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主题: 一百双眼睛里的战争:南疆集团军在1979――1987 作者:丁隆炎(执笔)、马夫可、苏应奎 -- 老广
- 共: 💬 97 🌺 927 🌵 32
战地一百天
――赵子恩(通讯营长)
1984年我在老山一百天。
没水喝。半夜里做梦就到了大河边,一喝,水是咸的,咽不下……
团长谢圣明决心去找水。他有经验,说有竹子的地方就能找到水。走着走着,他说:“你们别来了,我踩着了地雷!”大家以为他开玩笑。因见他找到了一汪清亮亮的小水凼,边捧水喝边说:等老子喝够了,死了也值得!然后挪开脚。“唉――”一声,真的取出个地雷来。原来他踩偏了,没踩到压发盖上。后来他从这地雷上取出了压发装置作了打火机,白金的,还真好使。那股水也用竹子接到了团指挥所,不但够喝,节余下的还可洗澡。杨龙明写了篇报道,叫《团长找水》,遭他骂了一顿:“团长找水有什么了不起,只能是战士找水呀?”
不过各连排阵地还是缺水。据说,一个人每天正常用水量平均是60公升,在老山,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公升水。战士们捧着水壶如喝酒,抿一口,品品味。因为不是每个阵地附近都能找到水源。
吃到热食难。炊事班只能在山下作好饭,送上来,一般都得两小时。天热,他们一律光膀子,穿裤头,塑料袋装的热食都馊了――送到连队还得往下传送到班排。后来改用竹背篼,但它不隔汗,光背上的汗气都进了饭菜里。战士们照吃,说:多了点盐肉味,更香!
有一回我跟团长去一个山头接防,从清早到晚上什么也没吃,到了军工兵团一个点上,正遇上人家吃饭。团长说,救救命吧,诸位!人[家没碗筷,团长一手揭锅,一手揭下他那黑黝麻污的帽子,喊我:“铲呀!客气什么!我铲了一帽子,两人抓了就吃,刚好军里摄影干事在,给我们拍了照,还登在“国防战士”报上。我爱人见到照片的时候哭了,现在还一直笑我。
苦累自不必说。有的连队负责运送。开始有骡马,它能驮百十斤,十天后只能驮四十斤,再过十天你打死它它也不朝山上走,它垮了!战士们呢?开始背两箱弹药,最后还是两箱,二连连长不但自己背两箱,每次遇崖坎还站在那里将全连的人拉上来。战士们哭的、吐血的都有,怪话也不少:妈哟,我们连牛马都不如,骡子垮了我们不能垮!可是叫谁下去谁也不干。
下雨塌方,把四个通讯兵压在猫耳洞里,从此大家只能睡沟槽,上面搭竹子,盖塑料布。被子能拧出水。我得了关节炎,团长叫我去师指挥所开会,我走不了,他派一个侦察兵半撑半扶着我去。到了师指,总参一个处长见我就流泪。
有个排长,感到实在受不了啦,要求住院,营长在电话里说:“你敢下来,我毙了你!”政委何兴平赶到阵地给这排长作工作,到打敌人反扑时,这个排长表现很不错。在那个环境下,谁都受不了。要是向“钱”看,给我一千元一天我也不干!
整整一百天后把我们换下来,团长和我们一共五个人坐一台车下山。经过第一个城镇,团长说:该我们好好吃一顿啦!大家都没带钱和粮票――阵地上用不上这。团长说:阵地上可以伸手,这个地方可不能丢人。有个人身上终于找出了半斤粮票,换了五条黄瓜。团长不让吃,喊开车!车到无人处,他又喊:“停!吃黄瓜!”一人一条黄瓜,吃得口水直流。
那生活,真是再苦也没有了,可现在回味起来又感到甜滋滋的。
因为它太不一般啦!!!
谢谢老广
这是一本书啊!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很累的。
还好它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讲的短篇构成的。所以,我打完一篇就贴一篇,每次大家都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不是想吊大家胃口或有其它考虑,只是俺的打字速度跟不上,弟兄们就原谅一点吧。
--风中别离
是旧书摊上弄到手的,3元钱。
昆明的旧书摊上有很多好东西的。有一次我见到一本《从林奇略》,国防大学出的,全是讲老山作战时期的,秘密级别,犹豫了很久,还是没敢买。
--风中别离
-----------------------------------------------
特别感谢让此文上网的人。
老帖子,读得我泪淋淋的,揩了还流。
向共和国的脊梁致敬!
这么好的老文被我漏掉了。不仅非常精彩,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张烨少将,1952年12月出生,山西沁源人。1969年11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参加过1979年作战和老山作战,任124团排长时全排立一等功,获“ 夜老虎排”称号、个人也立一等功。后任5连副连长、团长、师长、14集团军副军长,现任重庆警备区司令员。2004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是云南省人大代表。
刘永新少将 14军40师118团团长,陆军第14集团军副军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陈知建,陈赓大将之子、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出生于1945年。1950年,陈知建随全家从昆明去北京,进入育英小学读书。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哈军工导弹工程系遥控遥测专业。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第14集团军步兵40师副参谋长兼步兵120团团长,第14集团军步兵40师副师长、集团军副参谋长,总参军务部兵员局、第二编制局局长,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2003年退休。
苏应奎从军后就酷爱写作,他写火热沸腾的军营,抒军人的情怀,无论在千里边防哨所还是在澜沧大地震的废墟上,都曾留下他辛勤的脚印。而那些来自第一线的报道,飞向了《国防战士》、《战旗报》、《云南日报》、《解放军报》,这些文章刊载出来,扬了军威,长了士气。在部队,凭着满腔热血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多次受奖,并在正团职岗位上荣立过三等功。转业到地方,他从某集团军宣传处处长的岗位上又转战到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岗位,角色变了,但他那份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的爱并没有变,反而变得更炽烈、更痴情。
受访者杨旭先未查到,罗烈文履历如下。
罗烈文,1943年4月生,贵州威宁人。中共党员。1962年6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少将军衔。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1984年任41师参谋长、师长。 1987年任第13集团军副军长。1994年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第10届全国人大代表。少将军衔。
王滇伟,男,1951年6月生,汉族,山西屯留人,1969年9月入党,1968年2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
1968.2-1970.4陆军124团1营战士;1970.4-1974.2陆军124团政治处干事;1974.2-1976.5陆军124团8连指导员;1976.5-1978.8陆军124团6连指导员;1978.8-1979.10陆军 124团宣传股股长;1979.10-1982.9陆军124团三营教导员;1982.9-1984.9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1984.9-1985.1陆军124团副政委;1985.1-1993.3陆军124团政委;1993.3-1998.12陆军14集团军坦克旅政委(其间:1993.8-1995.12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函授班学习);1998.12-1999.8蒙自军分区政委;
1999.8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党委常委、蒙自军分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