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看参将兄的贴想说的话:写在经济比较进行时 -- 葡萄

共:💬291 🌺491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闸北的两次抗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闸北之战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矛头指向上海。民国21年1月28月,日军提出要中国军队撤离闸北,并要扩大日军陆战队占领区的荒谬通牒,未待答复,即于当日夜间,向闸北发动武装进攻。

        国民政府惟恐第十九路军与日军冲突,急调宪兵第六团至上海接替第十九路军防务。尚未交接完毕,日军即发起进攻。第十九路军和宪兵第六团立即奋起抗战。是日,23时30分,日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指挥日海军陆战队等3000余人,从淞沪铁路及虬江路两方面进犯闸北。第十九路军官兵连续打退敌人两次猛攻。战至29日晨2时45分,日军经广东街(今新广路)退入租界。日军死伤800余人,守军缴获铁甲车3辆,击毁1辆。

        29日晨,日军分兵3路再次进攻闸北。一路由江湾路入天通庵路,一路由吟关路(今秦关路)西进,一路由虬江路、福生路(今罗浮路)直犯北站。守军英勇抵抗。虬江路、川公路、广东街一带,均发生激烈巷战。日机同时出动,轰炸助战。下午,北火车站被炸起火,日军占领北火车站。傍晚,守军复夺回北火车站。是日,击落日机1架,一度攻占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今四川北路2121号)。日军无力再攻,中国方面,想疏散难民。双方约定自29日21时起暂时停战。日军损失惨重,急于补充兵力,31日,通过英美等国驻沪领事“调停”,休战3天。期间,日军从国内急调军舰14艘,其中: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水雷舰8艘,陆战队约7000人来沪参战,组成第三舰队。第十九路军调六十师、六十一师一二二旅抵沪。日军增援部队抵沪后,不待休战期满,于2月3日8时向闸北猛攻。闸北地区守军伤亡较大,于3日夜,调六十师一二○旅接替防务。2月4~5日,日军数千人继续猛攻闸北,数百人进攻八字桥,守军伤亡虽大,仍顽强守住阵地。2月6日起,主要战事在吴淞一带进行。

        2月14日,日军第九师团到沪,在沪日军由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统一指挥。20日7时30分,日军从正面向闸北至吴淞发起全线进攻。在天通庵路和八字桥阵地,守军击退日海军陆战队4000余人进攻。

        2月28日,在沪日军改由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大将统一指挥。2月29日凌晨1时,日军出动飞机、大炮、坦克发起总攻。落在八字桥周围炮弹每小时达300余发。日军冲锋10余次,3次占领八字桥阵地,又3次被守军夺回。日军死伤3000人以上。入晚,双方用重炮对轰,直至次日凌晨5时。3月1日,日军发起强攻,用飞机、大炮猛轰。闸北虬江路、大统路、青云路,闸北与江湾之间,一片火海。双方死伤惨重。扼守广肇山庄附近的七十八师一五五旅士兵死伤过半,其中营连长就死伤12人之多。各部预备队全部用尽,因伤亡而出现阵地空隙,已无力坚守。3月2日,闸北被侵华日军占领。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官兵表现异常英勇。上海市民众奋起参加闸北抗日。上海市总工会集合各工会义勇军,由朱学范率领开赴前线,协同第十九路军作战。市民联合会义勇军500余人开赴闸北前线助战。各大学义勇军500余人和救护队300余人分批赴前线作战。在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发动组织下,每天有数千人帮助第十九路军挖战壕、筑工事、运送军火、柴米,并洗衣烧饭。广东籍市民自行组织起一支便衣队,专在闸北边界突袭日军。电话工人,拒绝替日军架设军用电话,并将日军前、后方电话线割断。铁路工人拒绝运输日军,并将铁路破坏。

        八一三淞沪抗战闸北之战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同年8月13日晨,日军从虹口公共租界预设阵地内和军舰上突以重炮向闸北轰击。9时15分,日军陆战队七八十人,从北四川路小学出发,在虬江路口横浜桥以轻机枪向中国警察及保安队扫射,遭击退。同时,日军炮轰青云路、西宝兴路。14日,日军炮轰天通庵路,东、西宝兴路和青云路。15日,日机轰炸商务印书馆及麦根路车站。北火车站周围房屋尽毁。守军坚守阵地。20日,日机轰炸北火车站和麦根路车站。21日,日机12架,在闸北西部投弹35枚。9月7日,日机整日轰炸闸北,北火车站和麦根路车站投弹最为集中。战事爆发后,北火车站守军与左翼友军,相互配合主动向虹口日军各据点进击。19日,日军退避汇山码头。被迫困守待援。日军自8月13日进攻,迄9月23日,发动进攻45次,均被守军击退,伤亡惨重。

