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个人关于近现代中印边界史的笔记提纲 -- GourdWang

共:💬6 🌺84新 💬1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个人关于近现代中印边界史的笔记提纲

    (一)中印边界在哪里?边境地区包括哪些地方?

    (二)中印边境地区的地理情况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

    (四)西段与中段的早期划界尝试

    (五)锡金段与东段的早期划界尝试

    (六)英国势力在20世纪初的推进

    (七)第二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

    (八)清朝持续加强对藏的掌控力

    (九)清末的西藏局势

    (十)20世纪初英国对藏、疆政策的演变

    (十一)辛亥革命后中国在藏势力的全面消退

    (十二)英国开始向部落地区扩张

    (十三)西姆拉会议的历史背景

    (十四)西姆拉会议的筹备

    (十五)贝利的活动

    (十六)西姆拉会议(上)

    (十七)西姆拉会议(下)

    (十八)麦克马洪线

    (十九)民国初年中国方面的治边举措

    (二十)民国初年的西藏

    (二十一)此时的英俄

    (二十二)第二次康藏冲突的爆发

    (二十三)台克满的活动

    (二十四)川边地区秩序的恶化

    (二十五)中英尝试重启涉藏谈判

    (二十六)青海参与涉藏事务

    (二十七)英国对藏新方针与贝尔入藏

    (二十八)1920~1921年的四川

    (二十九)华盛顿会议后的中英交涉

    (三十)20年代前半的西藏

    (三十一)贝利任职期间的活动

    (三十二)1922~1924年的四川

    (三十三)20年代后半的西藏

    (三十四)刘成勋时期的西康与四川

    (三十五)北伐战争前的中国

    (三十六)北伐战争的进程

    (三十七)20年代的甘肃

    (三十八)中央和西藏的新接触

    (三十九)尼藏矛盾与威尔入藏

    (四十)第三次康藏冲突

    (四十一)第三次康藏冲突的后续影响

    (四十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圆寂

    (四十三)过渡体制的建立及与内地的交流

    (四十四)九世班禅筹备返藏

    (四十五)英印政府再次明确政策

    (四十六)英国人双管齐下应对班禅问题

    (四十七)红军在西康、川西北

    (四十八)红军在陕甘宁青

    (四十九)杨增新、金树仁时期的新疆

    (五十)盛世才在混战中崛起

    (五十一)内战中的俄属中亚

    (五十二)巴斯马奇运动

    (五十三)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的传播

    (五十四)1933年南疆大乱

    (五十五)新疆的经济发展

    (五十六)1937年南疆叛乱

    (五十七)辛亥至抗战的南疆边界

    (五十八)班禅的最后行程

    (五十九)古德第一次入藏

    (六十)抗战前西藏的对外交往

    (六十一)华金栋事件的背景

    (六十二)伪书计

    (六十三)莱特福特特遣队

    (六十四)达赖转世灵童的寻访

    (六十五)吴忠信入藏,小活佛坐床

    (六十六)抗战中的西藏精英

    (六十七)甘孜事件

    (六十八)西康建省始末

    (六十九)中央系接管四川

    (七十)达扎活佛的崛起

    (七十一)卡罗的“畿”与“甸”

    (七十二)驻藏办事处成立后的对藏工作

    (七十三)盛世才的“小清洗”

    (七十四)盛世才与共产党决裂

    (七十五)中美英涉藏外交的部分背景

    (七十六)中美英涉藏外交

    (七十七)沈宗濂到任前的涉藏事务

    (七十八)沈宗濂与古德的交锋

    后面已经确定要写但是还没有整理好的内容包括:

    三区革命的爆发与盛世才倒台

    民族军席卷三区

    新疆的短暂平静与全国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中的新疆

    走向和平解放的新疆

    30年代东迁的新疆哈萨克族

    热振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西藏的接触

    噶厦派出的“贸易使团”

    1949年的“驱汉事件”

    ----------------

    计划是做到1962年底撤军

    关键词(Tags): #边疆史#印度#中印战争#西藏通宝推:empire2007,胖老猫,纳米小洞儿,驿寄梅花,审度,
    • 家园 【原创】(三)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

      概念准备

      在介绍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几组常常被滥用的概念及其区别。第一组是边界、边境和边疆,英文分别对应的是boundary、border和frontier。所谓边界,指的更多的是边界线,是一条相关国家一致同意、经过合法的国际法流程确立的、不仅在地图和文件上明确规定、更要在实地立界碑表示出来的国境线。而边境,指的更多的是边界附近的区域;而边疆则更强调边境地区的动态变化。

      第二组是划界定界、勘界标界和立标树碑。其中划界定界指的是相关国家通过条约、换文等方式在地图上对各方之间边界的走向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而勘界标界是指在划定边界后,由各方的联合工作组通过航空测量、实地勘察等方式,将地图上的划界方案落实到具体地标地物上的过程;各方在完成划定、勘定之后,再通过立标树碑的方式将边界最后确定。此外,各方还会建立工作机制,开展联合巡逻和检查,定期对边界地物的变化进行测量,保证界标界碑的位置不变、形态完整。

      第三组是边界条约与协定、勘界议定书和边界管理制度条约协定。分别对应第二组概念的三个划界阶段。经过了这一系列流程,签署了相应的法律文件后,我们才能说完成了国界的划定和勘定工作,形成了一条有法律意义的国界线。

      英国在印度的扩张与大博弈(Big Game)——为英属印度划界的历史背景

      介绍了上述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形成国际法意义上的国界。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接触国际法体系实际上是19世纪才开始的。不幸的是,中国接触国际法的过程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节奏是一致的,中国在周边建立符合国际法原则的边界的过程,实际上是旧式的封建王朝不断丢失边疆,形成法定边界的过程。从某种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丧权辱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法律文件就是1842年签订的、割让香港九龙地区的中英《南京条约》。但在此以前,英国在印度的扩张就已经将化边疆为边界的问题笼罩在中国的屋檐上。

