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一些关于解放战争讨论的内容 -- 杰瑞

共:💬73 🌺4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一些关于解放战争讨论的内容

    许多举军事论坛都没有了,怪可惜的。一些以前保存下来的,自己觉得不错的内容,拿出来分享一下。大多数作者我都不记得了,有记得的提醒一下,我好加上去。也请同好们能多多补充,发表见解。有的文章里的说法和结论我也并不赞同,会跟在后面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篇:试评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之战略进攻

    46年6月末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在“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叫嚣下投入400万军队发动全面进攻。虽然广大民众早已看清腐朽堕落、不得民心的国民政府必将灭亡,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必将取得内战的最后胜利,但显然多没有想到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在发动战争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惨遭失败,其庞大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而转入防御。尽管国民党军迅速失败的根源来自于政治方面,来源于其进行的是不义之战,“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注1],然国民党军在军事方面所犯的错误却更直接地导致其彻底的失败。本文仅从军事方面来分析引起国民党军进攻惨败的原因以供探讨。

    战 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略是客观物质基础上主观指导能力的较量,军事战略战略固然服从于政治目的,然也必需遵循客观军事规律,设置适宜的军事目标和行动计划。国民党的政治目的是消灭共产党,而军事上战略进攻的目的则应是消灭中共军队并以此为基础夺取战争胜利,而非以占领解放区为军事目标,这只应是完成消灭共产党的手段之一。战争中拥有相对优势的一方才会发动战略进攻,寻求敌方在不利条件下与之作战;而实力较弱的一方处于战略防御地位,在不利条件下会避免决战,而争取有利时机逐步削弱进攻方实力。基于上述作战原则,在战争开始阶段掌握相对优势兵力并处于战略进攻态势的国民党军之首要任务就是在有利条件下主动寻求与中共军队作战,一切行动围绕此目的展开。

    所谓优势或劣势固然是理论上的对比更是实际中的较量,理论上的优势如果不能在实战中有效的使用就谈不上优势。军事势力的对比不是和已方以前的对比,而是在预计发生的战争中与敌方的比较。固此在战前论定的优势只是基础,犹如蒋介石在开战前夕所说:“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注2],但国民党军理论上的优势在已达折扣的情况下,实际使用不得当、配合不得法,所谓优势就会变成实战中的劣势。

    首先是国民党军过高估计己方的军事实力,特别是进攻能力,将理论中的优势理想化,在仅具有限优势的情况下轻率地作出全面进攻的决定。处于优势并非指处处占优,国民党军的主要优势不在军队的数量,因能够用于进攻的军队数量并不占很大优势,远不足以维持全面进攻;也不在装备优势,因为虽装备数量较多的重武器,但占其庞大军队中的比例是很少的,在多数战斗中还是必需以步兵轻武器对抗方式作战。而国民党军的最大优势是在战略机动方面,其拥有的大量运输工具和盟友的支援,可以在战略范围实施快速机动,在短时间内造成局部地域内不可抗拒的绝对优势,只要国民党军能够排除各种干扰,有效运用战略机动方面的优势,就足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局部战役的胜利。然而,国民党在完成糟糕的所谓战略展开后并没有主动的实施战略机动,开战时错误部署的部队只能依据战场变化做缓慢的增援运动,从而将其最大的军事优势——战略机动能力基本浪费。

    孙子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怠。国民党军与中共军队相比:兵力占优势但补充能力处于劣势;装备占优势但轻装备方面优势不大;战略机动能力占优势但战术机动能力处于下风。兵者曰:胜有奇正,持强凌弱为正,以快打慢为奇。国民党军数量虽众,但就整个战场而言其兵力密度是很低的,双方都难以形成一条或数条连绵的战线,而是以战略/战役单位单独行动,故此机动性强者占很大优势。然而国民党军惯于阵地防御及反击作战,在静态战争环境下作战,对以快打慢缺乏了解和准备,既放弃战略机动,火力和兵力处于优势之国民党军只能以缓慢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进攻作战,而没有认识到中共军队不会也不能在任何一地作长久的抵抗,军队只有通过快速机动,通过追击、阻击、迂回等行动,才能有效消灭中共军队,而缓慢地推进除去奉送给对手有利的战机外别无它用。

    首 攻

    46年6月,国民党军拖延已久的全面进攻终于进入临战状态,进攻部署是:以郑州绥靖公署22个旅围攻中原解放区;以徐州绥靖公署58个旅进攻华中、山东解放区;以华东、华北各一部监视晋冀鲁豫解放区;以东北保安司令部16个旅进攻东北解放区;以第1战区19个旅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以广州行营9个旅清剿南方游击区。国民党军的战略企图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系铁路干线,关内主力由南向北进攻,在进攻中削弱中共军队,逐步将关内中共势力压迫至华北地区聚而歼之;关外则以控制东北核心地区,占领南满解放区为目标。

    中原 该地区为国民党军首攻目标,然该区国民党军并不足以完成合围任务,而且未战既犯不可挽回的两大错误:一是在46年春国共和谈基本破裂、关外已处在实际战争状态、中原地区已成国共主要冲突地区时,国民党军尤采取围困而非包围态势,仅仅以封锁、压迫、蚕食解放区,各部队分散在间断的封锁线上,对大规模进攻作战缺乏实质性准备;二是在战前就轻易将解放区之伤病员及干部家属放走,从而加强了中共军队机动之决心和能力,使双方在战役/战术机动能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于是,在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前夕,中原解放区主力分兵三路轻易突破国民党军用以经济封锁的警戒线进入蒋管区腹地,而处在静态进攻准备中的国民党军主力根本无法实施长距离追击和拦截,从而使其在追击行动中“欠机动,常不能适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致匪常得乘隙流窜”[注3],结果不但丧失战略/战役突然性和宝贵的歼敌良机,而且浪费大量有生力量。

    华东 徐州绥靖公署所辖部队集中在三个方面:北线以济南为中心,第2绥靖区沿胶济线部署;南线第1绥靖区沿长江两岸部署;主力在绥署指挥下在陇海路东段展开,主要负责进攻鲁南解放区。此部署看似完善,实则是三个集团各自为战,都不足以形成有效的进攻优势。而中共虽分为山东、华中两个集团,但均将主力(野战军)置于机动位置:华中野战军在津浦、陇海两线国民党军威胁下仍可轻易集中主力于南线迎击第1绥靖区所部;山东野战军背对第2绥靖区也仅以一部牵制,集主力与鲁南威胁徐州,使国民党徐州集团难以远离。从徐州出发进攻华中解放区所部需跋涉数百里才能投入战斗,从南京出发的精锐第5军和整74师一部用于次要的淮南方向,桂系7军和整48师更是在护路。实际面对华中野战军只有第1绥靖区15个旅,而且还夹江部署,未战即遭华中野战军逆袭,初战即击破国民党军进攻计划,而后更因背靠长江而被迫在敌前调动,送给华中野战军歼灭良机,在混乱的攻防救援中连续遭袭,最后竟以中共七战七捷、1绥区损失6个多旅而告终。而鲁南作战由于绥署直接指挥,背靠徐州基地,虽有朝阳集之失然主力未损,成功压迫山东野战军后撤,切断其与华中野战军薄弱的联系,并从淮北方向侵占淮阴,初步完成进攻目标。

    华北 晋冀鲁豫野战军乘郑州绥署追击中原军区未归就主动出击陇海路歼敌,郑州绥署未等主力回师即企图与徐州绥署合击,结果由于配合不当又在定淘战败;10月中旬,得到增援之郑州绥署再调重兵北进,但又轻率地编组旅级作战纵队而被歼灭一路;此外第1战区进行的晋南攻势也同样以旅/团单独行动,在闻夏、临浮等地歼灭2个旅。与此同时,晋察冀和晋绥部队向晋北大同地区发动进攻,仅由于攻坚能力不强而未能克之;9月下旬,国民党华北各部终于协调完毕,以“彻底摧毁匪热、察、绥根据地,收复张恒”[注4]为目的集结11、12战区合计张家口,并与10月11日攻克,但未能对中共华北各部造成重大损失。如国民党战史所述:“国军各部均系避重就轻,以夺取张家口为目标,自不能遮断匪主力之退路,遗失乘匪恋战张家口而聚歼之机会,后患深远,”[注5]

    东北 国民党原始的战略企图是先解决东北问题,而后再图关内各战场,然为实现该目标,统帅部却没有利用45年末关内休战的有利时机,投入足够的兵力去完成该目标。战争初期进入东北的固然有五大主力之二,也有52、71军这样的一流部队,但这只是部分精锐而非主力。国民党军依靠有限的部队所能取得的最佳结果不过是将中共势力赶到北满和山区,而后依靠以攻为守式的机动作战来阻止中共发动人民、建立牢固根据地的企图。而实战中国民党军实施南攻北守策略,不顾第184师失利之教训,尤以师为作战纵队推进造成新开岭第25师覆没,仅此一战即打破国民党经营数月的南慢攻势。国民党战史评价为:“攻击部署一贯采取广正面推进之拙劣战术,形同十指齐张,面对匪军以其双拳博我一指,当然指断。”[注6]国民党军既然没有在南满取得成功,北满共军自然乘机完成剿匪、整编等工作并重新具备战役进攻能力。

    至此,国民党军虽侵占中共153座城市,但损失30个旅且丢失48座城市,其发动的全面进攻基本失败。

    再 攻

    经过46年夏秋季攻势,国民党虽战局中共部分控制区,但已有近1/6的进攻部队丧失战斗力;而中共虽失去中原、华中等地区,但只有中原军区部队损伤较大,总兵力从120万提高到140万,其装备也因缴获而有所增强。然因占领中原军区及调南方后备力量投入战场,国民党军还是继续发动全面进攻。

    华东 在南线连遭惨败后,国民党以2-3个整编师编成大纵队在苏北、鲁南与中共部队交战均未失利,且乘机占领华中大部地区,但因国民党军推进速度不快,致使华中主力顺利撤退至鲁南与山东野战军汇合。12月初,徐州绥署不顾山东、华中会师的新情况,依旧以2-3个整编师组成纵队,分兵4路进攻苏北。12月13日,中路纵队突出在宿迁以北遭两大野战军和击被歼灭3个半旅;徐州绥署迅即收缩各纵队,却被中共利用其推进速度缓慢的劣势,回师鲁南再歼5个旅。国民党连遭惨败后再集重兵与鲁南,将8个整编师靠笼推进,然因作战信心已遭严重打击,华野仅以4个旅即成功阻拦其迅速推进,集主力北上,于2月23日在莱芜将2绥区主力7个师(未整编)一鼓聚歼,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全面进攻。

    华北 由于以前的失败及徐州各部东调山东,迫使郑州绥署缩短战线,由整26、27军分进合击,然其依旧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肯放弃次要地域,主力推进速度又过缓,致使晋冀鲁豫军区突入其纵深歼1个半旅;并乘年末之际,横扫国民党军后方,将留守之各部队打的溃不成军。与此同时,北线晋察冀军区也总结了前一段时间失败的教训,乘国民党军处于休整和守备状态中,在易满、保南等地连续击败国民党守备部队。

    东北 国民党在吸取的新开岭失败的教训后再集重兵密集推进,不给南满军区再次打歼灭战的机会,终于在冬季来临时将其压缩在中朝边境地区,冻结南满军区机动作战空间与之硬拼。但失去的时间和损失的部队已无法挽回,中共在北满的主力已经完成整编,乘国民党主力集于南慢而渡江南下。国民党军在北满的防御体系却是:“竞将全部兵力分区防守,仅令各守备区控制机动兵力,却又授以守点护路之任务。逐匪军在犯时,由各守备区抽调部队分路赴援被各个击破,再调集兵力更浪费时间、遗失战机”[注7]。在北线连遭失利之国民党军尤不愿放弃在南满即将到手的成果逐次增援,战至47年4月,国民党被迫放弃南满占领区后撤。至此,冬季战役使国民党损失2个旅,损伤6个旅,丧失战役进攻能力。

    经过46-47年间冬季作战,国民党又损失30个旅,且得失城市均为87座。

    三 攻

    国民党夏季攻势虽损兵折将还能有所得,再攻再失败已无法继续全面进攻,在损失66个旅约70万部队后,统帅部终于悟出:“我们在全国各剿匪区域中,应先划定匪军主力所在的区域为主战场,集中我们部队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后再及其余战场。在主战场决战的时期,其它支战场只有忍痛一时,缩小放区,集中兵力,以期固守。匪军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匪军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注8]。但是,其又在实施为时已晚的正确方针后加上“凡是匪军的老巢及其发号施令的首脑所在地,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注9]。于是,这一非理性的第二攻击方向又将本已不足的突击兵团再度分散削弱。

    西北 47年3月,国民党集34个旅向碍于国际、国内舆论,长期未敢进攻的陕甘宁发动进攻,嫡系主力由南向北进攻延安,杂牌各部自西、北面配合作战。此役如国民党战史所述:“陕北之战略地位,较之平汉路及同蒲路为次要,竟抽调豫北、河东及豫西之兵力,进攻陕北。轻重颠倒,要地空虚,启发匪首扰乱中原之动机,显然失策”[注10]。而西北国民党军多未经历前期失败之惨痛教训,尤过高估计自己实力。于是在轻易攻占延安后依旧以旅/团单位行动,在40多天中三度遭袭,损失2个半旅后陷在陕北无法机动。统帅部方悟:“陕北地形之险阻、补给与运输及机动之困难,益感转用豫北及河东兵力进攻之失策”[注11]。然再转运部队至山东战场为时已晚。

    华东 国民党既将山东定为主攻目标,自调集主力共60个旅,采用集团推进、密集队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等战术,分3个兵团稳步向鲁中推进。面对国民党军如此战法,华东野战军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三次创造战机,突袭进攻,虽歼其一部,然国民党主力依旧岿然不动。然时不再来,此时国共双方实力已远非46年夏季之比例,华东野战军已具备与国民党主力正面交锋之实力,逐利用国民党军久败后作战畏缩心理,毅然采取从未有过的中央突破战法,向国民党中央兵团之核心整74师发动进攻。国民党各部一经接战即各自收缩防御,从而使整74师被轻易分割,并被鲁南插来的伏兵合围,华东野战军更利用国民党军后勤补给、友邻支援等劣迹,虽伤亡颇多,也将其歼灭在孟良崮山区。此后国民党部队再休整一个月才再度推进,又送给中共休整、补充时间,错过最后一个主动进攻良机。当7月来临时,以没有对手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反攻大败国民党中原各部,国民党终于无法承受豫中失守而将山东各部调回中原战场,结束重点进攻。

    华北 47年春、夏季节,因山东、陕北重地进攻,国民党在黄河两岸只剩10多个旅,被晋冀鲁豫、晋察冀各部发起之豫北、晋南、正太等战役扫清大部,徒劳损失兵力。

    东北 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已无力再攻的国民党军被迫“内线作战,行持久之战略守势”[注12],然东北民主联军已抢先一步发动夏季攻势,乘国民党还未正确评估双方作战能力变化及收缩防御体系的有利时机连续攻城打援,将不愿主要放弃部分城市的国民党军4个旅打残。至此,东北国民党军连全民防御都已无力维持,被迫收缩防御,分区防守。

    经过47年春夏作战,国民党再以损失30个旅的代价占城95座,而被中共夺取城市已达153座。其鼓吹的重点进攻业已瓦解,其它战场更处于防御状态,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就此彻底垮台。

    原 因

    国民党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全民进攻在损失近100个旅、120万部队后被迫结束,其一败再败的原因固然如蒋介石自己所说:“我们在后方和交通要点上,不但要处处设防,而且每一处设防布置一团以上的兵力。我们的兵力就都被分散,我们的军队都成呆兵,而匪军却时时可以集中主力,采取主动,在我广正面积极活动,将我们各个击破”[注13]。而国民党战史也述:“国军以战地政务无效,即以正规军守城市及补给线,乃决战场兵力不足之重要因素”[注14]。然而这些问题是表面现象,是造成失败的更深层原因还不在此。

    首先是战争领导机关的名不副实:军事委员长、国防部、参谋总部等等部门除了呕心斗角外只不过是蒋介石的秘书处、传声筒,可有可无的咨询顾问机构。实战中,无论是战略、战役、战术问题只凭各级主官及其心腹的个人喜好乃至一时冲动。重要问题更围绕蒋介石一人运转,每每因个人原因而改变、迟延正确的作战方案。这种宫廷式的指挥体系就是第一流的军事人才也无用武之地,更何况蒋军中多不学无术、思想僵化之奴辈。

    其次从国民党军进攻能力分析,其不愿主动求战的深层原因在体制。可以设想,国民党将领无论功绩如何,一旦丧失部队其结果如何?运气好的不过是调任某一虚位,领一份就是少将也难以养家的干饷;时运不济的则是撤职查办。反之,无论什么原因失败,只要部队还在,将领不过是警告一下,严重的也不过是撤职留任。如此体制势必造成国民党军不愿主动进攻,害怕在进攻中损失过大而被解除指挥职务;而防御中则为不被歼灭而拼命作战,从而不断提高部队的防御战能力;同样的是部队不愿突围,因为一旦突围就会损失大量装备,免不了撤职;而防御成功则装备不会损失,伤亡则易于补充。所以国民党发令“干涉细部,不切实际,徒损威信,合同命令,单位过多,唯免泄密”[注15],而各部队“平时各自为谋、同床异梦,战时胜则争功、败不相救”[注16],就不足为奇。

    此外以战役单位“军”的装备而论,最好的美械甲种军不过是军属105榴12门,师属75山炮12门。重武器数量不足以支持其所属步兵单位进攻,加之弹药供应不畅,实战中不是因火力支援不足,而造成步兵不必要的伤亡;就是指挥官被迫减少一线步兵数量来提供足够的火力支援。当然,国民党是无法提供每一支部队足够的重武器,但其整体数量绝对足够给予一线部队充足的供应。实战中却是一线部队缺乏火力无法前进活伤亡惨重,二线部队装备完整却不能投入使用,从而将大量优势装备的作用舍弃。

    从部队的编制和装备而言,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战役单位只改善了火力而降低了机动能力:军/整编师配备汽车营/连及汽车牵引的炮兵营,造成部队难以离开公路作战;而大部分步兵依旧需要徒步行军,并未能提高运动速度。在此种情况下,国民党军进攻时无法快速前进,防御时又不能迅速撤退,一旦遭遇敌军即难以主动摆脱,结果造成编制和装备优点难以发挥,缺点难以避免并暴露无遗。综合实战效能严重下降。

    再从机动及补给看,国民党军自从接收日伪投降后就没有实施过大规模战略机动,有的只是战役机动和救援性质的战略机动。虽然由于军事本能,在某些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中,国民党也在不自觉地实施战略机动,使某些关键区域内达成战役优势,但这并不能改变整体战略态势。如日军侵华初期,其虽拥有较强的单位摩托化能力,但在缺乏公路且环境泥泞的南中国作战时,野战师团却基本没有配备机械化运输工具,除履带式车辆外,全部使用驮马或马车,宁愿放弃重炮支援而提高部队机动能力并可减轻补给困难,在对付缺乏重武器的中国军队面前还是颇具威胁。然而,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军队却在战役单位中配置少量汽车,降低骡马的使用,实战中因道路问题,汽车时常难以跟上部队行动速度,使本就不足的野外补给能力进一步降低。

    此外国民党在战前大规模调整指挥机构和高级指挥官也对战争的进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经历八年抗战的杂牌军本已对中央政权够不成威胁,嫡系中的小派系也不足以动摇政府基础,国民党在面临新的、预料中的战争前夕,却为了政治原因而调动指挥体系。例如嫡系中杜聿明负责东北,其基本部队第5、第8军留在华东;王耀武负责山东,其基本部队第74、100军留在华中;杂牌中桂系李、白被夹空;川、滇、西北、东北军等被四散调开。这种高级军官和部队的大规模调动固然是统一军队的良方,是国家转入和平时期、避免分裂势力的有效手段。但国民党马上面临的是一场计划中的新的战争,其军内派系严重分化,这种简单的政治性调动非但未能提高部队之团结协作,反使指挥效能进一步下降。

    探 讨

    国民党在战争初期所犯的军事错误之根源是其党、政府、军队皆已腐朽衰败的结果,也来源于抗战前次内战和抗战胜利的成功经验。国民党无视现实,仍然依据抗战中对日作战的需要而装备、组织、训练军队,虽吸取部分成功经验,却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在抗战中获得的多是如何防御优势之日军进攻的经验,而现在需要的是如何以相对优势进攻的知识。实战中国民党军进攻不是轻敌冒进,就是犹豫避战;防御时不是萎缩一团,就是仓促反击;不是狂妄自大,就是过于谨慎。以如此缺乏物质准备和精神状态之军队如何能取得胜利?

    处于总体优势之国民党军从战争开始之首要任务就是寻求与中共主力交战,通过战斗削弱中共武装。但处于劣势的中共绝不会、也不能在不利状况中与国民党军决战。国民党军使用的是缓慢地向中共控制区域推进,企图迫使中共在不利条件下进行阵地防御,从而使国民党军能利用火力优势消灭中共。然而“敌人永远不会象你想象的那样行动”,缺乏侦搜手段,战役、战术机动不如对手的国民党军直接寻找中共决战的企图是无法主动达成的。虽然美国顾问和国府都认可的战略:战则毁其军队,不战则毁其基地,在农业化的中国,与根本没有工业和基础设施的中共作战是根本行不通的。除了少数工商业及不必要的名誉外,城市对于中共是没有什么可以眷恋的,“我们没有必守之地,城市这种包裹可以让国民党去背。”

    所以,国民党军所应采取的只能是李德哈特提倡的间接路线,通过其他手段来迫使中共选择背水一战。虽然中共没有必守之敌,但还是有必需保卫的部分,那就是军队的后方,它的后勤补给。作为一支数十万人的轻装备大军:伤病员需要安置;部分军属需要随军;武器虽可缴获,但粮食、弹药还大部依靠自己生产、获取、运输。中共战略区的后方虽然可以隐蔽,但国民党军低劣的侦搜还是可以判断和发现的;虽然可以转移,但转移速度缓慢,国民党糟糕的机动能力还是能够赶上的;虽然可以分散,但长期的分散会大大降低后方的作用,且更易被摧毁。所以,只要发现、接近、攻击中共战略区的后方,就能够迫使其在不利条件下被迫与国民党主力交战。国民党军只要能够利用其绝对的战略机动优势,在战争开始阶段就形成重点进攻态势,使用于华北、华东等任何一个战略区,就能够利用一系列交战来不断削弱对手,直到将对手打成游击队。

    国民党军发动的最大规模、也是最后的战略进攻在占尽优势的状态下迅速失败的根源固然是其政权的腐化堕落、低效无能,但其在军事方面所犯的错误并非全部来自腐败,而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可能犯的错误,任何政府如果忽视战争,缺乏对战略的了解,未能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寻求敌方的军政劣势,就都有可能在战争中失败,导致政权、乃至国家的颠覆。

    通宝推:阴霾信仰,桥上,假设,自以为是,落木千山,燕人,驿寄梅花,真离,newbird,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从两张国史馆的图表说起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民国36年也就是1947年,看果党自己统计的整编师、旅、团、营四级损益情况,还是能看出些和正史不一样的地方来。反正打掉的部队,长官总不可能自掏腰包整补的。我粗略梳理了一下,有这么几处:

      一、整体情况

      全年损失整编师13个,旅37个,团121个,营563个;果党这一年显示了强大的整补能力,净增加的作战单位有整编师11个,旅34个,团174个,营474个。这么算起来账面上国军应该多出来几十万才是。

      二、最惨莫过于东北的71军

      一个军居然能在一年时间里损失掉29个营,说明里提到,该军五月损失一个师部6个团(东野夏季攻势,野战包围歼灭了88师全部和91师大部),整补后六月又损失2个营(东野围攻四平,一度攻入市区),经整补但十月又损失一个师部2个团又3个营(东野秋季攻势),按每团三营这么加起来就有29了。

      点看全图

      三、鲁南战役

      点看全图

      一月份鲁南战役期间,国军承认的损失没有包括第一快速纵队和整编26师的169旅,战史记载有约20辆坦克突围,169旅消灭大部。图中整编70、88师的9个营是刘邓巨金鱼的,整编28师的6个营是第二次涟水的,属于鲁南的一共25个营。

      四、莱芜战役

      点看全图

      很奇怪的情况,看营级单位,应该有七个旅五万头猪的,整编46师的师旅两级的头头难道全跑光了吗?查下来原来情况如此:

      整编46师除了师座韩练成中将安然脱险外,副师长郭栋成少将、政治部主任屈伸少将、一八八旅副旅长刘维楷少将、新十九旅旅长蒋雄少将都留在青岛没有出席;

      整编46师参谋长杨赞模少将、一八八旅政治部主任罗安少将、新十九师副旅长巢威少将这四位也都跑出来了;

      被抓的只有一八八旅旅长海竞强少将、一七五旅旅长甘成城(负伤)、副旅长陈炯少将、政治部主任游靖湘少将。

      莱芜那样干净彻底的歼灭战,桂系高级军官溜掉还这么多,夹钢黄鳝名不虚传。难怪师部旅部都不需要重建了。到47年12月时,整46师恢复的实力:人数10141人步枪6681支、轻机枪551挺、重机枪106挺、手提机枪200挺、手枪161支、中口径迫击炮20门、60迫击炮68门、步兵炮3门、山炮13门、野炮6门、战防枪40支、枪掷弹筒22支、信号枪15支、火箭筒6支

      五、鲁西南战役

      点看全图

      这个就误差邪花花了,说好的四个整编师九个半旅,怎么一半都不到?放大了仔细一瞧:

      一纵打郓城整编55师没有算,头头都从地道跑掉了,只记录了三个团9个营;

      六纵打定陶整编63师的153旅没有算,只记录了一个团3个营;

      一、六纵联手打的六营集,整编32师没有算,六营集算是两个整编师两个半旅,其实整70师就一个旅,主力是整32师,看来不少都跑到济宁去了,只记录了两个旅三个团14个营;

      二纵、三纵联手打的羊山集看来是货真价实的,整编66师两个旅四个团15个营,解围的整编58师3个营,合计18个营;

      这样算起来鲁西南合计就是2个整编师,4个整编旅,11个团,44个营。

      当月其它损失的部队(22个营),均为华野七月分兵打掉的:

      整编59师38旅6个营是南线出击的1、4纵费县大捷;

      整编77师37旅6个营是南线出击的4纵在费县以南之层皮山消灭的;

      整编20师的3个营是南线出击的1、4纵攻打滕县(未克);

      整编11师的2个营是内线兵团(2、6、7、9)纵攻打南麻(未克);

      整编25师的1个营是内线兵团南麻战役时打阻击;

      整编8师的3个营是内线兵团(2、6、7、9)攻打临朐(未克);

      整编84师的1个营是北线出击的10纵攻打汶上(未克)打掉的;

      从六营集跑到济宁的整编32师和70师余部,保存了强大的战斗力,在7.16-7.21日济宁防卫战中,和整编72师新15旅一起,重创了华野外线的3纵、8纵22师,战史记载突入城内7个连,全部损失,歼敌1000余人,我方损失4000余人。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解放战争中我军各部队作战情况简表(三)

      1949年

      第一野战军:

      元旦,蒋介石打出“求和”声明,毛泽东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1.14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8项条件”。

      1.11 ~ 1.23 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陕西澄城县北之武庄召开。

      1.15 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各野战军按番号顺序排列》的命令。

      2.1 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司令张宗逊、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1军(原1纵):贺炳炎、廖汉生, 2军(原2纵):王震(郭鹏),3军(原3纵):许光达、朱明, 4军(原4纵):王世泰、(张达志)、张仲良,6军(原6纵):罗元发、徐立清, 7军(原7纵):彭绍辉、孙志远(罗贵波),8军(原8纵):姚喆。1、2、7军为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3、4、6军为2兵团:徐光达、王世泰, 共计17.6万余人,胡宗南集团共13个军33个师17万余人。

      2.19 ~ 3.22 春季攻势:

      2.19 ~ 2.22 我1、2、3、6军围攻蒲城;

      2.24 ~ 2.26 我3、6军向富平推进,1军阻击三原之敌;

      3.5 ~ 3.10 青马马步芳82军增援胡宗南,与胡部11个师反击蒲城、铜川;敌38军占富平、淳化;

      3.12 敌占耀县、铜川,我军转平定、刘家洼休整,歼敌6975人,我军伤亡837人,未能大量歼敌。

      3.28 彭德怀到太原前线协助患病的徐向前指挥。

      4.19 ~ 4.23 一野前委在澄城北志平城召开第6次扩大会议传达中共7届2中全会精神。

      4.24 解放太原。

      4.25 毛致电徐向前:18、19兵团改隶一野建制(原直属中央军委)。

      5.17 胡宗南全线撤退,我军追击,发起陕中战役:

      5.18 我2军占咸阳;

      5.20 我6军攻克西安,歼敌27346人,起义3269人,胡宗南退居秦岭;

      5.21 我4军占麟游,敌渭南警备司令吴伟部5千余人投诚;

      6.1 敌榆林守军22军起义;

      6.10 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联合向我军五峰山、关头地区反攻,我军放弃泾渭三角地区,诱敌深入;

      6.12 敌进攻咸阳,我61军王诚汉部181师抗击,为18、19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受彭总表扬;

      6.19 一野前指在西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守西安吸住敌人;

      6.24 我18兵团集结西安附近;

      7.3 我19兵团到达富平、高陵、泾阳(5.8 我19军归一野指挥,19军:刘金轩、张邦英),一野兵力增加到35万余人,加上地方部队达到40万余人,改变了长期我少敌多的状况。

      7.6 一野前委在咸阳召开第7次扩大会议,制定“钳马打胡”,发起扶眉战役:

      7.10 ~ 7.14 扶眉战役,歼敌4.4万余人,我军伤亡4.6千余人。

      7.21 ~7.24 我军1、2、19兵团向平凉进发,追击二马;

      8.11 解放20座县城,歼敌1.2万余人。

      毛提出用战斗方时兼政治方式解决西北敌军,一野主力分三路向兰州、临夏进发。

      8.21 ~ 8.26 攻克兰州,此战是西北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歼敌2.7万余人,我军伤亡8.7千余人。

      8.29 ~ 9.6 秦岭战役,歼敌3.7千余人。

      9.5 解放西宁,1兵团到达西宁,宣布1军留青海,2军准备挺进新疆。

      9.2 ~ 9.28 我军2兵团向古浪、武威进发;

      河西战役:

      9.10 我1兵团率2军向张掖、临泽进发;

      9.21 我1、2兵团会师张掖,挥戈西进;

      9.22 我军攻击高台,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派第8补给区司令曾震五与王震谈判;

      9.24 酒泉河西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汤祖坛、第8补给区司令曾震五率部3万余人起义;

      9.27 王震、许光达率1、2兵团进驻酒泉,打开通向新疆之路。

      9.2 ~ 9.23 宁夏战役,解放银川,到9月底宁夏全境解放。

      11月上旬,二野3、5兵团和四野42、47、50军进逼贵阳、重庆,我军决定一野分兵由北线入川;

      11.23 一野传达中央军委命令:18兵团归二野建制,准备入川;

      12.5 我18兵团由岷县、天水向武都、略阳进攻;

      12.17 我180师突破剑门关,次日进占剑阁,随后直逼成都;

