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看《太行山上》 (上) -- 萨苏

共:💬36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萨兄见笑了~~~

          另一个是霍达,她的《穆斯林的葬礼》我看过以后就记住了,看之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有多大的名气,就像刚才GOOG了一下陆柱国,晕~~~更让我吃惊,原来这么多我我看过的电影剧本都是他写的,难怪我会喜欢《踏平东海万顷浪》呢~~~把他的简历附上来吧,反正我是大大的吃了一惊的~~~

          陆柱国:  

          1928年11月出生于河南宜阳  汉族

            文化程度:大专  专业职称:编剧  职称等级:一级

            职务:离休干部  

          主要社会职务: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理事

            特长:电影、小说、评论  从艺时间:从1949年至今

            工作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

           

            中国作家协会 入会时间:1953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 入会时间:1981年

          本人简历

            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10月任总政文化部创作员

            1959年1月任入一电影制片厂编剧

            1985年任八一厂副厂长

            1991年离休

          主要成就

            1949年开始小说创作、出版中长篇8部:《决斗》、《风雪东线》、《上甘岭》、《英雄的童年》、《踏平东海万顷浪》、《狗剩》、《吐尔逊的故事》、《一代新人》。

            已拍摄成影片的电影剧本14部:《海鹰》、《英雄岛》、《战火中的青春》、《雷锋》、《黑山阻击战》、《独立大队》、《分水岭》、《闪闪的红星》、《南海风云》、《通天塔》、《花枝俏》、《道是无情胜有情》、《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 家园 没看这么仔细,感觉和当年的《台儿庄》有差距......

      所以现在比较期待《铁血》,和《台儿庄》是同一个导演。

      哪位河友有BT给个链接,先谢了。

      • 家园 一个写共产党,一个写国民党

        相对来说我觉得写共产党的历史片子更不好拍,因为条框更多,要表现得更多,对人物的忌讳也更多。毛泽东双手插腰还是单手叉腰都能惹麻烦。各级领导要求夹带的私货更多。而影片一个拍的过火,又有拍马屁而失去观众的可能。

        开玩笑说国民党在大陆无非是一具木乃伊,只要你不是故意拿它寒碜共产党,怎么玩都不出圈,共产党里边拍哪位敢不用心呢?

        • 家园 老萨这话说到点儿上了...

          没准儿薄部长就说过啥,结果薄老(在片里是一帅小伙)就露好几面儿。

          • 家园 忘了说

            影片中的薄一波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形象,耳提面命而已,我想导演并没有认真研究过薄一波,只是棒他和第一代领导人挂上关系就完成任务罢了。

            真正的薄一波何许人也?抛却政治立场,那是当时少见的大才子,腹有雄兵十万的人物。这不是老萨评价,而是当时的历史所留下的纪录。当年薄一波在北平被捕,国民党抓的,关在监狱里,但国民党华北当局碰到没法解决的问题,却要到监狱里去请教薄一波!

            古今中外这样的犯人可谓凤毛麟角了。

            据说是经过组织的批准,薄一波还真给国民党出了不少好办法,因此在国军方面威信很高。抗战开始,共产党派了两个山西人去阎锡山那里工作,文的薄一波,武的徐向前,阎老西逢人必夸,骄傲得很。

            把运筹帷幄的薄一波塑造成大孩子的形象,恐怖哉。

            • 家园 嘿嘿, 关于薄一波, 我又有说的了

              我家领导的爷爷当年是阎老西的财政总管. 老人家早年留学日本, 学的是经济, 娶了个日本太太(我家领导死活不承认自己有一点点日本血统,可偏偏长着一副机器猫的形象, 我们结婚登记的时候差点被当作涉外婚姻.). 解放前夕, 他老人家把一家老小都送去了香港, 自己却没赶上最后一班飞机, 进了解放军的战俘营. 好象是有被枪毙的危险的时候, 被薄一波亲自出面救了下来. 那时候共产党讲究的是注重人才, 我家领导的爷爷科班出身的财政专家, 人品口碑不错, 又是没有战场血债的文官, 因此直接进了中央财政部工作. 五十年代末, 政治气候突变, 他老人家又身患重病, 一时绝望就走了绝路. 也幸亏他老人家走的早, 少受了不少罪. 六十年代, 家里的房子被政府没收, 只留了间小厨房给母子几个住.我家领导的两位叔叔聪明上进, 却不能进大学. 家里长期只有靠我那当时刚大学毕业的公公的微薄工资生活. 而我家亲爱的大脑袋领导就是在父母被贬到荒远矿山改造的时候出生,当天晚上就差点被冻死.

              家里的旧事老人们都不愿意提.

