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零)经济物理学原理 -- 唵啊吽

共:💬337 🌺7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我这样说仅仅是一种假设--美国在加强自身利益的目的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使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国家按照它的意愿被改造.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其他国家都默认了美国为世界的利益相关者之后,美国作为主导会对世界进行一次新的分工.进而对世界进行一次新的改革或者相似的什么..

        假设(美国是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目的),进行现在的活动的话,它是对是错呢?

      • 家园 利益相关?

        利益的确相关。不过先别提对美国的利益负责,先对自己的老百姓的利益负责比较靠谱。

        美国作了很多事情来维持这个世界的秩序,先不提联合国会费,美国在海外用兵,难道只能说成为了自己利益?

        由一堆国家共同管理地球是不是更好,更有秩序?这就要假定这些国家的道德比美国更高尚,而且这些国家的利益必须非常一致。这可能么,现实么?

    • 家园 【原创】(二十二) 自由离人类越来越远

      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外部效应,即一方或双方决定的事情,会影响到不知情的第三方,而且被影响的人无法控制该事情的整个决策过程。

      如发达国家人开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变暖,这个外部效应,发展中国家不开车的人也受到影响,而且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如果因此而引发了环境灾难,最先遭殃的反倒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地球资源枯竭,最先被饿死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而不是发达国家人民。

      自然经济那种“井水不犯河水”和“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那样的互不干涉的各自自由自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人类都在一个全球性物质循环的内,每个人以其社会赋予他的权力和能力影响流经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共享这一物质循环的其他分子,无论这其他分子属于人类还是属于生态中其他物种。

      为了维持和控制流经人类的复杂的物质循环,人类需要越来越严密的社会主组织,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行为规范,一个强制性的政治结构。但今天这种强制性全球政治结构,却表现为军备竞赛和连绵不断的战争。战争就是强制手段,国际战争强制全球物质循环的方式,强制一种贸易秩序,强制石油的开采、分配和使用方式。在这一个强大的强制系统中间,个人的自由基本是空谈。如果你在巴格达街上碰上自杀炸弹,你的性命就终结于一个看似于你毫不相干的人的手中。在这一事件上,你的生存自由,与中东人控制石油的自由发生了冲突,与美国人燃烧石油的自由发生了冲突,而且地球就那么小,即便你想像“苛政猛于虎”故事里那户人家那样躲到深山里,你也未必能够找到合法的去处。即便作为个人你可以躲过灾难,但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伊拉克每天就有上百人死于非命,总有人躲不开炸弹和子弹。

      由于处于一个全球性物质循环之中,使得对资源有决策权的个人和团体拨款避免地产生外部效应。如果你不产生外部效应影响到你不认识的人,你就是被不相干的人的外部效应所左右。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了,其进步就是吸纳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物质循环,个人能够左右这一物质循环的能力也相应地下降,个人只是作为社会一分子,以整体人类社会的共同力量左右物质循环。所以,今天物质充分丰富,但个人极端无奈,如果个人有自由发展空间,谁愿意做自杀炸弹呢?在这个庞大的人类社会机器中,个人是如此无助,以致自杀、滥杀、醺酒、吸毒等无视自身和他人生命的颓废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

      马克思说这是人类的异化,人类创造了文明社会,但这个文明社会异化于人类,主宰人类,不受人类控制。人类想要和平,但文明社会就是战争不断。人类想要自由,但为失业、饥饿、战争困扰的人就难以摆脱这些困境。人类的异化,与文明进步吸纳的物质循环复杂程度成正比。物质循环越复杂,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就越多。

      人类今天控制全球物质循环的制度,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可以最佳配置资源,前提是商业合同的实施不产生外部效应。市场经济给个人极大的自由,其隐含的后果是你选择错了,你就会被挤出物质循环之外,就会失业乃至流落街头。由于外部效应,社会不可能给与个人无条件的自由。由于自由选择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伴随个人自由的是恐惧、压力和无奈。我们今天个人的自由,不是经济学中假设的偏好取舍的自由,而是在众多选择中赌一把运气的恐惧自由,在结局可能好也可能坏的无限种可能中选一个不确定的方向。如果你流落街头,那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由不是在几个好的结果中选一个自己的偏好。对于巴格达人,你或许可以选择萨达姆专制下的生活,或者选择一个每天有街头炸弹的民主生活,这是在两个坏的结果中选择一个可以忍受的,我不知道这种选择权利是否能称得上自由,但是,即便这样的权利,巴格达人也没有,美国人为他们做出了选择,巴格达人只能承受美国民主的外部效应。

