石也限制杨虎城,引入东北军和杨虎城竞争陕西资源。杨虎城张学良待遇一样,逼着剿共,损失一个旅缩减一个旅番号,结果就是西安事变。

                                    陕军规模不大,才3万人(为和冯玉祥西北军区分,以下把杨虎城部队称为陕军)。西安事变前后我军往陕军中派遣了大批党员。此后,战斗力很普通的陕军突然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换若两人。

                                    这支部队的主力2万多人在中条山坚守约3年,作战方式不仅有阵地战,还有游击战加运动战,战术号称七路半,打退日军无数次进攻。日军在中条山不能前进一步,保卫了陕西。

                                    老蒋嫌这支部队颜色太红,就把它划归河南蒋鼎文指挥,脱离我党在山西的根据地。

                                    蒋介石又派了多几倍的力量去接防中条山,接防军队中从陕西征兵很多。但即便仍有许多陕西人防守,中条山很快就被日军彻底攻陷。

                                    陕军在河南,日军攻克郑州。陕军立即反击,收复郑州。然后调到在广武(楚汉对峙的鸿沟附近)与日军对峙两年,残酷的拉锯战一直未停,日军和中条山一样不能前进一步。1942年河南大灾,陕军主将孙蔚如和赵寿山等人把关中老家的良田全卖了,买成粮食赈济河南灾民。作为杂牌军本来补给被克扣得很惨,陕军依然每人每天匀出2两粮食给灾民。

                                    这些行为和八路军太类似,激怒了蒋鼎文,把陕军调离广武。河南老百姓挽留陕军,写信给蒋鼎文把陕军比成岳家军。

                                    老百姓越挽留,蒋鼎文就越下决心把陕军调走。

                                    陕军离开广武,去防守虎牢。接防蒋军在日军攻击之下一溃千里,老百姓痛恨蒋军无纪律烧杀淫虐,自发缴了汤恩伯中央军的武器。这就是豫湘桂大溃败。

                                    蒋介石从开罗会议三巨头到雅尔塔会议无参与资格,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教员冷眼旁观,自后就不仅是红色割据问题,而是有了席卷天下的壮志。

                                    陕军在虎牢和日军激战九天九夜,是极少数打退日军的部队。这简直显得中央军太无能了。

                                    蒋介石怒了。直接把孙蔚如和赵寿山明升暗降,调离部队,当了光杆司令。由一个集团军(38和96两个军)缩编成一个师。

                                    陕军无法生存,只好投共。其中孔从洲率55旅起义,后来成了毛泽东亲家。

                                    没有中共党员,北洋军阀灭孙中山蒋介石就是一盘小菜。

                                    通宝推:偶卖糕的,acton,黄序,天狼星,凤城,nettman,
                                • 家园 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以为南昌起义成功就会如何

                                  这个观点实在是太教条了。只有血的教训才能导致灵活。

                      • 家园 续3

                        下面的东西,主旨是争论。

                        先把时间线跳到 清末,讲讲导致武昌起义席卷全国的南北会操怎么玩脱的。我之前有个回复说,不是一代代人努力,纸面上的数字,满清难以撼动。南北会操背景之一是,新军36镇整编结束。南方革命党人借着满清新贵在慈禧之后的一系列激进策略下起义此起彼伏。因此借助南北会操对南方革命党人宣示武力形成威慑是一种必须。但是怎么清廷自信满满的南北会操瞬间,就成了武昌首义革命席卷全国呢。我这里略展,话说辛丑条约签署后,清廷下决心启动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其中涉及财税部分这里按下后面说。先说和直接影响武昌起义的内容。

                        首先是,废除科举,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量士绅阶层的 子弟因为断了科举前程大批转向革命党。他们中因为有大量官僚子弟,在中国这次近现代化转型中,他们又接着关系网走了新军的路子成为新军中下层军官。