      12.21 我18兵团各部进至江油、绵阳,胡宗南部被压缩在成都地区,已无心恋战,多部被迫起义或投诚,唯5兵团李文部顽抗,被二野围歼于新津、邛崃地区;

      12.30 贺龙率18兵团进入成都。

      9.25 陶峙岳宣布新疆和平解放。

      10.4 我1兵团党委扩大会议,宣布进军新疆;

      10.10 ~ 10.20 我1兵团战车营由玉门出发,到达迪化;

      10.25 我3军占玉门油矿;

      11.6 王震率1兵团前指由酒泉飞抵迪化;

      12.7 我1兵团与新疆民族军及起义部队在迪化会师,彭德怀、张治中、王震检阅。

      11.28 ~ 12.22 我5师15团穿越达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和田,粉碎敌叛乱;

      10月至1950年3月我1兵团2、5、6军平叛,接管边防。

      12.20 改造起义部队,编为22兵团,司令陶峙岳,政委王震。

      第二野战军:

      1.29 蒋介石“引退”。

      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

      3兵团:陈锡联、谢富治,10军(原2纵):杜义德、王维纲,11军(原3纵):曾绍山、鲍先志,12军(原6纵):王近山,

      4兵团:陈赓,13军(原4纵10、13旅、豫西军区部队):周希汉、刘有光,14军(原4纵11旅、陕南军区22旅、淮海起义110师等部):李成芳、雷荣天,15军(原9纵):秦基伟、谷景生,

      5兵团:杨勇、苏振华,16军(原1纵1、2旅、苏皖军区独立旅):尹先炳、王辉球,17军(原11纵、冀鲁豫军区主力):赵健民,18军(原1纵20旅、豫皖苏军区主力):张国华、谭冠三,

      特种兵纵队:李达(兼),总人数28万余人。

      2.9 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开会,研究渡江作战;

      3.7 二野南下;

      3.27 ~ 4.5 我11、15军到达安庆、望江,3兵团到安庆以东至枞阳,4兵团到黄梅、宿松,5兵团到望江、潜山,刘伯承率二野前指到桐城。

      4.1 ~ 4.20 北平国共和谈。

      4.21 朱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二野渡江。

      4.20 中集团三野7、9兵团24、25、27军在裕溪口至枞阳镇100公里的长江上渡江;

      刘伯承向总前委通报,改变原定方向,二野主力直下浙赣线,陈赓4兵团放弃接管南京的任务,协同3、5兵团围歼浙赣线之敌。

      4.27 总前委进入南京;

      4.29 二野前指从桐城到达南京,刘伯承任南京市市长。

      5.14 二野各部进至丽水、青田、古田、南平、南城一线。

      5.16 四野12兵团在湖北蕲春、黄冈地段渡江,陈赓4兵团出丰城、高安,配合四野行动,并夺取南昌;

      5.22 我4兵团13军37师解放南昌。

      5.25 中央军委命令二野4兵团归四野指挥,5兵团18军归4兵团指挥。

      5.27 三野解放上海,渡江战役结束,二野歼敌10万余人,伤亡6万余人。

      7.18 二野前委下达进军西南的指示;

      8月初,二野在南京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研究进军西南的部署;

      8.19 二野发布川黔作战基本命令;

      10.10 中央军委开会研究解放大西南的部署,指定贺龙率18兵团由陕入川,与二野主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总兵力为二野全军和18兵团共60万余人;

      10.28 二野前指到达汉口,刘邓与林彪会谈研究进军西南,确定二野四野联合作战;

      11.15 我二野5兵团解放贵阳,切断川东敌军逃往云南的退路;

      11.16 我四野47军占彭水;

      11.20 我二野11军强渡乌江;

      11.30解放重庆。

      12.9 刘文辉24军、邓锡侯95军、潘文华235师共计4万余人起义;

      12.12 郭汝瑰72军起义,成都守军30军军长鲁崇义起义,成都和平解放;

      12.24 ~ 12.27 敌李文5兵团在新津、崇庆顽抗,企图向雅安突围,被我10、11、12、16、18军包围,最后5兵团5万余人被全部解决;

      从进军川黔到成都解放历时2个月,歼敌90余万人(大部起义或投诚)。

      第三野战军:

      1.19 ~ 1.26 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徐州东北之贾汪举行扩大会议,部署渡江作战。

      2.9 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兼第二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共4个兵团、15个军2个纵队,58万余人;

      7兵团:王建安、谭启龙,21军(原2纵):滕海清、康志强,22军(原3纵):孙继先、丁秋生,23军(原4纵):陶勇、卢胜,35军(原鲁中南纵队、吴化文起义部队):吴化文、何克希;

      8兵团:陈士榘、袁仲贤,24军(原6纵):王必成、廖海光,25军(原7纵):成钧、黄火星,26军(原8纵):张仁初、王一平,34军(原江淮军区、何基沣起义部队):何基沣、赵启民;

      9兵团:宋时轮、郭化若,20军(原1纵):刘飞、陈时夫,27军(原9纵):聂凤智、刘浩天,30军(原12纵):谢振华、李干辉,33军(原渤海纵队、张克侠起义部队):张克侠、韩念龙;

      10兵团:叶飞、韦国清,28军(原10纵):朱绍清、陈美藻,29军(原11纵):胡炳云、张藩,31军(原13纵):周志坚、陈华堂,32军(原胶东纵队):谭希林、彭林;

      两广纵队:曾生、雷经天(1949年3月调归四野建制);

      特种兵纵队:陈锐霆、张凯。

      3月,三野部队南下到达长江边,8兵团在浦口外围,9兵团在无为、和县,10兵团在江都、泰兴;

      3.23 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3.31 邓小平《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上报中央;

      4.5 粟裕率三野前指从蚌埠到泰州白马庙指挥渡江作战,8兵团指挥20、26、34、35军,10兵团指挥23、28、29、31军,组成东集团,35万余人,由粟裕、张震指挥,攻占瓜洲、浦口,从镇江以东渡江;7兵团指挥21、22、24军,9兵团指挥25、27、30、33军,组成中集团,30万余人,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至枞阳段渡江。

      4.1 北平谈判。三野渡江准备,27军组织渡江侦察;

      4.6 我27军派出渡江先遣队2个连附3个侦察班,成功渡江,4月21日与我27军79师先头部队胜利会合。毛泽东给周恩来的信指出:13日到17日为谈判日,4月17日必须决定,18日不论成败我军必须渡江。

      4.20 渡江战役发起,27军第一个突破江防抵达江南,“紫石英”号事件(配属20军的特纵炮3团);

      4.21 江阴要塞起义,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大小25艘舰只在南京长江下游笆斗山江面起义;

      4.23 南京解放;

      4.24 我35军104师312团进入“总统府”。29军占苏州,28、31军向长兴、吴兴猛进,23军沿丹阳、溧阳南下,中集团25、27军等部沿南陵、广德之线急进,几大箭头包抄朗溪、广德地区;

      4.25 我35军某营长和教导员带几位战士出于好奇进入美国大使馆;

      4.26 ~ 4.28 我23、24、25、31、33军在广德地区围住敌5个军,歼敌8万余人;

      5.3 我7兵团21军进入杭州,渡江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陈毅、饶漱石到达丹阳,主持解放上海的准备工作;

      粟裕率三野前指到达苏州,准备解放上海;

      5.12 淞沪战役发起;28、29军占浏河、太仓、嘉定,27军占松江、青浦,20军占金山、奉贤;

      5.13 我29军攻击月浦受挫;

      5.14 我28军攻击刘行、杨行受挫,30军占川沙;

      5.16 粟裕、张震指示10兵团改变战术,31军占周浦与30军会合攻击高桥;

      5.21 三野下达《淞沪战役攻击命令》,25、29军攻占吴淞、宝山,26、33军插入江湾、大场、真如之间,20、23、27军进攻苏州河以南市区,30、31军牵制高桥之敌,要求市区作战力争不用火炮、炸药。

      5.22 汤恩伯登上军舰退吴淞口指挥;

      5.23 对上海的总攻击发起;

      5.24 我20军占浦东市区,27军占虹桥、龙华,越过徐家汇铁路进入市区;

      5.25 我27军到达苏州河南岸,聂凤智军长强调不用重武器;

      5.26 刘昌义51军起义,30、31军攻克高桥,25、28、28、33军攻克吴淞口;

      5.27 我27军攻克杨树浦地区,敌21军许照部放下武器。上海解放,历时15天,歼敌15万余人,我军伤亡3万余人。上海解放也标志着历时43天的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歼敌30万余人,起义4万余人,我军伤亡4.6万余人。

      6月上旬10兵团派29军组织先遣队入闽;

      7.2 ~ 7.26 我10兵团从苏州、常熟、嘉兴出发入闽,到达福建寿宁、福安地区;

      8.17 我28、29、31军攻克福州,歼敌5万余人,我军仅伤亡不到500人;

      9.14 ~ 9.16 我28军攻占大练岛、平潭岛;

      9.25 我29军解放漳州,完成对金门、厦门三面包围之势;

      10.7 我军决定“先厦后金”计划;

      10.15 进攻鼓浪屿,31军91师271团(“济南第二团”)和93师277团主攻,271团团长王兴方牺牲,攻击受挫;29军85、86师、31军92师攻击厦门;

      10.17 攻克厦门;91师师长高锐令273团主攻鼓浪屿,克。漳厦战役结束,歼敌5万余人;

      10.24 我28军82师244团、84师251团、29军85师253团进攻金门,夺取古宁头滩头阵地;

      10.25 晨胡琏18军增援金门,我军82师246团团长孙云秀带领2个半连兵力上岛增援;

      10.26 蒋经国中午飞到金门视察,敌军三面包围古宁头,当晚我259团派3条船上岛增援,只有1条到达古宁头滩头,我军北山、南山阵地失守;

      10.27 我军与上岛部队失去联系;

      10.28 下午3时,岛上枪声渐止,此战我军损失9086人(含船工、民夫350人),其中4千余人被俘,1950年7月、12月被释放回大陆约900人。敌军伤亡胡琏上报伤亡9千余人。

      第四野战军:

      3.11 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原东野1兵团改称12兵团,司令兼政委肖劲光,原东野2兵团改称13兵团,司令程子华,政委黄克诚,38军(原1纵):李天佑、梁必业,39军(原2纵):刘震、吴法宪,40军(原3纵):韩先楚、罗舜初,41军(原4纵):吴克华、莫文骅,42军(原5纵):万毅、刘兴元,43军(原6纵):洪学智、赖传珠,44军(原7纵):邓华、吴富善, 45军(原8纵):黄永胜、邱会作,46军(原9纵):詹才芳、李中权, 47军(原10纵):梁兴初、周赤萍,48军(原11纵):贺晋年、陈仁麒, 49军(原12纵):钟伟、袁升平,50军(原长春起义之60军):曾泽生、徐文烈,特种兵纵队:肖华、钟赤兵,(其他部队略)

      2.25 我12兵团司令兼政委肖劲光率40、43军和炮1团等部队组成先遣兵团,共12万余人,先行南下,受二野刘邓指挥,牵制白崇禧集团,配合二野、三野渡江;

      3.23 我40军向正阳、信阳开进,43军向河口、孝感开进,中原军区部队策应先遣兵团作战,鄂北敌军闻风南逃;

      3.27 ~ 4.5 四野在北平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7届2中全会,动员南下;

      4.1 ~ 4.5 我40军解放明港、长台关、信阳,43军解放宣化店、河口、黄安。

      4.20 ~ 4.21 二野、三野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长达500余公里的长江上突破江防渡江。

      4.28 先遣兵团归建;

      5.10 四野先遣兵团进占孝感、黄陂和鄂东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矛头直指武汉三镇。

      4月底四野主力进至黄河两岸,集结于郑州、开封、兰封一线;

      5.9 四野主力南下越过陇海路,进军中南地区(豫、鄂、湘、赣、粤、桂6省);

      组建14、15兵团,并调整建制:

      12兵团:肖劲光,40军:罗舜初、卓雄,45军:陈伯钧、邱会作,46军:詹才芳、李中权;

      13兵团:程子华、肖华, 38军:梁兴初、梁必业,47军:曹里怀、周赤萍,49军:钟伟、徐斌洲;

      14兵团:刘亚楼、莫文骅, 39军:刘震、吴信泉,41军:吴克华、欧阳文,42军:吴瑞林、刘兴元;

      15兵团:邓华、赖传珠, 43军:李作鹏、张池明,44军:方强、吴富善,48军:贺晋年、陈仁麒;

      三野的两广纵队(曾生、雷经天)改隶四野。

      5月底四野主力到达长江以北之襄阳、樊城、安陆、孝感一线,行程1150公里。

      4.16 ~ 5.6 安(阳)新(乡)战役,13兵团程子华指挥42、47军、华北军区70军攻克安阳、新乡,歼敌1.6万余人,和平改编1.7万余人。

      5.9 四野指挥机关由北平到达开封;

      5.12 成立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统一领导进军中南,林、罗任一二把手。

      5.14 先遣兵团43军攻击兰溪、蕲春、田家镇,夺取团风、堵城长江渡口;

      5.15 我43军由团风、黄冈、蕲春、田家镇渡江,40军向武汉外围进攻,次日118师进入汉口;

      5.17 ~ 5.25 我40军153师进入武昌,120师解放咸宁、通城,119师占蒲圻;19兵团司令张轸率128军、127军至309师2万余人在贺胜桥、金口起义;渡江作战结束。

      5.22 二野4兵团占南昌。

      6.14 ~ 6.18 四野前委从开封到达武汉,因粮食问题四野主力休整,7月出动。

      7.1 ~ 7.29 我13兵团发起宜沙战役,歼敌1.5万余人,切断白崇禧和宋希濂的联系,打开湘西大门;

      7.9 我47军141师在当阳遭宋希濂部2军9师袭击,伤亡俘100余人。

      7.8 ~ 7.19 湘赣战役,12、15兵团和二野4兵团共10个军43万余人围攻白崇禧部3兵团于万载、宜春,歼敌4.6千余人,我军逼近长沙。

      7.26 ~ 8.19 赣南战役,48军解放江西全境,歼敌8千余人。

      8.5 我14兵团与军委航空局组建空军司令部,39军归13兵团建制,41军归12兵团建制,42军直属四野指挥。

      8.4 程潜、陈明仁起义,长沙和平解放;

      8.7 长沙起义部队4万余人叛变南逃,40、46、49军和二野5兵团19钧向南追击;

      8.14 ~ 8.17 青树坪之战,49军145、146师遭敌7军伏击,敌171、172、236师攻击我2个师,我军损失2.2千余人;长沙叛逃部队被白崇禧编为1兵团。

      8.1 ~ 9.10 四野转入休整,前20天恢复体力,后20天进军中南动员、准备。

      衡宝战役(9.13 ~ 10.16):

      9.13 西路军38、39军执行战略迂回,由常德、桃源向芷江进发;

      10.2 我38军112是战芷江;中路军41、45、40军向衡宝地区白崇禧集团发起攻击;

      10.3 我38军113师占黔阳,112师占会同;中路军突破敌人防御,向纵深发展;

      10.4 我39军116师占安江,西路军切断白崇禧西逃贵州的退路;中路军41军122是占界岭,40军119师占渣江;

      10.5 白部48军176师、71军87、88师、7军反击我界岭、金仙铺之41军。四野前委电示12、13兵团各军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我45军135师未能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进至灵官殿地区;

      10.6 第7、48军等部5个师攻击我135师,我军在师长丁盛指挥下坚守阵地,为围歼敌人主力赢得了时间;

      10.7 西路军占龙谭、洞口,截击敌14、71军;中路军向灵官殿、赤壁岭追击;

      10.9 我135师405团攻击敌7军军部,为歼灭白崇禧4个师创造了条件。白部7军171、172师、48军138师和176师被包围在黄土铺、石珠桥方圆不到50公里的地域;我军击退敌4个师的突围;

      10.10 ~ 10.11 敌138师1个团逃出,其余被歼,歼敌2.9万余人。二野5兵团归建。

      10.14 宝庆解放;

      10.16 桑植解放。衡宝战役结束,歼敌4.7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

      广东战役(10.2 ~ 11.4):

      7.17 组成东路军,由二野4兵团13、14、15军、四野15兵团43、44军、两广纵队共22万余人,执行解放广东任务。广东敌军3个兵团11个军12万余人,加上地方部队共15万。

      9.7 叶剑英在赣州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广东作战计划,次日电报中央军委。

      10.2 我4兵团分3路进攻曲江,余汉谋部39、63军西逃;15兵团43、44军向翁源、新丰挺进;

      10.6 我4兵团14军占乐昌,13军占仁化,15军占周田,曲江守敌63军弃城而逃,15军占曲江。余汉谋调32、50、109和63军构成广州的最后防线。

      10.9 ~ 10.13 我4兵团15军占英德,14军占清远。15兵团43军包围佛风之敌39军307团,全歼该团。44军向广州东北良口、从化急进。我军从北、东两面逼近广州。

      10.10 林彪鉴于衡宝之敌4个师被包围,要求陈赓4兵团从英德向桂林、柳州前进,集中兵力消灭白集团。同日中央军委同意,并告叶剑英、陈赓。

      次日,叶、陈致电林彪并报中央,4兵团距桂林1300里,不如18军46军及13兵团快,不如直下三水,克广州后,走水路经梧州直取南宁。广州之敌增加胡琏兵团,仅靠邓、赖之15兵团2个军,可能不能速决。

      10.12 中央同意叶、陈意见,4兵团继续进军广州。李宗仁决定总统府、行政院撤至重庆和海南岛,广州陷于混乱之中。余汉谋、薛岳逃海南岛,行前炸白云、天河机场、军火军需仓库和珠海铁桥。

      10.14 我4兵团14军直插三水,13、15军沿北江南下,追击西逃的余汉谋集团;43军占白云山,一部向广州急进,44军攻击广州市区,当日广州解放。

      10.15 我4兵团不进广州继续向南及西南追击余汉某部。四野前委担心4兵团距余汉谋集团较远,建议4兵团停止前进;

      10.17 毛泽东复电林彪并告叶、陈“乘胜追击”。14、15军和13军38师分路向阳江追击,15军45师向江门追击,13军向罗定推进;

      10.24 我4兵团将余部21兵团23、70、39、50、62军残部包围在阳江白沙圩、平冈圩地区;

      10.25 余部50军突围被击退;

      10.26 我4兵团发起总攻,歼敌4万余人;

      11.4 我4兵团解放云浮、罗定、化县等城,广东战役结束,歼敌6.2万余人。

      4、12、13兵团分南、北、西3路向广西进军,9个军30个师40万人。

      广西战役(11.6 ~ 12.14):

      11.10 西路13兵团进入黔东南苗岭山区,南路4兵团向廉江攻击前进,北路12兵团集结湘桂边,向全县、东安、道县开进;

      11.22 白崇禧部3、11兵团企图在岑溪、容县、北流和余汉谋残部夹击南路4兵团;

      11.26 我13军诱敌48军,43军攻击敌58军,14、15军反击敌7军;

      11.27南路我军乘胜追击,歼灭白部3、11兵团大部;

      11.29 敌余汉谋部23、63、109军残部为策应白部攻势占我廉江,我13军回师于次日包围廉江,12.1 重新解放廉江。西路38军解放东兰县,歼敌103军大部,北路12兵团41军占桂林。

      12.3 白崇禧飞往海南岛,四野令39、40、43、13、14军乡钦州、合浦、南宁前进。

      12.5 白崇禧乘军舰到钦州龙门港,接应撤退部队。

      12.7 南路13、14军占钦州,歼敌1.2万余人;北路40、45军和南路14军40师、43军127师包围白部10兵团46军、11兵团残部4万余人,并全歼;

      12.14 广西战役结束,歼敌17.3万余人,广西全境解放。

      12.25 我4兵团在南宁集中,准备进军云南,四野38军114、151师归陈赓指挥入滇,1950年1月29日归建。

      四野15兵团准备解放海南岛,40、43军展开渡海作战准备工作,1950年3月日至5月1日渡海解放海南岛。

    • 家园 解放战争中我军各部队作战情况简表(二)

      1948年

      西北:

      1.29 米脂县吕家沟旅以上干部会议,讨论春季攻势和转入外线作战。

      2.17 佛古原旅以上会议,部署宜川“围城打援”战役;

      2.24 我3纵许光达、孙志远部、6纵罗元发、徐立清部包围宜川,1纵贺炳炎、廖汉生部、4纵王世泰、张仲良部进至瓦子街集结,待机打援,2纵王震部向宜川进发;

      2.26 敌整编29军刘勘部经瓦子街增援宜川;

      2.29 我1、2、3、4、6纵围攻瓦子街;

      3.1 总攻瓦子街,1纵358旅714团2应6连被誉为“硬骨头6连”;

      3.3 攻克宜川,歼敌2.94万。

      3.23 中央机关离开陕北,渡过黄河到华北,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为时1年零5天。

      3.4 ~ 4.11 黄龙山麓战役,歼敌3千余人,敌行动谨慎,兵力集中,我未达歼敌目的。

      4.13 马兰镇旅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西府战役;

      4.16 ~ 5.12 西府战役

      4.16 我军主力西进;

      4.22 ~ 4.26 包围并攻克宝鸡,4.28 我军主动撤出宝鸡;

      4.21 解放延安,4.25 解放洛川;歼敌2.19万余人,我军减员1.49万余人,其中伤亡6566,失散、被俘、逃亡8407,后归队2500,未能完成收复陇东之目的,特别是6纵教导旅损失较大。

      3.7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徐向前组成临汾前指,指挥8纵、13纵、太岳、晋绥军区独立3、7旅共5.3万余人,发起临汾战役。(见华北部分)

      6月晋中战役(见华北部分)

      7月组建7纵,彭绍辉、孙志远。

      8.8 ~ 8.22 澄(城)合(阳)战役,歼敌9千余人。

      9月前委在合阳县雷家庄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确定秋季荔北作战方针。

      10.5 ~ 10.17 荔北战役,歼敌2.5万余人。

      11.14 ~ 11.28 冬季战役,歼敌2.5万余人。

      华北:

      1.7 晋察冀6纵攻击保定。

      1.11 我3纵攻击涞水;

      1.12 我3纵郑维山部庄曈之战,全歼号称“虎头师”的新编32师,歼敌7千余人,击毙师长李铭鼎,致使敌35军军长鲁英麟自杀。

      3.20 ~ 3.24 我军挺进察南,攻占阳高等5座县城;

      3.25 ~ 4.10 出击绥东,此两战歼敌1.8万余人,我军伤亡 3.5千余人。

      4.20 ~ 5.24 解放应城。

      2.21 ~ 2.23 冀城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打临汾,

      3.7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徐向前组成临汾前指,指挥8纵、13纵、太岳、晋绥军区独立3、7旅共5.3万余人,发起临汾战役;

      3.10 ~ 5.18 攻克临汾,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1.5万余人。

      4.13 中共中央到达河北阜平城南庄。

      5.9 晋冀鲁豫贺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

      1兵团:徐向前,8纵:王新亭、张祖谅,13纵:曾绍山(未到)、徐子荣,14纵:韦杰、甘渭汉;

      2兵团:杨得志、罗瑞卿,1纵:唐延杰、王平,2纵:陈正湘、李志民,3纵:郑维山、胡耀邦,4纵:曾思玉、王昭,6纵:文年生、向仲华,7纵:孙毅、林铁,总兵力42万余人。

      热西、冀东、保北战役:

      5.13 越过平绥路,3纵攻击上、下店,全歼敌142师2个团,我军伤亡3千余人;

      5.29 ~ 6.2 攻克平泉、建昌;

      6.6 我3纵扭击战,扭住敌94军、暂3军;

      6.20 进攻北古口未克;

      7.15 ~ 7.16 保北战役打响,2纵克涞水、徐水,6纵克定兴,7纵克新城。

      晋中战役:

      6.11 我独3、7旅攻克高阳镇;

      6.19 我8纵、13纵攻克子洪口要塞;

      6.20 我8纵歼敌阎锡山“亲训师”72师;

      6.24 攻克北营村、张兰镇,晋中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歼敌1.2万余人,我军伤亡4千余人;

      6.30 我13纵攻克白狮岭要塞;

      7.2 徐帅部署“前牵后逼”战法,诱歼赵承授集团,敌33军主力进攻董村;

      7.6 包围赵承授集团于太谷以北之大常镇、小常村、西范村、南庄地域;

      7.7 我8纵攻克杞县;

      7.10 总攻赵承授集团33、34军之大小常村;

      7.16 活捉赵承授,歼敌正规军7万余人,非正规军3万余人,解放晋中灵石、杞县、汾阳等14座县城。

      9.8 ~ 9.13 中央政治局“9月会议”,各解放区汇报工作,华北议定围攻太原。

      10.5 ~ 10.16 太原外围战,歼敌2个师又3个团;

      11.12攻占东山,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5千余人,策划黄樵松起义失败;

      1949年4月24日总攻太原,解放太原。

      1949.1.15 华北1、2、3兵团改为18、19、20兵团,共23.8万余人,直属中央军委总部:

      18兵团:徐向前,60军:王新亭,61军:韦杰、徐子荣,62军:刘忠、袁子钦,

      19兵团:杨得志、罗瑞卿,63军:郑维山、胡耀邦,64军:曾思玉、王昭,65军:邱蔚、王道邦,

      20兵团:杨成武、李井泉,66军:萧新槐、王紫峰,67军:韩伟、旷伏兆,68军:文年生、向仲华。

      7.23 为配合东北我军辽沈战役,华北组建西进兵团,准备出击绥远,晋察冀6个纵队组成2、3兵团;

      9.5 杨成武率3兵团向绥远开进,杨得志率2兵团进攻密云、通县,开始配合东北作战;

      9.24 我3兵团克凉城、林格尔,孤立大同;

      9.26 攻克集宁;10.9 攻克兴和;10.16 攻克陶林,歼敌6.5千余人,包围归绥;

      10.23 解放包头。

      11.18 东北我军开始入关,到12月入关5个纵队;

      11.24 为在辽沈战役之后滞留傅作义部于华北,中央军委命令撤围归绥。

      11.27 平津战役开始:

      11.29 华北3兵团包围张家口,傅作义令35军军长郭景云增援张家口;

      12.3 ~ 12.5 我军攻克密云,歼敌6千余人,我军伤亡1.5千余人;

      12.6 军委严厉批评杨成武、李天焕之3兵团放35军东撤事,急令杨罗耿之2兵团在新保安截住35军;

      12.8 我3兵团4纵12旅占新保安,敌35军进攻,我军主动撤出,将35军包围;

      12.9 敌16军、104军安春山部西援新保安,因与郭景云有隙,增援不甚有力;

      12.11 我东北4纵程子华、黄志勇部歼敌104军1.3万余人,控制怀涞、南口、昌平;

      12.21 我东北、华北野战军将华北敌军50余万人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孤立点;

      12.22 攻克新保安,歼敌1.6万余人;

      12.23 攻克张家口,歼敌5.4万余人;

      1949.1.15 攻克天津,歼敌13万余人;1.22北平和平解放。

      中原:

      2.18 陈赓、谢富治提出打洛阳;

      3.5 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3纵、8纵和陈谢兵团4纵、9纵向洛阳运动;

      3.7 华野3纵和晋冀鲁豫4纵主攻洛阳;

      3.11 陈士榘部署总攻,3.14 攻克洛阳,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6千余人;

      3.17 我军撤出洛阳,胡琏18军11师、38师进入空城。

      3.26 ~ 3.29 刘邓部1纵、11纵进攻阜阳;

      4.1 胡琏、邱清泉增援阜阳,我军1、2、3、6、10、11纵西移、北移;

      5.2 ~ 5.9 陈赓部发起宛西战役,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559人;

      5.28 ~ 6.3 刘邓部发起宛东战役,歼敌6千余人,实现牵制胡琏18军,掩护粟裕兵团南下之目的,但未能消灭张轸集团。

      7.2 ~ 7.16 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等城镇,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3.7千余人;

      刘邓表扬6纵17旅李德生部出力最大,批评6纵54团(18旅旅长肖永银、54团团长郝祖耀)不团结,为抢夺俘虏战利品,杀伤陕南部队政教以下7人、桐柏部队18人,桐柏部队副司令将孔庆德部队撤出城外。

      7月到9月整党整军。

      10.18 部署打郑州,陈锡联指挥1纵、3纵为东集团,陈赓指挥4纵、9纵为西集团;

      10.22 ~10.24 攻克郑州,歼敌2万余人。

      11.6 淮海战役开始:

      11.12 ~ 11.15 中野3纵攻克宿县,歼敌1.2万余人;

      11.18 阻击黄维兵团增援徐州;

      11.23 中野陈赓4纵南坪集阻击18军;

      11.25 ~11.27 中野将黄维兵团压缩包围在双堆集,11.27 廖运周110师起义;

      11.30 ~12.16 围攻黄维兵团,歼敌10万余人,中野伤亡3.6万余人,4纵伤亡最大,伤6827,亡1853。

      华东:

      1.27 毛、周、任、陈毅秘密商讨华野向江南跃进事;

      1.31 粟裕电告中央叶、王、陶3个纵队情况,提出:1、休整到3月出动;2、打一两仗再休整,5月出动;

      2.1 中央同意粟裕电报中1案,基本定下渡江方案;

      3月上旬,粟裕率华野1、4、6纵到濮阳整训;

      4.1 陈毅到濮阳,要求休整到5月15日,裕粟裕商讨渡江事宜;

      4.16 粟裕向刘邓发长电文,陈述部渡江的理由和建议,征询刘邓意见;

      4.18 粟裕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军委发电,详述对战略的意见,同日刘邓致电中央军为,表示对粟裕的支持;

      4.21 毛发电请陈、粟到阜平城南庄会商战略问题;

      4.30 陈、粟到城南庄,参加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陈去中野,粟裕独当华野一面,不渡江在江北歼灭敌军的战略;

      5.12 陈、粟陪同朱德到濮阳孙王庄华野司令部;

      5.14 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决定打敌5军;

      6.17 豫东战役:

      6.17 ~ 6.22 陈、唐率3纵、8总攻克开封,歼敌3.8万余人,我军伤亡11623人;

      6.26 我军撤离开封;

      6.26 敌5军邱清泉部进入开封,区寿年兵团向睢县、杞县迂回,胡琏18军北上,企图三面包围我华野部队,我军决定打区寿年兵团,我3纵、8纵、10纵阻击邱清泉至5军,刘邓部1纵、2纵、3纵牵制胡琏至18军;

      6.27 我1纵、4纵、6纵在叶飞指挥下围攻区兵团,攻击龙王店;

      7.2 全歼区兵团;黄百韬至25师突破中野11纵防线,靠拢龙王店,粟裕令华野4纵、6纵向东攻击截击黄百韬;

      7.3 我华野1、4、6纵在帝丘店围住黄百韬之25师,黄向杜聿明求救,准备“成仁”;

      7.5 邱清泉5军、胡琏18军向黄白韬靠拢,豫东战役结束。邱清泉部尾随我军,我军后卫部队受损。此战我华野、中野和冀鲁豫地方部队20万余人,敌军25万余人,20个昼夜,攻克开封,全歼区寿年兵团,打击削弱了黄、邱兵团,歼敌9.4万余人,我军伤亡3.3万余人。

      山东大反攻:

      1.30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局,调韦国清2纵南下,与管文蔚、陈丕显的11纵、12纵会合,成立苏北兵团;以许世友、谭震林率7、9、13纵组成山东兵团;

