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独自美丽 -- yizhu

共:💬23 🌺210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独自美丽

    周四晚上,早早吃完晚饭。换上我的Karl Lagerfeld绣花小礼服裙,背上新买的Kate Spade小挎包,开上我的红色小Golf,前往国家艺术中心,一个人高高兴兴去听音乐会。

    曾经我和老公形影不离,什么事都恨不得手牵手一起去。

    大学时一个周末,醒来后发现阳光灿烂,湛湛蓝天,一时兴起,叫上当时还是男友的老公,两个人去了颐和园。当时正是春天,一进去,碰上盛开的玉兰花。那一天我们在颐和园玩了一天,兴尽而返。我答应老公,以后只和他一起去颐和园。

    大学时,周六晚上学三食堂有舞会。那时,如果不赶作业的话,我会去电教看原声电影,老公经常陪我去看。每次走出电教,总赶上舞会放最后一支曲子,是友谊地久天长。和老公聊天,他请求我把第一支舞留给他。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跳过交谊舞。

    30年过去,如今的我,跳舞已经不需要舞伴了。好多次,打扮好去跳舞,和老公告别,老公的神色,让我想起旧时的妻子,幽怨地看着老公去花天酒地。微笑.JPG —— 为什么我体会到了渣男的快感?

    🙂🙂🙂

    当一个女人,做了母亲,她就不再有自由之身。孩子家务是生活的主旋律,只有逃到办公室里才能喘口气。

    作为一个文学女青年,我当然要培养孩子们的文艺细胞:

    上学之前,我陪着读鹅妈妈童谣,各种绘本;上学之后,就是英美经典童书,有些她们不喜欢(可能过时了),我也读得津津有味;儿子上高中之后,陪着他做英文作业,一起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什么的,还是挺吃力的,尤其还要写分析论文。女儿文科好,我终于不用操心了。

    还有陪看电影,附近就有一家很好的电影院,周末上午半价,听说有好看的迪士尼大片,阖家欢电影,就带着孩子们去了。在家里还要陪着看DVD,各种迪士尼经典动画,和电视上的儿童节目。现在的我已经PDSD了,有生之年,不打算看任何儿童电影,除非要陪第三代。微笑.JPG

    两个孩子学了十几年钢琴,为了更好的陪伴,我买了介绍古典音乐的书籍,各种CD,曲谱,anyway,他们都没听没看,我把自己培养成了入门级的古典音乐爱好者。鸡娃鸡到自己,哈哈😄😄

    养两个孩子很有成就感,缺点是比较费妈。

    一家人出行,总是免不了各种忙乱,统筹协调,不能专心享受。所有时间都要配合他们的安排。“I‘m your mom, I owe you”。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老母亲在负重前行。

    老公很好,孩子们也很好。但我有时候就想要一个人静静。

    独处,自由地行走,可算是中年母亲的奢侈品。

    🙂🙂🙂

    一路走来,我们遵循父母的期望,社会的规则,上学时要好好学习,到时候要结婚生子,养孩子要尽心尽力。匆匆忙忙,一环接着一环,就好像是游戏通关,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直到现在,儿女都大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仿佛万里长征,已经走过了雪山草地,马上就要到陕北了。于是可以对自己说,"take life easy",放慢节奏,享受生活,活得从容一些。

    宅男儿子和大学动画社的朋友一起去动漫展,看电影,cosplay,社交达人女儿和朋友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公专研工作,我追小说,看电影,写写小文章,大家都有美好的生活。

    同一屋檐下活动,一个饭桌上吃饭,求同存异,各自安好,我找到了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去年,和跳舞班的同学一块儿去秋游,大家高高兴兴摆各种pose拍照,没有老公在一边唠叨,“够了吧,累了吧,该回去了吧”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叶更灿烂了。回去之后,展示照片,被谴责妈妈只顾一个人快乐,于是,下个周末,一家人整整齐齐去看秋叶。

    这个春天,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和老公两个人骑行,重温大学时的旧梦。老公收拾自行车时,儿子问,“我们要去哪儿”,我高高兴兴地告诉他,没有我们,只有daddy 和mommy。他当时那不敢置信的小眼神,微笑.jpg

    第二次和老公去骑自行车时,儿子已经接受良好,说“妈妈,如果你们去的地方好玩的话,告诉我,下次我自己去”。继续微笑😊

    一家四口整整齐齐出行很幸福,和老公两个人旧梦重温也很满足,一个人放飞自我也很快活。

    🙂🙂🙂

    那一天,老公去办公室,孩子们去学校,我一个人在家办公。一个人的高质量独处真开心,回想疫情期间,每天四个小时的家务,急需一场文艺的洗礼,清理一下身上的伧俗。于是登陆国家艺术中心的网站,为自己选了两场演出。

    出发前,儿子问我,“妈妈,你是因为票很贵才要一个人去吗?”,我摇头,笑着一一指过去,“I just want to escape from you,you and you”。

