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 冷口关

共:💬44 🌺70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近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看标题,很容易让人想到作者是个百岁老人,实际并非如此。我八五年出生在冀东农村,今年三十八岁。这小四十年里,我从村里长大,读书,然后16岁离家到唐山市读高中,19岁到广州读大学,24岁毕业到深圳工作,27岁到北京,在这里娶妻生子到如今。这小四十年里,我见证了,应该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代。早几天,习惯性的逛西西河时,想起来diamond的帖子——《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中国》,内心十分感慨,写下这篇文章。

    一、儿时的家乡

    我印象中的儿时的家乡,大概有一半还处于前工业时代,尚未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既然是农村,主要的生计,自然就是种地。然而种地这件事,大概在我十岁以前,基本上跟工业关系不大的。

    那时候种地,采用的是跟现在不同的方式,称之为套种。所谓套种,是将一块地分成ABAB……不断交替的条块,AB条块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这个种植比较复杂,如下表(时间是个大概,多年不种地,可能记得不太清了)。这种种植方式,每个条块,两年轮换一次,一个轮换过程,分别收一茬麦子,一茬玉米,一茬萝卜白菜,简称两年三熟。好处呢,充分利用土地,避免青黄不接。人吃的面,鸡猪吃的糠麸,过冬吃的白菜酸菜,日常下饭的咸菜就都有了着落。不好的地方就是特麻烦,一年到头,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而且全是人工在做。

    A地块 B地块

    10月中旬 霜降 种小麦 收白菜/萝卜

    空着

    4月下旬 谷雨 种玉米

    6月下旬 收小麦

    7月 种白菜/萝卜

    8月 收玉米

    10月 收白菜/萝卜 种小麦

    以小麦的种植为例。霜降前后种小麦,雇人用骡子豁地,爸妈腰上夹着簸箕跟后面,在犁头翻开的沟里撒种子。犁地和撒种子都是技术活。扶犁的人要把握好方向,没经验的人犁出的沟七扭八拐的,要么就是深浅不一,影响发芽。撒种子要拿捏好数量。撒少了,影响产量,撒多了浪费。播完之后,再用人力用耙子把沟耘平。这个播种的过程,我像,大概一千年以前也就这个样子吧。来年开春后,需要手工薅草。蹲在地里,把苋菜、马齿苋、莎草等一众杂草一点点薅掉。像马齿苋这种,还要拿袋子装起来,带回家喂猪。比农业社会好的地方在于,有了机井,可以浇水,有了化肥,可以中间施肥,化肥叫二铵,白色的小颗粒,小时候记得去化肥站买二铵,那房子一进去呛鼻子的味道,眼睛都睁不开。如果有虫子,可以用喷雾器打甲胺磷。种麦子,最难受的是麦秋。很多人都会说收获的喜悦,但于我而言,恰恰是收玉米和收小麦是人生最痛苦的事儿。小时候没有机器,收麦子是手工的。而且套种模式,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种白菜,我们都是拔麦子,即用手把麦子拔出来,这个比镰刀割麦子还累人。拔掉以后,抖掉根上的土,堆成一捆捆起来。夏至时节,最热的时候,猫着腰,一把把硬薅麦子,两边是半人多高的玉米。汗水顺着脖子流淌,麦芒扎人,玉米叶子割人,手上磨的都是水泡。每干一会儿,我都忍不住跑出去,看看前面还有多远,每次看都是深深的失望甚至绝望,感觉永远也到不了头。收了麦子,捆好,雇车,马车或者拖拉机,把麦子拉回家。再卸下来,垛好。脱粒前,用铡刀一捆一捆的把麦子头部铡下来。这个活我爱干,而且很有技巧。放好麦子,抵到头,猛的发力,哗的一声,一刀两断,心中会升起一种成就感。若是力气使的不对,那一刀下去,麦捆完好无损,自己还会闪到。铡好后,爸妈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的,接力把麦头逐个放进脱粒机。伴随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麦骅骝(音,不知道咋写这俩字)从机器上喷出来,而麦粒则从机器下面流下来,用袋子接着,一袋子满了就换另一袋子。忙碌大半年,一亩地大概可以收六七百斤吧。这还没完,后续要晾晒,白天摊开,晚上拢起,晾晒十来天,干透后再一点点倒腾到大缸里,或者装进编织袋。以后每个月再从缸里舀出一部分,用小推车推到加工厂(小作坊),给块八毛钱的加工费,换成面粉和糠麸。糠麸留着喂鸡喂猪。印象中猪也挑食。家里用红薯秧打大成粉熬成糊糊,猪不爱吃的,这时候就要在表面撒点糠。猪也气人,撒点糠,它就把表明的糠麸咂掉,然后不吃了,等着再次撒糠麸……当然,也可以用小麦直接去换挂面的。