                        其次,满清对革命党渗透新军不仅高度警惕而且对官僚子弟被革命党影响同时渗透新军也有所察觉。因此在彰德会操(后面会结合清末财税一并讲)重新获得新军控制权后。因为满清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重创,几乎到家家戴孝地步。不说其他,满清最后一个合格的总理大臣荣禄。他家族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父辈和同辈子弟几乎死伤殆尽。(荣禄的祖父战死在新疆)大白话,到清末新军编练成熟,满清嫡系甚至旁系的子弟已经无法组建有效的军官团填补新军中下级空缺。(军官团会结合湘军争论那会说)于是,满清折中的治理反方案是,控制中上层军官同步把协(相当于西方的旅)以上调兵权牢牢控制在满清中央。

                        最后,清末对满清高层的暗杀尤其是对安徽巡抚恩铭以及有北洋控制权的良弼刺杀,对满清高层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下面回到南北会操怎么玩脱的。简述就是,所谓南北会操就是南北新军协同操练全国一盘棋调动。因此,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部队集结。协一级的军事调动下方到地方。类似,清廷只要控制协一级军官就可以遏制新军成建制的起义。(此前新军起义多在连营级)这次南北会操,革命党实际获得了只要控制了协一级的军官,就可以获得成建制调动新军赢得起义成功的便利条件。在武昌这个被控制的协一级指挥官就是黎元洪。

                        其实南北会操模式,此前已经有成例。袁世凯训练的北洋六镇,就是在 河间会操和彰德会操那会在新军中脱颖而出。随后,慈禧用高超的手腕迫使袁世凯交出北洋兵权。但是为了稳定北洋军心没有 处置 袁世凯。为后面袁世凯逼迫清帝逊位埋下伏笔。说到这里,我们不能简单从从偶发从一系列的偶发事件来看待历史进程的推进。本篇核心是财税。以清末一系列会操展示的新军训练成就,实际还是围绕财税主旨讲。训练新军,和清末一系列近现代改革及其背后的财政基础是如何建立的。

                        时间回到咸丰登基,接着上一篇实际说 白了就是,从咸丰登基那天起,清廷中央财政见底了。后面我们都知道的太平天国运动像摧枯拉朽一样把满清一度拖进了死亡边缘。十年中,不仅江南财税重地尽失,而且广东自南洋华侨筹款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起,已经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与摇篮。仅仅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在两广大小300多次。没有南洋华侨,和广东本地 的财力支持根本不可能。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满清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也在剿灭捻军的过程中全军覆没。不仅如此,伏击僧格林沁的捻军首领 基本没有背负受型。这时的淮军,养寇自重满清几近束手无策。索性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李鸿章,这批上层汉族官僚 在中国内外危局还还愿意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维持满清这个摇摇欲坠的 格局。而这时候满清上层,也开始了自身救亡的探索这就是 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的评价网络和实体书已经可以说汗牛充犊,不需要我来抛砖引玉。这里我想补充的是 几个历史插曲。

                        1.在洋务运动初始,满清征集25个精干官僚赶赴全世界各地考察。其中考察路线最长的一位,我最近看介绍,行程2.6万公里。路线遍及南北美洲各国。这个官僚留下的各种考察资料以及搜集的沿途国家有关资料多达2000万字之巨。

                        2.在甲午开战前,包括日本联合舰队在内的现代化舰船,日本保有五十艘出头,中国光现代化商船就超过70艘。其他现代军工体系中的从钢铁到火炮生产,乃至其他军工体系的配套产业中国产能都超过日本产能 70%。

                        3.由于前期系统的考核,甲午开战前,中国购入的德国穹顶舰(既定远、镇远二舰型号 )实际是德国舰队还没来得及装备的先进型号。该型号实际是无畏舰出现前的最强设计。尤其其出众的防护能力(当时克虏伯的火炮不如英国人射击)马汉在海权论中以甲午黄海海战为战例,判定未来军舰发展方向是要塞舰队。这其实就是 定远镇远走的发展路线,而不是日本购入三笠号那会英国人的快速舰队速射炮路线。一言以蔽之,甲午黄海海战中失败的一方,他们的海军发展路线实际代表着未来方向。

                        在洋务运动之后,辛丑条约后满清的改革从财政上把1894年甲午战争后的财税收入950万两提高到了1905年水平的4500万两,如果叠加办铁路邮政还有一系列近现代化工业的收入,清末 财政盈余一度超过亿两。也因此辛丑条约后十年,满清完成了36镇新军从训练到装备更新的 替代。这就是我说的,仅仅从纸面看满清还有救。

