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狂飙东进——记中原突围中的皮旅(下) -- 忘情

共:💬287 🌺126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给你看一段项英的资料,很有意思

                          形势的日益严峻,留守下来的红军已无法完成坚守中央苏区的最高指示,项英等人意识到必须像长征的中央红军一样,主动放弃苏区,实行战略游击,全军分散突围,这样才有一线生机。

                          在正式做出这个决定前,项英,陈毅给中革军委连续发电报请求改变作战部署。

                          但这些电报发出去后,犹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1935年1月30日,项英在电报中言:任何紧张情况下应抽空讨论我们的问题”,“要求中央迅速给我们具体指示,适应情况执行”

                          2月1日又致电中央:屡电谅达,无一指示,令人不解。中区环境日益紧急,迟延不决是最有害的。

                          2月4日又言:请中央及军委立即讨论,并盼于即日答复。

                          当天见电,要求当天回复这在我党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此时中央苏区的斗争严峻到了何种程度。

                          真正推动项英做出全面游击决定的,还是来自毛主席的指示。

                          遵义会议开完后,主席和中共中央当即给项英,陈毅发来“万万火急”的电报。

                          在电报中主席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游击战,要求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结合。

                          这就意味着凡是不适合游击战争的环境,一切都要变,保卫苏区实现不了游击战,那就要放弃。

                          庞大的机关就必须缩小或者取消,中央分局保留了一个团就行了,其他干部到地方负责游击工作。

                          基于这样的指示,项英和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中央分局领导人开始率领红军分九路突围。

                          突围作战是非常残酷的,同样牺牲也是巨大的。

                          这里面有意思的是项英严格遵守了毛主席的策略,也就是说,呵呵呵,之前是严格遵守王明周总理的。

                          这点在这篇有意赞美项英的文章里表现得很清楚。为了装英明,还特意说到项英陈毅意图提前改变王周政策,其实这是瞎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197418146900029&wfr=spider&for=pc

                          这里面还提了一个电台问题,之前中央和项英联系不上,到了遵义又突然联系上了,有没有趣?所以,项英遵了毛主席命令,就开始所谓突围了。

                          我怀疑这个事情不是真的,纯属瞎写。

                          因为失败导致,他们恐怕没有电台了,因为他们最后大概就两千人,其中龚楚带领1200人投降了,再加上国军围剿,恐怕以项英陈毅的能力,维持二三百人都是困难。还怎么能保有电台?

                          相比于中央红军一年转战十余省的艰苦,项英,陈毅等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更为艰苦卓绝。

                          项英回忆那段岁月时曾说:“两年我都没脱过衣服睡觉,衣服被树枝挂得破破烂烂的,全是补丁”。

                          睡觉衣服都不敢脱,为的就是一旦有敌情,立刻可以投入战斗,军事斗争之紧急可见一斑。

                          这类文章为了吹项英,一直说项英带领江南八省游击队,电台都没有,他带领什么带领呢?这是谎言,根本没有项英领导江南八省游击队,可以说,他和其他任何一块游击队,都没有任何联系,更别说共同作战了。

                          所以他担任新四军副军长政委,根本是名不副实。

                          网上大量文章以说就是项英领导江南游击队,这是很典型、很可笑的今天官方话术文章的谎言。

                          1934年10月18日,项英发表《开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保卫中央苏区》,他在文章中指出“发展游击战争是我们中央苏区整个党与苏维埃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这是南方游击队失败时期,逃跑时间的指示,联系不到人,根本没用。

                          项英还对游击队的规模做了具体要求,在《目前敌人“清剿”形势与党的紧急任务》的报告中,他要求各区的独立营应有400—500人,区游击队应该扩展至100—150人。

                          这些措施为日后退出中央苏区,全面开展游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这不是独立的战略游击,还只是在保卫三角地区的最高指示下,发动群众游击战配合红军作战。

                          促使项英,陈毅真正转变,提出“独立作战”,组织部队突围,在南方八省领导游击战争的还是牛岭战斗。

                          项英回忆牛岭战斗时,悲痛地说道:“不应有的惨败,而且是不应有的战斗”。

                          1935年4月下旬,外出运粮的游击队员被敌军发现,跟踪,项英,陈毅和特委机关差点被敌军清剿掉。

                          但这些并没打跨项英,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采取“敌人进山,我们出山”战术,连续挫败了敌军五次清剿。

                          不仅巩固了原有的游击区,还发展了新的“三南”游击根据地。

                          在战斗中,项英总结并及时推广了大量的游击战术原则。

                          比如“赚钱的就打,赔本的不来;不打硬仗,不攻坚;打不赢就走,走不赢就躲”,“有利的时候就集中来打,否则就分散;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空隙的地方去进攻;有路不走,没路就走”等。

                          新四军成立时的一万多人,大部分都是项英从山里带出来的。

                          他们经受住了长期的革命考验,战斗力十分凶悍。

                          陈毅都说:“项副军长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击队变成铁的力量,以后和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

                          中央政治局给予项英,陈毅等留守的领导人高度评价,称他们是全党的模范。

                          这是强行把八省游击队和项英靠,其实和他基本没有关系,甚至他和陈毅派出去的人都被杀了。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部分红军继续坚持斗争,主要活动在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主要由项英和陈毅领导。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是如何划分的,一共有多少支力量呢?