    还有麦秸,一个是铡掉的下半截,垛起来。另外是脱粒机喷出来的麦骅骝。用叉子挑在一起,用脚踩实,像絮棉画一样,一层层的弄成一个大圆柱。每次烧火的时候,拽一些下来,配合着玉米秸秆,可以烧到明年。麦秸不禁烧的,烧灶火的时候得不断添柴,不过特别适合烙饼,不容易糊。烧火的时候,还可以埋点花生或者蒜,当做零食……

    以上就是我十几岁之前印象中小麦的生产流程。玉米和大白菜的就不再介绍了,大差不差的。典型的半前工业革命半二次工业革命。

    二、我经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半前工业革命到二次工业革命的跨越

    大概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吧,农业迎来的一场革命。首先是套种的生产方式被抛弃了。前面介绍过,套种的种植方式固然有各种好处,但是特别耗人力。老家土地有限,人民被逼着都做些副业。随着副业挣钱越来越多,大家一比较,就会发现,向农业生产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不划算。于是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家乡就都放弃了套种,而是采用了满天星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很简单。霜降时节,整片土地,全种小麦,来年夏至统一收割。然后种上玉米。国庆前后收了玉米,再种小麦,如此完成一个轮回。与这种种植方式对应的,是收割方式,原本用薅的方式变成了收割机。要知道,以前套种是没法使用收割机的。播种采用机器,又快有好,五六十一亩地,原本一家人两三天才能种好的地,如今一个钟头就搞定。种完了,打上灭草剂,直接免去了除草的麻烦。来年还是浇两次水,打一次药。然后麦秋时节,花五六十,雇收割机一次收获。直接用车把小麦拉回家就行了。再不用薅、捆、运、铡、脱粒的过程了。

    收割机收小麦改变了家乡千百年来的种植习惯,也带来不少连带影响。一是秸秆处理的问题。收割完,麦秸碎了一地,大家也不愿意花力气收拢——把散在地上的麦骅骝收起来,效率实在太低了。但不收也不行,马上要接茬种玉米,如果不处理,是没法种的。咋办?一把火烧了省事儿。于是有段时间,一到麦收时间,老家地里,总是一片火光烟雾。原本分散在一年的时间里烧掉的秸秆,在短短十几天内,全部烧完,那大气污染总是免不了的。于是国家不干了,直接出台禁令,禁止燃烧秸秆。可对于农民来讲,你禁烧秸秆,出个红头文件简单,可农民却是直面问题啊。不烧秸秆,没法种地啊。于是就变成了游击战,偷摸烧。然后国家卫星盯着,看到哪里起火就通知村里,村干部连公安局蹲守抓人,杀鸡骇猴。倒霉的就被逮进监狱。好在后来出现了秸秆还田的机器,可以直接把麦秸粉碎并还田,虽然增加了几十块钱的成本,但重压之下,总归是把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是燃料,原本的秸秆直接在地里烧掉了,但总归还是要生火做饭取暖的。日常做饭该用煤气,冬天取暖则是改为烧煤。可惜,前几年煤又不让烧了,因为污染空气。村里为了控制烧煤,甚至冲进村民家里扒煤炉,如今都改成天然气了,这成本可就上去了。

    到一几年前后,收麦子更简单了,这回干脆不用往回拉了,直接地头就卖给粮商,自家留点还面吃。像我家,近几年更是连种都不种了,五百块一亩地,租出去了,从此彻底告别种地,不算是农民了。