                        实际在彰德会操后,满清中央重新拿到了纸面上的军权。(在湘军崛起之后)同样,通过转移厘金从地方到中央。收回地方铁路为国有。通过对外借贷,兴办新式工业体系以及配套的交通体系,邮政体系,教育体系林林总总。如果只看纸面上的大清,不仅实现了自洋务运动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大清中兴。彼时,大清立宪虽然被戏称皇族内阁但是还是给了四名汉族官僚所谓进入十三内阁成员的体面。但是,从纸面上看,从所谓法律技术看,大清立宪草案,是最接近西方宪政的宪法草案,后世的北洋与民国都是渣渣。再从纸面看,1911那时候大清的GDP是世界21%。(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而明治维新大获成功的日本比重是 9%。

                        曾经和朋友就慈禧的历史作用以及满清历史地位的有关争论中。我接受了一个朋友的这样的假设:既如果满清支撑到一战爆发无论 满清是倒向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国。都肯定扛不住,从一战到二战之间的民族国家独立狂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 的基本版图上对边疆制高点的优势基本会在这波民族国家独立潮中荡然无存。(参照奥斯曼土耳其在一战后结局)而且基于满清对一切进步思想的扼杀,如果晚清到一战后才覆灭。那时候的共产党即时获得新生也必然过于孱弱。也就是说,错过了1911年这个点,新中国的格局会和现在大有不同。

                        不管我们怎么假设,纸面上欣欣向荣的那个大清1911,一次微操瑕疵就被革命党掀了桌子。

                        大清亡了

                        为什么

                        通宝推:光头佬,天堂,青青的蓝,狂草舞茅,wild007,凤城,心有戚戚,
                        • 续3
                          家园 人心尽失

                          大清天生缺陷,害怕翻盘,一直堤防,前期靠人头滚滚+奴化教育,已经人心尽失,后期还假装宪政!已经没有人相信和愿意维护他们的江山了!

                        • 续3
                          家园 由于苏俄的原因,大清不一定会被分裂

                          一战之后确实民族自决风潮盛行,如果大清加入同盟国那就没救了,但是如果是加入协约国,则不会被分裂。

                          首先汉族政权取代满族政权,由于偏居东亚,参加一战武装力量不会有损失,汉族政权可以继承下来,而这些武装力量,已经足以压倒周边藏疆蒙,只要外国不干涉,可以控制边疆地区;

                          其二,有能力插足边疆地区的,其实就是俄英,俄国已经革命,自顾不暇,如果当时中国是统一政权,外蒙也不会失去;英国则为了遏制苏联,不能过于削弱中国,藏蒙满疆四个边疆区,蒙疆满和苏联接壤,英国没有让他们独立然后被苏联控制的动机,至于西藏,那时候已经半独立了,维持民国时候的特殊地位就可以,毕竟辛亥革命后,英国也没有努力让西藏独立;而美国呢,需要中国制衡日本,也不会削弱中国。

                        • 续3
                          家园 B社游戏维多利亚2中大清开化

                          洋务运动就是游戏中的开化,如果开化成功,那么大清就很容易征服世界。

                          游戏中基本大清开化后实力超强,基本就玩好以下几点就能保证开化了

                          1. 关税,各级税收全部最高,保证教育支出和行政支出。

                          2. 平定太平天国,增加军事研究点数

                          3. 向外扩张以加速开化

                          4.防止内部反动叛乱取消改革

                          开化后大清GDP全球第一,不缺钱,搞好军事研究,搞军工复合体,马上就能推到英国老巢了。

                        • 续3
                          家园 满清要支撑到一战

                          充要条件就是甲午战争不能打输,至少要打平。

                        • 续3
                          家园 说两句我的看法

                          首先不能低估清末建设成绩。比如云南第19镇,清政府足足花了370万两银子配备武器,包括马克沁机枪和山炮。一支步枪配1000发子弹。后来蔡锷发现嚯嚯边陲居然有这么强的装备。用来发动护国战争了。