                          赣粤边游击区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第二年的3月,项英、陈毅等率300余红军,先后转战油山山区,与在此活动的李乐天领导的部队合并,共1000余人。到了全面抗战爆发时,还剩下300多人。

                          闽赣边游击区

                            1935年1月,时任瑞金特别委员会书记的赖昌祚领导3个红军独立营及游击队共1000人,在瑞金附近坚持斗争。四个月后赖昌祚牺牲,这一支部队只剩下30余人,被编为瑞金游击队,由钟得胜率领,转到大柏地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37年春,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

                          闽西游击区

                            1935年春,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从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 100余人到达永定地区与在闽西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独立第八、第九团等部会合,共约1500人。至全面抗战爆发,红军游击队有1300人。

                          闽粤边游击区

                            1934年秋,红军独立第三团,在南靖、平和、漳浦地区坚持斗争。后来这一地区被国民党占领,红三团分散在漳浦、云霄边界和云霄、平和、诏安边界的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35年重建了游击区。到了1936年,部队发展到1300余人,至1937年下半年,红军游击队有300余人。

                          皖浙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武装力量主要是红军第三十师及游击队共1000余人和活跃在彭泽、湖口、鄱阳、祁门的皖赣独立师与鄣公山的皖南独立团。第二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牺牲。1935年底至1936年4月,剩下的部队分别活动于皖赣边、皖南、皖浙赣边,并相继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鄣公山会合,编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共800余人。至1937年7月,尚有300余人。

                          浙南游击区

                            1935年2月,回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十军团一部,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共500余人。至9月,开辟了浙西南游击区,挺进师发展到近1000人。1936年6月,部队发展到约1600人。1937年上半年,挺进师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受到较大损失,至9月,部队约有400人。

                          闽北游击区

                            1935年1月,闽北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2月武夷山山区的红军第五十八团、西南独立团、闽北独立团等部共约2000人,合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至1936年底,游击区扩大到十余县,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1937年春夏,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红军独立师受到较大损失,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师长黄立贵牺牲。至9月,红军独立师尚有800余人。

                          闽东游击区

                            1935年5月组建了以叶飞为书记的中共闽东特别委员会闽东军政委员会,领导闽东地区的斗争。之后,红军独立师在闽浙边开展游击战争中,恢复和重建了宁(德)屏(南)古(田)、福(安)寿(宁)、霞(浦)(福)鼎、(福)鼎平(阳)4块游击区。至1937年底,红军独立师发展到1300余人。

                          湘鄂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军第十六师1100余人在崇阳、修水、平江等县境内坚持游击战争,后来发展到5000余人。在国民党的持续围剿下,红十六师受到很大损失,余部1000余人由继任省委书记傅秋涛等率领。至1937年8月,红军游击队尚存约900人。

                          湘赣边游击区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共5000余人,在国民党的进攻下损失较大。1935年7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将失散的部队收集起来,编成游击支队,坚持斗争。至1937年11月,红军游击队尚保存近400人。

                          湘南游击区

                            1934年11月,在湘南坚持斗争的红军独立第4团和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受到极其严重损失,中国共产党湘南特别委员会书记彭林昌牺牲。不久,又组织了湘南红军独立大队,在宜章的骑田岭一带山区坚持游击活动。与此同时,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在耒阳、安仁县境内坚持活动。1938年初,上述两支红军游击队集中时,共有300余人。

                          鄂豫皖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军第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后,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军第二一八团、鄂东北独立团,于1935年2月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八军,由高敬亭领导,后来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治委员方永乐在战斗中牺牲。至1937年10月,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发展到2000余人。这也是后来改编为新四军力量最强的一支。

                          鄂豫边游击区

                            1936年1月,中共鄂豫边省委组建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信阳、确山境内活动。同年春省委书记张星江牺牲后,游击队分散活动于信阳、唐河、驻马店地区。9月,王国华继任省委书记,领导游击队在确山、信阳、桐柏、唐河、泌阳等县境内开展游击活动。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游击队发展到1000余人。

                          琼崖游击区

                            1932年冬,琼崖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军独立师受到严重损失。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冯白驹率领20余人在母瑞山坚持斗争。1933年夏,红军游击队从母瑞山突围后,即分散在农村进行活动。1936年后,相继恢复了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琼山、文昌、琼东、澄迈、临高等县苏维埃政府。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

                          等等等,和项英有关系的只有一个,呵呵呵。

                          高敬亭部队,正规军1500人,武器精良,游击队500多人,总兵力2000人,真的非常非常优秀。他们的手枪队一水的驳壳枪,真怀疑他是穿越的,结果是被项英肃反了。

                          油山雄踞在粤赣边境,位于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信丰等县的交界地带。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项英、陈毅、李乐天等人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在粤赣边地区展开游击,并以油山为中心建立了游击联系制度,一条线由油山伸向梅岭,再由其到北山,一条线由油山伸向三南(即赣州市的龙南、定南和全南),以便与游击的分散活动相适应。

