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家园 请问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家园 在老戏子玩四万E之前,可以用这个思维模式

之后么,就是个生死存亡问题了。

“买房,因而收益或者亏损与否”根本不是关键了,眼下的关键是怎么活下去。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资金链的稳固程度。基于这个出发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心里应该就有数了。

家园 请教:六千一和一千六是什么?

谢谢

家园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期待救世主的,从来是奴隶。水果大诲人不倦的说“靠每个人努力”,而不是期待明君圣人,已经很明确了。猜测一下,克里斯马清洁,就是基督情结,就是圣人情结吧。

家园 呵呵,难道是TG对新疆派出所遇袭的事件的应手?
家园 1

回头来看汪派有些人说话不错:他们以为人民是一种可以无休止榨取无休止牺牲而无怨言的存在。反正大义什么时候都不缺。

数字游戏是非常有趣的。

原定三五计划在非三线的甲地建A厂,因越南战争改三线的B地。请问战争支出是哪项?

1.改建而增加的费用

2.在b地建设的所有费用

取b的话,这个就完全可以扯上去了

至于传说的50%支出分母显然不会是GDP,老广都说过GDP怎么折腾出来的,葡萄正说反说还是没有给出算法出处,你就当他一拍脑袋的估计拉倒。再说,WG时代的GDP那个数字你信?一厂军民2用很常见,难道还有大能有办法去追查每个产品的最终流向去算军民几对几

高积累高支出结果就是建国以来最低的项目建成率,惊人的赤字,大量塞人下乡的同时大量招工的人员对流。70年是林时代,他的经济路线特点就是目标过高过大,远超出客观能力。

wg的经济建设中心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政治拔河中左右摇摆。每一条派上来都搞一堆新的项目,然后失势。本来就缺口颇大的物资供应中这些政治项目自然拿不到紧缺物资,然后就是烂尾。

http://www.iccs.cn/contents/301/8169.html

 一、一般研究状况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时期)经济状况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1981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林彪集团和“四人帮”在经济领域制造的错误理论,拨乱反正,揭露“四人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由专门机构组织撰写,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政策性,不完全等同于学术研究,有些政治性评论语言如“ ‘四人帮’代表党内资产阶级”等,以后不再延用。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主要是在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导和彻底否定“文革”宣传教育运动的推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983)》首次公布“文革”时期经济数据的带动下,发表了一批研究“文革”时期经济的学术论著。

  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成瑞在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十年内乱时期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时期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资料丰富翔实,分析全面,具有专业深度,是本课题研究中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针对有人提出为什么十年内乱时期破坏那么严重,而从统计数字来看国民经济还有相当增长速度的问题,文章回答说:“文革”时期的经济增长比“文革”前14年和其后6年的速度要低,之所以还有增长,是因为能源工业上得快。文章认为,“文革”时期经济存在的严重问题是:1、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2、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3、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国家财政发生赤字。文章最后还总结了“文革”时期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论文还有:陈雪薇关于1966年的工交座谈会[1],阎放鸣关于第三、四个五年计划[2],程中原关于邓小平1975年整顿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等[3]。

  这一时期的研究专著较少,只有柳随年、吴群敢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一部。该书实际是他们所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出版)中的一部分,虽然篇幅不多,但史实清晰,叙述中肯,资料比较丰富准确,利用了刚刚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1983)》首次公布的“文革” 时期经济数据,填补了这一时期没有总括性研究的空白。针对“文革”时期经济的主要问题和教训,该书指出:1、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2、经济管理体制趋于僵化。3、经济效益全面下降。4、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该书也指出了“文革”时期取得的进展:1、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2、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工业企业。3、建成了一些内地铁路干线和长江大桥。4、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这个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结论,与此前许多论著相比更为实事求是,为以后研究“文革”经济的学者们所普遍接受。

  其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在相关的经济行业史中,尤其是《当代中国》丛书的相关卷,如经济、财政、工业、农业、商业、外贸、金融等专题卷和各地方卷中,专章分析了该行业、地区“文革”时期的状况,虽然根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但毕竟使“文革”时期经济状况的研究进一步具体化了。比较有深度的卷是《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卷,该书对1969-1972年以下放权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评述,认为后果是:1、盲目下放,加剧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状况;2、实行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包干,没有取得预期效果;3、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制度,削弱了经济杠杆作用。结论是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变动,不仅没有克服原有弊病,反而加剧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

