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蒋犹豫半天最终下决心战徐州也是因为这个.

          防线归根结底是被动的, 只要有可能, 即使是守城,也不会让敌人随随便便就兵临城下来攻城,典型就是逍遥津之战, 尽管敌强我弱, 张辽仍然主动出击而一战树威, 否则还真难说

        • 家园 只有一条线的话,一点被破,往往会全线被突破

          敌人往往会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你线性防御中的一点,所以现在多是纵深防御。

          在古代是骑兵,现代是坦克

        • 家园 防线多了才能进行弹性防御

          长江对于南方来说应该是必须死守,绝对不能失去的。但是做为防守方战争的主动权不在手上,那么长的一条防线只能平均力量监视防守,进攻方战前进行战略方向的欺骗后集中超饱和兵力攻击一点以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这样再好的天险也容易被突破,而一条防线的最大缺点就是一点被破全盘皆溃。中外历史上被迅速攻破的著名防线都是如此。

          “守江必守淮”就在于用江淮之间的区域进行机动的弹性防御,不要求死守,而旨在迟滞敌人的进攻,而后判断敌主力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意图,为己方主力的集结和开拔赢得时间,从而确保主力防线的稳固。

      • 家园 送花小沙发~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二章 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二章 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演义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上回我们在《借荆州?》一章中便就说到,演义中鲁肃和诸葛亮订约刘琦死后还荆州,便是这回演义中的事了。

      “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肃曰:“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尚有可解;今公子在江夏,须不在这里!”孔明曰:“子敬欲见公子乎?”便命左右:“请公子出来。”只见两从者从屏风后扶出刘琦。琦谓肃曰:“病躯不能施礼,子敬勿罪。”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良久,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孔明曰:“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

      史书中并无鲁肃和诸葛亮的借荆州一事,但是在《先主传》中说到:“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由此可见,刘琦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这便是我们本章要说的主题:

      “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我们所知,中国古代,甚或说世界古代史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血缘在权力政治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在前文《兖州和徐州》《长子继承下的迷雾》《养子》几章中,已经数次涉及了这个问题,虽然在几章中都谈到了非血缘或者与传统继承制度不同的要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自传说中的尧舜禅让之后,便一直延续着以血缘为核心继承和分配权力的体系,皇室自不必说,社会中的各个阶层,自官僚贵族到商人平民,非不是以血缘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家族,甚或形成同姓的宗族。(一般宗族是以若干代前同一个祖先传下的子孙可视为同一宗族,据说是以四代前为基准,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往往有超越四代之前的,如古代农村常有一村同姓的情况,这些农村的人往往便是尊奉同一祖先,同一宗族,这在现代农村也可以常见到,此外便如刘备刘表等人,便是所谓的汉室宗亲,都是属于刘氏宗族的人,还有更广的以同姓便为一宗,所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如本回演义中的赵范与赵云便是这样拉上关系的。)其最典型者莫过于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鼎盛时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官职高低不是以实力,而是以血缘为依据。

      至于西方自然也不例外,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城邦时代固然有民主选举执政官的传统,但是细究其中的历史,仍不外乎是几大家族操纵。到了帝国时期和封建时代,王公贵族也将自己的家族用血缘包裹的严严实实,生怕与那些庶民们产生联系。虽说欧洲大陆并没有统一,但是这些贵族通过联姻等手段将欧洲大陆上的贵族们联系成一体,仔细算来,欧洲各王国朝代虽然频繁,但是权力的交接只是由一个贵族世家转移到另一个罢了,若是平民介入其中,便会引得整个贵族世界侧目,这种排他性丝毫不逊色于古代中国。

      宗族宗法制度的内容极其广泛,写出来要一本书都不止,自然不可能就是在一章之内便能谈到的,本章就只是说说宗族宗法制度的核心,便是血缘。宗族对血缘看的极重,在《长子继承下的迷雾》一章我们便说到宗族中分大宗小宗,长子往往作为大宗,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养子》一章我们也说到若是要异姓收养为子改祖归宗,是要得到宗族内部的允许的,宗族往往不同意收养异姓为子,养子也往往以同姓同宗为先。至于刘邦那著名的白马誓,“非刘姓不得为王。”更是将血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对这句名言我并不以为然,但是若说“存在一定时间并受过一定考验的事物有其道理之处”,我则深以为然。血缘能作为长期以来的社会制度的核心,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而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减少了继承制度的成本问题。