                          大岭下会议是中共粤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重要会议,也被视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转折点。1935年3、4月间,留守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红军虽然在油山成功会师,但部队内部在思想层面矛盾重重,为了尽快地统一思想,转变工作方法,项英等人决定在大岭下的彭屋召开第一次特委、军分区和部队领导干部会议。4月上旬 ,大岭下会议正式召开,对敌人大举“清剿”的局势及应对方法作出了讨论,并提出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重要方针,为长期性的游击战开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项英、陈毅等依凭大庾岭山区,领导南方八省的三年游击战争。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诗篇。

                          1935年4月中旬,项英、陈毅在河洞长岭贫苦农民罗学文家,主持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乐天、杨上魁(杨尚奎)、蔡会文、陈丕显、贺敏学、李国兴、刘新潮(刘建华)、张日清等共70余人。长岭会议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的决议,并提出分兵游击的部署,分别建立油山区、北山区、信康赣区、南山区、上崇区等游击区。

                          陈毅元帅第四次遇到危险也是因为叛徒叛变,不过陈毅元帅能够死里逃生的原因更是惊险。当时梅岭一带的游击队已经长时间收不到中央的指示。

                          叛徒就是利用这一点,传递假情报,骗他们中央来了同志,请求在县城内的饭店里见面。陈毅一进城,没有先去饭店汇合,而是先到了叛徒的家中打探情况。

                          当时抗日战线已经如火如荼。湘赣一带的游击队已经很长时间失去了中央的消息,再加上国军的清剿一波连着一波,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理解,各地区的游击队风声鹤唳各自为战,甚至自相残杀的事情常有发生。

                          陈毅元帅亲自前往做工作时就被当做叛徒抓了起来,对方(谭余保)怎么也不相信陈毅,一口咬定陈毅元帅是叛徒。要不是山下的国军撤军,有了联系中央的机会,陈毅元帅险些死在自己人手上。

                          这里面其实有个问题,就是项英和陈毅也不在一起。

                          至1936年5月,各区红军和游击队战胜重重困苦,坚持与国民党“清剿”军和叛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李乐天等领导人和许多指战员英勇牺牲,部队减少到不足300人。

                          6月,两广事变爆发后,赣粤边地区的国民党军兵力有所减弱,形势有所缓和,项英、陈毅乘机相对集中兵力打击国民党地方部队,使红军和游击队有所恢复。

                          一年间,红军和游击队在反“清剿”斗争中发展到500余人(后发展到700余人)。

                          蒋介石在得知项英、陈毅转移到油山后,调集了四万大军对其进行围剿,当时油山的红军武装力量一共只有1400多人,兵力悬殊达到了1:28,在此危难之际,项英、陈毅当机立断,马上将部队分散,化整为零,依托有利地形,在赣粤边境和国民党展开了游击战。

                          点看全图

                          通宝推:落木千山,燕人,俺老孫,
        • 家园 当时我军是想在中原摘桃子的,可惜这几位战争能力严重不足,再加

          上国军是重点攻略区,所以我军愿望没能实现,可能周总还有其他愿景,事实上是他想多了。

          王震在那个时期下来根本就是占便宜的,哪想到国军也很硬,他们自己能力不行也没办法。

          李先念和王树声已经不适应那种战争模式了。王震军事能力还不如红四,所以他们就没弄好。

          由于他们军事政治能力都不如东北,所以他们也没能自我整合,实际上这段过程,华东也有,可是华东诸将比较能打,好一些。粟裕、陈士榘、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等等都是均是军事好手,即便不够团结,因为生理也能镇得住,也损失不算小,但是比小中原好多了。

          其实,小中原的事情和刘邓晋冀鲁豫的操作是差不多的。刘邓也是先后离开了大别山。好在摊上了豫东战役,战略态势一下子好了很多。

          这里其实还是毛和周系战争的分歧问题。

          大别山不是毛的思路,只是毛在刘邓选择下给刘邓的选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毛主席单独安排了跃进,只是其中一个建议选择罢了。

          对比一下,初期失败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就打得有声有色,迅速回血了。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中原军区是我们的突出部,肯定是守不住的

        但是敌人要全面进攻,也肯定首先要消除这个突出部,所以军史上的评价是中原军区在敌人腹地的坚持推迟了内战的全面爆发。所以从争取战争准备时间的角度来讲,肯定是中原军区拖得越久越好,军史的计算是从重庆谈判算起,将内战全面爆发推迟了十个月。

        如果皮旅去大别山,那肯定是牺牲掉了,虽然可能还能将内战再推迟一小段时间。要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毛泽东是做了牺牲掉整个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准备的。当时若不是陕北吃紧,毛泽东是不会做此重大牺牲的,而46年牺牲皮旅则没那个必要。

        此外,为了挺进大别山,刘邓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为此还专门致电中央,申请重建中原局。在外部,中央还另建陈谢、陈粟兵团配合刘邓,而中原军区突围时这些条件均不具备。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如果同期进攻中原的国军压到苏北,陈粟早垮了