      人类吸纳的物质循环复杂了,人类要为此有更严密和谐的社会主组织和政治结构,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整合国际秩序的宝贵文化资源。中国的对外政策也体现了双赢互利,共享全球化的精神。如果说美国害怕中国的软实力,那只能说明中国古老文化顺应今天全球化潮流。集体主义精神在于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与文明进步吸纳的复杂物质循环相适应。幸福是对生活期望的一种满足。集体主义精神是现代物质文明下幸福生活的根本。人类整体对世界物质循环的控制需要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人类整体意志,就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

      如今的世界规则,是按发达国家的自由意志建立的,WTO、IMF等等,只要发达国家觉得需要其规则就会被修改。大部分国际法,都是发达国家用来约束发展中国家的,而发达国家自身却有退出协议的自由。在强外部效应作用下,对世界财富支配能力高的人的自由,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不自由。自由被当今掌握和控制国际资源的人大力提倡,以便他们可以不顾及他们的外部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而任意行事。

      崇尚个人自由,实际上只是西方少数国家维持其占有全球物质循环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全球物质循环的人类社会中,个人自由至上是空想。美国维护其自由民主生活的外部效应就是中东不得已的战争和南方无奈的贫困。物质循环是全球范围的物质循环,人类社会也应该是全球范围的秩序,这一秩序要求个人、个别集团、个别国家的自由要以人类利益和全球物质循环的维持为限度。今天国际秩序不是自由少了,而是国际主义少了。一个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消费世界最终产品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到处挑起战争,高举的是“为了民主自由而战”的旗帜。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谁防碍了谁的自由?

    • 家园 【原创】(二十一)多乎哉?不多也:中国万亿外汇储备

      国际政治结构是以各国在全球物质循环链中的位置来决定的。国际物质循环大势是循环的物质由南半球进入国际社会,然后流入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制造业国家,然后流入欧美消费国家,最后回归自然或终止循环而形成污染。

      在国际物质循环中,今天有能力控制总体物质循环的是美国,美国制定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其他国家在国际物质循环中只有相互依赖关系,各自无法主宰物质循环。所以,经济制裁只是美国独门手段,尽管美国社会社会对进口产品依赖程度很高,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美国实行经济制裁。

      按照物质循环的观点,国际政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角色:资源国家,制造业国家,贸易金融国家。资源和制造两角色是物资循环基础角色,贸易金融是维持这一物质循环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改革开放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已经由资源国家角色转变为制造业国家角色。今明两年是中国的关键年,是中国对世贸承诺开放金融市场的关键年。所以,中国万亿外汇储备是患少不患多。按照经济学观点,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降低外汇储备,但以国际政治而论,人民币大幅升值还要等待几年,要等到中国渡过金融市场开放这一关以后而定。这在国际政治中,关系到中国是被打回资源国家角色,还是进入贸易金融俱乐部的关键时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冷战时期,美苏争夺国际秩序的主导权,势均力敌近半世纪,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结束,导致美国单边主义抬头,因为只有美国有此实力实行单边主义。欧元区的建立,是对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一大冲击。美国先以南斯拉夫战争打击欧元,续之以北约东扩,使欧盟纳入东欧国家,将欧盟由制造业角色变为制造-资源双重角色,致使欧元因欧盟内部政治机制软弱而无法在国际政治中与美元争峰。在过去几年中,在美国连年双赤字的形势下,美元相对其它国家货币贬值近四分之一,虽然人民币紧盯美元看似中国吃亏,但这也只能是中国别无选择的唯一策略,这关系到中国是退回资源国家角色,还是进入金融贸易角色的关键一步棋。

      资源国家曾尝试联合控制全球物质循环,在70年代建立了石油输出国联合组织,他们形成石油价格联盟,抬高了石油价格,使中东富裕起来了,也使欧美陷入经济滞胀状态。最后,海湾战争终于将石油输出国组织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状态。

      如果中国与欧盟联合,则有可能主导国际物质循环中的制造业环节,这是西欧与中国共同利益所在。然而,近期欧盟接纳东欧国家过速,将原本与中国联手的趋势导向了竞争的趋势。所以,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近期还只能自强而无法指望与欧盟共建欧亚大陆市场。

      最近世贸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南北对峙,实际上是美国与南半球对峙,是美国与资源国际对峙,是国际物质循环中贸易金融主导者与资源国家的对峙。中国、欧盟已经作为“利益相关”者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欧在世贸谈判中只作壁上观。

      今明两年,中国要以万亿外汇储备强渡金融市场开放的世贸承诺。中国已经在制造和国际贸易中立足,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角色与中国制造和贸易规模完全脱节,人民币不还不在今天的国际金融秩序中。人民币进入国际金融秩序是完成中国入世、加入全球分工的过程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开放金融服务不等于开放金融市场