      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在时间上要早于《南京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也是封建王朝的边疆向国际法文件规定的边界转变的过程。但与《南京条约》等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一样有国际法效力)不同的是,《尼布楚条约》基本可以算是一种平等条约。

      从17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沿海设立一系列贸易站,包括马德拉斯、孟买、加尔各答等。当然,同时在印度设立贸易站的还有法国、荷兰、葡萄牙势力。到17世纪后半叶,英国政府向东印度公司授予了铸币、殖民、军事、外交等一系列大权,使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贸易机构成为了彻底的殖民机构。18世纪早期,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莫卧儿帝国留下的力量真空中不断扩张。

      点看全图

      1757年(即七年战争时期),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所支持的孟加拉王公,确立了对孟加拉地区的统治。到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比哈尔、德里、卡纳塔克、斯里兰卡等地。至1858年英国直接对英属印度行使统治权的时候,其直接控制范围又包括了阿萨姆、旁遮普、信德、古吉拉特等地,印度这个地理范畴内的剩余土邦基本也都臣服于英国,成为其附庸国、保护国。1886年,英属缅甸被纳入英属印度,成为后者的一个省。

      点看全图

      英属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明珠和财源,印度皇帝是英国国王最显赫的头衔之一。为了保护印度的安全,英国殖民机构在边境政策问题上分化成了两种代表性的立场和态度,分别是前进派和温和派。前进派认为应当尽量将印度的边境向前推进,将其他势力、尤其是俄国势力挡在印度之外、越远越好;而温和派认为在过于遥远的边疆长期经营过于昂贵,风险也太大,他们更喜欢在英属印度和俄属中亚之间建立一个或多个缓冲势力,比如说阿富汗、坎巨提、乃至中国。

      可以看出,无论哪一派得势,其核心诉求都是将俄国挡在印度之外。所以当俄国曾经试图通过私人和宗教(蒙古喇嘛)的关系对西藏施加影响时,英国人就表现得尤为紧张。而要达成拒俄于印度之外的目标,首先要确定法律意义上的、确定的边界。对于当时亚洲的前现代国家而言,这种边界是它们很少接触的一种概念。尤其要注意到,中印边境地区要么干脆是无人区、要么居住着基本未受过国家统治、编户齐民的部落民,因此过往的各古国在这一区域基本都没有明确的划界行为。相比英属印度而言,其西北方的各土邦王公力量较为薄弱,因此英国殖民机构在前进派的推动下,将统治范围一步步从印度河推进到了开伯尔山口。而著名的寇松勋爵以阿富汗是印度城墙以外的斜坡为由,试图兼并阿富汗。在帝国坟场吃了两次硬钉子、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英俄达成了默契,将阿富汗作为双方的缓冲国,并分别与阿富汗划定了边界,其中英印与阿富汗的边界称为杜兰线。这里要提到的是,1893年,英印政府派杜兰代表团与阿富汗谈判边界问题,使团中的一名成员日后名声大噪,他叫亨利·麦克马洪。

      十八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喜马拉雅山脉方向和西藏的探索

      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控制了孟加拉地区。此时廓尔喀人、不丹都在向低地地区扩张势力。1765年,得到不丹人支持的一个(苦修僧侣)武装团体卷入了库奇比哈尔土邦的继承权问题。1766年,东印度公司应库奇比哈尔人的邀请派出一支以莫里森中尉(Morrison)率领的军队加入了该土邦与不丹人和苦修僧团的战斗。1767年,尼泊尔的帕坦部请求东印度公司派兵支持他们抵抗廓尔喀人的扩张,金洛奇上尉(Kinloch)率领一支部队深入尼泊尔去助战,但这支部队由于不适应当地气候而严重减员,最终未能抵达目的地,也未能阻止廓尔喀人次年征服帕坦。不过,在当地站稳脚跟后,随着英国人对孟加拉周边地理的了解日益加深,他们开始畅想通过尼泊尔、甚至绕开尼泊尔直接与西藏、中国西部各地通商的未来(这样就可以绕开广州十三行的中间商了)。

      1768年2月,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致函孟加拉总督,要求其探索通往西藏的商路。1767—1768年冬,孟加拉测绘局长伦内尔(James Rennell)带领一个连的兵力穿越库奇比哈尔,抵达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和不丹山区,到喜马拉雅山麓后被不丹方面拦阻。1769年底,东印度公司一个名叫詹姆斯·洛根(James Logan)的医生自告奋勇,希望公司能够资助他去尼泊尔探险,最终目标是打通经过尼泊尔通往西藏和中国西部其他省份的商路。1770年6月,洛根率队出发,但由于廓尔喀人已经彻底控制了尼泊尔地区,这次尝试也未能成功。

      廓尔喀王国在西面的成功阻断了东印度公司通过尼泊尔与西藏通商的道路。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1771年以后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阿萨姆和不丹方向。1772年,不丹与库奇比哈尔再次就后者的继承为发生争议(不丹认为自己作为宗主,可以插手库奇比哈尔的王位继承问题),库奇比哈尔遂再次向东印度公司求援。孟加拉总督华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派出琼斯上尉(Jones)率领的一个连兵力前往库奇比哈尔。东印度公司军队在1773年多次击败不丹人,迫使廓尔喀王国(他们认为不丹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联系后藏的班禅出面斡旋。1774年3月,六世班禅的信函送抵加尔各答。

