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蒋百里——《速决与持久》 -- 大洋芋

共:💬39 🌺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蒋百里——《速决与持久》

    速决与持久

    法国战术家认为共计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为运动,一为射击(火力。)

    飞机出现以还,技术上的进步一日千里,如今空军已单独成为一个作战单位,同时向来最缺乏运动性的迟缓的炮兵,经过摩托化并有坦克战车的发明以后,它的速度也超过了从前几十倍。空军的重轰炸机,将来速度可与驱逐机相等,而驱逐机的速度则因人身生理的限制,不能更有多大的进步,所以欧战后的军事发展,专在运动性方面,而火力又是跟随运动性的增加而增加。

    单从战斗的工具来说,各国都是向着“速”字上用工夫,因此现代战术战略的趋势,也自然向着速决方面走去。但从整个国家的立场说来,即所谓“全民战争”的范围说来,到各国,尤其是持久战失败的德国,就注重在“持久”两字,风行一时的自给主义便是持久战的根本政策。不过,文章是要从反面而看的,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各国如今以守势为国策。须知他们一方面高谈持久,然而各种战斗方式,莫不趋向速决的方面,而持久却是达到速决的一个门径。

    全民战争的痛苦是太深了,负担是太重了,所以政治家对于民众的要求虽为持久,军事家对国家的义务则取速决。不用说空军战斗是速决,海军战争亦然如此,一番会战每可决定全局的胜败,战斗中最有韧强性的就只有陆战。然而现在陆战的工具一天快速一天,陆战装备的重心,完全集中在所谓快速师团。它的战术,亦即它的特性,就在出奇制胜。在看现在各国的动员律也是朝着速决的方向走。德法两国国境建筑的要塞,目的在掩护动员,绝不想在那里死守。当年凡尔敦要塞的北方区,正留有一个攻势地带。如今德国积极修筑高速度行车的国道,也正在守势中间寄托着一种攻势。

    我们可以说速决主义乃现在实际军人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从这种战略上的速决中间,发现了军制亦即国力上的持久问题。须知空海两军都是以技术的优越而决定战斗的胜利。一国的经济力量,能否与技术上的发明亦步亦趋,乃军备上一个根本问题。譬如阿比西尼亚战争时期的义大利飞机,现在已成为明日黄花,不能与英国竞争,若将这些飞机一律取消,换上一种现在最理想的构造,经济上不胜负担;若用局部改良的轮替法,又怕敌方改良得快,将一辈子赶不上人家。所以现在军备改良有一个主义,名为“发明唯恐落后,制造唯恐争先。”就因国力跟不上技术,换一种炮,动辄几千门,换一种飞机,动辄几百架,真所谓掷黄金于虚牝,谁都受不了。

    掌理国政的人假如轻轻失去了军事优势的时机,再要重新恢复优势,至少要待五年或十年以上。照我个人研究,历史上陆军的强大,不能保持二十年,空军强大,不能保持五年,比较上优势最易持久的还是海军。这因为主力舰的建造再(太)费时间,而且海上武力又是反映着一国的经济力量与民族传统,这并非五年十年的近功。

    总之,现在欧洲军事的方向固然趋于速决,而政治的痛苦与经济的困难在于不能持久。它们苦心孤诣的经营,便在寻求速决与持久的平衡,要从此中发现一条新路。

    他们要求速决,所以不能讲持久;速决是目的,持久是手段。

    现在拿欧洲这一种实况来研究中国应循的途径,我们知道欧洲人从速决主义下发现持久的困难与必要性,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需持久作战,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欧战法国凡尔敦所以能长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于法国人能利用运动战的原则,将守军随时移动。死守一个阵线,无论设备如何巩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将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去年比尔波铁环的防御,建筑的时间费去九十小时,而摧毁的时间,只经九小时。

    当年法德火力同等,而法国守势战尚非扼据一线的死守,何况火力平常不占优势的我国。所以在一个持久战区之内,反而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简言之,这便是“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现在德国有步步为营的退却法,就是寓死守于运动中。

    一个部队的火力要与运动力等同,没有运动力的火力,可名为“死火力”,所以要达到持久固守之目的,应以增加运动性为唯一条件。前方作战的部队至少要能够自己指挥后方的给养。我们装备完全的兵团差不多与德国步兵团相像。但德国步兵团后方直属的车辆,就有一百三十辆之多,假如每团加上防御战车,更需增加七十余辆汽车,才可使一团的火力得到适当的发展与运用。至于一师作战单位的大辎重与炮兵辎重都没有算在其中。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揣,不过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便是要是军备增加运动性,因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

    欧洲的问题是久则不速,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久。

    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六日于柏林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速决从来都不是夺取整个战争全面胜利的方法

      速决从来都不是夺取整个战争全面胜利的方法,拿破仑如此,毛奇如此,希特勒如此,有些人看明白了这一点,比如毛,比如斯大林,有人看到这一点却只能随波逐流,比如曼斯坦因,比如山本56,速决论者,一方面太相信自己的实力,一方面低估了敌人的实力和对可能会产生的突发情况。一句话,就是太相信战争手段!