          如果同期进攻中原的国军压到苏北,陈粟早垮了

          苏北河流纵横,大片兵源粮源,也没撑多久就逃窜山东摘桃子了

          挺进大别山,除了为陕北和山东解压,炮党重要兵源粮源基地被破坏,星粟派一直装蒜

          李先念网红女婿姑且不论,危急关头能和余部一起到新疆而不是分散逃命,这点就很厉害

          哪像陈粟,北上摘桃子,因为指挥无能连吃败仗丧师失地后,先把老婆孩子送大连求平安

        • 家园 你这是把两个事情搅和在一起说了,跃进大别山是后来的事情

          1945年或者中原突围时想到跃进大别山这是毫无边际的事情。根本没有联系可言。

          当然是李先念王震拖得越久越好。

          晋冀鲁豫跃进,根本不可能,周也不会允许,一直都是要维持晋冀鲁豫的生存才有的刘邓选择了跃进。

          这是借助毛的老虎皮夸赞刘邓主要是邓的虚假说法。

      • 家园 中原军区是依托新四军在抗战后期形成的历史结果

        因为那也是对抗日军的关键核心区,因为日军西进,那里成了敌后,所以有我们的部队,他们和华中根据地构成了对日作战的重要支撑点。

        同时也是因为抗战结束,我军我方意图在中原保持战略威慑。1944年,王震率领部队南下和李先念部汇合建立小中原军区。

        由于重庆谈判的失利,当地领导的战略和军事失误,导致了中原军区过于艰难,也确实是因为那是国军核心区,所以面临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李先念也是因为重庆谈判要求裁军较狠的根据地之一。

        因为军事能力不足,战略让步较多,李先念也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决心,还有王树声等,王震也怂了。周总理也是意图放弃。

        最后中央一致同意放弃,进行战略转移。

        同时,因为李先念军事能力不足,王树声也是个棒槌,王震也不行,他们选择让皮定均担任诱饵,意图让国军相信他们要东进和华中根据地汇合,但是战略目标应该是泄露了,也比较容易判断,导致了国军重点方向就是搞死我军主力。

        于是我军自然是一路西进,不断被打击,损失比较大。皮旅则相对遇到的困难较小,同时,自己打得也确实精彩。所以平安到达了华中和华中我军汇合。

        因为中原局中原军区(小、李先念部)不断的失败,当地人民失望,很快我们彻底丧失了根据地,这才有了后来的大别山,刘邓判断,本身自己是红四方面军,大别山经过鄂豫皖苏区、高敬亭苏区、李先念根据地多次建设,应该情况良好,但是事实并非他们设想。所以大别山建设是失败了。刘邓先后扯出来不得不向华东我军靠拢,配合作战。

        之前的华东配合中原军区(大军区,涵盖晋冀鲁豫刘邓部,兼并了李先念部小中原军区等等等)作战以失败告终,所以城南庄会议改为配合毛主席战略决战构想,由新中原大军区配合华野(粟裕)豫东战役作战。

        关于皮有功少晋中。我在怀疑毛主席是不是在暗暗黑李先念王震他们。保住了军队,保存兵增强了战斗力。

        而中原突围后的军队战斗力不足(士气比较差),根据地(包括逃跑后建设的新根据地)建设也不足。在淮海战役中贡献不足。

        左路纵队突围后,一路向西,于7月25日抵达武当山区,8月下旬,与向西突围的江汉军区的部队在房县会合,并于8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突围部队另一部因强渡襄河受阻,改道北上,进入伏牛山地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

        右路纵队突围后,向西北突围后,一路抵达了陕南地区,与陕南地区游击队会合,建立豫陕鄂军区,并坚持在当地的游击作战,依照中央指示,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王震率领的359旅以及干部旅一路继续北上。

        右路纵队突围至陕南以后,给了国民党军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西安的胡宗南。

        更为关键的是,王震率领中原军区两个旅的部队还翻越了秦岭,进入到了镇安,当时胡宗南手中几乎没有可靠的部队,为了给部队调动争取时间,胡宗南假意提出要与我军和谈,并派飞机沿途洒下传单。

        王震一面通知中央,一面选派代表赴西安。

        这是吹牛了,王震跑回延安是几乎一两个人。

        6月26日晚,由司令员王树声和参谋长张才千率领的南路突围部队从光山县向西移动,在中原地区左冲右冲了半个月,仍未跳出敌军的包围圈和拦截。

        起初,军队从泼陂河撤退,进攻了三天三夜,直奔平汉铁路的咽喉——孝感杨坪口。

        唉!出乎意料的是,敌军一个旅早已布防在那里,封锁了南下的通道。在混战中,本应与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协同作战的第二纵队第十五旅也被冲散,失去了联系。

        看到南下通道被堵住,王树声不得不北返,奔向大悟山的老根据地。

        谁知道陆家山、姚家集的敌人发现一纵纵向南突围不成后,又从三面包抄过来。

        敌人分头进攻,企图“歼灭”我军于突围途中。天空下着大雨,道路泥泞狭窄,边打边走的战士们虽然不情愿地减少了行李,丢弃了多余的衣服,但行进速度仍然很慢。

        王树声在西路军时期玩了一次化妆逃跑后,在中原突围中梅开二度。

        芦苇和汹涌的襄河就在敌人面前,可他们连我们战士的影子都看不见。

        就在敌人看着河水叹息哀叹不已的时候,我军已经彻底击败了敌人在河西的封锁,正大举向武当山推进!