        两者都不等于人民币国际化。

      • 家园 【引用】当年米帝砸日本 一口气在期货市场砸了3,4万亿美元

        http://www.talkcc.org/article/946905

        当年米帝砸日本 一口气在期货市场砸了3,4万亿美元下去 [思考得人] 于:2007-01-01 04:36:22

        不仅一下就把日本大藏省和央行砸平了

        而且还乘机大挣特挣 除了挣走日本政府的钱 还狠狠收割了一次日本的大小银行和跨国巨头

        而且还把日本辛辛苦苦几十年在南美在非洲的经营成果全部刮走了

        加起来起码净挣了近万亿

        以目前的情况来说 我朝除非有5万亿外汇存低 否则仅有的大能级防波堤外汇管理局决不可后撤

        /article/946905

      • 家园 【文摘】全面开放在即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考验

        http://www.jrj.com 2006年11月10日 08:04 上海证券报

        【评论】 【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聊天】 【沙龙】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位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到新阶段。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浓墨重彩。从此,中国的金融开放被外在地规定了加速度和时间表。

          转眼间,中国入世将满5周年。今年底,外国金融机构将被允许在内地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不受顾客地域和币种的限制,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将享受彻底的国民待遇,中国将开始真正置身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的大棋局。

          伴随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一系列中国宏观金融的重大命题———怎样保证中国金融稳定的同时推进金融架构的重塑?在承诺兑现市场开放的同时也要分享全球金融的成长果实和经验?在开放过程中如何把握国家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它们更加突出地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也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五年后的今天,当时钟再次指向11月10日,中国的银行、保险、银行卡市场已历经了一系列的蜕变和革新。再次站在这一时点,我们试图去回首曾经的探索,但更像是站在崭新的起点。

          □特约撰稿 巴曙松

          入世五年,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均取得了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发展迅猛,且后劲十足

        ,中国金融机构也在竞争中逐渐壮大,中国的监管也开始逐步和国际接轨。

          外资银行表现稳健

          入世后的头两年,外资银行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总资产占比下降,盈利情况不稳定,信贷风险突出,分支机构收缩。中国金融年鉴资料显示,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和其营业性机构数量均在2002年出现下滑。2003年之后,外资银行表现反弹,至今一直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人民币和外汇存贷款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份额在近两年也逐渐扩大,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这种趋势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尤其明显。

          在信贷市场上,人民币和外汇存贷款增长速度均相对较快,市场份额在近两年也逐渐增加,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特别是在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外汇贷款占比已达54.8%,人民币业务资产总额五年增长253.6%。外资银行利用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在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发力开拓业务,经营的业务品种达100多个,特别是在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保险业作为金融业中最为开放的行业,于2004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资开放,此后中资保险公司一直面临着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到2005年,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52%,而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8.45%,外资保险公司增长后劲十足。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迅速上升,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和财产保险保费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外资寿险的份额分别为51.86%、19.79%、12.24%。

          下月迎来全面开放

          下个月,银行业将全面开放,根据WTO有关协议,中国将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对象限制,向外资银行开放国内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取消现有的限制所有权、经营及外国金融机构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审慎性措施。保险业除外资介入寿险领域只能采取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外方股份比不得超过50%的限制以及外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法定保险业务的限制外其他设限均已放开。

          全面开放后,并不意味着所有外资金融机构就可以在国内畅通无阻,以法人为导向的政策、对人民币业务的规定、投资入股中资银行股份比例限制等将使一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受限。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非法人银行将不能享受开放的优惠条件,而设置独立法人机构意味着必须接受与中资银行同等严格的监管。

          金融监管面临挑战

          中国承诺将在2006年底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但仍需满足“开业三年,连续盈利两年的条件”,而何时放开外资在非上市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目前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对于保险业,根据入世协议,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寿险领域只能通过建立中外合资公司的形式,因此,入世之后新成立的外资寿险公司均为合资公司,由于寿险业的社会性,国家对独资保险公司的设限暂时不会放开。

          中外资金融监管需要与国际接轨。入世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需要由以前过多强调的市场准入监管转向市场运营的监管,以寻求建立一整套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实现监管与国际接轨。

          在过渡期内,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不同领域分别享有不同程度的政策优势和政策的劣势,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展开,例如外资银行在客户和地域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一些,但是在税收优惠、同业借款的期限方面则得到了较之内资银行更为宽松的政策条件。例如在所得税上外资银行享有15%的税率优惠,而中资银行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目前,中国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的工作正在讨论之中,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法律障碍;而即将推出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也体现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与国内相接轨的思想。

          另外,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混业经营取向的监管也已经提上日程。在过渡期内,中国虽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但对外资金融机构母公司的混业经营却难以有效监控。中国正在致力于研究建立更高层次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于外资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监管必将纳入日程,监管框架应该会包括对于合格战略投资者的遴选标准,外资入股中资的具体数量,分支机构的设立标准以及业务经营的具体审批制度等方面,强化对外资银行的全面风险监管。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报实习记者李春燕整理)