    • 家园 如果当年象法国那样投降了的话.

      轴心国胜利,盟国失败?会让日本北进西伯利亚?中国战场的得失,对战争进程有什么影响?

    • 家园 蒋百里名声那么大,仔细看了诸篇文章之后,发现他……

      水平跟主席相比,只是一个昆仑山下的小土包子……

      当然,比起总裁那个大坑,大坑旁边的那些小坑,水平还是要高多了……

      党国无人,党国无人啊!

      时党国无人,英雄无兵,遂令倭人入寇,生灵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 家园 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蒋百里的东西就算了吧。要有功夫,倒不如多学习毛选。在蒋百里研究的问题是问题的年代,他的水平都比不过共产党集团的东西。所谓的“军事家”云云,不过是从国军集团里矬子里拔出的将军。何况现在是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新时期面临什么新问题?大国之间通过战争而灭国灭族不大可能了,而大国的国民却面临灭族的威胁。苏联不是例子吗?法国及其他西欧国家也快了。

      苏联没有亡于德国的入侵,却亡于冷战。但是,苏联真地是亡于冷战吗?

      苏联的灭亡其实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及人口问题。

      经济方面的问题。苏联的负担有三个层次,最外层的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对朝鲜、古巴、越南及中东非洲国家的援助,这一层是经济技术军事的全面的援助,中间层是对华约国家的援助,主要是能源资源的援助,最内层的是苏联内部俄罗斯等斯拉夫共和国对中亚国家的援助。

      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对国力的消耗导致了苏联势力的收缩,对华约国家的援助导致了华约的解体,是苏联内部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援助才诱发了苏联的灭亡。

      苏联内部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援助仅是诱发苏联的灭亡的一个因素。导致苏联的灭亡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关键的是,人口版图,民族构成。

      苏联刚成立时,俄罗斯族人口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应该是百分之六七十吧。后来的几十年,生育率的不同,俄罗斯族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最终在苏联成了少数民族。经济负担加上民族构成的担忧使得俄罗斯族人普遍希望摆脱掉中亚国家,并决定了“819”的结局。

      工业时代,人们以十倍于农业时代的速度积累财富。工业时代,生育率的差别而导致的人口版图的改变速度也比农业时代的速度快了十倍。农业时代需要经过数百年才能发生的民族的兴旺灭亡过程,在今天的演变只需几十年的时间。

      苏联不是完了吗?俄罗斯人不是越来越少吗?法国也快了,法兰西民族也快了,整个西方民族也快了。

      日本人可能是幸运的。在欧美国家引入外劳以解决人口老龄化时,日本人没有引入外劳,而是引入了工业机器人。可能当日本人终于支持不住,也要引入外劳时,西欧国家引入外劳的恶果可能已经显露,并最终救了日本。

      • 家园 帝国崩溃,苏联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多民族国家,最终似乎都要以分裂而收场。南斯拉夫不值一提了。近的有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捷三元帝国,远的有罗马帝国。

        帝国在扩张期,是帝国核心民族对周边地区民族的掠夺期。这时的帝国对核心民族是有好处的,帝国的扩张使得核心民族扩大了生存空间并有经济上的好处。

        帝国的稳定期。帝国的核心民族发生了阶级分化,帝国的存在只惠及核心民族的上层人物。同时贵族的本地化使得核心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上层人物的利益结为一体,使得帝国不再能对周边地区民族进行掠夺。核心民族的下层要承担上层人物的掠夺,承担维持帝国的费用,还要承担团结周边民族的费用。这是一个对帝国的核心民族的消耗期。

        帝国的崩溃。当帝国的核心民族终于不再能够承担消耗时,帝国就该崩溃了。

        罗马在各个行省遭受蛮族的入侵,帝国承担不起各个行省的防务费用时,皇帝一纸诏书:“各个行省自保吧。”帝国就崩溃了。

        《好兵帅克》中的捷克人“好兵帅克”,在维也纳胡闹,因为核心民族要团结周边民族,奥地利人不能拿捷克人怎么样。

        “帝国”可以是古代的王朝,可以是现代的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整个西方的“文明世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