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中国制造的变化 -- 葡萄
迎来韩中建交15周年,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以北京、上海、广东省和山东省等主要地区的312家中国制造和服务企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于23日发表了其结果。据调查,超过一半(50.6%)的中国企业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与韩国相差不大,或已超过韩国。回答“韩国的技术力量领先中国”的中国企业为47.7%.
据信息通信部对韩中两国的506个IT核心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两国的技术差距从2003年2.6年缩短为去年的1.7年。据产银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在美国零部件市场,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5.7%上升到去年的15,9%,排名也从第5位升至首位。同一期间,韩国的排名从第5位(5.3%)降至第6位(4.0%)。
看来YY之国也做不了几年了,他们现在摇摆得厉害啊,不过美国人还在极力拉拢,照葡萄的说法鹿死谁手大概用不了多久了吧,不过还是要小心挑拨离间呐,特别是哈里-哈丁这样的亚洲通!
他们有中文版,我每天都看,这个报纸特别奇怪.
我为什么说他奇怪呢? 因为我觉得这个报纸对中国是又怕又恨还爱...
前几天,食品问题和韩国外交官死在中国的时候,上去看看,几乎是一片骂声.第二天再去,奇怪了,文章换成了赞扬中国的文章了,说中国发展如何快,说张娜拉如何在中国受欢迎, 反正动不动就是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如何如何.有时候同一天的文章都有褒贬两种声音.
我觉得这个报纸真有意思...
韩国现在的处境就如打算从良的妇人,盘算着自己的未来,但还对老相好有些念念不忘。
《朝鲜日报》据说是韩国发行最大的报纸,不过我看更可能是韩国在野派的据地,亲美得也厉害,连这届政府企图在中美间保持自主中立都非常看不得。另外虽然看不太懂,但好像中文版与鲜语、日语和英语版内容也是不一致的,我们看到的也许就是他们意图留给我们的印象吧。
不过随着经贸大幅增加中韩关系也将更加紧密。这几年韩流在国内的升温是伴随着日剧的衰败,即使不是当政者有意为之,但客观上也造成了中韩文化交流加速,以经促政,这或许会对我们争取韩国疏远美日有利。同时个人认为只要大中华圈的占据的市场份额足够大,就能反过来影响韩流的取向,也许再过段时间也就不那么YY了
航空发动机可是非常关键的核心技术
也是个真事,我lp的二叔来探亲,走的时候座从武汉到上海的动力车,我们去送站,lp的妹夫帮他们把行李送上车,结果下来的时候被车门关在车上了,没办法,只好补张票到上海,再第二天座同一趟车回来。
8月26日,希捷首席执行官威廉·沃特金斯(William Watkins)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披露,一家中国科技公司近日表达了收购一家美国计算机硬盘厂商的兴趣,这一消息可能在一些美国官员中引发忧虑,因为他们担心向中国转让高科技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纽约时报》表示,如果华盛顿不乱弄事非的话,中国人一次就能完成竞标。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想象一下“近几周”“如果”某个高科技公司收购案不是谣言,不是臆测或哗众取宠的话,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http://tech.sina.com.cn/it/2007-08-27/11561700266.shtml
借国家安全为由,哄抬价格,你买还是不买?
