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另一个角度看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庆节快乐 -- 真离

共:💬83 🌺482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林总威望肯定大,有一首歌啥的?

            谈两点。

            林总的威望,是有的,从苏联学习,到红军大学沉淀,他确实上了一两个档次。

            体现在东北大撤退之后的战略态势改变。

            我军确实太舒服了,北面是苏联,东面是朝鲜,西面是蒙古,西南面还是东蒙古自治政府。

            这是环境的美好,还有就是三三制训练模式的普及,这种军事战斗训练思路只能也确实是来自林彪。

            这种上下的贯彻和根据地和东北民主联合政府的良好运行,作为东北局书记,第一人,功不可没。

            因此他必然获得威望,高岗不好抢,当然,东北有意思的局面是:林彪、高岗无论谁做东北王,都是毛主席的人。甚至下一次核心还是毛主席的人,罗荣桓。

            这真是成功的典范。

            因此当时四野对林彪真的很服气,与此同时,华东,很多干部还在反对陈毅。

            硬攻长春是打锦州的次选,甚至是毛主席的妥协。

            基本是林彪的借口。这是一个比较错误的方向,如果他不怕死人,也是可以打下来,只不过战争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东北我军基本就把国军三大块围困起来了,东北国军基本就极为被动了。

            这肯定是林彪的能力。土改等也功不可没。

            这个时候东北我军有自信,有一首歌,林总的兵啥的。

            但是,毛主席敏锐的感知到了东野可以有更大的能力,打锦州。

            斯大林和毛主席是比较信任的,都是类似的人,是真正的领袖风度,在苏联,体现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派的斗争。

            所以斯大林还是信任毛主席的,他不信的是中共的实力,新中国的实力。

            当然,柏林危机肯定是苏联的国际需求。我们只能是在这个空间里精准的把握时机。

            窗口无法荒废,必须抓住,错过了就不好办了。时间非常紧凑。

            这是大决战的摧枯拉朽,实际上是操作很快的根本原因,金日成试图复制,但是很遗憾,太不充分了。也不理毛主席的建议。没有稳固后方,防止美军登陆。

            中共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短期成功的时代,满清从皇太极进入北京,到了康熙时期才勉强在三藩之乱后统一中国,中共仅仅用了三年(到1952年)。

            这个时候斯大林就更相信毛主席了,可惜斯大林1953年去世了。

            《林总的命令往下传》。

            通宝推:ccceee,
      • 家园 林的功勋有毛的一半

        可不可以这样说?

        感觉林对部队的关心,超出对整体战略的关心。执行毛的战略会实现更大的胜利,但是也会造成更多的伤亡。所以他不主动。我小时候看文革后期批林的书,说林彪多次拒绝执行毛主席对东北整体战略“关起门来打狗”的指示,直到最后才勉强攻击锦州,还在营口留空隙,没有直接占领港口,放走了国军一个军的部队乘船离开。当时以为奇谭。看了你的帖子似乎得到一点明确。

        • 家园 不能因为批林就全怪林

          辽沈战役从构想到实施,是1948年2月到9月,整整半年还多的时间。

          林和东北局的站位跟不上毛主席和党中央而已,要让东北局完全站在党中央的层面看问题,是不现实的。

          而毛主席是做工作、给101和东北局补充论据,提高的他们的认识,让他们自觉的执行,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经过半年的批评教育、讲道理、摆事实,101最终还是基本跟上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节奏。

          营口的问题是整体上关门不够紧,也不妨认为101故意留下的空隙让一时打不死的疯狗有一条出路,不至于乱咬人。

          毕竟,打廖耀湘有点运气,谁会提前料到廖耀湘的兵团部就那么快被阴差阳错的端了,而狗急的廖耀湘又会傻乎乎的用明码指挥部队呢?