  这一时期通史体裁的党史、国史、“文革”史中,也相应介绍了“文革”的经济状况,如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4]、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5]等。但这些书主要是从政治史角度审视“文革”,经济只附带涉及。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文革”发动30周年与结束20周年的1996年为起点,以迎接建国50年的1999年为高潮,对“文革”经济状况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开始了观点争鸣。

  在这一时期,出版了较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但相当一部分属于高校教材性质。它们对“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或者沿袭成说,或者抽象论述,互相雷同,没有多少创新。也有一部分著作建立在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独到性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仲藜编著《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出版)等。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研究“文革”经济的专题性著作较少,仅有马泉山著《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出版)、陈东林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几部。其中,马泉山的著作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严谨结论。书中对贯穿“文革”时期的三线建设的评价是:三线工业建设即使从经济学观点看,其效率与效益的损失也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为预防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而设置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不妨把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带来的因资源配置不经济而产生的效率与效益损失,计入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成本中;这一部分成本属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支出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扣除,何况从经济发展的后续性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得到补偿。[6]

  关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目前学术界大体接受“三落两起”的说法:1、1967年到1968年国民经济受到“全面内战”破坏而急剧恶化,出现倒退;2、1969年至1973年国民经济在战备需要和高速度、高投入的支持下,有所恢复和发展;3、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严重冲击,国民经济再度出现困难局面;4、1975 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工作,使“四五”计划得到完成;5、1976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等的影响下,经济再次陷入低谷。也有观点认为:“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前5年从急剧恶化到缓慢恢复,后5年从畸形发展和调整到起伏动荡[7]。

  对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损失,各方面论著都有共识。有论者指出,“文革”十年经济上的每一次起伏,都同政治上的干扰和反干扰、破坏和反破坏密切相关。这表明,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陈雪薇《经济建设的停滞、倒退以及历史教训——评“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经济建设》,《十年后的评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陈东林从四个方面对这些损失进行了具体分析:1、武斗、造反、打砸抢、停工停产等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有形的巨大物质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在应有发展速度下取得大的成就,同“文革”之前的14年(1953年至1966年)和之后的6年(1977年至1982年)平均速度相比,都是比较缓慢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虽然得以完成,但“三五”计划本来可以提前两年完成,“四五”计划的较高指标则被大大压缩。3、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许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靠多投资、“大会战”和多消耗取得的,时间也大为延长。4、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人均年消费粮食1976年低于1952年水平;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 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只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造成了严重欠账;配给票证比“文革”前又有增加。[8]

  但对这种损失达到的程度,即对“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评价,各方面论著的看法存在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下简称“崩溃边缘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虽然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仍然有所发展(以下简称 “有所发展论”)。除此之外,还有境内外一些舆论,认为“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不是“濒临崩溃边缘”,而是“已经崩溃”。另外网络上也有观点,认为”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伟大,没有什么损失。后两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得不到认同,本文不予评述。

家园 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家园 中国民国时期岂不正是印度化了

谁说中国没有印度化过?

中国就算再次印度化也没什么可怕的,正是毛派涅槃之时。

家园 花敬
家园 呵呵,没必要走极端,全素太难、太麻烦了

曾经和一个吃全素的一起到内蒙草原上调研,每天为了她吃饭那个折腾啊, :-)。 其他人都对她腹诽,为什么不能有什么吃什么呢。

不过,平时少吃点肉,不要过量消费,对大多数人还是不难做到的。

吃素对减轻环境负担有益,但单靠这个是不行的。我特别烦美国一帮飞来飞去宣传素食主义的人:你吃素是减轻环境负担了,但怎么不说你飞来飞去,顶别人吃多少顿肉了? 什么东西,一变成主义就容易讨人烦。

No.
家园 哦,孟浪了,不好意思

贝家?呵呵,看到你说台湾那段就猜严家淦了

家园 你被现代科技忽悠了

纤维素的单元是葡萄糖,葡萄糖的来源是光合作用。

没有葡萄糖,那里来纤维素。

人工光合,那是确凿无疑的炸药奖。

就是解决了光合。纤维素的合成,起码包括了大分子溶液的反应动力学控制和自组装过程。那个是看得到前景的?

说纤维素容易通过生物技术解决,太简单了。

如果还觉得不对,就看看生物固氮的进展吧。

比对下基因,然后转入大肠杆菌啥的,呵呵。

深入了解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凡是牵涉多环节,多系统的,基因技术现在还无法解决。

家园 哈哈 这就是古道老井说的共产主义时刻到来了!
家园 前几年股市大盘从6100多跌到1600多
家园 你没看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