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关八爷的鸡肋说 -- 黄河故人

共:💬126 🌺1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基本上赞同你的观点

二代机片面追求两高指标,外加对导弹空战过高的期望,导致其作战效能在开头一段时间很差劲,三代机重新回复到重视格斗空战的思路上来(尤其以把“战斗机黑手党”空战思路发挥到极值F16A为典型代表),这既是在面对现实、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三代机同样受到技术的限制,两高性能并不是太好。F16就根本不要说了,光是它那个皮托管式进气道,就说明它的设计基本上没有考虑太多超音速飞行的需要;就说F15,虽然高空最大平飞速度可以达到M2.5,但那不是气动外形的功劳,靠的是比二代机强劲得多的新一代高推重比涡扇、以及可拆卸机翼挂架这样以可维护性作为代价换取减阻效果的折衷手段。

目前看来,同时兼顾格斗和两高性能这个航空界多年的梦想,可能在四代机得以实现。

btw:顺便补充一下,当“麻雀”导弹系统的技术成熟、作战效能极大提高以后,越战期间表现不好的F-4在很多国家继续在相当长的时间担纲主力的角色,直到飞机寿命到限、新型号完全顶上来为止;这也可以视为对“歼八鸡肋说”的一种有力回击

家园 哪来的6马赫

XB-70 也是3马赫巡航

家园 歼八比不上f4吧

f4格斗也不是很差啊,推重比也是2代机里很高的。

能高空高速的同时也能和米格17这样的小家伙搞

格斗。歼八有这本事吗?

另外,大航程,大载蛋量,多用途,也早早就有

超视距性能,哪是歼八能比的。

歼八也不叫鸡肋,是咱们还穷时候的宝贝。

家园 蜂腰是给跨音速准备的吧。

超音速要求迎风面积变化缓慢,飞机要足够细长,

比如超音速客机和黑鸟的例子,就自然变化缓慢

了,用不着蜂腰了。战斗机又不能那么细长。

家园 八爷有功

八爷不是武林高手,但看家护院肯定是称职的,而且前后三,四十年时间,锻炼或者至少保持了研发队伍,维持了一个大国应有的一定基数的空军力量,培养了合格的飞行和地勤人员。

现在国家富了,发展时步子可以大一点,跨越可以猛一点,思想能再开放一点,但想想当年的穷日子,不能否定八爷的意义

家园 兄台,这XB70和SR71是同时代的吧?

“曙光女神”这名字并不一定是新侦察机真正的名字,只是这个名字曾在85年美国空军预算里出现过一次,但后来就消失了,美国空军也拒绝对此做出任何说明。谁也不知道这种新侦察机是否已经服役,或是还在研制当中(毕竟技术难度不小),传闻是满天飞。6马赫这个指标属于“合理怀疑”,没有看到过原始资料,但估计美国下一代高超音速飞行器达到6马赫左右的根据好像是美国一直以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其一是美国在冲压发动机方面的研究。

家园 这个也太不靠谱了。

出现一次再不出现,可能就是不存在啊。

X43那么费劲,第一次也才飞7个多马赫。

6个马赫的居然已经服役?

而且这年头这样的侦查机还有什么意义?

家园 你是在寒碜沈飞么?
家园 关于这种项目主要是猜测

美国对于这类尖端的战略性项目(相当于“撒手锏”)保密得很好,有的就算是服役了也不会公开,尚在研制的更不可能透露研制进度。但是这个发展方向是比较明确的。不能肯定这个项目的存在,但可以肯定美国在发展这类技术,而且颇有进展,可以相信未来或近或远的某一个时间(远也远不到哪里去),美国就会将这类飞行器投入实用。

