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工业故事:奇瑞的故事(0) -- 碎片与记录
私企的职业经理人一样是被雇用的。
关键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不能有官员身份,还需要有类似董事会的监管体制。
不过欧洲这边也是了,工程师们都是一身休闲服,牛仔裤的,不管级别多高。西装革履的全是marketing和sales了。一次见到隔壁部门的小伙难得的在自己的休闲衬衣外面加了根休闲式的领带,大家就知道来重要客户了。公司搞活动,年底圣诞节聚餐的时候发出的通知不得不特意提醒大家着装not casual!让我很是纳闷,啥意思?问主管not casual是不是指的要穿西装,结果这家伙愣了一下,突然说他压根一套西装都没有!!原来,not casual就是不要穿牛仔裤了
呵呵,我想大部分搞过技术的人对于服饰都是比较随意的。个人感觉是各部门里面sales最在乎着装了,似乎他们也只有出去跑业务才穿着西服,在公司里也是不大穿的。不知道国内的很多公司为什么动辄就强制要求穿西装,是不是他们的老总就是sales出身呢
车牌上有一个“皖”字,没有见过这种样式的车牌,试车用牌?
国企的董事会与私企不同,私企的董事会成员是股东,企业赚一元钱,股东就能得到相应比例的分红,所以他有责任有义务精心挑选ceo,也忠实的履行其监管的责任。而国企董事会的董事就是政府官员,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会直接影响到这个股东的个人利益,所以他的监管流于形式罢了。
不仅仅在中国,全世界的国企都存在效率低下问题,发达国家也一样治理不好,无他,产权制度使然。
按车长(具体的指标会有轴距、论据等)划分,各家企业自己的划分不太一样,但含义都是差不多的。
如奇瑞他们的划分就是A00,A0,A,B,C....是针对一般的轿车而言,也就是包括Sedan,Hatchback, Station-Wagon这些,分别是微型、紧凑型、经济型.....
此外还会有SUV,跑车应该是M,而很快会有豪华车H。
应当把企业的产权和企业的管理分开来看,两者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以前我也是知道欧洲的很多国家还保留着部分国有企业,但是多在一些什么航空,兵器,市政交通的领域里,因为投资大,风险大,或者是关系民生,只好政府买单,现在看来不尽然。Absolut Vodka算是个例子吧,这个可是个完完全全的瑞典国企了(wholly owned),而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酒精饮料市场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世界第三大烈酒品牌)。还有,我们的青啤在很多年里走的也还稳健么。
至于拉罗谢尔说到的“产权改革的终点就是私有化”,并且提到撒切尔夫人卖国企,呵呵,我想这个论点可是太武断了。就英国的私有化来看,目前总的情况看起来还是争议相当大,正负作用都有,至少是英国人自己并不认为他们已经成功的到达私有化的终点了。比如私有化后的英国铁路的问题就很突出,最终又在2004年由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接管。此外,在一些不可能产生竞争的领域(比如市政供水和航空管制,机场服务等等)进行私有化只会产生垄断,这个可是个大忌讳!甚至已经由国家立法禁止自来水的私有化了。
上面这些只是随想随写,结果又突然想到为什么没有人整理一下西方所谓市场经济中那些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案例呢?比如说前文提到的Absolut Vodka,我是在看到marketing的case时无意中注意到的。我想也许会对国内的国企改革有所借鉴吧!
但这一系列,无论从文字组织上,还是从选题的安排上,都还很不成熟,基本上都是在机器上随打随贴的,离正式出版还远呢。
我十分敬仰萨大、亲王、马甲、拙叔等等河友他们的功力,同样都是每天一点时间码字,这个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此外,这个系列想要写的也是一些随笔、轶事、片段,并非企业的正史。企业史或者企业研究的作品,应该要比我这个严谨很多才是。
说“现场管理”其实是我“现场”码字的时候一时脑塞写的。严格地说,寺田是工厂厂长、更类似于生产线管理、工艺操作之类的,对具体工厂的效率、成品率负责;奇瑞是有专门的副总裁来负责现场管理的。
花一朵谢。
仅就英国的私有化而言也还是争议多多。实施的时候确实是颇为坚定,但是后遗症也是不少,私有化的效果也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尤其是航空和铁路领域的管理水平绝对是较私有化之前退步了。你是否知道英国政府在2004年就已经把九十年代私有化的铁路收回交给政府背景的公司托管了?当然,英国政府是打死也绝对不会宣布英国铁路重新“国有化”了的。
至于说到
产权改革只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在有的case里面它可能是个关键因素,有的case里面就不是,更不能说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复杂的大课题,如果把这个课题的解决方案给简化为产权改革,并且定义“产权改革的终点就是私有化”,那么“终点”之后又是什么呢?是鲜花和欢腾的人群,然后大家回家睡觉,高枕无忧了么?我想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永远没有终点的,唯一可能的终点大约就是破产清算了吧!而这个终点和企业的产权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以国企而言,我不认为有必要把经营状况良好的国企私有化。国家作为一个经营良好的企业的“股东”,为什么非要退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非要卖掉有增长潜力的资产呢?完全不符合股东利益么!
其实我们现在在这里已经是离题万里了,碎片与记录老兄只是给我们讲了一个企业创业和成长的case而已,着重点在创业而不在产权上面。我们却大而广之,上纲上线了。还是让我们回到原本的case和碎片与记录老兄的本意上去吧。就如同英国私有化的case study,重点应当在于评估私有化在不同具体产业和具体企业的可行性与实际效果,而不应当是拿来反证国有企业的必然失败。
总而言之,case study很有用,但是要记住一个case一个study,不能上纲上线,不能以偏概全。
就买奇瑞,一至三汽太令人失望
奇瑞的故事十分感人,只是有点不同看法。
对事业的激情,在创业的阶段,必不可少。只是这么玩命的干活,对健康,以至家庭的影响恐怕十分不利。这么拼命,似乎并非长远之计。
但是过多规章制度,又很容易变得官僚,使企业失去活力。
似乎是个两难的问题,河里不知有无高人聊聊这个话题?
貌似欧美很多大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也是很风风火火拼命大干的,从容不迫大概只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才能享受的特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