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日文史料中还原平型关大捷 上 -- 萨苏
去找几本真正的历史学术期刊看看,就知道国内研究历史的人的水平了。
老实说,西西河上文章虽然好,但跟专业的历史学术论文还是不一样的,当然从对一般读者的可读性来说,前者无疑强的多。这个区别,大概可以跟《科学美国人》与正经的学术期刊的差别类比一下。
并非到你所说的地步,杨奎松早已经发布了他的文章,提到是两股日军部队相向而行,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他的网站。
http://www.yangkuisong.net/ztlw/sjyj/000223.htm
另外这些年意识形态色彩淡了许多,国内并非外面想象的那样僵化,沈志华的网站上还有大量前苏联解密档案,对于研究中苏关系以及朝鲜战争都是很翔实的资料。
我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日军在灵丘的作战情况,发现,日军占领灵丘的日期是九月二十一日,攻占灵丘的部队,则是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的第一,第三大队,战斗中,第一机关枪中队中队长福岛勋负伤,伤亡数十人。所以,日军不可能在九月二十一日之前从灵丘出动任何部队。而按照日军的纪录,所谓“粟饭原部队”,正是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的别称!
按照日军纪录,二十五日清晨,日军第二十一联队的大行李队从灵丘出发,携带粮秣,弹药,被服等前往平型关方向,并在这一天上午遭到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伏击歼灭。此后,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主力(除已在平型关前线的第三大队)则全力向平型关下集结,补充三浦旅团的一线兵力,二十八日到达前线,开始对内长城一线的继续进攻。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想象日军可以在九月底前的三五天时间里重建一支“大行李队”,并从容自灵丘再次出发。
而且,照片上有一点特别的地方令人瞩目,那就是在日军的大车辎重队中,居然有一辆汽车!这也恰好和桥本顺正中佐乘汽车与二十一联队辎重队同行前往平型关相符。
所以,这张照片上的日军辎重队,我判断,极为可能就是日军这支被八路军包围歼灭于关沟的桥本部队!
这支桥本所在的辎重部队,根据日军的纪录推论,应该包括以下单位 –
《第十一联队战史》中对于被伏击辎重部队编制的描述,可以看到大小行李的区分,也可以看到日军对于第十一联队称为“粟饭原部队”的证据
第一部分是大行李,这个需要解释一下,有人认为这是对于辎重队的统称,询问现存的日军老兵,大行李是一个独立单位,相当于兵站(旅团才有正式兵站,联队只有大行李),编制约百人。这次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大行李部队要到前方建立兵站,才携带了大量物资,以至于八路军缴获的军大衣都够整个115师每人一件。由于日军进展顺利,而九月底正是换季季节,估计三浦旅团此时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拿下平型关,而是冬季作战的物资储备问题了。如果不是出于建立兵站的需要,携带这样多的大衣显然难以理解;第二,小行李即普通辎重队,携带日军第二十一联队作战需要的日常补给,如弹药,粮秣等,共计辎重兵七十余,担任掩护的轻重机枪兵十五,运输兵没有经过全面的战斗训练,因此自卫能力较弱。两路共计有辎重车七十七辆,上面第十一联队战史也提到日军进入包围圈的包括“大,小行李”队,不过,由于大小行李编制并非固定,如果这路日军中大小行李的辎重兵人数少于此处的计算,也不奇怪;第三,为了加强自卫能力,派遣护送的高桥骑兵小队(高桥义夫第三骑兵小队),编制六十人。第四,担任指挥的指挥官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及随员,这里,根据照片上汽车的类型,我认为其随员不应超过五人,否则车中无法坐下。实际上,照片上可以看到汽车共有四人,加上司机,桥本及其随员很可能正好是五个人。按照这个计算,这支部队的日军总兵力为二百余人。
有日文资料称这路日军不过是““马五十匹大车七十辆 。。。 有缁重兵十五人,特务兵七十人护卫”,这里面毛病可就大了。马五十车七十,不知道这个车如何拉法,难道用皇军来拉?有的车“皇军”拉,有的车畜牲拉???估计是皇军会法术,一指,车就走了。再说了,只有十五个辎重兵,这七十辆大车怎么赶法???看来鬼子会木牛流马。你说那护卫的也可以赶车。问题是护卫的是高桥义夫骑兵小队,骑兵啊,难道鬼子用战马拉车?那打仗的时候怎么办?这叫护卫么?要是骑着战马在旁边赶着无人的大车行进。。。剧寒,好像幽灵片阿!
