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枫叶国杂感 -- trunkzhao

共:💬116 🌺3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语言——枫叶国杂感(五)

      语言

      我第一次打工是给一个小公司搬家。公司的职员全部讲英语,由于招聘启事登在英文报纸上,所以来的人也都讲英语。跟我一起干活的有个家伙对我不错,开始以为我是难民,听说我是移民,就告诉我,在蒙特利尔不会法语不行。我问他会不会,他说他妻子是法裔人,他是英裔,他在家讲法语,他是双语人。我猜他一定在想,像我这样不会法语,英语也不灵的人来加拿大瞎混什么,即便是搬家的活也需要语言,何况还不常有。

      我当时非常钦佩。哇!双语!他原来是沾了法国妻子的光,会讲法语。后来我才知道,双鱼,太平常了,这里人差不多都是双语,三语也太正常了,四语也不少,再往上恐怕就少一些了。

      蒙特利尔是法语为主,可是英语也大有市场。许多供应商公司里通用英语。我们这里大部分意大利人家庭讲英语,意大利语是母语,法语是通用语言。只不过第三代移民有的只能听不会说了,有的甚至根本不会母语,逐渐变成双语了。这里的许多阿拉伯人在家讲阿拉伯语,外面讲法语,英语也相当不错,只不过有许多词不太清楚而已。

      我的搭档是意大利人的第二代移民,英、法精通,意大利语不能写文章,能听懂大部分、说简单的西班牙语,可以称作三门半语言。我来这里一年半了,英语长进也不大,只是口语流利多了,但还是不能表达复杂一点的东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电话里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如果再考雅思的话大概能得六分。法语能听懂一些短句,一些常用商品的名称,会说不超过十个短句,能流利地从一数到一百(工作的需要)。由于我的两个搭档都是不能早起的人,所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每天早晨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站柜台,也就逼着我学会了一些法语。一些老客人有时会夸我法语强多了,一个客人夸我的法语一块一毛五说得最好(一元店很多东西都是一块钱,加税卖一块一毛五)。想当初,刚刚开店的时候,一句话都听不懂,耐心点的客人会给我比划所要的东西,我根据想想领着他们满店里溜达。一些极端的客人怒斥我:“啊?在魁北克你不会法语就敢在这里混?”当然,这些人没有一个想要独立的法国人,基本上都是海地人,也有少数的阿拉伯人。现在我最多领他们溜达半圈,要么找到他们要的东西,要么找人帮忙,要么客人干脆就说:“算了算了,我自己溜达去找吧。”

      刚来时,最尴尬的时候莫过于客人用法语问,然后我恬着脸问:“不会英语吗?”或者客人用流利的英语描述所要产品,或者是旁边的客人用英语翻译,可我还是不知道要什么!现在许多老客人刚一张嘴问,就马上想起来说:“算了,你不会法语。”我还得恬着脸说:“oui(法语,yes).问吧!”很多时候也就能知道找什么。

      我曾经在一家华人超市打工,一般在楼下包菜,不接触客人。有一次,偶尔上店面整理货架,一个客人问我东西,我听不懂。客人用英语说:“你不讲法语吗?”我立即回答:“yes。”马上我就意识到自己错了。还有一次一个客人看着水箱里的鱼跟我瞎聊:“这鱼个真大。”我回答:“是啊。”客人又说:“你看那条鱼死了。”是有一条鱼翻肚皮了,回答:“是啊。”客人又说:“这鱼不能再卖了?”我回答:“是啊。”那人马上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我又错了,谁叫咱是中国人呢。不过现在我已经不用打磕巴就能准确地回答了,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虽然我的语言能力差一些,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论英语,某些方面我要比我的搭档强一些。比如说,我的搭档从来分不清楚How many和How much的区别,多少个、多少钱一律how much。还有主语一律用宾格,一张嘴就是Me prefer如何如何。他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不行,有一次我和他说We have nothing left except.... ,他就分不清楚,还要问我:咱们有这东西还是没有?一些词他也不大清楚,比如说包裹这个词,我要解释半天他才想起来英语里有这个词。

      语言对开店来说是个大问题,可对我来说不是个问题,反正我的语言能力相当地差,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解决的,所以我就更加专注于管理方面,让有本事的人去干吧。

      • 家园 哪些人说加拿大好?哪些人说加拿大不好?

