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四章 荆襄战役(上)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四章 荆襄战役(上)

      (演义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对于东汉末年的乱世时期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尤其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这一年胜利的荣光与失败的灰暗并存,这一年初始,刘备在汉中击败夏侯渊,并阻曹操,获得汉中大捷,而下半年,关羽北进襄樊,水淹七军,俘数万曹军,曹军名将于禁投降,庞德被斩,关羽威镇华夏,曹操欲迁许都以避让之。建安二十四年末,形势急转而下,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后路被截,众军离散,逃亡中被俘,随即被杀,荆州落于东吴之手。

      自赤壁大战后,刘备共发动四场大规模的战役,其中两场便集中在建安二十四年,尤其是荆襄战役,前期大胜,关羽有侵袭许都之势,而后期大败,荆州被夺,刘孙联盟破裂。可以说,荆襄战役是一场决定了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而其中关羽前期的大胜与后期大败鲜明的对比,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更使得荆襄战役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此用数章试着对荆襄战役做一分析。

      所谓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则说到底任何一场战役都有其起因与目的,而荆襄战役的起因与目的为何呢?

      荆襄战役并非只是单纯的由荆州关羽单方面做出的战役部署,而是与在西面汉中战役相配合的战略行动,而这也与当时的天下大势与刘备集团的战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中战役》一章中我们提到过,此时中原一带,尤其是宛,许昌等地,因为徭役过重等诸多原因,其乱纷纷,直接影响到了曹操对汉中的支援,而曹操控制区发生的这些纷乱,与在荆州的关羽脱不了关系。荆州在刘备与关羽经营多年,虽然在入蜀一战中抽调兵力入蜀,之后又和孙权平分荆州,但是实力仍不断增长,尤其关羽负责荆州之后,虽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北进,但是与曹军发生不断的小规模冲突,而从日后效果看,荆州的关羽成为了曹操眼中的一大威胁,而也成为了反抗曹操的人依仗的对象,在宛,许昌一带起事的人如侯音孙狼等人或与关羽联结,或直接受关羽节印,在中原一带袭扰。而这些,只是关羽北进的一个前奏曲而已,等到曹操自汉中退兵,刘备派孟达刘封攻获上庸,关羽的进攻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关羽发动荆襄战役,与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有着极大关系,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要跨有荆益两州,而一旦天下有变,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而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此时汉中已获,出于秦川这条路已经打通,然而在荆州方向,因为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将襄樊一带夺于己手,而襄樊一带是交通要道,天下枢纽,若要实现隆中对中以向宛,洛的目的,那襄樊之地必须获得其手才行,一旦夺得襄樊,则汉中与荆州便可由上庸联为一体,相互支援。尤其是此时曹操在汉中新败,士气不振,其后方又多有变乱,此时北进正是大好时机。

      所以可以这么说,关羽发动的荆襄战役并不只是个人的头脑发热而已,(当然,汉中战役刚结束,诸多将领立功受封,连关羽看不起的“老兵”黄忠也因战功进封为后将军,受封的前后左右四将军中只有关羽未参与汉中战役,但是偏偏地位又最高,骄傲的关羽想获得大的战果以报其位也并非不正常的了。)而正是刘备进为汉中王后派遣费诗授予关羽前将军称号节钺的时候,关羽遣兵北进,若真是荆襄战役只是关羽独断而为,费诗怎么可能不劝阻,刘备怎么会对关羽这次行动听之任之?关羽虽然倨傲,但是并非不听令之人,关羽在荆州多年,虽然与荆北曹军发动多次冲突,但无一次如此次一般规模,可见这次的荆襄战役完全是刘备集团上下一致的意见,而不是关羽未获得许可的独自行动。

