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淘书记(四十九)求之不得 -- 履虎尾

共:💬104 🌺1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淘书记(四十九)求之不得

    自从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之后,俺开始喜欢上了读“厚书”,买“厚书”。不久,俺又有了《保卫延安》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几本。以后,每当攒够了块把钱,几毛钱,俺就凑个星期天,书包里背着几本准备出手的书,到“儿童电影院”和“东行”去走一圈。虽说也有空跑一趟的时候,但每十次之中,总有那么五六次是有所收获的。就这样积少成多,到文革爆发之前,俺已经有了二十多本的现代小说。

    时间长了,人同书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最初,俺淘书到手,读完了就随手放一边,没太在意。等俺淘的多了,也就懂得爱惜书了。淘到手的每本书,俺都要给它包上或者钉上牛皮纸书皮。读的时候,总是轻轻地捧书在手,每一页都是轻轻地掀。俺知道折迭书页对书的损坏大,所以,每当书没读完要放下时,再也不是随手折迭书页做记号,而是插进一个书签或者是一张窄纸条。俺还找了一个旧的纸包装箱,把俺的二十几本书整整齐齐地装在纸箱里。以后,书也不再轻易借人,留着自己欣赏。俺对这些书的喜爱程度,有点像葛朗台、阿巴贡之喜爱金钱一般,套用网络上的语言,那就是“老鼠爱大米”了。

    有一次,一个同学来俺家玩,想借几本书。俺像“临潼斗宝”似的,把书箱子搬出来给他看。同学随口赞了一声“你的书真不少”,俺竟然开心得不得了,就好似今天网络上的朋友被人称赞“孩子漂亮”一个样。

    等到大串联结束,武斗开战,工厂停产,机关歇业,全沈阳市喜欢读书的人都汇集到了一起,东行的地下书市一下子扩展到上百人的规模。这许许多多的淘友,尽管口味有区别,淘书的方向各不相同,但是,什么书值钱抢手,什么书价值一般,淘友们的心里都有一杆秤。于是乎,物以稀为贵,跟“洋、名、古”挨边的书看涨,并且涨成了“疯牛”;而现代文学书,像《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等等常见的大路货,则遭遇了“熊市”,这些现代小说用来哄骗初中生和小学生还勉强,淘友之间,连提都不值得一提。真要卖的话,每本书顶多卖上个块把钱。

    如此一来,俺履虎尾傻眼了。过去几年,俺主要是淘中国现当代小说,古典小说俺也知道好,也想要,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以及《说唐》《说岳》等等的,俺怎么可能不喜欢呢?可是,过去几年俺很少在书市上遇上,偶尔碰上的一两次,也因为卖书的要价太贵而放弃了。至于外国小说,俺过去没有太上心,主要是因为外国书里的人名地名都很绕口,都很难记。而且,外国人说话的口吻也与中国人大不相同,洋鬼子说话喜欢使用长句子,倒装句,俺嫌外国书读起来费劲。

    同刚认识的几个淘友聊书的时候,淘友把他们的书包打开让俺开眼界,俺往书包里一瞧,里边装的不是“洋书”就是“古书”。俺的书包里呢,装的全是《林海雪原》,《保卫延安》一类的,俺实在不好意思打开书包让人家瞧。俺所拥有的区区二十几本现代小说的“本钱”,实在就是“八大金刚,无名鼠辈,不值得一谈”啊。

    碰上了好书,就赶紧往回搂哇!几天之内,俺用八本现代小说同一个中学生进行了交易,换回了一部复旦版的三本一套的《中国文学史》;用《红旗谱》再加《播火记》换回了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与自由》;再用《三家巷》和《苦斗》换了一部没头没尾的“巴尔扎克”;再用荷包里最后的一元两角钱现金买回了《郭沫若选集》下册。这样一来,俺的全部可支出资本已经挥霍一空,再看俺原来的装得满满的书箱子,如今已经是“空空如也”了!