        出国10年了,发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无论在国内人模狗样做什么的,出国来以后,过个几年,就有些人说加拿大好,有些人说加拿大不好,想回流。

        最奇怪的就是,往往是那些拿低工资的,比如搬家公司的,一元店伙计,餐馆工或者是装修工,天天念叨着加拿大好!就算以前在国内拿的工资比这里还高,生活比这里还好,还是念叨加拿大好,什么民主,公平,福利,环境,精神,一套一套的。

        反而是在这里混的象点样子的,至少比平均收入高的(加拿大07年统计,两人以上家庭年收入中位线是6W),不少人念叨着什么不公平,机会少,玻璃天花板等等,念叨着要回流。

        总之观察一下,回流的都是在这里混得相当不错的,洗碗工没有一个回流的。

        这是什么心态呢?

        • 家园 不会吧,我周围普通朋友家庭收入都差不多10万加币。

          大多数都觉着加拿大挺好的。加拿大回流的还是少数,大多是混的不上不下,心理落差大的。但是我们确实要承认,语言和种族歧视造成的困难是在加拿大最大的困难。但是有一小部分华人本身的社会、工作素质不够,不能根据外界社会情况有效的转变自己,也是造成其自身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

          加拿大相对国内好的地方是环境、人文素质,法制,平等对人,对弱势人群的照顾,食物安全等等,日常物质生活也不错。从华人角度,加拿大较大的问题是语言,种族歧视(表现在工作升职、社会生活、文化与政治多方面),税收过重,较慢的社会科技进步,公用单位浪费税款,对严重犯罪量刑过轻等等。

        • 家园 说得没错。像我这没本事的,只好移民

          回国给人打工,别说受不了,也没人要,早过了三十五岁的限了;自己创业吧,一没本事,二也没有了关系网,三则懒散惯了,哪里肯到处磕头。

          所以,甭说在一元店打工的伙计,就连我这老板,也是在国内混不下去才跑出来的。

          在国内一个月挣几百,来这里也是几百。日子过得惨兮兮,勉强买了房子,家里有几部车,还要拼命挣钱养。回不去国,只好拼命地说加拿大好,自我安慰一下。

          对了,不知道您把自个归在哪一类?是在这里混的象点样子的,至少比平均收入高的(才60k,我想肯定比这高得多才有资格这么说话吧),念叨着要回流的?还是混得好的不肯回流的?

          • 家园 在国内一个月挣几百还能来加拿大的人

            估计只能是偷渡的

            你是正经移民过来的,在北京也有不错的工作,扪心自问一下,从物质上来说,在一元店打工真的比在北京一家月收入二万过得好么?

            当然,您在北京和在加拿大心态是不一样的,在北京您自认社会中层,总是向上看,明明收入不菲觉得自己是穷人,在加拿大您自觉把自己划为社会底层,每一分收获都是惊喜,一元店打工的收入也足以让您觉得自己是富翁,再加上民主自由之类的加成,过的high是很容易的。

            这是您自己选择的道路,无可厚非,毕竟无论物质上得到什么,最后追求的不还是内心的所谓“喜乐”么?

        • 家园 倒也正常

          福利这东西,低收入的人看到的是退税,是高额的牛奶金,是EI,当然觉得很爽,觉得政府在帮自己的忙,心怀感激;高收入的人看到的是补税,是牛奶金聊胜于无,是不断被收走永远不退的EI份额……当然觉得不爽,觉得政府在剥削自己,心怀怨恨。

        • 家园 很正常, 生活就是灰色的

          对于经济不是很好的人,生活是深灰色。但他们把自己放的很低,把这深灰色放在一个黑色的背景上看,发现自己生活是亮的。这可以增添希望和忍耐力。

          对于经济比较好的人,生活是浅灰色。但他们自恃很高,把这浅灰色放在一个白色的背景上看,却发现自己生活是暗的。因此心里时常堵得慌。

          从唯心上看,我更欣赏前一种人。但从客观上讲,前者不能太自我麻痹,应有胆气去改变自己的大环境,实践一些不同的,更好的工作生活。而对于后者,他们也不必过于心高气傲,有时仅仅是幸运使然。有句是这么说的:如果一块被扔出去的石头会思考,它会认为自己会飞!