      至于那些什么阴谋论内斗论什么刘备或是诸葛亮心惧关羽独大要借孙权之手除之都是无稽之谈,刘备在生之年大权尽在其手,诸葛亮对之虽有影响也有限,更别说设计除关羽了,至于刘备更是如此,且不说曹魏方面的谋士都说刘备关羽情若父子,刘备特意留其镇守荆州,就算刘备信不过关羽,找个机会让关羽离开荆州就可以了。需要为了关羽搭进去个荆州和数万军队吗?(要这样还不如在孙权索取荆州的时候给他得了,所谓的阴谋论也太幼稚了些。)其实刘备之所以未救关羽根本不是关羽未获得刘备许可或者什么阴谋论,而是根本就来不及救援,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关羽还获得水淹七军的大胜利,十月尚与徐晃对峙,十二月便遭遇失败身亡,(中间有个闰十月)除了上庸之兵外,(上庸兵未来救援这个问题我们在后几章再谈,)汉中或者益州之兵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得到消息并来救援。

      说到这里,不由要说说镇守荆州的人选,诸多读者在看到三国演义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不由感叹,若是换其他人来镇守,荆州便不会失守了,或者说若是庞统不死,诸葛亮不入川荆州便不会失守了。可惜这都只是马后炮而已,实际上从当时的角度看,关羽是最佳也是唯一的人选。

      自入蜀之后投入刘备阵营的自不必说,且不管能力如何与是否被刘备信任的问题,就说他们去镇守毫无瓜葛的荆州,自然比不了在建安六年后就一直在荆州的关羽,换了他们,磨合起来就要好一段时间,荆州四战之地,经不起折腾;而剩下那些人呢,黄忠作战勇猛,入蜀汉中两战都立下大功,但是初始名声不显,且也未见刘备对其有什么镇守一方的重任,多是带在身边,可见其一勇将,行军打仗尚可,要都督一方则未必行;而魏延在被提拔为汉中太守时都使得众人侧目,更别说都督荆州了;赵云虽然在三国志中列与关张马黄同传,三国演义中又被加上五虎上将的头衔。然而功绩与其他四人都差了许多,多身在刘备身边,独立带军的战绩不显,无论是刘备与诸葛亮对其的任用都远不如魏延等将,更不用说在刘备进为汉中王后受封前后左右四将军的那四人了,指望其都督荆州也不现实。而张飞少便从刘备,在信任上不成问题,又击败曹魏将领张郃,军事上也可称名将,声望上除关羽其为第一人也,但是张飞有一污点,便是当年守徐州时曾被吕布偷袭,这之后张飞地位大大下降,(见第二十八章《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这些镇守后方的工作刘备便从未交给张飞过。即便汉中太守一职在众望所归之下却交给了魏延,自然,荆州交给张飞刘备也不会放心。而相比起来,诸葛亮到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外交政治上自然绰绰有余,虽然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打什么仗,比之关羽来说军事才能自然逊之,但是与之互补倒也正是一个强强组合。问题是诸葛亮不可能留在荆州,无论庞统死或未死;庞统法正等人的作用多是军前谋士,而诸葛亮不同,他在刘备阵营中担当的是镇守后方,负责政务后勤一职。这意味着哪里是后方,诸葛亮就要在哪里,当年入蜀一战时,荆州是刘备的后方,诸葛亮自然必须在荆州呆着,而得到益州后,益州就成了后方,诸葛亮就必须前往益州负责政务,假如日后刘备夺取关中为后方,诸葛亮同样也是要跟着走,这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角色。如此一来,除非刘备本人,就只有关羽才能担当都督荆州的角色。

      实际上,关羽经营荆州可说有声有色,在孙权分荆州之后,关羽仍旧对曹魏与东吴保持着强大的压力,曹魏称蜀汉“名将惟羽”,而东吴方面更是对关羽忌惮三分,将其与刘备曹操一同看待。在关羽经营联络下,曹魏的中原一带被搅的一团糟,荆襄战役前期又获得大胜,单从军事角度看,无人比关羽更适合都督荆州了。