    总结一下,前后十几年的时间,小麦的种植,就从前工业革命时代,进入工业革命,极大的简化,解放了劳动力。

    农民靠种地,挣不来多少钱,这个大家都知道。然而,种地本身的投产比是很高的。种一季小麦,一亩地投入五六百块,可以挣五六百,利润率极高了,即便算上投入的时间,利润率也不低的。农民穷,最大的问题,是农民拥有的土地太少。一亩地挣五六百,如果能有一百亩地,那就能挣五六万了。可惜,以我家为例,分地的时候,按六个人分的,也只有三亩地,少的可怜。如今全租出去,也不过一千五百块地租而已。

    二、我经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我所在的镇子,有四个完全小学。我就读在第一小学,学校分东西两院,最多是1200名学生。春游的时候拉出去,浩浩荡荡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如今一个校园就足够了。

    小时候接触外界的途径有限,一直到我十六岁到唐山读高中,我基本就没离开过家几十里的范围。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南院二大伯家,买了一台电视机。这可是个稀罕物,全村都没几个。当时正在播放的内容是西游记,当时盛况空前啊。我到现在还记得,夏天的晚上,二大伯把电视摆在院子里,周边左邻右舍乌泱乌泱的都会赶来,挤在十几寸的小黑白电视前,等着看西游记。每天一集播完之后,大家才恋恋不舍的陆续离开。当时爷爷家有个收音机,我们叫戏匣子。我特别喜欢听单田芳讲的白眉大侠,铁伞怪侠。后来家里也买了电视,还在院子里立了很高的天线架子。每当电视节目不清晰了,就得跑外面去转动电线杆子,里面一个人盯着,一旦画面清晰了立马喊停。比较早的节目,是《封神榜》。寒冬的夜里,趴在被窝里,封神榜的片头,几个石头一碰,嗡嗡一响,出现三个大字,封神榜,心里老激动了。难受的是,经常赶上停电,那急的抓耳挠腮的,心里诅咒村里姓皮的电力维修员。

    对了,小的时候,九十年代,村里还是经常停电的。那时家家都要准备洋蜡。一旦停电,赶紧点起洋蜡。为了照明,有些家里,还会使用嘎石灯。这玩意可稀罕,很多人不认识的。小时候也不知道嘎石是啥玩意,我后来专门查过资料。嘎石应该是对嘎斯石的简称,而嘎斯应该是英文gas(气体)的音译,本质上是碳化钙。用一个脸盆,盛上水,把嘎石放里面,就会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乙炔。用一个带嘴的罩子,把嘎石罩起来。这样气体就从嘴部喷出,用火点燃后,白色的光极为明亮。小时候觉得特神奇。

    两千年以后,停电就很少发生了。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台熊猫的彩电,也开始有了闭路电视,节目多起来了。

    小学四五年纪的时候,我们的小学老师偶尔会给我们讲讲读者,我还从她那里借过几本杂志。大概介绍几款飞机,让农村长大的我开阔了眼界。老师提到电脑,说那是高科技的代表。我很神往,当时也根本不敢想像有一天我自己也能拥有一台电脑。九九年上初二,学校建了机房。当时学校大肆宣传,然后极其小心的管理,轻易不开放,像宝贝一样供着。我上过两次“微机”。第一次触碰电脑前,老师特别严肃的交代,一定要听老师的指令,不许瞎碰,弄坏了要赔,很贵的。于是我们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会了开机。然后还学会了打开文件和关闭文件……机房就去过两次吧,后面学习紧张,也就不让学生用了。

