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1979年中印GDP比较有如下结果 -- wolfgan

共:💬367 🌺1416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利用外资有几个条件,你们这个规模能有多大?如果毛周都支持

                谁阻挡了引进呢?呵呵呵。

                我觉得总是自作多情了吧!

                条件一,应该是中国自身实力提高,两弹一星的中间时期,1967年左右吧。

                条件二,应该是中国对外输出导致自己在世界有一席之地。单纯的西方对中国输出,需要看一看中国的能力吧。

                条件三,也是比较主要的,应该是当时西方确实有危机,有多余的资金输出到中国才有机会吧?西方资金当时恰恰需要出口。

                日常时期,克服巴统输入技术,这事能做到多大?西方可以主动比较充分输入?

                这似乎不太可能吧?

          • 家园 其实朝鲜维尼纶也是不错的,一直也比咱们强和大,但是经济失误

            也和维尼纶厂调节有关,上了美国鬼子的当了。

            咱们当时引进朝鲜技术其实也可以,搞维尼纶(的确良)暂时代替棉花也是个思路。

            • 家园 朝鲜有什么技术啊!

              不要被误导。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去援建潜艇工厂,就提到朝鲜工业能力不行。

              • 家园 朝鲜别的不行,维尼纶很强的

                中国60年代从日本引进维尼纶技术,试图复制十个厂,技术长期搞不定,花了十多年,期间没少请朝鲜人帮忙。

              • 家园 比你是否知道7、8十年代朝鲜人生活要比天朝好得多?

                中国援助了朝鲜某些技术就能说明朝鲜技术一无可取么?

                你是理科生吗?

                你知道朝鲜10万吨维尼纶厂吗?

                鲜新兴工业城市咸兴,是咸镜南道的首府,在朝鲜享有“工都”美称。朝鲜维尼纶生产基地“二·八维尼纶联合企业”,就在这个城市里。联合企业的前身是“二·八维尼纶厂”,一九六○年开始兴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建厂任务。由于建厂的主力是朝鲜人民军,遂被命名为“二·八维尼纶厂”。

                “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成为了纺织原料工业的建设方针,人造纤维工业得到大力发展。1960年7月纺织部决定,自主研制全套生产设备,建设一批人造纤维工厂。邓小平就此批示:“我看是值得的,还有合成纤维也必须考虑。”同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纺织部提出的“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纺织原料工业建设方针,并要求“积极发展人造纤维”。纺织部随即组织了对全国可制造木浆的林业和农业资源的调研;同时,组织骨干纺织机械厂的科研人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设备,研制粘胶纤维成套生产设备。1964年3月,按中

                央要求,纺织部、一机部、林业部和化工部组建了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推进人造纤维工业建设。

                引进维纶技术设备。1961年,纺织部形成了创建煤基维纶工业的设想。1962年12月中央批准,从日本引进1万吨维纶和聚乙烯醇成套技术设备,化工部和纺织部分别负责建设生产聚乙烯醇的北京有机化工厂和生产纤维的北京维尼纶厂。这是新中国首次从未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成套技术设备。北京维尼纶厂于1965年9月建成投产。邓小平参观该厂得知1万吨维纶可以顶替20万担棉花时表示,要多建几个这样的工厂。

                采用自主研制的生产设备建设九个维纶工厂。1971年,国家决定以维纶为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工业,在福建、江西和安徽等省建设8个万吨级、在石家庄建设1个5000吨级的9个维纶工厂,当年即开始建设。江西维尼纶厂于1974年投产,福建维尼纶厂和石家庄维尼纶厂于1975年投产;三厂均生产正常、产品质量稳定,说明当时的国产维纶成套生产设备基本过关。

                自主创建第一个大型国有石油化纤生产基地-“2348工程”。这项工程是在湘北山区,建设一家集原油炼化、化纤制造和织物织造为一体的三线工厂,以保证解放军“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65式新军服的布料供应。工程1965年开始筹划,1969年4月动工,1971年5月建成投产。1969年9月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348工程指挥部”成立。该工程可每年炼制250万吨原油,制取15万吨的20多种化工原料,生产涤纶5000吨、锦纶5000吨、腈纶1万吨,织造军服布料4000万米,可供全军每人制作两套军服。

                该工程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毛主席和党中央批准“四大化纤”的引进,提供了实践论证和科学决策的基础。

                毛主席有个独特的搞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是让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去搞社会调查。这让他很快就知道了人民群众是多么喜爱“的确良”服装。1971年7、8月间的南巡途中,有位工作人员反映,周末排了半天队,才买到条“的确良”裤子。毛主席问周总理,怎么不多生产些?周总理说,我们没有技术,生产不了。毛主席问,买个厂行不行啊?周总理说,那当然行。