      关羽长期都督荆州,励精图治,便是为了北进,终于等到了大举进攻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立刻率军北上攻打襄樊,那么,在攻打襄樊时,他是如何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在攻打襄樊时,为何以樊城为主,而在攻打途中,随着胜利的脚步,关羽是否起意夺取许都呢?我们下一章再说吧。

      • 家园 镇守荆州的人选

        不是关羽不适合,而是需要配备一个适当的副手,二当家的,这个人在留在荆州诸将中找不出来。天空兄所提到的这些候选人,独立守荆州可能不适合,但是在关羽出征的时候,暂作留守应该还是够分量的。

        不过说到底,还是人才难得;再就是蜀汉手中的牌有限,一旦失去了荆州军,再翻身问鼎中原就不可能了。不像曹魏家大业大,经得起打击。

        刘备曹操两人,天下英雄,唯一的不同是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

      • 家园 苍天啊,大地啊,这通宝来得太不易啊

        沉睡兄近来比较勤快,连带我三月未见通宝后今天开胡了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 家园 这一段是争吵的热点, 急等下篇

        襄樊去过一次, 不过时间不多, 没来得及好好看一下. 其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 为什么关羽水淹七军后没能拿下襄阳樊城? 或者说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否则未来的形势不会那么差.

      • 家园 荆州那时是否人口下降很多

        送花

        • 家园 应该是

          荆州在刘表时代过了很长一段和平日子,但是后来三家三分荆州,成了战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不过仔细看日后的历史,荆州恢复的速度也挺快的.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三章 流程旧典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三章 流程旧典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三章 流程旧典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三章 流程旧典

      (演义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本回演义刘备在汉中进位为汉中王,我们就说说这事,这进位汉中王是有流程。人参与社会是要守规矩,而这些规矩流程有些是法定的,有些是惯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必须要遵守。人一出生便要去办户口,或者开出生证明,这便代表着你加入了人类社会,而这些办户口开出生证明都是要一定的手续流程,自然,那时或许还小,什么都不知道,自然要大人帮忙去办,但是到了小学懂事便不同了,每年开学都要去登记报到,于是此时你便了解了,人要融于社会,在社会有自己的身份是一定要经过一个流程的。小学报到还算小事,长大了以后更是如此,无论是你市长省长,老板经理,科学院的院士,甚至只是一般的上班族,只要你在社会上有一个位置,便需要经历许许多多不同的手续,这是规矩,谁都不能免俗。古代讲究礼仪,那更是如此,刘备进位汉中王就需要一定的流程。

      先是大伙联名劝进,这劝进的人都要有一定的身份,而且劝进的群臣名次都是按着各自的身份排下来的,在演义中对这段描写不详,但是在三国志中记载便很详细了:“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

      注意了,尽管刘备亲近的是关张诸葛亮法正等人,但是在劝进时臣子的次序他们还是要排在许靖马超之后,这和他们本身的品级封爵家世声望,还有是否是左将军(便是刘备)下属有着直接关系,而相比起来与刘备的亲近关系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便是一个规则。(演义中隐去了这段,而加入的诸葛亮劝说的描写显得诸葛亮起的是带头劝进的作用,这符合演义中以诸葛亮为首席谋士的一贯作用。)

      其实这也就是进位为王而已,若是称帝禅让,那不单要找些文武百官,还要找些老百姓进表来显示民心所向,有时也会加入外族代表,佛道等宗教人士,搞出一些祥瑞来更不是希奇事了。

      我们继续说下去,这一百二十人是先进言刘备的,此进言在演义中并未载入,或许是因为其与后来刘备上书汉帝的表其中有诸多相同之处:

      “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硃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籓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於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我们来看这劝进书:先举各种各样的例子如唐尧周成之事,(为何举这些人呢,便是因为这些人虽然在位国家有难但是都是好皇帝,这也是为了说明这天下大乱并不是献帝的错,要是举什么商纣之事那就等于是在骂献帝了。)然后再说明现在的状况,董卓曹操之事,再谈刘备种种,表达决心,再说到爵号不够,不足以收揽群雄,并举出窦融之事作为旧典来说明进位为汉中王是有旧例可循的,自然,毕竟这是擅立,要告罪一番。

