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平型关之战的战略意义(6) -- 老拙
东史郎回忆录中,他们一个中队伏击国军一个连,根本不近身作战,光是用机枪、步枪就全部干掉了这股国军。
远征军200师,撤退途中,遭遇日军两个大队的伏击,伤亡了7、8百人,戴师长安澜被击成重伤。当时,戴安澜从日军火力射击中,判断敌人兵力为2个大队左右,他们没办法吃掉200师,于是采用伏击战术,重创200师。
二战中,德军在荷兰伏击一股抵抗力量,仅仅靠步枪,把游击队员一个一个撂倒。
町店战役,徐海东部伏击日军,敌人把汽车排成一溜,不少鬼子下河戏水,徐部发起冲锋后,鬼子躲在汽车底部抵抗,最后残敌还是被敌人援军救走。此役,徐部歼灭日军500人,自己伤亡也差不多这个数字,此役打得很不好,朱老总亲自狠批了344旅的高级干部。
刘伯承129师改编的时候,是装备有平射炮、迫击炮的。
五行有变,战法有变。
东史郎的战例中,规模较小,地形也一定不同。
戴安澜的战例中,能够对后撤之敌发动伏击,这是再理想不过的战机了。因为后撤之敌往往夺路而逃,不敢恋战。
以上两个战例中,其主要的作战目的是杀伤对手。而平型关伏击的是对手的辎重部队和后勤部队。作战自然也就有了土匪一般的目的:发洋财。获取更多的缴获。
徐海东那个战例,为进攻的步骤次序错了。应该为先以一定的火力准备,大量杀伤对手并掩护步兵接敌,而后发起冲击。他们只有战机上的出敌不意,没有地形上的优势,冲击距离太长,结果被对手反应过来,丧失了出其不意的优势。
不过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平型关的正确,如果,不趁这敌人混乱的时机迅速接敌,让对手有时间喘息,即便是依托汽车,对手也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
都想叫空中支援,后方火力压制,但当时的实际装备情况要求是不现实的。
另外8路军在战斗中学习总结,不断改变相对应的战术,我想这才是国军和共军的最大区别吧。
什么是穷八路?那不是装穷而是真穷。据说八路军两人一杆枪,每只步枪两颗子弹。战斗了,一人放一抢,过个瘾,就要拿大刀冲锋了。
虽说115师是主力师,不至于那么穷。可是那年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更别说穷八路了。
炮那可是宝,本来就不一定有,炮弹那可更是宝了。炮打完,拆了埋了,以后挖出来好好蹭蹭还可以用。可是炮弹打一颗可就少一颗。没见到带豆豆的鬼子军官,没见到两层楼以上的炮楼,那可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回头再说子弹,别说象美军那样25万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就是25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也不成啊。八路穷啊,要的是每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当然最好是消灭一个敌人后还可以再从鬼子身上捞两个子弹。那才是八路打的算盘。就是没有子弹,子弹壳也成。回去自己土法上马,做点火药,填吧填吧也可以再造出子弹来。虽说质量比不上鬼子造的和美国送的。但是打中鬼子肚皮那效果也不比他们自己切来得差。起码要强过打中SB肚皮的那颗子弹强。要不萨大文章中说八路有个习惯,边打仗边拣子弹壳。
八路虽然穷,但是不傻。起码比鬼子聪明,冲锋喊“杀”那是要杀敌人,不是要自杀。
有炮有目标还是知道用的!有子弹能杀鬼子还是会放的。没办法啊,穷啊。打一排枪就只有冲锋了。当然个别人会在枪里留一颗子弹拼刺刀用。
如果八路有美军、德军、苏军的装备,那就不会有什么八年抗战了,估计着二战没打响就已经占领东京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果不上去拼刺刀
就可能形成几十杆或者几百杆没有什么子弹的步枪猎枪土枪对重机枪轻机枪迫机炮的阵地战
机会就更加渺茫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937年-1939年
一、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武器装备是不错的,连排级别指挥员非常熟悉马克辛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的使用,通常在战场上,通过枪声就能判断出日式机枪还是我方机枪。
二、当时八路军装备大多为国造,主力部队很少用缴获的日式武器。杨成武回忆黄土岭战役中,缴获了不少空投的弹药,打开箱一看,都是黄头绿底日本子弹,遗憾地说:“可惜用不上!”可见那时八路军轻武器装备还保持一致性,没有掺合缴获的日本三八大枪。
三、八路军三个师都有建制化的炮兵营,至少不缺乏迫击炮。
四、平型关战役中,日军为后勤部队,装备大多为轻武器。在后来扩大化的缴获宣传中,也就1门步兵炮,20多个掷弹筒,50挺左右的轻重机枪,1000支步枪。日军在行将覆灭之际,会把没有子弹的机枪拆散,零件乱扔,我军缴获的重武器大多不够完整。
参加了战斗。具体的战斗经过没有找到。不过,当时红军打仗穷惯了,火力准备时间不可能长,每门炮打个3、5发就到头了,不可能用火炮打敌火力点直接支援步兵作战。
下面有河友说到八路军的战斗队形,这确实当时八路军的一大问题。战后,林彪在《平型关战斗总结》中说:“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原件如此)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李天佑也说,战士们冲下公路,不知道烧毁日军的汽车以摧毁其隐蔽物,而是挤在一起对着汽车下面喊:老乡们出来吧!结果很多人是这样伤亡的。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根子还是在干部身上——战前准备教育不足。
这个问题直到后来解放战争前期还严重存在。林彪到东北后,上第一线观察战斗情况回来就说,我军战斗队形太密集,国军火力很凶猛,比抗战时期的鬼子火力还强。
所以,林彪研究后专门提出:四组一队三三制。给部队大讲特讲天天讲,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可是上了朝鲜战场,这个问题又暴露出来。美军说,小喇叭一吹,中国军队铺天盖地蜂拥而上,根本不利用地形隐蔽,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又涌上来。
四野的部队可能好一些吧。
你这是绝对的yy,笑得抱着肚皮打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李达回忆129师出征的时候刺刀不过55把
各种枪支3600支
手榴弹203枚
重机枪不到30
轻机枪不过百
机枪子弹23000发
迫击炮6门炮弹67发
这是一万多人的家底。当时八路军三个师,估计谁也不比谁好到哪去
这一条不同意。偶看过的美军的相关记录里称志愿军非常善于利用地形,常以小群多路发动攻击,步兵战术非常娴熟。
平型关时喊"老乡缴枪"之类的要怪干部也有点过,大家都没和日军打过仗,不熟悉日军的作战特点是很正常的事情.经验教训总要战斗之后才能总结,重要的是善于总结尽量减少付的学费而不是奢望能对完全不熟悉的敌人第一战就能未卜先知一点学费不付
有枪没子弹也是白饶
何况当时的情况并不允许八路军长时间地与被围的日军对峙,而需要迅速歼灭敌人,冲上去拼刺刀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东方说的夸张了些
但是如果八路的装备好些
八年抗战还真是用不上了
不过如果是国军的装备再好些
恐怕没有什么帮助
没办法
变成萎军的太多了
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说一点, 密集冲锋比步兵战术娴熟要多。 四野的部队是比三野的好一点。
人家就那么一个比喻,你至于那么兴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