    眼望着好书就在手边,可是荷包干瘪,没钱去淘,俺急得是心里头火烧火燎一般,这滋味可真是不好受。直到今日,俺还记得当年那种抓心挠肝的“求不得”的滋味。或许,这种“有所求”而“求不得”的煎熬,越是在年少的时候,来的越是强烈吧。

    俺少年时,曾经有过几项爱好,俺曾经着迷过军棋,象棋,围棋,桥牌,乒乓球,游泳,以及玩乐器。不过呢,这些项目虽然也要花点钱,但是要钱不多,没有钱也能想点子玩得成。跟淘书相类似,没有钱就不能玩的,俺也曾遇到过两次。一次是收罗邮票——玩“集邮”,买邮票要钱,集邮册也需要钱买。俺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班里都有几个同学在“集邮”。当他们把集邮册掀开,里面的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实在是让俺眼睛里冒火。不过俺知道,这些同学拿到班上显摆的邮票,其实都不是他们自己积攒的,而是他们家的大人给攒下来的。俺履虎尾的家穷,家里大人以前都没玩过这玩意儿,家里自然也就没有。所以呢,要靠俺自己想办法。俺厚着脸皮跟人家讨要,把人家多余的不成套的,一张一张地讨要过来;俺翻箱倒柜找旧信,搜罗旧信封上的邮票。至于集邮册,自己动手,找来马粪纸自己糊……就这样,几年之后,居然也攒下了三十多套邮票。虽然说是“比下有余”,毕竟“比上不足”。看着人家的漂亮的集邮本,看着人家的上百套的邮票,俺履虎尾的眼睛想不冒火也难。

    另一次是初中三年级时候,物理老师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教我们装配“矿石收音机”。虽然有些东西可以想办法找到替代品,但是一些重要零件如“可变电容器”,“矿石”,耳机子,却是不买不行的。所幸的是当时这些零件都不算太贵。耳机,俺们买是刚淘汰下来的旧式电话听筒里的耳机,五金商店里有的卖,才卖三毛钱一个。当时俺们使用的“活动矿石”,也不贵,买一只才一毛六分钱。不过呢,活动矿石不好用,调了半天调好了,耳机子响了。可是,只要轻轻碰一下,得——又糟了,还得重新调试矿石。于是想到,要是有只二极管整流该多好,可是,商店里的二极管,买一只要花一元六角钱。玩了一阵“矿石收音机”,该升级玩半导体收音机了,可是,一只正品的三极管多少钱啊?五六块呀!处理的次品,买一个也要三块钱。玩半导体,就算是单管机,也要调试偏流电阻,这就需要有块“万能表”。但是,万能表是私人所能买得起的吗?足足要花人民币二十元整啊。履虎尾的舅舅是个工人,干电工十几年了,也没有一块自己私人所有的万能表。怎么办呢?所幸的是,俺老家沈阳是工业老城,废旧市场上有淘汰的“毫安表”出售,每块只要三元钱。于是俺拣废纸,拾玻璃,终于攒够了三元钱,几个同学结伴去了废旧品商店,各买了旧的“毫安表”一块,回家把它组装成简陋的“万能表”。至于电烙铁,俺们用两个线绕电阻自己装,先用木头削成手枪状的“把手”,再把并联着的两个电阻用铁丝固定在把手上方。同学送给俺一根一尺来长的铜条,是从旧变压器里拆下来的,俺把铜条对折了,插在线绕电阻里充当电烙铁头。填充物呢?呵呵,就是沙子啊。用沙子把铜条固定好了,接上电源通一会儿电,线绕电阻红了,沙子融化了,铜条烙铁头呢,也就固定好了……等俺“倾家荡产”,竭尽全力,俺的“单管再生来复式半导体”的耳机子发出声音了的时候,人家的“超外差”已经托在手上歌声嘹亮了……

    关键词(Tags): #求不得#集邮#矿石收音机#单管再生来复式元宝推荐:晨枫,holmer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虎老师的坑越填越大

      俺曾经着迷过军棋,象棋,围棋,桥牌,乒乓球,游泳,以及玩乐器。

      点看全图

    • 家园 【原创】淘书记(五十一)千树万树梨花开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郭兰英那深情的《绣金匾》的歌声。

      在锣鼓喧天的欢乐声中,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文艺复兴“的狂潮,十多年不让唱了的老歌像《夫妻识字》,《兄妹开荒》,《马儿呀你慢些走》,《手拿碟儿敲起来》等等的,又开始放声高唱了;那些老电影像《洪湖赤卫队》,《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红楼梦》等等也重新上映了;而那些老戏像《朝阳沟》,《十五贯》,《七品芝麻官》,《秋江》等等更是大演特演,场场爆满。

      俗话说人心不足,确实如此。有歌听有电影看有戏看了,可是大家还不满足,人们又惦记起了书,要是再能找几本书来看看该有多美气!