        部队向西走了不到一百里,上级的命令又来了:“敌人在前方已布置重兵埋伏,你部必须停止进入豫西,西渡汉江。”

        郁郁葱葱、地势险峻的桐柏山就在眼前,一旦进入桐柏山,就可以摆脱追赶的敌人,获得安全、休整和后勤补给。

        然而军令如山。王树声这位统帅眉头紧锁,眼睛睁得大大的,把手里的电报读了好几遍。最后,他咬紧牙关,掉转马头,浩浩荡荡的行军纵队都跟着他转向西。

        八千人爬过一座座险峰,涉过一条条大河。最后,他和他的纵队停在了大洪山中钟祥、宜城之间的流水沟渡口。

        汉江在咆哮着,翻卷着浑浊的洪峰,看着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这支队伍就是中原军区著名的“铁军”。他就是著名的铁军统帅——王树声。

        说起来,历史“弄”了人,汉江和王树声似乎形成了不解之缘。

        站在河边,他不禁回忆起十四年前,他和徐向前率领的红色四面军渡过汉江,前往川陕边区。现在就像“重演老剧”!

        不同之处在于:过去于隆冬的旱季在上游渡河,但现在面对的是夏天涨水的中游!

        现在有两个糟糕的消息:约定到对岸接应的兄弟部队早就消失了;河上没发现一艘渡船!

        与敌人进行血腥战斗的阻击部队有第三旅第八团一个营,第二旅第六团和一些后勤人员约3400人。由于敌军增援人数众多,他们没有时间过河。

        该部第三旅副旅长闵学胜带领他进入伏牛山区,坚持战斗,建立新的根据地。

        过了汉江,王树声马不卸鞍,人也没有停下来,用尽全力向北推进。在途中,他接到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命令他们在鄂西北建立根据地。这时,尾随的敌人又追上了他。

        王树声果断指挥,打败了这支追兵。直到这时,他才穿过浩瀚的晋山,进入武当山区房县上龛地区,与较早到达的江汉军区罗厚福部会师。从那以后,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王树声对建立鄂西北根据地毫无准备,而又被任命为区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政委。

        不久,在他的主持下,划分了四个军区,改组了部队,分散了党、政和军人员。

        然而,开展活动和创建根据地绝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不要小看这个鄂西北。虽然地势偏僻,群山密布,但具有独特的军事价值。

        从这里往西,往北,可以分别直达四川和陕西,威胁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后方,往东,南,可到武汉,长沙。

        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就在这里苦心经营,不容其他势力染指。

        现在我军已经进来了,敌人就像被捅的马蜂窝,急得地嗡嗡作响。因此,在我立足未稳的时候,敌人集中了很大的力量,对我采取了非常恶毒的“棋盘战术”。

        所谓“棋盘战术”,就是把正规军、保安队和地主武装合编起来,组成一支搜捕部队,把我军从一座山赶到另一座山。

        至于我军则用的是“麻雀战术”,有时集合,有时分散,漫山遍野打游击,让敌人头晕目眩,手酸脚软!

        王树声着眼大局:不能因小而失大,当务之急是尽快突围敌人的严密包围圈。

        张参谋长按照王树声司令员的指示,礼貌地劝说陆续前来参战的指挥员和战士,果断地下达命令:“甩开敌人,绕过王家店,全速向西走!”

        王树声率领南路突围部队,越过平汉线,成功渡过襄河,随后在宜城西南的孔家湾和林家店再次击败敌军第十八师。

        此后,部队继续向西北推进,连克宜城以南的李家档、南漳以南报信坡等据点,消灭了大量敌人。

        敌人的包围行动一次又一次失败,眼睁睁地看着南路突围部队在鄂西北如鱼得水却毫无办法。蒋介石勃然大怒,加紧动员军队,企图“彻底歼灭”我南路突围部队。

        蒋介石生气了,王树声却笑了。他对战士们说:

        “毛主席的部署太高明了!现在我们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如果我们动了,蒋介石会睡不着的。虽然他睡在弹簧床上,而我们睡在洞穴森林里!“

        一天,王树声率部快速行军,来到神农架的千家老林,发现了一个像“笼子”一样的地形。

        他灵机一动,命令刘昌毅带队,早早伏击队伍,就等着“疯狗”的到来。

        果然,中午,“疯狗”来了。从隐蔽的掩体后面,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军官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抽着雪茄,炫耀着他的权力。

        军官的妻子坐在滑杆上,颤抖着,她的头发像一个凌乱的鸡窝,她的嘴唇像人血一样鲜红……

        当这些家伙大摇大摆地走进“笼子”时,王树声高举左轮手枪,“哔”一声,紧接着是一声杀戮和枪声,让敌人头晕目眩,一片混乱:

        有的钻入巢穴,有的跳过岩石,敌人的干部,甚至人和马都掉下悬崖,一命呜呼。战斗在一小时内结束,大量战利品被缴获。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此战过后,敌人老实多了,王树声和他的部下在白天也可以自由活动,晚上则能安心入睡。

        但在鄂西北,王树声虽然爱护这个“活张飞”,但他同时也对刘昌毅的一些做法忧心忡忡:

        爱护他是因为,在突围中原的道路上,正是依靠这位勇猛的将军带领军队奋力拼搏,阻挡了凶猛的追兵,确保了全军顺利渡过汉江。

        然而,王树声认为,在建立根据地的新时期,为了保持实力,防止被敌人跟踪追击,这种鲁莽的战术并不是最好的策略。

        刘昌毅和王树声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敌人派来围剿的兵力不多。一般来说由保安队的一个连与正规军的一个营编组而成,我军可以集中兵力吃他们。

        13日,刘昌毅指挥第七团两个营在一条险峻的山路两侧伏击,用假象使敌人产生我军节节败退的错觉。

        当所有的敌人都进入我军的伏击圈时,我军枪炮齐发,使敌人惊慌失措,后面是悬崖,前面是绝壁,变成了罐子里的乌龟。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一举歼灭了整编16旅47团一个加强营约400人,缴获了4门迫击炮和4挺重机枪,我军仅有1人受轻伤。

        这场战役对开辟鄂西北地区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惊动了敌人,国民党武汉行营立即调集大批兵力,加强对鄂西北的清剿。

        有鉴于此,王树声强烈反对刘昌毅继续打大仗。

        毕竟刘昌毅是纵队的副司令员,也是第三旅的旅长。当他真正战斗的时候,还是非常尊重王树声司令员意见的。

        纵队命令第3旅第7团、第9团坚决阻挡尾追之敌的进攻,第2旅第4团、第5团、第15旅第45团坚决突破堵截之敌的阵地。

        在刘昌毅副司令的亲自指挥下,英雄的第七团和第九团迅速与尾随追击的敌军153团两个营顽强作战。

        在张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下,攻击能力较强的第2旅第4团和第15旅第45团立即向石化街进攻。

        黑山口位于石化街西南侧苍峪沟,是通往鄂西保康山区的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敌人的机枪、大炮弹如雨下,紧紧地堵住了山口的通道,山顶上的敌人不时发出傲慢的叫喊。

        四团的干部和战士被敌人的傲慢激怒了,他们不顾一切,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对黑山口发动了又一次冲击。

        由于地形对我非常不利,敌军一个团的兵力形成密集的火力网,我军几次进攻失败,伤亡惨重。

        许多战友的牺牲,加上山上敌人的嚣张气焰,使指挥员和战士的悲痛和愤慨发展到不可抗拒的程度。

        许多同志因为体力消耗太大,累得连腿都走不动,几个战士冲锋时晕倒在山坡前。

        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战斗,只会给部队带来更多的伤亡。他立即向纵队参谋长张才千报告了这一情况。

        其实张参谋长刚刚在望远镜里看得一清二楚,又部署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就是命令四团占据有利地形,除少数部队处于戒备状态外,其余人员都要睡觉。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参谋长为部队进行了紧急战场动员:

        “同志们,现在我军正受敌人两面夹击,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我们必须发挥勇敢、坚韧的精神,坚决拿下黑山口!为死去的烈士报仇!”

        话音刚落,全团的干部和战士齐声喊道:“冲啊!杀啊!”持续猛攻黑山口。

        由于无法抵挡我军压倒性的打击,敌人首先在精神上崩溃了。在我们所有的部队冲到山上阵地之前,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敌军官伪装成士兵跑在最前面。

        在黑山口阻拦我军的敌第185师553团,被我军彻底击溃了!700多人被消灭。

        特别是拿到了20万分之一的鄂西北地图,解决了纵队一直用湖北省全图,指挥作战不方便的难题。

        鄂西北军区部队连战连捷吓坏了敌人。国民党最高当局一再命令武汉行营“加紧清剿”。

        敌人以我军几十倍的兵力,采取了“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切断了我军各军分区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我军挤出各个根据地。

        随着冬季的到来,战斗形势愈演愈烈,部队战斗不断,弹药极度匮乏,衣食等物资无法补充。此外,鄂西北贫瘠,人口稀少,许多地方很难找到吃的喝的。

        部队多次进入神农架原始森林,在荒山严寒的恶劣条件下作战,战斗和非战斗减员不断增加,面临建军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现在受苦,正是因为我们的后代不再受压迫和剥削;我们现在不能吃,不能穿,正是为了他们将来有工作、有食物、有衣服。”

        他还幽默地说:“想想看,谁能像我们一样睡在群山中,头顶上有星星,吃住在原始的森林里?哼,这种神仙过的日子,我怕胜利后谁都过不上了。”

        这些乐观向上的语言,怎么可能不感染身边的战士!