      黑斯廷斯认为这是与西藏往来的天赐良机,于是于1774年5月派遣乔治·波格尔(George Bogle)为首的使团入藏。黑斯廷斯给波格尔四方面的任务,分别是与西藏签订友好通商条约,研究西藏的市场与可以贸易的资源,调查西藏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东印度公司开辟新的对华商路做准备),收集与西藏相关的政治文化宗教民俗各方面资料。1774年底,波格尔抵达扎什伦布寺,至1775年中返回印度。

      波格尔此行并没有就西藏通商问题取得任何进展、也没有得到机会到拉萨去,而东印度公司在不丹附近兰普尔(Rangpur)开办的市场也没有人买账。不过在波格尔一行的基础上,加尔各答与扎什伦布寺开始频繁书信往来。1778年,东印度公司将孟加拉的一块土地赠送给了班禅喇嘛,供后者在这里修建庙宇。

      1779年,黑斯廷斯派出波格尔尝试第二次入藏(此时六世班禅已经主持了七世达赖的受戒仪式,而英国人认为对自己颇有敌意的摄政也去世了)。黑斯廷斯的意图自然是加深与西藏的联系,并希望通过西藏方面的介绍绕开广州直接和北京朝廷建立联系。但由于六世班禅奉命觐见清朝皇帝,波格尔不得不推迟其行程。1780年,六世班禅因天花去世,1781年,波格尔也去世了,他的第二次入藏计划自然无果而终。

      不过六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坐床典礼成了黑斯廷斯派出使团入藏的理由。1783年,黑斯廷斯派出萨缪尔·特纳(Samul Turner)入藏致贺并于次年返回。1784年,黑斯廷斯在孟加拉开始组织商队,计划1785年2月过境不丹通往西藏,开展商路的试运行工作。据说此次商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东印度公司创造了不少收入(以弥补他们因为对华贸易产生的逆差)。

      1788年,廓尔喀王国入侵后藏时,扎什伦布寺向东印度公司求援,时任印度总督康华利决定袖手旁观,他说,除非清朝皇帝允许他这样做,不然东印度公司不会干涉与清朝属国相关的事务。1791年,廓尔喀军队再次入侵西藏,洗劫了扎什伦布寺。1792年初,清军入藏击败了廓尔喀人,迫使其向清朝朝贡。在这次冲突中,东印度公司同时收到了廓尔喀王国和拉萨寄来的信函,廓尔喀人的目的是向东印度公司求援,而拉萨方面则要求英国人保持中立。东印度公司借机诱骗廓尔喀王国(尼泊尔)与东印度公司签订贸易协定,规定贸易税率最高为2.5%,但在签约后并没有向廓尔喀人提供武器或援军,而只是出面调停(但康华利派出的调停代表在抵达尼泊尔时,战争已经结束,廓尔喀成了清朝的朝贡国)。这不仅让廓尔喀人感到不满,而且也让西藏上层认为英国人是站在廓尔喀一边,与西藏和清朝为敌的。连马戛尔尼在热河的行宫都听说了英国人在支持尼泊尔的对藏战争,他直接将自己出使清朝的失败归咎于尼泊尔问题上东印度公司的拙劣表现。直到1795年英王向乾隆皇帝致信解释,清政府才确信英国并没有直接卷入尼泊尔与西藏的战争。

      英印政府在英印北段(即现中印西段、中段)边界的早期政策背景

      在英属印度与阿富汗的边界以东,是现在分属印巴两国的广义的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之间的边界。这一段边界的划定问题由于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争议而更加敏感。这里所说的广义的克什米尔地区包括西部山谷地带的查谟、克什米尔,北部山区的巴尔蒂斯坦和东部山区的拉达克。广义的克什米尔地区作为印度次大陆的北部边缘,到19世纪40年代才被英国纳入统治,还是间接的统治。1846年,英印政府在赢得了第一次锡克战争后,通过《阿姆利则条约》将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从锡克帝国分割出来,由原来效忠锡克帝国的多格拉人古拉伯·辛格统治,英印政府对查谟-克什米尔享有宗主权。然而,查谟-克什米尔邦与西藏在此前几年已经爆发过边境冲突。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拉达克要么是西藏的一部分或属国,要么是与西藏主体享有共同文化、语言、宗教传统的独立小国。1834年,仍然效忠锡克人的古拉伯·辛格率兵征服了拉达克。1841年,古拉伯·辛格在吞并了现属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后继续派佐拉瓦尔·辛格向西藏西部进军,兵锋直抵现属普兰县的玛法木错湖一带,基本控制了现阿里地区的全境。根据内维尔·麦克斯维尔的说法,贸然留在西藏过冬葬送了佐拉瓦尔·辛格的军队。1842年,反攻的藏军西进列城,被锡克帝国派来的援军击败。两军将领在1842年10月签订了和约,规定双方尊重“古老的、久已存在的疆界”,但和约未对边界做出任何明确的描述。后来,印度政府用这一措辞作为理由,声称拉达克和西藏之间早已完成划界。但实际上这一措辞所体现出来的是,双方都明白各自控制区之间被宽广的无人区分隔开,因此无需精确划定边界。

      点看全图

      在1846年以后,英印政府的宗主权延伸到古拉伯·辛格头上之后,英国人担心查谟-克什米尔邦和西藏再次开战,从而将中英两国卷入直接冲突。因此,英国人在《阿姆利则条约》中禁止查谟-克什米尔邦在未经英印政府批准下开疆拓土,同时《条约》还规定要标定西藏和拉达克的边界。关于这部分划界的问题,下面再另行讲述。