    • 家园 穷人的生活——枫叶国杂感(四)

      穷人的生活

      在移民公司咨询时,顾问们总是把加拿大描述成天堂:那里环境优美,福利高,衣食无忧。对,没错,环境是优美,福利高吗?高,实在是高。那是对穷人而言的。一千多年王小波没有实现的均贫富的理想,在中国没有实现,在加拿大实现了。这里对富人课以重税,而对穷人却按照贫穷的等级给与一定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如果你只拿那点失业救济金、低保之类的,保证你一定会饿死的;而在加拿大,各种福利加起来,保证你不会饿死的,但也保证你过不上小康的日子。

      许多中国人刚刚来到这里,都抱着远大的理想,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过上白领的生活,于是纷纷选择了上学之路。在魁北克省,上学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读法语,当地戏称“喝咖啡”,有五六百块钱的补贴。这点钱只能让你的口袋瘪下去的速度慢一点。读学院、研究生倒是有多一些的补贴,可惜有一半是借给你的,不白给,回头还要还呢。读个成人技能培训钱是不少,可那里只能拿证书,不能拿文凭,出来之后白领的希望不大,即使成为白领也是那种低工资的白领,基本上为志向远大的中国人所不齿。在多伦多,由于经济的原因,更多的人表现得相当实际。当你的钱包以每月一万多元人民币迅速瘪下去的时候,即便有相当基础的人也相当惶恐,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累脖工”(Labour)这条路,而且大多数人难以改变。

      在蒙特利尔当学生日子还算是滋润得多,钱要千方百计算计着花,各个超市的Flyer要研究透,冬天洗菜基本上都不用热水。饶是如此,资产还是日渐缩水,如果不想办法,最终将沦落为赤贫。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有自尊心的,一般都不会沦落到领救济的地步。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会放下架子,搁置远大目标去实现温饱问题。好在加拿大这地方,只要肯出力,到处都是钱。

      可是也有很多人,觉得当富人太困难,小康有太费力气了,甘心当穷人。至于他们怎么想得不太清楚,我只知道这些人跟钱有仇,容不得手里有钱。每到月底月初,很多客人手里都拿着信封,信封里厚厚一沓子钱,这是刚刚从银行里把政府的支票兑现的。到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也就忙起来。我们这个区域属于好区,也就是穷人少一些、社会治安好一些,所以每月的销售额高低落差不是很大,在有的穷人多的区域,有的店销售额能从六七百增加到三四千——当然也就是短短的几天时间而已。

      我们店有个客人,是个海地妇女,大约四五十岁,一个月来一次,在中旬末,每次来了都要买一堆东西,要求用延期支票付账,支付日期为下月一号。我们给她的额度一开始就给了二十块钱,如果被骗,也就损失十几块钱,就当资助穷人了。所以她推来一车东西,就要先输进机器里,然后一样样往外拿,由她来决定不要哪些东西。每次她先拿出来生活用品,然后就是食品,大米可以不吃,豆子拿出记样贵的,留下便宜,可是热巧克力粉和薯片一定是要保留的。每次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一对奇怪的夫妇,到了发钱的日子,两人就挽手进来,推着满满一车或两车东西,大多数是薯片(我们这里薯片便宜,大的一块,小的五毛,超市最便宜也要小两块),然后挑几个打火机,一般花上个四五十块钱,挎包里还放着新买的香烟和彩票。

      • 家园 楼主看来被自己认识的人和经历所局限

        尤其是卡尔加里,大陆移民有白领工作的比没有的多得多,而且收入也跟当地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如果说中国移民来的大都是吃救济,干苦力,这也是误导。

        • 家园 Calgary is the richest

          province of Canada and Quebec is the poorest province of Canada.

          Tha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in life experience. Canada's wealth and prosperity has been constantly shifting to the west coast in the last 15 years (after commodity prices climbed up from its early 1990s low point).

          Quebec French elites are killing Montreal and the province economically by resorting to political extremeness and kicking out competent people.

