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我所知道的一些浙江小老板的创业发家史(三) -- 月色溶溶
看了三贴,楼主心苦!一切尽在不言中,楼主要扛住,保卫浙江的重任就您一个人担了。
全国粮票难,有点象纸币了。
黄老板在浙江未必是一个特例,清华的学风也未必就是中国最好的。我遇到过清华的,没有看出有什么不同的。或者说,我还没有遇到过特别让我敬佩的北大或者清华的。名校和造诣没有直接关系。
富家子弟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这不是浙江人独有的问题,哪里人都有。我见到的上海人和广东人比较多,例子多得很。家族式经营是现在浙商的模式,未必就永远是浙商的模式。福特和洛克菲勒还是从家族式经营起家的呢。
葡萄兄对教育对现代经济的作用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成功的唯一途径。生物进化中有遗传,也有突变。放到社会里来,教育相当于遗传,个人才具和首创精神相当于突变,两者是互补的,不是互斥的。
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到底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容我另做一个小包子,到时候一定请葡萄兄来指教。
浙商第二代中,有纨绔子弟,但也有很上进的有为青年,比如说方太厨具老板的儿子,交大硕士毕业,本来已经拿到美国学校的全奖准备去读博士的,但是老子年纪大了,希望他接班,所以就没去美国,在自己的家族企业里做,据说,做的还不错,把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你提到的鲁冠球,现在也是在跟儿子的交接班过程中,不过,他的儿子,个人感觉,比老子能讲,但是不及老子实在。
创业者和守成者的交接班,现在是高峰期快来了,也许也将是一个财富大洗牌的高峰期吧。
其实我说的和你还有月MM说的是两回事情,然后接下来的讨论里我也看到了我担忧的地方.
先说第一层意思,人才与现代企业以及家族企业之间的关系.我和朋友讨论这三者关系的时候,作为家族企业的一员的他实际是想摆脱一种叫周期性的东西.其实道理很浅显:企业发展依赖人才,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归根结底和自身利益是密切关联的,在企业发展起来后日益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人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意志往往在企业集团里起中坚作用,对他们的控制力实际是对企业控制力的一种表现,而并不是每一个家族企业都可以在企业壮大的同时牢牢的控制住自己开创的企业.那么在家族利益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的取舍,那将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企业命运的转折点.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为什么浙商总是做不大问题之一就在与此.毕竟家族企业中有管理天份的并非凤毛麟角,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尽为家族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竞争.在我接触不少浙商群体中,老一辈里不识字但是把企业做到几千万的很多再更上层楼的少,问题就在于企业做大后管理模式与小作坊吃苦打拼时代不一样.而对于读书问题,我不是迷信读书,而对于天才而言无论是以企业管理者为代表的人群还是普通人为参考的人群,天才毕竟是少数.现代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素质尽管绝对不等于书本知识与理论知识.但是要管好一个企业做好一种经营尤其是那种已经是规模化的企业与经营,除了那些占人群少比例的天才,多数人不努力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学习现代化知识群管理这样的企业与经营肯定没有出路.这是个概率问题,不是一个又一个成个案的比较.我接触的浙商子弟一般两种路,一种纵情享乐,一种是对父辈刻苦传统的继承.前一种我会在后面的第三层意思里再提及,后一种在多数人看是好事情,但是这样的继承后面有很轻视现代管理与经营知识的一面,一句话说他们是在走父辈们艰苦的老路.是一种已经证明了的模式的再循环,这样的模式有什么问题我这里就要提到第二层意思:资本的本质.
(待续)喝口水回来
个人认为沿海有两块地方是潜力股,苏北和广西沿海。苏北的发展,除了跟苏南、上海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连接设施以外,更关键的是要有好的港口,苏北有很多地方具备做良港的条件,但是港口建设、开发不够,很多出口货物都得通过上海出口,限制了苏北出口经济的发展。
您也看看怎么样.
要不我怎么也得争个什么四大长老之一什么的做做...
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做大?能做大当然好,但与其有“一小撮”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对于中国来说,我还是更希望有一大片小康的小企业,惠及全国人。索尼和微软的故事很动人,但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企业对“一般人”的鼓励和榜样作用更大。中国的崛起现在在靠“航空母舰”,没有就“打造”几艘出来。但这些航空母舰上甲板空空,要什么都是外国来的。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靠最大多数人的创意,包括在产品、经营和概念上的创意。否则中国只能是世界工厂,而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原动机。
难怪对教育那么起劲。我LP也是老师
我不从事一线教书,教书只是"业余爱好"...
94年取消粮票的,莫非月MM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