      劝进之后便是设坛,(所谓天地君亲师,中国对于祭祀上天和祖宗两事极其注意,皇帝登位,拜大将这些大事都要设坛以告天地,就好象西方喜欢叫教皇加冕一样。)诸臣众将观礼,加王冠。这还没结束,目前只是汉中王,所以这必须要上告天子才行,演义中的那表和史书中相差无几,主要是改了几个字,于劝进表不同,群臣劝进是站在群臣角度说自己为何要劝进刘备,而上书给天子的是在刘备角度谈自己为何答应此事,所以上书表是先谈及自身之事,再提及群臣劝进之事,再表达自己匡扶社稷的决心。(就好象现在各国官员无论是总统总理首相主席还是州长市长甚至是科长上任都要这样说几句。)最后是交还之前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这点在演义中没有提到,在此事之前刘备虽然也有和刘璋孙权一起相互封官,但是实际上还是以当年在许昌的左将军一职为尊,开府也是以左将军这名义,此时才去掉,代以大司马一职,相对的汉中王也代替了宜城亭侯。)

      在众臣劝进书中有一个词“旧典”,这与上书表中的“古式”一词相同,便是以前的例子。这个“旧典”十分重要,曹操当初进爵为公为王,现在群臣劝进刘备为汉中王,曹丕日后得汉帝禅让,都是遵循的这个旧典。为何?

      我们对一件正确的事往往会怎么说?“合理合法”,在我们的常识中,只有合理合法的事才是正确的,假如背离了这两个原则,那我们便视为错误的。合法的事比较好理解,有黑纸白字作为证据,一清二楚。我们现代的社会号称法治社会,大部分的事都是构建在法律基础上,古代也是如此,皇帝即位是因为他是前任皇帝的合法继承人,大臣升官是因为他的考评出众资历足够受到上司赏识,大将受赏是因为打了胜仗。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事都是建立在一个有法可循的状况之下。但是一旦没有法律可循呢?比如想破例提拔一名官员,想免去本该获罪的犯人,严重点的在乱世中做皇帝,这些都是违背正常情况下的法律的。

      为了改变这一点,便需要另一个法宝了,便是合理,尽管不合法,但是只需要让他显得合理,就可以上升为合法,便也可被视为正确之事,但是这谈何容易,合理的条件有时甚至比合法还要苛刻,一个时代的道德观念比法律观点更为保守乃是常见之事,要让自己的事变得合理,就不得不请那些士人才子们,来作为道德法律的解释。

      而士人才子们也不能凭空造出一些理论来,否则还是不能为世人接受,只有在已经为众人接受的理论之上加以解说才行,这也便是孔孟之道在历代被重复注解的缘故。而有了理论支持也不牢固,只有寻找出一些旧典故事作为论据才行,这些旧典故事作为循例,做事便显得理直气壮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是遵循群推窦融故事,而日后曹丕得献帝禅让则是著名的尧舜故事了。(曹丕倒也有意思,在《魏晋春秋》中记载曹丕做完那禅让手续后,下来便对群臣说: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其实这也不奇怪,人对未知的事物都有恐惧感,不到万不得已便喜欢守旧。而只要说之前有这样的事,人的恐惧感便会消失大半,而假若当时的状况与现在越象,而行使的结果越好,便越容易被人接受,于是众人在行事前便喜欢在历史中寻找经验,来减少自己的错误。(创造历史固然伟大,但是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少走点弯路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在找旧典循例时千万要学习历史,别把王莽商纣这样的事作为例子举出来,那不被人骂死才怪。所谓文史不分家,古代官员在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注重历史的学习,便是因为为官要从经典和历史中寻找自己做事的依据,现代也不例外,成功的例子作为日后法律或者变革的依据乃是家常便饭了。