      文革初期在地下书市淘书时,淘友们私下里曾经有过这样议论:咱中国的古典小说古典文学,将来肯定是会重新出版的。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不管这运动那革命,咱中国总还是中国,古代文化总丢不了,“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早晚还得重新拾起来。最明显的例子就在眼前,老人家他自己就酷爱读书,特别是爱读古书,他自己的著作文章就“半文半白”的,不是纯粹的白话文。不让大家读古文,时间长了,只怕连“甲种本”,“乙种本”都没人看得懂了,那还了得!

      呵呵——俺们的这种猜测居然还沾了边,就在“副统帅”去了温都尔汗不久,文网多少有些松动。在古典文学方面,一些古典小说重新出版了,记得当时出版的书有《封神榜》,有《东周列国志》,好像还有蔡东藩的一些“演义”,但是没有《水浒传》,《水浒传》的大量出版是在几年后,“评水浒,批宋江”的时候了。现代小说方面也有所开放,例如《长城烟尘》,《平原烈火》等等,图书馆也开始外借,而不再是只能借到、买到《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这两本书了。鲁迅的一些集子,高尔基的个别作品也能买到了。还有,新华书店里还摆出了克鲁普什卡娅的《列宁回忆录》,就是在这个《回忆录》里,克鲁普什卡娅回忆说,当年布哈林不但没有出卖伊里奇,而是恰恰相反。布哈林很机警,他劝伊里奇不要去演讲了,当然伊里奇没有接受劝告,于是悲剧发生——这同电影《列宁在1918》里的描写根本不同,截然相反。当然,当时还不敢说全部开放,而是掩耳盗铃拐了个弯子,说出版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配合批林整风用的。这些书在名义上虽说是内部发行的,但想点儿法子总还是能搞到。

      然而,外国小说外国书呢?以后还出版不出版?这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因为读外国书好像没啥用处似的,它描写的那些内容跟咱中国的实际情况似乎没啥联系,距离太远了。所以俺们淘友们几乎一致地认为,外国的古典名著以后不可能再出版,只怕是要绝了种了,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所以呢,趁着现在还能淘到,俺们要赶紧地淘。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一种认识,俺在地下书市里淘书,就以外国古典名著做为自己主攻方向。当然,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历史方面的书,遇到价钱合适的,俺也一概笑纳了。

      转眼之间,已经春暖花开了。有一天,“喜仁儿”老师跑来告诉俺,市里新华书店贴出了“安民告示”,说是一周后本市要进一大批新书,内容空前的丰富,古今中外的一概俱全。明天一早就排队放号,过几天等书到了,凭“号”售书,每张号限购两本。喜仁老师问俺,去不去领号。俺回答说,去,当然去,就是怕明天睡过了头,起不来。喜仁老师说不碍事,明儿清早俺来喊你。

      第二天天还没亮,“喜仁儿”老师就在窗子外头高声喊俺。俺爬将起来,同喜仁儿老师一起,赶到新华书店。书店没开灯,门也关着。书店旁边的小巷子里,已经有队伍排了起来。呵呵,“莫道君行早”哇,人家早就来了,头天晚上就来了。本市最高学府“市立一中”最为贪心,为了多买新书,竟然把所有的住校生都发动起来,头天晚上就在巷子里扎下营盘,搭好了架势,专等着天亮领书号了。俺和喜仁儿老师赶紧挤进队伍,边聊边等。那个时候的人可不像现在这么光顾着自个儿,大家虽然都急着买书,但都很谦让很自律,来得晚的自觉地到后边去排队,没一个夹塞儿的……

      吃完晚饭大伙围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喜仁儿老师问俺:你的那张票,都想买啥书啊?

      白天领完号,俺仔细看了墙上贴着的书目,千挑万选,从中选择了两本,就是巴尔扎克的《贝姨》和《邦斯舅舅》。于是,俺就喜滋滋地回答了喜仁老师的问话。回答完了俺反问说:您呢,喜仁儿老师?