        日军总司令松井,在增援部队补充后,于9月29日晨下令海陆空三军全线总攻,限3日内占领闸北。30日晨6时45分,日军先用数十架飞机轰炸,继用大炮狂击。日军陆战队沿北四川路各路口向闸北猛攻。8时许,日机投掷照明弹3枚,作总攻信号,日舰齐向闸北开火,遭守军还击,日军死伤无数。30日晚9时左右,日军坦克10余辆,掩护步兵一联队,由北四川路向士庆路、虬江路、西宝兴路及东宝兴路一带进犯。守军即以手榴弹、迫击炮还击,日军被击退。10月1日凌晨,日军集中兵力,攻虬江路、宝山路两处,企图突破守军阵地,守军以白刃战还击。日军虽多次增援,均未得逞。至10月1日晨7时许,日军在宝山路上横尸200余具,内有日军中队长1人,分队长3人。10月1日上午8时半起,日军在坦克和数门大炮掩护下,10余次向东宝兴路、虬江路一带进犯,遭守军狙击。至下午3时30分,日军又发起冲锋,守军待日军冲到30米处,跃出战壕肉搏。日军连续进犯10余次,伤亡过重,溃退。9月29日至10月1日3天内,日军发起的海陆空总体进攻宣告失败。守军打退日军进攻,毙伤日军1000多人,始终坚守阵地。

        10月2日起,战事中心移向罗店、浏河、大场一线。10月26日,大场一线战事失利。27日,国民政府军全线撤退,留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抗击日军。

        8月13日~10月26日,血战两个半月,驻闸北地区的第八十八师,始终坚守闸北阵地,从未换防,日军未能前进一步。

    • 家园 从建国三十年看颜色革命:论改革前后(三) 完毕

      改革的前提是中国不会遭遇战争威胁,改革的国际政治大环境是中国通过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通过与中美等一系列国家建交获得了国际战略缓冲,改革的国际经济大环境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产业分工大转移和四小龙的崛起。改革在执政党来说,十年文革的教训使执政党和老百姓都认识到一种曾经的模式不能在继续了。尤其是当来自外部的生存威胁被削弱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就要为解决建国前三十年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的需要让步了,这种需要首先就是老百姓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样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所认识的教训,也使得执政党比1949年开国时期更有经验更懂得如何通过驾御各种国家机器来治理国家。并且在完成国家基础积累和社会组织几生产关系的转变后,改革的目的没有建国时期那么复杂,那就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突然间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所受到的冲击不但是物质的而且更是精神的。在反思建国三十年经验教训尤其是文革期间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中,在新的全面冲击面前,一种文革式思考方式从一种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里有时候觉得满有意思的,在今天关于改革的讨论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这样的一种极端方

      式。而不管哪一种极端,对我而言都不可取。

      在我看来,改革的前后是一个执政党在治理国家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的过程。把问题割裂了看,可以解决很多很多在情感上与思想上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核心往往集中在毛泽东一个人的身上。就象刚才所说的,不管建国三十年有功还是有过都简单归结在毛泽东一个人的功与过上,这个就是我说的不可取。在建国前期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受到根本威胁的时期,国家对内建设是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其代表就是:2弹一星项目和三线建设;对外活动是以谋求生存发展,获得生存空间为目的的其代表就是在输出革命的同时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不是这样的话,建国前三十年就没有一种合理解释可以说明白说清楚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事情,而只能把问题简单的割裂来看了。虽然建国的一切努力是为了国家安全,但是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可以独立自主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于是,在国家安全获得国际与国内保障的前提下,改革不仅仅是国家与国民的急切呼声,更是执政党顺理成章的转变。

      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即使是在和平发展环境的环境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忽视了国家发展的独立自主,一种现在被称为经济殖民地的可能未来越来越成为我们担忧的命运。而且无论是改革后较早的那次事件,以及随后的苏联解体与最近此起彼伏的颜色革命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没有战争侵略威胁,一种被称为和平演变与经济殖民的新现象正日益成为我们国家的新威胁。从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凋零,从东南亚国家在金融风暴后的一蹶不振,从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的拉美国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国家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走向覆灭。