      所以,学习历史,有时也不光光是为了听一个个好听的故事。

    • 家园 谢谢大家,继续,最近天气好热,台风要来了,各位东南沿海的朋友小心安全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二章 领袖与下属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二章 领袖与下属

        

        (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本回演义的前半章说到曹操被诸葛亮的计谋弄的焦头烂额,此事在上一章便已经解释过了,绝无可能,汉中战役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根本不可能来到前方指挥战事,这只是演义为了神话诸葛亮的又一做法而已。演义的后半章则有一件事颇引人注目,便是杨修之死。

        

        杨修,汉太尉杨彪之子,以才思敏捷著称,与曹植交好,为其出谋划策以夺取世子之位,不过史书中说起他的功绩则远不如曹魏中的诸多大臣,然而在诸多小说笔记中谈到了他与曹操斗智的诸多事,而他与曹操的关系则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有一部京剧《曹操与杨修》便是戏说此事。

        

        演义中在谈到杨修之死提到了两点曹操要置于杨修死地的原因,其一是杨修是曹植心腹,曹操在定下曹丕为世子后,惟恐他日后生事而将其处死,以断绝曹植羽翼;而其二则是杨修才思敏捷,在斗智上屡屡超出曹操,并能猜出其心思,曹操厌恶之,而借机将其处死,这一点也是后人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一点关系一个问题,便是领袖与其部属应当如何相处。

        

        杨修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便是因为历史上的诸多文人将自己代入杨修的角色,深哀自己才高八斗,却被君王所忌,这一事例不单只是杨修而已,韩信,文种诸多等人都是如此,那么,领袖是否真的忌惮其部属呢?

        

        说到这点,我们不能不先说一下领袖的能力。在评书中,在演义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君主无善战之本领,无谋划之能力,只靠举着一张“仁义”大旗便引得众人来归,为其所用,其中之典型莫过于三国之刘备,水浒之宋江,说唐之李世民。好似领袖人物只需仁义和会用人便可成就霸业,而无须自己有能力一般。当真如此吗?

        

        “仁义”是历代文人对主公的要求,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谈,那用人说呢?用人是不是那么神奇,只需要会识人用人,即便自己能力一般也可以成就霸业呢?假如真如此的话,那历代皇帝便肯定多是相士了。

        

        事实上,历代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能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其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乱世之中,以强者为先,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带兵不会打仗的人却能统御远超自己能力之上的人,而那些人都甘愿为其下而不动反心。且不说李世民朱元璋刘裕刘秀这一些用兵如神的开国帝王,我们只说这三国时期,曹操刘备这两人便都是一等一的沙场高手,每奉大战便亲率其部出征。曹操就不说了,自起兵起,可说每年都率领大军出征,可说是无战不欢,而刘备自起兵起,实力从弱到强,所有大战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刘备实力比曹操确实是略显不足,但是与曹操和自己的那一干手下相比,就显得高超许多了。)而其他诸侯也都是自己亲征,少有自己不打仗却委任于部下者。(真是委任于部下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已经雄厚无比,剩下的地区只需要一偏师足以,如刘秀讨蜀,朱元璋北伐;还有一种是继承长辈之位,江山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没有经历过大战的考验,如孙权,在作战上便明显有缺陷,自己亲征的效果远不如委任于部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依赖别人,所谓只需用人便能成事,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就说那常被用人说作为一大证据的刘邦吧,刘邦将自己成就天下归咎于自己能用汉初三杰,并盛赞萧何张良韩信,但是这并非是说刘邦便需依赖这三杰了,就以韩信来说,其军事才能确实无人可及,刘邦也认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虽不如韩信和项羽,比之他人来说,刘邦之军事才能又远过之了,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只善将将,可他说的不善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相对他人来说,刘邦之才足以,何况,世间岂有不善将兵却善将将之人,不知兵又何以知将?其他也是如此,对一个行业一窍不通的外行又何以知道选拔和使用内行呢?