        然而,鄂西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进入鄂西北之初,以王树声为首的区委也划定了军分区,派出了党政干部和队伍,并想就地开展工作。

        但是,由于反动统治严密,又缺乏群众基础,尤其缺乏当地的干部,根据地的建设确实很难取得很大的成绩。一些地方只是摆出了县、区的架子而已。

        没有坚实的根据地,我军就无法扎根。只有日夜疲于奔命,兵力、补给有减无增;

        相反,敌人立足本土,为所欲为,补给充足,越聚越多。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争形势对我越来越不利。

        这些,王树声眼里看,心里担心。今年11月底,他决定派一个精干团队去尝试是否可以进入陕西。第三旅副干部兼旅长刘昌毅主动请缨。

        刘昌毅这个旅长真不愧是老虎。他飞进了军队,一家伙就把自己插入了敌人的巢穴附近——离均县只有20里。

        他正准备过河去探个究竟。不幸的是碰巧遇到了前来扫荡的敌军主力,敌军以数倍的兵力包围和分隔了他们。刘昌毅带领部队左冲右冲,和总部失去了联系。

        敌人不是傻瓜,也看到了我军的致命弱点,没有后方,疲惫不堪,弹药不足,孤军奋战。

        凭借他们的地理位置和优势兵力,他们日复一日地消灭了我外围的许多小部队;我在竹山、竹溪的第一军分区就这样垮掉了。

        敌人得逞后,越来越猖獗,年底集结重兵,向武当山中心地区推进。

        这里的地形形似“笼子”,我军好似被锁在笼子里的“老虎”——分散、突围,进退两难;

        此外,我的大多数干部和战士都渴望战斗,一场殊死决战就在这里展开。

        开始,王明贵旅长带一个团,阻敌于东山,打得十分顽强。敌人再增调了三个旅的兵力强攻,东山就难守住了。

        屏障既失,敌即趁势将刘昌毅副司令员率领的第七团,围在康家山。

        这位猛将虽奋不顾身,指挥部队竭力拼杀,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外无援兵,失败了。

        中原军区为了保存实力,在刘昌毅无法与主力会合的情况下,命令刘昌毅帯领残存的三百余人,突出重围后到皖西去建立新的根据地。于是,刘昌毅朝皖西而去。

        一路上,刘昌毅收拢千余名打散的干部战士,以退为进,千里回师大别山。

        在皖西地方党的密切配合下,刘昌毅开辟了地跨九县的皖西根据地,组建了拥有三个支队四千余人的皖西人民自卫军,积极配合了全国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王树声的这一只有力的“铁拳”,从此失去,(王树声部)全军的“元气”也大伤了!

        他和其他党委成员,不得不面对新的困境,作出新的部署:取消军分区,改建三个支队,部分就地坚持,部分南过长江。

        一九四七年的春节到了。即使在这硝烟弥漫的岁月,大家也决不会忘记美好的传统佳节。除夕当天,王树声兴致勃勃地对大伙说:

        “过年啦,咱们怎么也得想法弄点好吃的吧?”

        大家自然一口说好。王树声就照着侦察员的报告,亲率队伍,趁群众凌晨放鞭炮庆祝新春之际,扑到了敌人一个小镇。

        这时,跟随王树声的,就剩下张才千参谋长率领的一支千人左右的小部队了。

        他们边战边走,向荆(门)、当(阳)、远(安)一带游动,捕捉突围南渡的战机。

        那是早春二月的一个黄昏,他们转战途中,来到保康、远安两县间的一座高山。

        王树声即观察地形,并仔细研究地图,发现这里出奇的险要:几十里长的一条山沟,夹岸悬崖峭立,右边又是一条小河。

        前方出口为一高耸的山坝,如要继续南进,必须控制此山坝,方可保证安全。

        王树声于是命侦察科长,带一支精悍的小分队,连夜出发,限次日上午十点钟,定要占领出口的山坝!

        万万没想到,这个“馋猫”似的侦察科长,出发不远,就被途中小股敌人粘住了,拖延了好大一阵工夫,酿成了一场大灾大难……

        第二天,王树声以为派岀的尖兵,肯定已占据了岀口山坝的制高点,就比较放心大胆地带队下山,进了沟道。

        正扬鞭催马稳稳当当地走着,突然,左、右、后三面枪声响了!

        王树声嗖地从马背上一滚而下,挥着左轮手枪,连声疾呼:“同志们,快上左翼高山,快,快!”大家这才猛一惊醒,奋起反击。

        (这段我没看明白,是谁带领了一千多人?)

        王树声在警卫员李树林、阎双喜、白金泉等战士的保护下,拉着一匹大骡子的尾巴,冲上了陡峭的山顶,抢占了制高点。全力掩护大家,又陆陆续续集结起来。

        但一清点:电台丢掉了,侦察队散了,战上也损失了大半,不过数百人了!

        这时,险情仍然有增无减。

        王树声那被折磨得孱弱不堪的身躯,怎能再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

        他的血压急剧上升,昏沉沉再难以支撑下去;而战马也牺牲殆尽,他只有躺担架了。

        可王树声又怎么忍心叫满面蜡黄、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抬着自己攀山越岭呢?