      在财产私有,权力私有的社会体制之下,不单个人保有私人财产和权力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财产权力的继承也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以最现代的观点看来,个人的财产和权力应当属于个人,而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子嗣假如并无贡献的话,并没有权力获得父辈的财物权力。但是,这就意味着一旦一个人死去,其所有的财物权力将成为无主之物,这样的真空必然引发一场争夺,而随着财物和权力越大,争夺也会越将惨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或者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继承惯例,让有血缘的子嗣继承财产。

      为何选择有血缘关系的人,最重要的便是简单,选择诸如有实力有智慧等等的选项都太多繁琐,验证成本过高,只有血缘的成本最小。而且在家庭形成之后,有血缘的家庭往往是全体而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竞争,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财物的部分拥有者。(当然,这只能解释于成年子嗣)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惯例不断细化,形成比如长子继承等等措施,并赢得社会认可,形成法律或宗法制度。

      在继承着财物和权力的同时,继承人也要对祖辈作出相应的回报,如祭祖,延续家族等等。(西方对祖先的崇拜尤其在基督教进入之前并不亚于东方社会。)这自不必说,但是为了维护延续家族的荣光。在漫长的过程中,贵族渐渐将血缘神圣化,将自己与其他等级的人区分开,所谓的“君权神授”,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血缘神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使自己的血缘神圣化,最早期的人是制造出各种神作为自己的祖辈,或者说将自己的祖辈塑造为神。这在东西方神话中都能找到影子,我们看那些古代帝王,莫不是神的后裔,便是这个缘故,在之后便是将自己的祖辈的英雄事迹广为宣传,皇帝国王最为简单了,开国帝王无人可比,那些大臣大将自然要好好宣传一下了,其中也不乏宣传的过头的。(也有一种是拉一些英雄作为自己的祖辈的事。)再后来也有一些比较浅薄的,自然我们也可以说现实吧,干脆也不要英雄事迹了,就比我们祖辈哪个官大吧。种种这些,都是要说明一点,我们家的血缘优良啊。

      到了现代,种种这些都不行啦,连教会都不敢说太阳围绕地球转了。没事,说法总是有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血缘的优良性嘛,所以教育说精英论一跃而出,成为新血统论的顶梁之柱。纠缠了这么多年了,其实贵族们就是想要说一点:

      “龙生龙,老鼠的儿子打地洞”嘛!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一章 借荆州?

      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一章 借荆州?

      (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这因为演义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口头语了。不过,这句话和那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样,大有问题。

      之前已经提过,演义中所称的“刘备摔孩子”乃是子虚乌有的事,后人却常拿演义杜撰的这事来说刘备虚伪,而“借荆州”一事呢?

      先说说“借荆州”的始末,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后,追击到江陵,刘备南下攻取荆南四郡,而周瑜攻打江陵,这在演义五十一到五十三回也便提到了此事,但是和演义中截然不同的是,一来刘备是先攻取荆南四郡的,而且并没有夺取襄阳,虽然日后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但是此乃遥领,襄阳之后一直在曹方手中;二来刘备在攻取荆南四郡时没有象演义般那么复杂,如长沙的韩玄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四郡中只有武陵太守金旋据称抵抗了一阵,演义中为了黄忠魏延等人的出场,和显示关羽张飞赵云之能,刻意加入了这么多戏。而第三,也就是最关键的是,刘备断没有象演义那般得诸葛亮之计偷偷夺取了江陵。

      演义中称诸葛亮趁周瑜曹仁相攻之机,偷偷夺取了江陵,从而一气周瑜,不过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要真是如演义中那般,孙刘联盟肯定就此破裂,而且诸葛亮这样的用计,也大大违背联盟之道,颇象小人之为。

      这里就要说到演义中的一点弊端,演义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为了显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时编造剧情达到了离谱的程度。比如这一气周瑜的偷袭江陵,为了让诸葛亮在计谋上高过周瑜一头,不惜在背后算计友军,可要他真这样做了,孙刘联盟还能维持下去吗?历史上的孙刘联盟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建立在两者共同进退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如演义中所写的那样,江东出力,刘备占便宜的,就说攻打江陵一事,并不是如演义说的周瑜攻打江陵,最后被刘备偷袭占了便宜,而是刘备和周瑜合力攻打江陵,刘备还遣关羽以断北方援军,在两军合力之下,才得以控制了江陵,而江陵也是由周瑜军所控制,刘备在南岸地驻守,设公安。

      孙刘联盟日后关系虽然一度紧张,但是起初联盟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双方都表现了一定的诚信关系,刘备和周瑜在一段时期内也是相处非常的融洽,若真是按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做,只占便宜不出力的话,根本就维持不了联盟关系。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智慧,刻意做出这么多戏来,可是仔细看进去,只能感觉到一种文人的小聪明而已,断断算不上大智慧,可以说是一败笔。