    零一年到唐山读高中。唐山明显就发达了不少。课堂讲课,已经可以用电脑投影了,还有专门的幻灯机,估计现在的小朋友都没见过。大胆的同学会在课间偷摸的玩电脑,或者在周末用电脑看看电影。我还偷摸去网吧上过几次网。年少懵懂,浏览黄色网页,页面卡死了,弹窗提示您进行了非法操作。我看着屏幕,内心慌得一批,以为自己犯法了。按键无反应,又不敢问别人,担心警察抓我。于是在时间没用完的情况下,偷偷溜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去网吧,现在想想,非常搞笑。不管怎样,高中多多少少接触了电脑,也操作过,能简单的搜索浏览了。零四年,注册了QQ和邮箱。到广州上了大学,学校里每周有电脑课,平时机房开放给学生随便用。于是很快就熟悉了电脑操作。零五年的时候,咬牙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一台二手电脑,赛扬的处理器,四根内存条,总计256M。打CS最多16个人,再多就跑不动了,会卡死。之后全社会信息化不断加快,零六年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手机,西门子的一款翻盖手机,大概花了六七百块吧。再后来陆续换手机,一二年的时候,买了诺基亚的N17,已经可以手机上网了。再后来就是智能手机时代,从小米到华为,现在的信息化程度,是小时候不敢想象的。

    三、我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方兴未艾。也就是这五六年的时间,家里的智能设备,应该是从天猫精灵和小度开始的,家里的灯可以语音控制了。手机都是智能手机,可以语音唤起了。然后今年chatGPT横空出世,大有一举超过人类的架势。今年智能汽车突然火爆,感觉智能驾驶也没多远了。我就这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见证了智能革命的迅速到来,而且未来几十年,会见证人工智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深刻的影响整个世界。

    四、三代人眼中的世界

    一个人的生长历程,会深刻的影响其对世界的看法。父母一代,出生在五十年代,我出生在八十年代,我的孩子生在一零年代。我们眼中的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

    岳父母家在衡水,老岳父年近七十,仍在劳作。老岳父从来不卖新麦。家里一直屯着上万斤小麦。下一年新麦下来,才会把去年的陈麦卖出去。谁劝也不听。老岳父的看法,一来社会随时有风险,美国可能会跟中国打仗,到时候可能会断粮,家里有粮食,心里不慌。疫情更是印证了老岳父的看法。另外就是政府没好人,干部都贪腐,比毛主席那时候差远了。

    而我的孩子,从小生在北京,在城里长大,对农村的印象,就来自于暑假回爷爷家或者姥姥家的经历。他们没机会像我小时候一样在河沟摸鱼,爬树掏鸟蛋。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地道的农民,他的爸妈小时候都在农村长大,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然而他们已经连麦苗都不认识了。他们不习惯老家的旱厕,死活不进厕所拉屎。我小时候,家里还是经典的人圈式厕所的,人在拉屎猪在吃。孩提时代,四处野,用土坷垃,石头,树叶子擦过屁股。讲究一点的,用高粱干擦屁股。小学以后,可以用旧报纸揉软了擦屁股。到了高中住校,才改成用卫生纸擦屁股。孩子们周末去北京动物园,去国家博物馆,去科技馆,去逛公园逛商场。我印象中,全国的城市在最近二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孩子们的眼中,外面的时间似乎不怎么变化,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恐怕也不会有大变化了。比如一零后的小孩,现在看到的长安街,和三五十年后的长安街,应该大差不差的。

    我所经历的时代,一切都是蓬勃向上的,经济增速可以飙到14%,钢产量年年创纪录。高速、高铁、港口、水库、桥梁、隧道全部狂飙突进。然后这一切肉眼可见的缓下了。我经历了狂飙突进到缓慢前行的转变。而孩子们的眼里,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缓慢增长甚至是衰退的,比如,他们的印象里,不是人口年年增长而是年年人口减少。他们的眼里,中国有强大的制造而不是卖是十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血汗工厂……

    感恩这澎湃的四十年,我作为一个见证者,感觉无比荣光,希望后面四十年,我们能见证国家更大的辉煌!

