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妈妈和食堂 (一) -- 非

共:💬172 🌺4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感觉吃过的所有食堂里面

性价比最差的就是北大的,还不如重大呢。小的阅历少,

吃过的计有重大,川大,重医,中农大,清华,北大,地大,北师大,北邮……

家园 就是小时的我的写照

我直到现在都喜欢吃食堂,因为方便,选择多和味道还不错. 吃食堂是从五岁吃到工作后, 大学时的食堂我很是喜欢(因为味道好而又肉多).

家园 送花
家园 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大学4年,早饭(她睡懒觉), 午饭都是我买来放在那里,

马鹿热心人:))

家园 啧啧,科大的呀?!

失敬失敬。

我其实是对科大少年班很好奇:))

送花
家园 谢谢。

家园 【原创】妈妈和食堂 (五)完

(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这蚂蚁扛的是越来越小,扛不动了,虽然还有很多可扛之处,但决定化繁就简,争取今儿赶紧扛完拉倒。。。对此首先要对西西河擅长扛铁牛的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好不容易我也学着扛了一回,发现这实在不是个容易活。。。。。。)

要去南普陀烧香是玩笑话。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后口味改变很大。我真正开始懂得吃美食包括下厨,都是在工作后培养出来的。要感谢当时的两个上司,肥叔和青少。一个是以找好吃的为己任,一个是觉得不懂得吃就是埋没人生。(以后有机会再蒸这个包子)

我是对食堂有感情,因为回忆它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妈妈。这是个很奇怪的联想。很多人想起妈妈是妈妈在家的样子,我的回忆却总是我在食堂,而妈妈在忙。这几天因为写这些文字,不断的从房间里突然窜出来去问妈妈一些过去的事情,终于引起了妈妈的警觉。又开始了象过去我对她质疑的那样,认真的告诉我说小时候的食堂还是不错的,徐叔叔很照顾我,打菜总是多一些,而妈妈只要有机会还会在外面买些肉片汤给我,星期天如果不加班也力所能及的煨一小罐汤---因为我从小就爱喝汤。早上起来只要不出差再忙也煎个荷包蛋给我。夏天中午吃完食堂去学校午睡,她也会尽量提前准备好糖拌西红柿给我带去醒来后吃云云。她再三强调这些在我的记忆里并不鲜明和强烈的事情,我想大概是在我工作后,有一年史无前例的就食堂的事情发过她一次脾气。雷霆大发。(汗。。。

当时爸爸妈妈还没有退休,史无前例的答应来看我。看就看吧,偏还非要看看我就餐的食堂。其实那时候我都很少在食堂吃饭了,只是没有告诉他们。他们仍然是做父母的老观念,大概觉得食堂很重要,代表子女工作环境的好坏。自然吃完后赞不绝口,妈妈随口说了一句:“这么好的食堂,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多好,多省时间。”我当即脸就沉了下来,觉得血都快冲到脑子上了,差点把餐具当场掼到地上,大怒:“你就知道食堂,食堂,我长这么大最讨厌的就是食堂!!!!!!” 。。。。。。。。。(妈妈,对不起。

原来,有感情,不见得一定就是爱。只能说,当你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爱以后,你开始会很在意那些被称作“感情”的事物。而有些记忆,会终身难忘。

后来参加过妈妈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我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跟妈妈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李阿姨说:“我妈妈最爱食堂。”李阿姨却认真的说:“非非,你可不能这样说自己的妈妈。要说吃,你妈妈会不懂得吃吗?你妈妈从小家里是有司机有厨子的,读的是教会学校。”这个,我倒从来不知道,妈妈从未提起过,只知道外公以前是国民党。然后李阿姨接着说:“你看看这些人,有哪个是小时候吃过苦的?”我回头看看,这十好几个同学中,包括我妈妈倒有大半是国民党军官的子女,青海回来的李阿姨的父亲是中将,山东回来的孙阿姨的父亲是伪邮电局长,还有李叔叔,是“我失骄杨君失柳”里李淑一的侄子,但家庭成分是地主,从云南玉溪回来的朱阿姨曾以港侨的身份当过省人大代表。五几年的时候,有很多能念到大学的,家里倒都是可以划为地富反坏右分子的,他们当中也确实有很凄凉的被打倒的例子,其中一个伯伯文革的时候就跳黄河自尽了。家庭成分好的有,不多。(以后有机会,再蒸他们这代人的包子)。李阿姨接着说:“你不知道我们这代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吗?”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流行在水利系统老人们中很有名的一句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又是个农业大国,建国初期,各项资源缺乏,旱涝灾害严重,基础建设更是百废待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象我父母一样的人,会选择水利,选择地质这些当时国家最需要的基础行业。我的房东老太太年龄比我妈妈还大,都快七十了。也是五十年代后的大学生,学的是地质,毕业就去了新疆。知道我妈妈学水利的,一直把我这个房客当自己女儿一般看待。如今妈妈来了,两人说起往事,更是惺惺相惜。