      英印政府在英印东北段(即现中印东段)边界的早期政策背景

      第一次英缅战争与阿霍姆王国的衰亡

      长期以来,印度都是一个宗教或地理上的范畴,而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现在属于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阿萨姆、梅加拉亚、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尔、那加兰、伪阿鲁纳恰尔,它们在历史、语言、民族上都与印度其他地区关系薄弱。其中,来自现在云南地区的一支傣族人在13世纪迁入了阿萨姆地区,建立了阿霍姆王国(后来也称阿萨姆王国)。到14世纪末,傣族上层逐渐印度化,接受了印度式的头衔和姓名,这使得阿萨姆开始被印度的王公视为同一文化圈的势力范围。莫卧儿苏丹就曾经多次对阿萨姆发动征讨,双方大战约一百年。由于国力上的差距,以及阿萨姆北方藏南地区的土著居民不断下山劫掠(阿霍姆王国为此长期向部落民支付称为“波萨”的岁贡),阿霍姆王国败多胜少,但仍然维持了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东部的有效统治和基本盘。后来,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使得阿霍姆王国得到了一定喘息之机,但18世纪80年代,阿霍姆王国不同印度教教派之间的宗教矛盾引起了新的一轮冲突和内战,使该国再次陷入衰弱。1792年,阿霍姆王国向已经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尔的英国人求救,英军出兵帮助阿霍姆平叛,从此开始正式插足阿萨姆地区。

      因政争失败而逃亡的阿霍姆大臣巴丹旃陀罗出奔到了雍笈牙王朝统治的缅甸。此时的缅甸已经逐渐从清朝的讨伐中恢复了元气,缅王孟云1785年刚刚吞并了阿拉干地区(即现缅甸若开邦),后来又控制了曼尼普尔地区。1817年,缅甸出兵攻打阿霍姆王国,于1819年攻破其首都(焦尔哈特)、俘虏了国王普兰达尔·辛格。不过由于孟云在当年晚些时候去世,缅军被赶出了阿萨姆。缅军在新王继位后卷土重来,再次击败了阿霍姆王国,这次阿霍姆王逃亡英属印度。缅甸将阿霍姆纳为属国,并立傀儡约郭什瓦尔·辛格为国王。

      19世纪初,英国人逐渐发现了阿萨姆地区的野生茶树,这表示该地区可以发展茶树种植园,减轻英国对中国出口茶叶的依赖,缩小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于是,在英国探险家发现野生茶树种群的同年(1823年),英国人以孟加拉吉大港地区与缅甸阿拉干地区之间发生了边民冲突为由,出兵占领了两地区界河中的争议岛屿。该年9月,缅军登岛驱逐英国殖民军队后撤走,但殖民军很快又回到岛上。1824年1月,缅军再次上岛驱逐英军,2月英国以此为借口对缅甸宣战,史称第一次英缅战争。

      此时缅军已经使用了西式的武器装备,并有陆军的数量优势;而英印殖民军数量和质量均没有优势,但控制了制海权。战争开始时,缅军将领班都拉率军进入孟加拉,到5月份占领了边境孟加拉一侧的拉特纳帕兰和拉木,击溃了当地的英军守备队。然而与此同时,英国海军的60余艘战舰、1万余官兵从安达曼群岛启航,登陆并很快占领仰光(此时缅甸王国的首都在曼德勒附近的阿瓦古城)。随后,英军沿海岸发展战果,攻占了勃固、毛淡棉、土瓦等城镇。但由于雨季交通不便,英军未深入内陆作战。

      受此影响,班都拉奉命回援,于11月翻越阿拉干山脉,抵达伊洛瓦底江下游。12月,缅军主力进攻仰光,被得到了援军加强的英军击败,缅军退保德努漂(Denubyu)。1825年3月,英军进逼德努漂,初战未取得战果。4月,英军进一步加强兵力后再次发动进攻,缅军失利、班都拉战死,英军乘势进占卑谬。9月,缅王派代表与英军谈判,英军要求割让阿拉干、德林达依地区并赔偿200万英镑,谈判最后破裂。10月,缅军再次集结主力反攻卑谬,被英军击败。英军继续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于1826年1月占领敏巫和仁安羌、2月占领蒲甘,进抵距离首都阿瓦(曼德勒西南)不远的杨达波(Yandabo)。2月24日,缅王在杨达波签了城下之盟《杨达波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五条:一、缅甸势力撤出阿萨姆和比哈尔的库奇地区,曼尼普尔复国;二、阿拉干、兰里岛、实兑割让给英属印度;三、赔款赎买英军从卑谬、仰光、下缅甸、德林达依和各沿海岛屿撤军;四、英国使节常驻阿瓦,并驻卫队保护;五、缅甸全国港口对英国船只开放,免征关税。

      战争结束后,阿萨姆末代国王普兰达尔·辛格从英属印度的直辖地区回国,但该国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傀儡政权。1836年,英国人罢黜了普兰达尔,并于1838年建立了阿萨姆省。

      点看全图

      英印政府的阿萨姆省与西藏噶厦政府、藏南各部落之间的关系

      与大吉岭地区(原属锡金、后被英印政府强买,划入孟加拉省)类似,英印政府在阿萨姆的统治重心主要是发展对藏贸易和种植茶叶。西藏和阿萨姆通过达旺到乌达古里的商路开展贸易,其规模相当可观,每年交易额可以达到数十万卢比。英印政府通过乌达古里的贸易市场才了解到,达旺并非不丹领土,而是受到拉萨噶厦政府的直辖(当时不丹也是西藏地方政府的藩属)。1844年,英国人以每年5000卢比的价码,交换驻达旺的西藏官员同意放弃在乌达古里附近的吉惹巴惹地区收税。有人认为,这种收税权代表了西藏噶厦政府对该地区的统治,不过这种贡金(也称为“波萨”)更类似于一种防止劫掠的岁贡。