      2.25 许谭部部署胶济路西段作战,将王建安的鲁中军区部队和袁也烈的渤海纵队配属许谭部,决定13纵监视青岛之敌,7、9纵打周村、张店;

      3.10 我7纵攻克张店,渤海部队攻克邹平、章丘;

      3.12 我9纵攻克周村;

      3.20 我7纵攻克淄川;

      3.21 王耀武部从济南急派73、75师5个旅增援,被9纵26师阻击;第一阶段收复14座城镇,歼敌3.8万余人,我军伤亡2千余人;

      4.2 我9纵和鲁中、渤海部队包围潍县;

      4.24 攻克潍县,9纵27师79团被华野授予“潍县团”称号,歼敌6万余人,我军伤亡1.1万余人;

      5月下旬,为配合华野1、4、6纵在豫东睢杞作战,山东兵团发起津浦路中段作战;

      5.29 鲁中部队4个团进攻泰安;

      6.7 我7纵、13纵和鲁中部队包围兖州;

      7.12 ~ 7.13 攻克兖州,王耀武派吴化文从济南出援,被9纵阻击;

      3月到7月的作战歼敌14万余人,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敌军孤立在济南、青岛、烟台几个城市。山东兵团的战斗力和战斗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华野又一支主力兵团。

      8.25 ~ 8.29 华野曲阜会议。这是“7月分兵”(1947年)以来,华野两大集团领导重新会合,部署攻济打援战役(济南战役),决定18万人打援,占总兵力的56%,14万余人攻城,占44%,攻城分为两个集团,西集团主攻:3、10纵、鲁中纵队、两广纵队,由10纵司令员宋时轮指挥,东集团助攻:9纵、渤海纵队,由9纵司令员聂凤智指挥,13纵为总预备队。

      9.9 济南战役开始,各部向指定位置开进;

      9.11 攻城总指挥许世友到位;

      9.16 ~ 9.17 扫清济南外围;

      9.19 吴化文部84师155、161旅及96军独立旅起义,3纵、10纵进占吴部阵地;

      9.22 ~ 9.23 我9纵、10纵攻击济南外城,坦克配合9纵攻克城东永固门,13纵攻击济南西南永绥门;

      9.24 我9纵、13纵攻克内城,9纵25师73团、13纵37师109团分别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歼敌8.4万余人,我军伤亡2.7万余人。

      9.8 ~ 9.13 中央政治局在平山西柏坡开会(9月会议),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

      10.12 华野作战会议,提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海州、连云港作战,第三阶段两淮作战。

      10.14 华野第二次作战会议,决定华野全军10月31日进至临沂、邹县,11月5日开始攻击。

      10.5 ~ 10.24 曲阜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饶漱石提出对不服从前委领导的违反纪律的负责同志要执行纪律处分。

      淮海战役:

      11.6 华野鲁中南纵队攻击郯城王洪九部,克郯城,王只身逃回新安镇黄百韬兵团部;

      11.7 黄7兵团西行撤退,我1、4、6、8、9纵分路南下;

      11.8 ~ 11.9 我4纵抓住敌100军,8纵抓住敌44师,9纵抓住敌63军;

      11.8 张克侠、何基沣至59、77军旗以;

      11.10 黄百韬到达碾庄,等63军一天,为我军包围7兵团创造有利时机;华野7、10、11纵占宿羊山,向碾庄西南猛插;13纵曹八集之战,切断碾庄和徐州之间的陇海线;1纵攻克窑湾镇,全歼敌63军;

      11.11敌2兵团邱清泉部、13兵团李弥部东援碾庄,我7、10、11纵在大许家一带阻击,2、12纵和中野11纵在潘塘出击,4、6、8、9、13纵包围碾庄;

      11.11 ~ 11.22 攻克碾庄,歼敌14万余人;

      11.26 杜聿明指挥孙元良兵团沿津浦线向官桥进攻,邱清泉兵团向潘塘以南进攻;

      11.29 杜聿明布置撤出徐州,第二天开始撤退;

      12.1 华野1、3、4、8、9、12纵、两广纵队、鲁中南纵队向永城、萧县追击,10纵向永城,渤海纵队进占徐州;

      12.3 杜聿明在孟集接到蒋介石空投下的亲笔信,要他向南捷黄维兵团之围(11.25 ~11.27 中野将黄维兵团压缩包围在双堆集);

      12.4 ~12.5 我军各布压缩包围圈;

      12.6 孙元良兵团突围,16兵团大部被歼,孙化妆出逃;

      12.8 ~12.14 邱清泉兵团攻击鲁楼,10纵堵住南逃路,北线不断压缩包围,开始休整

      1949.1.6. ~1.10 总攻陈官庄,淮海战役我军60万,敌军80万,歼敌55万余人,我军伤亡13万余人

      东北:

      (接冬季攻势)

      1.1 陈诚出动新3、新6军(右路),新5军195、43师(左路),新1军、71军(中路)向公主坟推进;

      1.3 我6纵顶住新5军43师进攻,1.4 我6纵将其包围在十里堡;敌新3、新6 军被我10纵阻拦,新1、71军被我1纵、3纵阻拦,我2纵、7纵增援公主坟;

      1.7 新5军军长陈林达、43师师长留光天、195师师长谢代蒸被俘,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1万余人;

      1.17 蒋介石宣布组成“东北剿总:,卫立煌任总司令,调54军从山东增援锦州,新组建10个师,共计4个兵团,15个军、37个师,加上直属部队总兵力达60万余人。

      2.6 我4纵、6纵攻克辽阳,歼敌1万余人;

      2.16 ~ 2.19 我4、6纵攻克鞍山;

      3.2 我军包围四平,1、3、7纵由李天佑指挥攻城,2、6、8、10纵打援;

      3.10 吉林守军60军撤到长春;

      3.8 ~ 3.13 攻克四平,歼敌1.8万余人,我军伤亡4931人,长达3个月的冬季攻势结束,共计歼敌15.6万余人。

      3.23 ~ 4.11 东野参谋会议。

      3月,东野大练兵,我军12个纵队53个师,共计75万余人,加上地方部队近百万。

      5.23 ~ 5.25 我1纵、6纵攻击(试打)长春,歼敌6千余人,我军伤亡2千余人,占领大房身机场;

      5.30 围困长春。

      辽沈战役:

      9.12 我2、3、6纵和炮纵在四平、梅河口登车,秘密西运辽西,

      9.17 东野2兵团程子华、黄克诚部指挥11纵和3个独立师,打响北宁线,克昌黎、北戴河,切断秦皇岛和锦州的联系,4、9纵包围义县,后2、3纵接替4、9纵,4、9纵南下打响锦州外围战;

      9.26 我8、9纵攻克锦州外围冒山屯、白老虎屯、亮甲山,8纵未能控制机场受批评;

      10.1 我2、3纵攻克义县;

      10.2 华北敌军增兵葫芦岛4个师,林彪犹豫;

      10.5 我4纵到达塔山备战;

      10.10 ~ 10.16 塔山阻击战,歼敌6千余人,1纵为总预备队;

      10.4(东野5大主力2、3、7、8、9纵攻击锦州,8纵进攻锦州外围大紫荆山,10.13解决外围,10.14上午9时开始总攻,10.15下午18时结束) ~ 10.15 攻克锦州,歼敌104572人,我军伤亡31610人;

      10.15 廖耀湘西进兵团攻克新立屯;

      10.19 长春60军起义,新7军放下武器,解决7.3万余人,10.21 长春解放;

      10.20 蒋介石要杜聿明回东北指挥,东野部署辽西大会战,以1、2、3、5、6、7、8、9、10纵共计9个纵队,分割廖兵团5个军,12个师,我6纵切断廖兵团回沈阳退路,其他纵队北上辽西;

      10.21 我10纵梁兴初、周赤萍部守黑山;

      10.23 ~ 10.26 黑山阻击战;

      10.25 我独2师台安截击敌新6军,6纵(黄永胜)16师李作鹏部在腰家窝棚堵住廖兵团东进去路;

      10.26 我3纵7师21团3营打烂廖耀湘驻胡家窝棚兵团部;

      10.27 全歼廖耀湘兵团;

      10.25 ~ 11.2 敌52军攻占营口,1万余人登船撤退上海,9纵攻克营口;

      11.1 解放沈阳,52天的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起义投诚9万余人,我军伤亡6.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

      11.23 东野12个纵队分3路秘密出发入关,发起平津战役。

    • 家园 解放战争中我军各部队作战情况简表(一)

      解放战争是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典型战争,历来为兵家所津津乐道,也为军迷们所爱不释手。

      这个简表原是我的读书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赖笔头”,是我用来增强记忆和备查的资料,没想到越往后就记得越详细,一是可以将我军解放战争的功绩记得更清楚;二是可细化战役和战斗的过程;三是可比较我军同时期各部队、各将领之所为。今年是我军建军80周年,笔者不吝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军史爱好者写出更好的东西以表纪念。笔者自己也要不断填补该表内容,也希望能给于此简表以批评指正、填空补白,使此表准确丰满。

      1945年

      西北:

      10.25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3旅策应邓宝珊部新编11旅(旅长曹又参)2千余人起义。

      华北:

      10.18 ~ 12.13 晋察冀聂荣臻部、晋绥贺龙部发起绥远战役,我军总兵力5.3万余人,敌傅作义、马占山部5万余人,我军突破丰镇后,主力未及时西进、截断敌军退路,失去歼敌主力的机会,包头未克(见《郑维山回忆录》13页),歼敌1.2万余人,我军伤亡7千(有说我军伤亡2万余)。

      中原:

      9.10 ~ 10.14 晋冀鲁豫刘伯承部发起上党战役,歼敌3.5万余人。

      9.23 ~ 10.4 太行1分区秦基伟部收复邢台,冀南分区王宏坤部收复邯郸。

      10.21 ~ 11.2 晋冀鲁豫刘伯承部发起平汉战役,毙伤3000人,俘17040人,我伤亡4708人,争取新8军高树勋部1万人起义。

      10.20 ~ 11.14 李先念部发起桐柏战役。

      华东:

      8月 山东5路大军出击收复40个县城,新四军出击江南江北,华中、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江南、浙西根据地。

      9月 ~ 10月 江南新四军北上,转移到江北。

      9月 ~ 11月 山东调往东北部队共6万人(黄克诚新四军3师3.5万人除外)。

      10.18 ~ 1946.1. 津浦线徐州济南段战役,歼敌3万余人。

      东北:

      9月 ~ 11月 各解放区向东北调兵:山东6万,新四军3师3.5万,晋察冀1万,陕甘宁6千,共11万。

      10.25 ~ 11.6 山海关保卫战,歼敌1千余人。

      10.31 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司令员林彪,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到年底总兵力27万余人。

      11.26 锦州弃守。

      12.25 林彪提出“忍、等、狠”作战指导方针、“三三制”、“一点两面”等战术原则。

      12.28 刘少奇《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6年

      西北:

      陕甘宁晋绥军贺龙部南县出击,歼敌600余人。

      8月 ~ 9月 陕甘宁晋绥军接应中原突围至359旅,该旅减员2917人,余1983人,到陕甘宁补3千人。

      10.13 ~ 10.21 晋绥军贺龙部发起榆(林)横(山)战役,歼敌1千余人,保安第9团胡景铎部2千余人起义。

      华北:

      1月 晋察冀和晋绥部队发起晋北、集宁保卫战。

      2月 承德保卫战。

      2月 晋察冀复员10万人,整编为4个野战军纵队,地方部队6个二级军区,21个军分区,13个独立旅。

      5月下旬 胜芳保卫战,歼敌1.5千余人。

      6.16 ~ 8.15 晋绥军贺龙部发起晋北战役,歼敌8.6千余人。

      6.28 中央提出夺取“三路四城”(平汉路北平到石家庄段、正太、同蒲路,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

      8.2 阳高会议,部署打大同。

      9月 集宁、大同战役,歼敌1.2万余人(聂荣臻说8千)(有说我军5万损失2万)

      9.20 张家口保卫战:9.24 漕河头战斗,歼敌4.6千余人;

      10.8 傅作义偷袭张北;

      10.11 我军撤出张家口(有说46年9-10月张家口保卫战,乘晋察冀和中央军交战,傅作义袭击张家口成功,再次大败聂荣臻部,报歼敌22000,损失不明。)

      10.22 涞源会议,统一我军撤出张家口的思想认识。

      11.2 ~ 12.21 易县、满城战役,歼敌8千余人。

      11.6 ~ 1947.1.1 晋冀鲁豫4纵陈赓部发起吕梁战役,歼敌1万余人。

      1947.1.17 ~ 1.22 陈赓部发起汾(阳)孝(义)战役,歼敌1万余人。

      中原:

      1.13 停战令生效。

      6.25 中原突围:

      7.21 皮定均旅5千余人到达淮南根据地。

      8.29 王震359旅到达陕甘宁边区。

      我军歼敌5千,我军6万,最后所剩中野12纵、华野独立师等部1万余人

      7月,属晋冀鲁豫建制陈赓的4纵,遂行作战任务,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7.11 ~ 7.22 闻(喜)夏(县)战役(陈赓部),歼敌5千余人。

      8.10 ~ 9.1 同蒲战役(陈赓部),歼敌1万余人。

      8.10 ~ 8.22 刘伯承部发起陇海战役,歼敌1.1万余人,我军伤亡5千。

      8.31 ~ 9.8 定陶战役,歼敌1.7万余人,我伤亡3.5千。

      9.29 ~ 10.7 巨野战役,歼敌5千余人,我伤亡4.3千。

      10.29 ~ 10.31 鄄城战役,歼敌9千余人。

      9.22 ~ 9.24 晋冀鲁豫4纵陈赓部发起临(汾)浮(山)战役,全歼胡宗南之1师1旅,号称“天下第一旅”,俘旅长黄正诚,歼敌4.5千余人。

      11.15 ~ 11.21 滑县战役(刘伯承部),歼敌1.1万余人。

      12.10 开展王克勤(6纵18旅52团)运动。

      12.22 ~ 1947.1.16 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刘伯承部),歼敌2.1万余人。

      华东:

      1.7 组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政委黎玉,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1、2纵,7、8师,共7万人;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6、7、8、9纵,共4万人。

      7月 七战七捷:歼敌6万(华中野战军粟裕部3万人对国民党军12万人)

      7.13 ~ 7.15 宣(家堡)泰(兴)之战,歼敌3千余人;

      7.15 ~ 7.23 如(皋)南之战,毙伤敌1万余人,俘6千余人;

      7.30 ~ 8.3 海安防御战,歼敌3千余人, 七纵伤亡200人;

      8.10 ~ 8.11 李堡之战,毙伤敌9千,俘 5千,我伤亡1000人;

      8.21 ~ 8.22 丁堰、林梓之战,歼敌3千余人;

      8.23 ~ 8.27 邵伯保卫战,歼敌2千余人,我伤亡1.2千人;

      8.2 .~ 8.31 黄桥进攻战,歼敌1.7万余人,我伤亡3.5千人。

      6.7 ~ 6.16 山东讨逆战役(德州、泰安、大汶口、枣庄、周村、张店、胶县、高密、即墨),

      俘2.3万余人,毙伤9千余人。

      7.17 ~ 7.29 淮南失守。

      7.27 ~ 7.28 朝阳集之战(陈毅、宋时轮部),歼敌5千余人,我军伤亡800人。

      8.7 ~ 8.9 泗县进攻战(陈毅、宋时轮部),歼敌3千人,我军伤亡3千多人。

      8.27 ~ 8.29 睢宁、宿迁失守。

      9.12 泗阳失守。

      9.13 ~ 9.20 两淮失守。

      10.19 ~ 11.1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歼敌8千余人,我军伤亡6千人。

      10月中下旬,陈师庵会议(所谓“7人批陈会议”),加强山野和华野团结,将思想在集中兵力歼敌上统一起来。

      11.10 ~ 11.12 临沂保卫战(峄县战斗,陈毅部)

      11.26 ~ 12.6 盐城保卫战(粟裕部),歼敌5千余人。

      12.15 ~ 12.19 宿北战役,歼敌2.1万余人。此战是山野华野会合以来第一个胜仗,粟裕将军说这是华东地区我军的转折。

      12.14 ~ 12.16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歼敌4千余人,我军伤亡4千余人。

      东北:

      1.4 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共计340102人(34万人)。

      2月底,国民党军兵力达28.5万人(4月达31万余人)。

      1.6 ~ 1.13 营口争夺战,歼敌1.7千余人。

      2.13 ~ 2.14 秀水河子战斗(7旅彭明治、梁兴初部),歼敌1.5千余人,我军伤亡771人。

      2.14 ~ 2.15 鹜欢池攻坚战(10旅吴信泉、钟伟部),歼敌483人,我军伤亡266人。

      2.16 ~ 2.20 沙岭子进攻战,我4纵7个团对敌新22师66团,歼敌624人,我军伤亡2009人。

      3.16 ~ 3.17 首战四平,歼敌3千余人。

      4.1 ~ 5.3 本溪保卫战,歼敌4.7千余人,我军伤亡2千余人。

      4.14 ~ 4.28 解放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歼敌2.4万余人。

      4月,四平保卫战:

      4.7 ~ 4.9 兴隆岭、朝阳堡战斗,歼敌1.2千余人,给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首次重创;

      4.15 大洼(金山堡)之战(我军1师、3师8旅、10旅、7纵19旅受嘉奖),歼敌4.4千余人;

      4.17 敌新38师到达四平;

      5.12 敌新6军进入四平北部,战局已不利我军;

      5.19 我军撤出四平,总计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千余人。

      5.19 我东北“前总”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投敌,造成我军撤退过程的极度混乱。(有说我军这一阶段损失重大,约在10万余)

      5.24 撤出长春。

      5.19 ~ 6.3 鞍(山)海(城)战役:

      5.29 184师潘朔端部2.7千余人起义;歼敌3.3千余人。

      6.7 ~ 6.9 拉法、新站进攻战,歼敌1.9千余人;此战是四平战后我军之“回马枪”,扭转了大撤退的混乱局面。

      6.7 休战。

      6月 ~ 10月 我军整顿部队,野战部队共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14.5万余人,连地方武装共35.6万人。动用正规部队剿匪,到1947年4月歼匪8万余。

      6月 ~ 9月 国民党军整补,正规军8个军,共25万人。

      10月 杜聿明打通沈海(沈阳~海龙)路,沈吉路作战(通化、辽南作战)

      10.19 ~ 11.2 新开岭战役,歼敌8千余人,我伤亡2千余人,全歼号称“千里驹”之敌25师,俘师长李正谊,我4纵8个团歼敌一个整师,增援之新22师到战场15公里处,3天不敢动,开创东北我军歼敌一个整师之战例。

      10.31~ 12.6 西满和长春北作战。

      12.11~ 12.14 七道江会议,统一思想,坚持南满。

      12.17~ 1947.1.20 一保临江,歼敌4.9千余人。

      1947年

      西北:

      1.17 ~ 2.19 关中分区争夺战,歼敌1.6千余人。

      3月,国民党军集中94个旅(占进攻解放区兵力的43%)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进攻陕甘宁边区34个旅,25万人,西北野战军6个旅,2.6万人。

      3.1 ~ 3.4 陇东西华池战斗,歼敌1.5千余人,此战战术指挥有缺陷,未能全歼敌48旅。

      3.13 ~ 3.19 延安保卫战,歼敌5.2千余人,我军伤亡700人。

      3.18 撤出延安。

      “三战三捷”:

      3.25 青化砭伏击战,歼敌2.9千余人,我军伤亡265人。

      4.13 ~ 4.14 羊马河伏击战,歼敌4.7千余人,我军伤亡479人。

      5.2 ~ 5.5 蟠龙攻坚战,歼敌6.7千余人,我军伤亡1.4千余人。

      5.21 ~ 6.16 陇东战役,歼敌4.3千余人。

      6.25 ~ 7.7 (陇东)三边战役。

      7.21 ~7.23 中央召开小河口会议,讨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8.6 ~ 8.12 进攻榆林未克,歼敌5.2千余人,我军伤亡1.8千余人。

      8.20 沙家店战役,歼敌6千余人,此战扭转陕北战局,基本粉碎敌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9.23 ~ 10.24 黄龙战役,歼敌7.3千余人。

      10.1 ~ 10.11 演唱、延川、清涧战役,歼敌8千余人。

      10.30 ~ 11.28 二打榆林,歼敌6.8千余人,我军伤亡4.3千余人。

      12月 ~ 1948年2月,冬季整训,开展诉苦三查。

      12.8 ~ 12.28 中央12月会议。

      1948.1.7 ~ 1.20 西北野战军第一次前委会。

      华北:

      1.19 ~ 1.18 保南战役,歼敌8.2千余人。

      3月底,安国会议,确立打运动战歼灭战思想。

      华北三战三捷:

      4.3 ~ 5.4 正(定)太(原)战役,歼敌3.5万余人;

      6.12 ~ 6.15 青(县)沧(州)战役,歼敌1万余人;

      6.25 ~ 6.28 保北战役,歼敌8千余人。

      5月冀中干部会议:朱德说:你们最近打了一些胜仗,仗打的零碎了些,如何打大的歼灭战,你们还未学会。

      9.6 ~ 9.12 涞水、大清河战役,歼敌5.2千余人。我军伤亡6.7千余人,此战打得不理想。

      10.19 ~ 10.22 清风店战役,歼敌1.3万余人。

      11.5 ~ 11.12 攻占石家庄,歼敌2.5万余人。

      中原:

      1.24 ~ 2.4 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陇海路南北。

      2.11 ~ 2.12 郑庄砦战斗,我2纵6旅主力16团冲入庄内,被敌85师反包围,敌5军西援我军撤,该团未接到撤退命令,团长宋东旭和政委牺牲,全团大部战死,近40余人生还。这是刘邓部之最大损失。

      (47年2-3月晋冀鲁豫在民权战役中失败,野战军损失不明,但随后撤消2个野战旅建制,报歼敌9000。而由此导致豫皖苏及重建中的鲁西南各分区严重损失,仅豫皖苏就损失15000以上。)

      6.14 “6.14事件”:软禁起义将领高树勋、起义策划人王定南,该部“民主建国军”番号撤销,士兵于47年9月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10纵。(《中原解放战阵纪实》234-236页)

      1946.11.11 ~12.12 吕梁战役;

      1.7 ~1.29 汾(阳)孝(义)战役;

      上述吕梁、汾(阳)孝(义)两役是我中原太岳陈赓部和晋绥王震部协同作战,收复9城,歼敌1.6万余人。

      4.4 ~ 5.10 晋冀鲁豫4纵陈赓部和太岳军区5万余人发起晋南攻势作战,歼敌1.4万余人。

      2月,刘邓部结束豫皖边作战,会根据地休整。杨勇、苏振华部归建与原7纵合并,重组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辖4个旅。全野战军由46年6月开战时的6万人增至11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18万,共29万余人。

      3.19 豫北反攻:

      4.6 ~ 4.18 淇县、滑县、浚县战役,歼敌66师一部、第二快速纵队全部1.2万余人;

      4.21 ~ 5.2 攻克汤阴,歼敌7千余人;

      5.2 ~ 5.7 崔家桥战斗,歼敌2千余人;

      5.9 ~ 5.25 安阳战役,未克安阳;

      战后,在原有1、2、3、4、6纵的基础上重新组建4个纵队:8纵:王新亭(1.2万人);9纵:秦基伟、黄镇(2.1万人);11纵:王秉章、张霖之;12纵:赵基梅(后张才千)、文建武(后刘建勋),总兵力28万余人,加上地方部队达42万人。

      6.10 石林会议,讨论转入战略进攻各项准备工作。

      6.23 刘邓部4个纵队由安阳向鲁西南触动。

      6.30 南渡黄河。

      7.1 鲁西南战役:

      7.4 ~ 7.8 攻击郓城,歼敌1.1万余人,我1纵伤亡1928人;

      7.4 ~ 7.10 我6纵进攻定陶,王克勤牺牲,歼敌4千余人,6纵伤亡397人;

      7.12 ~ 7.15 六营集攻坚战,1纵(杨勇部)、6纵(王近山部)全歼敌整编32、70师,歼敌1.8万余人;

      7.15 ~ 7.28 羊山集攻坚战,全歼敌66师宋瑞珂部,我军2纵(陈再道部)、3纵(陈锡联部)损失严重;

      刘邓部渡河作战28天,歼敌5.6万余人。部回合,陈毅、粟裕指示陈、唐5个纵对手刘邓指挥。

      8.7 刘邓部兵分三路南下,展开挺进大别山之战略进攻:

      8.12 过陇海路;8.16 向黄泛区开进;8.18 过黄泛区;

      8.22 刘邓批评陈、唐“避战”;

      8.24 刘邓部6纵18旅肖永银杀开通路过汝河;

      8.27 过淮河,刘帅批评18旅政委李震“粗枝大叶害死人”,亲自勘查徒涉淮;

      8.31 到达光山、罗山和潢川境内,进入大别山区;

      9.7 ~ 9.25 商城、潢川之战,没有打好;

      9.27 刘邓在光山白雀园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安卵子会议”),批判右倾思想;

      此时,陈、粟部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支援刘邓部;

      10.8 ~10.9 刘邓部1、2、3纵柳子港、李家集、张家店战斗,小胜敌56、88师;

      10.26 ~ 10.27 高山铺战斗,歼敌整40师和82旅1.2万余人,这是进入大别山的第一个大胜仗;

      11月,敌暂停进攻。刘邓部主力南下时4个纵队加直属队11.5万余人,到此时减员3万余人;

      11.27 白崇禧下令分进合击大别山区;

      12.7 敌48、58师到达商城,10、11师到达光山;

      12.8 ~12.9 大悟礼山会议,采取分兵避战方法,邓、李先念带2、3、6纵在大别山坚持斗争,刘、张际春带中原局机关和1纵到淮河北外线作战;

      1948.2.24 刘邓两部在安徽临泉县韦寨会合,经历75天。全军出征时12.4万余人,到48年3月出大别山全军5.8万余人,元气大伤。

      7.27 陈谢兵团组成,晋冀鲁豫4纵、新组建的9纵(秦基伟)、起义的38军(孔从洲),共计8万余人。

      8.12 陈赓、谢富治兵团8万余人南下;

      8.22 过黄河,连克新安、宜阳、洛宁、挺进豫西;

      9.11 攻克灵宝,歼敌6千余人;

      9.15 攻克陕县,歼敌4.7千余人;

      9.30 ~10.2 新安、铁门攻坚战,歼敌64旅2.1千余人;

      10.8 佯攻洛阳;

      11.1 ~ 11.4 攻克郏县,4纵10旅周希汉部歼敌2.5千余人,我军伤亡300人;

      11.8 南召店会议,将李铁军兵团诱至鄂豫陕之伏牛山区。相机歼灭;其后陈赓部展开,克方城、南召、泌阳、桐柏、临汝、上店、鲁山;

      12月,建立豫西根据地。

      华东:

      1.2 ~ 1.20 鲁南战役,歼灭敌整编26师、51师,第一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俘1.7万余人,坦克24辆,汽车470辆,收复峄县、枣庄,粉碎敌会攻临沂,消灭我华东主力的计划。

      1月下旬,鲁南干部会议,组建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撤销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番号:1纵:叶飞、谭启龙(2.3万人); 2纵:韦国清、张震(2.9万人);3纵:何以祥、丁秋生(2.3万人);4纵:陶勇、王集成(2万人);6纵:王必成、江渭清(2万人); 7纵:成钧、赵启民(2.5万人);8纵:王建安、向明(3.2万人); 9纵:许世友、林浩(3.1万人);10纵:宋时轮、景晓村(1.6万人);特种兵纵队:陈锐霆,及苏北的11纵:管文蔚、吉洛(3.1万人);12纵:陈庆先、曹荻秋(5万人);后来的13纵:周志坚、廖海光。

      2.6 ~ 2.7 讨伐郝鹏举战斗,歼敌5千余人。

      2.12 ~ 2.15 敌整编83师李天霞部、74师张灵甫部进攻我山东首府临沂,我2纵、3纵完成阻击任务,放弃临沂。

      2.20 ~ 2.23 莱芜战役,我1、4、6、7、8、9、10纵全歼敌46军、73军,歼敌5.6万余人,46军韩练成军长起义,使46军失去指挥。

      3月,国民党军队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为守势,重点对山东和陕北进攻。

      4.22 ~ 4.26 攻克泰安(先10纵未克,23日调3纵后攻克),歼敌2万余人。

      4.20 ~ 4.27 临沂蒙阴路阻击战,8纵守紫荆关,9纵守白马关,4纵、6纵机动,敌集中,不好打。

      5.12 坦埠东北西王庄华野纵队首长作战会议,决定打敌整编74师,1、4、6、8、9纵加特纵主攻,2、3、7、10纵阻援。

      5.14 ~ 5.16 孟良崮战役,歼敌32676人,全歼整74师,我军伤亡12189人,粉碎敌重点进攻。

      5.28 ~ 6.2 坡庄团以上干部会议,打歼灭战,坚持山东根据地。

      6.29 中央关于“出鲁南、鲁中”外线作战电报。

      7.1 “7月分兵”。

      7.18 ~ 7.30 南麻临朐战役,歼敌8师、11师共1.4万余人,我军伤亡21586人2、6、7、9纵队损失大,2纵大伤元气。(47年7月华野南、麻战役失败,伤亡20000余人,歼敌16000,并造成其它损失上万。)

      8月,陈士榘、唐亮部在鲁西南打转,牵制邱清泉的5军;

      8.12 我10纵宋时轮部遭5军袭击,损失很大。

      9.5 陈、粟,陈、唐合兵,1、3、4、6、8、10纵会合沙土集。

      9.7 ~ 9.8 沙土集战役,全歼敌57师,歼敌9.5千余人,我军伤亡2.3千余人,这是自7月分兵以来第一个胜仗。

      9.23 土山集战斗,我3纵8师、8纵22、23师围攻土山集之敌整编11师胡琏部,因敌战斗力强,攻击进展不大,敌5军等部前来增援,我军撤出。

      9.27 挺进豫皖苏,发起陇海路破击战,进入新区,分散行动,划定地域,歼灭敌地方武装。

      12.13 平汉路破击战:

      12.15 我3纵攻克金刚寺,全歼5兵团部及整3师共9千余人。

      12.28 平汉路击破战结束。从9月底到12月底,转战千里歼敌7万余人,其中正规军5万余人。

      胶东保卫战:

      8月 2、7、9、13纵回胶东,称东兵团,由饶漱石、谭震林、许世友指挥;

      9.1 范汉杰胶东兵团:8师李弥部、9师王凌云部、25师黄伯韬部、64师黄国梁部、54师阙汉骞部进攻胶东解放区;

      9.10诸城战斗(2纵、7纵),歼敌1.5千余人;

      9.18 道头战斗(9纵),歼敌2.3千余人;

      10.1 我2、7、9纵会合朱阳,放弃烟台;

      10.2 ~ 10.8 范家集战斗(2、9纵),歼敌6.4千余人;

      10.5 ~ 10.10 红石山阻击战(7纵、9纵27师)

      上述战斗又称胶河战役;

      以下又称胶高追击战:

      11.6 ~ 11.13 朱阳丈岭战斗,我9纵对敌9师,9纵伤亡1.6千余人,敌8师、64师接应9师退青岛不久海运上海,后25师调出;

      11.26 ~ 11.27 我2纵攻克高密,这是2纵最漂亮的攻坚战;

      11.26 ~ 11.29 我 7纵、9纵蚬子湾、卧牛山战斗没打好,移五龙河休整;