    • 家园 有一点不得不说

      梁家辉饰演的贺炳炎扮相不错,梁演得也很认真。可总觉得贺团长独臂大刀战鬼子那场有点儿戏过,只见贺团长每一刀划过去(注意,是“划”而不是砍,具体动作可参照电影《独臂刀》中的武术设计)必是血雾横飞然后两到三个鬼子腾空飞出当场毙命,我大概算了一下,电影中贺团长划了足有二十多刀,平均就算一刀毙两个那就得四十多个,回头看看当时国军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的比例记录,贺团长真神人也。

      其实贺团长当过手枪大队长,功夫高点儿是挺正常的。只是看到最后老贺杀得正兴起时部下跑过来通知撤退,俩人在战场中间德儿巴了足有半分钟旁边楞没人过来砍他们,然后就见独臂团长仰天长啸一声“为什么~~~~~~”接着愤然一刀,马上三个鬼子紧赶过来凑趣(早干吗去了?),噗的一声,血雾,齐飞。。。

      正在这时,梁家辉把手中刀飞出插入土里,夕阳下背景,特写。。。

      那个什么,刀柄上为啥非要镶那么大个的骷髅头呢?难道是从隔壁武侠片剧组借来的道具?

      总的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

    • 家园 【原创】看《太行山上》 (下)

      太原守城作战,影片用两个场面来描述,一个是日军在城廓和守军的殊死争夺,战斗中傅部军官在城墙上大呼要求援军,守军沿着城墙封闭日军突破口,手榴弹投掷下日军被炸的死伤累累;另一个是炮弹爆炸中傅作义若无其事的指挥战斗,这时部属来报告日军从后方包抄上来,太原已经成为孤城。

      看这段内容,虽然短,但是很有内容。

      同样我们来注意细节。太原守城战,傅作义是勉为其难。阎军原来的计划是“依城野战”,也就是内外呼应,忻口退下来的部队军心涣散,已经无心恋战,纷纷绕城逃走,实际上一开战就成了城廓战。这就是影片选择城廓战为太原会战主要场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吗?也不尽然,国民党军中只有陈长捷所部残破的一个师在城外蓝家湾拼死坚持,试图协助傅作义,虽然杯水车薪,但从这件事看,从抗战到内战,陈对傅作义是够义气的。说起来,太原会战,是傅作义系统名将的大检阅。那个在城头上呼救的军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义部下的一号战将,后来在绥远起义,成为共产党兵团司令的董其武,时间是1937年11月7日晚。

      为什么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战勇猛,人称“董武穆”,是傅作义的左右手,人称“傅作义的两只虎,孙岚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环攻太原,董其武防卫的阵地,正是最为危险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个团,还要派出李思温420团防卫太原兵工厂,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颇为困难。但董不愧名将坯子,足智多谋,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城墙上多树旗帜,并用军帽军衣伪装守军,吸引日军炮火,这样日军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无所建树,直到7日黄昏,才以敢死队猛扑北城和东城孙岚峰旅结合部的东北角炮兵营盘,因为城墙都被炸塌,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攻入城内,董其武亲自督战无效,只得向傅作义拼命求援。

      傅随即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向东北城角全力反击,才将日军赶出城去,这个带队的指挥官,也是傅军后来的名将,中国早期摩托化部队指挥官 – 王雷震。影片中用大号手榴弹从城墙上投掷歼灭日军的就是王营。这种大号守城手榴弹是晋军太原兵工厂的特产,威力很大不过太笨重。东北角这个点也成为两军第二天反复争夺的地方,日军虽然攻入城中,始终不能发展。

      影片中傅在炮火中镇定自若,但一听到日军迂回包围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颇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时候摆了一个险阵,当时傅的守军是35军,表面一个军,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两个旅,孙岚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属守城部队中比较完整的仅有杨维垣一个旅,而且多为新兵没有战斗力。傅将孙,董两旅部署在东城,北城,迎击忻口而来的北路坂垣日军,对南路日军从娘子关来的迂回部队,却只放了杨维垣一个新兵旅,这样打起来杨根本招架不住。

      实际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惨了,为了扳回面子,一定会拼命攻城,而南路日军也知道坂垣的尴尬,所以一定会停下来等待让坂垣先攻进太原,所以傅敢于基本放弃南城的防御。事实证明,日军确实是如此行动。

      但是,6日,7日两天血战,日军意识到傅军还有战斗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于是派出部队绕道难进,准备和南城日军合攻太原。南城日军没有了顾虑,傅作义的空城计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现有的兵力也决无法再三面迎敌,这应该才是8日傅决心放弃太原的真正原因。