                          但是不能高估清末的财力。辛丑条约导致各省对老百姓增加大量税收用于赔款。清朝只能把主要财政收入抵押给外国银行团,赔款不仅利滚利,汇率再被斩一道。

                          清朝绝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建陆军,而且根本没建成36镇。清末军费比例之高,比北朝鲜还先军政治。

                          总之,清末比民国黄金十年强。清朝灭亡和民国吏治彻底腐败,是和废除科举很有关系的。不废科举肯定完蛋,但废了科举还不如不废。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正途与捐官比例1:4,光绪后期,4:1。

                          科举也越来越腐败。张謇就是翁同龢硬拔成状元的。肃顺可是因为考试作弊杀了大学士的。

                          但是,科举选拔严格而公平,实际上咸丰同治时期救了清朝的,是科举考出来的人才。

                          废除科举后,秀才和文童们进了新军。结果就是辛亥革命。

                          但民国的混乱孕育新的崛起机会。虽然国民党掌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堕落的时期,和南明差不多。

                          通宝推:凤城,葡萄,
                      • 家园 续2

                        这里我摘录一些网络资料: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众商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并订下行规十三条。这个“公行”,就是十三行的由来。后来“成行成市”的行商比较著名的有十三家(初时亿徽商,闽商和粤商为主),而懂外语的同文行的潘振承则是他们的首领。

                        其实,“十三”并非定数,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各种买卖都聚集在这里。同时,海外列强美、英、法、荷、瑞等国的商馆也聚集在这里。

                        到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上谕,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十三行口岸,位于珠江边上,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到和珅管内务府的时期,十三号更号称天子南库。成为乾隆的钱袋子。

                        小时候喜欢从沙面到上下九 ,有一家书店附近竖着一块非常不起眼的小石碑止步石碑上书,达摩在此登岸。实际广州成为商埠的历史,远长于上海。但是,广东自古地处中原偏远一隅之地再加上唐宋广东还是官员流放的地方。经济上远比不上江南。所以,当乾隆合并几大对外口岸于广州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后。广州借助历史机遇在一系列的创新中腾飞。比如广东出口海外大宗商品之一佛山瓷,国内可能不出名,清代佛山瓷在海外可以不亚于茶叶丝绸的畅销商品。

                        关于十三行,多数人的直觉会有很多,比如世界首富,比如鸦片。这里梳理下直觉背后的细节。一般说的十三行实际是两部分组成,既1737年到1822之间的行商全盛时期,和之后到 1842年时期。要系统的介绍十三行始末,现在手里没有完整的资料。我试着梳理一下具体内容。在乾隆颁布四海关合并粤海关之前的十三行,比较杂乱。但是大体后世称十三行为天子南库的格局却是在那时候确立的。我们需要知道一些事实,既然十三号是皇家内务府督办的对外贸易垄断商行。网络上那些杂乱的信息,比如十三号一度占清朝税收 40%,基本不可信。还有后面一些类似的谬误,我夹叙夹议。十三号全盛时期,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他们中佼佼者,是潘姓的潘有度和伍姓的伍秉鉴定。这里说一个当时的习惯,因为潘有度出身庶吉士伍秉鉴捐了三品顶戴。而外商多以某官作为对十三号总商作为尊称。所以,网络上的谬误之一,是把外商作为尊称的潘家的潘启官和伍家的伍浩官作为真实的名字。而且,潘启官和伍浩官一样,在 十三行时期实际是代代这样叫的。潘启官和伍浩官各传了三代。潘家在 十三行时代前后85年基本贯穿终始,就经营时间谁也没潘家长。甚至,后来作为世界首富的伍秉鉴家族起家也是从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从潘家的同文行独立出来后开始的。具体内容后面说。我们回到潘家,在英国打开茶叶销路的是潘家的同文行以及同文行关闭后重开的同孚行。潘家开始衰败后,伍家在东印度公司扶持下 迅速做大。随后生意边际中美和英国殖民地。这里写一个插曲,当年美国独立战争起因的 茶叶事件。实际是,波士顿走私集团,面对来自印度的产业冲击引发的。这里的茶叶主要是同文行的。潘家经营风格和伍家有鲜明差异。潘家有明显的官商烙印,这点和潘有度出身庶吉士有直接关系。潘家喜好结交士大夫和官僚,后来潘家经营逐步没落与此不无关系。伍秉鉴除了捐了一个三品顶戴外平时主要和洋商与十三行的行商交往,是更纯粹的商人。也因此种下了伍家衰落的因由。这里按下,接着夹叙夹议。