    • 家园 寂寞的老人——枫叶国杂感(三)

      寂寞的老人

      安顿下来,马上就注意到加拿大的老人比例相当高,怪不得要拼命地移民呢!加拿大的老人一般来说比较有钱,可在我看来是相当可怜。

      原来住的公寓,二楼两家都是老人。我的楼下是一个老太太,和一条狗相依为命,每天早晨无论风雨都和狗一起出去遛弯儿;她的对门是一对老夫妇。夏天的时候,三位老人就坐在阳台上喝着咖啡抽着烟聊天。那一对夫妇有两个儿子,可我在那里住了四个多月,从来没见过他们来过。有一次,老夫妇家连续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开灯,我想可能是度假去了,心想老两口行动不便还能度假,真行!可是,有一天我看到一辆出租车停在楼下,老太太颤巍巍地搀着老头回来了,出租车司机拎着东西跟在后面,原来是出院回家了。楼下的中国人告诉我,他们在这里三年多了,老夫妇的儿子从来没来过,只有女儿偶尔来一次。我搬家时,把一块儿捡来的地毯扔到马路边,老太太在阳台上看到了,就问我:你们要搬家了?地毯还要不要?能能不送给我?我留给我儿子,回头打电话让他拉来走。我一直以为老太太是孤独一人,因为从来没见过她的子女来过。

      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个人叫我。那人把车停在马路中间,打着双蹦,车里坐着一个老人。他让我帮他把老人从车里扶出来,解释说,他在Provigo(就在马路对面)停车场看着这个老人走不动了,就把老人拉过来。我们俩一人拿着半袋子菜,一人拿着老头的拐杖,一人一边搀着老人。老人已经有点犯晕,鼻涕眼泪一大把,不知道家在那里,一会儿指着这栋建筑,一会儿又指向另一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好在老头还能说出地址,问了一个过路人,才知道就是眼前这栋建筑。我们把老人扶进屋里,那人问老头有没有亲属,老头说没有。那人摇着头说,看来我只好给xx(我不知道是个什么机构的代称)打电话了,老人这样不行,会有危险的。他又对我说:“我和他素不相识,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也有老的时候。”对,我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也许同样凄惨。

      我们店有许多老年顾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连续换了两次电话机,说是不好使。第二次的时候,。她说:“在我哪里就不好使,用它开不了门。”有的公寓可以用电话开门。我当时很忙,没有顾上照顾她,就让搭档告诉她我明天去她那里给她修。第二天,跟她到她家里去,原来就是我的隔壁。我试了试,电话有拨号音,没问题。试着拨个电话,找到毛病了,原来是电话还在脉冲档,调到音频档就一切OK了。老太太买电话半个多月了,根本就没有用过打电话,只是用来开门,我看着桌上的全家福,心里一阵酸楚。修好了,老太太不让我走,问我这个那个,我们语言不通(她说法语,英语基本不会;我当时法语二十个数字还数不全呢),可我看老太太就是闲得,找个人陪她。最终,老太太还是把第三部电话退了,因为她根本不需要电话,她只要有她的猫就足够了。

    • 家园 百万富翁的生活方式——枫叶国杂感 (二)

      出国前去向老板辞职,老板对我说:在中国你肯定比在加拿大更有机会,即便不在我这里,在别处也同样有许多机会。加拿大的五六千元也就跟中国的五六千差不多,何况你还不一定能马上拿到这个数。对于这个话,我现在感觉不打认同。从物价来说,除去农副产品和汽车差异过于悬殊之外,其它产品的价格差异不会有汇率那么大,我的感觉是在二到四倍之间。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应该不会超过四的。所以加拿大的百万富翁含金量应该比中国的百万富翁搞得多。