      最有趣的是,演义是刘备借荆州这个说法的鼓吹者,可他却把刘备从孙权那真正借来的江陵先抢到手了。

      我们常说刘备借荆州,其实这并不完全,荆南四郡是刘备征伐而下,江陵刘备和周瑜一起相攻而得,刘备得到南岸之地,此时的荆州已经一分为三,而孙权日后借给刘备的只是包括江陵的南郡江北之地,而且荆州的江夏还在孙权手中,所以准确来说,刘备借的是南郡或者说江陵,而不是荆州。(有一点最有趣的,演义中有鲁肃和诸葛亮订约刘琦死后还荆州,可是呢,刘琦死前江陵就根本没借给刘备,刘备得到江陵乃是刘琦死后,刘备被推荆州牧之后的事了。)

      而日后孙权几次提到要刘备还荆州,也就是指的借出江陵之功。演义中孙权一方几次提到赤壁之功,但是这其实和荆州一事关系不大,赤壁一战,即便刘备不参与,孙权也要拼死一争,所以赤壁一战两者是联盟关系,刘孙两家都出了大力,而不是谁得了谁的好处,而且赤壁胜利并不意味着荆州便就到手,演义中在谈到荆州问题上的赤壁之功并不是荆州问题的关键,荆州问题的关键便是孙权借出的江陵,这和刘备打下的荆南一样,是实打实的土地,刘备得到江陵,在这点上确实欠了江东人情。

      而江东为何要送出这个人情呢?孙权不是傻瓜,鲁肃也不象演义中那般老实得被诸葛亮摆布,他们把江陵借给刘备,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还依然控制了襄阳地区,还控制了江夏部分,与孙权的江夏部分对峙,此外在两淮地带对江东保持着压力。而另一方面,刘备控制的荆南四郡还有新设立的公安和曹军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虽然在一方面限制了刘备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刘备相对安全,而压力全在控制江陵的东吴军之上,如此一来,等于是孙权为刘备守北大门,周瑜生前还指望由江陵北上或西进,所以一直控制着江陵,但是在周瑜死后,江东内部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与其在江陵和两淮一同用兵,还不如专注一边,而且刘备在荆州素有民心,众多人口由江北投奔刘备,这样干脆将江陵交给刘备,一来可给刘备一个人情,二来也可以让刘备直接与曹操对峙,减少自己的压力,这样才有了将江陵借给刘备的做法。

      事实上,假如没有荆南四郡作为后勤支持,单单以江陵一地,就想在多处与曹操对峙攻伐,这对于江东是不现实的做法。江陵虽是荆州重镇,但是经过曹军占领之后,已经大不如前,南逃而来的荆州人又大都投奔刘备而去,指望以江陵就地补充,与曹军对峙是不现实的做法;而刘备虽是盟友,但是并没有为孙权部提供后勤供应的义务,刘备占了荆南和公安,如此一来,江陵若要与曹军对峙,则必须由江东从下游提供后勤补给,而江东还有两淮战场,江夏那边也与曹操对峙,这样一来对江陵的补充则对江东的压力更大了。

      孙权当时只有两个选择,一则撕毁联盟,攻伐刘备,夺下荆南四郡,这样就形成孙权称帝那时的东吴疆土,(孙权日后夺得的荆州经过刘备经营多年,实力大增,完全可以以荆州一域与曹军对峙。)但是这在与曹操对峙的孙权来说,根本是不现实的,何况刘备也并非那么好打,那第二个选择,将江陵给刘备,让他对曹操对峙,减少自己的压力,则是最显示稳妥的做法了。

      所以说,借江陵并不是江东孙权鲁肃等人善心发作,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不过有了这个借江陵,日后江东和刘备就有了瓜葛,假若孙权在夺取两淮方面顺利,或者刘备一直没有发展,消耗于与曹操的对峙之上,那还罢了。可结果是孙权在两淮用兵不顺,另一方面刘备不单得到江陵后壮大,还夺取了益州,相形之下,孙权未免有所不平衡,便又想到了借江陵一事,便派诸葛瑾来要求还当初借江陵的利息了。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孙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想要整个刘备的荆州未免也过分了些,刘备虽然得到益州,但是刚得到益州,并不稳定,不可能把荆州就不要了,而且当初孙权只借了江陵,这一还就要包括荆南四郡和南郡,未免利息也太狠了些。而只要回江陵,这未免又和当年一样了,也并不太划算,从日后孙权先置官又出兵荆南三郡看,孙权最想要的是荆南,这样不和曹操冲突,又可得当地的财力,但是假若要了江陵,也不算太坏,毕竟此时的江陵在刘备关羽经营多年后,已经成为一大重地。