      喜仁儿老师习惯性地用手抹了一把嘴巴,兴致勃勃地说道:我瞅中了两本,《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选》。文革这十多年,学业都荒废了,我得自己偷着补补。

      俺听了之后,很不以为然,想也没想就率尔打断了喜仁儿老师的话。俺拖着长腔道:嗨——唐诗宋词就那点的内容,还有啥看头?花钱买它干啥!要买,咱得买世界文学名著!

      后悔呀后悔!本来大伙是在开开心心的聊天,俺这几句尖酸刻薄的话大煞了风景。当年履虎尾年少轻狂,不懂得天高地厚。俺的这些话实在是轻浮无德,其实质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实在欠扁!已经大大地刺了人噎了人,俺自己呢,却还自以为这就是实话实说,实事求是。

      喜仁儿老师停了一下,说:我水平低,只能读这些低水平的。不过呢,我觉得小说这东西就是随手翻翻,看完了也就随手扔了,什么时候想看了,去图书馆随时都能借来,留着没啥用,更犯不着自己掏钱买。再说了,古今中外的小说可多了去了,怕是任谁也买不全了吧……

      喜仁儿老师的话虽然说得很平缓,却击中了俺的要害。俺听了就好似五雷轰顶一般,半天没能缓过气来。对呀,喜仁儿老师说得对极了,外国小说你能买全了吗?光是巴尔扎克,就有将近一百本,你买得全吗?更何况还有别的数不过来的大师的数不过来的名著?你一个月就是三十几块钱的工资,你又买得起吗?再者说了,一旦出版社有得出版,新华书店里有得大量出售,图书馆里有得随时可借,你手里当作宝贝一般收藏着的那几本破破烂烂的旧书,谁还稀罕它呢?

      那么,那么,这十来年,俺对外国小说的这般没日没夜舍死忘生地苦苦追求,到底是值,还不值呢?

      不值啊不值!俺从贴胸口袋里掏出那张书号,慢慢地把它撕成纸条,再撕成碎片。手一低,让它随风飘散……从那以后,俺再也没买过一本外国古典名著,当然,给虎女买的例外。

      又过了不久,高考恢复了,俺一头扎进了教科书,死背起了早已经忘得精光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些比“连城诀”,“避邪剑谱”还绕嘴的口诀,更无暇理会这些外国小说了。俺的那些书呢,俺不读了,家里其他人也没当回事儿,等俺毕业回来,已经没剩下几本喽,差不多都随风而去喽。

      呵呵——这些年来,俺一直在想着在反问自己,当年为什么要撕掉书号呢?书店里有得书卖,天下人有得书读,你履虎尾为什么不开心了呢?难道只有人人无书读,光显着你的几本藏书,你才乐意吗?难道你希望文革永远不过去吗?你淘书的目的到底何在呢?

      俺想啊想,头都要想炸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虎老师这篇很有意思

        最后顺延的问题是: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如何读书。。。。。。

        突然想起我父亲以前对我读书的批评:滥读书,读书太快,读书不求甚解,读书只看情节。。。。。。

        还有啊,我看的第一本水浒就是供批判用书,好像里面还有不少的插图。

      • 家园 请问虎老师

        您觉得读小说除了消遣之外,对于培养自己的心性和看待事物的态度,是不是有一定的帮助呢?

        或者说,您觉得您的人生经验中,是不是有一些来自读这些名著时产生的感悟呢?

        • 家园 答冷兄问

          冷兄,你问的问题可真不小,俺肯定回答不好。不过呢,有点经验之谈,供你参考。俺是个教师,自己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有用,因此,同俺的学生们聊起来的时候,总是劝说他们读书,开卷有益。读书之初,应该不分种类,什么书都要读一些。但是,读到一定的程度后,必须选择好书来读。理论方面的著作就不说了,读文学书则必须读文学名著,包括中国古典名著和世界古典名著。特别是世界文学名著,必须读一些,还记得鲁迅的那段有名的话吧?鲁迅先生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对“外国书”的肯定是绝对错不了的。读吧,读世界文学名著肯定比读一般的书受益大。俺觉得,读世界名著的好处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直接的益处,譬如不出门而知天下呀,学习写作技巧方法呀,学到大量的知识啊,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呀,学习一些处世经验呀,接受艺术的熏陶呀,养成自己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等,这一类的益处是读书之后立即可以直接感知到的。