侦察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侦察卫星受轨道所限无法做到在任何时间侦查任何地点(而且变轨还会减寿),侦察机则可以随时对目标进行侦察。美国从来就没放弃过侦察机的使用。不过,侦查俄罗斯和中国的时候,传统侦察机风险太大,过去最合适的SR71已经退役了,卫星的轨道都在中俄的监视之下,能藏的都藏起来了。有一种中俄都无法拦截的侦察机将会非常有用。X43在04年3月飞出6.8马赫,当年11月16日,飞出9.6马赫。请见:外链出处这样看,很可能原来对曙光女神这类飞机的性能的估计还太保守。一架能飞10马赫以上的无人机,还有哪里不敢去?连门都不用踹。

而且不仅要开发超高音速侦察机,还要开发同样变态的高超音速轰炸机,可以在3-4万米高空飞越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攻击。攻击这种飞机远比打卫星困难得多,这些东西实在是非常非常变态。

家园 空战能力,完整配置版本的歼八II那点比F4差了?

高空高速性能——需要比么?

格斗性能——80年代中国空军组织过歼六和歼七II的空战对抗,结论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歼七II的格斗性能强于歼六,后来又组织过歼八II和歼七的空战对抗,歼八II胜出。当年在越南战场上、在国土防空作战中,F4在和歼六狗斗的时候被欺负成什么德行了?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歼八II和F4最大的差距是超视距空战能力;但是当歼八IIF出现以后,老八无疑胜出了(一个是主动弹一个半主动弹)。

如今的老八只有两样比不上F4:载弹量和外挂点数目,这是气动布局和机体结构的限制、确实没办法弥补;作战半径,这同样是设计的限制。

这倒也没什么值得吹嘘的,毕竟完整版本的老八比F4整整晚诞生30年有多,比具有完善可靠的超视距空战能力的F4后期型号也晚了十来年,如果还不如F4、中国的航空人找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总不能不顾事实地妄自菲薄吧?

家园 莫非只有大跃进才能让你感到满足?

没错,沈飞的表现是一般,但是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在老八身上下的这小三十年功夫、放到整个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成飞不也折腾了20年才把歼七吃透、又用了十几年才修出枭龙这个正果么?

家园 看来你这个大跃进的定义很特别阿

不知道啥是正常技术进步啊.

家园 那么我们索性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把喷气时代早期以前的航空技术积累统统拉平,以简化对比分析的复杂度。

美、俄从开始研制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1945~1950这段),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在具体的战斗机型号上突破了M1(F100、MIG19),又用了大概五年、实现了双2。

中国研制喷气式战斗机,始於歼八,立项时间是1965左右,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了跨音速飞行震颤、M1.5以上速度后机身温度过高等问题,大约在1978年左右,歼八具备了可靠的双二飞行性能。

美、俄从开始研制第二代战斗机、探索超视距空战(1960年左右),到具备了成熟可靠的超视距空战能力,用了20年以上。

中国从70年代后期歼八II立项、确定了超视距空战的技术发展目标,到90年代中期达成这一目标,也用了20年稍少一点的时间——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已经用上了主动弹,比80年代美苏的发展水平都要高。

无庸讳言,我们走的是技术跟踪的路线,有后发优势,这个是占便宜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同样面临着技术积累不足、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的制约

研制歼八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超音速风洞,在碰到跨音速震颤这个难题的时候(最极端的一次把平尾都震掉了),根本没有风洞实验的条件、只好在飞机的机翼和后机身贴满样条上天,总师则坐上歼教六伴飞,用这种非常特殊的办法去探索超音速飞行状况下飞机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解决这个无法逾越的拦路虎。

另外,研制歼八和歼八II的时候,因为经费有限,原型机的数量被缩减到了少得不能再少的地步,懂行的人应该知道,这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万一原型机摔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型号的研制就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因此而流产。

难倒你认为这一切不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么?还是那句话,沈飞的表现很一般,但起码是及格的。

家园 总之,沈飞就是一头猪,但是当年和当下,俺们还多亏他的猪油……
家园 满点说,靠码字说明不了问题

这个是真的么?啥主动蛋呢?

--

中国从70年代后期歼八II立项、确定了超视距空战的技术发展目标,到90年代中期达成这一目标,也用了20年稍少一点的时间——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已经用上了主动弹,比80年代美苏的发展水平都要高。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