      而从刘备这边看,他在荆州素有威望根基,荆州又是隆中对的一大环节,所以荆州是不能放弃的,即便在益州夺取之后。尤其江陵之地,是荆州北伐的基点,又是连接荆州益州的纽带,断不可失,而且此时的江陵和当年到刘备手中的江陵已经大不一样,刘备收容江北投奔而来的流民,关羽数年内多次北上用兵。(从刘备建安十五年得到江陵之日起,关羽便一直北上拓地,与乐进等曹军发生战斗,效果颇佳,所以说刘备留关羽在荆州,是有其道理的。)此时的江陵已经为一重镇,不可放弃,而荆南数郡,虽然重要性不比江陵公安等地,但是也是一方赋税来源,刘备也没到了家大业大的地步,对他来说,能不分一处便不分一处的好。

      孙刘两人一个心里不平衡,要捞一笔利息,一个看着自己总算有点基业,不想快些分出去,如此一来产生的矛盾终于在孙权出兵后爆发了,建安十九年孙权出兵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与吴军对峙,未战之时,曹操出兵汉中,刘备和孙权达成协议再分荆州,我们看看他们的协议:(日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还和东吴有另一个分天下的协议,以后会说到)

      “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这次的分荆州孙权应该说是满意的,不久便再攻合肥去了,至此,借江陵的问题就此解决,不过,这只是解决了债务问题而已。荆州的再次分割,刘孙联盟的裂痕,孙权对两淮的攻伐不利,孙权与关羽的私人关系,这种种的一切导致了日后的荆州乃是多事之秋。不过那就是以后的故事了。

      • 家园 借荆州就是三国演义里最大的一个bug

        一气周瑜时,明明说已经夺取了襄阳。可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后又去攻襄阳,让人看着稀里糊涂的。

        • 家园 呵呵,这不是BUG

          三国时期的荆州州治是襄阳,因为大家都要抢,所以都把他划为自己的,刘表荆州的治所在襄阳,刘备荆州的治所先在公安、后在江陵。所以这些地方不严格的话,都可以叫襄阳,却是不在一个地方的,哈哈

        • 家园 演义本来就没法认真的。

          这个当时我也注意到,不过中间加一句“襄阳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丢了”倒也可以蒙混过关。类似赵云年龄,第一次北伐时“年登七十建奇功”,怎么算都要比刘备大了。这个“四弟”不知怎么才能厚着脸皮从头叫到尾。

      • 家园 同意楼主的分析,看三国老觉得诸葛哥儿不大气

        如果孙刘同盟如此重要,没必要赤壁大战后刚刚有点气色就打人家一个耳光。与隆中对反差太大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章 所谓快意恩仇

      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章 所谓快意恩仇

      (演义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本回便到了有名的华容道,经过近年来对三国真实历史的宣传,想必大家也应该知道了华容道关羽放曹操乃是子虚乌有的事。三国志的注引中确实提到曹操退兵乃是从华容道走的,老弱残兵填草死伤甚多也说到了,还说到刘备想放火来着。只是关张赵三人在半途又抢劫又放人的事就是演义胡扯了。其实想想也明白,哪有这么巧的,曹操不笑没人来,曹操一笑就钻出个大将,而且赵云张飞脑袋锈住了,就抢旗帜来着,把人都留给关羽。

      不过也许演义写的太好的缘故,倒是有很多人对华容道深信不疑,更结合下一回演义诸葛亮的天象说得出了诸葛亮放曹操乃是为了防止孙权的说法,也难得诸葛亮受了一次冤枉。

      不过本章到也不是为关羽诸葛亮喊冤来着,只是想说一下我自从小时候便产生的疑云,在前言中我说过很小时候便读了三国,自然一般人都先读演义再读三国志,那时便和诸多演义迷一般,对关羽放了曹操痛恨不已,认为要是曹操在华容道被擒,日后关羽也不会死,刘备和诸葛武侯也不至于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后来读了三国志才知道华容道是子虚乌有,但是心头疑云刚去一个,便又来一朵。便是,关羽在演义中放了曹操,还犯下大意失荆州的错误,为何众多受演义影响的人还尊其为义薄云天的关二哥呢?为何演义中的华容道却好象没有为关羽抹黑,而是更加增添了光彩呢。五年前我重读三国水浒,终于明白了。