        外资参股入股中资保险机构一览

        2000.9 苏黎世保险公司 新华人寿 10%

          明治生命保险公司   4.40%

          国际金融公司   6%

          荷兰金融发展公司   4.50%

        2000.11 瑞士丰泰人寿保险公司 泰康人寿 共25%

          卢森堡洛易银行    

          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    

          日本软库银行集团    

        2001 富通集团 太平人寿 24.90%

        2002.5 ACE天平再保险公司 华泰保险 22.13%

          ACE北美洲保险公司    

          ACE美国公司    

        2003.4.21 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有限公司MILLEA亚洲有限公司 生命人寿 24.90%

        2002.1 亚洲联合企业有限公司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 10%

          新鸿基地产保险有限公司    

          香港亚洲保险公司    

          泰国盘古大众保险公司    

          印度尼西亚保险公司    

        2004.9 瑞士再保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 中再资产管理 10%

        2005.4 澳洲保险集团 太平洋产险 24.90%

        2005.5 汇丰集团 平安保险 19.90%

        2005.8 泰国盘谷银行 人保寿险公司 10%

          亚洲投资公司   10%

          住友保险   29%

        2005.9 凯雷投资 太平洋寿险 24.98%

          美国保德信金融    

      • 家园 【文摘】世界经济四巨头共商应对全球经济失衡难题

        四巨头共商应对全球经济失衡难题

          昨日晚上10点,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的央行最高官员齐聚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总部,交流他们最为熟悉的货币政策,同时也共同商议他们无法回避的全球经济失衡难题。

          本次欧洲央行(ECB)"第四届央行论坛"主题是"货币的角色:21世纪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在最后一节小组讨论上,欧央行行长特里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及日本央行副行长岩田一政共同就"政策制定者眼中的货币和货币政策"进行讨论。  

          "四巨头的讨论,三大话题难以回避",巴黎百富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告诉上海证券报,"一是全球经济失衡;二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第三则是美欧与亚洲的文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分歧。"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副代表、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汤敏新闻,汤敏说吧)指出,四巨头对全球失衡问题的讨论,也给了外界对于"中国的汇率和美国的赤字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陈兴动表示,亚洲储蓄率过高、外汇储备过大、汇率扭曲这些话题是美欧方面的固有看法,"人民币应该升值、日元应该贬值"则是目前最流行的话题。

          在陈兴动看来,美欧国家由于具备完善的银行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央行仅通过利率和汇率政策就能有效地把握住经济运行的方向,而在亚洲国家由于以上条件的制约,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着更复杂的因素以及更大的挑战。"这实际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分歧。"他表示。

          汤敏也表示,进入21世纪,在货币政策的运用和协调上,各国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个世纪早期,随着凯恩斯主义以及宏观经济理论成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工具,这些工具和手段在60年后的几十年,才慢慢成型,成为目前各国普遍运用的货币政策框架,"汤敏表示,但进入21世纪情况不同了,"网络跨境交易、电子银行、虚拟货币,这些在以前都从来没有出现过,面对着全球资金可以瞬息在世界各地流动,央行行长们挑战更大。"

          他还指出,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从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和处理,这向中国的央行提出新的课题。"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战略转型计划,经济增长模式也需要调整,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的配合尤为重要。"汤敏表示。

          "比如说,周小川就得面对前任们没有遇到过的'有钱人的烦恼':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运用,如何安全地保值增值。"

          他认为,四巨头难得有机会坐下来讨论货币政策,在全球经济周期是正处于中点还是正接近结束,全球流动性以及风险偏好欲往何处去这些问题上,他们的意见和见解将受到整个市场的关注。

          陈兴动也强调,愈加复杂多边的世界经济形势,也要求这四个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官员更广泛地"彼此协调和互相理解"。

          美经济放缓忧心的不仅是伯南克

          世界是平的。全球央行行长们是需要同舟共济的。

          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的联动和相互影响难以避免。也就是说:美国经济放缓,忧心的不仅是伯南克;人民币的稳定,造福的也不仅是中国经济。美国在关注着中国的万亿外汇储备,中国也在关注着美国的万亿双赤字。

          经济增长方面,在日本经济刚刚看见复苏迹象时,美国经济放缓的恐慌却已开始成为市场的阴影;中国经济超过十年的高速增长至今未见疲弱之象;在担心过热失控时,欧元区经济却在零速度徘徊后依然前景难明。

          美联储现在担心,房市调整将会受到控制吗?核心通胀缓慢攀升而增长会依然偏低吗?日本央行类似难题同样存在:经济最终将会进入再通胀轨道并且过剩的流动性会否真正开始减少?

          而对于周小川及他带领的中国央行,所面临的挑战不比其他三个同行少:今年两次加息、三调准备金率,流动性却依然泛滥;上个月已经超过万亿规模的外汇储备则更是难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同样需要大智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