      在中国,在北京,如果一家收入在两万元,这日子基本上就是苦哈哈的了。而这里可以过的相对滋润得多,车、房都能供得起了,虽然需要算计着花。在中国我身边有不少百万富翁,千万级也有几个。百万富翁一般是企业的小老板、包工头、国有企业的中层、国家有权力部委的科长或科员或者是外企职员。有钱之后,大房新车一般为标志,当然房子要大的,只能在郊区;车要好得,夏利、奇瑞不在考虑,但一般也就在捷达到帕萨特之间。自己肯定不会动手干什么事情了,家务事请小时工或者保姆,公事一般也极少亲力亲为。在加拿大,我认识两位富翁。一位是我的第二位房东,大约是个千万富翁,因为真得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我们住的公寓和旁边的一栋公寓都是他的资产,据说这样的还有好几片。在我们家附近还有一栋他女儿的House兼办公室,他自己住一栋独立House。他还有自己的私人飞机。每年光我们这里的十二户人家房租收入就要七八万。他的公司交女儿负责具体事务,老头干吗?维修工!这么多人家,通通下水道,刷房子这种活哪天也少不了。他曾来我们家修过两回下水道,穿得破破烂烂的,整个一民工。据前任房客说,老头愣是一个人把一个大炉头、一个干衣机扛到了三楼。我曾感慨地说,如果我有这一半的钱,我也要雇人干这个,决不自己干。直到我遇到了我的前任店主我才改变了想法。

      为了生计,不得不挣钱。可我实在没什么本事,没什么专业,英语法语全不灵,只好买了一家一元店。我的前任店主是个意大利人,六十多的人了,身体也不好,老两口要退休,剩下儿子一个人难以支撑,索性就卖了。老头在蒙特利尔岛里有一个Duplex(就是一栋房子,两户人家,分住楼上楼下),还有一栋建筑,下面是我们店面,楼上四户两室两厅公寓。在北边的一个风景区,老头(我们都这么称呼他),有一个小House和一个大院子,一个上住下店的建筑,一个自由市场的停车场和大约有一平方公里的森林(按照市价大约值八九十万)。原来老头老太太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店里上班,周末到乡下去,在停车场收费,收工后还要收拾自己的院落。他的院子里有自己搭的工具房,自己浇灌的水泥桌凳,自己做的大车,总而言之,只要是能自己做的全部自己来做。想想每天有多少工作量。

      老头从意大利来白手起家,开了一个面包店,每天五点起床,晚上九点关门。关门后再收拾收拾到家业九点半了,没有休息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作了十九年,然后才开了这个一元店。老太太也是一把好手,干活又快又好。有一次我有点头疼,病殃殃懒洋洋的样子,老头看到了说:“那你就多干活吧,干活才能治头疼,我就是这么治病的。”干、干、干,不停地干,这就是老头的生活。工作和挣钱已经不是老头的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我接触的供应商中有不少百万千万富翁,像Kayali,开着Audi A6给我们送货,一箱箱地搬东西,跪在地上为我找东西;像Glazer,当着老板还兼着Salesman。所以在加拿大,你根本无法分辨百万富翁和民工,最起码是从外表上。

      • 家园 楼主把有钱和有财产这两件事搞混了

        不知道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可在美加,有钱和有财产是两回事。没钱花的千万富翁和身无长物可花钱如流水的情况都不在少数。

        象楼主说的那个拥有两幢公寓楼的房东很有可能就是没钱花的千万富翁。两幢楼加起来可能有好几千万。可是还贷,地税,保险加起来常常会占掉75%左右的房租收入。再加上日常维修,一个公寓如果没有90%的入住率房东很有可能会赔钱。

        至于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信托孩子(Trust child)。家长有钱,给孩子设了信托基金。根据基金的条件不同,基金的钱有很多不同的条件。象最有名的洛克菲洛家族的信托基金,孩子生下来就有,终生只能花收益。没找到具体数字,据说是可以温饱但远不能奢侈。这些基金通常都有各种不同的条件。有的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钱就归孩子自己支配(行话叫disolved)。也有终生只能花收益的,等等。一个算是朋友的小伙子交了个女朋友。两个人开始谈婚论嫁时,男孩子家里的律师找到那个女孩子拿出一份婚前协议要那个女孩子考虑。上面的条件苛刻到我的那个朋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结果人家律师说,这没办法。这个协议是你们家老老爷子立的。你可以不签。只不过不签结婚以后就只有有限的钱你可以支配,剩下的等你的孩子成年以后由他来支配了。两位最后还是签了协议才结的婚。

        不过楼主的一句话是对的。在美加,看是看不出来一个人是不是有钱的。绝大多数看起来有钱的与其说他们有钱不如说是职业需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