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1) -- 住在乡下

共:💬129 🌺511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代正经的科研首先是定义概念,不然老审又要说你偷换😄

            “疲劳”这玩意儿根本就说不清楚,很多时候就是精神支撑。

            现在搞运动训练的都测乳酸、肌酸激酶啥的,喝了人参测测这个好像也不管用😄😄

            • 家园 陈王的定义很清楚

              老鼠不得不不停地游泳,直到精疲力竭死去,

              就是老鼠的生存时间,时间越长,就表示越能扛疲劳,对这一点我不持异议。

              我感觉陈王的意思是这就足够证明了人参扛疲劳,所以我才提出要继续研究论证原理才算数,于是他用二甲双胍举例,试图证明无需继续论证,不知道原理也能用药,我则反驳我们当然知道二甲双胍的原理,只不过还有一些细节没搞明白而已,并且现代医学并未止步,还在继续研究。

              结果,老审跳出来,说我偷换概念,你说我冤不冤?

          • 家园 为治病搞的科研,最正经的方法就是直接尝试,从医生开始。

            成功了或是失败了,再分析原因,总结教训。

            现在抗衰明人Bryan Johnson、暗人(希拉里一众萝莉岛顾客)也是这么搞的。

            动物实验、人体实验、一期二期云云,客观上看,真正服务患者,治病救人的部分少,养恰饭人群的部分大。

            在医疗领域,动物实验、人体实验、一期二期临床等环节虽名为“治病救人”,但从实际效果看,真正服务患者、治病救人的部分相对有限,而耗费资源养活相关产业链人群的部分却显得更大。其实,“为治病搞科研,最直接、最正经的方法是直接尝试,从医生自身开始。”正如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巴里·马歇尔,他亲自服毒进行实验,体现了无私奉献精神。然而,换个角度想,这种做法也正是因为现有“话语体系”限制了直接在患者身上的尝试,使得患者失去了某些治疗的可能性。至于“话语体系”强调的伦理和安全问题,那些倡导该体系的国家是否真的杜绝了所有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医疗领域的知识壁垒正在逐渐降低。如果医生不愿承担尝试新疗法的角色,患者有可能通过掌握知识,主动转变为自己的“医生”,为自己探索治疗方案

            • 家园 当年巴里·马歇尔可不是直接这么干的,否则也太鲁莽了

              巴里·马歇尔因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并证实其导致胃溃疡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他口服毒液【给漫威没关系😂】的故事也被越吹越炫。

              马歇尔先做的是动物实验,让猫猫狗狗喝细菌液,然而实验结果不如意。

              这里有个问题,即使菌液能导致动物得胃溃疡,那也只是增加马歇尔假说的证据,最后还是需做人体实验。所以,马歇尔动物实验未成功并未打消他做人体实验的念头。

              让谁来做人体实验呢?“最合适”的人当然是他自己!而且他留了一手——那个细菌液来自一个他已经治愈的病人。

              马歇尔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套程序:发现现象-提出假说-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真实世界回馈……最后成为医学经典,大概就是懒厨说的那个意思。

              当然,得奖的幸运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某一步。可以想象一个【胃溃疡不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平行世界,那里的巴里·马歇尔就芸芸众生了😂😂

            • 家园 医生的工作是治病,不是研制新药

              医药公司研究新药,让医生亲身试用……

            • 家园 这个涉及一个医学伦理的问题

              如果医生没有某种病,你要怎么让这个医生试验治这种病的药?先让医生主动患上这种病吗?

              此其一,其二是医生的数量也太少了,缺少规模。

              • 家园 让大多数人做自己的初诊医生更划算

                在多数情况下,依赖专业医生诊治常见疾病的费效比偏低。过去有赤脚医生的普及,解决了基层医疗需求;如今,在高度个体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尤其是针对常见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自助的方式进行初步诊治。

                现有门诊问诊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在这一短暂的交流中,医生难以深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大多数情况下,医生的治疗方案只是基于诊疗指南的规范用药。然而,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部分工作不仅可以由患者自行完成,还可能比传统问诊更高效、精准。

                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干预,这需要长期的跟踪与记录,包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风险暴露以及身体的动态反应等。这些是短时间问诊无法完成的,但智能设备和AI技术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

                对于有志向和能力的医生来说,在积累一定门诊经验后,应将精力投入到优化诊疗指南、维护AI医生后台和完善医疗数据库中。通过解析病理、深入探索生命科学规律,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效率远高于通过个体问诊逐步积累经验,这也能更广泛地惠及患者群体。

          • 家园 现代医学对人体大部分运行机制都不清楚

            即使知道了点皮毛,再追问一句,又不清楚了。一个二甲双胍,发现已经100多年了,如何能够降低血糖都说不清,照样每天成为医生的处方药,可不可以说现代医学不是正经的科研?

            按照你的说法,用双盲实验的科研,就是不正经科研。O(∩_∩)O?其实用双盲就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因为我们说不清楚,没有把握,不得已以牺牲病人利益的代价来作实验。

            人类的科学研究,是艰难的前行。每一步都很重要,不能因为我们多走了3步,就回头笑第一步不该停下来。100年后的人们可能发现,2024年的医学认识90%都是不正确的,但能妨碍我们现在用双盲实验法确定疗效大赚其钱吗?不能。

            我爱双盲。

            通宝推:侎众,empire2007,
            • 家园 你居然以为二甲双胍是靠蒙的?