“大多数企业都感到绝望了。”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东莞润田服装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启辉这样来形容他的行业眼下的状态。
7月1日的出口退税调整,8月23日“44号文”的正式实施,使像洪启辉这样的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主明显感觉到了经营压力倍增。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港商张树鸿的自杀事件,又令这个行业染上了些许悲凉的气氛。
死亡可能是个意外,但对于活着的众多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必须面对的是在越来越清晰的政策导向下自身的一场艰难的转型升级。
一个玩具厂老总之死
平佛加油站后的利达工厂门口,偶有一两人进出。留守的保安说,这里的工人已经全部遣散。工厂门口对面的墙上,贴着一些其他工厂的招工启事。据说在张树鸿死后的那两天,工厂门口就有不少其他工厂过来招聘劳工,不乏远在东莞、深圳的外地企业。
8月2日美国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6.7万件铅含量超标玩具。8月11日,张树鸿被发现在位于南海工厂的仓库里上吊身亡,警方未公布张树鸿自杀原因,但传闻此事与玩具被召回有直接联系,召回玩具让公司的损失达3000万美元。
工厂门口一名中年男子用手指了指天,“顶天柱没有了,大家都各奔前程了。工人们都舍不得他,老板确实人好。”这个昔日佛山第二大玩具厂和最大的“来样加工”玩具厂在轰然倒塌之前已经达到最鼎盛的时期,三个工厂的工人多达数千人。
珠三角是中国玩具出口基地,仅南海一区就接近中国玩具出口的半壁江山。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玩具厂之间价格竞争激烈,此间玩具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日趋微薄。玩具企业似乎是整个加工贸易企业的一个缩影,加上贸易壁垒、关税增加、政策调整等因素,令这类曾经成就珠三角昔日辉煌的企业处境堪忧。
企业三年没钱赚了
洪启辉的日子显然也不好过,2003年是他企业的一个转折点。
此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鼓励来料加工,既免税又免台账,当时办企业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1987年以后,国家招商力度更大,土地也开始可以买卖,因此有更多人尤其是外资进入,他就是在1995年进入内地市场的。
但是,从2003年开始,洪启辉就感到来自政策、劳动力、电等配套设施供应的不稳定。
政策上,政府从2003年开始收紧。紧接着,2004年开始调整退税,这两年又一再调整。洪启辉给记者算了笔账:“以玩具产品为例,从去年9月,出口退税率就从17%,改成13%,最后改成11%。而一般工厂的毛利率大概是15%左右,纯利可以做到4%的话就不错了,加上人民币升值、工资上升、政府费用增加等各方面的费用成本上升后,企业可以赚到2%的纯利,也算很好的了。但退税减少两个点,就把他们的利润全部吃掉了。”而且“从我们知道这个政策到执行,才两个星期”,为此,他损失了一份合同总金额50万美元左右的订单。
而在今年7月我国最大的出口退税削减政策实施未满一个月,国家又宣布了将于8月23日起开始实施最大规模的加工贸易政策紧缩方案,使洪启辉的公司更加雪上加霜。因为方案中“台账保证金实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大的影响,“以我们企业来讲,一年1000万元左右的保证金,占流动资金的8%到10%,公司压力很大。”而且现在也不能由银行担保。
再加上电费增加、工人工资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升,“这些使企业在过去三年可能都没钱赚,而是处于‘挨’的状态。”洪启辉表示。
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广东全省预计有加工贸易企业近8万家,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港澳台资企业就约有6万家。因此,洪启辉的公司正是加工贸易企业境况的一个典型缩影。
升级过程中的阵痛
在此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纷纷谋求出路。政府和专家学者也大力鼓励转型升级。但是近30年形成的加工贸易现状要改变绝非一蹴而就。
如果想转移生产基地,比如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建议往工业园转移,把东莞模式、深圳模式复制到这些地方,但实际上很不一样。洪启辉做过假设,物流上,从东莞搬到湖南或江西,由于出口都要经过深圳盐田港,成本将比留在东莞高很多——原来运费将从占成本的4%提升到10%,他宁可将这个成本用于提高工人工资;人才上,现在的企业大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越来越难招到,如果去了其他地方更招不到人。至于迁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这对中小型企业基本不可行。一个明显的障碍是:“越南请工人更难,而且在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怎么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合格的中层管理人员?”洪启辉说他很多朋友曾去越南投资但都失败而归。
在企业感到很受伤的背后,是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各贸易大省的利益得失。同时,有关人士在对照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程后发现,加工贸易政策每20年左右就会发生重大调整,我国目前就处于第一次重大调整期。
因此目前一个普遍共识是,长远来看,如果珠三角不利用当前的契机进行产业升级的话,未来的发展非常令人担忧。
另外,西西河不鼓励全文转贴,看能不能改成文摘+链接的形式。
一周七天,一天至少10小时工作,在他手下的时候,不用任何人说,想不勤奋都不行……人家自己以身作则呢
某所领导在内部大会上居然说,“(因为大飞机研发、后续预警、加油等多机型改造)国家已经被俺们套牢了,二十年不愁没饭吃”
现在相关科研机构正在高速扩张。
只要有钱,一切工科技术都是时间问题
如果现在国内加收所得税上浮一个百分点,我感觉没什么,可要是本州消费税上浮1个百分点,保证所有人骂娘……
神六上天对国内人有什么意义?过了一两天就不会比鸡蛋涨价更重要了。
另外,现在前进的地方,都是大多数人平时看不到的。不是像8、90年代那样所有的改变都会在大家生活中留下印记
当时集中资金搞经济,没有办法。
一切工科问题(包括军工)都是钱的问题。现在国家有钱了,一个大项目投100亿下去都不眨眼。只要经济发展好,军工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的经济发展,就逼着要上高铁,没时间让自主技术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