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石城颂(中国文化遗产日征文) -- 范适安
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
这些城门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依次是: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它们是: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这样,加上原来的内十三,就成了内二十四,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至于城门名称,也常有改动。例如:三山门改作水西门;石城门改作大西门、汉西门;清凉门改作清江门;定淮门改作淮远门;钟阜门又称小东门;金川门又称三民门;太平门曾称自由门。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一下改了七个。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遂由政府出面,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改海陵门(1913年新开的)为挹江门;改神策门为和平门;改丰润门(1909年新开的)为玄武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改洪武门(原正阳门)为光华门。这样,“内十三”当中,只有通济门没有改过,保留至今。
http://culture.longhoo.net/special/walls/yange/userobject1ai294261.html
叫个爽啊,甚至打大礼堂后面还带了煤气炉现场做小炒,呵呵,后来就没这待遇了,但食堂大师傅的菜还是有几道很让板桥怀念的
原来就是北极阁啊。
你这又添了不少好图。那个鬼脸照镜子的图也很好,读了很多看了才知道石头城是这个样子啊。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10217.html
按说它又不像北京,还得时时防备北方蒙古人的进攻,建南京的时候全国局势已定了吧,按说都城的军事功能应该不那么重要了才对啊。
汉中门市民公园有一块铜牌,上面有所有的城门地图。
这个政策现在也在“执行”中。
主要是鼓楼到新街口一段砍掉一些,我的估计所有主要干道的大树(解放前种的)被砍掉不到百分之五。中山路沿线的没怎么砍,砍的多的是中央路,只保留了人行道边的,快、慢车道间的都砍了。
现在叫悬铃木,比旧名形象。前几年说培育出一种不结果的悬铃木,也有说发明了一种药,打进树里结果就少,但到现在还悬铃依旧,新种的也是。
我就住在新模范马路,最早种的是泡桐,大概是因为生长太快,根会顶坏路面,换成广玉兰和山核桃,不是浙江那种圆的,果实橄榄形,在夫子庙小商贩拿它冒充香榧子。拓宽这些树都被移走,现在路边还是种上了悬铃木,三、四年已经能挡太阳了。
你说的挂着一串串绿豆大小的果子那种树应该是在新模范马路丁家桥路口的一小排冬青树,学名怎么也想不起来。果子成熟是紫色,会有白头翁来吃,开花时有一股淡淡的臭味,这排树拓宽时砍掉了。
板桥以前最喜欢的是和同学晚上到南邮主楼前的草坪躺着聊天,后来改玄武湖了。
但悬铃木的毛毛现在飘得少多了,据说是照样结果,但不散开来。
我刚才看了看google earth,的确,还是有很多树留了下来
不好意思,我一直以为明孝陵那一带的悬铃木才是当年的(可能看起来比中山路上的粗壮很多),其它都是后来栽的,见笑了..
飞毛的影响要看气候,四、五月如果隔几天下一场雨影响就很少,如果连日干旱再括点风,恨不得能戴上防毒面具。
以前种的悬铃木还有个问题,为能把树形铺开人为地降低主枝,再加上道路经多年维修路面抬高,大部分老树的主枝距路面只有2.5-3米高,大车无法靠路边行驶。经常有外地的大货车撞断主枝。
“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范兄是少有的用真名做 ID 的吧。
说来惭愧,从下在南京长大,驻在城墙下好几年。上城墙的次数屈指可数。只记得上过中山门,中华门,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