      11.28 ~ 12.11 我13纵收复海阳;

      12.4 ~ 12.13 我7纵、13纵37师收复莱阳,歼敌54师106、108团及地方武装1万余人;

      12.9 ~ 12.13 我2纵、9纵水沟头阻击战,阻击敌64师增援莱阳;

      12.19 ~ 12.26 范汉杰令54师夺回莱阳,13纵在莱阳西坚守将军顶,7纵穿插敌后,莱阳保卫战结束。三个月的胶东保卫战结束,总计歼敌6.3万余人。

      东北:

      1.5 ~ 1.9 一下江南(焦家岭、其塔木、张麻子沟3战),歼敌新1军3个团。

      2.3 ~ 2.7 二保临江,歼敌2.5千余人。

      2.16 ~ 2.23 三保临江。

      2.20 ~ 3.2 二下江南(6纵攻德惠未克)。

      3.6 ~ 3.16 三下江南(2纵5师第二次靠山屯战斗)。

      3.28 ~ 4.3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共计歼敌5.9万余人,东北我军从防御转入进攻。

      休战两个月。

      4.14 双城师以上干部会议,林彪大讲“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原则。

      5.5 “五五决议”,准备大打。

      夏季攻势:

      5.16 我2纵发起怀德战斗,歼敌新1军90团;

      5.23 ~ 5.28 我3纵、4纵攻克梅河口,全歼敌184师6千余人,我军伤亡1.4千余人。

      四平攻坚战:

      6.11 我1纵、6纵17师、邓华纵队共7个师围攻四平,守军为71军陈明仁部;

      6.20 我军攻占四平西区,敌空投补给弹药充足;

      6.17 郑洞国53军进攻本息,6.20 到达铁岭,部署52军、93军、新6军北上增援四平;

      6.23 新6军廖耀湘部攻击四平南;

      6.26 敌93军攻击昌图;

      6.29 敌93军到达四平南之忙牛哨,新6军到达四平西北八面城;

      6.30 我1纵3师最后撤离四平,四平战役歼敌3万余人,我军伤亡1.3万余人。

      (47年6月东野进攻四平,报伤亡18000,并导致东野全线撤退数百里,放弃夏季攻势北线所占地域。)

      7月,杜聿明养病,陈诚上任,调49军王铁汉部从苏北到东北,扩编新3、新5、新7、新8军、第6军,连同东北新1军、新6军、13、52、53、60、71、93军共计14个军,55万余人。

      我军整编:1纵:万毅、李天佑, 2纵:黄克诚、刘震, 3纵:程世才、罗舜初,4纵:吴克华、彭嘉庆,6纵:洪学智、刘其人,7纵:邓华、吴富善,8纵:黄永胜、刘道生,9纵:詹才芳、李中权,10纵:梁兴初、周赤萍,合计:22万余人,地方部队22万。

      1948.2. 我军:5纵:万毅、刘兴元,11纵:贺敬年、陈仁琪,12纵:钟伟、袁升平,48年4月达98万余人。

      秋季攻势:

      9.13 我8纵24师丁盛部攻击锦西梨树沟门,歼敌50师两个团;

      9.16 ~ 9.22 两次杨家仗子战斗,8纵黄勇胜部、9纵詹才芳部,歼敌1.2万余人,使装备落后的8、9纵大大改善,是冀热辽部队最漂亮的一仗;

      9.30 ~ 10.2 我3纵、4纵威远堡、八棵树、貂皮屯战斗,歼敌8千余人;

      10.7 我7纵邓华部攻克彰武,歼敌暂57师一个团;

      10.10 我7纵攻克新立屯,10.17 又攻克阜新,但在彰武北杜家窝棚遭遇敌195师,吃了亏伤亡300余人;

      10.20 ~ 10.22 进攻朝阳,8纵打援,9纵攻城,歼敌2千余人,6小时攻克朝阳,是9纵组建以来最漂亮的一仗;

      10.31 ~ 11.2 侯镜如指挥92军21、43师由新立屯回援朝阳,我8纵、9纵在义县西九关台门、代官堡布下口袋,歼敌6千余人,辽西战役结束。

      10.16 北满我军主力6纵攻克九台、农安、德惠;

      10.19 我4纵进攻抚顺外围营盘存失利,敌14、195师解围;

      11.2 我2纵季家堡子围歼敌新1军150团,3小时解决战斗;

      11.9 秋季攻势歼敌6.9万余人,攻克15座城市。

      冬季攻势:

      12.15 我2纵进攻沙后所损失较大,12.17 击溃调兵山新1军22师一部,两仗没打好,钟伟检讨;

      12.23 ~ 12.28 我7纵贺晋年部(邓华生病)、2纵刘震部攻克彰武,歼敌9.8千余人;

      1948.1.1 陈诚出动新3、新6军(右路),新5军195、43师(左路),新1军、71军(中路)向公主坟推进;

      1.3 我6纵顶住新5军43师进攻,1.4 我6纵将其包围在十里堡;敌新3、新6 军被我10纵阻拦,新1、71军被我1纵、3纵阻拦,我2纵、7纵增援公主坟;

      1.7 新5军军长陈林达、43市市长留光天、195师师长谢代蒸被俘,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1万余人。

    • 家园 淮阴战役 (二)

      整74师攻占淮阴大大打击了解放军的士气。薛岳乘势命令7军迅速攻占渔沟,以保障整74师的侧翼。20日晨,171师遵命再次向渔沟发动进攻。此时,陈毅已率山野主力向王营、西坝地区转进,渔沟防御力量受到削弱。因此,国军没费什么劲就占领了渔沟,并一直追到六塘河南岸。

      淮阴、渔沟的失守使中共中央意识到依淮北方面的作战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击溃淮阴方面的国军主力,乃于20日指示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我放弃淮阴后各部主力撤至距敌较远地区休整,以一部扰击敌人,待1、6师到达之后,待敌分散有机可乘之时,各个歼灭敌人。”据此,陈毅和粟裕相继发出休整命令,并准备撤出淮安。于是,淮安附近的解放军主力开始撤退,只留下6旅和淮南军区部分地方武装担负掩护任务。

      解放军将从淮安撤退的消息很快被张灵甫获知。他当即决定派57旅由淮阴向淮安方向追击。21日拂晓,57旅分为左右两翼向淮安进攻。右翼经百子堂、百子山、杨家圩直扑板闸镇。解放军6旅依据既设阵地顽强抵抗。国军在飞机和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狂攻半日,几乎将解放军的工事夷为平地。6旅这才放弃板闸镇,向淮安退却。与此同时,国军左翼强渡盐河,并攻占了河下镇。傍晚,国军左右翼于淮安城下会合,而后分别由北面和西面猛攻淮安城。战斗中,解放军遭到很大伤亡,淮南军区六合支队政治部主任陈明忠也中弹牺牲。战到22日上午,解放军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不得不弃城向涟水方向退去。57旅随即进占淮安,为淮阴战役画上了个句号。

      淮阴战役是内战初期,华东战场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役,解放军损失严重,仅被俘就达3000多人。不仅如此,两淮易手还彻底改变了华东的战略形势。华中军区政委邓子恢后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失利给华东解放军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的经济来源全部被切断了,特别是运河的税务问题,我们的一切靠运河来的,现在没有了。清江(淮阴)在政治上也是很重要的,是华中经济、政治上的中心,对国民党有很大威胁,失去了,我们在政治上受到很大损失。”皮定均也在日记中更是痛心地写道:“今天两淮丢失了,整个苏中、苏北解放区都失去了主动权,大块的地方都变成了游击区。因为在军事上没有重点的地方,把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全都丢光了。我们要是有洪泽湖、有高邮湖、有运河,我们就会利用这些天然地形作我们的防御,这些防御任务全部可以交给民兵来担任,而我们还可以放心地在外面作战。在经济上把中心要点和来源都失去了。华中的经济收入全部依靠几条河流,如淮河、运河、盐河、黄河,还有其他很多小河。华東的工业和商业全都在这里,这样一来,工业全部没有了不能供前线需要了。当然这都是暂时的,但增加了战争困难。”而从国军的角度讲,占领淮阴就等于扼住了华东中共控制区的喉咙,只要再向东攻占盐城,就可以将华东中共控制区拦腰斩断,完全切断苏中解放军与山东的联系,从而逼使解放军集重兵于淮阴附近,造成苏中和鲁南空虚,为尔后进攻苏中和鲁南创造了有利条件。至此,薛岳一手策划的“毒箭穿心战”取得了圆满成功。

      同时,淮阴战役也是薛岳一生中最经典的杰作之一。在这次战役中,薛岳很好地处理了各方关系,充分利用国军的优势,抓住对手的弱点,将自己在用将和用兵方面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选了一个好的主攻目标。淮北第一期作战和陇海战役结束后,国军在淮北方面虽有重大收获,可第一绥靖区在苏中的惨败却使国军统帅部处于极度不安之中。一旦江北国军被完全击溃,粟裕无论西出淮南,还是南渡长江,都会给首都南京造成重大威胁。而薛岳如果直接从淮北调兵南援,添油式使用兵力,就犯了兵家大忌,有李默庵的前车之鉴,万不可行。因此,他瞄上了苏北。苏北是苏中解放军的战略纵深,也是连接中共山东和华中两大战略区的纽带。国军若占领了苏北,就包围了苏中。苏中解放军不突围,就只能面临被全歼的厄运。而在苏北,有两个攻击目标可供选择,一是沭阳,二是淮阴。前者是华中中共控制区通往山东的必经之地,是战略要地;而后者则是中共的华中京都,控制着运河交通,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价值。攻占沭阳固然可以切断解放军山东和华中的联系,但因沭阳距山东太近,不仅会引起在苏皖作战的解放军的反击,还会牵动解放军的山东集团。在山东和华中两个方面解放军的南北夹击下,国军即便夺取了沭阳,也很难守住。除此而外,沭阳仅仅是一个小县城,其政治和经济价值都无法和淮阴这个解放区中心城市相提并论。所以,薛岳经过与国防部协议,最终把进攻目标选在了淮阴。事实证明,薛岳的决定完全正确,攻取淮阴后,国军将华东战场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其次,选了一个好的策略。由于有国防部直接插手,徐州绥靖公署对第一、二绥靖区的部队调动不灵,加上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两淮及鲁南各部队的牵制,薛岳能直接用于淮阴作战的部队只有4个师(军),不足10万人,要进攻兵力在10万人以上且预设有坚固工事的解放军,硬碰硬强攻肯定不行,必须使用奇谋。为此,薛岳制定了一个声“明攻沭阳,实取淮阴”的作战计划。在战役第一阶段,薛岳以中央军攻占宿迁,7军占领洋河,给陈毅造成了中央军与桂军分开行动的错觉。而在战役第二阶段的准备阶段,薛岳又分别令驻宿迁的整69师和驻洋河的7军同时摆出准备进攻的架势,让对手感到,国军既可能“北攻沭阳,断敌归路”,也可能“南下泗阳,攻取淮阴”,不但隐蔽了整74师的南调行动,还掩盖了国军的真实意图,使陈毅错误判断了国军的主攻方向,造成淮阴空虚,完全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更为高明的是,薛岳在国军开始进攻时,并不急于投入主攻部队整74师,让它隐藏7军后面跟进,等到7军占领泗阳、众兴集后,才命整74师突然超越7军,向淮阴方向前进。这一来,整74师的出现完全出乎对手的意料,打得解放军措手不及。同时,薛岳知道,国军进攻淮阴的企图明了后,在苏中作战的解放军粟裕所部必然北援。因此,他始终没让整28师参战,即使在整74师攻击暂时受阻时,也没有投入整28师一兵一卒。由于国军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淮阴易手时,粟裕始终有顾虑,不敢利用整74师立足未稳的机会,命令刚赶到淮阴城下的18旅、56团和华中军区特务团进行反攻,使整74师在城内顺利站稳了脚跟。

      第三,做足了牵制方向的文章。在战役的第一阶段,薛岳让左翼兵团进攻鲁南,摆出进攻临沂的姿态,迫使原准备南下参加苏北作战的解放军山野1纵和滨海警备旅滞留鲁南。直到9月18日淮阴危急时,中共中央还电示陈毅等:“八师南下,如叶赖纵 再南下,则鲁南全无保障……你们不要只顾苏北,忘记山东。” 同时,他还令第一绥靖区组织海安战斗,使粟裕顿兵坚城10多天。等到泗阳战斗打响,粟裕北调,第一绥靖区无力牵制时,薛岳又令空军对其进行攻击,使其白昼不能行军,只能夜间行动。加上,江湖阻隔,船只不足,粟裕部行军速度很慢。到战役结束时,主力尚未到达战场。整74师投入战斗后,薛岳命7军进攻来安、渔沟,利用陈毅急于歼灭7军的心理,成功地将山野主力牵制于渔沟方向,保证了整74师的侧翼安全。

      第四,选了一支好的主攻部队。由于淮阴是中共华中解放区的首府,解放军必倾全力争夺,而且作战形式又是奇袭,因此,主攻淮阴的部队不但要战力坚强,还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而薛岳选的主攻部队整74师号称“御林军”,是国军战斗力最强,官兵素质最高的部队之一。抗战期间该部又长期在第九战区作战,薛岳对其知根知底。师长张灵甫又能绝对服从薛岳的指挥,担任主攻任务再合适不过了。

      第五,选了一个符合实际的攻击路线。战役第二阶段前,薛岳曾打算让整74师由宿迁直接南下,绕到淮阴北面进行攻击。但担任右翼兵团总指挥的徐州綏署副主任李延年提出:陈毅主力正在北移,若由宿迁直接南下,必与之遭遇,奇袭计划就会破产;不如改经泗阳向淮阴攻击,这里守备力量薄弱,到淮阴的距离又短,更为有利。薛岳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李延年有理,遂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的作战过程证实了这个决定是完全合理的。

      第六,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各部协同的指挥体系。众所周知,薛岳长期以来一直与桂系关系不佳。桂军能不能服从指挥是一个大问题。而这次作战,桂系7军担负着掩护整74师侧翼的重要任务,必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在淮北第一期作战时,薛岳靠着身为第8绥靖区司令官的桂系首领夏威的协调来指挥7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这次作战,右翼兵团不光有7军还有中央军的王牌整74师。桂系与蒋介石的关系很差,再让夏威指挥右翼兵团,就不大合适了。经过与陈诚等人的商讨,薛岳决定,仍让夏威担任右翼兵团名义上的总司令以安抚桂系,而让李延年掌握右翼兵团事实上的指挥权。虽然李延年与薛岳私人关系不是很好,但7军对他没什么意见,能够接受他的指挥。另外,李延年虽不是陈诚为首的土木系干将,但多次在陈诚麾下指挥部队作战。战前,陈诚又亲自到徐州召开军事会议,要求大家要齐心协力,打好这一仗。李延年当然不会让老上级下不了台。而且,自从他1945年调任山东挺进军司令后,由于手里没有可靠的基本部队,一直受到上上下下的压制和排挤,很不得志。他要借此机会争口气,故而会格外卖力。不过,李延年担任这个方向的总指挥,有一点不利,就是他抽大烟,整74师师长张灵甫很看不起他,不大买他的帐。但是,在战役过程中,薛岳通过直接指挥整74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保证了自己的作战意图得到有效执行。

      当然,严格地说来,国军能够攻占淮阴还有侥倖的成分。其实,从9月17日到18日日落,整74师对淮阴的攻击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19日拂晓前,国军突击营占领南门时,解放军5旅旅长成钧惊慌失措,擅自率指挥所逃跑,直接导致所部因无人指挥而溃退,进而造成淮阴城防体系的瓦解。这是一个相当偶然的事件。如果成钧能处变不惊、及时组织反击的话,当时解放军援军已逼近,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另外,第一绥靖区因前期作战中损失过重,没有尽到配合之责任,使国军丧失了取得更大战果的机会。正如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写的《戡乱战史》所指出的那样,“惟第1绥靖区方面,由于海安遭到围攻,无法北进,致绥署全盘围歼共军之目的未能达成。”不过瑕不掩瑜,尽管如此,薛岳在淮阴战役中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指挥艺术,仍然在中国现代军事宝库中显现出夺目的光辉。

    • 家园 淮阴战役 (一)

      薛岳通过淮北第一期作战和陇海战役,攻占淮北大片土地,解除解放军对徐州的威胁,从而打破了毛泽东在内战爆发前制定的南线战略,使国军渐渐逼近了中共华东根据地的中心区。到8月中旬的后几天,陇海战役大局已定,薛岳开始筹划进攻中共华东根据地的首府淮阴了。为了加强进攻实力,薛岳征得国防部同意后,调整74师由南京浦口北运徐州东北的大庙集,7军171师向泗县开进,整26师41旅由淮南调到双沟、古城集一带,使国军在淮北津浦路东战场上的兵力增加到了12个旅(师)。而此时,位于淮北的解放军山野主力虽在淮北第一期作战中遭到重创,可还保有相当实力,泗县战役后又利用几天的休整,补充了大量兵员,战斗力基本恢复。薛岳算了算陈毅手里有25个主力团,加上在高邮、宝应等地休整的6旅、13旅,共30个团,在兵力上仍然与国军旗鼓相当。当然,国军毕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所以薛岳也格外小心,攻占淮阴这样有重兵防守的要地,还得以巧取胜。不过,这时他还不完全清楚解放军的部署情况,17日,薛岳根据自己的设想,下达了战役的第一步作战命令:

      一、匪情(略)

      二、本署按照第二期绥靖计划,应先歼灭宿迁亘台儿庄运河以西奸匪,再向淮阴进剿之目的,各兵团之部署及任务如左:

      (甲)右翼兵团司令官夏威(第八綏區主任)

      子、第7军准于8月21日分由泗县、长直沟前进,向新集、高集、大李集、大王庙、官山集、桃园、睢宁城、王后林、凌城镇、埠子集、宿迁城进剿,准于21日攻占新集、高集,23日攻占大李集、大王庙,24日攻占官山集、桃园,26日攻占睢宁城,28日攻占王后林,29日攻占凌城镇,30日攻占埠子集,9月1日攻占宿迁城,后控置于埠子集、宿迁附近待命进剿。

      丑、整69师(欠99旅)附整26師之41旅准于8月21日由古城集、双沟前进,向朝阳集、大王集、小王集、龙集、睢宁城、高作、耿车镇、宿迁城进剿,于21日攻占朝阳集,23日攻占大王集,24日攻占小王集及龙集,26日攻占睢宁城,28日攻占高作,30日攻占耿车镇,9月1日攻占宿迁城后,主力控置于耿车镇、宿迁附近待命进剿。该师92旅以一营于大王集、旅部率一营于双沟、一营于房村、张集建碉守备,并清剿后方散匪,确保交通、通信、运补之安全。

      寅、整74师准于8月21日由庙山圩、单集前进,向占城集、土山镇、八岔路、古邳镇、魏集、高作、皂河镇进剿,准于21日攻占占城集,22日攻占土山镇,23日攻占八岔路,25日攻占古邳镇,26日攻占魏集,28日攻占高作及皂河镇,后待命进剿。

      卯、右翼兵团向睢宁城、高作、宿迁城攻击时,各部就近均归李副主任延年统一指挥,必须绝对协力战斗歼灭奸匪。

      (乙)左翼兵团司令官冯治安(第三綏區主任)

      子、整28师(欠80旅)附整57師之预3旅准于8月21日以一部由曹八集、主力由板桥集前进,向碾庄圩、耿集、宿羊山圩进剿,准于21日攻占耿集,22日攻占碾庄圩、宿羊山圩后,以一团向泇口圩运河西岸追剿,主力控置于碾庄圩、宿羊山圩待命进剿。

      丑、整59师及整77师准于8月21日以主力由东西朱果山向汴塘、车辐山圩、水晶沟庄进剿,于21日攻占汴塘,22日攻占车辐山圩,24日攻占水晶沟庄,后对台儿庄之匪严密箝制待命进剿。整77师以一部由耿楼向黑山前进剿,于21日攻占黑山前,尔后协力各据点对北严密警戒确实掩护左侧背之安全。

      寅、第19集团军之整51师于运河北岸北韩庄附近箝制攻击,确实掩护左翼兵团左侧背之安全。

      (丙)第1快速纵队控置于徐州附近为战略预备队。

      (丁)右翼兵团与左翼兵团作战地境为曹八集南五里之单庄—魏家—钟瓦屋—西云龙墓—宜塘—前朱楼—新集—马集—毕庄相连之线,线上属左翼兵团。

      作战命令下达,各部纷纷开始作战前准备。而同时,国军统帅部对攻占淮阴的作战也格外重视。8月19日,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在徐州与薛岳召开军事会议,专门商讨进攻淮阴的作战计划。在会上,薛岳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首先按照17日下达的命令国军攻占宿迁、睢宁、洋河镇等地,打开通往淮阴和沭阳的门户,并摆出一副进攻沭阳的架势。沭阳是解放军由苏北退往山东的必经之地,这樣的要地解放军不能不争,必须将主力部署于沭阳一带,待解放军将注意力全部转移于沭阳地区后,淮阴的防御就空虚了,国军以主力由洋河镇向淮阴突击,同时以有力一部掩护主攻部队北面、阻击解放军主力南援。此外,为保证主攻方向的进展,位于苏中的第一绥靖区和位于徐州东面的第三绥靖区必须牵制住当面解放军,不使其向淮阴增援。这样,淮阴唾手可得。这个计划周密细致,得到了与会国军将领的一致认同。于是,会议决定就照薛岳的意见制定作战计划。作战方针定下来了,谁来担任主攻呢?薛岳自然心中有数。早在8月初,整74师师长张灵甫来徐州受领任务时,薛岳就向他讲明,徐州绥靖公署的下一个作战目标就是攻占淮阴,并指出:“这次我用‘毒箭穿心’战术以74师直取淮阴。”这下整74师的立功机会又来了。张灵甫顿时心花怒放,连连点头称是。会议结束第二天,他还不放心,又把张灵甫找来,语重心长地嘱咐道:“我的作战计划——挖心战术,只有你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们进军行动要神速,钻到淮阴,出其不意,将共军军部所在地淮阴拿下来。沿途小股敌人,能吃掉的则吃掉,不能解决的派适量兵力把它监视起来,不可迟滞主力的行动。”张灵甫遂领命而去。8月21日,国军新的进攻又开始了。

      这时,在山野司令部,陈毅正焦头烂额地接受着上上下下的一致指责,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泗县失利使他的声望大跌,下面对他却越来越不賣帐。他曾想调山野1纵等部作为后续部队,由山东驰援淮北,可当1纵行进到临沂时,留守山东的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等人以国军有进攻临沂的企图为由,强留该部投入鲁南战场,给临沂看大门。陈毅只好将这事搁置下来。由于1纵等部无法南来,陈毅感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以遏制国军的进攻,就一个劲向中央反映,部队经过一个月作战,相当疲劳,还需要一段时间休整。毛泽东知道他对战局信心不足,便亲自去电,一面给他打气,一面严令他以积极的行动打击当面国军。陈毅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准备迎击薛岳的进攻。

      8月21日,7军和整69、74师依计划分由泗县、双沟、庙山圩、单集等地向睢宁合击,很快占领了新集、大李集、朝阳集、魏庄、大王集、占山集、古邳镇等地。这时,陈毅发现进占大王集的国军为整69师一部,兵力薄弱,当即命令山野2纵与华中9纵强袭大王集,怎奈国军齐头并进,相互间距很小。而解放军只有两个纵队,既无法分割大王集守军,又无力阻援,只得停止进攻。这一仗使陈毅认识到,在当前的情况下,就是歼灭国军一部也无可能。于是,他命令华中9纵牵制迟滞当面国军,掩护主力东撤休整待机。这样,国军的前进迅速就更快了。26日,国军先后占领桃园、杜庄、杨圩等地,合力向睢宁城猛攻。解放军华中9纵节节抗击,无奈众寡不敌,乃逐次分向魏集及睢宁东北撤退。27日下午2时,整69师攻占睢宁。而后,国军又的乘胜猛追,于29日占领埠子镇,并攻抵宿迁城下。于是,整69师和整74师会攻宿迁,守军抵抗了一下就向洋河镇及运河以东退去了。7军继续尾追,于9月1日攻克洋河镇。至此,国军右翼兵团顺利完成了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而解放军方面,尽管主力未损,担负掩护任务的华中9纵却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并在连续后撤中被弄得异常疲劳。

      为了策应右翼兵团的进攻,国军左翼兵团亦于8月21日开始进攻。由于这个方向上没有解放军主力部队,国军的进展迅速,尤以整28师为最。该师到次日日落前就占领了耿集、碾庄圩、宿羊山圩等地,而后又向泇口圩追击。在整28师的北面,整33军尽管前进速度不如整28师,其进展也颇为顺利。21日整59师由东西朱果山、整77师由耿家楼、贾家桥沿运河南岸向东进攻。23日即攻占车辐山圩、燕子埠、花山子。正当左翼兵团司令官冯治安命令部队向台儿庄进攻之时,淅淅沥沥的秋雨阻止了他们的前进。到9月1日,雨停了,国军重又开始进攻。整59、77师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渡过运河,向台儿庄猛攻。守军依据有利阵地与之对战。双方激战到次日中午,守军不支,北撤。国军遂克台儿庄及其北面的板桥、马兰屯。台儿庄丢了,解放军重要的燃料生产基地枣庄就危险了。坐镇临沂的解放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感觉到了这种威胁,更不敢让还在临沂的山野1纵和滨海警备旅南下支援陈毅保卫淮、沭了。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张云逸等强烈要求下,电示陈毅,要将山野8师北调鲁南,只因陈毅反对作罢。而在鲁中,胶济线上解放军各部队正受到第二绥靖区的巨大压力,更无力南援。因此,解放军山东战场与华中战场就被分离开了,这样不利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6年底。

      9月初,在完成了进攻两淮的第一步作战计划、占领进攻出发地后,薛岳出人意料地命令部队停了下来。他通过观察发现,从8月21日到现在,解放军主力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打击。因其在逐步后撤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整,实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强。而在国军方面,原计划用于主攻淮阴整74师主力尚在宿迁,作为战役预备队的整28师还在鲁南,兵力分散,态势不利于发动新的进攻。据此,他得出结论:现在就强攻淮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必须运用谋略,以智取胜。于是,他命令:整69师主力守备宿迁,并频繁调动,摆出向沭阳进攻的架势;7军在洋河镇附近泗河上架桥,作出要在泗阳与解放军决战的姿态;整74师从宿迁秘密南调,隐蔽于7军后面。国军各部遵命开始行动后,整69师和7军的动向为解放军山野指挥部知悉。陈毅对国军的调动困惑不已:薛岳到底想攻哪里呢?根据最近得到的情报,薛岳的进攻目标淮阴。可为什么在那里只摆了个7军呢?要知道,那支部队可是桂系的起家部队。他和桂系首领白崇禧又是冤家对头,能信得过让7军打主攻吗?想来想想去,陈毅越来越觉得薛岳要进攻淮阴的情报不可靠。于是,他把眼光转向了北面的沭阳。那是从苏北去山东的必经之地,如果丢了,在淮北和苏中作战的解放军主力的退路和补给线就会被国军切断,后果不堪设想。而根据此前的战场侦察,薛岳将国军的头号精锐整74师摆在宿迁。陈毅认为,这明摆着要进攻沭阳。不过有可靠通过渠道得到的情报在,陈毅对自己的判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山野司令部于9月4日致电中共中央及华中军区提出三个作战方案,要求讨论: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整74、69师,此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华中9纵守泗县、众兴集,力量不够;第二案,就地出击洋河,攻击7军2个师,估计要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在电文的最后,陈毅提出自己的意见:执行第一案。毛泽东接到这份电报后,认为陈毅的分析有理,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陈毅于7日下达作战命令:“本军为便于新的机动,打击可能由宿迁进犯沭阳之敌,或向南打击可能由洋河进犯淮阴之敌,决以主力转至泗(阳)、沭(阳)、宿(迁)县属地带隐蔽待机。”具体部署是,华中9纵到泗阳以南,山野7师到大兴集、2纵在新集、8师位于渔沟。实际上,陈毅将大部分主力用以对付沭阳方向之国军,只留下久战疲惫的华中9纵看守淮阴的门户泗阳。这样的部署正好中了薛岳的圈套。

      9月6日,薛岳看到解放军举棋不定,知道他的谋略要成功了,遂下达了攻击淮阴的命令:

      一、匪情(略)

      二、本部署以迅速攻占淮阴、淮安,歼灭苏北奸匪之目的,以苏北绥靖军向泗阳、淮阴、淮安进剿,各部之任务如左:

      (甲)第7军准于9月11日由洋河镇前进向临河集、泗阳城、众兴集进剿,准于11日攻占临河集,12日攻占泗阳城,13日攻占众兴镇,后即以一部(二团)于众兴镇,主力于泗阳城构筑野战据点、碉堡而固守之,并向来安、渔沟镇佯攻,箝制运河北岸之匪而确实掩护74师侧后之安全及策应作战。

      (乙)第74师准于9月11日以一部由罗家圩,主力由埠子集,随第7军之后,向泗阳推进,准于11日进至屠圆圩、洋河镇,12日,推进至殷范棚子、临河集,13日推进至胡大庄、大兴庄后,超越第7军续向南新集、陈家集、淮阴城、淮安城进剿,准于14日攻占南新集、15日攻占陈家集,16日攻占淮阴城,17日攻占淮安城,后即以主力于淮安城,一部(一旅)于淮阴城构筑野战工事而固守之。

      (丙)第28师(欠80旅)准于9月10日集中于戚家圩子、凌城镇间地区,准于11日推进至洋河镇,12日以一旅推进至仓集为战略预备队,尔后随战况待命推进。

      (丁)各工兵团任务:

      子、工1团随第7军前进,任泗阳城至众兴镇间各桥梁(能通行7吨半载重汽车)之架设,并迅速修筑众兴镇—泗阳—洋河镇段之公路及协助架设该段电话线。

      丑、工15团随第74师前进,任淮阴—王营镇间各桥梁(能通行7吨半载重汽车)之架设,并修筑淮安—淮阴—泗阳城段公路及协助架设该段电话线。

      寅、工5团于9月8日开驻宿迁,任洋河镇(含)至宿迁段公路之修筑及协助架设该段电话线,准9月11日完成,再协助完成工1团之任务。

      (戊)第69师(欠99旅)附41旅为守备部队,师部率60旅驻宿迁,派一营驻耿车镇;41旅驻睢宁,派一营驻高作,一团驻皂河镇;92旅率一营驻双沟,一营驻大王集,一营驻房村。各部构筑野战据点、碉堡而固守之,并任宿迁—睢宁—双沟—房村间交通之保护及散匪之清剿。