      1852年,这笔英国人代缴的岁贡引出了麻烦。西藏方面一个名为格隆的官员卷钱跑路,逃到了英国人统治的达兰加。西藏政府出兵威吓英国人,要后者交人,英国人针锋相对地派出了400名步兵和2门六磅炮。藏军于是退让,要求英国人出文件证明格隆已经死了,方便他们拿回去销案交差。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英国人又掏了5000卢比让藏军回师。格隆后来在1861年又回到了达旺,但不久再次出奔。1864年,他被西藏方面派人暗杀。

      据说1853年双方的一份协议规定英藏双方在乌达古里地区进行联合标界(注意不是定界)。阿拉斯泰尔·兰姆转引的一份材料说,1872年有四名西藏方面的僧官前来监督英国人的标界工作,我个人怀疑这次标界是1866年英国人和不丹政府所签订《辛楚拉条约》的后续流程。总之,英印政府此时很清楚,达旺、申隔宗、德让宗、邦迪拉、鲁帕、色岗等地都是西藏噶厦政府的有效行政管辖范围。不过这一达旺走廊以东,是喜马拉雅山区各土著部落民的控制范围,包括阿卡、达夫拉、米里、阿波尔、密闪密等部族,我国将其称为珞巴族和僜人。

      这些部落民一方面同南面的阿萨姆和北面的藏区贸易(主要是食盐),一方面经常劫掠(包括下山劫掠阿萨姆平原地区的居民和打劫到南迦巴瓦峰等地转山朝圣的藏民)。阿霍姆王国就长期向他们缴纳“波萨”。英国人来了以后,为了保护茶园的安全,也沿用了给部落民付波萨的做法,不过英国人也会不时派出考察队、探险队沿藏南各河流上溯,对部落民地区进行测绘和渗透。对于跳得太欢的部落,英国人会扣发他们的波萨,再进一步则会禁止该部落人员到阿萨姆的市场买卖货物(尤其是盐)。如果这种封锁仍然起不到效果,英国人就会派出小部队搞一次讨伐行动,烧几栋屋子、杀一波人立威。但为了节约开支,实际上很少搞讨伐行动。英属印度法案也对印度财政的军事用途做了很大的限制。总的来说,与阿富汗和克什米尔、拉达克方向不同,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印政府在阿萨姆北部边境地区的政策是相当克制的。

      在英印政府看来,国际边界只能在两国主权国家之间划定,而部落民的组织谈不上主权国家,而西藏政府也没有在这一地区露面,因此英印政府就很自然地将这一地区视为没有多大价值(只有一群蛮子)的无主之地,当然不急于划界。

      关键词(Tags): #边疆史#中印战争#西藏#印度#中印边界问题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二)中印边境地区的地理情况

      多发一条

      (二)中印边境地区的地理情况

      西段

      这里所说的西段边境地区主要说的是印度控制下的拉达克与中国控制下的阿克赛钦地区和阿里地区西北部(日土县、噶尔县)。

      拉达克、阿克赛钦、阿里地区都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其生态承载力十分薄弱,植被稀少、氧气稀薄。阿克赛钦地区的自然环境相比拉达克更加恶劣,该地区基本无永久性居民。拉达克地区的山间河谷中有永久居民居住,但在什约克河大拐弯以东、班公湖以北,靠近争议区的地带则没有永久居民点。不过阿克赛钦地区的几块平原相对而言比较开阔,尽管可以展开较大规模部队,但不利于部队的隐蔽,各平原之间的横向交通也要绕行纵深地带。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然而与此相对,班公湖以南的印度河谷通道(中方称狮泉河、即藏语森格藏布的意译)地形平坦,有一定的居民分布,沿印度河上溯进入西藏后,沿岸(包括支流噶尔藏布)有扎西岗乡、噶尔县(狮泉河镇)、昆莎乡、噶大克(原英印贸易站驻地)等居民点。噶尔县的几乎全部人口都居住在河流两岸。印度军方认为,这里可能是西段最适合装甲突击的通道。

      对于印度一侧而言,从拉达克地区的首府列城向中印边界前沿的道路基本可以看成一个“目”字,换言之从列城只有少数几条通道可以越过拉达克山脉通往前沿,从北向南分别是:从列城向北越过哈尔东山口(Khardung)到迪斯基特(Diskit)以南的努布拉河谷;从卡鲁(Karu)向北越过瓦里山口(Wari)到努布拉河谷上游的阿加姆(Agham);从卡鲁向东北越过羌山口(注意和巴里加斯那个不同)到多尔布克(Durbuk)、什约克(Shyok)和塘子(Tangtse),再从什约克向北通往阿克赛钦,或从塘子向东通往错格斯察鲁、羌臣摩河谷,或从塘子向东南通往楚舒勒;从Mahe向东北越过卡卡桑山口(Kakasang)到楚舒勒;从Mahe向东经过Nyoma、Loma,直到东堤(Dungti)和典角(Demchok)。而列城、卡鲁、Mahe构成了“目”字左面的一竖,迪斯基特、阿加姆、什约克、塘子、楚舒勒、东堤又构成了“目”字右边的一竖。不过在60年代,能通行汽车的公路才刚刚从斯利那加修到列城。

      点看全图

      此外,拉达克地区的人口基本均为藏传佛教徒,所说的语言也属于藏缅语系的一支。双方在文化和历史上均十分接近。

      中段

      这里所说的中段边境地区主要说的是印度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西部,主要是札达县和普兰县。

      在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的边境地带,虽然仍然山高谷深、落差较大,但其人口要比拉达克稠密得多,印度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更高。目前印度方面的国道已经直接修到争议区门口。此外,北阿坎德邦也有大量说藏缅语系、信藏传佛教的小民族。