              一个二甲双胍,发现已经100多年了,如何能够降低血糖都说不清,

              碰巧我老爸在用这个药,我以前也查过,再查了一下,搜到这篇文章:经典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前世今生

              先说其降糖机理:

              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

              1、激活AMPK通路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2、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产生降血糖作用。

              3、降低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作用。

              怎么会是像你说的“如何能够降低血糖都说不清”?你以为这是跟老中医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再简单说一下其发展历程:

              先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发现山羊豆能够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多尿和减少尿糖,这个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老中医一样。

              接着,在1918年科学家首次从山羊豆中提取出了胍类物质,并发现它们具有降血糖的效果。这个时候知道了山羊豆的有效物质。

              再接着,在1929年由爱尔兰科学家合成的二甲双胍。

              到了1957年法国糖尿病学家斯特恩医生对一系列双胍类化合物的降糖作用进行了严格而系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被监测的化合物中二甲双胍能在强降糖作用和低毒性反应两方面同时达到最佳平衡。

              二甲双胍最终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则是源于一场医学史上耗时最长的研究,即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1977-1997年间进行,之后又随访十年,共三十年。该研究是糖尿病治疗领域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对糖尿病的防治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影响。

              看到这里,我猜你会想说,中药已经试验了上千年,我提前预防你抬杠,所以我请你把其中关于糖尿病的研究记录摆出来再说。

              至于人参,我不知道目前的研究是到了哪一步了,美军那个研究,也许就是羊角豆那一步吧。

              • 家园 二甲双胍对机体的影响只有提到的那三种么?

                有趣的是,像二甲双胍、阿司匹林这样的化学药物,一方面不断被发现新的作用机制和治疗用途,甚至被认为是多效“神药”;另一方面,许多在实践中被证明有效的中草药,却因难以用现代医学框架解释其药理机制,而不被主流推荐。

                更有趣的是,“现代医学”反而成了化学药发展的束缚。以治病为例,化学药需要经过严格的I、II、III期临床试验验证,而中医药在许多情况下只需遵循医嘱即可。特别是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因个体差异需要个性化调整时,医生使用化学药若超出指南范围,可能会面临问责风险;而使用中药却不会很容易引发类似问题。

                对于病人来说,用化药,可能需要先在诊所门口等一等,凑够50或100个同样病情的病友,再叫上同样数量的健康对照,再去见医生。

                最后叠个甲,上面的比较,是建立在医患完全互信,完全理性,且都抱有相同善意的情况下做的推论。

              • 家园 又玩偷换概念的把戏

                人家 @陈王奋起 河友说机理,你说临床实验,并且这个时候就不提双盲了。

                懒厨兄,我发现你现在很有成为懂王的趋势。

              • 家园 你说的机理也还是现象

                不过是分子细胞层级的现象,当然可以作为整体的一个机理。

                但是如果我问,二甲双胍是怎么激活AMPK的,是怎么抑制糖吸收的,是怎么降低FFA的?于是又有一层机理了,这个还没完全搞清楚,只能说有部分解释。

                • 家园 也许要到原子层面,陈王才会收货

                  但是如果我问,二甲双胍是怎么激活AMPK的,是怎么抑制糖吸收的,是怎么降低FFA的?于是又有一层机理了,这个还没完全搞清楚,只能说有部分解释。

                  其实,只要能提出问题,有一套科学方法,是可以逐步解答的这些问题的。

                  • 家园 循证医学只要有疗效就承认了

                    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就和中药一样的路径,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西,不知道什么机理,只是知道能够抑制细菌繁殖,就用了,也死了很多人。用了100多年,这才算勉强知道了基本原理。

                    科学是永远不会知道真相的,只是用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有一天会忽然发现,以前的解释是错的,但不影响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中医和中药是人类在文明的幼年发展起来的典型的黑箱控制论,刺激-应激,观察疗效,修正,再实践,如此反复的循证医学。只要人类对人体机制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中医中药这一套哲学永远有效,中医中药有错误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它的总体框架是科学的, 和现代医学一样。现代医学走的是白盒子路线,只要不知道病因,就缩手无策。即使知道病因,但对人体系统理解不够,一样充满错误的地方。

                    不过最近100多年,中医因为逆向种族主义,失去了总结提高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因此否定中医,就和我们不应该否定西医一样。

                    通宝推:侎众,棋人鲁大耍,
                    • 家园 这句话大谬不然

                      科学是永远不会知道真相的,只是用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

                      科学方法最忌讳的就是“用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吧,公鸡打鸣是种现象,太阳东升也是一种现象,科学方法绝对不允许用“公鸡打鸣”来解释“太阳东升”。

                      但不能否认它的总体框架是科学的,

                      判断一个理论框架是否科学,是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的:就看这个框架内的理论是否具备可证伪性。中医理论是否具备可证伪性,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我想说的是,很多中医粉最怕这个可证伪性,以至于他们要把这个剔除出科学方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