                毛主席引进国外化纤生产设备的动议,正契合了周总理的考虑。周总理一直谋划着如何突破纺织原料长期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穿衣需求的困局。建国后,纺织原料长期依赖棉花,但粮棉争地,棉花长期供应不足。为多产棉花,1962-1979年国务院每年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周总理都亲自主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多产棉花。即便如此,我国棉花产量也都长期保持在4000万担左右,距纺织工业的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相去甚远。1970年7、8月轻工业部成立后不久的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就明确提出:“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

                周总理亲自运筹制定了史称“四三方案”的建国后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计划。他指示,必须引进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项目。正因如此,作为“四三方案”中的核心项目,“四大化纤”工程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国化纤工业的整体水平,初步解决了人民的穿衣问题。

                组织领导。1949-1972年国家对纺织工业总投资73.25亿元,主要用于了建设棉纺工业。而“四大化纤”的70亿元总投资,则主要是用在石油化工装置上。

                1973年2月 ,轻工业部成立了有“小纺织部”之称的成套设备进口办公室,负责“四大化纤”工程的对外谈判、计划、基建和生产准备等工作,焦善民副部长兼任主任。焦副部长1958-1964年曾任甘肃省委书记处主管工业的书记,期间,对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开创者-时任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的林华同志比较熟悉。林华1961年提出,要引进技术设备,尽快将煤粮化工转型为石油化工;1962年周总理听取了林华的汇报,批准引进了12套石油化工化纤装置;年产能8000吨的腈纶装置就是其中的一套;由此,兰化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焦副部长1974年初调林华任进口办副主任、1975年接任主任,主抓“四大化纤”建设。林华还带来了10位兰化的技术人员,为以石化装置为主体的“四大化纤”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亦称“金山工程”,1974年初开工建设。到1975年上半年,6个生产工厂的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所有技术设备都处于安装或试车状态;配套的万吨级码头、黄浦江大桥、43公里铁路专用线、25公里输油管线等公用设施都已基本建成,生活区正处于建设高峰。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金山工程。1975年6月,第二次视察并给予高度肯定后,他要求国务院做好两件事:一要介绍金山经验,二要搞清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国务院1975年8月在金山工地召开现场会,谷牧副总理主持会议并要求全国所有基建工程都要学习金山经验。金山会议,极大地推动了“四大化纤”的建设进展。1977年7月金山工程打通了乙烯、丙烯和聚酯的全部生产流程,生产出了合格产品;试运行一年后,1978年12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投产。

                点看全图

                • 家园 你不能这样比啊,朝鲜才二千万人口,一个省大小面积。

                  那个时候,我们上海就不比朝鲜生活和工业水平差,金日成还念叨要达到喝肉汤吃大米饭的远景呢。拿整体水平来说,严格来说我们那个与印度也是半斤八两。

                  • 家园 这就是被洗脑的典型吧,你说的是金正日

                    是被美国晃点之后的金正日接班时期了。

                    米饭肉汤,朝鲜七十年代就实现了。

                    上海当时和朝鲜生活比差一点。工业只能说各有千秋。

                    按人口说,东德比上海除了导弹都要牛很多。

                    你的思路和说法都不成立。

                    这么说事,根本不行。

                    就是生活,上海也比不了阿尔巴尼亚这种弹丸小国。

                    因为,中国支持阿尔巴尼亚不可能让阿尔巴尼亚接近我国的生活,这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尽量接近欧洲整体下的平均水平。

                    这才叫援助。

                    未必被援助的地区都比援助的地区差,因为援助一定是出于复杂的利益考虑。

                    这才是常识,看来你根本不懂,还受到了西方或者某些势力的造假宣传影响了,这是被洗脑的典型症状。

                    即便是八十年的,朝鲜也是准发达国家,虽然是苏联扶持的成果,但是这个世界就这样。

                    1984年朝鲜由于化肥的充分使用达到了粮食产量历史高点1000万吨。这对于2000万朝鲜人绰绰有余。

                    之后虽然不是高点,但是八百万没有问题。

                    苏联解体后,美国忽悠了两个千万轻水堆(获一个两千万轻水堆),苏联承诺的改扩建维尼纶厂也失信了。

                    导致了朝鲜周转在制裁下一下子崩溃了,所以才这样艰难的。当然了,对苏东贸易也是出现了问题。

                    如果朝鲜暂时不建设这个维尼纶新厂,及时转向煤化工,就不会有失去石油产生巨大困难的苦难行军时期,也不会有饿死人。

                    失去国际市场,大不了不买国外奢侈品。自给自足也能坚持一段时间。

                    你的明显错误是以为朝鲜一直困难,这是一个很可笑的历史谎言,任何坚持这个观点的人,都应该感到难看。拿假象当事实,当然不好看!!

