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孤独的中国女儿 – 邓丽君 一 -- 萨苏
你把欢笑带给了大家!
香油:大名小磨香油(不是小魔女香油)
邓丽君:大名是个人都说:“邓丽君是俺老乡!”(用升调)
回民:大名的回民多,但是都在南关,所以遇到自称大名回民的,就问他北关的回民多不多,凡是说很多的或是不多的都是骗子。正确答案是:“俺是南关的!”(同上)
口头禅:这个写出来和西营八大王的口头语一摸一样。(再同上)
要多娶西妇\少嫁中女才能做到收支平衡
当初成龙也是和邓有过一段罗曼史的
邓丽君没有在日本侨居过,但她的日语最好,几乎不带口音。邓丽君是语言天才,你们听听她的英语怎样?
翁倩玉一般。
最糟糕的是陈美龄,日本大学毕的业,嫁的还是日本人,怎么日语就那么菜?有点想不通。
将来(还是已经?)专门出个集子。
近代河北有点特殊,因为含了京津二地,故事还是很多的,单从萨大在河里的文章看就已经不少了。
再就是如果只说一两分钟,也不容易判断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只能判断出其语音和语调如何,无法做更深一步的判断,比如语汇是否够宽、用词是否精准得体,等等。
英语的语音并不难,难的是语调。对于邓丽君这种语言天才来说,语调也完全不应有问题。但语汇的问题、用词的问题,跟你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浸淫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假如语音语调是功夫里的招式,则语汇和用词就是功夫里的内力;天才人物对招式可能看个两遍就能比划下来,大致不差,但内力却需要时间积累和储备。
当然了,邓丽君这种超级天才,语言方面的东西上手快,所以只要她在英美生活过8-10年,我毫不怀疑她的语言水平可以非常接近英美最高水平。我的一位颇有语言天赋的同学,大学时的口语水平我现在可能也就堪堪打个平手,出国前的口语水平已经超过多数美国人了。邓丽君不会比他差的。
我唯一能说的是,从她和林子祥合唱的那首 无尽的爱 来看,她发音很正,没有口音。(林子祥也很正,但他却是一直在北美生活的人)
那个法国人长的样子简直太像小孩子了
本来挺喜欢邓丽君的歌,可看了她在台湾从艺十五年的纪念演出就被倒了胃口。歌其实还是不错的,只是听的次数太多不新鲜了。其穿着打扮实在是俗到家了,而其表情矫揉造作不自然。总体感觉她实在老得太快了:那年她不过才三十岁!跟煮酒楼下贴的她与小胡子的那段一比,实在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我们大陆的刘姥姥晓庆披上花衣裳就能装十七八。
更让人腻歪的是弄了几个黑大姐伴舞,却愣要吹嘘成美国朋友仰慕我中华民国的自由民主!Come on, give me a break! 那是1983年!蒋故总统经国先生还在台上,郝伯伯就坐在台下。如果你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可以提醒你一下:一年之后,在孝武殿下的派遣下,国民党特务与竹联帮联手在美国把写《蒋经国传》的作家江南给作了。
至于她后来的演出就只能以惨不忍目睹来形容了。
这张还算不错的。
邓丽君的歌不过是靡靡之音而已。她之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近三十年不衰是因为她所处的特殊时代。大陆在解放后靡靡之音逐渐式微,到了文革几乎销声匿迹。物极必反,改革开放之后卷土重来的靡靡之音风靡全国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而在当时,歌星的数量少,优秀的歌星容易走红,港台的有邓丽君,大陆的有李谷一。“过去一个人干一件坏事能成名二十年;现在不行了,竞争的人太多,大家都是昙花一现。”歌坛亦如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今年春节前后有一台专为席慕容的词谱曲的演唱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次席慕容居然用刚学的蒙语向在座的佳宾致辞。
的确她的名字就是穆仁(河流)的译音。而且对于一位旅居台湾多年的蒙古人来讲,在那么短时间内可以学到能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水平,实属不易。
伊着一身连衣裙,背露多了。男主持先问这裙子怎么回事,伊说演出服就是这样的。男主持就调侃:如果你不小心穿反了,我们的票可以卖得贵一点,全场哄堂。
邓的歌我没什么印象了,这个情节倒是记忆犹新。
我认识的姓席的人就有三四个,都是他家族的。生意做得很大,从羊绒衫到汽车,中国到澳洲,很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