      在现在,为什么执政党与政府为什么不以政治运动等方式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国家面对的各种问题。那首先是因为曾经的历史确切的说是建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告诉今天的人,过去的曾经成功的方式不可以在新的环境中被复制。其次是,通过改革前后的国家建设,在确保国家不会直接遭受战争威胁的情况下,执政党没有必要通过极端的形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隐患。这个是一个国家走向成熟与理智的方式。而这些不仅仅建立在国家实力的不断发展之上,更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之上。同样在现在,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不是仅仅埋头苦干发展经济就可以解决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国家之间的利益非常现实,你不去保护,别人就会毫不客气的去夺取。这个利益不仅仅存在经济发展中,更存在于独立自主的意识中。过去在建国三十年里试图用各种政治运动去解决的问题现在都解决了么。我看有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些问题以在今天用新的方式与形态出现,依然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是威胁。我们今天不能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代表我们漠视甚至是务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只不过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必须要变化。这个就是时代。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没有独立自主与发展的国家民族没有明天。新中国走到今天是一个不断在历史中摸索,不段在跌倒中爬起,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前进过程。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在没有路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路,是一个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转变的历史,是一个面对国内外剧烈变化与震荡中逐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就象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知识与对历史总结的智慧与要求历史中的事情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呵呵就象没有完美的人一样,没有完美而从不犯错误的国家,更没有一个如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存在。在这个剧烈变动的全球化时代,没有谁是不会犯错的,但是区别在于谁可以更快的改正错误并不断的跑在对手前面。

      每一天非洲的羚羊早上对自己说,今天如果不跑的比狮子快,我一定见不到明天的朝阳.每一天非洲的狮子对自己说,如果今天不能快过最慢的那一只羚羊,我一定会被饿死.

      (完)

      • 家园 陈经说印度也搞出了两弹一星……

        可是那是1998年……

        老毛带领下的中国三十年前就干成了这件事。

        没有核武器,苏联的百万雄师会不会搞个北京之春?

        没有两弹一星,尼克松会不会来?

        老毛领导下的中国,首要要求不是经济发展而是生存。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的人啊,还谈什么历史。

        • 家园 我觉得两者并行不悖

          生存当然第一重要,所以抗美援朝不得不打。但是,抗美援朝的这几年并不是经济最困难的几年。最困难的反而是周边环境好转了一点点的时候。

          • 家园 周边环境怎么好了?

            打完抗美援朝就是外受美帝围堵,苏修打算把咱变成苏联经济体系的一环。这叫好?

            独立自主是有代价的。

            • 家园 总的来说还是好转了

              至少没有几十万人冲锋陷阵飞机大炮什么的。打仗打的就是钱,不打仗了,对于国家环境就是好了。

              美国、苏联的确是巨大的威胁,两弹一星很必要。不过人间也没有想一口吃了你,他们恶狠狠的盯着对方,中国也不是他们的最大敌人。

              有的时候,敌人是喊出来的。

              • 家园 如果中国这里什么也不做那么就真打过来了

                苏联的手术打击计划不只是想光喊喊的,还有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印度是在美国承诺武器支援后做出最后决定的,美国在60年代早期针对中国大陆的核演也不只是想喊喊,最后还有台湾返攻大陆活动最猖獗的就是在60年代.知道随灭南陈怎么灭的?贺若弼天天在长江北变搞军事演习一搞搞10年,南边的天天看军事演习看着看着成习惯了当看戏了然后随军就过来了.

                • 家园 还是时间的前后顺序问题

                  苏联的所谓策划“外科手术”打击是在什么时候?那是60年代末边界冲突(珍宝岛和新疆)引起的,三线早在64年就开始计划,没看到当时苏联有针对中国的,类似于对东欧行动的计划。

                  60年代中毛泽东选在中苏正在北京进行边界谈判的时候,接见日本的黑田,讲了一大段要“算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账”的谈话,就是这番话引起了苏联方面强烈反应,在东亚增兵。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印度是在美国承诺武器支援后做出最后决定的-------62年中印战争是以中方反击开始的(中方一直不承认印度方面的所谓麦克马洪线),“美国承诺武器支援”这说法不知从何而来。

                  台湾策划反攻大陆,说来有意思,正是因为“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当时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工程都不得不暂停,香港边界出现难民外逃)才给了蒋介石这么个想法,刚有个草稿就被美国摁住了。

                  作为国防政策,本身就对任何情况都有“预案”,美国二战前还有对英国的战争预案呢。这些说明不了太多问题的。

                  • 家园 资料有点遗漏

                    首先、1962年苏联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了大批中国居民外逃事件。1963年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定了针对中国的《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这都在64年7月毛泽东和黑田谈话之前。

                    其次、毛泽东在意识到他的谈话可能引起误解之后,9月10日,借着与法国客人谈话的机会,专门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强调旧事重提,其实只是“采取攻势,说些空话”,使赫鲁晓夫“紧张一下”,并没有改变边界现状的意思,目的还是想要以目前边界现状为基础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

                    显然,所谓苏联方面的强烈反应,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 家园 政治操作,真真假假

                      打一巴掌揉三揉,说自己的讲话不过是“采取攻势,说些空话”,这些固然都是政治上的操作技巧。

                      但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20世纪历史上这类“空话”可也不都是空话,有些甚至在不久之后就都应验了,比如30年代的德国。放在当时中苏大论战的背景下,双方互信早就严重下降,苏联方面能不当回事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苏两国/两党同盟破裂这个过程持续多年,里面大大小小的事件很多。在伊---塔事件之前,60年国际工联北京会议(苏方认为中方在这次会议上率先发难)和布加勒斯特会议,甚至再往前的“导弹事件”和炮击金门也都是标志性的。

                      • 家园 北京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之前还有苏联指责我们反击印度又算什么呢?