很多人一想到水利,参照物就是葛洲坝,三峡工程。这两样当然也是,但这是集大成的水利工程,也是八十年代后才完成的,三峡更是从五十年代就提,但到近年才通过决议兴建,这都是费尽几代人心血的产物。国家大部分的水力发电,防洪抗旱,梯田灌溉,堰渠改造,涵洞过水等等有益于民有益于当地的、实实在在的水利工程,实际上,都是在基层,--不是在长江黄河这样的大主流,也不是在干流,而是在各大水系的区县乡镇的支流上开始做起的。国家建设初期,要做水利资源开发的地方,多数又是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大部分的水利工作人员,真的都是凭着一腔要报效祖国的热情坚持下来的。那时候专业人才又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其中辛苦,是我们这一代连文革都没经历过的人所不能想象的。(到现在我也不能想象妈妈这个从前的娇小姐,当时是如何能够一天徒步一百多里路的。但我知道妈妈五十岁的时候,头发就已经全白了。)很多人从年轻时代投入到水利事业,到成家后家人分居,到有了孩子后不能好好照顾辅导,又耽误了孩子上学,孩子读不了好大学留在当地,或者又只能照顾进本系统就业,继续从事水利。说着,一晃人生几十年就已经过去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前面那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说法。

妈妈有块奖牌,是在水利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年做出贡献的优秀工程师纪念奖章。当时全省只有两名女性,我妈妈是其中一名。事实上,我妈妈从大学毕业一直到退休,四十年工龄都交给了基层水利工程。还好,妈妈是献了青春献了终身,我和哥哥则都自己考上了重点大学。哥哥还一直做到博士后。但同学会上其他伯伯阿姨的小孩子,看起来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三峡大学的原党委书记也是妈妈的同班同学,当时说三峡大学给水利系统职工的孩子优分三十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听了,都有点默默无语。

我开始理解和更加敬重妈妈,是在她的老同学回忆的往事中、妈妈两种完全不同形象对比的震惊里开始的。虽然妈妈不象我所曾写过的亲爱的小孩里那些家长一样,会给我毫不掩饰的爱和关怀,但我想,我开始理解了,并且决定从此改变态度,去积极的接受我的命运。

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在人长大后显现出其巨大的投影。如今回想起来,我似乎还是该感谢当年的食堂的。为此,以我的经历,特地列下十条吃食堂的优点。

1.更快学会了走路。

2.迅速减掉了婴儿肥。

3.拥有了更多小人书

4.懂得了尊重食物

5.懂礼貌,长大后特别爱和老人家聊天

6.培养出自己找乐的能力

7.更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8.长大后不懈追求美食

9.立誓以后做个好厨子

10.若婚,要做家庭主妇。。。。。。

蚂蚁终于不用扛了,呼呼去也,谢谢大家。

关键词(Tags): #妈妈和食堂(五)
家园 读起来一丝丝的酸楚,他们那辈人呀。。。
家园 有什么好“敬”的?我从来没觉得科大人有啥了不起。

牛叉得很,还不是因为地方小?要是还在北京,肯定狂不起来。

我老婆,她妹妹,妹夫,我们四个加起来在合肥住了27年。

家园 何其相似乃尓!

我家父母支边,也是青春终身加子孙,我姐和老公一家家就没出来,我姐夫也是支边人后代,还是福建人。

我父母做饭手艺差,我姐早就是一把好手,我大学毕业后很快就受不了单位食堂,一个月72元也没法下馆子,就学会了做饭。

出国前全家在内蒙聚了一次,我俩和我姐两口子做了11个菜,把老爸老妈吃得高兴了很多天。

老妈原来从不觉得手艺不行,直到2001年小帅哥回家,天天喊没啥好吃的,这才觉得自己还是有进步余地的。老爸04年得了直肠癌。要加强营养,于是就努力学习,一年后我们去看老爸,发现老妈水平直线上升。看来,不是知识女性手笨,还是主观上要有认识和需求。

家园 要谢谢你

如果不是因为你的一篇文章,我不可能写出这么多关于家母和食堂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从前所不能用很好的心态去看待的。这些天的写字,不异于小小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成长,最近因为写这些,和家母有了更多的交谈,又了解了很多从前所不知晓的事情。很感慨。

惟有再花为谢。

家园 不错,开始尝试连环坑了。送上一花。

(以后有机会再蒸这个包子)

家园 上花,并求证一件小事。

是否吃食堂长大的,习惯用大碗吃饭,用大盆喝汤,常被人笑称为”粗“?有人说,只有俺是这样的,也算一种毛病

家园 想不到小非侠还曾经亲临本校食堂视察

我也挺喜欢食堂的感觉的。

家园 送花!祝非兄早做厨子——家庭主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