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推荐大家去读读<<平凡的世界>>,作者是路遥, -- 老成都

共:💬129 🌺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定西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不过现在生活还是比书中描写的好多了,至少学生基本可以吃饱了。

        特别同意一下这一句

        中国很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各地的生活水准和社会风貌差异很大

      • 家园 你跟我同一年上的大学啊

        新疆农村比沿海差多了,不过比中部强太多了

      • 家园 是的.我一个多月前请以前的经理吃饭,他是国军军官的儿子,

        老三界的.中学毕业就碰上文革,命运可想而知.一直在养路段当碎石工之类混口饭吃,后来就志愿下乡插队了(因为零工也打不成了).但他描述的下乡的情况很令我吃惊,他说他们那里每个劳动日有两块左右,他一个月可以拿到50-60.他在队里很快成了主要的司机和维修技工,来了新车就是他开(别人不会也不敢),啥东西坏了都是他修(收音机,拖拉机,汽车之类),中国好几个刚出来的新拖拉机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用户.还经常出差上海天津之类的地方买parts之类. 他描述的生活一点不压于我90年代初在国内卖电脑的时候(我那时候也就几十元工资出差修机器啥的).这完全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插队生活.

        我问他为啥队里有那么多钱,他说是队里开了很大的矿(啥矿忘了问),主要靠矿挣钱.国家准队里自己开?队里哪来的资本和技术人员?矿产品如何卖?如何交税? 这些我饭桌上忘了问,问估计他也不一定知道.只知道他出生在内蒙的一个大城市,下乡的地方也在内蒙乡下.

        • 家园 说文革里不受苦(即使是真的),也是政治不正确。。。

          要正确评价文革,再过几十年吧。。。

        • 家园 工资有点太高,呵呵

          每个劳动日两块钱在下有点怀疑,这一年就是八百块。我印象里我们那一个老红军参加革命当了官好像也就比这多一点点,兄台可否告诉在下具体是哪年呢?

          • 家园 1970年本溪当地3级力工每天1.68元
          • 家园 每月五六十不算出奇

            首先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就可以达到50元左右,而一般中专毕业的则为30多元。

            其次,内蒙属于边疆,有各种补助。比如呼和浩特和包头,相隔不过150公里,但同样的职务包头的工资要比呼和浩特高十几元,因为包头有风沙补助。如果是包钢或一机等大企业,加上各种行业和企业补助、福利,收入还会更高。70年代包钢的一线工人挣100多的也不算稀奇。除了政治地位高,经济收入高也是为什么当年大家争当工人的原因之一。

          • 家园 还有一点,他说内蒙那三年完全没饿死人的事情,

            对我描述的四川当时的情况感到很意外."真的饿死人啊?",显然他过去听到过不少说法但并不是太相信.

            人都有局限性.这位前辈从小就是狗崽子,77年前就一直上不了大学,可以说是受了点苦的.但他还是对中国很有感情,出国快二十年了还保持着中国国籍.这大楷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不都是负面的的原因.

            有时在网上看见有人对中国的一切都加以咒骂,我想可能也与他们以前的经历有关.

            • 家园 内蒙非但没饿死人,

              还养活了很多外省人。

              最近这几年,苏南很多城市都有早年丢掉的孩子回来找亲人的报道,场面那叫一个感人。

              那三年,苏南很多人家养不活孩子了,就把孩子往民政部门的收容所送,有的干脆就直接把孩子丢在路边,由好心人再把孩子送进收容所,弄的收容所不堪重负。情况反映上去以后,就让往上海送,到后来上海也吃不消了。最后,中央决定让上海往内蒙送。一车厢一车厢的送,随车还得跟着保育员。其中有个保育员,那时候才20多岁,送了很多次,吃了很多苦,是个先进,这次媒体报道出来,她已经是个儿孙满堂的老太太啦。

              那时候的孩子,有的还是婴儿,由内蒙的养父母养大,现在都是当爹当妈的了,孩子也老大了,有的事业还挺不错,这几年都来寻根了。

              • 家园 我70年代出生在苏南的农村

                后来,我父母还说过好几次,说当初是要把你送给谁谁谁的,不过不是遥远的内蒙古,还算是比较近的地方

              • 家园 这事好像是总理决定的,乌兰夫点头同意的
              • 家园 内蒙只是相对好些

                内蒙在大跃进期间相对好些,可能是因为当年内蒙是以畜牧业为主吧,因此工农业损失对整体影响不大,不过缺粮的情况也是比较严重的。父母当年是呼和浩特的城市居民,父母和亲戚们回忆起1960年,感觉就是一个字——饿。一顿能吃到一个窝头算是好的了,经常是酱油兑水来充饥,所以普遍患有浮肿。母亲和很多人经常步行十几里到糖厂附近捡甜菜加工后倾倒掉的甜菜渣子,父亲则翻墙到皮革厂偷吃皮革加工后熬出来的油渣子。

                作为城市居民,周围没听说有饿死的,但农村情况不了解了,牧区情况应该好些。当年收养上海孤儿的绝大多数是牧民。这比起安徽、河南等重灾区算是强多了。

          • 家园 他大学是77级的,所以一定是77年以前.应该是70-77

            之间发生的事情,因为他还在大城市混过不短的几年.我完全理解你的问题,因为我记得四川全省劳动日最高的地方是下食堂大队(宜宾?),在七十年代靠开砖窑达到过1块五六,我很难相信内蒙的啥地方能超过四川的第一. 我在饭桌上当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他很肯定他没记错.再说他描述的那些出差的细节也佐正了他的说法.哪年月有几个农民去过上海天津的?四川的县委书记去趟北京大寨回去都要回味很久.他去上海是去买一个坏了的电子管(晶体管?),他还能说出当年的无线电厂的一些情况.

            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engineer,我无法怀疑他的记忆力.

        • 家园 忘了提一句,他在大城市附近地区打零工是一个月就二十

          员左右而累得要死,下了乡工资翻了一倍多还干上了技术活.他的工程师生涯就是从下乡的时候起步的.

      • 家园 赞,正是因为中国太大了

        各地的社会经济水平绝不可能完全一样。不考虑各地实际的地理、气候、物产、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把自己所见闻的一切事例直接外推到全国,是非常的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