          • 家园 这个是常见的误解

            不是说引进设备就叫开放,而是把经济制度改为市场经济才叫改革,允许外商来投资才算开放。

            70年代,怎么可能改到市场经济,又怎会允许外商来剥削中国工人?

            • 家园 所以严格来说80年代是试水

              90年代才动真章。

              • 家园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是也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甚至不叫市场经济,叫商品经济。

                我认为,土共能把这事做成,关键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还在,试错试出来的。

                • 家园 那时候挺能创造的

                  不叫失业叫下岗。

                  不叫补偿叫买断。

                  记得中考有一道题:中国特色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也是不容易啊。

                  那个年代还是没有形成阶级固化,敢闯敢干。

                  • 家园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制度的转换一定会有人受损,有人受益,但总算闯过来了,没像苏联那样翻车,不容易的。。。

        • 家园 你说的是引进

          你说的是技术引进,新中国技术引进是一贯的。工业化奠基的156工程就是引进的,四三方案也是引进的,技术引进一直就在做啊。

          七十年代四三方案时主席和总理给对外引进工作定下了6条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集中力量,切切实实地解决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不能什么都进口,不能撒胡椒面,把力量分散使用了,到头来,什么重大问题也没解决

          第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有重点地引进一批新技术,可以争取时间,使我国的生产技术,由现在的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提高到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第三、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这些进口设备投产后所增加的工矿产品中,拿出一部分来扩大出口,是能够做到外汇收支平衡的。

          第四、新旧结合,节约外汇。……进口设备,要以引进新技术为主,但在有利条件下,也可以买些半新不旧的,只要国内急需,价格相宜,也可以派人认真考察后购买。

          第五、当前与长远兼顾。……从长远看,进口设备,增加国内生产,比进口成品合算。

          第六、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沿海工业基础好,可以使进口设备尽快投产,尽快仿制;……沿海工业发展得快一些,从长远看,对促进内地建设是有利的。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八十年代的引进,这几条原则,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说起发电机组,最早引进国外先进机组的是陡河电厂,陡河电厂的一二号机组是日本的,但三四号机组就改成了国产的,虽然当时国产的三四号机组比日本机组的技术差距还比较大,但国产的电机行业始终没有被赶出市场,而是一边引进一边学习一边自主研制新的国产机组参与市场竞争。

          不要老是搅浑水,没有人反对引进,我们反对的是一昧引进而弄死国内产业链的做法。

          一昧引进而弄死国内产业链的事,1978年之前没有发生过。

          通宝推:死扛着,acton,落木千山,青青的蓝,
          • 家园 1972年才是改革开放元年。 -- 有补充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却值得商榷。

              目前,社会上存在两种观点:

              一个是官方的定义,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另一个不同的观点。著名前外交官唐闻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始于一九七八年,但中国开放源头应从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算起。

            1949年至1972年之间,中国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状态,客观原因是美国刻意封锁新中国造成的,并不是我们不开放。1969年底,中国同全球5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l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包括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截止1978年底,新中国同世界120个国家完成了建交。就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在毛主席时代就启动了对外开放,并不是1978年才搞对外开放。说他老人家一直在搞“改革开放”完全符合哲学逻辑,只不过当时不叫“改革开放”,而是叫干革命或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已。就像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叫方术,不叫科技,不能因为古代没有这个名词或称呼,就借此否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技术。

              同样道理,不能因为毛主席时代没有喊“改革开放”口号,我们就说毛主席时代没有对外开放,这是毫无逻辑根据的。所以说,官方宣传的改革开放时间节点是1978年,这个表述存在逻辑缺陷,语言存在陷阱,很容易就让人对1978年之前的历史,产生错误的联想。这种表述,于轻描淡写之间,就掩盖了毛主席时代的建设成绩和外交成就。

              如果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1978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始于1978年,这个表述或断言就完全正确,没有逻辑缺失。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同咱们老百姓盖房子一样,本质上都是在搞建设。改革开放的起点时间,不从1972年算起而是从1978年计算,就好比计算盖房子的时间,不从打地基那天算起,而是从新居入伙算起一样搞笑。

              无论是从理论方面分析,还是从实践方面论证,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都应该从1972年开始计算才合理科学。因为这一年,新中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工作中,均取得重大历史突破,不仅改变了中国发展走向,也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应该从1972年算起,1972年才是改革开放元年,这才是更科学、更严谨、更精确的表述,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者:寒牛出栏

            序: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整理】https://zhuanlan.zhihu.com -- 补充帖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1441226?utm_id=0

          • 见前补充 49555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