        

        归根究底,用人说是建立在领袖本身便拥有一定的能力之上,若是迷信所谓的用人而无视自己的能力,那更大的可能是被人所出卖欺骗。(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历代皇帝多有被大臣所蒙骗者,即便大事也被其推卸过去,非其宠信之,而是能力有限,不明其理,而大臣则有专门的知识来推脱责任。)

        

        而在这个问题上看领袖是否忌惮有能力部属这个问题之上,我们就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首先:大部分部属往往能力在领袖之下。开国领袖往往能力出类拔萃,绝大部分下属都非其对手而心甘情愿为其驱使,如朱元璋刘秀李世民,他们的能力远超越其下属,从他们个人来说,根本无须畏惧之。(杨修者,才思敏捷和文学才华或许出众,但是军事政治能力都非曹操敌手,这样的能力曹操无须畏惧。)

        

        其次:下属在一些能力之上超越领袖,但是他们无力对领袖产生威胁,或被其遏制,如直接限制其权力,手中无兵,能力再强也无用;或以制度方式分权,这往往是后世皇帝能以远不及开国皇帝能力经验的情况下却能统治的原因;或其能力不能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如宋朝文臣大都比武将宠信重用,便是文臣能力再强也不能象武将一样能产生直接的威胁。(这点上杨修自己也不搭边。)

        

        其三:下属能力过之,又有实权,能产生直接威胁;这便是最糟糕的。如韩信最终惨死便是因为这个缘故,其将才远超刘邦,又受封为王,有自己的独立武装,不将其处死如何能安心?(杨修自然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威胁。)

        

        其四:下属对自己的做法不赞同,而且是强烈反对,成了自己前进的绊脚石。假如是如此,则无关能力高低,都需除去之,而且能力越高则越要尽早解决,荀彧为曹操首席谋士,才能卓越,但是在受九锡为公一事上站在了曹操的反面,立刻受到冷遇。(这点上杨修是个问题,他是汉太尉杨彪之子,杨彪与曹操不善,而他又是袁氏之甥,虽然为曹操所用,但是在政治立场上更和被曹操所杀的孔融相近。在这点上,对于杨修被杀有部分关系。)

        

        其五:下属能力对自己毫无威胁,能被自己遏制,但是自己的继承人不能控制这些有能力的下属,所以要除去之。典型例子便是朱元璋,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杀戮功臣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自己虽能统御之,但是自己的儿子则未必能,而之后朱标死,皇孙即位,其担心又加上了几分。(杨修的死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对于曹操或许影响不大,但是若曹操死后,他支持曹植与曹丕抗之,则麻烦多多,这便是杨修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六:下属能知其心思,而领袖又多疑。对于能猜到自己心思的部下,领袖往往是且喜且忧,喜者,能知心思为其解忧,可谓之知音也,忧者,成了自己肚子的蛔虫,对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的清清楚楚,便可以被之利用了,而多疑的领袖则更倾向于忧了,如勾践杀文种便是这个缘故。(杨修被杀在这方面吃亏很多,他一方面知晓曹操的心思,但是却不用在为其解忧上,总是给曹操难堪,如此一来,曹操不恨才怪呢。)

        

        

        想来日后大家做领袖者少,做下属者多,那可要注意这么几点,其一:若其能力在领袖之上者,要不乘早回家,要不自立门户,不然被其遏制便麻烦了;其二:若自己的能力对领袖来说只是增添光彩而非威胁者,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下去;其三:若与领袖意见不同,或自立门户,或顺从之,若是不走又不从,那便要被放逐了;其四:能力不在领袖之上,这种情况想来最多,那要在换班的时候注意了,继承人的能力如何,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现在的地位;其五:若是知晓领袖之心思,切不可随意说出,须知:闷声大发财最好了。

        

        领袖与下属之关系,实在太过微妙,又太过复杂,人心的难测又更加剧之,过一分便是不及。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刘关张,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才会被后人如此崇敬甚至神化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