      (己)以上各部队均归苏北绥靖军总司令李延年统一指挥,李总司令先进驻宿迁,待攻占泗阳城后,即进驻泗阳城指挥。

      三、后方补给

      各部队均由宿迁—睢宁—双沟—徐州兵站基线补给。向淮阴进剿时,由宿迁—洋河镇—泗阳城兵站基线追补。

      就在国军按照薛岳的命令开始调动、准备进攻淮阴之时,解放军内部还在为国军的主攻方向争论不休。以粟裕、谭震林为首的华中野战军首脑根据从国军内部获得的情报判断薛岳的进攻目标是淮阴。因此,他们得知陈毅将山野主力北移、准备做保卫沭阳的部署后,立即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要求山野主力南下,保卫淮(阴)泗(阳)。而陈毅向中共中央呈明他的理由之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尽管如此,粟、谭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以强烈的语气电告陈毅:“如军长(笔注:指新4軍長陈毅)仍坚欲北开,则我们坚决要求调2纵全部留下,由韦国清统一指挥,钳制敌人,候苏中主力北转,以求阻击南下之敌,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陈毅收到这份电报后,没有在意。通过几天来的侦察,解放军方面并没有发现洋河镇方面国军增兵的迹象。这更坚定了他对国军进攻方向的判断。因此,他于9日致电粟、谭及中共中央:“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7军已南移灵、泗、睢、宿地区,由蒋军接替,现再看数日,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及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同时,他指示:“粟、谭部队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毛泽东收到陈毅电报后,当即复电,对陈毅的判断深表赞许。同时指示粟裕所部主要任务是休整,打不打海安可按实际情况决定。粟裕得到中共中央的命令后,虽感到淮阴危险,但不愿放弃苏中已到手的战果,遂复电陈毅并中共中央,提出“刘邓军大捷,军长率部亦准备出击,淮北战局开始好转,两淮危险大减。因此我们仍决定继续攻占海安,以争取苏中万余人参军补充”,海安得手后,休整一段时间,“再北移或西攻”。粟裕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这样一来,山野的注意力于沭阳、宿迁方面,而粟裕所部全力则攻击海安,泗阳、淮阴的防务就变得薄弱了。

      10日,薛岳侦知解放军山野主力北移,立即抓住战机,急令7军提前一天发动进攻。7军得令后,立即行动,当日即攻占了仓集。华中9纵司令员张震接到国军开始进攻的消息后,立即上报山野司令部。陈毅得知这一消息,大吃一惊。国军进攻淮阴的企图已明。他知道华中9纵的战斗薄弱,在灵壁连172师都顶不住,更不要说7军全军了。泗阳一丢,淮阴就危险了。然而,如果山野主力增援泗阳、淮阴的话,一旦宿迁国军向沭阳进攻,山野主力将腹背受敌,局面就不可收拾。而此时,山野一部已于9日根据他的命令渡过六塘河以北,准备迎击宿迁东进之国军了。根据此态势,陈毅决定改变原计划,命令山野主力移到六塘河以北,准备绕道进攻古邳镇、双沟、睢宁,企图抢在7军主力到达淮阴之前占领这些地区,威胁国军侧后翼及补给线,以迫使7军后撤。不料,華中9纵在泗阳一带构筑的工事不够坚固,没法挡住国军的猛烈攻击。因此7军进展很快。11日拂晓,国军以猛烈的炮火向王二、胡庄解放军9纵75团阵地轰击,步兵随即发起进攻。解放军防炮经验不足,干部伤亡大半,部队失去指挥。在国军的连续冲击下,阵地被突破,临河集、大兴庄、胡庄、徐大庄相继失守。9纵被迫转移到二线阵地,泗阳告急。陈毅这才发现自己对战局的预测过于乐观,乃急令向六塘河以北转移的山野主力迅速南返,以全力于众兴集、渔沟间分批歼灭当面国军。同时,毛泽东亦命令粟裕放弃海安,北援淮安。可命令才下达到各部队,9纵的二线阵地又被突破。12日下午,泗阳失守。9纵被迫撤退到李口、徐庄、袁庄一带。到这时,尽管战场形势已趋不利,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仍然因泗阳地区只发现7军的番号,因而认为进攻淮阴的国军是孤军突进,对战局自然也出奇地乐观。当天,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围歼7军的意见:“你们此次歼击南下之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可到了第二天,毛泽东和陈毅发现他们的判断是何等错误。

      9月13日,7军以171师渡过运河,向东进攻众兴集之山野7师20旅阵地。20旅原由地方部队组建,战斗力不强,很快就顶不住了,被迫转到来安。众兴集易手。而后,171师又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来安,进到包家河右岸,与解放军隔河对峙。尔后,7军在来安一带构筑工事,准备抵御解放军的反攻,确保进攻淮阴的侧后安全。与此同时,74师于13日投入战斗,趁解放军担任淮阴方面防守的华中9纵连战受挫、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之机,越过泗阳,向南进攻9纵75团防守之李口、徐庄、袁庄、五里庄一带之第二道防线。75团寡不敌众,阵地很快被突破,李口、吴家集等地相继失守。得知整74师参战,陈毅方才恍然大悟——上薛岳的当了。尽管十分懊恼,陈毅此时此刻还是非常清醒:当前的首要是保卫淮阴,既然在与薛岳的初战对弈中,先失一着,战役布势已落后于对手了,若后面再有闪失,或许将是致命的。于是,他以山野司令部的名义下达命令:由华野战军政委谭震林统一指挥9纵、5旅、13旅、6旅18团和淮宝各地方部队,担任保卫两淮(即淮阴和淮安)的任务。同时,他作出部署:山野主力“拟歼众兴犯来安之敌”,而“9纵、18团应固守码头、杨庄一线”,“为防万一,请准备随时能炸破淮阴北大桥”。谭震林领命后,一面从苏中、高邮急调5旅、13旅及淮南军分区各部队驰援两淮,一面命令9纵及驻守南新集的18团竭力迟滞整74师前进。可援军各部尚未到达,整74师就突破了18团的阵地,于14日黄昏攻占南新集。9纵副司令员饶子健亲率75团向国军反击,未能奏效,被迫退到码头、杨庄一带,与刚赶到的13旅共同组织防御。15日凌晨2时,国军以58旅和51旅并列分别由陈家集和杨庄强渡运河。因运河东岸河堤高于西岸,地形对守军极为不利,而且9纵已经6日苦战,弹药告罄,哪里抵挡得住在飞机和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的国军头号主力的进攻?阵地连连告失。在这种情况下,谭震林不得不命令13旅投入战斗,反击河东岸滩头之敌。从上午开始一直到晚上,13旅对攻至杨庄附近的国军51旅151团反复冲杀达9次之多。部队伤亡高达600余人。当夜,码头、杨庄地区的解放军被迫转到运河东岸。这时,谭震林失去了信心,致电陈毅说反击和坚守均难完成任务。在他的影响下,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也感到形势危急,向陈毅建议:山野除以一部阻止众兴之敌东进外,主力即淮阴,以稳定两淮战局。华中方面的意见不能不让陈毅重新斟酌先前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不过,他毕竟没有与整74师交过手,还不知道该部战斗力有多强。在他看来,两淮地区已云集了9纵、13旅和6旅等部队,5旅也会很快赶到淮阴,加上淮阴附近的地方部队,兵力上并不居于劣势,如果部署得当,应该能够拖住整74师。而这时,粟裕所部已由苏中兼程来援,将于20日左右到达。到那时,解放军再在淮阴方面组织反攻,有望击溃甚至全歼整74师。那样的话,整个华东的被动局面将彻底改观。为此,山野必须于野战中击溃7军,收复泗阳,切断整74师的退路,以便尔后协同华中军区部队围歼该敌。经慎重考虑,他决定仍按原计划行动,遂一面命令山野主力加紧向渔沟附近集结,一面电示谭震林:“请考虑退守淮阴城垣,即令不幸敌突入淮阴,我军能固守淮安,待苏中主力赶到,局面仍可开展。”

      可淮阴守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他估计的那么强,没过两天整74师就兵临淮阴城下了。16日,整74师继续向运河东岸解放军阵地猛攻。谭震林眼看部队在淮阴外围支持不住了,即电告陈毅:“13旅昨日攻击未奏效,敌人现攻击很猛。为确保淮阴,决定把城西、城南变为水乡,部队以水设防,城北大桥是否破(坏),要看水的程度,部队下午5时左右可以转移完毕。”而后,他又联合张鼎丞、粟裕等联名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要求山野主力南下。当天,13旅即受命扒开运河大堤。一时间,淮阴城内尽成泽国。然而,谭震林的这样措施并没有能阻止国军的前进。17日晨,整74师师长张灵甫命令51旅和58旅为左右翼,57旅为预备队,向淮阴攻击,并悬赏200万法币,以奖励先攻进淮阴之部队。右翼58旅旅长卢醒为抢头功,亲赴先头部队督战。在他的鼓舞下,该旅官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向解放军阵地猛冲,很快就突破了解放军9纵75团防线,攻占武家墩镇和石工头,逼近淮阴城。由于一路上势如破竹,卢醒得意洋洋,以为解放军已被击溃,淮阴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便一面督策173团速向淮阴挺进,一面迫不及待地给张灵甫打电话,声言所部先头部队已进入淮阴。张灵甫得报,大喜,当即将赏金悉数发给58旅。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将近中午时,173团推进到高兴桥南方约100米处时,突然遭到于昨日到达的解放军5旅的伏击,损失很大。前卫营营长朱性仑当场阵亡,攻势顿挫。这个突如其来的挫折使卢醒恼羞成怒。他即令前卫本队先头营对高兴桥攻击,并以炮兵火力掩护。可由于5旅是新到之生力军,士气旺盛,装备齐整,且工事伪装得宜,国军付出了很大代价,到下午5点仍未能前进一步。这时,天降大雨。卢醒只好命令部队停止攻击,并向张灵甫报告了当天的战斗经过,并将谎报军情的责任推给了谍报人员。张灵甫获悉该旅谎报军情,火冒三丈,当即命令卢醒,限其次日占领淮阴,并将此事转报南京,请求惩处有关人员。是日,左翼51旅的攻击也不顺利。该旅于早晨由码头、杨庄向东攻击,由于战地沟渠河流密布,加以解放军的英勇反击,该旅前进十分迟缓,到日落时分才占领李庄—高头一线。其间,解放军13旅组织了三次反击,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伤亡。18日拂晓,国军58旅一部冒雨偷袭解放军5旅15团大王庄阵地,一举突破该团阵地前沿,当天的激战就此展开。为了加强58旅的火力,张灵甫将57旅炮兵营加强给了58旅,进攻胡庄、高兴桥、道士庄等地。5旅拼死抵抗。各地战斗中以大王庄的攻防战最为激战。在国军的连续冲击下,守军15团1营支持不住,大王庄失守。5旅旅长成钧相继调15团2营6连及13团2营增援大王庄,与国军反复争夺,村落几成废墟。由于天雨云低,视线极差,国军不能充分发挥炮火优势,而解放军利用其近战优势,与国军展开白刃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至夜,双方仍僵持于村落内。是日,51旅的进攻也受到解放军13旅的顽强抵抗,到下午6时,仍被阻于李家庄—城隍庙一线。

      就在解放军华中部队与整74师相持于淮阴外围的时候,陈毅指挥的山野主力到达渔沟附近。薛岳担心其继续南下支援淮阴附近作战,急令位于来安的7军即向渔沟进攻,以牵制住该部。17日拂晓,7军171师强渡鲍河,向渔沟方向突击。陈毅得知此讯,大喜。通过泗县战斗,他已领教了7军的防御能力,深知要在攻坚战中歼灭和击溃该部都不现实。自来安易手以来,7军停滞于鲍河东岸,修筑了大量工事。山野主力若是贸然出击,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在该部脱离既设阵地,正好在野战中围歼之。于是,他迅即集中山野8师全部及2纵2个团、7师20旅1个团向渔沟以西出击,当天即将171师包围于渔沟以西赵庄一带。171师师长刘昉见解放军来势汹汹,知道众寡不敌,选择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一举冲破解放军的包围退回鲍河左岸。解放军追之不及,仅截歼其少数掩护部队。陈毅见171师退回,知道歼击7军的希望已十分渺茫,遂于次日凌晨命令2纵司令员韦国清率4、9旅全部轻装,务必于晚上赶到淮阴。坐镇淮阴的谭震林得知山野2纵即将赶到,大喜。此时,他已接到粟裕通报,获知华中6师先头18旅已接近淮阴,认为危机即将过去,便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我们明晚即可转入反攻,首先歼灭敌人之一个旅,尔后再歼灭其余部。”可他高兴得太早了。还没等2纵开始行动,7军又出动了。当天一早,171师三个团以迅猛的动作直扑渔沟,先后攻占了渔沟西南及以西之西园庄、汪庄、王家。守备渔沟的21旅61团连连向陈毅告急。陈毅连忙电令2纵停止南调,协同8师及7师一部歼灭进犯渔沟之国军。刘昉查知解放军的行动后,立即命令部队收缩于西园庄、王家、汪庄等地,依托村庄修筑工事,就地固守。解放军集中兵力将该部国军包围。由于泗县攻坚失利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们也不敢冒然发起总攻,先作了几次试探性冲锋以期查明国军虚实,均遭国军火力阻击,被打了回来。双方遂形成暂时对峙。这时,淮阴方面再度告急。陈毅不得已从渔沟前线抽调部分兵力南援。刘昉获悉当面解放军兵力减少,当即率主力突出重围,向来安方向退去,只留下少数掩护部队依托村落内的部分民房与解放军相持。陈毅见围歼171师的计划完全落空,而2纵又被国军掩护部队拖住,无法脱身,只得命令19旅56团速向淮阴驰援。但是,这个决心下得实在太晚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增援,淮阴方面的战局急转直下。

      18日夜,谭震林并不知道渔沟方面的战局已发生变化,仍根据先前得到的消息,决定调整部署,一面加强正面防御,一面派出部队转至整74师侧后,准备于19日晚协同山野2纵和华中6师向攻城国军发起反击。不料,次日凌晨陈毅来电称:4、9旅无兵去两淮。谭震林顿时紧张起来,前线各部正在调整部署,处于攻击准备状态。2纵不来,防线就出现了空档。一旦整74师发动进攻,后果不堪设想。果不其然,还没等谭震林对淮阴防备作出新的指示,国军攻入淮阴的消息就传来了。原来,当天入夜后,58旅俘获了一名下级干部。经审问,俘虏供出了解放军在淮阴南面的防御部署,并称解放军山野2纵当晚即来换防。同时,国军还从俘虏口中得到了解放军当夜口令。卢醒得到报告后,当即命令174团3营抽调两个连换着解放军服装,伪装成山野2纵的部队,混进淮阴城,乘夜攻占南门。19日凌晨1时左右,伪装成解放军的国军两个连由高兴桥以东2公里的康家庄附近偷偷越过解放军华中9纵和5旅的结合部。渡过护城河后,该部又骗过城门岗哨,混入南门。拂晓前,进入南门国军突然向守军发动进攻。守军措手不及。南门失守。国军突击营控制南门以后,又抢占了南街部分民房,并以迫击炮对城内射击。城中顿时大乱。正在南门附近指挥所内的5旅旅长成钧得知国军已攻入城内,惊慌失措,在没有查明敌情的情况下,擅自率旅指挥所向东转移,并令所部向东南方向退却。这样一来,护城河以南的解放军防御立即陷于混乱。张灵甫抓住战机,果断命令58旅向淮阴攻击前进。卢醒得令后,当即指挥部队向孙老庄、大王庄猛攻。5旅各部与旅指挥所失去联系,群龙无首,纷纷盲目向城内和城东板闸镇退却。58旅趁机强渡护城河,于清晨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谭震林相继调9纵预备队和皮旅支援5旅,均未起到任何效果。这时,粟裕已赶到淮阴,见情况严重,感到再打下去只能消耗解放军力量,不可能改变局面,就与谭震林下令放弃淮阴。根据命令,9纵撤到淮阴以东的钦工镇,13旅撤到涟水,刚赶到淮阴城下的华中军区特务团和19旅56团开回王营,18旅仍于板闸镇附近待机。到黄昏时分,5旅最后一支掩护部队撤出淮阴,淮阴城宣告易手。尔后,国军58旅乘胜追击,一举攻占王营。解放军在撤退过程中,相当混乱,不少部队的建制被打乱。所幸,由于搜索不严,整74师并未发现这一情况,没有进行进一步追击,而是停下来休整,丧失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 家园 国民党军历史上的兵团

      第一兵团:

      1947年3月,国民党军为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以6个整编师组成第一兵团(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辖40、108、148旅;整编28师,师长李良荣,辖52、80、192旅;整编57师,师长段霖茂,辖117旅、预4旅;整编65师,师长李振,辖160、187旅;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辖51、57、58旅;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辖19、44、63旅),司令官为汤恩伯。同年4月,为了便于指挥,将所属部队分为四个纵队,以整编74、83师为李天霞第一纵队,以整编28、57师为李良荣第二纵队,以整编25、65师为黄百韬第四纵队(同时第三兵团下属的整编48师和7军也编成第三纵队,改归第一兵团指挥)。1947年5月,第二纵队调出兵团序列,同时由于第一纵队内部张灵甫、李天霞发生矛盾,遂决定由黄百韬统一指挥25、74师,而65、83师改为执行守备任务。当月,由于隶属第一兵团的国民党头号主力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汤恩伯被撤职。第一兵团改由范汉杰任司令官,兵力仍旧为6个整编师,但仅25师为原第一兵团老部队(整编5师,师长邱清泉,辖45、96、200旅;整编11师,师长胡琏,辖11、18、118旅;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辖40、108、148旅;整编64师,师长黄国梁,辖131、156、159旅;整编75师,师长沈澄年,辖6、16旅;整编85师,师长吴绍周,辖23、110旅)。同年6月,国民党军统一调整1、2、3三个兵团序列,整编75、85师改归第三兵团指挥。1947年8月第一兵团改称胶东兵团,恢复6个整编师的编制,但仅25、64师是老部队(整编8师,师长李弥,辖42、103、166旅;整编9师,师长王凌云,辖9、76旅、预2旅;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辖40、108、148旅;整编45师,师长陈金城,211、212、213旅;整编54师,师长阙汉骞,辖8、36、198旅;整编64师,师长黄国梁,辖131、156、159旅)。1948年1月,因莱阳就解放军占领,胶东局势无法控制,第一兵团番号遂被撤消。

      1948年3月,以负责长春城防的新6军(由原新1军新38师扩编,军长李鸿,辖新38师、暂56师、暂61师3个师)及60军(滇军龙云系部队,军长曾泽生,辖182师、暂21师、暂52师3个师)6万人编成第一兵团,司令官为郑洞国。成立之后就困守长春,一直无法机动作战。1948年10月在久困之后,于吉林长春地区投降。

      1948年11月,第一兵团在武汉重建,辖29、71军(29军军长陈明仁,辖197、234、307师;71军军长熊新民,辖87、88师),司令官为陈明仁。1949年2月兵团改驻长沙,14、100、103军加入兵团,和原29、71军合并整编为3个军,兵团此时辖14、71、100军(14军军长成刚,辖10、62、63师;71军军长熊新民,辖87、88、232师;100军军长杜鼎,辖19、197、307师)。1949年8月兵团司令部和14军一部、100军大部在长沙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21兵团。

      1949年8月,陈明仁兵团起义后,国民党政府将未参加长沙起义的第一兵团部队重建新的第一兵团,辖14、71军(14军军长成刚,辖10、62、63师;71军军长熊新民,辖87、88师),司令官为黄杰。9月,97军(辖33、82师、暂1师)也划归第一兵团序列。1949年12月在广西战役中被重创,残部逃入越南,由法国殖民政府船运台湾。

      第二兵团:

      1947年3月,国民党军为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以整编第27军为基础组建第二兵团,辖5个整编师(第五军,军长邱清泉,辖45、96、200师;整编72师,师长杨文泉,辖34旅、新13、15旅;整编75师,师长沈澄年,辖6、16旅;整编85师,师长吴绍周,辖23、110旅;整编88师,师长方先觉,辖62旅、新21旅),司令官为王敬久。4月,兵团所属72师在泰安战役中被歼。5月,第一兵团副司令李延年调任第二兵团司令,兵团兵力改为3个整编师,无一是老部队(整编70师,师长陈颐鼎,辖75、140旅;整编72师,师长余锦源,辖34旅、新15旅;整编84师,师长吴化文,辖155、161旅)。同年6月,国民党军统一调整1、2、3三个兵团序列,李延年改任第三兵团临沂指挥所主任,第二兵团仍由王敬久任司令官,兵团虽然仍为3个整编师,但仅70师为老部队(整编32师,师长唐永良,辖139、141旅;整编66师,师长宋瑞珂,辖13、185、199旅;整编70师,师长陈颐鼎,辖75、140旅)。1947年7月,鲁西南战役中隶属第二兵团的整编第32、66、70师全部被歼,王敬久被撤职,第二兵团也因此被撤销。

      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13个机动兵团,其中以整编第5军为骨干,建立第二兵团,辖4个军(5军,军长邱清泉,辖45、46、200师;12军,东北军部队,军长舒荣,辖112、238师;70军,军长高吉人,辖32、96、139师;74军,军长邱维达,辖51、58师)及一个骑兵旅,司令官为杜聿明(1948年10月杜聿明调东北指挥作战,邱清泉接替司令官)。1949年11月第二兵团参加淮海战役,为增强该兵团实力,72、116军(72军,军长余锦源,辖34、233师;116军为淮海战役中由72军扩编而成的新军,军长谭心,辖287、288师)也改由第二兵团指挥。12月国民党军从徐州撤退,为加强力量,把由警察、保安团等部队组成新44师及由孙元良兵团残部编成的122师都编入第二兵团序列。1949年1月在第二兵团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解放军歼灭。

      第三兵团:

      1947年3月,国民党军为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以整编第19军为基础组建第三兵团,辖5个整编师(第七军,军长钟纪,辖171、172师;整编11师,师长胡琏,辖11、18、118旅;整编20师,师长杨干才,辖133、134旅;整编48师,师长张光玮,辖138、176旅;整编64师,师长黄国梁,辖131、156、159旅),司令官为欧震。同年6月,国民党军统一调整1、2、3三个兵团序列,兵团扩大为辖9个整编师(整编7师,师长钟纪,辖171、172旅;整编9师,师长王凌云,辖9、76旅、预2旅;整编28师,师长李渤,辖52、80旅;整编44师,师长王泽浚,辖150、162旅;整编48师,师长张光玮,辖138、176旅;整编51师,师长段霖茂,辖117旅、预4旅;整编57师,师长王严,辖41、113旅;整编65师,师长李振,辖160、187旅;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辖19、44、63旅)。其后75、85师也划归第三兵团指挥(整编75师,师长沈澄年,辖6、16旅;整编85师,师长吴绍周,辖23、110旅)。1947年8月,第三兵团调大别山围剿刘邓大军,因大兵团不适合山地作战而撤销。

      1947年11月以驻安徽的桂系军队主力第三纵队成立新的第三兵团,辖2个整编师(均为桂系主力部队,整编7师,师长钟纪,辖171、172旅;整编48师,师长张光玮,辖138、175、176旅),4.5万人,司令官为张淦。后曾短暂辖管28师(师长李良荣,辖52、80、192旅)。1949年12月在广西战役中被歼灭。

      1949年11月以湖北保安部队改编的暂8军、暂9军共3万人,重建第三兵团,司令官为朱鼎卿,1949年12月在四川起义。

      第四兵团:

      1947年7月,鲁西南战役进行时,为救援王敬久兵团,临时将豫东的整编26军改编为第四兵团,司令官王仲廉(兵团兵力一说只辖整10师,一说辖整10、40、52、82师、青年军第206师)。王仲廉旋即在8月因增援不利而被撤职,罗广文接任第四兵团司令官,此时兵团只辖整10师。1947年8月兵团番号撤消,12月兵团部改为陆军第十训练处。

      1948年6月重建第四兵团,辖整编第10、28、85师,司令官为吴绍周,1948年7月并入第十二兵团。(一说1948年10月重建第四兵团,辖整85师,司令官为吴绍周,但因兵团未及成立就在淮海战役中被歼,因此未能成立)

      1948年11月将保定绥靖公署(一说第34集团军)改为第四兵团,辖16军、94军(均为中央军主力部队,16军军长袁朴,辖22、94、109师,94军军长郑挺峰,辖5、43、121、305师),司令官为李文。平津战役中该兵团16军军部及22、109师被歼,94军则一拆为二,军部及43、305师改归天津警备司令部指挥,重建94军新军部,指挥5、121师守备北京。1949年1月该兵团及所属16军(辖22、94、109师)、94军(辖5、121师)在北京地区投降。

      1949年5月江西第三编练司令部改编为第四兵团,辖23、70军,兵力1.5万人,司令官为沈发藻。1949年12月在广东被歼。

      1949年12月以127军组成第四兵团,司令官赵子立,未及成立,127军就在四川起义。

      第五兵团:

      1947年8月为加强中原战场,国民党军组建第五兵团,辖3个整编师(整3师,师长李楚瀛,辖3、20旅;整15师,豫军部队,师长武庭麟;整20师,川军杨森系部队,师长杨干才,辖133、134旅),司令官为李铁军。10月增加指挥青年军第206师。11月,兵团所属整15师被歼。1947年12月在兵团司令部和整3师共3万人在河南驻马店地区被解放军陈赓兵团歼灭,兵团编制也被国民党政府撤销。

      1948年3月以在豫西的5个整编师(1师,名义上属于整1军,师长罗烈,辖1、78、176旅;30师,名义上属于整29军,师长鲁崇义,辖27、30旅;36师,师长钟松,辖28、123、165旅;38师,师长张耀明,辖55、177旅;65师,师长李振,辖160、187旅)重建第五兵团,司令官为裴昌会。1948年9月,第五兵团改辖3个军(17军,军长康庄,辖12、48师;36军,军长钟松,辖28、123、165师;38军,军长姚国俊,辖55、177师)7万人。1949年9月兵团司令官改为李文,1949年12月改辖27、36、57、69军,同月在四川新津邛崃地区向解放军投降。

      1950年1月,以未随第五兵团投降的69军组建新第五兵团,胡长青任司令官,辖84、335师及新12师共三千人。同年3月在西昌被歼。

      第六兵团:

      1947年9月以第一集团军和东北第一绥靖区改编而成,始称东北第一兵团,司令官为孙渡,驻锦州,辖3个军(60军,滇军龙云系部队,军长曾泽生,辖182、184师、暂21、52师;93军,滇军龙云系部队,军长卢浚泉,辖暂18、20、22、57师;骑兵第三军,军长李守信)。1948年1月,东北各兵团与关内的兵团统一番号,东北第一兵团改为第六兵团,辖93军(滇军龙云系部队,军长卢浚泉,辖暂18、20、22师)、60军184师、骑兵第三军(军长李自忠)共计4个师。1948年6月孙渡调任热河省主席,卢浚泉继任兵团司令官。1948年10月为抵御东北野战军进攻锦州,新8军(军长沈向奎,辖88师、暂54、55师)划归第六兵团指挥,但旋即整个兵团就在辽宁锦州地区被歼灭。

      1948年11月,为支援徐州战场,将第九绥靖区司令部改为第六兵团司令部,指挥从东北撤退的39军(军长王伯勋,辖103、147师)、54军(军长阙汉骞,辖8、198、291师)、原属孙元良兵团的99军(军长胡长青,辖92、99、268师)及守备蚌埠的96军(军长于兆龙,辖141、212师),司令官为李延年。淮海战役失败后,改为负责长江防线,辖28军(军长李渤,辖54、80师)、96军(军长于兆龙,辖141、212师),解放军突破江防南逃,后负责福州地区防御,辖第25、73、74、96、106军5个军十万余人。1949年9月在福建被歼灭。

      第七兵团:

      1947年9月将东北第五绥靖区改编为东北第二兵团,司令官为陈明仁,驻四平,辖2个军(新1军,军长潘裕昆,辖50师、新30、38师;71军,原中央警卫军,军长刘安祺,辖87、88、91师、暂51师)。1948年1月,东北各兵团与关内的兵团统一番号,东北第二兵团改为第七兵团。1948年2月四平战役后,陈明仁被撤职,刘安琪接任兵团司令官。随后因1948年5月所辖新1军、71军并入廖耀湘兵团,第七兵团编制被撤销。

      1948年6月为救援开封重建第七兵团,辖2个整编师(整编72师,师长余锦源,辖34旅、新15旅;整编75师,师长沈澄年,辖6、16旅)及新编第21旅,司令官为欧寿年,1948年7月即在豫东战役中遭重创,兵团部和整编75师被全歼,兵团编制遂撤销。

      1948年7月为救援欧寿年兵团,以整编第25师为基础,加上第3快速纵队、第2交警总队,临时组成黄伯韬兵团,战役结束后即解散。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13个机动兵团,其中以整编第25军为骨干,建立第七兵团,辖5个军(25军,军长陈士章,辖40、108、148师;63军,军长林湛,辖152、186师;64军,军长陈镇湘,辖156、159旅;72军,军长余锦源,辖34、233师;96军,军长于兆龙,辖141、212师),司令官为黄伯韬。9月,72、96军调出兵团序列,100军(军长周志道,辖44、63师)划归第七兵团序列。11月,44军(川军刘湘系部队,军长王泽浚,辖150、162师)也编入第七兵团序列,但随即整个兵团在江苏碾庄地区被歼灭。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国民党江防被突破后,国民党军将首都卫戍总部改编为第七兵团,辖4、28、58军,张耀明为司令官。但兵团还未正式成立,所属部队已经在渡江战役中被全部消灭,第七兵团编制因此被撤销。

      1949年9月,以西北国民党军二线部队组建新第七兵团,辖17、38、76、98、119军及30军27师、69军144师、骑兵第二旅,司令官为裴昌会,1949年12月在四川孝泉起义。

      第八兵团:

      1947年8月组建东北第三兵团,司令官为周福成,驻铁岭,辖2个军(52军,辖2、25师、暂58师;53军,辖116、130师、暂30、54师)。1948年1月,东北各兵团与关内的兵团统一番号,东北第三兵团改为第八兵团。1948年10月改辖53军守备沈阳。1948年11月在辽宁沈阳地区被歼灭。

      1948年11月,为支援徐州战场,将第四绥靖区改为第八兵团,指挥原属第四绥靖区的55军、68军(均为辖3个师的西北军部队)4万人,司令官为刘汝明。淮海战役失败后,改为负责长江防线,辖55、68、96军7万人,解放军一突破江防,该兵团则立即南逃。后负责厦门地区防御,辖55、68军3万人。1949年10月在厦门被歼灭。

      1950年1月以云南边境地区第8、26军组建第八兵团,司令官为汤尧。1950年2月在滇南战役中被歼灭。

      第九兵团:

      1947年9月将东北第六绥靖区改编为东北第四兵团,司令官为廖耀湘,驻沈阳,辖新6军(军长李涛,辖14、169师、暂22、59师)、青年军207师、骑兵第二军6万人。1948年1月,东北各兵团与关内的兵团统一番号,东北第四兵团改为第九兵团,改辖3个军(新3军,军长龙天武,辖14、54师、暂59师;新6军,军长李涛,辖169师、暂22、62师;骑兵第二军,军长王照昆)7万人。1948年5月,第九兵团扩大为机动攻击兵团,改辖6个军(新1、3、6军、49、58、71军)。1948年10月在黑山、大虎山地区被歼灭。

      1948年11月成立,辖13军(军长石觉,辖4、89、155、297、299)1个军,司令官为石觉。当月,兵团所属155师即在密云被歼。1949年1月其余4个师在北京地区投降。

      1949年7月以原第十一兵团残部2个骑兵旅重建第九兵团,司令官为孙兰峰,1949年9月在绥远起义。

      第十兵团:

      1948年4月成立,辖2个整编师(整编10师,师长熊绶春,辖10、85旅;整编20师,师长杨干才,辖133、134旅),司令官为杨干才,1948年8月兵团编制撤消。