    元宝推荐:方平, 通宝推:十亿星阵,北纬42度,善良的恶霸地主,青青的蓝,十里铺基干民兵,方恨少,奔波儿,秦波仁者,zwx650,学菩提,年少亦菲的粉丝,天白,常挨揍,假日归客,为什么不可以,广宽,PCB,死扛着,purplue,灰灵,strain2,迷途笨狼,陈王奋起,西江城,nettman,村长的野望,rentg,和平共处,五峰,绝望坡前,jboyin,不如安静,唐家山,真离,翼德,菜根谭,桥上,懒龙,黄序,起于青萍之末,我心安处是故乡,赵美成,四方城,外俗内正,大眼,孟词宗,flycloud,白马河东,踢细胞,尖石,GWA,中华土狗,方平,西电鲁丁,疾走他乡爱故乡,Swell,TyphoonDoksuri,newbird,
    • 家园 我祖辈也出身农村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农村出身的。分别通过读书进了城。

      我小的时候爸爸带着去过曾祖家。那里农村是玉米、冬小麦一年二熟。基本都是联合收割机收割,不用人工了。我记得这个,是因为当时黑暗的屋子,土墙上挂着脏兮兮的葫芦和镰刀,墙角还有锄头和铁锨。那时候小,觉得很阴森可怕。我爸吓唬我说因为不割麦了,所以镰刀没有打磨,否则是雪亮的,碰一下手指就断了。

      其实他从小城市长大,根本也没割过麦。他说他能分清楚小麦和水稻,玉米和高粱,不知道真假。我到现在也只能分清楚小麦和玉米。

      印象更深刻一点:我死活不敢上旱厕。怕掉进那个埋在地里的臭烘烘的大缸,里面还有一团团的虫子扭来扭去。好莱坞其实可以借鉴一下,这辈子没见过比那个恐怖的恐怖片。当时我得到特别允许在院子里拉屎。但是擦屁股不会像农村孩子那样把屁股先朝天撅起来,而是继续蹲着,平行伸手去擦,结果抹了一手,羞得大哭。据我爸的姑姑(忘记该叫什么了)后来说,全村孩子笑了好几年:北京的小孩不会擦屁股。

      我爸一个叔叔(也不知道该叫什么)当时刚盖的新房,领着我们去显摆。似乎房子的一部分就是存粮食的,当时太小记不清楚了感觉像地道战的老电影,掀开一个什么盖子然后别有洞天。爸爸另外的叔叔那会已经都外出打工,全家族的地都给这一个叔叔种,所以他很有些粮食,需要特别储存。

      我爷爷退休前一直在工厂工作。他家里还有电石灯。我爸说他小时候停电用这个可以学习照明。灯的主体是一个圆柱状粗金属管,下面是金属板焊死的,可以稳定放在桌上。上部侧面焊出一个细管向高处伸出(像自由女神的手臂,但是细的多),是乙炔的出口,在口上可以燃烧发亮。粗金属管主体内部放干燥的电石,上面有一个橡胶垫,正中有一个类似螺丝螺母的结构。使用的时候橡胶垫上面倒入水。调节螺丝松紧来控制渗入的水量,决定了灯的亮度。我爸说那个胶垫有时候会漏气出来,味道很臭。可惜我去的时候已经没有电石了。只能听我爸讲解这个古董,没法亲手实验。爷爷说那个时代工厂还用气焊,所以电石很易得。气焊很可怕,如果爆炸能把人崩上天。

      他们父子都热爱吓唬小孩。我爸说他小时候,一个噩梦是我爷爷多次吓唬他,让一个开大黄海卡车的司机把他卖到外地换彩电。我们老家落后,那会他也没见过啥是彩电,反正很可怕就是了。这个玩笑让他长期对黄海大卡车和彩电都有阴影。家里条件一般,我爷爷奶奶在我爸考上大学后才买了个长虹的彩电。

      有时候想想我爸挺不容易的,从那样的环境能考出来到北京。

      通宝推:胡辣汤,燕人,大眼,
      • 家园 没有啥不容易的

        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什么环境人都能适应,你说的这些我全都经历过,电石灯我没有亲自制作过,但是我哥哥亲自制作过。当时的环境现在看来是很苦,但因为当时大家都那样,自然也没有感觉有多苦,到城市生活是很多农村年轻人的梦想,我哥曾经说过,哪怕是去公路段做一个扫马路的工人就满足了。