    音乐很好听,更美丽的是我的心情。回家的路上,我的嘴角忍不住要微笑,我的心好像在飞翔,我有了自由的翅膀……我,解开了封印。

    一时之间,许多计划(梦想)涌上心头:我想要减去这几年在家贴身上的肉;我想要捡起因疫情而停止的钢琴课;我想要和女性朋友一起聚餐出游;我想要一个人去听音乐会,看展览,参观博物馆;我想要重读一遍年轻时读过的诗词文章,多年过去,想必有了新的感悟;我想要减少在手机上看网络小说的时间,每年看两本开卷有益的书籍;我想要每年看几部认真严肃的电影,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诚意之作,而不是圈钱的大片……

    回到家后,看着桌子上没有收拾的碗碟,立刻回归现实。感觉自己是刚从舞会回来的灰姑娘,褪去魔法,踢掉水晶鞋,系上围裙,开始干活。那又如何,我还是享受了梦幻的时刻。

    下个月,我要穿上我的旗袍,戴上我的珍珠项链,去听贝多芬和德沃夏克。

    通宝推:旧时月色,柴门夜归,回车,盲人摸象,林三,唐家山,脚踏单车,希宝,脊梁硬,住在乡下,花棍舞,宝特勤,外俗内正,桥上,澹泊敬诚,睡前采风,起于青萍之末,李夏禾,rentg,陈王奋起,心有戚戚,菜根谭,
    • 家园 都是这样的啊

      一路走来,我们遵循父母的期望,社会的规则,上学时要好好学习,到时候要结婚生子,养孩子要尽心尽力。

      这大概是中国人内置的标准程序,刻在基因里,融入血脉中,一代又一代,在不知不觉中循环往复。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都一样。为嘛?程序设定也。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前不太明白孔子为什么要将闻道与死亡放在一起说。如果将闻道的“道”理解成这套标准程序,可以说,这套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也就不存在闻道的问题,因为闻不闻,都得服从程序设定。只有等到这套程序运行完了,我们才摆脱程序设定,才回归自我,才能回头瞅瞅走过的路,才有闻道的可能,但这时,生命已经日薄西山,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所以,放飞吧,美女。

      • 家园 楼主这个不是“朝问道”,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 家园 有点儿像中年危机,前几十年循规蹈矩

        然后一朝醒来,就要寻求自我

      • 匿名 这是汉人文明堕落的象征
      • 家园 这个挺无奈的

        只有等到这套程序运行完了,我们才摆脱程序设定,才回归自我,才能回头瞅瞅走过的路,才有闻道的可能,但这时,生命已经日薄西山,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有时我也会懊恼,假如年轻时有人指点一下,就是你说的闻道,或许我能少走很多弯路。

        接着再想想,即便有人提点,我又未必能听得进去,结局可能还是一样。

        于是释然,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 家园 文艺

      孩子一出生我就给他听古典音乐。比如他总是听着贝多芬的“寂静”入睡的。

      他开始学钢琴,弹一首巴赫。老师一口咬定他以前经常听。说他表现出来的对曲子的理解,以前没有听过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真的没听过啊真的没听过…

      另外他现在最喜欢拉赫马尼诺夫。我的确理解不能。

      • 文艺
        家园 我的拉赫曼尼诺夫

        你的孩子确实有音乐灵气。

        我下面写的肯定有自夸之嫌,但是却是真正的自豪。

        好像有位音乐教授说过:“如果你只打算听一部交响乐的话,那么就选择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吧”。

        我个人是深有同感的,因为自己也在半专业乐团里拉过一些名歌剧的序曲和组曲、协奏曲、弥撒曲和交响曲了(基本上包括了大多数名家的数个名作),体验也就是这个结论。

        另外,如果让我个人来补充的话,那就是“如果你只想听一部钢琴协奏曲的话,那也应该是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我没有能力用语言来描述,但是会用自己的努力来表达那个无比和无限的感受。

        作为一个在成人时才开始尝试全部靠自学来进阶的音乐迷,当退休后再与阔别半生的挚爱提琴结缘后,我先是有幸坐在第二小提琴的位置上,经历过了这两部作品的排练和演出。

        随后我又争取到了,另外一个地区的水平更高的,也有季度音乐会节目计划的交响乐团里的,第一小提琴的席位,因为他们也安排了演出这个第二交响曲。

        如果我能够也经历一次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出的话,我将终生无憾了。

        理所当然,我也会尽力地去与这样的音乐在世上相亲相爱得更长久些。

        我坚信,如果天堂确实存在,在那里也一定会有美好音乐的享受。

        通宝推:澹泊敬诚,大眼,strain2,脊梁硬,宝特勤,
        • 家园 我与小提琴

          想与河友们多聊聊自己的学琴经历,也籍此聊聊“自学”,关于:从自我选择、自我决策、自我规划、自我节制、自我改善,到自我提高。

          我从小五音不全,但是在父母和姐妹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听音乐。那个时代,中国有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歌曲,其它的则就是苏联歌曲了,西方的古典音乐则很稀罕。