      1948年11月以负责太原城防的阎系第六集团军3个军(19军,军长温怀光,辖68师、暂40师、铁血师;33军,军长韩步洲,辖71师、暂46师;43军,军长刘效曾,辖70师、暂39、49师)3万人编成第十兵团,司令官为王靖国,1949年4月在山西太原地区被歼灭。

      1949年4月将桂系合肥第8绥靖区改为第十兵团,辖46、56、126军,司令官为夏威(徐启明代理司令官)。1949年5月改辖46、48、56军。1949年12月在广西被歼灭。

      第十一兵团:

      1948年2月以驻张家口部队成立第十一兵团,辖暂4军(军长袁庆荣,辖201师、暂11、17师)、整编骑兵第5、11旅共5万人,司令官为孙兰峰。1948年12月在河北张家口地区被歼灭。

      1949年5月将第十六绥靖区改为第十一兵团,辖97、103军,司令官为霍揆彰,1949年6月兵团编制即被撤销,部队充实第一兵团各军。

      1949年2月以滇军第58、125军及暂编第1、2、3师共5万人,重建新第十一兵团,司令官为鲁道源,1949年12月在广西钦州被歼灭。

      第十二兵团:

      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13个机动兵团,其中以整编第18军为骨干,建立第十二兵团,辖10军、14军、18军、85军(均为辖3个师的中央军主力)共12万人,司令官为黄维,1948年12月在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被歼灭。

      1949年5月以18、67军重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为胡琏,1949年9月辖18、19、67军,1949年10月改编为金门防卫司令部。

      第十三兵团:

      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13个机动兵团,其中以整编第8军为基础,建立第十三兵团,辖2个军(8军,军长李弥,辖42、170、237师;9军,军长黄淑,辖3、166、253师),司令官为李弥。1948年12月,增辖64军(由地方部队和16兵团残部组成)、115军(军长司元恺,辖39、180师)。1949年1月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

      1949年将江西绥靖公署改为第十三兵团,辖23、70军,司令官为方天,广东战役中被歼。(一说该兵团并未设立过)

      第十四兵团:

      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13个机动兵团,决定以华中部队建立第十四兵团,辖4个军(20军,军长杨干才,辖133、134师;28军,军长李渤,辖54、80军;65军,军长李振,辖160、187师;79军,军长方靖,辖98、194、199师),司令官为宋希濂。兵团成立后,65军始终被扣在西北作战,无法归建。11月,20、28军改调淮海战场作战,2、15军编入第十四兵团序列。1949年3月兵团扩大为辖6个军(2军,军长陈克非,辖9、76、164师;15军,军长刘平,辖64、169、243师;79军,军长龚传文,辖98、194、199师;118军,军长陈希平,辖54、298师;122军,军长周磐,辖217、345、346师;124军,军长赵援,辖60、223师)。1949年4月钟彬继任司令官,兵团缩小为辖15、79、122军。1949年11月于鄂西川东战役中被歼灭。

      第十五兵团:

      1948年11月以阎系2个军(34军,军长高倬之,辖73师、暂44、45师;61军,军长赵恭,辖66、69、72师)2万人编成第十五兵团,司令官为孙楚,1949年4月在山西太原地区被歼灭。

      1949年10月,第七编练司令部改编为第十五兵团,辖44、108、110军4万人,司令官为罗广文。1949年12月在四川起义。

      第十六兵团:

      1948年8月国民党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13个机动兵团,其中以川军整编第47军为基础,建立第十六兵团,辖3个军(41军,军长胡临聪,辖122、124师;47军,军长汪匣锋,辖125、127师;99军,军长胡长青,辖92、99、268师),司令官为孙元良。淮海战役中指挥41、47军。1948年12月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

      1949年以川军部队重建第十六兵团,辖41军(军长孙元良,辖122、124、301师)、47军(军长杨熙宇,辖125、127、302师),司令官为孙元良,1949年12月在四川起义。

      第十七兵团:

      1948年9月以冀东部队成立第十七兵团,辖2个军(62军,军长林伟涛,辖67、151、157师;92军,军长黄翔,辖21、56、142师)7万人,司令官为侯镜如。辽沈战役爆发后,该兵团奉命指挥39、87、92军及独95师支援锦州,后因华北剿总不愿意派部队接替92军防区,92军只能派出1个师出战,而87军也因为人员武器缺乏而无法出动,只能改由62军支援锦州。在辽沈战役中,17兵团统一指挥39、54、62军(39军,军长王伯勋,辖103、147师;54军,军长阙汉骞,辖8、198、291师;62军,军长林伟涛,辖67、151、157师)及92军21师、暂62师、独95师共11个师作战。平津战役中指挥87军(军长段云,辖220、221、222师)、92军318师、独立95师守备塘沽。1949年1年撤至江南,辖73、87、106军作为长江防线第二线机动支援力量使用。渡江战役后,南撤福建。1949年6年该兵团编制撤消。

      1949年8月重建第十七兵团,辖100、103军,司令官为刘嘉树。1950年2月在广西被歼灭。

      第十八兵团:

      1948年11月,以粤军65军为骨干建立第十八兵团,辖2个军(1军,军长陈鞠旅,辖1、78、167师;65军,军长李振,辖160、187师),司令官为李振,1949年7月被歼。

      第十九兵团:

      1949年3月以第五绥靖区改编为第十九兵团,辖127、128军,司令官为张轸。1949年5月在武汉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51军。

      1949年5月由黔军第6编练司令部重建第十九兵团,辖49、89军,司令官为何绍周。1949年12月在四川投降。

      第二十兵团:

      1949年9月以第2军为骨干建立第二十兵团,辖2、124军2个军5万人,司令官为陈克非。12月该兵团改辖2、15、118军3个军1.2万人。1949年12月在四川起义。

      第二十一兵团:

      1949年由青岛第十一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二十一兵团,辖32、50军2个军4万人,司令官为刘安琪。在广东被歼灭一部后退守台湾,改变成台湾中部防守司令部。

      第二十二兵团:

      1949年7月以福建第一编练司令部改编为第二十二兵团,辖5、25军及青年军201师共2万人,司令官为李良荣。1949年10月撤消。

      1949年10月以72军为骨干建立第二十二兵团,辖21、44、72军,司令官为郭汝瑰,1949年12月起义。

      在1948年左右,中原地区作战的有国民党军6个兵团,但大部分没有正式番号,基本上是以其指挥者命名的临时作战集团,分别是:

      张 轸兵团(整编10、20、58、85师)

      张 淦兵团(整编7、48师)

      邱清泉兵团(整编5、70、75师)

      胡 琏兵团(整编3、11师)

      孙元良兵团(整编38、41、47师)

      裴昌会兵团(整编1、30、36、65师)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整编军始末

      一、从“军”到“整编军”

      抗战胜利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国共整编军队计划随之启动。1946年1月16日,军政部次长林蔚在政治协商会议上做关于整军设施的报告,第一次公开提出1946年度陆军整编计划,“期于半年以内,缩小为九十个师”。其中特别指出“整编后应成立之军部,各集团军司令部编成之”,此即战后陆军军级单位设置最初的构想。

      国共双方于1946年2月25日就《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达成协议,其第三条第一节规定,“陆军包括由三个师所组成之各军……至十二个月终了,全国陆军应为一零八师……在此数内,由中共部队编成者计十八个师”,按此协议,战后全国陆军数量为国军原定之复员后的九十个师,及中共部队十八个师,合计编为三十六个军。战后陆军军级单位的数量,以及番号的最大值也已经确定。

      1946年3月3日,军政部长陈诚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做军队复员整编工作报告,明确了国军第一期复员整编的时间表:“自三月十六日起,集团军总部复员为军部,军复员为师,各师裁减一团,编成为二团制之旅”。目标为将现有部队复员为“三十个军、九十个师、五十一个兵工建设总队”。战后军级单位编设工作,自此正式开始进行。

      由于国共双方军事冲突不断,国民政府仅将陇海铁路以南及西北地区的陆军大部整编完毕,而东北、华北等地仍保持原番号。因此,国民政府将复员编成的军、师、旅番号前冠以“整编”字样,以便和未整编之部队区别。“整编军”即于此时正式现身。

      二、整编军的前期编组

      战后陆军复员整编自1946年3月16日开始。根据《国民政府军事行政总报告(1946年)》,11月时已经有六个集团军复员整编为军,分别是:第10集团军(总司令欧震,辖第4军、第99军)整编为第19军、第19集团军(总司令张雪中,辖第21军、第51军、第97军)整编为第22军、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辖第20军、第26军、第72军)整编为第24军、第31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辖第27军、第32军、第85军)整编为第26军、第37集团军(总司令刘戡,辖第36军、第76军)整编为第29军、第38集团军(总司令董钊,辖第1军、第30军、第90军)编为整编第1军。

      到1947年3月国共和谈完全破裂前,又有三个整编军成立:第20集团军(总司令夏楚中,辖第8军、第12军、第96军)整编为第21军、第32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辖整编第28师、整编第57师)整编为第27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辖整编第59师、整编第77师)整编为第33军。

      从现有史料看,国民政府除完成上述整编军编组外,还计划将驻山西的第6集团军(总司令王靖国,辖第19军、第23军)整编为第12军、第8集团军(总司令孙楚,辖第43军、第61军)整编为第16军,将驻河北的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文,辖第3军、第16军)整编为第28军,但这些部队因处于抗战后一直战事频繁的华北地区,最终没有完成编组。从这个侧面推测,国民政府已经完整了整编军建立及驻防的大致规划,但由于战争原因,有些整编军编成情况只留存在公文作业层面。

      1946年3月到1947年3月的一年间,共成立九个整编军,番号均控制在36以内,且全为集团军改编而成,以符合国共和谈确立的战后陆军军级单位总数及改编方法。但随着国共谈判彻底破裂,战争全面升级,整编军这个原本属于复员、和谈、军队整编范畴内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从庸劳勋赏到番号撤消

      1947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胶东军事检讨会议上宣布“自从国军进入沂蒙山区作战,到最近胶东会战为止,我们山东战场各部队长可以说人人都很努力,都很辛苦。但因为遭遇的敌情不同,所以建功的大小有别。就全局来判断,以第十一师守卫南麻,第八师守卫临朐,第六十四师守卫范家集的成功,关系最大,功劳最多,这三个师先改为军,师长升任军长”。整11师负责重组金刚寺、祝王寨之役被歼灭的整3师,合并为整编第18军,师长胡琏升任军长。原整8师各旅和师长李弥培养的私兵与山东警备第4旅、山东第3区保安司令部等混合重组,分为整编第8师和整编荣誉第1师,组成整编第8军,师长李弥升任军长。整64师原拟与整9师合并为整编第2军,因为整9师第9旅源于黄埔军校教导团——北伐第1师,算是嫡系国军之祖,各级军官对传统番号第2军交给杂牌将领使用十分不满,致使这个军成立计划流产(这是整2军第二次流产了,原因后叙)。与此同时,国防部将整编第5师师长邱清泉提升为整编第5军军长,并将鲁西南会战中遭到重创的整70师残部交给他重组。

      对于整编军这个概念来说,这四个军的成立是一个标志。这四个整编军不再是遵照政协协议由集团军改编而成的军事单位,而是对有功师长们的奖赏,就如同增派给他们的部队一样。可以说,至此,抗战后国共和谈、军队整编的种种协议、约定、办法,通通付之流水,整编军、师这些番号的保留,与其说是用来展示和平诚意和执行协议成果,不如说是怕麻烦。

      随着一个月后国民政府宣布进行“戡乱总动员”,更多的整编军在整编师基础上建立起来。在山东,有以整编第45师(原第96军)为主体编成的整编第96军;在中原,有以整编第25师为主体编成的整编第25军。其师长陈金城、黄百韬虽然升任军长,但实际可控制的兵力,仍以原本的整编师为主。

      在此之上,一些精锐的黄埔嫡系整编师,往往抽出一个骨干旅扩编成新的整编师,再组成整编军。其主官除了升官加爵,更有实际权力的提升,带有军事集团扩张性质,比前者更胜一筹。典型案例,如整编第11师以第18旅为主扩编成立整编第3师,而后组成整编第18军(军长胡琏)。其他整编第5军(军长邱清泉)、整编第8军(军长李弥)的组成方式亦然。

      到1948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会上决定恢复军、师番号,整编军番号一体结束。整编第1军、第29军等早期整编军番号早已丧失应有的意义,从此消失;整编第5军、第18军等形成军事集团的部队,则纷纷扩编为兵团,投入到决定国民党军队与政府命运的最后决战。

      四、与其他建制单位之关系

      整编军虽然由集团军缩编而成,本应与其同级。但在各种文电报告中,常将整编军与未整编的军相提并论,如《国民政府军事行政总报告(1946年11月)》中即提到“全国共保留……步兵三十七个军(内有六个军,系由集团军缩改而成者)”,《行政院军队整编报告(1947年12月)》中也指出“简化黄河以南指挥层次……改20AG为21A”。可见整编军的地位要逊于集团军。

      在兵团未出现之前,由于作战的需要,整编军长期超越部队编制而指挥更多的军队,是担任野战临时高司的最佳选择。1947年3月兵团成立时,第2兵团司令即为整编第27军军长王敬久充任、第3兵团司令由整编第19军军长欧震充任、第4兵团司令由整编第26军军长王仲廉充任。以所属兵力论,兵团的级别应大于整编军,军长升司令属于提升。

      1948年8月军事检讨会议后,兵团由高级指挥机构进化成高级建制单位,整编军大量改编为兵团,如整编第5军改为第2兵团、整编第25军改编为第7兵团、整编第18军改编为第12兵团,仍属于扩充提升的情况,以至于整5军军长邱清泉和整18军军长胡琏都只能担任兵团副司令官。对于另一个地位一度高于兵团的高端单位绥靖区而言,整编军更多是其下属的指挥机构,如整编第33军与第3绥靖区、整编第23军与第9绥靖区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五、结语

      整编军原本是抗战胜利后陆军整编计划中的一个建制单位,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整编军超越了原本的设想不断扩张,成为一个纯粹的高级司令部,一个奖酬高级将领的名号,最终被兵团全面接替——整编军的形态与实际的变化,恰是抗战后由和谈走向战争的侧影。

      附录:国民革命军整编军来龙去脉

      一.整编第1军

      1946年11月第38集团军改编成整编第1军,董钊任军长,辖整编第1、27、90师。1948年9月该军军部与第十八绥靖区合并。

      历任军长:董钊、罗列

      整编第1军

      1946年11月,第38集团军总司令部改编为整编第1军军部,总司令董钊改任军长,调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张耀明、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赵锡光任副军长(赵未到任),第38集团军参谋长曾震五任军参谋长,辖整编第1师(师长罗列,第1旅、第78旅、第167旅)、整编第38师(师长张耀明,第17旅、第55旅、第177旅)、整编第90师(师长严明,第53旅、第61旅),军部驻山西运城,隶属第1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序列。

      1947年初,整38师转隶第1战区潼关指挥所直辖,副军长兼师长张耀明随之调离,另以整编第31军所属整编第27师(师长王应尊,第31旅、第47旅,欠第49旅)调入,另以原黔桂湘边区副总司令陈武、西安绥靖公署高级参谋张卓为副军长。2月,整1军抵达陕西宜川,3月起参加进攻延安,随后在陕北地区与解放军作战。

      1947年10月,整1军调往陕南,所属整27师、整90师转隶整29军指挥,另以整编第30师(师长鲁崇义,第27旅、第30旅)、整编第203师(师长潘华国,第1旅,欠第2旅)调入。1948年2月3日,陈武转任整29军副军长,以罗列升兼副军长。4月,整30师调出,重建的整90师(师长陈子干,第53旅、第61旅)调入。5月,整1军参加西府陇东战役。7月8日,董钊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8月1日,罗列接任军长。9月,整编第1军番号撤销。

      二.整编第2军

      1947年11月因整64师师长黄国梁在范家集战斗有功而提拔为整编第2军军长。整编第2军由整编第六十四师等部编成,黄国梁任军长。该军于1948年9月撤销。

      历任军长:黄国梁

      三.整编第5军

      1947年10月成立,邱清泉任军长。该军辖整5师及整70师等部。1948年9月改为第二兵团。

      历任军长: 邱清泉

      四.整编第8军

      1947年11月以整编第八师等部编成,李弥任军长。该军辖整8师及整9师;1948年9月改为第十三兵团。

      历任军长:李弥

      五.整编第12军

      1.王靖国部的整编第12军

      1946年底国防部规定第6集团军王靖国部改编而成的整12军,隶属于第2战区;但未正式成立。

      2.霍守义的整编第12军

      1947年12月编成, 霍守义任军长。该军辖整编第十二师,该军于1948年7月在兖州地区被歼。

      历任军长:霍守义

      六.整编第16军

      1946年底国防部规定第8集团军改编而成的整16军,军长孙楚,副军长楚溪春,辖第34军和第43军,隶属于第2战区;但未正式成立。

      七.整编第18军

      1947年10月成立,胡琏任军长。该军以整编第十一师为核心,下辖整编第十一师、整编第十师等部队,被称为胡琏兵团,驻扎在河南漯河、驻马店。1948年9月整编第十八军番号被撤销,部队改隶新成立的第十二兵团。

      历任军长:胡琏

      八.整编第19军

      整编第十九军于1946年5月由第十集团军改编而成,欧震为军长,朱鼎卿为副军长。1947年夏整编第19军番号被撤销。

      历任军长:欧震

      九.整编第21军

      1947年2月以第二十集团军改编而成,夏楚中任军长,辖整编第八师等部。1947年11月5日夏被革职,该军番号亦被撤销。

      历任军长:夏楚中

      十.整编第22军

      1946年9月由第十九集团军改编成该军,张雪中任军长、刘昌义、李铣任副军长。该军辖整编第五十一、整编第五十二师,后整编第五十二师调隶东北行辕,该军只辖整编第五十一师。该军于1948年9月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张雪中

      十一. 整编第23军

      1947年5月24日成立,李良荣任军长,辖整编第二十八、整编第四十四师和整编八十三师,总兵力已相当三个军。该军于1948年9月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李良荣

      十二. 整编第24军

      1946年5月由第二十七集团军整编而成,李玉堂任军长,杨汉域、方先觉为副军长。该军辖整编第二十、第七十二师。不久整编第二十师拔隶郑州绥靖公署。该军于1948年9月撤销。

      历任军长:李玉堂

      十三. 整编第25军

      1947年11月成立,黄百韬任军长。该军辖整编第二十五、整编第八十五师等部。该军于1948年9月撤销番号。

      历任军长:黄百韬

      十四. 整编第26军

      1946年12月由第三十一集团军整编而成,军长王仲廉。下辖整编第三十二、整编第四十、整编第八十五师3个师。1947年改辖整编第三、整编第三十二、整编第四十、整编第四十一、整编第六十六师。1947年10月为增援鲁西南被困蒋军,以整编第三、整编第十师和骑兵第一旅编成第四兵团,王仲廉任司令。后因行动迟缓。致使鲁西南被围蒋军被歼,王被撤职。该军撤销番号。

      历任军长:王仲廉

      十五. 整编第27军

      1946年12月由第32集团军整编而成的第27军,军长王敬久。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失利后,王敬久被撤职。该军撤销番号。

      历任军长:王敬久

      十六. 整编第28军

      1946年底国防部规定第34集团军改编而成的整28军,军长李文,副军长谢辅三、李明灏、周体仁,辖第3军、第16军、第94军,隶属于保定绥靖公署。但因为第34集团军在陇海线以北作战,集团军和所属各军均未完成整编。

      十七. 整编第29军

      1946年8月以第三十七集团军整编而成,军长刘戡,副军长王文彦、李世龙。辖整编第十七、整编第三十六、整编第七十六、整编第十五、整编第十师等部。 1948年2月3日任命陈武为副军长。2月底刘戡指挥所属整编第二十七、整编第九十师向人民解放军进攻,在宜川及西南瓦子街地区被歼,刘戡兵败自杀身死。 4月3日任命鲁崇义为军长。钟松为副军长。7月22日又任命张耀明为副军长。辖第三军和整编第十三、整编第二十七师。1948年9月该军被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刘戡,鲁崇义

      十八. 整编第33军

      1946年底第33集团军改编整编第33军,并兼第3绥靖区;军长由冯治安兼任。辖整编第59师和第77师。1948年9月该军被取消番号。

      历任军长:冯治安

      十九. 整编第47军

      1947年11月第五绥靖区撤销。孙震保举侄子孙元良为整编第47军军长,率领整编第四十一师、整编第四十七师继续在开封一带作战。1948年8月整编第四十七军于改编成第十六兵团。

      历任军长:孙元良

      二十. 整编第96军

      1. 陈金城部的整编第96军

      整编第九十六军 1948年1月以整编第四十五师和整编第二师编成,陈金城任军长。是年5月8日该军在山东胶济路战役中被歼,军长陈金城被俘。

      历任军长:陈金城

      2. 吴化文的整编第96军

      陈金城部整编第96军被歼后,又于1948年6月以吴化文部改编而成。该部原为汪伪第三方面军,1947年2月该部编为整编第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1948年9月19日吴化文率所部在济南起义,后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手第三十五军。

      历任军长:吴化文

      通宝推:落木千山,燕人,
    • 家园 1947年12月国军主力部队的实力

      根据国军后勤史第5册官方资料国防部史政局1991年6月出版

      1947年12月战列部队人数武器数量统计表

      整1师 步枪5896支 轻机枪699挺 重机枪130挺 高射机枪12挺 手提机枪510挺 手枪676支

      中口径迫击炮67门 60迫击炮144门 战防炮38门 山炮11门 野炮11门 战防枪56支 枪掷弹筒236支 信号枪42支 火箭筒30支

      整3师(10军)人数24388人步枪6330支 轻机枪571挺 重机枪81挺 手提机枪310挺 手枪144支

      中口径迫击炮40门 60迫击炮144门 山炮12门 战防枪6支 枪掷弹筒394支 信号枪19支 火箭筒1支

      整4师人数18898人步枪5838支 轻机枪653挺 重机枪121挺 手提机枪498挺 手枪863支

      中口径迫击炮56门 60迫击炮69门 战防炮2门 山炮12门 战防枪36支 枪掷弹筒667支 信号枪30支 火箭筒26支

      整5师人 数32751人 步枪12959支 轻机枪1021挺 重机枪179挺 手提机枪3184挺 手枪443支

      中口径迫击炮97门 60迫击炮279门 战防炮72门 山炮36门 榴弹炮12门 战防枪30支 枪掷弹筒586支 信号枪180支 火箭筒52支

      整7师人数23259人步枪8482支 轻机枪967挺 重机枪247挺 手提机枪198挺 手枪1605支

      中口径迫击炮57门 60迫击炮92门 战防炮12门 步兵炮10门 山炮15门 野炮17门 枪掷弹筒658支 信号枪45支

      整8师 人数24112人步枪13273支 轻机枪1069挺 重机枪181挺 手提机枪2466挺 中口径迫击炮85门 60迫击炮242门 战防炮62门 山炮24门 榴弹炮12门 枪掷弹筒250支 信号枪54支 火箭筒60支

      整9师(2军) 人数18527人步枪10051支 轻机枪753挺 重机枪108挺 手提机枪2390挺 手枪345支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94门 战防炮48门 山炮36门 信号枪144支 火箭筒46支

      整10师(14军)人数16663人步枪6999支 轻机枪638挺 重机枪120挺 手提机枪732挺 手枪381支中口径迫击炮59门 60迫击炮107门 战防炮12门 野炮19门 榴弹炮4门 战防枪46支 枪掷弹筒506支 信号枪26支 火箭筒17支

      整11师人 数34502人 步枪10460支 轻机枪957挺 重机枪193挺 手提机枪2564挺 手枪456支

      中口径迫击炮74门 60迫击炮254门 战防炮34门 山炮32门 榴弹炮12门 枪掷弹筒294支信号枪55支火箭筒46支

      整12师人 数24127人 步枪7102支 轻机枪724挺 重机枪114挺 手提机枪160挺

      手枪243支 中口径迫击炮63门 60迫击炮72门 战防炮4门 步 兵炮7门 山炮11门 野炮2门 榴弹炮6门枪掷弹筒593支 信号枪43支

      整15师人 数12246人 步枪1102支 轻机枪102挺 重机枪17挺 手提机枪40挺

      手枪19支 中口径迫击炮9门 60迫击炮12门 战防炮4门 山炮11门 战防枪14支 枪掷弹筒54支 信号枪10支

      整17师人 数24249人 步枪6188支 轻机枪592挺 重机枪137挺 手提机枪303挺

      手枪258支 中口径迫击炮65门 60迫击炮108门 战防枪17支 枪掷弹筒443支 信号枪38支

      整18师人数18339人步枪5519支 轻机枪544挺 重机枪110挺 手枪737支

      中口径迫击炮66门 60迫击炮24门 战防炮4门 山炮24门 野炮3门 枪掷弹筒255支 信号枪5支

      整20师人数17730人步枪4116支 轻机枪379挺 重机枪77挺 手提机枪245挺 手枪169支

      中口径迫击炮30门 60迫击炮72门 战防炮2门 山炮24门 野炮5门 枪掷弹筒380支

      信号枪89支

      整21师 人数19095人 步枪5411支 轻机枪590挺 重机枪75挺 手提机枪271挺 手枪783支

      中口径迫击炮46门 60迫击炮66门 战防炮8门 山炮12门 枪掷弹筒486支 信号枪27支

      整22师 步枪7181支 轻机枪375挺 重机枪94挺 手提机枪208挺 手枪758支

      中口径迫击炮94门 山炮20门 枪掷弹筒170支 信号枪3支

      整23师人数16619人步枪6738支 轻机枪527挺 重机枪121挺 手提机枪334挺 手枪168支

      中口径迫击炮62门 60迫击炮85门 枪掷弹筒392支 信号枪38支

      整24师人数20789人步枪5745支 轻机枪226挺 重机枪92挺 手提机枪260挺 手枪120支 中口径迫击炮174门

      整25师 人数23124人 步枪13662支 轻机枪643挺 重机枪117挺 手提机枪340支 手枪463支

      中口径迫击炮55门 60迫击炮108门 山炮24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695支 信号枪56支 火箭筒18支

      整26师人数17575人步枪7302支 轻机枪730挺 重机枪117挺 手提机枪506挺 手枪257支

      中口径迫击炮45门 60迫击炮88门 枪掷弹筒142支 信号枪66支 火箭筒6支

      整27师人 数24285人 步枪4899支 轻机枪407挺 重机枪80挺 手提机枪318挺 手枪144支

      中口径迫击炮44门 60迫击炮71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365支 信号枪33支

      整28师人数20435人步枪6433支 轻机枪633挺 重机枪110挺 手提机枪423挺 手枪357支

      中口径迫击炮55门 60迫击炮111门 战防炮4门 山炮12门 野炮11门 枪掷弹筒626支

      信号枪44支

      整30师人数23262人步枪6004支 轻机枪684挺 重机枪98挺 手提机枪416挺 手枪203支

      中口径迫击炮69门 60迫击炮68门 战防炮2门 山炮20门 枪掷弹筒588支 信号枪16支 火箭筒6支

      整32师人数15883人步枪3346支 轻机枪313挺 重机枪50挺 手提机枪95挺 手枪95支

      中口径迫击炮31门 60迫击炮50门 山炮1门 野炮6门 榴弹炮4门 枪掷弹筒214支 信号枪6支 火箭筒1支

      整36师人 数30788人 步枪10382支 轻机枪945挺 重机枪172挺 手提机枪374挺

      手枪524支 中口径迫击炮92门 60迫击炮144门 战防炮8门 山炮19门 野炮12门 战防枪18支枪掷弹筒1445支 信号枪48支

      整38师人数23963人步枪5660支 轻机枪573挺 重机枪93挺 手提机枪304挺 手枪240支

      中口径迫击炮46门 60迫击炮83门 战防炮4门 步兵炮4门 山炮12门 野炮8门 枪掷弹筒424支 信号枪56支

      整39师人数16958人步枪10085支 轻机枪650挺 重机枪136挺 手提机枪178挺 手枪563支

      中口径迫击炮50门 60迫击炮36门 枪掷弹筒78支

      整40师人数15674人步枪5619支 轻机枪545挺 重机枪91挺 手提机枪333挺 手枪253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35门 战防炮8门 步兵炮6门 野炮4门 枪掷弹筒302支 信号枪24支

      整41师人 数27297人 步枪6232支 轻机枪660挺 重机枪114挺 手提机枪361挺 手枪176支

      中口径迫击炮41门 60迫击炮107门 山炮12门 野炮20门 枪掷弹筒409支 信号枪15支

      整42师人 数19543人 步枪7270支 轻机枪625挺 重机枪133挺 手提机枪381挺 手枪209支

      中口径迫击炮71门 60迫击炮129门 战防炮8门 山炮2门 野炮8门 枪掷弹筒299支 信号枪41支

      整44师人 数18652人 步枪5945支 轻机枪604挺 重机枪101挺 手提机枪394挺 手枪385支

      中口径迫击炮58门 60迫击炮72门 枪掷弹筒320支信号枪10支

      整45师人 数31781人 步枪6122支 轻机枪544挺 重机枪82挺 手提机枪319挺 手枪226支

      中口径迫击炮47门 60迫击炮103门 步兵炮14门 山炮25门 枪掷弹筒189支 信号枪43支

      整46师人数10141人步枪6681支 轻机枪551挺 重机枪106挺 手提机枪200挺 手枪161支

      中口径迫击炮20门 60迫击炮68门 步兵炮3门 山炮13门 野炮6门 战防枪40支 枪掷弹筒22支 信号枪15支 火箭筒6支

      整47师人 数20093人 步枪3917支 轻机枪421挺 重机枪74挺 手提机枪391挺 手枪85支

      中口径迫击炮16门 60迫击炮64门 步兵炮4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407支信号枪4支

      整48师人数23423人步枪6968支 轻机枪613挺 重机枪109挺 手提机枪200挺 手枪1670支

      中口径迫击炮62门 60迫击炮54门 战防炮10门 步兵炮2门 山炮24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679支 信号枪10支

      整51师人数13661人步枪4848支 轻机枪411挺 重机枪75挺 手提机枪233挺 手枪201支

      中口径迫击炮17门 60迫击炮78门 山炮16门 枪掷弹筒369支 信号枪10支

      整52师人数16570人步枪6366支 轻机枪549挺 重机枪93挺 手提机枪377挺 手枪293支

      中口径迫击炮32门 60迫击炮65门 步兵炮5门 山炮6门 榴弹炮4门 枪掷弹筒257支 信号枪13支

      整54师人数29356人步枪16987支 轻机枪979挺 重机枪185挺 手提机枪3124挺 手枪498支

      中口径迫击炮100门 60迫击炮233门 战防炮32门 山炮36门 榴弹炮12门 枪掷弹筒297支 信号枪155支 火箭筒105支

      整55师人 数18710人 步枪5964支 轻机枪444挺 重机枪102挺 手提机枪319挺 手枪157支

      中口径迫击炮53门 60迫击炮97门 山炮2门 枪掷弹筒546支信号枪4支

      整57师人 数11719人 步枪2013支 轻机枪125挺 重机枪19挺 手提机枪166挺 手枪61支

      中口径迫击炮34门 60迫击炮2门 战防炮7门 步兵炮3门 山炮8门 榴弹炮10门 枪掷弹筒177支

      整58师人数16673人步枪5369支 轻机枪532挺 重机枪95挺 手提机枪227挺 手枪112支

      中口径迫击炮54门 60迫击炮96门 山炮12门 枪掷弹筒549支 信号枪27支

      整59师人数19576人步枪4416支 轻机枪387挺 重机枪75挺 手提机枪219挺 手枪326支

      中口径迫击炮6门 60迫击炮60门 山炮13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378支 信号枪14支