        通宝推:年少亦菲的粉丝,
    • 家园 南方农村发展要早一点

      我75年出生在浙江温州农村,比你刚好大10岁,刚记事的时候华国锋还是英明领袖,后来经历过承包,89年的时候到县城读高中,92年到上海读大学,98年出国。我觉得我老家的发展整个比你老家早10年左右。

      我们那里没有套耕的说法,水田就是种水稻,旱地种大豆,红薯,蔬菜等。承包的时候,机械化也没有什么退步。刚承包的时候,种田还有利可图,所以大家的主业都是种田。但是80年代中期的时候,工商业,手工业和副业就发展起来,有一部分农民就把土地临时转包给别人,不仅拿不到租金,还倒贴钱。同时由于干副业挣钱更多,农业技术也有所变化。我见过最大的两大改变。一,我们那里种两季水稻,原来冬天种紫云英,开春的时候直接把紫云英翻耕作为肥料。后来随着氮肥尤其是尿素的普及的人工成本的上升,大家都不种紫云英了,冬天水田就抛荒。二,我们那里本来晚稻秧苗要移株。具体过程是,种早稻的时候预留一块空地作为晚稻秧田,在秧田育秧,在一块移株地上种特别早熟的早稻,收割移株地上的早稻,把秧苗移到移株地,这样秧苗可以提前分蘖,大田收割后再真正地插秧。这个过程特别耗费人力,增产地效果也有限,所以后来逐渐废止了。这些变化我们在80年代都做了,你们那边看来90年代才发生。

      生活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那里虽然84年左右才通电,刚开始也是个别人家才有黑白电视机,刚开始看地电视是万水千山总是情,之后是射雕,到87年左右地时候就至少10户人家有一台电视了。我家地第一台彩电好像是90年买的,因为我大舅从国外回来探亲,有一台进口电视的票,我们去上海提的松下,本来想转卖掉的,但是没出手,当年日本进口的质量确实好,这电视五年前还能放。

      信息革命我们好像也要早一点。我89年上高中的时候,高一开微机课,我们学校有机房,里面放着十多台的苹果二微机,机房配有空调和干燥机。我们县城当时流行录像厅和游戏室,录像大多是港台片,游戏是魂斗罗这些。我92年进大学的时候正好是386流行的时候,但是学校机房收费,微机非常不普及。我们工科生一进大学先领一块一号图板,上课时绘图,平时在上面大牌,毕业的时候交回图板。通讯方面,手机(大哥大)虽然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了,但是这和学生无关。刚进大学的时候基本一个宿舍楼就一部电话,电话只能打到传达室由大爷叫人。95年的时候学生中开始慢慢有传呼机了,我在96年也弄了一个,为了找工作方便。后来我就出国了。

      通宝推:善良的恶霸地主,燕人,大眼,
    • 匿名 00后的视角

      真羡慕lz,我是00年出生,18年来北京上大学,现在读研二,学人工智能。很小的时候家里住平房,然后拆迁换了楼房,很明显感觉08年左右爸妈很赚钱,小城市有很多工地,爸妈买食品经常有建筑工人买吃的,然后那时候他们也尝试炒基金炒股,最后应该还是赔钱了。后来就是房子盖多了,卖不出去或者没盖完烂尾了,只有市里最好高中附近的房子贵一点,剩下就是能有人买就不错了,这里很庆幸老爸在21年左右把另一个住宅卖掉。

      然后的记忆就是在北京了,18年计算机就很火了吧,很憧憬毕业之后靠自己赚钱留在北京,当时应该才有bert(一个语言模型)到现在5,6年间,chatgpt,diffusion 各种破圈的技术,发展真快,10年之后会怎么样呢,脑科学会不会发展起来,出现一些魔幻的意念控制,还有自己做的aigc会颠覆行业吗?

      除此之外,是一点落寞,对于00后这代人要白手起家干点什么真的太难了,有点绝望吧!但是还要好好努力,在某个子领域搞出一点有用的东西,加油!