      影片寥寥数笔,把大段的史实轻轻带过,可说是相当令人钦佩的手笔了。

      人物的刻画,本片也颇有特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独臂团长贺炳炎,个人以为这个贺团长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年轻可以,但林,贺决不应该“嫩”,这部分的刻画有些遗憾。至少贺应该有一种风霜感,眼神混浊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独臂将军。贺独臂刀血战日寇和崔营长的杨家飞枪,个人认为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飞迎战的两位子虚乌有的美国飞行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奋起反抗的精神,历史在这里,有的时候也要让让路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史沫特莱,刻画的十分出色的一个形象,历史上的史沫特莱是一个异性恋者,影片中似乎也很想为她和朱总司令“做”出一点似是而非的虚幻故事,然而历史上史沫特莱刚毅爽朗的性格,热衷革命的狂热,肯定给导演极强的印象,因此在演员的选型上选出了棱线分明的安娜来演史沫特莱,那种神情间类似朱迪福斯特的骨骼感,还有那句:并不是我选择生做一个女人,是上帝把偶造成这个样子的(大意)。不由得让人对导演暗示着什么心存揣测,在中国的国家级电影中,这种暗示实在也是非常罕见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被击中阵亡黄土岭。这个场面曾经被一些朋友认为不够真实,因为炮战开始后阿部居然象活靶子一样站着挨打,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正是历史的再现。历史上的阿部规秀是被杨成武部迫击炮击中毙命,但并非炮战,而是杨部直接炮击阿部的指挥部。八路军也不是象影片中那样可以挥霍迫击炮弹,真正的战斗八路军只打了四发炮弹 – 第一发测距,第二发打近,第三发打远,第四发直接命中。日军听到前三发炮弹的爆炸,已经预感到第四发炮弹将打阿部所在位置,所以纷纷闪避,阿部规秀是一个优秀的山地战专家,也很明白这种危险,但当时日军战局有利,而他认为当时距敌较远,扑倒在地躲避有失将军尊严,特别是心存侥幸,认为八路只有一门炮,不会打得这样准,所以挺立不动。。。这些是阿部重伤之后对部下的说明。他不知道八路军炮弹稀缺,惜弹如金,用四发炮弹打他已经肉痛,如果还打不上,这八路军的炮兵指挥官也就快该撤职了。

      说完好的就要说说不满意的。

      朱总司令的演讲大段被我快进过去了,影片是用画面说明问题的,而不是用语言说明的,谆谆教诲在故事片中效果多少有些事倍功半,再借阎锡山之口感叹八路军不是来抢山西地盘的似无必要。感觉历史上朱总司令的特点也是三缄其口,并不是如此爱说之人,这个人物刻画有些画蛇添足。

      阎锡山和阎部官兵的形象有些问题,阎锡山并没有这样好的装备,他本人也是朴素的形象。晋军装备差,是国军中有名的,直到解放战争,阎军看到中央军居然有雨衣穿还觉得大为倾倒,抗战的时候晋军应该没那么精神。这同样见于八路军,八路军的火力之猛有些夸张,追击鬼子骑兵,如果一交手真有那样多的炸点,八路应该有一个炮兵团投入了战斗,可是历史上打到鬼子投降,八路军还是靠小米加步枪解决问题的。

      还有两个小小的遗憾。

      一个是该有旁白的时候旁白没有出来,比如左权,如果在看完左权的家信后,补充一段旁白,平淡的列出如下史实 – “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我想,观众的感情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潮。

      另一个是主题曲,《在太行山上》是一首非常好的歌,冼星海先生的曲子动人心弦。影片中这首歌开始只给出了一个旋律,逐渐加强,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想法,然而直到最后,全歌只是被吟唱出来,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一个磅礴的合唱,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似乎削弱了这首歌的魅力。

      试想,如果有一个奔流般的合唱 --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那该是多么有表现力的一种庄严和尊严的感受呢?

      既然这样,那就用这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来做本文的结束语吧。

      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曲 桂涛声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 --- 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完]

      [MP=320,240]http://www.frhlm.com/news/UploadSoft/zthss.mp3[/M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首歌当年大学的时候排练表演过

        当时搞新生歌咏比赛,俺们班pp的文艺委员mm颇有激情的先把歌词朗诵一遍。mm声靓人美,效果非常好,只不过“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句话漏掉了“要它”这两个关键字。

        得,后面大家唱得稀里华啦,一个星期的工夫全毁了,该mm因为这个典故郁闷了好久。

      • 家园 【注意】萨兄假后,精神大振。

        不喝水了,才思如涌。一篇文章上下两部,洋洋洒洒,图文并茂,一气呵成。

        祝 继续!

        萨王府井书店签售,本来我放出风来,言必去。一时各处无机会河友眼红者甚多,然老婆的两个逾九旬的外祖父母均在中秋之前住院,忙前忙后,未能前往,也只能留些许遗憾了。这两个老人,在我们这代人看来,传奇甚多。有机会再写吧!

      • 家园 八路军的袖标

        包括新四军的袖标好像应该是从左向右吧,还有萨相的《小白鸽》中的东北民主联军的胸标也应该是自左而右吧,嘿嘿,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了。

        声明,是电影拍摄人员的问题。

        萨相好文。

      • 家园 萨兄好文

        一直想看这部片子,听不少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历史作品。

        但我觉得您老哥评论中,历史真实和艺术加工是不是可以分开。对于一个描写历史的,国内电影界艺术上加工真的无法和同样题材的好莱坞作品相比。我看太行山上是个不大不小的突破。电影拍得不是要复述历史,而是要复述得好看。

        前一段有篇报告文学作品,讲铜家峡战斗,也就是八路军总部突围那次战斗,写得非常好。这样的作品我倒是渴望能搬上屏幕。历史真实和悲壮也同样在那段故事里。

      • 家园 今日方知

        刘伯承名作“我们在太行山上”,书名原来出於此曲。用得真好!沉着平实,回味无穷。

        名师名将,名曲名山。不禁神往。

        萨兄好文,好曲。多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