          基本上的家庭是都没有条件买西洋乐器的,曾个中学里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经过私人家教的童子功的同学。

          在经历了文革的“大串联”后,闹完“革命”的我们回到门窗破碎的教室里“复课”(实际上无课安排)和等待“分配”(进工厂和上山下乡),那是一个不短的日子。

          无聊的同学们,开始学习打桥牌,十几桌熙熙攘攘,自己属于尖子之一,当然非常威风。但是我们几个还开始了另外一个爱好,与小提琴结下了缘。因为都偷偷地被传阅了一本“塔里的女人”,就开始梦幻了。其实都已经接近于成人了,我们也根本没有什么条件,但是自己求家长给了十几块钱,去淮海路的“国旧”(那里有许多被“抄家”了的五花八门的东西在“寄卖”,特别是钢琴等没人问津),买了一把补过洞的小提琴,就开始了自学。

          我们千方百计地寻觅一切可以学习的材料,互相切磋。“梁祝”则是我们的喜马拉雅山,我几次曾经在临晨步行数个小时后,等在音乐学院门口,想看看俞丽娜她们上学,但是却没有如愿。

          中间的过程都省略了吧,有兴趣的河友可以挖一下河泥,我记得自己写过在工厂里靠搞“文艺演出”(包括自制了一个乐队的大、中、小提琴和大扬琴等)团结战友、改天换地的故事。

          后来出国了,觉得应该以谋生和专业为重,我就与爱琴再见了,至今不知它的下落。

          退休后,先是偶尔地参加了一场社区交响乐团(自己过去只去过音乐厅)在教堂里的演出,就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白发苍苍与稚嫩年轻相互交辉,现场的气氛和效果远超那些专业演出。因为看到的不仅仅是台上人的认真程度,更有台下那些个真正的“知音”们(当然也是老人为主了)的聚精会神和心领意会。

          我又买了把小提琴,集中精力、观摩和偷师,苦练了两年后,也申请加入了他们。

          一晃,近十年了,每年十数场音乐会演出下来,通过在几个不同级别的乐团的学习和提高,我现在是真正的“老”兵了。

          我也收藏了几把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包括祖国的已逝大师)的提琴,与余生为伴。

          十年里,我是又从零起步,恶补了从来那个没有重视过的“童子功”,也非常辛苦地点点滴滴地纠正了自己的无数“陋习”……。

          我衷心地感谢一切指导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从幼儿到老人),既包括专业和业余的,也包括那些“一句师”们和嗤责我者,更包括那些从来没有感觉到我一直在向他们“偷师”的无数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因此我非常感恩和惜缘。

          我下笔非常慢,关于“人生”和“自学”的体验,会涉及到其它的许多领域,短话实在说不清楚,等有空再聊吧。

          通宝推:桥上,西江城,起于青萍之末,自由呼吸F0,大眼,宝特勤,心有戚戚,
          • 家园 提琴很吃音准的
            • 家园 从音准聊开去

              是的,这就是小提琴作为第一难学的原因。

              不管是谁拉小提琴,都是一生一世在与音准相“拼”。专业和业余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的“音准”和“音质”都固化下来;大师就再加上表现力和吸引力了(天生能力和理解能力超群)。

              在经过千万次单音的反反复复后,我们都就会自然地捕捉和反应到任何一个只差之微毫的音高“不准”的时候了。因此,自己也玩乐器的,都一定会在任何音乐会上,感到任何大师的演出中有发现音失准时,这是非常自然的。有时,这是偶然的(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音始终都控制得天衣无缝)。也有时却是故意的,是为了表现音乐的走向,或者强调某些特殊的效果,把一些音的过渡之处,精心地处理了一下。最震荡人心的,则是演奏家真正动感情时,那忘我之境的表现:有兴趣的河友,可以找一下女天后穆勒的“辛特勒的名单”的不同演出的版本,好像有一个最近她靠钢琴伴奏在炷光下的演出的小场合,和过去与她在大乐团的音乐会上相比,根本听不出是同一个人拉的曲子,前者是个人的滴滴血和吟噎泣,后者是宏大的历史悲剧和残烈场景。

              可以化开聊一句:完美固然珍贵,但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真实才最宝贵,因为我们靠它活着和发展,追求完美。

          • 家园 这真不容易

            小提琴很难入门,老兄真有毅力!

          • 家园 马思聪《思乡曲》,广东音乐家。

            离家远 不可触碰

        • 家园 我去听的就是拉赫曼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现场听,和CD感觉很不一样,更震撼人心。

          我前几年开始学钢琴,目标是能弹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以及自新大陆的主题旋律 -- 中级简易版的。

          下周就去听自新大陆。

          希望能现场听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