看来鬼子会某种特殊的高科技。
其实,如果看那张在太行山中的日军辎重队的照片,可以看到在太行山山地地区,每车实际至少需要四人一马推拉才能正常前进,这就是中国军队青睐于在山地和日军进行战斗的地方 – 使它的机动性下降,并且造成后勤的瓶颈。结合这路日军共计七十余辆大车(日方记录实际共七十七辆)的情况,如果加上负责警卫的高桥义夫小队六十名骑兵,总人数应接近四百人。之所以与预计二百余名日军有出入,是因为日军当时普遍使用朝鲜人作为后勤支援人员,参加运输。他们不属于日军的军队编制(日军后勤人员也有台湾人,但前期不编入战斗部队。在日军中,日本人高于朝鲜人,朝鲜人又高于台湾人。当时还少见在当地拉夫的情况),而战斗中,显然这些朝鲜人由于穿日军后勤人员服装,无法分辨,也被八路军消灭,并记入了战果,因为此战中并无朝鲜民夫被俘的报告。说起来,八路军把这些朝鲜“夫役”记入战果并非错误,由于“日韩合并”和多年殖民教育,二战中日军的朝鲜帮凶颇为不少,而且在对华战争中,他们经常在战斗紧张时拿枪投入战斗并对中国军队顽抗到底,后来还有大量朝鲜人补充进日军成为日军正规官兵。在伪军发展起来之前,这种日军中的朝鲜人常常被中国军民称为“二鬼子”,并以其凶残和纪律败坏而著称。实际上,如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中计算的日军死亡人数中,就包括大批担任设营的朝鲜后勤人员,而日军计算损失时,一向是不计算朝鲜人的。
新庄所部日军,其总人数则是一个谜。他的本部,包括两个汽车中队,其中的中西汽车中队,共有人员一百七十六人。另一个中队不详。这另一个中队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很难确定,但应该高于中西汽车中队。因为在网上查找,日军一个中队,最少的人数一百九十四,最多的三百五十,中西汽车中队只有一百七十六人,在三七年的日军中,是非常罕见的。日军一个大队的标准人数为一千零九十一,包含三个中队和大队直属部队,一个中队的兵力在二百多人才是正常的。
有日本网页介绍此战新庄部队损失为“第六兵站汽车队共出动卡车八十辆,计损失卡车七十五辆,指挥官新庄淳以下四十三人战死,三十四人负伤”
这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七十五辆卡车被击毁,连死带伤八路的子弹手榴弹一共碰着了七十七个鬼子。
除了指挥官新庄,平均一车一个鬼子,只有一个误差,还不都是打死的,连擦破皮的也算。
那击毁卡车不是给你打成火焰山就是给你扔俩手榴弹炸开花,多壮观啊,可是八路也是超人,就能掌握好一辆车上只能死或者伤一个鬼子!不能多,也不能少,打了正司机就决不能伤副司机,误差不过3%!
忽然一想,剩下的鬼子呢?两个中队怎么也有四百人吧,减去死伤的七十七,还有三百多,可车辆给毁了75/80,连鬼子头都给毙掉了,这皇军干什么吃的?是不是枪一响跟兔子似的。。。
其实,这个数字的产生,是有背景的。新庄这一路日军,除了自己的两个中队,记载还携带有如下人员 – 一个护卫小队和机关人员;到前线的慰问团若干成员(有资料称三浦敏事旅团长和他的卫队也在其中,但也有资料称当日三浦在内长城前线,故存疑);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兵和看护人员。伤兵这部分可能是日军损失最大的,因为如果是轻伤日军前线的野战医院都可处理,日军在平型关前线的鹄子沟就有野战医院。后送的肯定是重伤失去战斗力的人员。战斗打响后日军汽车兵可以突围逃跑,这部分伤员,就很难脱逃了。日军新庄自动车队代理队长中西正式报告中自述这支部队损失七十余人,这个数字常被引用,而日军增援部队进入战场后,自称“新庄中佐以下二百人战死”,其区别,就是中西的正式报告只提的是汽车队本身的损失,却全然没有搭乘日军的损失情况。
那么,当时车上有多少日军伤员呢?在国民党军的顽强抗击下,平型关前线日军的损失不小。实际上,战斗到二十八日,前线的尾家大队报告全大队一千零九十一人编制中还剩三百余人。日军记载,由于二十五日“平型关大捷”,国民党军受到胜利鼓舞,26日至28日发动了富有勇气的反攻,而日军由于没了新庄这付“快腿”,增援部队直到28日才到达战场,这一阶段日军损失惨重。如此,假设此大队日军的伤亡有一半是26日到28日发生的,按照当时作战正常伤亡比例一比三计算,到新庄汽车队出发的25日,则有约一百七十人阵亡,四百三十人负伤,其中轻重伤各占一半的情况下,就有伤员两百余人需要后送,而平型关下二十五日前日军共有三个主力大队(其他部队因为本来编制残缺暂不计算),就算另两个大队的伤亡只有尾家大队的一半,则合起来,也有四百余名伤员需要后送,如此,看护兵也要至少一百名。所以,新庄所部日军,算上伤兵应该在千人左右。
第五师团当时使用的八八式六轮越野卡车,不过这辆车不是属于第五师团的,而是上海方面日军使用的.
至于汽车一共八十辆,这很可能是中西汽车中队的汽车数量(每车正副司机一共一百六十人,加上一个修理班,与该中队176人的纪录基本符合),而不是日军全部汽车的数量。原因是这支汽车队是日军派出运送三个大队部队到平型关前线的,且预定返回接运一个联队的援军。三个大队携带全套装备的日军,共计三千余人,如果仅仅八十辆汽车,每车要装四十人,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翻一番,每车二十人,还比较合理。而中西的报告,实际也没有提被拦在包围圈外的日军车辆。
二十五日上午,两路日军同时进入八路军伏击圈,十一点,东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不便,大车行动艰难。这时,八路军猛烈的袭击开始了。
说到这里,有一点应该回顾一下,那就是大家都将平型关之战称为八路军与日军的第一战。从日军的记载来看,这是一个错误。在平型关大捷之前三天,八路军已经和日军打了一仗,不分胜负。这一战斗,也在八路军老战士的回忆中得到了证实。只是,双方对待这一战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我认为,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平型关伏击战双方不同的命运。
别忘了,八路军这一边的指挥官,可是后来称为“黑土地之狐”的 -- 林彪。
[待续]
我就是不献花,就是不鼓掌,急死你(我在坑底叫喊着!!!)
我坐过卡车,挤挤装的下
比如掷弹筒等,一个人需要的空间要大得多,行军应该与郊游不太一样.
装四十人加上相应的装备
是比较困难的
日本那时的车未必拉得了吧。再加上衣服,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