      整63师人数18886人步枪6337支 轻机枪650挺 重机枪106挺 手提机枪404挺 手枪766支

      中口径迫击炮46门 60迫击炮111门 山炮12门 枪掷弹筒549支 信号枪47支 火箭筒2支

      整64师人数19033人步枪6705支 轻机枪331挺 重机枪61挺 手提机枪77挺 手枪374支

      中口径迫击炮46门 60迫击炮1门 战防炮9门 步兵炮6门 山炮5门 战防枪4支 枪掷弹筒316支 信号枪23支 火箭筒9支

      整65师人数30958人步枪5501支 轻机枪667挺 重机枪120挺 手提机枪357挺 手枪578支

      中口径迫击炮67门 60迫击炮102门 战防炮11门 山炮33门 枪掷弹筒247支

      整66师人 数14252人 步枪1846支 轻机枪261挺 重机枪44挺 手提机枪78挺 手枪29支

      中口径迫击炮23门 60迫击炮22门 战防炮8门 山炮13门 枪掷弹筒172支

      整68师人 数25216人 步枪5871支 轻机枪513挺 重机枪81挺 手提机枪305挺 手枪267支

      中口径迫击炮63门 60迫击炮72门 战防炮8门 山炮7门 战防枪6支 枪掷弹筒576支信号枪2支

      整69师(99军)步枪6276支 轻机枪625挺 重机枪108挺 手提机枪406挺 手枪384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08门 步兵炮20门 山炮24门 野炮8门 枪掷弹筒719支 信号枪18支

      整70师人 数11131人 步枪3154支 轻机枪167挺 重机枪26挺 手提机枪44挺 手枪247支

      中口径迫击炮11门 60迫击炮33门 野炮8门 枪掷弹筒306支

      整72师人 数19841人 步枪4285支 轻机枪582挺 重机枪101挺 手提机枪196挺 手枪281支

      中口径迫击炮31门 60迫击炮93门 野炮9门 枪掷弹筒435支信号枪10支

      整73师 步枪8872支 轻机枪818挺 重机枪153挺 手提机枪574挺 手枪230支

      中口径迫击炮110门 60迫击炮117门 战防炮36门 步兵炮6门 山炮26门 榴弹炮12门 战防枪1支 枪掷弹筒823支 信号枪9支 火箭筒7支

      整74师 人数20824人 步枪7366支 轻机枪686挺 重机枪123挺 手提机枪379支 手枪406支

      中口径迫击炮58门 60迫击炮111门 山炮12门 枪掷弹筒400支 火箭筒37支

      整75师人 数32635人 步枪6517支 轻机枪767挺 重机枪147挺 手提机枪369挺 手枪479支

      中口径迫击炮53门 60迫击炮95门 战防炮2门 山炮27门 野炮11门 战防枪47支 枪掷弹筒320支 信号枪19支 火箭筒26支

      整76师 步枪6173支 轻机枪657挺 重机枪109挺 手提机枪275挺 手枪392支 中口径迫击炮66门 60迫击炮107门 战防炮8门 山炮14门 野炮6门 战防枪6支 枪掷弹筒527支 信号枪40支

      整77师人数18053人 步枪4517支 轻机枪409挺 重机枪74挺 手提机枪237挺 手枪548支 中口径迫击炮38门 60迫击炮62门 山炮12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384支 信号枪18支

      整78师人数17396人步枪8666支 轻机枪777挺 重机枪106挺 手提机枪424挺 手枪299支

      中口径迫击炮94门 60迫击炮139门 战防炮8门 野炮12门 战防枪20支 枪掷弹筒589支 信号枪53支

      整79师人数19433人步枪4610支 轻机枪457挺 重机枪72挺 手提机枪629挺 手枪262支

      中口径迫击炮38门 60迫击炮81门 战防炮7门 山炮12门 战防枪39支 枪掷弹筒234支 信号枪5支

      整81师 人数16991人 步枪7439支 轻机枪310挺 重机枪59挺 手提机枪152支 手枪304支

      中口径迫击炮16门 60迫击炮26门 战防炮4门 山炮18门 枪掷弹筒147支 信号枪4支

      整82师 人数15671人 步枪4853支 轻机枪477挺 重机枪82挺 手提机枪175支 手枪610支

      中口径迫击炮42门 60迫击炮66门 山炮9门 枪掷弹筒225支 信号枪25支

      整83师 人数31800人 步枪9949支 轻机枪794挺 重机枪163挺 手提机枪824支 手枪984支

      中口径迫击炮59门 60迫击炮198门 战防炮16门 步兵炮8门山炮35门 枪掷弹筒376支 信号枪41支 火箭筒62支

      整84师 人数18082人 步枪7190支 轻机枪588挺 重机枪134挺 手提机枪153支 手枪293支

      中口径迫击炮48门 60迫击炮90门 步兵炮10门 山炮6门 野炮8门 枪掷弹筒519支 信号枪1支

      整85师人数21578人步枪6396支 轻机枪548挺 重机枪110挺 手提机枪365挺 手枪193支

      中口径迫击炮58门 60迫击炮111门 战防炮4门 山炮3门 野炮13门 榴弹炮4门 战防枪60支 枪掷弹筒593支 信号枪30支火箭筒24支

      整88师人数12336人步枪6918支 轻机枪417挺 重机枪70挺 手提机枪242挺 手枪163支

      中口径迫击炮38门 60迫击炮67门 山炮10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391支 信号枪13支

      整90师人 数23798人 步枪4356支 轻机枪419挺 重机枪91挺 手提机枪528挺 手枪550支

      中口径迫击炮35门 60迫击炮70门 战防炮7门 步兵炮4门 野炮20门 战防枪20支 枪掷弹筒362支 信号枪29支 火箭筒11支

      新1军人 数29412人 步枪18184支 轻机枪1412挺 重机枪219挺 手提机枪2647挺 手枪416支

      中口径迫击炮90门 60迫击炮313门 战防炮72门 山炮31门 榴弹炮12门 战防枪84支 枪掷弹筒414支

      信号枪26支 火箭筒68支

      新5军 步枪4410支 轻机枪236挺 重机枪52挺 手提机枪163挺 手枪103支

      中口径迫击炮32门 60迫击炮48门 山炮2门 信号枪49支

      新6军人 数33568人 步枪11633支 轻机枪827挺 重机枪174挺 手提机枪2235挺 手枪660支

      中口径迫击炮83门 60迫击炮251门 战防炮55门 步兵炮18门 山炮3门 榴弹炮8门 战防枪32支 枪掷弹筒537支

      信号枪51支 火箭筒48支

      暂编第3军 人数29894人 步枪5125支 轻机枪536挺 重机枪109挺 手提机枪779支 手枪112支 中口径迫击炮38门 60迫击炮97门 战防炮2门 山炮12门 战防枪2支 枪掷弹筒353支 信号枪30支 火箭筒4支

      3军 步枪6697支 轻机枪622挺 重机枪111挺 高射机枪5挺 手提机枪187支 手枪497支

      中口径迫击炮64门 60迫击炮55门 战防炮8门 步兵炮2门 山炮12门 野炮6门 榴弹炮3门

      枪掷弹筒505支 信号枪7支

      13军 人数27275人 步枪11141支 轻机枪1002挺 重机枪180挺 手提机枪2315支 手枪850支

      中口径迫击炮62门 60迫击炮207门 战防炮40门 步兵炮28门 山炮12门 榴弹炮12门 枪掷弹筒697支 信号枪45支 火箭筒83支

      16军 人数31430人 步枪8834支 轻机枪866挺 重机枪160挺 手提机枪511支 手枪392支

      中口径迫击炮64门 60迫击炮93门 战防炮28门 步兵炮5门 山炮18门 野炮14门 榴弹炮4门

      战防枪42支 枪掷弹筒391支 信号枪47支 火箭筒20支

      19军 人数35352人 步枪7588支 轻机枪682挺 重机枪54挺 手提机枪411支 手枪304支

      中口径迫击炮423门 战防炮2门 步兵炮5门 山炮23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166支 信号枪29支 火箭筒1支

      33军 人数35613人 步枪9698支 轻机枪670挺 重机枪108挺 手提机枪524支 手枪253支

      中口径迫击炮385门 60迫击炮18门 战防炮3门 山炮31门 野炮2门 榴弹炮9门

      枪掷弹筒391支 信号枪63支 火箭筒1支

      34军 人数35448人 步枪7204支 轻机枪504挺 重机枪70挺 手提机枪435支 手枪191支

      中口径迫击炮544门 战防炮4门 步兵炮4门 山炮23门 野炮12门 枪掷弹筒158支 信号枪28支 火箭筒1支

      35军 人数31308人 步枪6047支 轻机枪618挺 重机枪116挺 手提机枪974支 手枪154支

      中口径迫击炮73门 60迫击炮108门 战防炮3门 步兵炮2门 山炮36门 野炮12门 战防枪6支

      枪掷弹筒376支 信号枪43支 火箭筒4支

      43军 人数35931人 步枪8435支 轻机枪543挺 重机枪90挺 手提机枪379支 手枪250支

      中口径迫击炮206门 60迫击炮2门 战防炮3门 山炮35门 枪掷弹筒161支 信号枪48支 火箭筒1支

      49军人 数19602人 步枪6914支 轻机枪585挺 重机枪118挺 手提机枪376挺

      手枪235支 中口径迫击炮58门 60迫击炮60门 战防炮12门 山炮20门 野炮9门

      枪掷弹筒642支 信号枪3支

      52军人 数27539人 步枪12025支 轻机枪873挺 重机枪200挺 手提机枪299挺

      手枪178支 中口径迫击炮88门 60迫击炮143门 战防炮16门 山炮11门 野炮4门

      战防枪32支 枪掷弹筒247支信号枪51支

      53军人 数24741人 步枪11250支 轻机枪583挺 重机枪163挺 手提机枪1587挺

      手枪163支 中口径迫击炮72门 60迫击炮154门 战防炮36门 山炮10门 榴弹炮12门

      战防枪23支 枪掷弹筒248支信号枪51支 火箭筒12支

      60军人 数30787人 步枪10005支 轻机枪623挺 重机枪174挺 手提机枪1513挺

      手枪246支 中口径迫击炮88门 60迫击炮155门 战防炮8门 步兵炮2门 山炮8门

      战防枪15支 枪掷弹筒539支信号枪70支 火箭筒2支

      61军 人数36836人 步枪7006支 轻机枪7836挺 重机枪72挺 手提机枪470支 手枪267支

      中口径迫击炮462门 战防炮4门 步兵炮1门 山炮29门 枪掷弹筒309支 信号枪16支

      62军 人数31764人 步枪7311支 轻机枪816挺 重机枪158挺 手提机枪526支 手枪860支

      中口径迫击炮64门 60迫击炮102门 步兵炮21门 山炮35门 野炮12门 战防枪9支

      枪掷弹筒794支 信号枪8支 火箭筒38支

      71军人 数31513人 步枪13161支 轻机枪847挺 重机枪145挺 手提机枪2862挺

      手枪276支中口径迫击炮75门 60迫击炮229门 战防炮11门 步兵炮32门 山炮5门

      榴弹炮5门 枪掷弹筒617支 信号枪3支 火箭筒32支

      92军 人数30543人 步枪8846支 轻机枪864挺 重机枪167挺 手提机枪842支 手枪835支

      中口径迫击炮94门 60迫击炮161门 战防炮12门 步兵炮8门 山炮21门 野炮10门 榴弹炮4门

      战防枪81支 枪掷弹筒952支 信号枪32支 火箭筒20支

      93军人 数28643人 步枪9821支 轻机枪889挺 重机枪177挺 手提机枪1706挺

      手枪226支中口径迫击炮78门 60迫击炮216门 战防炮26门 山炮28门 枪掷弹筒683支信号枪28支 火箭筒42支

      94军 人数29060人 步枪13417支 轻机枪974挺 重机枪180挺 手提机枪2364支 手枪477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97门 战防炮18门 山炮17门 榴弹炮12门 战防枪5支 枪掷弹筒473支 信号枪74支 火箭筒57支

      202师 步枪7183支 轻机枪693挺 重机枪123挺 手提机枪841挺 手枪298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67门 战防炮6门 战防枪41支 枪掷弹筒476支 信号枪37支火箭筒26支

      203师 步枪6796支 轻机枪625挺 重机枪120挺 手提机枪1571挺 手枪399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20门 战防炮6门 战防枪54支 枪掷弹筒542支 信号枪62支

      火箭筒24支

      205师 人数17992人 步枪7126支 轻机枪627挺 重机枪108挺 手提机枪1151支 手枪391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71门 战防枪39支 枪掷弹筒400支 信号枪56支 火箭筒29支

      206师人数19019人步枪7042支 轻机枪650挺 重机枪150挺 手提机枪1072挺 手枪334支

      中口径迫击炮66门 60迫击炮101门 战防炮6门 战防枪27支 枪掷弹筒626支 信号枪38支

      火箭筒17支

      207师 步枪12448支 轻机枪1076挺 重机枪153挺 手提机枪1382挺 手枪535支

      中口径迫击炮79门 60迫击炮181门 战防炮25门 山炮12门 野炮14门 榴弹炮4门 战防枪28支 枪掷弹筒240支 信号枪12支 火箭筒35支

      208师 人数17992人 步枪7050支 轻机枪527挺 重机枪149挺 手提机枪1260支 手枪398支

      中口径迫击炮60门 60迫击炮132门 战防炮10门 步兵炮4门 山炮2门 野炮2门 战防枪43支

      枪掷弹筒351支 信号枪25支 火箭筒24支

      ——————————————————————————————————

      这个美械整编师,比起过去的时代进步的还是迫击炮和机枪部分,重火力其实是很弱的,不要说和日军四单位师团比,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每镇两旅四团12营,12512人,都有54门克虏伯式山炮。而解放军从新四军时代起,就是用无缝管制作的50小炮,打机枪火力点,形成克制

      点看全图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试论48年夏季中原战局

      在解放战争进入高潮的48年夏季,国共双方在中原广大地区内进行了一系列攻守战役,从5月末到7月中旬共经历了宛东、兖州、开封、睢杞、涟水、襄樊诸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并肩战斗,以豫东大战为核心与国民党军激战五十余日,歼敌二十余万,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并将新开辟的中原解放区和华北、华东老根据地连成一片,为随后进行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因某些历史原因,后人往往将这些战役分割开来研究。但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观点,因为这一系列战役其实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战役,而且是一次决定中原战局的重要决战。本文仅从这个侧面对此战役作初步的探讨。

      运 筹

      战役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注1]。48年夏季在中原地区爆发的这一系列战役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即在攻坚和野战中击破国民党军主力并摧毁其的重点防御体系[注2];有军委赋予的消灭国民党机动兵团的任务[注3];也有共同的作战区域和统一的指挥机构,即中原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更有粟裕将军预设的作战计划(腹案)[注4]。

      48年初,国民党军经过两年的战争已濒临失败,在战略范畴内已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而能够实施的、赖以维持军队士气的作战样式仅剩对大型永备据点的防御和兵团级野战的信心。于是,国民党统帅部适时推出重点防御的作战方针,即放弃大部分中、小据点,集中军整编师(军)规模的部队防御重要城市,以主力编组机动兵团(2-4个整编师规模)相机支援并打通铁路沿线之所谓固点、联线、扩面的重点防御体系。国民党在48年春完成中原地区的部署,以13个整编师30个旅实施重点防御,以12个整编师27个旅及4个快速纵队组成机动兵团准备野战[注5]。在以后数月中,虽然国民党的战车继续滑向失败,但由于执行了这一相对正确的作战方针使解放军难以把握大的有利战机歼灭敌人。于是,中央军委接受粟裕将军的建议,放弃华东野战军跃进江南的作战方案,决心主动寻求与国民党主力邱清泉兵团决战,企图在野战中寻找战机歼灭整5军[注6];而粟裕更根据实际战况设计可能使用的第二套作战方案,准备在邱清泉避而不战的情况下,袭击开封吸引援敌,造成中原地区内国民党机动兵团的错误调动,在攻坚和野战中消灭敌有生力量,从而达到摧毁敌防御体系的目的[注7]。面对中原地区国民党徐州集团和武汉集团的双重阻力,军委电令中原野战军配合行动以牵制敌武汉集团各部,给华野创造有利战机[注8]。

      阵 中

      48年5月22日,解放战争中最心惊动魄的战役拉开帷幕。为使华野粟裕兵团南渡黄河加入中原战场,刚结束宛西战役的中原野战军主力遵照军委指示发动宛东战役围攻确山吸引援敌,国民党武汉集团出动张轸兵团救援,胡琏整18军也随后跟进寻求中野主力决战;刘伯承以一部阻击整18军,集中主力攻击张轸兵团并截击其整58师歼敌一万余人,顺利调动武汉之敌向己运动[注9];就在国民党军忙乱于南阳附近时,遵照粟裕命令之山东兵团西出津浦线直逼兖州[注10],苏北兵团北上威胁陇海路[注11];乘邱清泉兵团南下企图截击华野第3、8纵队时,粟裕率华野第1、4、6纵队等抢渡黄河直扑整5军,已陷于孤立的邱清泉不敢单独应战而向徐州靠拢,徐州集团连忙调集整72、75、83师等配合整5军迎击,不知不觉间使位于陇海线上的开封变成一座孤城[注12]。

      此时华野显已无法按原计划围歼邱清泉兵团,而粟裕将军预设的第二套方案已经成熟。粟裕随即使用停留在扶沟地区的华野第3、8纵队袭击开封,国民党为保住河南省会即匆忙编组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西援开封[注13],并调黄百韬兵团东援兖州[注14],整44师南下苏北[注15]。粟裕以华野第1、4、6纵队阻击徐州援敌,第3、8纵队经五日激战于6月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整66师等部四万余人[注16]。国民党统帅部在徐州援军前进缓慢,未能及时救援开封的情况下,轻易调动武汉集团各部北上支援;另调驻郑州之整47军东进,支援兖州之黄百韬兵团掉头西进,企图集中主力夺回开封,使本来就已支离破碎的防御体系漏洞百出。

      就在国民党军调集中原战场的全部机动兵团准备在开封城下与华野主力决战时,粟裕令华野第3、8纵队主动放弃开封撤退,并利用武汉援敌未至,邱清泉急功好名、区寿年优柔寡断的心理巧妙调动敌军,使刚“收复”开封之邱、区两兵团脱离战术联系;而后阻击邱兵团、围攻区兵团,于7月6日抢在援敌到达之前将区寿年兵团主力消灭在睢杞地区[注17]。在蒋介石一再严令重压下,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各机动兵团云集豫东,华野被迫放弃继续围歼区兵团余部的企图,佯攻相对孤立的黄百韬兵团歼其一部后迅速撤出战斗;而徐州集团损失惨重,武汉各部又劳师远征,均无力再追,虚报战果后仓促收兵。此役华野共歼敌五万余人。

      与此同时,华野山东兵团乘黄百韬兵团改援开封,再攻兖州并于7月13日全歼守敌第10绥靖区大部,随后横扫津浦沿线,打败济南援敌,共歼敌六万余员,彻底切断济南与徐州间的联系[注18];而华野苏北兵团乘敌机动兵团远离,不失时机地发动涟水战役,于7月15日攻克并歼敌一万余人,切断大运河,使苏中第1绥靖区被迫撤退、中断与徐州集团的战役联系[注19]。在湖北,“在双方主力队员互相牵制中钻空投篮”[注20],中原野战军以预留在南线之中野第6纵队等部发起襄樊战役,并抢在国民党机动兵团从豫东回师前攻克,全歼守敌第15绥靖区二万余人[注21]。至此,这场被粟裕将军认为是生平最复杂、最激烈、最艰苦的中原决战以国民党军的惨败而告终[注22]。

      结 局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中,国共双方在东临滨海、南到长江、西过汉水、北至黄河的广大土地上,投入区域内全部军队为维持和粉碎国民党重点防御体系而血战五十余日。结果以国民党军惨败而告终,其损失3个兵团部、4个整编师部、11个整旅共二十万部队,防御体系被彻底击破。由于中原决战的失败,国民党在黄河和长江间已无力组织有效防御,被迫实施战略收缩。郑州、济南等战略据点已成为孤悬的死棋,平汉线、京浦线、陇海线也难以保持,鄂中、皖中、苏中之二线基地与陇海路前线已失去战役联系。

      这次战略撤退的后果很快得到兑现:48年9月,因兖州失守而失去中途据点的济南遭华野山东兵团围攻,国民党军虽有邱清泉、孙元良、刘汝明集十七万大军囤集徐州,但终因路途遥远、各部经豫东大战后丧失信心,竟不敢按计划北上增援,致使济南失守,损兵十万[注23];48年10月,因开封失守及豫东损失而撤走主力(孙元良兵团)之郑州遭陈赓兵团进攻[注24],这个位于平汉路和陇海路交叉点上的中原名城在象征性防守下轻易丧失[注25];48年11月,因涟水失败而后撤之第1绥靖区无法与徐州集团构成战役联系,黄百韬被迫在敌前横向平移遭华野主力截击歼灭[注26];48年12月,因襄樊失守而置于平汉路上保卫武汉之黄维兵团远道支援淮海前线,终因目标暴露、后勤缺乏被轻易截击围歼[注27];最后是49年1月,因国民党二线兵团收缩至淮河以南与徐州集团无法实施战役联系,杜聿明终不敢听从统帅部计划就近沿大运河撤退,绕道京浦路西撤被粟裕围歼[注28]。可以说这些战役都不同程度受到48年夏季会战的后果影响,该战役使国民党更快更彻底地走向失败。

      探 讨

      根据上述事实,可见皖东战役是军委为配合华野主力投入进攻而令中野进行的配合性作战;兖州和涟水作战也是为配合豫东作战而进行的支援性战斗,只是由于豫东大胜而使这些配合能够取得巨大战果;并造成鄂北敌军空虚,中野才能取得襄樊胜利。这些作战的确没有一个预先设计的计划,那是因为我军指挥员发扬“百团大战”时的光荣传统,利用豫东作战的胜利和敌军兵力的调动,自发地投入战斗而取得的额外成果,所以会被误解成没有联系的战役。其实中原会战完全是为摧毁国民党军防御体系这一目的,根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在中原地区这一战略方向上,按照粟裕将军总的作战企图和刘伯承、许世友、韦国清等将帅的灵活机动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同注1]。尤如东北战场实施的季节性攻势那样,在刘伯承:“中原战场好比一个篮球场”[同注20]中同属一个战役。当淮海战役开始时,毛泽东对中原国民党军是这样评价的:“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击能力”[注29],这主要是因中原会战的惨败导致国民党军野战信心和能力的丧失,所以更证明中原会战是决定战局的重要战役。

      国民党此役失败就指挥角度而言是过于重视大城市的得失,没有考虑双方部队的机动速度,在开封失守后匆忙调动部队反攻,被华东、中原野战军顺利打了好几个时间差,结果是抢回一座孤城,丢掉二十万军队。此役失败使国民党军最后的战略——重点防御体系崩溃,就象黄百韬在战后评论中说的:“共军士气高昂,实力雄厚,国民党在中原的局面进入最严重的阶段”[注30],用蒋介石8月2日的讲话来总结就是:“今后三个月,如不能在长江、黄河间打开一局面,则非垮不可”[注31]。从国民党方面也可看出中原会战惨败的后果。

      所以可以这样说:在中央军委的战略指导下,在粟裕将军的战役设计和指挥下,华东、中原野战军在48年夏季中的英勇奋战、流血牺牲所奠定的胜利基础,才有实现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可能,才有济南及淮海战役的巨大成果。毛泽东在战后(48年8月)讲话中所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注32]。由此也可以证实中原会战是决定中原战局的极其重要的决定性战役。

      附录1:战绩[注33]

      宛东战役 480529-480603

      歼灭整58师师部,第183旅主力,整9、10、11师各一部。

      毙伤敌6000,俘虏5300。

      兖州战役 480529-480718

      歼灭第10绥靖区司令部,整12军军部兼整12师师部,第111、第161旅全部,第112、第155、整84师独立旅各一部。

      毙伤敌18900,俘虏44720。俘虏整12军军长兼整12师师长霍守义。

      开封战役 480617-480622

      歼灭整66师师部,第13旅全部,第119旅一部。

      毙伤16120,俘虏23560。击毙整66师师长李仲辛。

      琏水战役 480620-480715

      歼灭整44、暂25师各一部。

      毙伤2940,俘虏7300。

      睢杞战役 480627-480706

      歼灭第7兵团部,整75师师部,第6、第16、新21旅全部,整3、10、11、25、28、85师、第3快速纵队各一部。

      毙伤24240,俘虏30050。俘虏第7兵团司令区寿年,整75师师长沈澄年。

      襄樊战役 480706-480716

      歼灭第15绥靖区,第104旅全部,第163、第164旅大部。

      毙伤3500,俘虏17000。俘虏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

      附录2:作战序列[注34]

      共产党

      华东野战军 粟裕

      第15(特种兵)纵队

      两广纵队(师级)

      第一兵团 粟裕

      第1纵队(1、2、3师)

      第4纵队(10、11、12师)

      第6纵队(16、17、18师)

      第二(山东)兵团 许世友

      第7纵队(19、20、21师)

      第9纵队(25、26、27师)

      第13纵队(37、38、39师)

      渤海纵队(新7、新11师)

      鲁中军区、鲁南军区(暂归指挥)

      第三兵团 陈士榘(宛东战役时暂归中野指挥)

      第3纵队(8、9师)

      第8纵队(22、23、24师)

      第10纵队(28、29师)

      第四(苏北)兵团 韦国清

      第2纵队(4、5、6师)

      第11纵队(31、32、33旅)

      第12纵队(34、35、36旅)

      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 刘伯承

      第9纵队(26、27旅)(豫东作战时暂归华野指挥)

      第11纵队(31、32、33旅)(暂归华野指挥)

      第38军(17、55师)

      冀鲁豫、豫皖苏、陕南、江汉军区

      东集团 陈锡联

      第1纵队(1、2、20旅)

      第3纵队(7、8、9旅)

      第6纵队(16、17、18旅)

      西集团 陈赓

      第2纵队(4、6旅)

      第4纵队(10、11、13、22旅)

      桐柏军区(暂归指挥)

      国民党

      徐州集团 顾祝同

      邱清泉整5军(骑1旅)

      整5师(45、200旅)

      整70师(第1快速纵队[以96旅为基干]、139旅)[注35]

      整83师(19、44、63旅)

      区寿年第7兵团(整88师之新21旅)

      整72师(34、新15旅)

      整75师(6、16旅)

      黄百韬新编第7兵团(第3快速纵队[以伞兵总队为基干]、交警第2总队)[注36]

      整25师(40、108、148旅)

      孙元良整47军

      整41师(122、124旅)

      整47师(第2快速纵队[以125旅为基干]、127旅)

      刘汝明第4绥靖区

      整55师(29、74、181旅)

      整68师(81、119、143旅)

      李玉堂第10绥靖区

      整12军兼整12师(111、112旅)

      其它参战部队

      开封守备部队整66师(13、185旅)

      第1绥靖区之暂23师(45、46旅),暂25师(12、13旅)

      第2绥靖区之整84师(155、161、独立旅)

      第9绥靖区之整44师(150、162旅)

      整63师之186旅

      武汉集团 白崇禧

      整7师(171、172旅)

      整9师(9、76、预2旅)

      整28师(52、80、192旅)

      张轸兵团

      整20师(133、134旅)

      整58师(183、新10、新11旅)

      整85师(23、110旅)

      胡琏整18军

      整3师(18、75、114旅)

      整10师(10、85旅)

      整11师(11、49旅、第4快速纵队[以118旅为基干])

      康泽第15绥靖区(整41师之104旅,整56师之163、164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之前中原的局面是战略相持,那么围绕豫东战役为核心的一系列夏季战役,无疑是伟大的战略进攻

      点看全图

      通宝推:dfindy,newbird,
    • 家园 从47年8月初鲁西南态势谈起

      (一)

      正史上说:“47年8月初,国民党军在鲁西南集结重兵,准备围攻刘邓大军,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刘邓跳出包围圈,胜利跃进大别山”等等。那么究竟有哪些“重兵”?为何不去拯救66师?为何在刘邓南下时不与其交战?也没有立即追击?鹦鹉学舌们都避而不谈,在下不得不仔细查找,现将47年8月初鲁西南国民党军态势摘录如下,请指正:

      刘汝明5个旅集结荷泽地区(55师181旅,68师81、119、143旅,独骑1旅);罗广文(王仲廉8月2日被撤职)6个旅在定陶与金乡之间(10师10、85旅,40师39、106旅,52师82旅,206师1旅),79师奉命归属(98、194旅)实际未到;王敬久5个旅固守金乡及附近(3师3、20旅,58师183、新10、新11旅);有7个旅(5军45、96、200师,75师6、16旅,85师23、110旅)进至宁阳、济宁、兖州地区;另有57师(117、预4旅)归王敬久指挥(还未会师);国民党还从鲁中调张淦5个旅来援未到(7军171、172师,48师138、174、176旅);还有84师(155、161旅)及32、70、72师残部也位于鲁西南。

      “重兵”的意思是什么?对刘邓13个旅11万多人来说,闻风逃窜的刘汝明不能算“重兵”(否则55师被围时早该来援);躲在金乡不敢出战的58师也不能算“重兵”(否则32、66、70师被围时早该出战);84师和32、70、72师残部更不能算;罗广文部早在7月下旬就开进鲁西南,王仲廉为何不去救66师?(为此还被撤职查办)原因也很简单,10、40师的战斗力远低于32、66、70师,其不敢与刘邓野战。能算“重兵”就仅剩下刚到的邱清泉部(到后由王敬久指挥)和还未到的张淦部;以5、7、48、75、85师这样的阵容,的确可算是“重兵”,再加上述其它部队助威,的确可以使刘邓不敢再呆下去。

      如果只看国民党的“重兵”,就会被毛之崇拜者的“春秋笔法”蒙骗,没有计算当时鲁西南究竟有多少共产党军队,以致得出我军无法再在鲁西南继续作战的结论。现将8月初华野外线部队态势摘录如下,也请指正:

      “8月1日,1、4纵队渡过泗河与3纵会师,随后立即西进,随同西兵团(3、8、10纵)于8月7日与刘邓会师。”“由山东来援之5军、57、85师,协同罗广文兵团,于8月6日向郓城地区分进合击,被3纵等成功阻击。”“叶陶8月1日白天过泗河与陈唐会师,当晚至济宁以东;2日遭遇84师激战破敌,84师退入济宁;3日绕过济宁,于大长沟过运河;敌5军经兖州西进,6日赶到大长沟;而我军已进至嘉祥地区。”

      所以,当时在鲁西南的不但有刘邓13个旅11万多,还有华野14个旅约10万,且处于联军态势;而国民党军分处东、东南、西南三面难以联系,总数也不过25万左右(包括未到部队),主力在东却还未全部抵达,西南微弱,南、东南虽众却战力不强。而我华野1、4纵队虽损失很大,重武器丢光,但每纵还有一半以上战力,3、8、10纵损失不大,这可以从3纵队单独阻击5军和1、4纵轻易击破84师得出结论;而中野更是兵强马壮,实力完整。加之处于以主欺客之势,主力以逸待劳迎战来犯之敌,完全可以再依托根据地再战。