      在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和普兰县,其情况与西段的日土县和噶尔县类似,居民基本居住在狭窄的河谷地带中,以山间坡地为牧场。在部分地区,藏民会越过分水岭主山脊放牧,从而形成了桑、葱莎、波林三多和乌热、然冲、香扎、拉布底两块争议区。另外,还有数条跨境河流形成的边境通道,如什布奇山口和巨哇。但这一侧普遍地形狭窄,不便于大部队行动。

      锡金段

      这里所说的锡金段边境地区主要说的是印度锡金邦与中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岗巴县和亚东县。其中,岗巴县主要和锡金邦的北锡金县相对,亚东县与东锡金县相对。

      岗巴县地貌以高原为主,东西向移动需穿过大量河流切割出来的峡谷,总体起伏较小,县境南界(也是国界)与北锡金以纵深很浅的山脉相隔,从县城向边境地区没有地理意义上的重大阻隔。

      与其相对,北锡金县的地貌以山地和山间河谷(提斯塔河)为主,交通只能依赖提斯塔河各支流河谷中的公路开展,有明显的关键节点,最近的居民点到边境地带的距离也比北坡要远。

      从岗巴县穿过查果拉后可以到达亚东县,亚东县同时与印度锡金邦和不丹王国相邻,与锡金相邻的西部、南部以山地和山间河谷为主,与不丹相邻的东部(堆纳、帕里)则有大块平地,相比此前提到的边境地区,亚东县南部降水更多、植被更茂盛、海拔也更低一些。亚东与锡金之间以一条连绵不断的山脊相隔,其中有数个重要山口,包括乃堆拉、卓拉、姐普拉等,曾经是英属印度与西藏的贸易通道。1904年荣赫鹏也是通过这条道路入侵西藏,此后清政府曾在亚东设立海关,由英国人控制并有驻军警卫。亚东县东部、南部与不丹的边界也存在较大争议,这里不展开讨论。

      东锡金县仍以山地和山间河谷为主,但锡金首府冈托克位于该县,人口较为密集,山间公路交通相对发达。

      点看全图

      由于1890年中英条约规定以分水岭为界,锡金段中印边界没有跨境河流。

      东段

      这里所说的东段边境地区主要说的是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与中国西藏山南市、林芝市的南部,包括错那县(已改市)、隆子县、墨脱县和察隅县。

      总的来说,实控线两侧(即中国实际控制地区与藏南被占地区)均为山地与山间河谷地貌,中方实控区基本位于主山脊以北,海拔较高、降水与植被较少,而印方实控区基本位于主山脊以南,海拔相对较低、降水与植被较多。

      点看全图

      错那勒布沟和克节朗河(印称南卡曲)地区是1962年第一阶段战役的主战场。这里植被茂密、水源丰沛,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向亚热带山间森林地带的过渡地区。而东面的棒山口一带由于海拔更高,植被稀疏、降水也很少。由错那经棒山口到达旺,再翻越西山口(或绕行不丹塔希岗宗)以至德让宗、邦迪拉一带,曾经是西藏本部与门隅地区乃至阿萨姆地区交通的另一条主要道路。

      达旺、德让宗、邦迪拉、鲁帕、开拉克塘、色岗等地的居民以门巴人为主,宗教、生活习惯上都受到西藏的影响,旧西藏噶厦政府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度较强,行政治理机器比较完善。

      英属印度的渗透路径也是由阿萨姆的乌达古里、米萨马里、巴里帕拉出发,首先向北经过登嘎河流域的开拉克塘、鲁帕、色岗等地,然后经邦迪拉、登班、德让宗,最后翻过西山口抵达达旺。到1962年时,从阿萨姆到邦迪拉可以通卡车,到达旺可以通吉普车。

      在这一段的实际控制线(基本为麦克马洪线)范围内,存在娘母江曲和错那曲两条跨界(实控线)河流,而错那曲在下游与达旺曲干流汇合,再与娘母江曲汇合后又注入不丹。错那曲跨过实控线(麦线)的通道即东章通道,而在达旺曲流域最东端还有一条土伦山口通道。

      点看全图

      从达旺地区向德让宗、邦迪拉地区则有西山口大路和贝利小道等道路相连。

      从达旺地区向东,实控线经过康格多山附近的高海拔山区,两侧居民稀少,交通不便,直到隆子县境内。

      麦线在隆子县一段最主要的问题是西巴霞曲(印称苏班西里河)的跨界问题。麦线在该段未结合地标做明确的分割,这使得这一带的具体实控线走向自50年代起就存在争议。总的来说,麦线在这一段将北侧的四条河流(分别经过加玉、三安曲林、玉麦和扎日——后者即朗久和马及墩)截断,使它们在麦线南侧汇合成西巴霞曲。

      点看全图

      按中方主张的传统习惯线,米林县不属于边境地区。但由于印度方面根据麦克马洪线越过了传统习惯线,形成了以麦线为基础的实控线,这使得位于隆子县以东的米林县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边境地区。米林县西部与印控藏南之间也由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山脊相隔,两侧可以通过山脊上的多个山口连通。

      无论按中方的传统习惯线还是印方的麦线划界,雅鲁藏布江都是国际河流。雅江大拐弯后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造成了一条沿河谷直通大拐弯的水汽通道。这使墨脱县的中国实控区和印度实控区水资源都十分丰富。因此墨脱县长期是中国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县城。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墨脱的主要通道无法如西藏其他地区一样借道河谷,而必须从隔山相望的林芝市派镇或波密县翻山而来(近年修通了隧道)。而印度方面地质条件相对稳定,可以直接从阿萨姆腹地经河谷进至前沿。另外米林县方面可以经过若干山口翻越喜马拉雅主山脊,直抵印控区的雅江干流。