          但是,通过豫东战役,对国军士气的判断,毛主席比101要高明的多。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不出廖耀湘的问题,还回出其他问题,势已经不一样了。

          101顾忌的一桌子菜,两桌子人的问题,其实那两桌子人是来吃流水席的,不会同时上桌。济南战役不就没有打到杜聿明的援兵吗。

          通宝推:偶卖糕的,真离,
    • 家园 不错不错,越看历史,不要怎么读

      就能知道真相,就能知道是群什么样的东西跟着毛主席。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补充回复到这个帖子下吧

        6、毛主席最终还是同意了林彪的方案,先打长春。电报很有意思。

        淮海战役分为几个阶段,其实整个辽沈战役不是从锦州开打的那些天,也不是从决定南下锦州的那些天。

        而是从1948年2月,毛主席明确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战略构想开始的。也应该分为构想阶段、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从毛主席提出关门打狗开始,就不断的做着101和东北局的工作,给101的电报不能被认为仅仅是给101的,而应认为是给整个东北局的。如果101都没有领会毛主席的战略构想,指望东北局其他委员能领会,不现实。这个阶段应该是构想阶段。

        为了辽沈战役,毛主席同意了101和东北局先打长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自己的打发是否合理?同时,还在指挥粟裕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中野的其它战役,不断总结经验,增多论证辽沈战役的重要论据。

        豫东战役是国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各方(中央军内部、中央军和杂牌)之间配合、支援中最好的一次,甚至国军还吹为豫东大捷,也不过如此;济南战役用了60%的兵力准备打援,结果空手而归。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战锦不是仅仅指攻打锦州,而是整个辽沈战役从构想到实现的期间,101和东北局对辽沈决战态度的转变中,罗荣桓的贡献。

        这个阶段应该为准备阶段,包括思想准备、条件准备,经验准备。

        实施阶段大家都知道的。

        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转过山坳子,辽沈战役则是从山顶横扫的开始。

        血战塔山好像4纵伤得不轻,结果一个月后,以4纵为主的先遣兵团打傅作义根切瓜砍菜一样,可见没有那么严重。

        101评价502的豫东战役是神仙仗,给出的原因是:502长期孤悬敌后,总是死里逃生,不战就忘的客观条件下养成的作战风格;而101长期跟随党中央,保卫党中央,必须首先确保党中央的安全,任何仗都不敢托大。但是101当时已经是东北王了,还是以前期的思维模式不敢决战。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彭总就面临101的困难,既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卫党中央,而且保卫党中央是首要任务。

        其实,毛主席有两次艰难的决策,其一就是解放战争和国民党决裂,其二就是抗美援朝。101对辽沈决战的态度,很像毛主席和国民党决裂前的情况。但是,毛主席下了决心,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转战陕北,给全党全军做表率,以个人安慰给其他战区减轻负担。而101就是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

        今天,我们看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内部战争哪一个少了大国的参与,甚至是大国挑起的。我们的解放战争那么大的规模,但是没有域外国家参与,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其实就是不正常。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在德国发生了著名的柏林危机,美苏两个集团没有功夫、力量在中国再开辟一个战场。所以,毛主席说:解放战争慢不得。

        当然今天还有反毛人士以抗日打外国人就是持久战,对内打中国人的解放战争慢不得来诋毁毛主席。

        101和东北局考虑的的是东北问题。毛主席考虑的是全中国的问题。雅尔塔协议中对中国问题的核心就是美苏以长城为界划分势力范围,而毛主席考虑的是解放战争会不会在域外国家的干预下,以长江为界搞成南北朝。所以,必须把国军主力快速的消灭在长江以北,甚至在没有消灭前,先派粟裕下江南预埋棋子、做一个眼。

        后来,司徒雷登不就是拉着李宗仁想搞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治吗。

        可惜,这些年来拍出来的电影、电视剧都没有从毛主席的思路上解读解放战争,光是打的热闹,打敌人跟切瓜砍菜一样。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解放海南岛,要不是韩先楚直接上书中央,在朝鲜6月开打南朝鲜前解放海南岛,而是拖到第二年,今天的海南岛是不是第二个台湾?

        皮将有功,由少进中,韩先楚授上将,徐海东授大将,都是被认为是毛主席干预的,不是没有特殊的道理。

        通宝推:青青的蓝,qq97,ccceee,燕人,真离,
        • 家园 关于外国干预解放战争程度不深的原因

          几年前写过一个帖子最伟大的内战,最及时的内战,其中一段专门说这个现象,供参考:

          当二战结束之时,战败国固然是完蛋了,战胜国也是遍地废墟,民不聊生,而唯一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士兵游行要求回家,政府则用历史上最快的速度把士兵运回国。在这个历史背景中进行的解放战争,虽然受到了美苏两国的影响,但基本上是一场关起门来打的真正意义上的内战。特别是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分成国共两大阵营的情况下,美苏的干预所起的作用终究有限,无法左右国家基本统一的结局。如果内战不是在1946年,而是在几年以后全面爆发,从二战的伤痛中缓过劲来开始冷战争夺的美苏很可能加大干预的力度,从而改变战争的进程以至结局。如果内战根本就不发生,更大的可能性,不是中国从此开始民主政治,而是各个政治势力合纵连横,并且为了获得国外援助而争相卖国。那时的景象,肯定比两岸外交战更加惨烈,更加损失惨重。

          柏林危机是否有影响,可能有,但我认为应该不是列强没有大规模干预的根本原因。柏林危机与解放战争的关系,好像没有见到有影响力的学者或政治人物有这种说法。看到的来源只有前克格勃军官苏杜普拉托夫(Pavel Sudoplatov)还曾在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声称: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苏联突然间封锁柏林是为了故意在1948年制造一场欧洲危机,以便在中共军队发动战略决战之际转移美国对中国的注意力。但这种说法从历史上看站不住:

          第一,美苏关注的重点自始至终都在欧洲,只可能用亚洲事务来分散美国对欧洲的注意力,而非反过来。封锁柏林有引发美苏战争的风险,在美国还垄断着核武器的情况下,设想斯大林愿意为了中共冒这样大的风险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在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之前,斯大林对毛泽东从未有过真正的信任。铁托在二战后种种桀骜不驯的表现已经让斯大林头疼不已,不太可能在中共身上下这样大的赌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苏杜普拉托夫未能出示任何证明这一惊天内幕的证据。

          所以,列强没有深入干预的根本原因,一是列强在疗伤,二是解放战争规模宏大,不是随便干预能够影响结局的。

          对了,英国直接参战来着,丘吉尔还叫嚣把航母编队派往中国呢,又能如何?

          通宝推:呆头呆脑,
          • 家园 柏林危机的时机非常凑巧

            对一下时间线:

            1948年6月17日,豫东战役开始。

            1948年6月24日,苏联封锁西柏林,危机爆发。

            1948年6月29日,美国开始柏林空运。

            1948年7月6日,豫东战役结束。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开始。

            1949年5月12日,苏联解除封锁。危机结束。

            同日,第三野战军开始进攻上海,渡江战役进入收尾阶段。

            在柏林危机开始前,美苏对于中国内战的评估最大可能就是国军连遭失败,但是共军也无力速胜,已经进入僵持阶段。这个评估并不算错,实际上国共双方也有类似认识。豫东战役的直接意图就是要打破僵局。

            结果共军刚开始行动,柏林危机就爆发了,此后美苏双方都集中精力于欧洲,根本无暇顾及中国,他们以为僵局会持续一段时间。没料到接下去几个月天翻地覆,等危机结束,已经是共军追亡逐北席卷天下了。这时候他们想干预已经错过时间窗口了。

            • 家园 那就算凑巧吧

              既然大家的估算都是不可能那么快,苏联就不可能事先部署为中共提供帮助,而中共也不可能根据柏林危机安排战争进城。如果一定要说柏林危机对解放战争有帮助的话,那就是时来天地同运力,土共天命。

              • 家园 根本原因就是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 -- 有补充

                而欧洲核心问题是柏林为代表的德国问题。美苏只有在德国问题上划清了双方势力范围,才会有心思去非主要战场的亚洲去搞事情。

                而情况确实是这样,德国问题以两个德国的形式固化了双方界限,双方关注点立刻回到东亚,朝鲜战争的酝酿几乎是紧挨着柏林危机的解决就开始了。而朝鲜战争也造成了中国失去了快速统一的机会。

                所以,可以说冷战对于新中国的影响是一得一失,甚至得失之间就是因果。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解放战争的速胜确实是碰到了极好的机会组合 -- 补充帖

                国际上美苏关注欧洲,无暇干预中国。

                国内,解放区风调雨顺,东北、华北、中原,甚至西北都出现了多年少见的丰收——很少有人注意到,三大战役是秋收完了开打的。实际上,粟裕在给中央提出决战构想时,就直接指出,因为他在外线出击,不清楚老解放区的经济是否已经恢复到可以支持决战了,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是不是够。

              • 见前补充 4932210
          • 家园 对,不仅仅是柏林危机

            大战后,大家都需要修生养息,而解放战争的规模也是太大了,同时还有国外势力很不看好共产党,毕竟毛主席为是否和国民党决裂也是多少天睡不着觉!

