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孩子说夏朝 -- 宝特勤

  • 共: 💬 11 🌺 44
  • : 💬 10 🌺 3
  • 【原创】孩子说夏朝

    我和孩子说,中国古书记载,中国第一王朝是夏。

    但是,中国人心头一大恨是,虽然我们在夏朝的时间,夏朝的地点,挖出了辉煌的城市和精致的文物,但是我们就是没有挖出文献。

    挖出的城市和文物都足够支持文字。甚至有很符合逻辑的文章据称是当时写的文章流传到今天,比如《尚书·甘誓》,但我们就是没有挖出文献啊就是没有就是没有(捶胸顿足中)…

    孩子(现在初小)说,会不会在商代夏的时候,夏为了不让文献落入商手里,或者商为了抹掉关于夏的记忆,毁了本来就不多的文献?

    我无语。你不愧是美籍印裔大公司CEO女儿的男朋友。

    通宝推:回车,
    • 我们挖出来了良褚文明,比夏还早

      早到我们自己的古代文献都没提到过它

      但是啊但是,仍然没有文字出土

      大概当年文字保存的介质都容易被破坏......

      估计有时空机了,考古人员高低得飞回去给老祖宗说说:你们多往石头上刻字行不行😂

      • 良渚恐怕不能算当前中国文明的直根系

        在中国的传统认知里,历史的开端是三皇五帝,是夏商周。这个认知体系,大体上都是中原一带。良渚这个地方,太偏了。

        良渚文明里面,有些因素被后世的华夏文明吸收了。良渚文字,自己消亡了。就像一个村子,良姓大户最先成为了万元户(成为文明),后来良家家道中落,有些家什以及习俗,几百年后,被姬姓学习去了,后来姬姓又成为万元户,之后一路传承了下来。

        • 应该算是来源之一

          关于良渚人群属于南岛-侗傣语系祖先的论断,综合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证据,主要依据如下:

          ---

          一、遗传学证据

          1. 父系单倍群O1a的分布

          现代南岛语系人群(如台湾高山族、菲律宾马来族群)的Y染色体中,O1a类型占比达25%-100%。这一基因在中国东南沿海侗傣族群(如江浙汉族)中高频出现(约12%),且其多样性最高,表明该基因起源于大陆并向外扩散。

          2. 古基因组对比

          福建奇和洞遗址(距今8400年)的古DNA分析显示,其母系基因与台湾阿美族、泰雅族高度相似,直接证实东南沿海古人群是南岛语系的源头。良渚人群作为该区域后续发展的代表,基因关联性显著。

          ---

          二、考古文化关联

          1. 玉礼器系统的传播

          良渚文化的玉琮、神人兽面纹等元素在台湾卑南文化(距今3500年)和菲律宾、波利尼西亚等地均有发现,形成"长江下游→台湾→太平洋"的传播链。

          2. 稻作技术扩散

          良渚黑稻谷栽培技术(距今7000年)通过两条路径扩散:

          - 南下影响岭南石峡文化,形成"稻作文化走廊"

          - 北上江淮推动龙山文化稻粟混作农业

          这一技术路径与侗傣-南岛语族迁徙轨迹重合。

          ---

          三、语言学佐证

          1. 语言谱系关联

          侗傣语系与南岛语系共享约30%基础词汇(如"眼睛""水"等),语法结构均属黏着语类型,显示同源分化特征。

          2. 迁徙节点的语言分化

          台湾原住民语言(属南岛语系)与大陆侗傣语系的差异度(约8000年)恰与良渚文化消亡时间(4300年前)形成时间差,反映多次迁徙造成的语言分层。

          ---

          四、族群迁徙轨迹

          1. 环境压力驱动

          良渚末期(约4300年前)遭遇大规模海侵,人群向三个方向迁徙:

          - 南下粤北,形成石峡文化(侗傣语系祖先)

          - 东渡台湾,成为高山族直系祖先

          - 西进赣鄱,影响吴城青铜文化。

          2. 文化断层与延续

          良渚与后续马桥文化存在400年空白期,而台湾同期出现圆山文化(含良渚玉器元素),印证文化基因通过海上迁徙延续。

          ---

          五、现代族群印证

          1. 江浙汉族基因留存

          复旦李辉团队研究表明,现代江浙汉族中约12%的Y染色体单倍群O1a1可能源自良渚遗民。

          2. 台湾原住民溯源

          台湾高山族的O1a基因多样性远低于大陆侗傣族群,符合"大陆起源-岛屿瓶颈效应"的遗传规律。

          ---

          综合推论

          该论断的核心证据链为:良渚人群(O1a基因携带者)→因环境剧变南迁/东渡→分化形成侗傣语系和南岛语系。这一过程既得到古基因组数据的直接支持,也与考古文化层、语言谱系分化节点高度吻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验证的完整证据体系。

        • 有道理

          不过,我一直奇怪大禹为什么要跑到会稽去大会诸侯。后来看到良渚,未免心里嘀咕。没有证据。

      • 好奇问一个问题

        我对考古完全外行,问一个外行的问题:

        有没有可能在逻辑上证明,某些挖出来的文物,缺少了文字,就不可能做出来?

        • 有类似的,某种陶瓶考古证明只流行于某一年代,

          后来就没了。

          甲骨文有一个“瓶”字,字形就是那种陶瓶,证明那个字在那个年代就有了。

          • 我也好奇一问

            我们现在认为所谓他们的文字是不是就是他们的图案?

            他们在壁上画了一匹马,我们就说,哦,这是他们文明里的“马”字

            • 文字

              我不是考古专家,随便说说。

              我想作为文字,大概要字形多少稳定,多次出现在不同地方,大致能判断有稳定读音或者意义吧。

              否则是画画。

      • 祖宗说

        不行。

        往石头上刻字多费时费力啊。西边那些膀大腰圆的蛮夷才这么干。我们继续用有机墨水在丝竹上写字…

    • 三体历法的制订

      中国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传说中,伏羲氏作甲历,黄帝氏命大挠作甲子,帝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些传说虽无法完全确证,但从侧面反映了早期先民对天文观测和时间计量的探索。

      从考古和文献记载来看,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对季节、时令有了更多需求,开始了早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创制。如河姆渡文化、磁山遗址、彭头山文化、贾湖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遗迹,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对年度周期和四季有了一定认识。

      有明确记载的中国古代历法大约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夏小正》被认为保存了夏代历法的资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商代甲骨文也反映出当时已有较为完善的历法。

      ————

      看过三体连续剧的人都能体会到,一个陌生星球历法的制订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对于远古人来说,地球就是一个陌生的未知的星球,月球周期是最容易观察的,了解太阳周期也不难,连续观察记录个几十年也就可以了,最难的是把太阳历和太阴历结合起来,需要观察记录几百年才能搞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农业生产,而穆斯林历法没有结合,所以他们的开斋节一会儿在冬天一会儿在夏天一会儿在秋天……

      通宝推:普鲁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