      在中印边境最东端的察隅县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地理单元:最靠西北方的是察隅县上察隅镇北部和印控丹巴曲流域地区,双方隔贡日嘎布曲右岸的高山相对;继续向东南则是察隅县上察隅镇南部、下察隅镇西部和印控Delei河流域地区,双方同样隔山相对,但这里的山脉通行状况略好;最后是察隅县下察隅镇南部与瓦弄地区,察隅河在这里穿过麦线,形成了一条河谷通道。

      从门巴族聚居的邦迪拉、德让宗开始,至雅江干流河谷为止,居住的基本是形形色色的部落民,他们没有正规的统治机器、与西藏和阿萨姆均有贸易往来、部分部落在宗教和文化上受到西藏的影响,西藏方面对这一带的控制力度较为薄弱,而阿萨姆各政权更是毫无控制力度可言。

      至于伪阿邦的纵深地带,由于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各条支流的切割,使印控区各地理单元的横向沟通十分困难,基本必须绕行纵深地带的第13号国道,该道路的主要地点包括:邦迪拉、德让宗(面向达旺、错那方向)、Seppa(面向卡达乡康格多山方向)、济罗(面向加玉乡南翼)、达波里约(面向哥里西娘、塔克新、隆子县方向)、Along(面向梅楚卡、米林县西部方向)、Yingkiong(面向都登、更仁、墨脱县方向)、亚尼尼(面向丹巴曲流域、上察隅镇北部方向)、缇祖与前门里(面向瓦弄、上察隅南部、下察隅方向)。它们都是印度方面向麦克马洪线前沿调兵遣将的中转站。

      在上述重要中转站一线纵深,阿萨姆地区的一批大中城镇可以充当印方的纵深基地,包括乌达古里、米萨马里、提斯普尔(历史上是第4军军部驻地)、北拉金普尔、焦尔哈特、迪布鲁加、丁苏吉亚(其东有印度东部最大的油田和炼油设施所在地迪格博伊)和萨迪亚,这些城镇在1962年时基本都已经通了铁路。

      关键词(Tags): #边疆史#中印战争#印度#西藏#中印边界问题通宝推:袁大头,审度,
    • 家园 【原创】(一)中印边界在哪里?边境地区包括哪些地

      尽量每周一篇

      自序

      我最初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看了90年代的一套纪录片——《共和国战争》,其中提到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苏边界冲突。后来在21世纪又接触到了60年代曾任《泰晤士报》驻印度记者的内维尔·麦克斯维尔所写的《印度对华战争》(他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本来以为中印边界问题虽然长期悬而未决,不过两国基本能够保持克制态度,维持边境地区的和平和安宁。但2017年的洞朗事件和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再次使得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了中印两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焦点。

      在关注事态发展的时候,我开始搜索更多的相关材料。然而同时也发现,很多国人对于中印边界问题要么漠不关心、要么信口开河,掌握正确可靠信息的人其实很少。长期流传于中文互联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比如说解放军逼近新德里、印度考虑迁都等等。从这一角度讲,某些网民的逻辑水平和鉴别能力和喜马拉雅山对面的印度网民颇有共通之处。我也希望各位听众能够通过我的这一系列讲座对中印边界问题有比较符合实际的初步认识。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除了《共和国战争》和《印度对华战争》以外,还有一系列研究著作值得一读,比如阿拉斯泰尔·兰姆所著的《中印边境》和《中印涉藏关系史》等、古普塔著的《中印边界秘史》、达尔维著的《喜马拉雅山的失策》(中文选译本标题为《克节朗之战》)、普拉萨德所著的《达旺的陷落》(中文译本标题为《一个侵华将军的自白》)、军事科学出版社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等等。以上书籍和资料除了《战史》以外均有实体中文版,不过其中《克节朗之战》的翻译水平一言难尽。

      此外还有很多原始资料,这里不多论及。但必须特别说明,《喜马拉雅的雪》之类八九十年代颇为流行的伪纪实文学作品与事实差距很大,请务必不要当真。

      (一)中印边界在哪里?边境地区包括哪些地方?

      中方立场

      要讲中印边界问题,就要提中印边界和边境地区的位置。一般来说,中印边界全长约1900公里。这条漫长的边境可以被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即西段、中段、锡金段和东段。

      其中西段长约600公里,北起新疆和田地区的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地区的盖亚山,基本为南北走向。

      中段长约450公里,西北起盖亚山,东南至里普列克山口附近的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基本为西北-东南走向。

      锡金段长约200公里,西北起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无名雪山,东南至吉姆马珍雪山的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先从西向东、后从北向南。

      东段长约650公里,西起位于不丹王国Jomotsangkha以东的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东到西藏察隅县库阳山口以西的中、印、缅三国交界处。

      其中,锡金段边界是由于印度70年代吞并锡金后出现的,所以此前的中文材料将其称为中锡边界。

      印方立场与双方争议地带

      上面所说的是中国方面对于边界位置的立场,而对于印度方面而言,双方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区:

      首先,由于印度对整个查谟、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都宣称主权,所以印度认为中巴的边界条约是无效的,中印边界的西端起点应该是中、阿富汗、印度(克什米尔)的三方交界处,也就是中阿边界的南端。而从该端点到喀喇昆仑山口一段的具体走向,印度方面认为乔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北坡一带的克勒青河谷(印方称沙克斯干河谷)属于印度领土,这是印度视角中中印边界从西端开始的第一片争议领土,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目前全部由中国控制。