            这个时间短很重要,稍纵即逝。

            即使发了财的美国也需要消化战争红利。

          • 家园 那时英国肯定没能力来中国玩了,二战,英国受伤不小

            所以才挑拨离间苏美关系,试图挑起苏美大战。英国人当时下不来(殖民大国地位)了,但是能力不行。

            中共配合苏联的可能性显然远远大于苏联配合中共。

            但是,到了抗美援朝,中共已经进步成一个棋手了,这是毛主席的伟大功绩了。

        • 家园 不如讨论一下为什么国民党下降那么快的原因

          东北的战斗呈现一个多少有点诡异的地方:国民党从开始压着打,到守城没问题,然后就突然崩了。守守不住,打打不过。战锦州之前,四平,长春,都打的也就是那么回事。之前的一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规模也就那么回事。

          如果我是林总,恐怕也多少会觉得时机未到。就算你塔山守住了,锦州打个几个星期差不多吧,想想长春。然后敌人四面八方扑过来。你最多也就是全身而退,到时候”总预备队不动“就有用了。掩护全军撤退用。

          结果打的摧枯拉朽,有点“既然这么厉害,早干什么去了“,或者”这还有什么犹豫的,林总是不是不行“这些感觉。

          我的理解是101也没有想到东野的水平一日千里,月月不同。土改/剿匪让基层在东北第一次扎根最底层的农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一下子兵员/粮食解决了。战士吃猪肉炖粉条,那可是过年才能吃的。海尔滨/齐齐哈尔兵工厂发挥了威力,武器装备第一次够用了。炮兵可以压制住对手了,不用拿命去填了。当年老兵那些人均兰博的素质开始发挥更大作用了。东北国民党算是很强的了。进关之后几乎就是未遇有效抵抗的状态。后来去了朝鲜,发现面对联合国军,还是该怎么打怎么打。这几乎就是步兵的上限了。

          • 家园 过了山凹子

            毛主席总结豫东战役就如爬山过了山凹子了。

            在豫东战役之前,中野挺近大别山不顺利,原本要陈赓西渡黄河支援陕北,也改成南渡黄河支援中野。准备让粟裕率队下江南,陈毅的概述是化江南为中原。华北军区自傅作义打败了两个元帅,没有什么作为。只有陕北彭总把胡宗南打的没有机动力量了(陕北地形太帮忙了)毛主席放心的离开了陕北。

            我军相当不利,国军相当疲惫,原本号称三个月解决共军,结果快三十个月了。

            虽然国军之间互补帮忙,中央军和杂牌军互相排挤。但是,豫东一战,老蒋给各部画了一个大饼,各部拼命,然后国共双方各称大捷。

            至此,国军的兵士气都没了,军官发财发美了,意志也没有了,发财的后果已经显现,整支国军已成劳师,这仗没法打了。

            和现在的贪官一样,现政府倒台,或者被共军大的找不着北了,他们所贪之材才就没有人能追究了。国军想当然的还是认为共军打不过政府,也追究不了他们。

            当然,不仅共军进步神速,国军战力下滑也神速。

            • 家园 陈毅说啥没用,毛主席因此把他从华野调往了中野,担心他的干扰

              可以说,当时没几个人理解过山坳的意义。

              因为从难过到舒适,时间还是太短了,当时的华北野、华野、中野都不会有这种感受,包括西北野。

              这个过山坳,只有毛主席有深刻的体会和感知。这不是说说就可以的,真信需要外部诸多条件的。

              豫东战役,邱清泉、黄伯韬虽然有一些担心,但是还是满意的,邱黄都获得了有效补充。

              其他兵团,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恐惧太多,只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损失,得不到补充就很难办。

              并非有了势就必定赢,其实很多时候还要看将领能力。

              按照主流说法,大别山后我们势力优胜,但是实际上,中野在大别山待不下去了,刘邓先后离开了大别山,放弃了大别山。

              所以所谓外线作战,深入敌后,是没有完成效果的。

              国军的士气改变应该还是辽沈战役,而培育这种情绪,毛主席的大决战谋划功不可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