        他多次谢绝了同志们的盛情关怀,紧咬牙关,随着大队,迈着艰难的歩伐;同时,内心里翻腾着“失蹄鄂西北”的苦涩……

        中央得知王树声病情沉重的讯息,从保护干部出发,安排他回解放区治疗,

        从此,南路突围部队的两路,一路由刘昌毅率领,在皖西坚持斗争,另一路由张才千率领,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

        王树声虽然离开了队伍,可他的心又怎能和大家分开?!

        在辗转北上、回归解放区的途中,他没忘了在荆门布置地下党组织,要与留下的部队保持密切联系,叮嘱他们,要千方百计设法掩护遇险的同志;

        经上海时,他又派专人潜回鄂西北,建立秘密地下组织,联络并接送失散的人员……

        他还在漂泊的征途和苦痛的病榻上,细纸回顾了鄂西北的战斗历程,具体分析了其中的得失,并在山西晋城休养中,向党中央写出了长篇报告。

        总之这篇如此积极正面的文章,王树声一顿操作如虎,结果一言难尽。实际上就是鄂西根据地在王树声的领导下失败了,结果是自己化妆离开。

        至于到底是不是中央指示回延安,也不好说。

        这就是历史。

        在报告中,他为自己未能创建鄂西北根据地而沉痛自责,请求处分。

        毛主席比王树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看到王树声写的自责报告后,亲笔批示:“

        你在鄂西北坚持斗争半年,极大地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有功无过嘛!”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王树声那篇文章是网文吧

          水平太差了。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当然差,和笨狼一样,不过这是赞扬的文章,我是截取了其中的不合

            逻辑的文字。所以你看着更明显。

            但是,文章整体也一样差劲。这是笨狼河友式文字的特点。只不过笨狼河友喜欢抓毛主席的他认为的错误。比如罗荣桓事件,我去,简直不堪入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098144159794440&wfr=spider&for=pc

            这文章总体还是夸奖王树声的,嘿嘿。但是王树声放弃了鄂西根据地,相当不堪。

            南路军还是在艰难地围剿中成功地到达了湖北,与湖北西军区成功的会合。

            在此次会合后王树声还成为了鄂西北军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路军就此编入了鄂西北军区中。

            但他们的结局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写,在此次中原突围成功后,国民党加大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力度,更是企图将鄂北西军区全部剿灭。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被迫进入山中和敌人展开了不死不休的游击战争,最后原来成功从中原突围中走出来的将领们更是有很多牺牲在了这场战争中。

            到最后南路军的人只剩下寥寥数人,鄂西北军区更是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中不复存在。

            在突围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以江汉军区罗厚福所领导的突围部队,他们突围的方向和王树声的部队一致,但在与王树声的部队会合不久后便就地分开。

            在这次突围中,罗厚福带领的这支部队是损失最小的,大概是和这支部队成长起来的经历有关吧!

            他们在与王树声的部队分离后,在罗厚福的带领下马上投入了游击战中,开始了与敌人的不断斗争。

            与南路军不同的是,他们虽然在江汉地区进行着游击,但是罗厚福特别会审时度势,在抓到机会后便待着部队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

            除了罗厚福带领的汉江军区外,还有一支部队的损失也很小,它就是由黄霖带领的河南军区,可能是目标较小,他们在突围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敌人太多的阻击,很快就到达了陕南,成功与李先念的部队会合。

            据说,黄霖带领的这支部队损伤才两百余人,与其他的部队相比,死伤率极低,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因此失散了一百多名同志。

            这些网文确实混乱。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C4PM9EL055631I3.html

            这个写的还行,但是明显故意混淆了突围时期和建立根据地时期和再之后的数据,也是有一些扑朔迷离。

            但是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损失很大。

    • 家园 将星云集啊 -- 有补充

      搜了一下:

      著名的皮旅,有6名干部在1955年到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少将军衔:副旅长方普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1团团长王诚汉、2团团长钟发生、政委张春森、3团团长曹玉清。

      政委徐子荣建国后转到公安部任副部长,没有参加授衔,否则也可能是中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王诚汉 -- 补充帖

      其中王诚汉后来成为成都军区司令员,1988年授上将

      • 家园 这里的郭林祥副政委

        和1988年授上将的郭林祥是一个人吗?

        • 家园 著名的王大将在中原再一次临阵脱逃

          中原突围完全是丢盔卸甲,作为诱饵的皮旅基本上保持建制,完整的到达华中编入陈毅部下,、。反而主力部队一再丢人现眼,和莱芜战役的国军也差不多了。渡河的部队惊慌失措下炸了桥,导致后卫部队被断在河对面,还好有干部带头逃脱包围,我们著名的王大将又一次丢下部队单独逃跑,上演了西路军的逃跑策略,最可惜的是老八路的十四个主力团之一的771(时间久了,不敢肯定番号)团张才千部,就这样在鄂西北销声匿迹。

        • 家园 是同一个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