      (二)

      也许有人会说,8月初的鲁西南国军优势是不大,但这只是暂时的,国民党以后还会调来更多的援军。这话对吗?这“以后”是多久?几天?几周?还是几个月?而共产党方面还能不能再调来援军?分析如下:

      国民党方面

      1兵团11、25、64师在鲁中

      3兵团9、28、44、51、65、83师在鲁中和鲁南

      1绥区4、21、暂25师在苏北

      2绥区荣1、8、12、45、54、73师在鲁北

      3绥区59、77师在鲁南

      还有直属20、暂23师、6绥区暂24师、8绥区46师

      ——1绥区等4、21、28、44、暂23、暂25师都在苏北对付华野11、12纵队及掩护江南核心区,最多只能抽调1、2个师,且战斗力一般或差,并且在实战中21师随后被调至台湾反暴乱。

      ——2绥区位于济南、青岛及胶济路沿线,根本无法抽调,且荣1、8师损失很大、73师还在重建中。

      ——3绥区及徐州直属各部有徐州、合肥及津浦、陇海路需要防御,也无法抽调。

      ——主力1、3兵团中11、25、83师损失也很大,其余从6月25日起连续行军作战,有些更是从鲁中到鲁南、从鲁南到鲁西、再从鲁西回鲁中连跑三趟,已疲惫不堪,实难以再作行动,且再动则有被华野内线击破的危险,只能抽调少量部队增援。

      而郑州集团除41、47、206师掩护洛阳、郑州、开封及陇海路中段外已全部投入鲁西南;西安集团可机动兵力10师等也已调来;后方更只有青年军和一些杂牌军,国民党实已无再可调之精兵。

      反之,共产党方面

      晋冀鲁豫8纵(22、23、24旅)、11纵(31、32、33旅)、12纵(34、35、独立旅)于8月1日正式成立,9纵(25、26、27旅)于8月15日组成,10纵(28、29、30旅)于9月1日组成。而8月中旬,陈赓兵团已蓄势待发(4、9纵及38军等),晋冀鲁豫8纵2个旅、11纵3个旅、12纵3个旅也可立即投入作战;8、10纵其余部队9月也可参战。在8月及随后时间内,无论在豫北、还是在鲁西南都可以继续保持并扩大兵力优势。所以,8月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在鲁西南及临近地区,占据兵力优势的实质是共产党而非国民党。

      (三)

      更有人会说,国民党方面还可出奇招,再次掘开黄河,造成新的黄泛区来“水淹七军”。黄河虽是悬河(虽然半个世纪前没有现在“悬”的那样厉害),一旦掘开随时会外溢,但这个“外溢”的效果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达到泛滥的程度(因为黄河大部分时间中根本无足够的水量来制造黄泛区);而在47年夏季,只有山东暴雨(7月中旬)和豫西大雨(8月上旬)这两个时间段实施水攻才有较大效果。无论国民党何时掘开黄河,其只能从东明以南开掘,因为再往北直到大运河都已为中野控制(若在大运河以东决口只会淹掉鲁北);而有幸的很,鲁西南地势北高南低,菏泽以北的地势比以南高了几米,国民党在鲁西南控制区内任何时间掘开黄河都会首先淹了自己(首先是刘汝明部、其次是罗广文部);而国民党主力又在东面,根本无力在此处展开主攻夺回“高地”以利“水攻”,这也是国民党为何不在此处制造黄河决口的真正原因。

      反之,中野主力南下,国民党退守城市或东去,黄泛区(无论是天然还是人为)正好阻拦在中野前进的道路上,迫使中野势必弃大炮、丢辎重而行。所以,只要共产党稳据鲁西南中央位置,国民党就无法依靠黄河决口来压迫我军,而只能淹掉自己控制区来阻拦中野南进道路。

      (四)

      既然8月初我军局势不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越来越好,所以,中野和华野依托老根据地,还能在鲁西南继续作战,并在后续部队到达后,向东展开攻势,一举扭转7月山东之败。而依托根据地作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大部分粮食和弹药可以靠根据地生产随时供给、伤病员可以得到妥善安置、部队也不会因长途跋涉而造成不必要的大量非战斗减员、大批民工也可以随军行动大大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那毛泽东为何还有使用各种手段迫使刘邓率中野主力在匆忙间南下?并随后将晋冀鲁豫其余各军逐次消耗在外线行动中?其原因显然在军事以外的政治领域,不属于本论坛研讨范围,这里不作细究。

      (五)

      假若经过七月间华野的严重损失,军委能够放弃“跃进”计划,以下预测几种方案,请指正。

      第一方案:(跟刘伯承学)

      以华野3、8、10纵队用反击方式阻击邱清泉及随后之张淦部前进,以1、4纵队袭扰刘汝明、王敬久(金乡)两部,集中野1、2、3、6纵队攻击罗广文部(10、40师等6个旅)。鉴于有王仲廉先例,该部势必不敢不战而退或一触即逃,一旦与中野主力全面交战,以其战力难免步鲁西南后尘;而5师等部遭遇攻击,使张淦部向其靠拢,结果即耽搁了时间、又延误了路程,其先要与华野陈唐交锋、次要遭遇叶陶侧击、再次中野11纵参战,就算能够突破层层防线,论时间也难以接回罗广文;而与此同时,陈赓部向下游移动从开封段渡过黄河(因河南段黄河防御只剩41、47师等5-6个旅,陈赓可以在任何地点强渡)并沿陇海路东进,刘汝明部又会陷于刘、陈合围之中;中野8、12纵随即加入华野阻击部队或中野攻击部队(视敌援军攻击力度而定)。到8月下旬,罗广文和刘汝明势必非俘即亡(或被老蒋撤职查办)。而鲁中、鲁南之敌由于有华野部队牵制,最多只能抽调9、28、65、83师中的两个师逐次增援,并且要连续依靠步行行军,已难以对鲁西南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再后就是王敬久的生存问题,外有中野、华野12个纵队两面、甚至三面夹击,内有张淦和58师等部出工不出力或已经不战而逃,援军已远水难解近渴(79师除外),是保主力(5、75、85师)?还是保金乡(3、58师)?显然已无法全身而退。

      第二方案:(向粟裕学习)

      以鲁西南损失较大的6纵牵制刘汝明、罗广文,以华野1、4纵随后加入牵制南面三敌;以中野主力、华野陈唐6个纵队突击敌主力(5、75、85师)形成对攻消耗敌人,以中野11纵阻拦张淦;令陈赓沿黄河东进,中野8、12纵南下,从鲁西南渡河直接加入主战场,赌杂牌军(张淦、刘汝明、鲁道源、李振清等)对中央军见死不救(这在国民党军中是惯例)。结果形成我军以4-5个弱的纵队牵制敌大部分兵力,主力8-9个纵队合围敌7个精锐旅的态势。国民党只剩一招是全部放弃鲁中(对老蒋在何时勇于下决心表示怀疑?但估算要等到邱清泉被完全合围以后),将1、3兵团全部赶来增援(但因部队疲惫、道路泥泞、东西向行军无铁路可以依靠,需要大量时间才能集结起足够兵力增援),而华野山东、苏北两部侧击和尾追牵制,估计10天内难以以主力投入鲁西南主战场。我军能不能在敌鲁中主力到达前消灭邱清泉?由于中野攻击初期敌仗势反攻会大量消耗实力,该部陪华野外线跑了半个月体力不强、也有大量非战斗减员(这种减员因多被收容属暂时减员),邱清泉与友军不和、与桂系更不和;而我军则有大量新锐后援可以参战,背靠根据地足以应付粮弹及人员消耗,胜算颇大。

      我本人倾向第一方案,因为单单罗广文被围,老蒋不会为他全部放弃鲁中,这就给了消灭该敌的时间;等到陈赓及中野后续部队参战围攻刘汝明,由于我阻击部队实力大增,敌即使以主力增援也难以迅速解围。至于留下11、25、64师在鲁中,主力西进的方案显然不可行,因为这等于是放弃鲁中绝大部分地区,并以作战损失上万、非战斗减员严重且疲惫不堪的该部独自留守,这等于是再送给粟裕一次大好机会(华野增加13纵参战),这次又有谁来救他们?

      共产党方面7-8月序列

      晋冀鲁豫野战军——11个纵队34个旅

      1纵(1、2、19、20旅)

      2纵(4、5、6旅)

      3纵(7、8、9旅)

      4纵(10、11、12、13旅)

      6纵(16、17、18旅)

      8纵(22、23、24旅)(8月1日以冀鲁豫、太岳2个地方旅及军分区基干团组成)

      9纵(25、26、27旅)(8月15日以太行2个地方旅及军分区基干团组成)

      10纵(28、29、30旅)(9月1日以冀南部队组成)

      11纵(31、32、33旅)(8月1日以冀鲁豫3个地方旅组成)

      12纵(34、35、独立旅)(8月1日以原中原军区部队组成)

      38军(17、55师)

      另有豫皖苏独立旅可加入野战

      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36个师(旅)

      1纵(1、2、3、独立师)

      2纵(4、5、6师)

      3纵(7、8、9师)

      4纵(10、11、12师)

      6纵(16、17、18师)

      7纵(19、20、21师)

      8纵(22、23、24师)

      9纵(25、26、27师)

      10纵(28、29师)

      11纵(31、32旅)

      12纵(34、35、36旅)

      13纵(37、38、39师)(8月17日以胶东3个地方师组成)

      特纵

      广纵(4个团)

      另有渤海新11师可加入野战

      国民党方面7-8月序列

      徐州集团

      第一兵团(5、11、25、64、75、85师17个旅)

      第二兵团(70、72、84师6个旅)[其中70师7月被歼灭、72师在重建中]

      第三兵团(7、9、28、44、48、51、57、65、83师23个旅)

      第一绥靖区(4、21、暂25师8个旅)

      第二绥靖区(8、12、45、54、73师14个旅)[其中73师在重建中]

      第三绥靖区(59、77师4个旅)[59师7月损失1个旅]

      第六绥靖区(58、暂24师6个旅)

      第八绥靖区(46师3个旅)[重建中]

      直辖20、63、暂23师7个旅

      郑州集团

      整26军(3、32、40、41、66师13个旅)[其中32、66师7月被歼]

      第四绥靖区(55、68师6个旅)[其中55师7月被歼]

      直辖47师2个旅

      援军及就近部队

      10、52、79、206师8个旅

      ——————————————————————————————————

      上文的观点和我类似,就是要决战前置,我主张提前到华野分兵前,而不是分兵后。可惜刘邓这次南下,部队数量虽多,实际战力可能尚不及定陶战役、龙凤大战时期,居然会在羊山集挫了锐气。用卫长官的话讲,宋瑞柯在羊山血战十五天,赢得了时间。此后闪击徐州,截断津浦,震撼南线全局的机会就化为乌有了。

      得失利弊从来是相伴的

      挺进中原战役地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大决战的序幕:济南战役(二) -- 有补充

      下面的文字引自聂凤智将军的回忆录《战场——将军的摇篮》,让我们看看亲历者是如何叙述这个困难的时刻:

      攻取内城作战,全线受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各级指挥员都在紧张地思考着:怎么办?有的同志主张,先让部队后撤,待休整、补充以后,重新发起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兵团指挥机关开始考虑后撤的部署,并两次电话通知,让我准备将部队撤下去。我说,打到这个地步了,往哪里撤?!不一会儿,许司令员亲自打电话来,问我的意见。我说,再考虑一下吧。他说,你们快研究,有什么方案马上报来。

      我纵指挥所已经前移到茂岭山上,正好占用敌人的一座大地堡。我放下电话,就在地堡里开了个纵队领导干部碰头会。可是,急切之间,又很难拿出个统一的意见来。我只觉得地堡里又燥热,又憋气。于是顺着窄窄的过道,踏上山顶,果然清凉多了。

      西侧山崖边,影影绰绰站了一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纵队作战科长刘岩。

      我们互相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出声。刘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在原地兜着圈,几口就吸掉一支烟。

      清冷的月光,洒向泉城内外。一场血战之后,整个战场寂静无声。这突如其来的、长时间的沉寂,真叫人揪心、难捱!

      夜深了,离天亮没有几个小时。时间宝贵,战机更宝贵。我各路部队密集聚拢在内城城下。天亮以后,不仅要受到城头守敌强大火力的集中杀伤,而且徐州之敌将派出飞机狂轰滥炸,后果不堪设想。如若后撤,外城、城关及外围阵地,只能弃之于敌;守敌士气倍增,我攻击锐气顿挫;王耀武很有可能乘机发起反冲击,追着我们后尾打,叫我们撤也撤不安生;更重要的是,中央军委和华野多次电示:“济南是否攻克决定于时间”。毛主席还亲自来电指出:若战役时间拖长,援敌难以阻住,“我攻济必功败垂成”。

      “怪啦!我们不打,敌人也不打。”刘岩悄悄地咕噜着。

      看我没有任何反应,刘岩又好象自言自语地说:“再组织千把人,有可能突进去!”

      我说:“打得不顺手,3000人也不行;打得顺手了,300人就能拿下来!”

      我们核计了一下:全纵还有比较完整的5个团,指战员们求战情绪始终高昂,正在逐条总结受挫的教训,重新研究打法。再突一次,不应该有什么问题。敌人几道防线都丢光了,仅剩下一道内城,守城官兵覆灭在即,其内心的恐惧和慌乱,不言自明。只要我们以勇猛的一部登上城头,站住脚根,在内城上撕开一道大口子,敌人赖以支撑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将彻底崩溃。

      主意拿定。我回到指挥所里,抓过电话,向兵团建议再攻一次。

      兵团首长连声说:“就这样,你们继续朝里打!”

      我说:“西线不能撤!”

      “好!我们商量一下,东、西两面一齐打。”

      我们把兵团首长的决心,迅速传达到各部队。命令各部抓紧做好攻城准备,将炮弹、炸药集中使用到主要攻击方向;炮火、爆破、突击的协同要更加紧密;各级机关要抽调人员充实到突击分队去;要进一步加强第一线的宣传鼓动工作。同时,在最主要的突击方向上,要舍得把最硬的刀尖子连队拿上去。我随即把电话直接要到73团指挥所,找到团长张慕韩,询问他们的情况。他们表示,一切都准备好了,坚决把山东人民赠送的红旗,插到济南城头上!我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他们提出再要20发炮弹。

      我说:“给你们50发。马上送到!”

      凌晨1时30分,全线众炮齐轰,撕破静谧的夜空。内城四周,杀声震天。我73团严密封锁住城墙上、中、下三层火力发射点,3营7连越过护城河,贴紧城墙,把几百斤重的云梯高高竖起。英雄战士们在敌人的密集火网下,不怕伤亡,前仆后继,顺云梯攀援而上,跃登城头,勇猛地堵住首批扑过来的敌人。2时25分,相继突上去两个排。“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红旗,插上了高高的气象台。

      这个消息传到纵队指挥所,大家都很振奋。刚才弥漫着的压抑情绪,一扫而空。参谋人员拿起电话,要向兵团报捷,被我一把卡住了话筒。

      我说:“稳住点。万一又被敌人反下来,岂不成了谎报军情?”

      时隔不久,73团有两个营攻入内城。参谋人员赶紧向兵团报告,却被许司令员“尅”了一顿,意思是嫌我们报告晚了。

      我告诉他们,这不算批评。实际上,许、谭首长是高兴的。

      拂晓前,13纵109团在西南角也突破成功。

      (《战场——将军的摇篮》114——117页)

      73团3营7连(战后被授予“济南英雄连”)3次突击受挫,伤亡很大,全连仅剩30多人。团长张慕韩的意思是换下7连,让2营5连上,5连早就按奈不住,请战多少回了。3营长王玉芝急得抓耳挠腮,问7连长萧锡谦:还有没有能力突破?不行就让5连上!萧连长说:我们还有力量,请营长放心,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我们也要突上去!3营教导员郭奎武也不同意换下7连。3营向团里汇报后,团长张慕韩同意,团政治处主任王济生马上赶赴7连作动员(当时团里没有政委)。

      听说不换突击队,7连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在团政治处王济生主任的主持下,全连发扬民主,寻找失利原因。经过讨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炮火的延伸和步兵的突击结合不好,即从炮火的延伸到步兵开始突击,有一个延时,此间给敌人城上火力的复活留下了一个时间。因此,7连提出“紧贴炮火上!”宁可被自己的炮火杀伤,也不给敌人留下空子。

      随后,连长萧锡谦和指导员彭超将全连能战人员集中,调整组织,合并建制,重组梯子组、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和运输组。

      24日凌晨1时30分,7连的第4次攻击开始。第一排炮弹刚刚落上城头,连长萧锡谦就亲率梯子组和突击组冲过护城河,贴上了城墙根。

      两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炮火即将延伸。不等连长开口,几丈高的梯子就竖上城头。

      “李永江,上!”萧连长一声命令,2班长李永江(战后被授予“济南英雄”)跃上梯子,2班战士于洪铎(战后被授予“济南英雄”)紧随其后。尽管梯子已经被梯子组顶高,李永江上到顶仍离炸开的突破口还有半人高,伸手也够不到突破口的边缘。李永江低头一声喊:“于洪铎!”于洪铎心有灵犀,上前把肩膀送到李永江脚下,李永江一踩,于洪铎一顶,李永江就上了突破口。如此,于洪铎也紧随其后,第二个登上突破口。

      李永江跃上城头时,敌人正向突破口扑来,李永江先甩出两颗手榴弹,又用冲锋枪猛扫一梭子,还回身将企图炸毁云梯的一个敌人踢到城下,再一纵身跳进敌人工事,占据射击掩体,掩护后续部队上城。于洪铎上城后,与李永江合作杀溃突破口的敌人,向气象台冲击。萧锡谦连长紧随突击组登城,指挥部队攻占气象台。

      7连指导员彭超大腿中弹,仍率其余各组登上城头。3营长王玉芝也率一挺重机枪,同时上城。守敌不甘心失败,敌73师师长曹振铎严令第15旅夺回城头阵地,旅长王敬箴亲自督阵,指挥旅通信营“敢死队”以及成团的重兵向我第73团突破口发动一次又一次反扑。7连指战员坚守突破口,与敌“敢死队”反复肉搏厮杀,使敌始终未能靠近突破口一步。激战中,3营代理教导员、团组织股股长宋玉明(3营教导员郭奎武负伤)随8连和9连登城,团长张慕韩和团政治处主任王济生带领团指登城,2营也在营长崔玉法的率领下登城,我军士气更盛,迅速迎着反扑之敌向两侧发展进攻。敌“敢死队”在敌73师师长曹振铎和15旅旅长王敬箴督战之下几近疯狂,几乎是用身体顶着子弹向斜坡上仰攻,城头战况极其惨烈,枪炮声、兵器撞击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很多指战员几次受伤仍浴血拼杀。9连2班长王其鹏(战后被授予“济南英雄”)在手榴弹打光后,用地堡里的一把菜刀砸向敌兵,乘敌愣神,猛扑上去,卡住敌兵,缴获一支冲锋枪,又是一阵猛扫,击退敌人并俘敌三名。

      73团在突破口鏖战3个小时,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多次凶猛攻击,牢牢控制了突破口。团长张慕韩见城上我军兵力大增,即令3营组织下城向纵深发展。3营长王玉芝和代教导员宋玉明也在设法下城,但负责下城绳布的战士中途牺牲,绳布丢失,十多米的城墙只有斜坡可以下城,但斜坡上敌人的“敢死队”还在不要命的往上冲。8连长说:“不能等了,我们先下,就是跳也要跳下城!”8连9班长连云海找到一处城下有挨着城墙的房子处,首先跳了下去,9连2班长王其鹏也跳了下去。黎明4时50分,各连开始下城,直插敌人纵深。

      城上负伤的7连指导员彭超命令战士宋炳科把红旗插上气象台,山东人民赠送给7连的绣有“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大字红旗飘扬在气象台上空。

      73团特务连奉命在本团突破口以西60-70米处将城墙炸开一个巨大缺口, 75团(附指挥合并建制后的74团,仅为一个营)、76团一部以及渤海纵队一部陆续由此源源投入纵深作战。

      13纵37师109团3营也于24日凌晨1时30分实施第2次突击。8连6班副班长周元志连续送炸药包11次,8连共送炸药包70多包,终于将城墙炸开一个两米宽的口子,7连登上突破口,此时正值凌晨1时50分。后续部队立即巩固和扩大突破口,并投入纵深作战。突破口的争夺异常激烈,我3营副营长张本信、1连连长周炳和牺牲,109团副参谋长梁凤岗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经过4个小时的拼搏,除了3连、9连一部杀入城内,我军大部伤亡,突破口被敌重新封闭。

      37师师长高锐向13纵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报告了这一情况。周志坚认为形势十分严峻,天已大亮,又不能再等天黑发起攻击,白天攻击更为困难。基于这一态势,周志坚命令37师继续攻击,自己立即来到距敌前沿20多米的110团3营9连阵地,亲自组织白天登城战斗。3营长刘坤指挥9连爆破并架云梯登城,9连长秦嗣照和指导员张富善指挥全连登上坤顺门城头,与敌展开英勇搏斗。由于云梯被敌火力封锁,后续部队登城受阻。9连与敌搏斗反复争夺1个多小时,连长和指导员相继在突破口英勇牺牲,班、排长挺身而出代理指挥战斗。最后突破口上只剩1排长许宝石、1班长李来祥和解放战士白振威3人,他们用缴获的两箱手榴弹击退敌人数次反扑,坚守在突破口上。这时3营长刘坤重新组织火力,掩护7连、8连登城。

      我攻入城内的109团3连、9连在3连长吕洪团和9连指导员刘健的指挥下,临危不惧,相互配合,孤军奋战,向东冲杀。当得知我军突破口被敌封闭,后续部队上不来的情况下,毅然决定:9连指导员刘健率9连坚守既得阵地,阻击敌人反扑;3连长吕洪团率3连往回打,接应我军城外主力重新夺回突破口。3连杀回坤顺门门内,占领一座楼房,用机枪火力压制城上守敌。敌人正与我110团3营争夺突破口,遭此一击,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在突入城内的109团3连、9连的配合下,110团3营夺回并巩固了突破口。

      24日上午,我军东西集团各部源源进入内城,展开最后围歼守敌的纵深战斗。

      此时我13纵37师指挥所遭敌机轰炸,政委徐海珊和一参谋牺牲,师长高锐负伤。(有说是23日白天——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482页。笔者认为徐海珊的牺牲是和高锐负伤同时,高锐23日还在指挥攻打内城,只有24日之可能)

      王耀武见败局已定,遂于9月24日上午1l时放弃指挥,化装逃出济南,潜逃至寿光县境时,被我当地军民查获。

      城内守敌渐呈无组织抵抗的混乱状态,73团2营下城后,直插敌人侧后,占领警察局,歼敌一个汽车营,缴获汽车百辆。2营之所以进展神速,是因为该营战前集中演练的就是巷战。12时许,4连攻进旧省政府,缴大炮17门,尔后育捣敌新省政府。3营7连从突破口向西攻击前进,转而插向两北角,打遍半个内城,所向披靡。下午17时许,73团7连首先攻进新省府。9纵各部战斗发展顺利,并与3纵、13纵一部会合。此时守敌已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一部在分散突围中被歼,大部在我凌厉攻势面前放下武器。在大明湖畔,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党政要员欲逃无路,只好束手就擒。

      24日18时许,济南内城战斗基本结束。

      据守外围孤立据点之敌亦先后被解决,其中千佛山之敌15旅一个营,于26日被78团及9纵侦察营缴械。

      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全歼敌第2绥靖区司令部及其所属2师、73师等部10个旅,保安部队4个旅,共歼灭84000人,其中毙、伤22423人,俘王耀武等将级军官23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并策动吴化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我军共伤亡26991人,其中9纵伤亡9806人(阵亡 1365人),13纵伤亡5907人,10纵伤亡4631人。

      济南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筹划战略决战的起点。周恩来副主席指出:“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为解决国民党重兵集团创造了成功的经验。(《第27集团军军史》1999年版205页)

      战役后

      济南战役后,山东敌军受到极大震慑,临沂、烟台、菏泽等地之敌军弃城逃跑,山东除青岛和路南边缘少数据点外,均获解放。

      济南解放,证明我军的强大攻坚能力,任何一个国民党军占领的城市都无法逃脱我军的攻击了。粟裕将军说:“淮海战役后期,杜聿明手中虽有3个兵团,但不敢坚守设有坚固工事的徐州,他们害怕成为第二个济南,是一个重要原因。济南战役结束了,这仅仅是一个序幕,更大的胜利正等待我们去争取。(《粟裕战争回忆录》596页)

      济南战役胜利的消息震动全国, 9月24日济南解放当天,中央军委复电华野,批准授予9纵25帅73团以“济南第一团”称号;同时授予13纵37师109团以“济南第二团”称号。

      战役结束后,9纵73团打得仅剩3个连,74团连续合并建制5次,最后全团编成3个连,仍顽强攻入外城,109团也是“建制破坏甚大”,可见战斗之惨烈。

      谭震林1948年10月9日给毛泽东、军委和华东局关于济南战役情况的报告中反映了两件事,可见战斗的激烈残酷:“109团百余伤员不愿失掉时机,阻塞突破口坚决不下火线,让后续部队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而牺牲。73团首先突入城内,两个连大部阵亡。一个负伤班长被俘,在审问时坚强不屈与敌对抗。敌问:‘你来做什么?’答:‘毛主席命令我来打济南。’问:‘你有把握么?’答:‘完全有把握有信心。’问:‘你已被俘怎么办?’答:‘我们的人多得很。’此人已被敌枪毙,这是战后缴获的口供大意如此。”

      军委首长看后深受感动,周恩来副主席10月14日以军委名义指示谭震林:“此次报告中所提的一些自我牺牲以求人民解放的英勇感人的战绩,应告新华社记者及政治部人员,将它写成通信或文章,说明人民军队的力量及其因军队民主所造成的高度觉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举国无敌的。”

      毛泽东对攻济部队非常关心,9月28日电示:“曲阜会议拟宜推迟数日举行,以便攻济兵团各纵、师能在会议以前稍加整理。伤亡最大之9纵、13纵等部宜迅速给予补充,在可能条件下如能抽调若干地方建制部队补入该两纵,特别是73团和109团是有必要的”。中央军委对部队的关心如此体贴入微,在解放战争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10月5日华野前委又在曲阜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还是那位郭化若将军,又给聂凤智将军端上一杯水,真心实意地说:“老聂的确高见!”——对聂凤智的指挥和9纵的战斗力作了充分的肯定。

      50年代济南进行城市改造,拆除了旧城墙,唯独保留了当年73团战斗过的内城东南角,并在气象台旧址上建起一座高台,陈毅元帅亲笔题名“解放阁”,以纪念济南战役中的英雄。

      20多年后,第二个登城的济南英雄于洪铎登上“解放阁”,望着那高耸的城墙,连自己都不相信当年居然能全副武装登梯跃上城头。第一个登城的济南英雄李永江,在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2次战役的柳潭里东山战斗中牺牲,时任27军235团8连副连长。另一位济南英雄王其鹏,在1951年9月抗美援朝金化战斗中牺牲,时任27军235团参谋。战地重游,回首当年,忆及战友,物在人亡,老人嗟叹不已。(于洪铎于1972年在济南因病逝世。)

      当年13纵109团副参谋长梁凤岗,后来曾任27军80师坦克团团长, 81师参谋长, 80师参谋长,在27军离休,可是27军没有人知道他打济南的事。当年109团团长田世兴和他一起上去看地形,田团长被打伤眼睛,退出战场,他带了部队打上去。这人能打,也在老13团(胶东军区第13团,73团前身)呆过,熟悉9纵和老13团的老作风。指挥109团攻击济南内城时,他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突破内城比9纵73团还早,可是没有巩固,又叫敌人反了出来。73团是凌晨突破,4点巩固并攻下城内。109团是第二天早上7点再次突破。所以73团是“济南第一团”,109团是“济南第二团”。按理梁副参谋长应该是第一任“济南第二团”的团长,可是他一直不声不响。直到31军(原13纵)来人采访他当年打济南的事,27军军史馆的主任陪着去,才知道这些事。人家问他为何不早说,他说,有什么好说的,仗是战士们打的,我不就指挥指挥嘛。

      1984年4月1日晚7时,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携粟裕的骨灰抵达济南,夫人是按将军的遗愿将骨灰撒向将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入住济南军区第5招待所,正对英雄山烈士纪念碑。当夜,久旱的济南首降春雨,淅淅沥沥,一夜未停直到次日白天,夫人有感赋诗:“人间失将星,战友同声一哭。 苍天迎忠骨,白雪时雨齐飞。”夫人携骨灰离开济南正逢清明,夫人日记:“今天是清明节。济南阴霭沉沉。我们住在军区五所六楼,我住的房间面对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济南周围的一些山,虽然还算不上郁郁葱葱,但也已非刚解放时光秃秃的景象了。汽车曾走过了一段街道,完全是新区,如果你能见到,定然会欣然的。”(《慰英灵——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江苏新闻出版局2002年版166页)

      1985年,卸任南京军区司令员3年之久的聂凤智将军来到济南,在瞻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时惊奇的发现,这里竟然没有一个济南战役中牺牲的9纵烈士陵墓。老人被震惊了,他没有想到济南解放37年,为此献出生命的英雄在济南竟然没有一席之地,没有一名一姓。老人立即报告有关部门,经27军(即当年的华野9纵)和省市民政部门的努力,由当时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直接负责,在当时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的全力支持下,才从济南城东的历城县孙村镇找到46位9纵当年牺牲的烈士遗骸,并将烈士遗骸迁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而9纵济南战役伤亡近万人,其中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65人。46,连1365的零头都不到,还有1319位9纵的烈士,他们的忠骨在何处?还有3纵、10纵、13纵、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这难道就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通宝推:燕人,empire2007,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淮海战役是如何夹生的? -- 补充帖

      济南倘若实现了主席的意图,既攻克了济南,又消灭了一部援敌,比如把黄伯涛兵团先打掉了,淮海战役时机更成熟。即便如此,粟建议发起淮海,主席还是没觉得夹生。

      淮海夹生是在中野攻占宿县后,因为中野没能牵制住本战区的蒋军主力,使其不能投入徐蚌。放跑了郑州的孙元良兵团(41、47、99军),引来了黄维兵团(10、14、18、85)。打黄维占用华野五个纵队和特纵大部,不能用于消灭李延年刘汝明。所以淮海夹生了

    • 见前补充 4997493
      • 家园 济南战役伤亡2.6万,牺牲的不多。 -- 有补充

        当时国民党推广伏地堡,射击口低矮,专打进攻方的下半身,很多人都残废了。

        我家是大连瓦房店附近,姥爷当年去抬过解放军伤员,干河套里躺满了,很多人的生殖器都被打掉打坏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济南战役纪念馆的伤亡数字接近3万人。 -- 补充帖

        这个是济南战役纪念馆的伤亡数字接近3万人。

        点看全图

        能澄清几个误传

        1. 济南战役的子弹消耗是320万发,误传是32万发。

        2. 东线聂凤智助攻变主功是付出代价的,在城外争夺战中,原李天霞的下属整编83师的19旅和重建的74师57旅对拼,聂凤智被拼掉4个主力团,1个团换一个团。伤亡1万多人,占总伤亡的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