                        从1757年四海关合并粤海关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有人统计过,整个十三行在此期间,对中国输入白银4.2亿两,在今天叫贸易顺差而从康熙年设粤海关开天子南开始到1842年打开国门十三行没落。中国对世界贸易顺差总共近5亿两。其中80%顺差来自粤海关独大期间。这就是垄断贸易的底气。1819年,有外商统计 伍家的家产,值银元2600万元。(注粤海关输入白银以银元为主,银两和银元在 1820年代的换算关系我没找到。但是网络讹传,伍家资产相当于清朝每年税收这个应该是银两与银元的误传)随后,在 1821年伍秉鉴因故被道光皇帝拿下了三品顶戴并失去的十三行的行首位置。第二年,十三行发生了一件标志十三行盛极而衰的大事。十三行及广州西关一部分大火。这里我梳理一个我此前也有谬误的地方。十三行,一开始设置在广州城外不假。但是,外商下货多在黄埔。盖因黄埔到 广州十三行这一段,暗流多礁石多不适合大航船同行因此,外商多在黄埔下货在更靠近广州城的 十三行交易。看资料介绍,这也乾隆撤销其他三海关的原因之一。四海关,只有粤海关 洋船可以直达州府腹地。其实早在1637年那会,标志性的英国军舰海上君主好,不仅是第一艘装备火炮过百门的军舰,也是第一艘 吨位超过1500吨的英国主力战舰。到康熙开四海关那会,英国即将和荷兰开战,积极备战的英国甚至已经发展出了3500吨的战舰。不如此,无法解释 乾隆的小心翼翼。回到1822年十三行大火,损失多少无法统计,但是根据外商记载。十三行一度烧融化的白银流出两里,预计损失白银 4000万两。那之后,十三行为了恢复元气,逐步开始了一个近现代让国人深恶痛绝的贸易,鸦片贸易。

                        好,我们回到财政线,把时间拨回到乾隆年。到四海关合并至粤海关那会,乾隆二十二年的清朝也到了极盛阶段。不管怎么计算乾隆时期满清政府的税收峰值,不管是2900万两说还是 3200万两说,那之后满清的岁入是逐年递减的。我看到的记载中到道光初年,满清岁入还是 2300万两但是扣除各省开支和赈灾拨款,归满清中央 支配的财税不到800万两。但是在扣除历年亏空的补偿,三百万两都不到。说到这里,看的人奇怪。即使到道光年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输入那么多白银,钱去了那里。

                        其实有关十三行的记载之一有这样一段趣闻,大致是嘉靖皇帝有一次说,其他钱可以不要,十三行上贡的槟榔每日不能少。说到这里,我要梳理的是,清朝的国家税收和作文天子南库的皇家海关收入要分开。满清的主要税收分三块,一个来自常规的钱粮税。一个来自盐税,最后来自包括崇文门在内的20大关关税。这三者占了满清国税收入的80%。乾隆年人口真正突破了明朝两亿的上限达到了3.2亿。我和朋友对满清的争论这里先说个线头。就是满清对周边疆域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重点之一是真正意义上把 新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此前,中原各王朝对西域有效控制基本不到70年。即使是元,河西走廊开始向西都是察合台系诸王。在忽必烈时代察合台诸王就支持阿里不哥甚至在蒙哥时代。蒙古第一次大分裂,就是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诸王和术赤系诸王同盟托雷系诸王的对峙。同样,即使到明代我们的南部疆域还局限在成都到乐山一线,再到贵州还是杨应龙之乱后开始有中央插足的。直接把我们南方边境推进到横断山脉一带,还是清朝时代的事情。我们今天控制周边所有制高点的格局实际奠定在满清。这里我结合我们内部的争论,不要神话满清之余。承认满清对我们疆域现状的功绩,也要厘清怎么搞的。我今天在讨论中是这样说的。吐蕃全盛时代,人口是唐朝人口峰值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之间的样子。对比全民皆兵的吐蕃帝国,就局部动员优势唐在吐蕃和西域方向对吐蕃是有劣势的。但是到满清和准格尔对峙的康熙雍正时代,中原人口逐步恢复到2亿到3亿之间。到乾隆反推准格尔那会。西藏全境人口三百万左右。其中,准格尔因为向东扩张受阻。从策妄阿拉布坦开始就不断向青海西藏渗透。甚至因为,康熙支持的拉萨汗受策妄阿拉布坦诱惑与威逼,迫害诗人达赖仓央嘉措在青海湖边自戕。整个前后藏地区不久就爆发反对拉萨汗的全面内战。这次高原内战,直到准格尔覆灭还不能有效平息。我今天对此总结就是,满清对周边的开拓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