      通宝推:方恨少,zwx650,陈王奋起,方平,燕人,桥上,胡一刀,
      • 家园 未来中国的高度现在难以想象

        以前那几代人都是跟随,还战战兢兢,能跟上就觉得很好。你们这一代,上来几乎就是奔着领先去的。这就是巨大的进步了。

        歼20的总师杨伟,早就说新一代的战斗机没法跟随,必须自己探索了。这在民用领域也逐渐发生,开始进入无法跟随,必须自己探索的阶段了。以2030年中国载人登月作为标志性的事件,中国的实力开始在世界面前显现,当然在此之前早就有了,但是人们的认识总是大幅落后于实践的。

      • 家园 任何时代都有机会。
    • 家园 同龄人吧,我们也算幸运的

      我比你还大一些,可能见证的记忆更深刻。老家也在北方,而现在地处巴蜀,孩子从小在这边城市长大:他们不大能体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微注小窗明,北风卷地白草折,买纸糊窗棂,马蹄声碎.......即使经常带到北方去旅游,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境也不是那个味道了。

      我们小的时候,其实和1000多年前可能变化不大,人生40年时间,走过了田园时代,机械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现在是智能时代。我们孩子这一代,对机械的理解已经不那么深了,电气是起步。

      通宝推:陈王奋起,广宽,燕人,桥上,
      • 家园 中国发展太快

        很多东西都没留下痕迹。在美国还可以看到一些:

        机械时代的痕迹:超市里的利用压缩空气运输钱罐。现在还能在一些超市看到。 家里的定时装置,拧一下,发条一紧。然后慢慢往回走。到头了就一个铃铛在敲。是上一个房主留给我的。超级好用。

        电气化时代:传真机。 火车站的自动翻牌显示器(就是被一个大屏幕代替的东西)。纽约直到前些年还一直用。刷刷刷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翻,真有一种看老电影的感觉。

        我儿子问我:听说有一种原始的编程语言叫做Fortran。我只好说:就是你爸爸我现在还在用的。哇,你好厉害啊。我也很无语, 上学学的啊。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被打开了回忆

          当年看到最早的苹果机惊为天人,世界观都变了,后来看到286里的fortran更是感觉NB的平方,但是很快又觉得这玩意没用,因为学习电脑知识最大的动力是修改游戏,fortran好像没卵用。

        • 家园 FOTRAN现在也不可或缺

          FORTRAN可能是寿命最长的计算机语言之一了,现在仍然是超级计算机上大型数值求解问题的首选工具语言,比如天气和气候模式的求解。个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

          1.在并行化和运算效率上还没有其它语言能替代。

          2.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库,稳定性,精度等还没有替代。

          3. 语言本身也已经‘现代化’了,从我刚开始学的Fotran77到现在已经进化很多,吸取了很多其它语言的强项。

          目前AI应用的势头很猛,在大型计算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尝试,比如以华为盘古系统为代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天气预报等,现在很多人在思考能否以数据驱动机器学习完全代替对数学物理方程的数值求解。如果这个方面有突破的话,FORTRAN在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就会动摇。目前的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就是具有物理意义的AI。

          题外话,我第一次了解到华为的盘古系统还是几个月前参加一个会议时,看了一个关于几个AI系统对比的报告。另外还看了几个已经解密的美国军方的应用,在中小尺度上应用效果很好。还有就是欧美在这些方面极为重视,已开始投入可观资源和人力。也许,过几年再看,FOTRAN和以它为代表的大型数值求解抑或成为昨日黄花?

        • 家园 这些东西使用比较局限

          家里的定时装置,拧一下,发条一紧。然后慢慢往回走。到头了就一个铃铛在敲。

          前女友学生物的,这个学生物的人常用。

          当然学生物和学做饭都差不多,按比例配好材料,定好温度坐上锅,再定个时间去关火。有的还需要经常搅拌。

          高中同学有在广州大型机做计算的,也在用Fortran。

          传真机以前单位用。公家电话号码,很多打过去会吱吱噪音,就是在当传真机。

          压缩空气运输钱罐

          好像在南方出差一个药店遇到过,前面柜台,后面仓库,中间有个窗口。店员在电脑上打字,然后砰的一声,他就去窗口拿来了需要的药。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是fortrun吧,如果是fortrun,我学过,basic

          也学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