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连邮双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 -- 小人书
写下这个题目,踌躇满志。聊这个,我熟啊,从小就看啊,上海人美的上、下集两本,现在就在手边儿啊。先到网上搜两张图片来,省了自己照了。这一搜可坏了,自杀的心都有。
怎么又冒出来一“续集”啊?啊?!
看看这两本“上、下集”,都是77年12月一版一印的。那时候没自己买过小人书。就是说,这两本肯定是家里人给我买来受教育用的。再搜搜“续集”的信息,是80年出版的。好么,那时候正被禁止看小人书呢。要到82年才开始大肆“连藏”---- 连偷钱带藏书。难怪连这本续集的存在都不知道。而且,谁不以为一套书上下两集就完了,谁会想到后边还留这么一尾巴啊!当然物质上的事都可以补救。急电报国寺,一版一印九五品。那边儿说:“这书啊,没问题,应该好找”。可是玩儿到这份儿上,精神上大受伤害。这两天一闭眼就自责:我怎么连有这么个书都不知道呢?
特别喜欢上海人美的这套《中国古代科学家》。记得有回写作文,大概是“我的志愿”一类的。有的同学想当解放军,有的同学想当运动员,我满腹经纶地写道:我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中国古代科学家。
画得好,又一个上海人美老中青三结合的杰作。陈光镒的《沈括》,说实话,精细得都有点儿死板了。大概陈先生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科学的题材。第17页沈括向朝廷进献“天下州县图”的画面,总让我以为是三国里的“姜维献书”。刘旦宅的《李时珍》、颜梅华的《贾思勰》《徐霞客》、王亦秋的《毕升》,都是完全体现他们各自风格和技术的,没有任何敷衍。而贺友直的《华佗》,唉,又是最突出的。贺老的东西就是这么显眼,生动,呼之欲出。比如华佗给小孩儿作手术,和后来创“五禽戏”等画面。没法形容。
施大畏的《鲁班》非常好。那正是他走向大奖作品《清兵入塞》的阶段,风格是既浑厚又开阔,哈哈,“俄罗斯巡回画派”。相比之下,黄全昌的《祖冲之》显得嫩了,基本还是《儒法斗争》的风格。黄全昌一定是经历过一个历时很短却体会很深刻的顿悟,才画出后来《海瑞罢官》的。徐有武画的《黄道婆》我也特喜欢,他把年轻时的黄道婆画得特,用今天话说,邻家女孩。那个时候,我总觉得徐有武和施大畏、黄全昌是一块儿的。后来才发现,《中国成语故事》里没有徐有武,《中国诗歌故事》里没有徐有武,“绿东周”里也没有徐有武。他是不是原先是浙江人美的,后来才被调到上海的?反正,徐有武的画是很规矩严谨的,他画马恨不能连马掌都画出来。
都说字如其人,连环画也一样,也如其人。施大畏在照片里,老是那么腆胸叠肚,倍儿豪放。黄全昌就老是忧郁的样子。徐有武呢,徐有武绝对是一大帅哥!他没当电影演员可惜了。那眼睛大的,就是朱时茂、六小龄童、陈宝国那一类型。
特别喜欢那个时候。大概是从77年到84年吧。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个春天的感觉,是整个国家的科学的春天。79年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国家发行了纪念邮票。同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叶帅题词:“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广播电台播放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第一套美国电视剧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第一套英国电视剧是《居里夫人》。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是“神农架”“尼斯湖”和“百慕大”。小朋友们喜欢的是“小狮子爱尔莎”。
我看《布克的奇遇》《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月刊《少年科学》,里面有叶永烈写的科学探案警察“金明、葛亮”。《少年科学》是上海出版的杂志,北京流行的是《我们爱科学》。但是从内容上说,不论知识性还是趣味性,《少年科学》都比《我们爱科学》高出一大截。(类似的差别,围棋爱好者们看上海《新民围棋》和北京《围棋天地》的时候都有过同样的体会吧)。除了上海人美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我还攒北京人美的“外国科学家故事”系列,包括《巴斯德》《罗蒙诺索夫》《伽利略》等等。
到了84年国庆是高峰,“小平你好”。之后呢,渐渐没什么人提科学了,也没什么人画连环画了。就像每年的5月,正繁花似锦如火如荼,不知怎么突然就进入夏天了。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国内的科学科普书籍又非常丰富起来了,而且长势非常喜人。你去看看挺有意思,其中有一半儿都是77年到84年的再版:《爱因斯坦文集》《古今数学思想》。。。
新旧世纪交替那几年邮市低蘼,于是大量倒儿爷涌入连市,把连环画炒了个芝麻开花,真看傻了我了。一直没玩儿过邮票。当初去王府井新华书店买小人书,也在东华门集邮公司门前探头探脑过,可一直没敢动。也眼馋过很多邮票,都是喜欢的题材,比如“梅兰芳舞台艺术”,徐悲鸿、齐白石的画。还有就是“中国古代科学家”。
55年第一组“中国古代科学家”是蒋兆和的原作: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蒋兆和和徐悲鸿一样,是第一批把西洋画技法运用到国画中的人。这套“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就是国画底子和素描效果的结合,“用毛笔画素描”。
62年发行的第二组非常漂亮。同样是四个人物,每个人还都配有一张成就图,一套8张票:蔡伦+造纸,孙思邈+医药,沈括+地质,郭守敬+天文。这套票里有一个错体,制版时候把蔡伦写成公元前了。邮票设计者是被称为“新中国邮票设计第一人”的孙传哲先生,就是“梅兰芳舞台艺术”的设计者。
80年第三组包括:徐光启、李冰、贾思勰、黄道婆。直接采用范曾的国画原画。那阵子好像特喜欢出国画邮票,很多画家,吴作人、刘继卣、韩美林、刘凌沧、刘旦宅。。。的作品,频频出现在邮票里。
2002年发行了第四组“中国古代科学家”,是木版线刻形式,包括扁鹊、刘徽、苏颂、宋应星。
哎,你看这个事儿有意思吧,科学家邮票的发行时间好像年轮一样,体现着我们国家和人民对科学的重视程度。70年代没有科学家,全都下放了。90年代也没有科学家,全都下海了。
中国古代科学家,好,也说两句。比如蔡伦,算不算个伟大科学家?前两天看一个关于金子塔的纪录片,提到美洲的玛雅人,在埃及人还在用纸草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纸。又想起前两年看见网上一个置疑四大发明的文章,说得还挺头头是道的。这个东西,事实就是事实么,很可能就是有人发明得比较早,考古来说话。那么,中国东汉年间造纸术的发明还有什么意义么?
在著名的电视系列片《宇宙》里,卡尔萨根教授走进纽约图书馆的一间特别收藏室,拿起一张宣纸和一枝毛笔,对观众说:“很可能,有很多民族在不同时期都独立地发明过纸。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在生活中把纸、笔和文字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哈哈!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上、下、补、补完
难道河里某鱼是学了这个?
记得比较深的是华佗老先生跟猿猴学拳(五禽戏),不知金大侠创作中有无借鉴。
当时的创作还是很有考究的,比如祖冲之算圆周率,果然画的是用算筹而非纸笔。当然,更令人振奋的是看到祖冲之算出的精度欧洲人1100年后才达到。最近看一本关于圆周率讲到,中国人在此的先进性是有零的概念和分数。仰慕。
俺对这套书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对邮票倒是有印象,似乎以前有过几张,但是肯定不全。
说起邮票,当时最爽的是从俺表哥那里骗来一张梅兰芳的高分票,回家仔细抹平之后,发现居然还是没有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