                        1.人口绝对优势和生产力发展之上的综合国力,叠加清代康雍乾特有的韧劲。活生生耗死周边所有对手。

                        2.结合对江南的重税,有效调动全国综合国力。

                        3.火药的运用。这里补充的例子有一个可能引起楼主的不同意见。我看到的一份资料说,乾隆对准格尔决战。战备上,神机营为齐射准备的药子多到1200多万发。并且用更轻便的速射炮破准格尔的驼城战术。

                        上面大白话就是利用综合国力优势和火器优势对周边平推。其中不只是在对准格尔作战,对大小金川作战,十年征战耗银2000万两,叠加使用开花弹对碉堡群逐个破袭的平推战术。后对缅甸的战术也基本如此。某种角度说,火药战术就是堆钱的战术。满清对周边的优势,在乾隆那会实际是提现在持续作战消耗能力的财税之上的优势。

                        在乾隆三十二年,乾隆自查自乾隆十一以来的盐引账目。发现,有大约一千万两不知去向。乾隆急令户部复查,户部主事也奏称查无此事。把账算清楚后的乾隆帝,震怒不已,当即密令江苏巡抚彰宝前往扬州查办此事,只是彰宝这一查,结果却让乾隆帝惊心。二十年来,两淮盐运使预提盐引收入高达一千零九十余万两,除去历年置办贡品和盐院各项开支的四百六十七万余两外,竟然还有六百余万两的银子没有入库。(盐引收入,一部分归国库一部分归内务府,所以才有前面说的乾隆自查)盛怒之余,乾隆下了一道圣旨,不仅要追查自乾隆十一年来历任两淮盐运使所贪之银,还要扬州盐商补缴这一千余万两的白银。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将全部罪责独揽其身,他就是被乾隆引为知己的扬州盐业总商之一,御赐布政使之衔的江春。此后,乾隆对两淮盐案高拿起轻放下。责成盐商分十年还清,实际江春这笔钱一直还到去世。其中,乾隆三十四年和乾隆五十年两次从内务府拨款给江春经营。但是这对盐引亏空依旧于事无补。那之后盐引制度接近废驰,不过彻底禁绝盐引制度是道光十二年的盐法改制。其实从盐引制度的背后,我们看十三行和清末改革之前的满清财税是一样的。楼主曾经提示过,在江南满清贵族和江南士绅构建了微妙的分赃同盟。尤其在乾隆之后。嘉靖在乾隆去世当天就急匆匆诛杀和珅。虽然嘉靖抄家和珅得了十亿两白银。但是那以现金,和在册房地产商铺为折算。而且房地产和商铺以北京周边为主。以和珅之能,在十三行在江南的生意大多去了那里。和盐引案类似,去了分赃同盟手里。及至咸丰登基,在白莲教起义方灭(前后耗银两亿两),太平天国蓄势待发的那会。据说记载,完成登基仪式的清朝国库能动用的存银不过五十万两。(登基一部分钱还是借的 )

                        怎么办

                        (待续)

                        通宝推:楚庄王,田雨,狂草舞茅,林三,青青的蓝,桥上,驿寄梅花,西电鲁丁,凤城,
                        • 续2
                          家园 根据乾隆查扬州盐商的故事14年拍了《大清盐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