      我们之前一章曾经谈过关羽,那主要是说真实历史上的关羽,说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忠义气两字,而对大部分平民百姓来说,“忠”字虽然重要,但是或许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可以表达,而“义”字则不同,在古代社会,“义”便是大多数人应该要尊重的行为规范,而华容道关羽放曹操则不单不违背“义”,反而显得关二哥更为有情有义。

      古代中国的道德规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都说古代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不过儒家文化的范围很广,且不说儒家本身就有多个流派,就说道家佛家对传统儒家也有很大的渗透,所以说这个儒家文化,就算是资深学者,不花一辈子的工夫,只怕也难得全貌。古代虽然有大量学者毕生研究儒家,但是更多的平民百姓连字都不识,要让他们理解学者的那些只怕是太难了,只能选择最能理解的内容来教育百姓;这就好象我们现在虽然号称法治社会,但是烦琐的法律知识也只有专业人员如律师才能明白,一般人能知道基础的法律知识便已经足够了。

      那古代平民百姓的道德规范是如何的呢,这只怕一本书也写不完,我们只说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便是“义”。什么是“义”,若是学者研究,只怕引经据典,没个几万字写不完,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八个字就可以说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简单吧,其实就这么简单,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侠并不受统治者的青睐,但是为何长期以来侠客故事却能常在市井流传,远比那四书五经还要深入人心呢,便是因为侠客的“快意恩仇”。

      现在流行将三国水浒读成政治类小说,但是在我看来,确实颇多小说带有政治意味,但是假如将小说纯粹读成政治,就无趣了,如三国演义,虽有三国历史作为蓝本,但是也颇多杜撰,假若以三国志为依据探究政治那还罢了,以演义为依据探究所谓的政治厚黑等等,那岂不是笑话,水浒则更是如此。三国水浒等等演义传奇在说书先生嘴边精炼多年,我辈之中也大有喜爱说书者,难道听这说书是为那里面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而激动万分,拍手叫好,三月而不知肉滋味。非也,我们只会为那武二郎报兄仇,关二哥走单骑击节叫好,无他,因为我们胸中都有一种叫做快意恩仇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喜欢武松这个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喜欢杀人,而是因为二郎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了报杀兄之仇,杀蒋门神是施家之恩。是因为他写那“杀人者,打虎武松”的张狂;我们为什么喜欢鲁智深,不是因为他的卤莽,而是因为鲁提辖为金翠莲而杀镇关西的侠。为林冲护送沧州的义,我们为什么喜欢李逵,并不是因为他一个板斧一个人,而是他对宋江那样近乎于愚的义。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里放荡不羁的侠客,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真实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在文中的快意恩仇。

      这种快意恩仇是我们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早自春秋左传,史记中的刺客 游侠列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或许这对于现代社会已经部分不适应,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这是他们遵循的道德准则,甚至对于他们来说,这比“忠”还要重要。

      从这点看关羽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华容道为什么放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对他有恩,快意恩仇里面有个讲究,凡是大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报,但是有恩,一定要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这个意思,曹操虽然不比刘备那般是自己的兄长,但是对于自己也是有恩的,虽然在之前关羽有斩颜良文丑挂金封印之举,但是曹操的恩还是留下了,(快意恩仇有趣就有趣在这,一旦有了恩,不管大恩小恩,那一辈子便是有恩,抹不开去不掉的,就象忠是一样的道理,一旦从一主,便是一辈子忠,除非主公死去或者自己死去。)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读者的谅解,反而更让关羽忠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为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规范的。自然,这用政治等角度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关羽能成为历代忠义的典范,甚至成为商人帮会的保护神,便是因为他的快意恩仇,你看他演义中和刘备张飞逃园结义,始终不离不弃,救二嫂,走单骑,对曹操之恩,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纵其走华容道;对张辽徐晃,有故旧之情,对一般小兵,却有着长者的温情;(三国志称关羽善待卒伍,演义中他对华容道那些惶惶皆欲垂泪的曹兵,有一丝不忍,再评书中更有说关羽只斩杀大将不斩小兵的,)而对其他人,却始终有一股傲气,要处处高人一等,称黄忠为老兵,要与马超一比高下,视孙权于无物,若是把他放到武侠小说中,这岂不是一个带着一份傲气,一丝狂意,一缕义气,快意恩仇却又有情有义的侠客嘛。

      演义中的关羽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于往往终生不会与政治打交道的平民百姓来说,应该会很想得到关羽这样的人来做兄弟,做朋友,做自己的关二哥。

      明天出去旅游啦,提前一天发一章,祝大家五一快乐

      元宝推荐:铁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