                        我们两个转来转去,正好证明了葡萄的观点:中苏交恶是两国利益严重冲突的结果。

                  • 家园 谢谢你的补充,关于印度的我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我的观点抱歉,还有

                    1962年前美国对印度年均支援为1.05亿美圆,1962年后印度仅仅3年接受美国的援助就达到38.2亿美圆.而之后的几次印度对外军事干涉行动中,印度都在事先与英国美国沟通并取得默许的,所以我以此类推并加上当时美国总统在10.22日就做出反应宣布支持印度.所以我对中印冲突时候的有关描述做出那样的判断.如果牵强的说,印度在2战时期就有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对于印度的各种军事援助在印度成立到1962年也一直没有中断,这个我们可以从中印冲突中我们缴获的美式装备可以看到.但是这个作为理由就勉强了,呵呵.

                    关于中苏边界冲突的问题,我先谢谢的是你的补充,不过早在1963年3月,中国首先公开提到了修正边界的可能性,随后在1964年9月2日,《真理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谈话,同时配发了一个长篇社论。社论警告说,坚持中国领土要求的任何企图都会发生“最危险的后果”。 在1964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时通过提倡新疆和内蒙古的非中国人的民族自决而答复了毛的声明。1966年初,苏联共产党在发给其他共产党的信件中(见第五章)指责中国“引起边界争端”。5月20日,陈毅元帅(当时的中国外长)答复这种断言时指责苏联在1960年7月和1965年底之间挑起了五千多起事件,指责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并进行以中国为假设敌的军事演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长期积累,中国和苏联才在60年代末爆发了大规模边界冲突.(1997年2月2日,北京广播电台宣称:“苏修和美日帝国主义者”通过黑龙江省进攻中国的阴谋被粉碎了。2月11日,所有的中国边境军队处于戒备状态。第二天,北京的墙报宣称:最近,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击退了海参崴附近苏联的一个营的进攻;这一报道未得到其他任何资料的证实)我现在列个顺序你看看如何:中苏论战=>边界冲突=>中国核实验=>中苏爆发边界冲突=>苏联大规模增兵并谋求对中国的打击.

                    关于美国的反攻大陆的态度我下面的连接你可以参考下

                    http://www.nanfangsf.com/famous/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695

                    美国在当时的态度反对新中国与美国利益是放在有限考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蒋介石在60年代反攻大陆进入一个高潮期的威胁性.我看到的记载里,60年带台湾对大陆沿海的袭扰高达5万次,不过我暂时没有找到信息来源,很抱歉.不过西西河里萨苏的一篇文章<水鬼的故事>恰好就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其中关于割头战的描述我想多少可以看出当时对抗环境的激烈.我承认,首先是三年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的内外危机.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我摘一段文字你看看: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0426/12269927_1.html

                    形成“左”倾错误的第四个原因是1950—1970年代的国际环境恶化和对于国际环境的过火反应。左倾错误通常都是某种封闭状态的产物。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威胁在长期内使中国处在备战状态。台湾反攻大陆的企图加剧了中国的危机感。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后期,苏联也对中国采取军事包围和威胁的战略。中国感觉全世界似乎都在打算围困和扼杀剩下的仅有的革命圣地。战争威胁迫使中国把经济建设放在服从于战备的地位,这就产生了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而且选址要按照所谓“山、散、洞”的原则。这种状况,不但大大扰乱了中国建设的步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的建设投资的分配和新的工业布局变得很不合理。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世界最后的革命堡垒,中国国内必须高度革命化,并且承担各种国际主义的革命义务。这种献身精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忍受长期左倾政策带来的困难。

                    最后是关于,军事演习与军事计划的.就拿现在海峡两边不断的军事演习来说,尽管台湾眼下 并不认为大陆这边马上会进攻,但是作为预防措施,同时搞军事应对措施是必要的准备.大陆当时的应对就是做必要的应对准备.

              • 家园 谁说没有人想一口吃掉?

                老美的反共高潮可是1950/60年代。

                • 家园 你想说十么? 美国想一口吃掉中国?

                  解放军过长江那会儿, 老美有机会, 有想法, 更主要蒋介石还没完全垮, 都没出兵干涉, 怎么, 等你江山做了10几20年了, 按你说还"建设成绩辉煌", 想一口吃了你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