          另一类益处则是内在的间接的,这个益处有点儿形而上,俺读小说多过读理论书,抽象思维能力差,怕是说不太好。这个益处,就是读者们通过阅读,能够直接与艺术大师们对话。通过阅读,你可以感受到巴尔扎克的尖锐冷漠,感受到雨果的悲天悯人,感受到托尔斯泰的宽厚容忍,感受到歌德的哲理思辩。在世界级的大师们的作品中,都包含有独特的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在阅读的当时,精神高度集中在故事情节上,对这些思想成份的感觉是模糊的,甚至很可能根本就察觉不到,但世界文学名著中所蕴涵的思想养分,会伴随着故事情节被你无意中吸收,进入你的机体。以后,这些养分会慢慢地滋润你,慢慢地教化你,净化你的心灵,荡涤你的灵魂,令你终身受益。

          • 家园 请教一下虎老师

            喜好读书与否,是否天生的?另外喜欢读哪种书籍,是否也是由性格决定的?

            象我喜欢的读物,大多偏重知识性,趣味性,要我读红楼梦这种名作,只怕要打瞌睡,这辈子恐怕无法被这些大师熏陶了。

            • 家园 喂喂喂——不能啥都问俺,懒兄岂不是“问道于盲”吗?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硬让俺说,俺觉得是“后天”的。俺也认识一些人,对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读理论书却津津有味。由此看来,不读名著似乎也无所谓。

              中国古典小说,俺天生就喜欢,而对外国书的兴趣,却是后天养成的。

              俺自己,最初只喜欢现代小说,不喜欢也就不读外国书,人名地名不好记不说,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也大不相同,掀开了几页,还是稀里糊涂的,于是就“抛书人对一支秋”了。俺真正阅读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是《死魂灵》,第二部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两本书都是自己硬逼着自己读的。读着读着,就钻进去了。待到读完之后,觉得豁然开朗,就像佛家所说“开天眼”一般,没有此种经历者,恐怕怎么也理解不了,呵呵,“开天眼”啊。举一个眼前的例子,西西河里的朋友多数精通外语,俺不懂外语,据一个同学跟俺讲道,当你外语过了关,能够用外语思维的时候,你会觉得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个例子正好用来比喻读书,读没有读过的一类书。

              所以俺觉得,二十几岁不满三十的人,如果能静下心来,读几本以前没有涉猎过的书的话,也会有由“平面”到“立体”,“开天眼”的感觉的。

              • 家园 咳咳,您的正职不就是老师吗?

                老师不就是解惑的吗?

                小弟读书挺杂,除了理论技术书籍外,其他文学著作首重趣味,例如侦探,历险,武侠等等,要是开头的两三章无法引我入胜,往往就不会逼着自己看下去,在加上自己已经年过三十,开天眼之事,不敢奢望,恐怕就得看开点了。

                另外得拍个MP,但确实是真心话,虽然没有读过这么多的名著,但虎老师这个系列带我们溜达了一圈,总算是略窥门径了,衷心感谢。

          • 家园 真真受教了

            晚辈一直在彷徨以后该读哪些书,阅罢此贴,心中顿觉豁然开朗。

            给前辈鲜花致敬!

          • 家园 多谢虎老师指点

            真是真知灼见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年轻,自幼生活的环境又相对单调。在这些方面,真是很需要上年纪的人指点。虎老师说的这两个方面的感悟,对我的启发确实很大。

            我一直作理科,业余的兴趣也在京剧相声饮食这些方面。文学名著,尤其是国外的文学名著,读的实在太少。少年的时候还没什么,成年之后,感觉到人生中有很多让人困惑的地方,靠理科的思维方式似乎不容易想得通。也许多读文学书是一个解决这些困惑的途径。

            给虎老师一个建议,把您的这段话扩充一下,作为全书的跋,似乎甚为贴切。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 家园 看到这里

            实在文字无以为安慰。

            想起那个灾难片《后天》里面,一群人在图书馆里烧书取暖,以维持生命。他们留下了圣经之类的名著,认为给人类留下了文明之光。

            那个十年,对中华大地的文化而言,用灾难来形容也不过分吧。

            书市及淘书的人们,在人群中保留和发散着文化的光和热。十年过后,以虎老师而言,桃李满园,淘来之书中的一些微光至少也传承和发散的更远更广一些了吧。

            这个系列一直洋溢着幽默,优雅,从容,乐观的情绪,不想读到此处,却有深深的悲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