      其次,对于喀喇昆仑山口以东的中印边界走向,中国方面提出的传统习惯线基本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主脉以东的一条山脊线向南行,而印度方面所提出的主张线在喀喇昆仑山口东侧继续向东,沿昆仑山脉继续向东一百多公里后才转而向南,到喀喇昆仑山脉位于新藏边界的余脉。中方西段传统习惯线、印方西段主张线、新藏边界线之间所围成的地区,一般称为阿克赛钦地区,这是中印边界的第二片争议领土,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由中国控制,印度巡逻队时不时会在争议区巡逻,但基本没有长期固定据点。

      第三,在班公湖南北两岸,印方主张线从喀喇昆仑山脉的余脉向南,穿过拉那克山口继续到札嘎尔山再转回向西,沿长川河到库尔纳克堡的班公湖北岸,穿过班公湖后先向南再向西,到班公洛/曼冬错北岸后转向南,在热钦拉山口以南与山脊主脉汇合,也和中方的传统习惯线汇合。班公湖南北两岸地区是中印边界的第三片争议领土,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由中国控制,2020年前后班公湖南北两岸的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曾发生对峙。大多数说法将阿克赛钦地区和班公湖南北两岸都算作阿克赛钦地区,得出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数字。但实际上,阿克赛钦地区是被周边山地包围的几处高原,而班公湖南北两岸争议地区基本上是山区,少有大片平地,地形地貌是有一定差别的。

      第四,印方主张线沿着山脊主脉向东南,经过羌山口、觉拉山口、巴扎拉山口,到典角村东南5公里处越过印度河,再沿着典角村东南山脊至恰尔丁山口,而中方传统习惯线则在都木契列附近向南离开山脊主脉,随后沿印度河至埔克齐附近向南,经乌木隆山口后继续向南。双方在这一区域的主张线所围成的争议地带称为巴里加斯地区,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其中中方控制了印度河以北全部和典角曲以东全部,共约950平方公里,印方控制了印度河以南、典角曲以西地区,面积约530平方公里。

      第五,双方主张线在恰尔丁山口以西处汇合,继续向西经伊米斯山口后转而向北,直到斯诺乌山。但可能由于当时测绘和标图的问题,中方提出的传统习惯线在斯诺乌山存在一定问题,如按中方的画线原则,边界应在斯诺乌山以南的一道山梁转而向西。在边界穿过帕里曲/扎贡沃普达河的位置上,双方存在一定争议,这里称为提布列争议区,面积约21平方公里,目前双方交叉巡逻。

      以上五处是中印边界西段的争议地区。

      点看全图

      在中段,双方首先对巨哇曲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归属存在争议。这一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均为印控。

      其次,双方对于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的归属也存在争议,这一地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均为印控。

      第三,双方对甲扎岗噶河流域的归属存在争议,这一地区也称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这一地区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均为印控。

      第四,双方对然冲曲、乌热曲、香扎曲流域的归属存在争议,这一地区分别称为然冲、乌热、香扎和拉布底地区,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均为印控,但据说中方近年来加强了实控线附近的巡逻。

      以上四处是中印边界中段的争议地区。

      锡金段边界由于中国和英国曾签订条约规定了划界原则,因此争议不大,仅在开鲁山口以北的所谓“手指地带”存在一定争议,面积并不大。

      至于东段边界,中方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从中、不丹、印度三国交界处沿喜马拉雅山麓一直向东偏北而行,在巴昔卡附近穿过雅鲁藏布江,在尼扎木哈特附近穿过丹巴河,随后转而向东南进入山区,沿山脊至察隅河,沿察隅河向东到金谷底附近离开察隅河转向东南的嘎仑河,最后向南到库阳山口以西的中、印、缅交界处。而印度主张线基本为麦克马洪线,西起夏拉山口以南,随后向东穿过娘母江曲,经棒山口后基本沿喜马拉雅山主山脊向东,到墨脱西让村附近穿过雅鲁藏布江后继续向东、东南,至察隅县沙马附近穿过察隅河,随后继续向东南至底富山口。这两条线之间的区域,中方称为藏南(然而实际上藏南所指的地理范围要比中印东段争议区要大得多),在印度则构成了其设立的伪阿鲁纳恰尔邦的主体,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除克节朗河北岸、旺东-无名湖地带、形琼普张等少数地区以外,基本均被印度控制。

      总的来说,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位于阿克赛钦地区(包括班公湖两岸和巴里加斯)和藏南地区,这里也是1962年双方短促战争的主要战场。

      点看全图

      边境地区

      中印西段边界涉及的边境地区是中方一侧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和田县,西藏阿里地区的日土县、噶尔县、札达县,印方一侧的查谟与克什米尔邦、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如果考虑印度对整个克什米尔的宣称的话,边境地区还要包括新疆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县和叶城县。

      中印中段边界涉及的边境地区是中方一侧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和普兰县,印方一侧的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原属北方邦)。

      中印锡金段边界涉及的边境地区是中方一侧西藏日喀则市的岗巴县和亚东县,印方一侧的锡金邦。

      中印东段边界涉及的边境地区是中方一侧西藏山南市的错那县(已改市)、隆子县,林芝市的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印方一侧的伪阿鲁纳恰尔邦和阿萨姆邦。

      最后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印度方面喜欢将中印边界说成是“印藏边界/边境”,如“印藏边境警察部队”等等。这个提法一方面有将印度和西藏对等,从而视后者为主权国家的嫌疑;另一方面试图混淆中印边界同时还涉及新疆的事实,从而方便印度方面用英属印度和西藏方面的几个非法条约来“证明”所谓“印藏边界”的走向。

      关键词(Tags): #边疆史#印度#中印战争通宝推:袁大头,呆头呆脑,从北苑到太古,假设,审度,崂山一道士,海木耳,中华土狗,纳米小洞儿,南门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